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花卉
⑴ 四季分别开什么花
春季开的花:
一,桃花
桃花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花木,其树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为早春重要观花树种之一。
二,水仙
水仙还有好多别称,比如凌波仙子、金盏银台、落神香妃、玉玲珑、金银台、天蒜等。
三,山茶花
山茶花一般花期在冬春季节,有些地区12月也开花,想要冬天开花,保持适宜开花的温度在10~20℃之间。冬季放在温暖的室内,保证充足的光照。
⑵ 人们往往赋予花木以及象征意义,比如荷花象征清白,处暑代表坚贞,请你说出花中四君子的寓意。
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专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属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还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⑶ 芍药花的最佳种植时间是什么时候
芍药的最佳种植时间是在秋季,也就是从8月底直至9月下旬(处暑至秋分),不可过早或过迟。原因如下:
1、因为芍药几乎所有新根都是在秋天新生的,当然也包括次年的新芽,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秋天移栽以后,受伤的肉质根可逐渐愈合并长出新根,有利于第二年春季继续生长。
2、芍药过迟移植因根部受损,只会长茎叶而不发花蕾。如果在春季移栽,芍药全年只能依靠肉质根里储存的营养进行生长。
因此最佳的购买芍药裸根的时间也是在秋季,并且在种植当年的冬季应注意防护。
(3)处暑花卉扩展阅读:
种植注意事项:
芍药根在定植之后,要注意不要经常的进行移栽,这样是会使根系受伤的。
在养殖芍药花的时候,要注意合理的进行施肥,施肥之后要浇足水并进行松土。
在霜降之后要将枯萎的枝叶剪掉,越冬的时候保持光照和温度,土壤不要过干。
等到芍药花的花朵开始出现之后,要注意及时的摘取侧蕾,让养分更加的集中,开花就会很好了。开花之后要注意及时的将花梗给剪掉,以免继续消耗养分。
⑷ 24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的花卉有哪些
1、立春:四季报春、辛夷
2、雨水:杏花、紫叶李
3、惊蛰:桃花、棠梨
4、春分:含笑、垂丝海棠
5、清明:桐花
6、谷雨:牡丹、酴糜
7、立夏:月季、虎耳草
8、小满:小蓟、珍珠梅
9、芒种:石榴花、栀子花
10、夏至:冠花贝母、紫花泡桐
11、小暑:松果菊、荷花
12、大暑:玉叶金花、槐花
13、立秋:八月菊、秋海棠
14、处暑:紫茉莉、茉莉
15、白露:葱兰、金桂
16、秋分:慈姑、阔叶十大功劳
17、寒露:菊花、海红豆
18、霜降:千日红、石竹
19、立冬:雪松、冬樱花
20、小雪:象牙红、野山茶
21、大雪:长寿花、瓜叶菊
22、冬至:腊梅、枸骨
23、小寒:报岁兰、款冬花
24、大寒:瑞香、山矾。
(4)处暑花卉扩展阅读
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经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⑸ 芍药花从种子开始到开花怎么养
芍药花的种植方法:
1、准备盆土
01种植盆栽的芍药,需要先准备一个透气性比较好的花盆。
02不用选择体积过大的,应尽量选择小一点的,这样对幼株生长更有利。
03等第二年它长大一些,可以更换大一点的盆。花土要用松软透气的,用园土以及河沙等比例混合制得。
⑹ 24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的花卉有哪些
24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的花卉如下:
立春:迎春花。雨水:梨花。惊蛰:蔷薇。春专分:玉兰。清明:属杜鹃。谷雨:紫藤。立夏:铃兰。小满:虞美人。芒种:金银花。
夏至:蜀葵。小暑:凌霄花。大暑:睡莲。立秋:丁香。处暑:玉簪。白露:昙花。秋分:菊花。寒露:桂花。霜降:曼珠沙华。立冬:黄槐决明。小雪:灯笼花。大雪:紫荆花。冬至:腊梅。小寒:水仙。大寒:小苍兰。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⑺ 大雪节气种植什么花草
二十四节气和农时、农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立春:(2.4)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麦田清沟沥水防渍。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
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3.5)
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
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
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平均气温可达12~15℃。大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玉米花生播种。
