元明时期的插花
❶ 元明时期苏绣技法有哪些创新
元代的苏绣,见诸文献记载的并不多。在苏州博物馆内收藏有元代黄绢刺绣金龙云纹衣边。
这是在苏州盘门外,元末周王张士诚母亲曹氏墓内出土的,有苏绣衣裙残边4件,其上各绣4龙,相向而行,两龙之间有云纹,构图对称,形象生动,针法用接针、缠针、施毛针、刻鳞针、铺针、扎针、正戗针、反戗针、平套针、打籽针,是元代苏绣的精品。
在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元代苏绣《先春四喜图》,此绣轴为深蓝色绢地,用深浅蓝、深浅绿、正红、橙红、赭石、白色丝线绣出图案。对比十分强烈,但是却很雅致。
此绣针法以深浅色彩推晕的戗针为主,花蕊用锁绣的打籽针,喜鹊的身体羽毛用单套针和刻鳞针,喜鹊脚用扎针。这幅作品绣法上的特色是用了“水路”,如相叠的花瓣、交叉的叶片,叶脉的纹理等轮廓均留以白线勾出。
这开启了后世刺绣留白技法的先河。再如梅树干上的斑苔用石绿笔染点渍,水仙根部和坡地草茵也以笔染绘制。
苏绣在明代一度得到飞速发展,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有关,因为在明代,江南已成为全国的丝织手工业中心。这个时期的苏绣是在吸收了顾绣的基础上得到继续发展。
在苏州刺绣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苏绣《松鼠葡萄图》,此绣轴为明代露香园顾绣珍品。刻画精细,松鼠动态传神,师法自然,对明代以后刺绣的影响很大。
在明代,苏州城东成为丝织业中心,其郊区的木渎、唯亭、陆墓、横圹、蠡墅等农村,也以刺绣为副业,有“家家养蚕、户户刺绣”之说。
1368年,明朝廷复建苏州织造局于苏州天心桥东。永乐年间设织造府,总管丝织刺绣宫货的采办。
在苏州刺绣研究所收藏有明代苏绣《山鸡白兔图》。此绣轴为明初苏绣精品,以白色斜纹绫作地,用劈丝极细的丝线绣山鸡羽毛和白兔,用针严密,精细传神。衬景如山石花卉半绘半绣,点染有致。
传说,苏州城里有一家姓唐的人家,据说是唐伯虎的后人。这家主人唐小凤是位画家,唐小凤的夫人也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画家,但她比唐小凤多门技艺,就是从小跟着母亲学做苏绣,人们称她唐绣娘。
当年唐伯虎是有名的吴门画派四君子之一,他和沈周等大画家在苏州一带很有名气。唐伯虎晚年购买一处园子取名“桃花坞”,他在这里画画写诗,但是,唐伯虎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财富,只是把自己的绘画技艺传给了后人。所以作为唐伯虎的后人唐小凤一家就只有靠卖画度日。
由于时代在变,明代人们对刺绣装饰品的需求超过了绘画,因此,唐绣娘的刺绣生意很好。那时家家挂刺绣,是一种时尚。
有一天,一位南京的商人来到苏州,找到唐绣娘,想让绣娘绣一幅唐伯虎的山水画,然后,他想把这幅刺绣捐给祠堂。临走的时候,这个商人给了唐绣娘10两银子做定金,并说一月后来取。
这位南京商人走后,唐绣娘就跑到丈夫房里,她说:“我当时碍着面子,怕辱没祖宗的名声,就答应下来了,可我那里绣过唐伯虎的画呢!”
唐小凤听后说:“是啊,这唐伯虎的画连我这个传人都画不到他的境界,你能绣好吗?这不是让祖宗丢脸吗!”
唐绣娘听后说:“要不咱把这生意给退了吧!”
