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的花语
⑴ 仙桃的由来
现在的仙桃市是湖北省的省辖市,比地级市(比如孝感市)级别要小,但比县级市(比如安陆市)级别要高。以前是叫沔阳县,相信仙桃那边的沔阳三蒸所有人都不会陌生的吧。好运。
⑵ 仙桃的介绍
仙桃北依汉水,南靠长江,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中心城市。仙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素有“江汉明珠”美誉。仙桃原名沔阳,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1、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亚洲体操之乡、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2、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3仙桃紧靠武汉,距武汉市区82公里(距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60公里),至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汉口火车站、长江武汉港均只1小时车程。境内河渠网络相通,318国道、沪渝高速横贯东西,随岳高速公路和建设中的武汉城市圈外环孝仙嘉高速纵穿南北,京珠高速和沪蓉高速在仙桃附近交汇1,仙桃南到广州、北到北京、东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42015年度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100个县市公布,仙桃市位居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第23名。
⑶ 写仙桃的习俗作文,仙桃的,一定要仙桃的
仙桃春节习俗
在一年四季的民间节日中,过年的庆典礼俗最为隆重热闹。处于荆楚腹地的仙桃,至今仍盛行着诸如换门神、贴春联、祭祀祖先、开门爆仗、拜年、给压岁钱、舞龙舞狮、盛宴吃请、抹牌娱乐等习俗,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给人们以高雅的享受和无限的乐趣。
换门神
春节信仰门神的现象,至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礼记.曲礼》篇上便有“春祀户祭”的记载,祭门神被列为“五祀”之一。到汉代,门神有了具体的姓氏和形象,那就是古代的勇士成庆的画像,他“短衣、大裤、长剑”,颇为勇猛。唐代,门神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两员大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所取代。南北朝时,门神再改为神荼、郁垒二神。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据该书称,原来,东海边上有座度朔山,山上一大桃树,枝叶繁茂,蟠曲三千里。其东北方有一鬼门,为万鬼出入之处,神荼、郁垒二神据门而守,一旦发现了危害人间的恶鬼,便用芦苇绳索捆绑起来送去喂老虎。因为鬼怕神荼、郁垒,民间便在门扉上画二位大神以驱逐鬼邪。经过天长日久的传承,这种崇拜家庭保护神的风俗便沿袭下来。后世民间,除了武将的门神外,又出现了朝服文官的门神,称为“五福临门”或“纳福迎祥”,这样,门神便由消极的驱鬼逐邪变成了积极的迎祥纳福。
春节莅临,仙桃城乡的大门上,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的门神,红光耀眼,一对对忠诚的家庭门卫,“良宵盛会喜空前”,赐予主人以吉祥、安宁的赐予!构成了春节的第一道亮丽的风景。
贴春联
如果说门神的来历与桃树有关,那么,春联则直接来自于桃木。宋代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干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诗中的桃符,就是当时的春联。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一书说,桃符就是用桃木削成的两块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小木板,上面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钉在大门的左右两侧,这与门神的崇拜对象完全一样,目的在于用来驱鬼避邪。后来,人们为了省事,渐渐地不用桃木板了,而是将它换成两片纸,画上神荼、郁垒的相貌或者干脆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贴在大门两边就完事了。当然,这种桃符还算不上真正的春联。
贴春联是我们民族的好风俗,仙桃大地概莫能外。有一些文质兼美的春联,不受时代,地域的限制,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无不道出了人们讨口彩、求吉利的心态,流传是极为久远的。
祭祀祖先
春节祭祖,是人们必经的一项活动。新年将近,各家各户祖宗的牌位早已掸得千干净净。祭祀时,先将香纸蜡烛,牲礼酒浆备齐,供奉于祖宗牌位前,然后上香跪拜,叩头作揖。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开门爆/仗
正月初一凌晨,当旧年的钟声响过十二响,沔阳民众家家户户就争.先恐后放鞭/炮,霎时,村庄院落处处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火/药浓香,烟雾缭绕。天亮一看,燃放的鞭/炮大红纸片铺满地面,与大门的鲜红春联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鞭/炮,也称爆竹,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年”这种猛兽的抵御。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放鞭/炮庆祝春节,更是发扬先祖遗风。现在乡镇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仙桃春节习俗