谷雨:(4.20)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但是,有的年份此时滴水不下,甚至从清明到立夏一直不下雨,出现春旱,这对农业生产影响是很大的。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播种后需要雨水才能保证出苗率高。一般本节气降雨量为70~80毫米,日平均气温14~18℃。此时,正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种棉的大忙季节。
立夏:(5.5)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但根据气象学划分,候温(5日为一候)高于22℃时为夏季的标准对照。此时,只有以南真正进入夏季。有的地区四季不明显,如黑龙江省的爱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立夏节气所反映的夏季开始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9~22℃,节气降雨量为90~110毫米。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要及时抢晴收割。立夏过后浙江将进入雨季,梅雨汛期开始,要做好防汛准备。
小满:(5.20)
“小满”是指黄河流域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还未成熟,所以称小满。但是浙江此时春花作物籽粒已饱满成熟,农村一派丰收繁忙景象。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0~23℃,节气降雨量为50~70毫米,与前后节气相比降雨稍偏少。但华南地区却先后进入雨季。大江南北夏熟作物先后成熟,抢晴收割。北方地区需加强麦田后期管理。春玉米、高粱、中耕、除草、培土尤其重要。
芒种:(6.5)
芒是谷实尖端的细毛;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紧张的夏收开始了,同时又是夏种比较繁忙的季节,所以芒种又称“忙种”。民间还流传着“春争日,夏争时”,“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麦熟一晌,龙口夺粮”。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3~25℃,节气降雨量为50~90毫米。要抓紧早稻培育管理,及时耘田、烤田提高土温,注意防治病虫害。适时播种晚稻。
夏至:(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白天最长。北京白天有18小时。往后,白天开始慢慢变短。但此时不是最热的时间,我国南北温度相差很小,不过10℃。多数年份降雨量100超过毫米,日平均气温24~28℃。要不失时机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
小暑(7.7)
“小暑不算热,热在数伏天”。7月是全年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副热带高压笼罩江南,正常的情况是高温少雨为主要特色。日平均气温28~31℃,降雨量减少,一般60~80毫米。小暑面临着梅汛和干旱的转折期,各地在抓好防汛的同时,要及时掌握气象预报信息,加强蓄水防旱,力求做到防汛、抗旱两不误。
大暑:(7.22)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炎炎盛暑,这个节气对全国都适用。从降雨量来看,北方雨季已经到来,降雨量增多。长江流域梅雨结束,伏旱抬头,晴热少雨。在华南此时东南季风带来南海上空的水汽,降雨量仍比较多,本节气浙北降雨量20~50毫米。日平均气温27~31℃,是全年最高的时段。喜温作物,行长速度之快达到了顶峰。水肥田间管理一定要加强。晚稻插秧应抢在立秋之前。
立秋:(8.7)
黄河流域真正的秋天要比立秋晚一个半月左右,长江流域要推迟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江南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地上积蓄的热量,一时尚不能散尽,所以还有秋老虎的暑热。雨少年份常有伏旱出现。日平均气温29~27℃,开始呈下降,雨量80~100毫米且分布不均匀。对晚稻要中耕除草,发生旱象要灌溉。秋播要抓紧。棉花摘顶,促进秋桃(棉)发育。
处暑:(8.23)
江南有些地方仍炎热不减,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27℃;冷暖空气又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进入秋雨期,选题为80~120毫米。这时晚稻正处于生长关键时期。
白露:(9.7)
全国各地气温下降加快,天气转凉爽,“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随着季风转换,日照渐短,强度变弱,冷空气开始向南活动,全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连我国西南地区日平均气温也降到22℃以下,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1~24,降雨量70~90毫米。棉花分批采摘,秋玉米等作物加强后期的田间管理。
秋分:(9.23)
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秋分以后,北方冷空气活动日趋活跃,有时一场西北风便可吹尽夏暑迎来秋凉。按常年规律,江、浙、沪的入秋期在9月底至10月初。我国东北、新疆等地多半在8月中下旬入秋,黄河下游地区9月中旬入秋,华南大地10月底到11月都会有秋凉的感觉。继续抓好晚稻田间管理。棉花选种收花。冬小麦、油菜做好播种前的准备。
寒露:(10.8)