唐小凤忽然想起上海露香园有一位刺绣能手韩希孟,他与韩希孟的丈夫是好友,不如去拜她为师,把顾绣手艺学会,就能把唐伯虎的画绣好。
唐小凤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唐绣娘,唐绣娘立即同意。
唐小凤就带着唐绣娘来到上海露香园,拜见了韩希孟。当韩希孟得知唐绣娘是唐伯虎的后人时,便答应收她为徒。
唐绣娘在上海露香园跟韩希孟学习顾绣技法,然后回到苏州,开始绣唐伯虎的山水画。唐绣娘以针作笔,成功地绣制了唐伯虎的山水画。
那位南京的商人看后,大加赞誉,给了她一大笔钱。从此,唐绣娘在苏州出了名,前来买她绣画的人络绎不绝。
在顾绣的发展中,韩希孟最为杰出。据说她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达到了“无不精妙”的程度。后来,故宫博物院陈列有韩希孟的《宋元名迹册》十余帧,其中的《洗马图》《白鹿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皆为精品。
其实,韩希孟创立“画绣”阶段是顾绣发展的初期,绣品多为家庭女红,世称“韩媛绣”,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后来顾名世的曾孙女顾玉兰,因家道中落,遂设帐授徒,将家传秘绣技艺传于外姓。
在当时,在苏州城中四乡许多妇女都来学习顾绣,形成了一定规模,故有“百里之地无寒女”之说。那时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们争相购藏顾绣珍品,使得顾绣身价陡增。
顾绣在明代曾风靡天下,大有“无绣不姓顾”的势头,后来,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传世绣品,文化艺术内涵颇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所以明代苏绣受顾绣的影响很大,得益于顾绣的技法,为后来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❷ 元明时期蜀绣有哪些发展
元朝在北京大都设有文绣局。这个时期纯欣赏性蜀绣以仿绣书画为长,与民间蜀绣工艺分离,与绘画艺术结合。平绣类针法处理技巧细腻化与创新发展,彩线蜀绣技法已十分成熟,在绣品中自成一格。
明代于北京设有专门刺绣的作坊。因染织技术精练,发展多元化的色相彩度色丝。妇人多擅长女红,绣制家庭所需绣品,收藏和鉴赏精妙绣品成为上层社会风尚。
民间顾绣脱离生活实用成为独立的欣赏工艺。上海露香园顾家发扬宋元绣画技法,以古今名人书画作品为底稿,运用各式材料入绣画,如蒲草、胎儿细发等。其构思讲究、用材精妙天成,绣工善美,风格得以闻名传世,名噪一时。
明代蜀绣工艺,在制作技艺上吸取“顾绣”方法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大量外销,闻名于世界。蜀绣工艺有专门追求书画效果,以名家手笔为粉本的“绣画”和“绣字”;有依照蜀绣本身处理素材的传统技法,专作日常服饰用品,花纹由作者自由描绘或剪样照绣。当时蜀绣的品种很多,产品较好并且很有自己的特色。
明代秦良玉锦袍可谓蜀绣极品,也是蜀绣所稀罕的绣品。一为蓝缎并金绣蟒袍,胸背襟袖均并金刺绣、云纹、宝相花纹等;一为黄缎秦良玉平金绣蟒凤衫,除蟒纹,胸背又绣双凤,裙脚彩绣寿山福海。
秦良玉是明代女名将,崇祯帝曾召见并赋诗表彰其征战之功:
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不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身着蜀锦缎金绣蟒袍驰骋疆场,其俊美英武非男儿可比。据历史学家邓之诚的《古董琐记》载:石柱有秦良玉锦袍,极长大。有《秦良玉锦袍歌》:宫锦归来抚战袍,镂金错绣皆天泽,锦袍乐府蛮女唱,弓衣合绣都官篇。
可见这件精工细做之秦良玉铠甲非常有名。
过去蜀绣曾一度成为绣郎的天下,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四川的蜀绣似又回复女儿本色,难见男性绣工。刺绣似乎是女儿的天赋。言绣之技,绣之情,绣之美,非女儿之作不能形容如此。若没有女工刺绣印象,又怎能领略“绣绷花鸟逐时新,活色生香可夺真”的闺中情景,以及感受“金针银脚从人看,愿度鸳鸯满世间”的儿女情怀呢!