春节,人们称之为过年。关于“年”,传说它原是远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头上长着触角,凶猛异常。每当寒冬将近新春快来的时候,它就窜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这时候,就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炸声,将“年”吓跑。一夜过去了,大家平安无事,于是高高兴兴地互相祝贺,并拿出丰盛的食物在一起吃喝欢庆胜利。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个欢乐的节日。
在一年四季的民间节日中,过年的庆典礼俗最为隆重热闹。处于荆楚腹地的仙桃,至今仍盛行着诸如换门神、贴春联、祭祀祖先、开门爆仗、拜年、给压岁钱、舞龙舞狮、盛宴吃请、抹牌娱乐等习俗,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给人们以高雅的享受和无限的乐趣。
换门神
春节信仰门神的现象,至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礼记.曲礼》篇上便有“春祀户祭”的记载,祭门神被列为“五祀”之一。到汉代,门神有了具体的姓氏和形象,那就是古代的勇士成庆的画像,他“短衣、大裤、长剑”,颇为勇猛。唐代,门神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两员大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所取代。南北朝时,门神再改为神荼、郁垒二神。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据该书称,原来,东海边上有座度朔山,山上一大桃树,枝叶繁茂,蟠曲三千里。其东北方有一鬼门,为万鬼出入之处,神荼、郁垒二神据门而守,一旦发现了危害人间的恶鬼,便用芦苇绳索捆绑起来送去喂老虎。因为鬼怕神荼、郁垒,民间便在门扉上画二位大神以驱逐鬼邪。经过天长日久的传承,这种崇拜家庭保护神的风俗便沿袭下来。后世民间,除了武将的门神外,又出现了朝服文官的门神,称为“五福临门”或“纳福迎祥”,这样,门神便由消极的驱鬼逐邪变成了积极的迎祥纳福。
春节莅临,仙桃城乡的大门上,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的门神,红光耀眼,一对对忠诚的家庭门卫,“良宵盛会喜空前”,赐予主人以吉祥、安宁的赐予!构成了春节的第一道亮丽的风景。
贴春联
如果说门神的来历与桃树有关,那么,春联则直接来自于桃木。宋代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干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诗中的桃符,就是当时的春联。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一书说,桃符就是用桃木削成的两块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小木板,上面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钉在大门的左右两侧,这与门神的崇拜对象完全一样,目的在于用来驱鬼避邪。后来,人们为了省事,渐渐地不用桃木板了,而是将它换成两片纸,画上神荼、郁垒的相貌或者干脆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贴在大门两边就完事了。当然,这种桃符还算不上真正的春联。
五代时期,西蜀的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用以表达某种意愿。《宋史·蜀世家》上说,公元965年初,后蜀皇帝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写联语,“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原来,孟昶皇帝嫌辛寅逊题写的联语不工巧,缺乏文采,便自己亲笔题写了这两句联语,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
贴春联是我们民族的好风俗,仙桃大地概莫能外。有一些文质兼美的春联,不受时代,地域的限制,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无不道出了人们讨口彩、求吉利的心态,流传是极为久远的。
祭祀祖先
春节祭祖,是人们必经的一项活动。新年将近,各家各户祖宗的牌位早已掸得千干净净。祭祀时,先将香纸蜡烛,牲礼酒浆备齐,供奉于祖宗牌位前,然后上香跪拜,叩头作揖。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开门爆仗
正月初一凌晨,当旧年的钟声响过十二响,沔阳民众家家户户就争.先恐后放鞭炮,霎时,村庄院落处处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火药浓香,烟雾缭绕。天亮一看,燃放的鞭炮大红纸片铺满地面,与大门的鲜红春联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鞭炮,也称爆竹,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年”这种猛兽的抵御。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放鞭炮庆祝春节,更是发扬先祖遗风。现在乡镇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谁复制谁傻子!!!!!!!!!