此时,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的高气压控制,雨季结束,经常晴空万里,日暖夜凉,日温差大,有利晚稻结实。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6~19℃,降雨量继续减少,约15~30毫米。寒露节气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适宜期,江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
霜降:(10.23)
从黄河流域看,初霜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气非常吻合,全国各地的初霜日南北相差很大,如东北的长春,在秋分时就有了初霜,而南方的广州,通常霜是罕见的,即使有,到冬至才见初霜。此时,长江中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4~16℃,降雨量20~30毫米。要加强油菜、田园蔬菜的培育管理。森林防火的资金积累工作也要尽早落实。
立冬:(11.7)
黄河中下游开始结冰的日期是11月1~11日,与立冬是一致的,但在长江流域,真正的冬季要比立冬迟半个月左右;而青藏高原上是“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在广州至南宁北回归线附近冬无几日;海南省长夏无冬。所以立冬这个节气不适用于全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0~13℃,降雨量20~40毫米。搞好晚稻的收晒。做好冬小麦播种的扫尾工作。
小雪:(11.22)
由于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黄河流域在小雪节气,一般开始下雪。就全国而言,长江流域平均情况2月中下旬降雪;东北地区的初雪要提前到11月初以前;在福州、柳州、百色以南,是终年不见雪的。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10℃,降(雨)雪量10~20毫米。做好牲畜保暖越冬工作。
大雪:(12.7)
此时,地上有了积雪,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地12月的积雪日数比11月要多一倍,甚至多四倍。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8℃,降雪(雨)量10~20毫米。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冬至:(12.22)
阳光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白天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背移,白昼渐长。“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此时,北方冷空气强盛,标志着寒冬将至,最冷的时节来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降雪(雨)量10~30毫米。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小寒:(1.6)
气候变化除了其自身周期性的变化外,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力度以及大气环流异常、火山喷发尘烟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气候固有的周期化变化规律。致使过去连续出现14年的暖冬现象。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江北0℃以下。降雪(雨)量10~30毫米。
大寒:(1.21)
此时在“数九寒天”,实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再往后便是“水暖三分”的立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降雪(雨)量10~30毫米。主要农事活动:积肥、造肥,冬修水利扫尾,开始绿化植树,清理改造鱼塘。
----------------------------------------
立春:立春俗称“打春”。前一天叫“迎春”,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始萌动生长,人们开始备耕之时。史载,周武王曾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立春前一天,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次日聚集乡、焚香上供、叩头礼拜,使“芒神”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丰收,宣告春耕播种大忙开始。后来,春牛用竹篾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像征五谷丰登之意。现在没有打春牛的活动了,但社旗周围仍把立春说成“打春”,并有“春雷动,阳气生”,“春打六九头,种上芝麻吃香油,春打五九尾,种上谷子也吃米”,“打罢春,阳气透,笑看富人穿得厚”的农谚。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谣“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立春有雨连清明”的说法。对于一年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雨水过后,开始植树,并准备下红薯母、育红薯苗的牛粪。