❸ 哥窑不可仿的特征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大名窑之一,是迄今未找到切窑址的名窑。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国际拍卖市场上,近两年每出现一件,一般成交价都在上百万美元。现在古玩市场上出现的哥窑瓷器,95%以上都是现代仿品目前,对哥窑瓷器的认识,主要从两个方面获得。一是古代文献记载。据《国宝大观》175页程晓中“哥窑海棠式洗”说:“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哥窑记载,最早为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宜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这里除柴窑迄今既不见器物,也未见窑址外,余下便是赫赫有名的宋代五大名窑。稍晚有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论》:“旧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亦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对哥窑记载最详细的,要属嘉庆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根据这些记载,人们便把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等世界著名博物馆以及一些收藏家收藏的青釉带开片,有紫口或有铁足的器物称之为传世哥窑。”二是清宫旧藏的流传有序的哥窑瓷。传世哥窑的器型主要有八方杯、炉、洗、盘、碗、罐、瓶等;釉色主要有青黄色、月白、影青等色,以青黄色为多。胎体颜色分黑灰、浅灰、深灰、土黄等色,以黑灰色胎为多。哥窑瓷器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开片,它是由于瓷器冷却时,胎釉收缩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种缺陷,但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哥窑以优美的开片而闻名,有金丝铁线之称,其大开片中套小开片,大开片颜色发黑闪蓝,称铁线,小开片颜色发金黄,称金丝。从清宫旧藏的传世哥窑瓷来看,不完全具备紫口铁足的特征。有的有紫口,无铁足,有的有铁足,无紫口。哥窑瓷器从元代末年到明清以至现代都有仿制,明清仿制哥窑瓷大多都有年款,也有没年款的。明清仿哥窑瓷器与哥窑瓷器特征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一、传世哥窑瓷器的特征
传世哥窑瓷器有三个特征是目前无法仿制的。其一是传世哥窑瓷器釉面不光亮,有一层酥光,看上去好像器物釉面出汗。其二是传世哥窑瓷器上的金丝与铁线各一张网纹,就是金丝一张网纹,铁线又是一张网纹,看上去,好像金丝线纹上面,又覆盖了一张铁线网纹,两色网纹线,各行其是,互不相干。其三是传世哥窑瓷器器物底足有铁锈红颜色,并有近千年岁月氧化的自然包浆,铁线颇色发黑闪蓝,并有晕散感(对外扩散)。
二、明清仿哥窑瓷的特征
明清仿哥窑瓷,主要是景德镇仿制。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胎体颜色呈瓷白色。2.釉面有一层自然空气氧化的宝光(学术界称润光),与明清单色釉瓷釉面宝光相似。3.金丝与铁线交织在同一张网纹线上面。4.铁线的颜色发黑,与传世哥窑瓷器上面的铁线颜色发黑闪蓝有明显的不同。5.有的器物口沿及底足施酱色釉,模仿传世哥窑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器物口沿及底足不施酱色釉颜色,但器物底部露胎处有自然空气氧化的包浆(陈旧感)。
三、现代仿哥窑瓷的特征
现代仿哥窑瓷,仿制的造型、釉面的开片、作旧的方法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但与传世哥窑真品瓷及明清仿哥窑瓷相比,都有很大区别。现代仿哥窑瓷器有以下几个特征:1.釉面有一层贼光(学术界称火光),如果作旧,就留有人工作旧的痕迹,釉面的光不自然。没有传世哥窑瓷釉面上的酥光,也没有明清仿哥窑瓷釉面自然空气氧化的宝光(学术界称润光)。2.现代高仿品可以仿制出传世哥窑瓷的金丝与铁线两张网纹互不相干的特征,但与宋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宋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像钢笔在宜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有自然的晕散(对外扩散)。现代高仿哥窑瓷的金丝线,就像圆珠笔在宜纸上面画了一条线一样,比较生硬,无自然晕散。
❹ 中国传统插花有哪4种形式
传统插花分为民间插花、寺观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类型。
主要容器为瓶、盘、碗、篮、缸、筒等六大类,由花材、容器、花插、几架和垫板、配件等构成。主要流程为构思、构图、花材与容器的选择、花材修剪、固定、调整、陈设、赏析。其间包涵丰富的文化内涵、系统的插花理论、精湛的插花技艺与独特的赏花方式。
中国传统插花的显著特点是花枝较少,选材时重视花枝的美妙姿态和精神风韵,喜用素雅高洁的花材,却并不像西方插花那样讲究花朵一定要丰满、硕大、色彩鲜艳。
造型时讲究线条飘逸自然,构图多为不对称均衡,利用不多的花枝,通过宾主、虚实、刚柔、疏密的对比与配合,轻描淡写,清雅绝俗,以体现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谐美,悉心追求诗情画意。
(4)元明时期的插花扩展阅读
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期间,经历了汉代初始期、南北朝发展期、隋唐兴盛期、宋代极盛期、元明成熟期、清后代衰落期等阶段。
这种古老的艺术以群体传承的方式,见证着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以及历代风土民情的变迁。它早已成为民众寄情花木、以花传情、借花明志、装点生活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东方式插花艺术的起源国,自隋唐时期始,中国传统插花传入日本,对日本花道的发展影响巨大。而其追求线条美、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美的创设、简约环保的创作技法等,对近现代西方插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❺ 手工业具体包括哪些
一.冶金业:
1.冶铜业: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2.冶铁业: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3.燃料:汉代以前人们用炭作为燃料,从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北宋普及,南宋末年转变为使用焦炭,明朝时开始流行。
二.纺织业:
1.丝织业:上古时代人们学会了养蚕缫丝的技术,从西周开始,丝织业突飞猛进,汉代时成为丝国,直到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2.棉纺织业:宋末元初棉花的种植向内地推广,元朝的黄道婆开始推广
”捍弹纺织”,她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取代了手摇一锭纺车,先进得技术使元明时期的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料来源。
❻ 中国美术在元明时期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中国美术
中国美术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所创造的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占据一定立体或平面空间的艺术。在中国,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大约产生在史前时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演化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造型等门类,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术的独特传统与体系。
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特殊风格与体系的造型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出三大特质:注重审美性与政治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展现;在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其形式特征主要表现为:①多以群体组合的形式构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如以十字轴线展开的坛庙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的民居和宫殿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的园林建筑。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②单体建筑造型有一定的规格程式。如殿、亭、廊等形制都由台基、屋身和屋顶组成,同时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到了清代,这种规格化已达极至。③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所形成的体量巨大的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的柔美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④室内空间处理灵活多变。常用板壁、槅扇、帐幔、屏风、博古架隔为大小不一,富有变化的空间,产生迂劻、含蓄的空间意象。⑤注重建筑构件的色彩和装饰彩绘的表现性。并以此标示等级与功能的差异。
中国建筑艺术按时间序列可分为秦汉、隋唐、明清、近现代4个阶段。①秦汉阶段。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如庭院形式、对称布局、木梁架结构、单体造型、大屋顶等已初步形成,不过因诸侯割据而南北各异。秦汉时期随着政治上的集权和一统,建筑风格也趋于统一。其特征是,都城里坊划分有秩,并多封以高墙。宫殿、陵墓多为高大的台榭式群体建筑,其中单体建筑体量巨大,多以十字轴线展开,并装饰有造型夸张、诡谲、色彩浓重的雕刻和彩绘,布局舒展、整齐,具有明确的伦理、等级、秩序等内涵,表现出刚健、质朴的风格特色。②隋唐阶段。汉末到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文人士大夫归隐山林的思想情趣和山水诗、画的出现,使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在传统的理性精神中加入了许多浪漫情调。至唐代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貌。宏伟、规整的都城,恢宏舒展的宫殿、坛庙,规模巨大,形制多样的寺塔、石窟,造型浑厚,装饰华丽,展示出博大伟美的风格特征。③明清阶段。经五代两宋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各地方文化乃至蒙、藏、阿拉伯文化的进一步交融,至18世纪的清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走向最成熟的阶段。城市街巷规格方整,宫殿陵墓建筑定型化,但形制增多,手法多样,造园艺术空前繁荣。其总体风格是雍容、典丽、严谨、清晰。④近现代阶段。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西方文化的东渐、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变迁,20世纪的中国建筑产生了较大变异。在传统的园林建筑中,增加了建筑的比重,空间更加曲折多变,装饰更加繁复细丽。出现了大量中西合璧式的公共建筑,更加注重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80年代以后城市整体布局更加开放,变革更加迅速。风格更加丰富多样,寻找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的有机结合将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课题。
雕塑
中国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古代雕塑作品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民俗雕塑。其发展高峰是秦汉至隋唐时期。20世纪以后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了大型纪念性雕塑和架上雕塑。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还有石、骨、玉材料的雕刻。人物形象大多是附加在实用器物上的装饰物。多以捏塑、贴塑、锥刺等手法制成,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但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头像和残片看,可知5000年前的原始先民们已有了木架支撑、层层敷泥等最初的雕塑方法。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多富于神秘、威慑的色彩。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商、周时期除礼器外,还有一些器物支架、底座等实用青铜器和石、骨、玉雕刻作品,或人物或动物皆造型巧妙,制做精细。