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惊蜇:像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蜇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农事活动主要是埋红薯母、育种开始。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蜇不过不下种”,“惊蜇点瓜,不开空花”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语云:“雷打惊蜇谷米贱”,“惊蜇闻雷米如泥”,“过了惊蜇节,耕地莫停歇”,“前晌惊蜇、后晌拿锄”,指天气连阴,“雷打惊蜇前,高岗能种田”、“不过惊蜇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雷打惊蜇后,河湾能种豆”,预示雨水不多。“惊蜇打雷,小满发水”,“惊蜇云不动,寒到五月中”预示有倒春寒。“惊蜇不放蜂,十笼九笼空”。
春分: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夜渐短,麦子生长迅速,开始起身,有“麦过春分昼夜忙”,“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谚。应加强麦田管理,施肥、中耕,严禁牲畜吃青。春分有雨,兆人们身体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之俗谚。
清明:气候清新,草木茂盛,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有“清明前,去种棉”,“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十天种高粱”,“清明去播种,早五天不早,晚五天不晚”,“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种高粱,六月接饥荒”等农谚。清明节忌讳天阴、下雨。是日天晴,兆大丰收。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之说法。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旱了不会轻”之说。但也有“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北”的俗谚。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谷雨:每年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一般天气变暖,断霜雪,雨量也较前增多,是春作物播种出土的重要季节,开始种高粱、谷子、春玉米、红薯等早秋作物。此时枣芽萌发,春播棉花开始种植。谚曰:“枣芽发,种棉花”,“谷雨栽秧(红薯),一棵一筐”,“谷雨下秧,立夏栽”,“谷雨下谷种,不敢往后等”,“谷雨前,清明后,种花正是好时候”,“谷雨麦怀胎”。此外,谷雨无雨,亦为荒年之兆,间忌之。有“明清明,暗谷雨”、“清明要明,谷雨要雨”、“谷雨有雨棉苗肥”之俗谚。也有“谷雨到,布谷叫,前三天叫受干,后三天叫受淹”的说法。雨后开始糙场,“三月不糙场,麦打土里扬”。
立夏:是为夏季之始,小麦齐穗,开始养花上浆。农谚有“立夏不出头,割了喂老牛”、“立夏麦挑旗,小满麦秀齐”。此时各种侯鸟相继入境,红薯芽普遍移栽下地,并继续播种旱秋作物,黄瓜成熟。农谚有“四月八,鲜黄瓜”,“立夏种棉花,有苗无疙瘩”。本县有“立夏见三新—大蒜、樱桃、豌豆”之说。立夏日忌无雨、无风。俗以为立夏日无雨,主旱。俗谚云:“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高挂犁耙”,“立夏刮东风,药铺把门封”,“稻花要雨,麦花要风”。
小满:部分早冬作物开始成熟。俗云:“小满见三新”,即大麦、油菜、蚕茧。农购置农器家具,做收麦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套种晚秋作物。农谚有:“小满不满,芒种不忙”,“小满不种棉,种棉也枉然”,“小满十八天,不熟也要干(指小麦)”,“小满种谷,憋满仓屋”。
芒种: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黄经75°时开始。全县农事活动主要是收割小麦,抢种晚秋,管好大秧。农村大忙开始,故有“打春一百,掂镰割麦”,“芒种忙,三两场”,“春争日,夏争时”之语。夏收、夏种、夏管统称“三夏”。三夏生产突出四个“抢”字,即一是抢收。“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小麦蜡黄就收,“麦穗发了黄,绣女也下床”,“七成收,八成丢”,“麦熟八九动手割,甭等熟透籽粒落”,“等了一粒青,损了十粒黄”,“要保粮食大丰收,一粒一穗不能丢”,“麦天弯弯腰,拾个白卷糕”,“夏收有五忙,收、运、打、晒、藏”;二是抢种,小麦收后趁墒抢种秋作物。“收麦不顾种,秋后难顾命”,“麦茬耩芝麻,苗出快灭茬”,“一棵红薯一把灰,红薯结成一大堆”;三是抢打(脱粒),夏至前要打完场。“夏至不打场,再打是把糠”,“拉到场里算一半,装到囤里才收完”;四是抢管,“种子落地,管子上马”,及时定苗,锄草保墒。“一种得九管,收成才保险”,“五黄六月去种田,一天一夜差一拳”,“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锄头有火,锄头有水”,“夏天撞破皮,胜似冬天犁一犁儿”,“人勤地不懒,全在人照管”。夏收时,进场不带火,不吸烟,不许光肚娃儿进场,忌“净光”,“少见”、“没风”、“净啦”等话,过去有“妇女不进场,进场不吉祥”的说法。
夏至: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是秋田管理的紧张季节。气温升高,天气变热,开始锄头遍地。“春争日,夏争时,中耕锄草不宜迟”,“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夏至种芝麻,头顶一朵花,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夏至三庚入伏,伏有30天或40天,分头伏、中伏和末伏。每伏10天,中伏有20天的。间有“热在中伏”和“三伏里头加一秋”之说。俗以为夏至天气变化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农家在夏至里忌讳很多。夏至最忌有雷雨。俗谚云:“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掏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掏钱难买五月冷,一棵豆子打一棒”,“夏至西北风,十雨九场空。”“夏至翻白云,平地见鱼鳞”,“夏至风从东南起,夏秋不断雨淅淅”。还有夏至赶逢在五月前期,后期的占侯禁忌。谚云:“夏至五月端,麦子贵三千”,“夏至五月头,不种芝麻也吃油”,“夏至五月终,十个油房九个空”。不种芝麻也吃油,说明其他庄稼长得好,丰收了。十个油房九个空,则表示出整个年景的歉收、萧条。
小暑:天气逐渐炎热,汛期到,作物旺长,主要是加强秋作物管理。可犁炕地。农谚有“小暑前后种绿豆”,“小暑种芝麻,头顶一串花”。小暑忌旱,俗谚云:“六月怕干,九月怕淹。”“六月旱,喝稀饭”,“六月要雨难得雨,八月要晴难得晴”,“小暑南风十八天,坑里泥巴都晒干”。“伏里无雨,谷里无米”。“小暑泥鳅赛人参”。
大暑:为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正值伏中。谷子甩大叶,黄豆二棚楼,头二茬地均中耕完毕。注意治虫、防旱、防涝等事。农谚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小暑大暑,热死老鼠”,“小暑不算热,大暑压草肥”,“头伏有雨。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饱饭”,“大暑到立秋,割草压肥不能丢”,“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伏里种豆,收成不厚”,“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六月六,芽子红薯线穗粗”。
立秋:秋季开始,时在三伏之中。农事有“立了秋,挂锄钩”之说。意为庄稼不再锄了,还有“立罢秋,万事休”,“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意为此时各种作物不能再种了。但亦有“立秋前后,燕瓜绿豆”,“立秋栽葱,白露种蒜”,“六月秋,老秧丢,七月秋,老秧收”之谚,是说在立秋时绿豆还可播种(收成不多),可栽葱。育的秧苗如果立秋在六月,不能再栽了,立秋在七月,移栽的秧苗还能有收成。立秋是当地农家的大节气,是庄稼接近成熟的季节,“立秋三天遍地红”,指高粱穗变红成熟。“棉花立了秋,大头、小头一齐揪”。立秋日忌雷、雨、风。俗谚云:“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到底”。
处署:暑尽天凉,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农谚有:“处暑不种田,想种等来年”,“过了处署不种秋,就是种上也不收”,但可种荞麦,俗谚云:“处暑荞麦甭等肥”。“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白露:时值中秋,天气转凉,夜间露水发白。农事活动开始收获高粱和早玉米。腾茬子,早耕,小麦备播,育油菜苗。农谚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川(小麦)”,“白露割谷”,“白露没有雨,犁地要早起”。“秋收打谷又犁田,来年又是大丰年”。
秋分:秋季的一半,此后北半球渐短,夜渐长。秋分后,既要抓紧送粪犁地,积极备播小麦,又夹带收秋,是秋季最忙时期。农谚有:“秋分一半家,寒露满天下”,“秋分一到,谷场见稻”。“秋分过五,小麦入土。”“秋天弯弯腰,强似春天转一遭儿”。“一年辛勤在于秋,粮不入屋不算收”,“三春不如一秋忙,收不到屋里不算粮”。“七月底,八月岸儿,新谷子米汤麻杆盐儿”。秋分前后,月亮落地的变化,将直接预示着来年年景的好坏。俗谚云:“七月十五早看天,强似抽签问神仙;月亮落地接云彩,年景好的说不得;月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粮食打不发”。
寒露:进入寒露,气候明显转凉,夜有寒冷之感,开始播种小麦。农谚云:“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过了寒露节,种麦穗如铁”,“抓着一季早,两季产量高”,“打蛇打在七寸上,庄稼种在节气上”,“一早三分忙,一壮三分旺”。
霜降:以天冷,露水结成薄霜而故名。霜降无霜,主来岁饥荒。“霜降有霜,米谷满仓”,“十月不下霜,种地一包糠”。霜降后进入种麦高潮时节,俗云:“霜降至立冬,种麦莫放松”,“有墒不等时,到时不等墒”,“犁犁耙耙种下田,最晚不过立冬前”,“前耧后耧,差一穗头”。晚秋普遍成熟,开始刨红薯,切红薯干。
立冬: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太阳黄经为225°。抓紧播种晚茬小麦。谚云:“立冬到小雪,种麦晚半月”,“种麦过立冬,来年少收成”。移栽油菜,收完红薯。古有“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谚有“立了冬,把地耕,能使土里养分增”,“冬耕深,出黄金”之说。立冬日忌讳吃生冷食物,如萝卜、水果等。否则以为会损伤身体。立冬忌无雨。俗谚云:“重阳无雨立冬晴,立冬无雨一冬晴”。