另外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一组青铜人像,形制巨大,形象夸张,与中原遗物有着明显差异,可窥见远古巴蜀文化的风貌。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其塑造方法是模塑与手塑相结合,塑好泥胎后,入窑烧制再加彩绘而成。以体量的巨大、数量的众多、形象的真实产生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汉代的厚葬风使动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众多,造型古朴、神态夸张而强调动势。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刻,手法简练概括,于浑厚中显示着雄强的力之美。随着佛教的盛行,佛像雕塑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的主流,著名的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均开凿于这个时代。一般而言,北魏时期的造像在形式风格上受印度或西域式样的影响,庄严、浑朴,于静穆中显示着佛的伟力。南北朝的佛教雕刻融合汉族知识分子的审美时尚,形成了褒衣博带秀骨清象的新风貌,此外,南朝陵墓雕刻群也是这个时期重要的雕刻作品。最出色的是那些镇墓神兽,体量巨大,造型奇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其雕刻手法流畅而娴熟,创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风格,它不仅体现唐帝国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显示出唐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唐代宗教雕塑的另一特点是形象的现实化与个性化。那些佛国的人物都被赋予了世人的性格和神貌。以顺陵石狮、昭陵六骏为代表的陵墓雕刻,单纯而注重动势,体现出雄视一切的恢宏气度。此外,最能代表唐俑艺术水平的是那些真实生动的三彩俑。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四川大足石窟、山西晋祠、山东长青灵岩寺、江苏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性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河南焦作金墓出土的砖雕人物,型制虽小却有浓郁的生活情味。元、明、清时代的雕塑成就主要体现在宫廷、园林中的雕塑作品上,在点缀人间、烘托氛围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清末天津张明山的以民俗生活为题材的小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0世纪以后,中国雕塑在题材内容和形式风格上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雕塑家和纪念性的写实雕塑作品。80年代以后,雕塑艺术向着多样化发展,环境雕塑和小型架上雕塑并驾齐驱,并且在艺术观念、创作手法和材质的探索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绘画
中国的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并且在绘画观念及表现方法上自成体系,独具民族特色。传统的中国绘画,主要使用柔软的毛笔、水墨,以黑白线条和装饰性色彩描绘形象,与注重再现客观事物外在形式的西方传统绘画相比,更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创造。20世纪以后,中国绘画从西方获得了许多借鉴,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发展。
中国绘画的缘起,可追溯到大约1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些刻在岩壁和兽骨上的花纹、描绘在陶器上的纹样、画在地面和墙壁上的人和动物形状等,虽然粗犷、稚拙,但已具备了在平面空间展示形象的基本性能,可视为中国最早的绘画艺术。据记载,周代已有历史人物的画像,春秋时期已有大型壁画。从出土的青铜器纹饰、漆器彩绘和楚墓帛画可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线造型的特色已初步形成。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已十分发达。既有壁画又有肖像画,既有历史画又有神怪画,题材多样,种类不一,从汉墓出土的大量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帛画、漆画等可睹当时绘画艺术之风貌。其壁画造型生动洗练,用笔质朴简率,在单纯、稚拙的形式中表现出运动、力量和速度感,其画像砖多为各种生活场面,造型夸张简括,注意整体动势的描绘。其帛画多富有浪漫性,如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制作精细,造型准确,用线流畅而有变化,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着色,至今鲜丽不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空前兴盛。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也最精彩。卷轴画和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士人画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自觉的理性阶段。人物画趋于成熟,准确的人体比例、优美的线描和深入的表情刻画取代了汉代绘画天真、稚拙、以动态传情的特色。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最早的山水画,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独立画论。隋唐绘画仍以宗教题材为大宗。佛教的盛行不仅为画家们提供了施展创造才能的物质条件和观赏群,还能确立画家的社会地位,因之许多画家都从事寺庙壁画创作,大大提高了它们的艺术水平。与此同时表现世人生活的人物画高度繁荣,将人物画从南北朝的“迹简意淡而雅正”推向了“细密精致而臻丽”的境界。山水画迅速发展,花鸟、鬼神、牛马、屋宇等开始独立成科,一时名家辈出,使唐代绘画五彩纷呈,绚丽多姿。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和完备,登上中国古代绘画的顶峰。寺观壁画衰落,世俗生活和山水、花鸟成为画家们更加喜欢的题材。绘画的教化功能被逐渐减弱,审美、寄情和娱悦功能则被空前看重。文人画家的涌现,使绘画向诗歌汲取营养,更加注重诗情意境的表现。在材料工具和技巧上更趋考究、精妙。水墨画空前成熟,重彩画更加工整细丽。总体看宋代绘画更趋精致、多样化,并富于人情味的抒情性。绘画功能的转变也使其创作与欣赏的结构发生着雅俗分流的变化。