小雪:气温下降,始飘雪花,冬播结束。开始拉沫子,为牛铺备土,修建房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修道路,开展副业活动。农谚有:“千家万户,沫子粪土”,“小雪不破股(分孽),大雪不出土(麦苗)”,“修渠筑坝,天旱不怕”,“修好水渠筑好塘,年年丰收有保障”,“修好水利,一本万利”,“光靠自己莫靠天,修好水利万年甜”,“修渠如修仓,积水如积粮”,“不修沟渠不修塘,五六月里水汪汪”,“地埂不修,有田也丢”,“条条沟渠都打通,排水浇地不费工”,“农闲全在冬,水利莫放松”,“没雨先修房,没旱先修塘,没涝先筑坝,没荒先备粮”。小雪到冬至是冬灌的好时机,俗谚云:“小雪到冬至,浇麦正适时”,“冬浇半年墒”,“麦子浇五水,馍馍送到嘴”,“有水无肥一半出,有肥无水望天哭”。小雪忌无雪。有“小雪雪满天,来年是丰年”“小雪要是下雪多,来年五月旱天多”之说。
大雪: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而故名。瑞雪兆丰年。“麦盖三床被(大雪),头枕蒸馍睡。”农事活动继续进行水利建设,整修道路水渠,开始磨粉,生产粉条、粉皮,从事商业经营及商品生产等活动。农谚有“场光地净,五沟挖通”,“薄地想丰收,冬闲挖深沟”。大雪忌无雪,俗谚有“大雪不见雪,来年不收麦”,“今年大雪把门封,来年一定好收成”,“雪水化成河,麦收不会薄”,“大雪丰收来,无雪少吃麦”之说。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日交九,此后天气渐入严寒。有冬九九歌:“一九二九袖装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开冰走,七九八九抬头看柳,九九如一九耕牛遍地走”。农业生产上,除继续进行防冻,积肥、深耕等工作外,还要注意人畜的安全过冬。“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白天将逐渐变长。冬至忌无雨。俗谚云:“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雪一冬晴”意指来年将旱。
小寒:进入严寒天气,“小寒大寒,滴水成团”,“小寒冻土,大寒冻河”。
大寒: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时在十二月,准备过春节。“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⑻ 求解签:立秋处暑民安乐,花木原来分瓜桂,乌鹊高飞第一著,万事谋为化作鹤
秋天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秋天虽然秋高气爽,气候适人,但是秋季是一个阳消阴长的季节,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许多身体虚弱的人因不能适应气候的转变,容易伤风感冒,旧病复发,难度多事之秋。 究竟如何平安度过“多事之秋”,搞好秋季养生保健呢?带者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河北省中医院院长、著名中医专家李佃贵教授。李佃贵教授介绍,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桦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象,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李教授还引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收养之道也”他说对于中老年人,应该做到“心无其心”,才能“百病不生”,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气候的变化。建议老年人,最好经常到室外活动,饱览胜似春朝的秋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古人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李教授介绍这个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同时也提醒大家要对“秋冻” 有正确的理解,科学领悟其中真髓。 立秋以后,冷空气势力将逐渐加强,活动趋于频繁,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且“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应该未“寒”绸缪,注意加强御寒锻炼,提高抗寒能力,以便在强冷空气和寒冬季节到来时也能够适应气候环境,避免由于气象原因诱发或加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气管炎、肺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病。李教授提醒大家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不过,凡事都应有个限度,“薄衣御寒”也不能过头。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等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寒冷刺激可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易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刺激还能使血液纤维蛋白浓度上升,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和健康。