元代知识分子的特殊境遇和文人画思潮的扩大,使绘画产生了时代性的转折与变异,元画以卷轴为主,且多用纸。纸能充分发挥渴笔的功能,遂使笔法空前丰富,与宋画相比更能表现物象的多种质感和艺术家细腻的感受。宋人崇尚以诗入画,强调空间与情趣的变化。元人崇尚以书入画,更强调笔墨情趣的形式感,从绘画自身来看,元画向着完满性跨越了一大步。明清两代山水花鸟画更成大宗,宗教画、人物画愈加衰落。明代山水画坛画派林立,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风格。明中叶以后,形成一股雅俗合流的势力。著名画家涉足文学插图、年画、稿本的创作,给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清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出现了四画僧、四王、金陵八家等一大批杰出画家。突起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乾隆年间(1736~1796)扬州画派和清末海上画派的出现,使摹古之风甚盛的清代中、晚期画坛又放异彩。雅俗合一之势更加明显。辛亥革命以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中国的绘画在观念与价值取向上都面临着多种选择的可能。但为人生而艺术、把绘画创作与现实功利紧密结合的大趋势成为主要流向,写实主义绘画渐居首位。50年代以后,以徐悲鸿画派与前苏联绘画体系相结合为根基,为政治和为人民服务的绘画大发展。80年代以后,中国绘画更向着多层次,多态式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书法
以毛笔书写汉字,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造型式样。讲求用笔的疾徐、顿挫、顺逆、刚柔、墨色的浓淡、干湿创造美的章法及结构形式,借以表达书法家的文化修养、品格情操。
中国书法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篆、隶、楷、草、行等主要字体形式。篆书是商、周、战国时代通行的字体,大都刻在甲骨、青铜器或简牍、帛、石、陶上。至秦代小篆成为全国推行使用的统一字体。其结体圆长,笔画匀称,藏头护尾,圆润优美。隶书盛行于汉代,字体宽扁,左右舒展,横画如蚕头燕尾,具有浓厚的装饰意趣。楷书经南北朝到唐代发展至顶峰,其字形方正、笔画结构严整。王羲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留下的不同风格的楷书作品,给后人以深刻影响。草书经章草、小草发展为狂草,笔线连绵不断,大起大落如风驰电掣。此书也盛行于唐代,以张旭和怀素最为著名。行书介乎草书与楷书之间,书写简易,流畅。形成于汉,成熟于两晋。历代书法家都以行书字体创造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书法字体,结合镌刻制作印章的一种艺术。它于方寸之中,红白之间创造各种美的结构和形式。因其字体多为篆书所以称篆刻。
篆刻艺术是由作为权力和凭证的古玺印发展而来的。明中叶以后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式样,并形成了各种风格流派。如明代以文彭为代表的吴门派和以何震为代表的徽派;清代以程遂厚重、凝练风格为代表的皖派,以丁敬、邓石如开创,黄易等西泠八家发扬光大的浙派。清末吴昌硕将古印、陶文、石鼓文等熔于刀法之中,以苍劲古朴之风被尊为吴派。
工艺美术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它一方面以满足人们的实用要求和审美要求为目的,与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联;另一方面,高超、精湛的制造技艺又闪烁着中国历代劳动者智慧的光芒。所以中国工艺美术又浓缩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展示着民族精神发展的历程。
中国工艺美术 门类众多,按功能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按生产方式可分为手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按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层次可分为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按材料和创作工艺可把传统工艺美术归结为雕刻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六大类别。现代工艺则以产品对象分为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饰设计等。
原始人制造的第一件劳动工具可视为中国工艺美术的远源。从单纯工具发展为新石器时代的石、玉、骨、牙雕刻,缝纫,编织,制陶等工艺,已明显地表现出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了。最有代表性的是形制多样、纹饰斑斓的陶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浑厚、奇丽的青铜礼器和精美的玉器是造型艺术的代表。至汉代青铜造型仍占重要地位,漆器、丝织、釉陶等制作技艺已相当成熟,南北朝时期在青瓷烧制、织锦技术等方面成就最为突出,风格趋于华丽。唐代的织锦、陶瓷、金银器、漆器等工艺获得全面发展,其制作水平和生产规模都是空前的。富丽华贵、舒展丰满是唐代工艺造型的风格特征。宋元两代制瓷工艺蓬勃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以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的产品最具特色。优雅的造型,晶莹的釉色,精湛的制胎、烧窑技艺,享誉全世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使其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各工艺门类都有了全面发展,其总体风格简约、劲健而端庄。清代工艺美术在品种、形式、手法、技艺等各方面都远远地超越了前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集大成时期。与时代和上层人士的审美趣味相谐,其风格日趋雕琢、精致、繁缛。20世纪以后,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工艺美术衰落,具有清新、明快、简洁风格的现代工艺迅速崛起。尤其是80年代以后,中国工艺美术在形式和内涵上都与现代社会文化及人们丰富多变的审美心态息息相关,在品类的繁多、风格的多变、技艺的精良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们一方面构建着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影响和更新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观念。中国美术大约产生在史前时代。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演化出雕塑、绘画、工艺造型等门类,还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美术的独特传统与体系。
中国的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可以说是最早的工艺美术品。此后,商周的青铜器,战国的漆器,汉唐的丝织品,宋朝的刺绣,明清的景泰蓝和瓷器等,都是极其精美、名贵的工艺品。
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制作精美,技艺高超,不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且品种丰富,种类繁多。如:金属工艺、漆器、陶瓷、编织、刺绣等。
中国工艺美术品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很早以前它们就已走向世界,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❼ 湘绣在元明时期有怎样的创新
元代湘绣的观赏性制作远不及宋代。明代湘绣技艺展现的是艺人的灵巧、智慧与手艺专。湘绣一般产品在属刺绣制作的前期工序有裁料、刻版、印花、配线等工艺流程,熨烫工艺是其后期工序。湘绣在明代不但继承了宋代优良的刺绣传统,而且广泛吸收顾绣和苏绣的艺术表现手法,把湘绣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湘绣一般产品在刺绣制作的前期工序有裁料、刻版、印花、配线等工艺流程,熨烫工艺是其后期工序。
湘绣的底料主要有软缎、丝质,用于日用品刺绣。贡缎、丝质柔韧、光泽细洁,主要用于精品刺绣。此外,呢绒、棉麻以及合成纤维等材质的纺织物,也可以用作底料。
湘绣用线主要有花线、绒线、丝线、织花线4种,其材质都是纯蚕丝线。花线绞合极松,用于辨丝细绣。绒线用于粗绣。丝线绞合紧凑,不易分辨,用于绣制日用品。织花线是丝线的一种,染色自浅而深,绣成花瓣,自然分出深浅,有利于日用品刺绣。在元明时期,湘绣的这些技艺是吸收和融合了顾绣和苏绣的技法后又进行了创新,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❽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有的终成眷属。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几禁忌:参加苗族的婚礼、丧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丧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 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和孕妇进入。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产妇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节日: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教历九月为斋月,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 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礼仪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待人热情诚实,保持着讲礼貌的好传统。回族亲友相逢,以喜悦的面容相待,互道"色俩目"(即互相问好)之礼。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南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谦让年长者如坐上席。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双手接茶盅。进餐时,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席间,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乱搅动,要小口进食。饮水时,不连接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客人道别时,回族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 在回族村寨,当别人请你作客时,要答应他,不能随便谢绝。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应邀,要讲清原因,表示谢意。
回族的饮食禁忌颇多,主要有:进入清真寺忌抽烟。忌食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间不用禁忌物来比喻。
蕴涵于回族民居文化现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礼仪,为我们揭示了云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蕴。在许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间里,是绝对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动物的图画、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绝对不看阴阳、风水的,他们至多选择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阴朝阳,喜好平坦、宽敞、干燥,忌低洼潮湿和易遭山洪水流冲刷处。民居大门一般禁忌向西开,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变通。回族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西房通常为老年人居住,西墙是老年人在家礼拜时面对的地方。当老年人做礼拜的时候,切忌旁人从正在礼拜的老人面前走过。
2、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冀汤乱蝗铡=倘站旁挛拢庹?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婚姻一般实行族内婚,少数与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则上要求对方随回族习俗生活。斋月一般不结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称做"归真",实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时众亲友争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纱,不哭丧,不鸣鞭炮,不搞吊孝活动。
布依族早在元明时期就进入封建领主制阶段,从清代初期至本世纪50年代,封建地方经济已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