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立秋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在经过夏季之后,各组织均感水分不足,此时如受风寒,易引起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疼、腹泻等多种病症,故金秋需慎保健。李教授给大家列举了一些养生方法,以供参考:一、饮食调养,“清润”为上。秋季易伤津液,要适当多饮些开水,多吃些具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如萝卜、番茄、豆腐、银耳、梨、柿子、香蕉等。暮秋时节,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易被肌体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器的功能,增强人的体质。这时可适当多吃些鸡、鸭、牛肉、猪肝、鱼以及莲子、大枣之类的食品。二、勤习吐纳,防燥保健。中医素有“肾液为唾”之说,认为唾液的盈亏与肾的盛衰息息相关。因此,应经常做漱泉术,即每日清晨洗漱完毕,于静室内闭目静坐片刻,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中唾液满,漱练数遍,分三次咽下,并用意念送至丹田,再缓缓将气从口中呼出,呼气时口唇微张,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6次,对预防秋燥大有裨益。 3、加强锻炼。秋天的气温变化较大,早晚温差悬殊,体质较好的人衣着以轻装薄素为宜,不可骤增厚衣,应适当受些寒凉,以逐步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抵抗力较弱的人,宜逐渐增衣,切不可骤增骤减,以防寒气侵袭,诱发新病。另外,还应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提高肺的功能和机体的耐受能力,以抵御秋燥肃杀之气。 4、多吃水果。金秋,正是各类果品上市之时,而这些水果由于各自的成分不同,对不同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因此“对症食果”会对自己疾病的恢复有一定的好处,以下介绍一些常见水果的疗效。梨:称为“百果之宗”,性味甘寒。生食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清心降火作用。煎水或加蜜熬膏,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苹果:其性味甘凉。生食或熬膏,具有补脾气、养胃阴、生津解渴、润肺悦心的功效。柿子:味甘涩,性寒。红软熟柿有清肺胃蕴热、生津止渴作用。生食还有润肺祛痰、止咳、解毒功效。石榴:味甘酸、涩温,中医上具有主治咽喉燥渴、赤白痢腹痛,崩中带下,漏精脱肛的较强收敛作用。板栗:其性味甘温,入脾、胃、肾三经,有养胃、健脾、补肾、壮腰、强筋、活血、止血、消肿等功效。栗子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还有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功效。 猕猴桃:性酸,味甘寒,有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的效能。柑桔:其性凉、味甘酸,具有开胃健脾、止渴生津的功效,其果、核、叶、络、根均可入药。橄榄:味甘酸、性平。口含鲜橄榄嚼汁频咽、化痰消积、开胃下气,解毒生津的作用。柚子:甘酸,性寒。其果汁能和胃化滞,生津解渴,助消化,解酒毒功能。山楂:甘酸微温,具有很好的开胃消食,增强消化功能的作用。又能降低血压和血脂,软化血管,活血通脉。大枣:其味甘性温,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佳品。
⑼ 农村老人说种植芍药要在处暑和秋分之间才能开花,是怎么回事
农村老人说种植芍药要在处暑和秋分之间才开花,这是为什么呢?别的季节不行吗?老人说种植芍药要在处暑和秋分之间才开花是有道理的,但并不是说别的季节种就完全不行。这是因为芍药为耐寒、耐旱的宿根花卉,性喜凉爽。处暑至秋分时段是其发根时期,这段时间种植,不仅利于伤根的恢复,而且利于根系的生长。这与芍药的自然属性、生长规律、生长习性和种植方法等息息相关、芍药的自然属性芍药为芍药科芍药属草本。
其间,用得最多的就是分株法。因其具有操作简单、易成活、开花早、能延续品种优良性状等优点,是人们最常用的繁殖方法。但因分株繁殖法或多或少会伤及根系,影响成活和开花。因此,人们自然会选择在其根系生发期,即处暑和秋分时段种植。如此,既利于伤根恢复,又利于根系生发,极利成活开花。
⑽ 立秋处暑安民乐,鸟鹊高飞第一着,花木原来分瓜挂,万事谋为化作鹤 。 是什么意思解释下
意思:立秋后人民富足安乐,雁鸟结成一队南飞去,花草树木都结满果实,祈求来年内风调雨顺。立容秋或者处暑是起步阶段,冬春季就有好兆头。花落瓜熟,好运常伴。这是一个上上签。
分析:立秋处暑民安乐是安心等着结果,鸟鹊高飞笫一着,是比翼齐飞;花木原来分瓜桂是花落瓜熟,万事谋为化作鹤,是一切好事步步高升。
相关好签:
1、第四签:牡丹芍药放花红。赛过寒梅岁老松。艳色眼前谁不爱。秋来无实一埸空。
2、 第五签:海水茫茫万里清。小舟欲渡问前程。中途只恐风波起。何处潜身待浪平。
3、第六签:信人时运复辉光。忧事临门变吉祥。莫待后园春色老。黄花晚景更生香。
4、第七签:冥冥杳杳恐非真。若或临门祸岂轻。肯把黄金先费用。纵然有事不临门。
5、 第八签:野马归栏笑渐开。秋期寒鹊自飞来。工夫直待来春好。织出红罗任剪裁。
6、 第九签:信人何必苦凄惶。事务虽危也不妨。稳把笔头书造化。从头彻尾更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