节日除了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阳"、"中秋"外,还有极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节日。
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色调淳朴、图案独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❾ 梅瓶就是插花用的瓶子吗
1)储酒器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内生时起,最初应容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件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铭文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了“天藏地酒”之谐意,这就表明了其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
(2)陈设观赏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甚至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证。这些梅瓶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
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
❿ 我国个各地过新年的习俗以及各个民族的习俗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有的终成眷属。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几禁忌:参加苗族的婚礼、丧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丧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 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和孕妇进入。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产妇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节日: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教历九月为斋月,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 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礼仪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待人热情诚实,保持着讲礼貌的好传统。回族亲友相逢,以喜悦的面容相待,互道"色俩目"(即互相问好)之礼。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南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谦让年长者如坐上席。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双手接茶盅。进餐时,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席间,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乱搅动,要小口进食。饮水时,不连接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客人道别时,回族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 在回族村寨,当别人请你作客时,要答应他,不能随便谢绝。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应邀,要讲清原因,表示谢意。
回族的饮食禁忌颇多,主要有:进入清真寺忌抽烟。忌食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间不用禁忌物来比喻。
蕴涵于回族民居文化现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礼仪,为我们揭示了云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蕴。在许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间里,是绝对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动物的图画、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绝对不看阴阳、风水的,他们至多选择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阴朝阳,喜好平坦、宽敞、干燥,忌低洼潮湿和易遭山洪水流冲刷处。民居大门一般禁忌向西开,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变通。回族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西房通常为老年人居住,西墙是老年人在家礼拜时面对的地方。当老年人做礼拜的时候,切忌旁人从正在礼拜的老人面前走过。
2、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冀汤��乱蝗铡=倘站旁挛��拢�庹�?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婚姻一般实行族内婚,少数与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则上要求对方随回族习俗生活。斋月一般不结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称做"归真",实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时众亲友争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纱,不哭丧,不鸣鞭炮,不搞吊孝活动。
布依族早在元明时期就进入封建领主制阶段,从清代初期至本世纪50年代,封建地方经济已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
节日除了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阳"、"中秋"外,还有极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节日。
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色调淳朴、图案独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