求你了,选我吧!!(^人^) 拜托啦~(^人^) 拜托啦~
⑷ 仙桃的传说
仙桃的传说
出自027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传说孙悟空接受了玉皇大帝的使命,当上弼马温。不久,因生性顽劣,号称“齐天大圣”,天不怕地不怕,每日里得过且过。马儿赶出栏,便不再管,自己跑到山上找些猴兄猴弟玩耍,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不知怎么,这一日闯进了王母娘娘的御花园。那时正值仲夏,酷暑难耐,干渴难熬。桃儿熟了,又红又大,惹得这班猴兄猴弟们抓耳搔腮、馋涎欲滴。猴子们于是变着法儿捣鼓“大圣”。
“你的辈份低,而且岁数也小,不然你怎么老长不高?孙猴儿就是孙子呗”。稍老的猴子调侃到,“按理,你得叫我们爷爷哩!不过你号称‘齐天大圣’,又不怕玉皇老儿,我们也不好计较,但你连几个破蟠桃都不敢摘两个下来大伙儿尝尝,这太让猴们看不起了”
“不敢摘,实在不配做什么‘齐天大圣’,还是叫我们爷爷吧!”旁边的猴儿们便一起起哄。孙猴子哪见过这个,被激得 “吱吱”叫。心里痒痒的什么也不顾了,管它三七二十一,带头爬上了蟠桃树……
可怜王母娘娘准备一年一度蟠桃盛会用的蟠桃,还没有开场,蟠桃就被这群无法无天的泼猴吃了个一干二浄,糟蹋得乱七八糟。
猴儿们知道闯了大祸,也吓得战战兢兢。
弼马温是当不成了,孙猴子索性带着这班猴兄猴弟们跑回了花果山. 王母娘娘气得跺脚,一状告到玉皇大帝那里。一眨眼,天兵天将便把花果山围了个水泄不通。
猴儿们各自都有一兜未吃完的蟠桃。大伙将蟠桃交给“大圣”,让他找个地方藏匿起来,免得王母娘娘查出来。大伙遭殃。
不想猴儿们一出洞,看见花果山的云头上站着怒气冲冲的王母娘娘,吓得“大圣”出了一身冷汗,汗水顺着猴脸直往下淌。
“大圣”一惊,怀里的蟠桃也是一咕脑掉了下来。
不想,孙猴儿的汗水在人间竟流成了一条河,人们管它叫:“汗水河”。时值汉高祖刘邦当政,人们便管“汗水河”叫 “汉水河”了。
兴许是神猴吃了神桃的缘故,这汉水河终日香气四溢,好事的人们管它叫“香河”。“香河”虽好,但毕竟是神猴偷食神桃而得名,不免为了忌讳,南方人爱面子,便又取其谐音,“香河”便成了今日的襄河了。
毕竟是王母娘娘培育的神桃,连桃核也带着一股灵气,又有汉水河的浇灌,那掉下来的桃核不几年问竟发芽成长起来。
渐渐的,多少年过去了,这地方有了一片喜人的桃林。桃林长大了,便开花结果。
这桃儿也如天上一样,又红又大、清香四溢,更是香甜可口、沁人心脾。
这地方便一时远近闻名,很快传扬开来。
人们管这地方叫“仙桃”。
取自“http://www.027.cn/%E4%BB%99%E6%A1%83%E7%9A%84%E4%BC%A0%E8%AF%B4”
仙桃,旧称沔阳,古称复州。其建制上溯可至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堪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旧治沔城,曾为郡、道、府、州、县所在地,故尔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独特;文化底蕴厚重,民俗风情浓郁;乃荆楚大地一座历史名城。沔阳1986年撤县设市,更名为仙桃市。
仙桃这个地名,很有传奇色彩。它的由来有五种说法:
一、古时,仙桃名“尖刀咀”。后人嫌“尖刀咀”不雅,取“尖 刀”谐音为“仙桃”。
二、明代时,因仙桃地处汉江和锦瑞河之间,地势呈桃形,故取名 “仙桃”。
三、清代,有一老者装了一船桃子来此地出售,因质次价高,买者甚少,老者一气之下,将桃子掀入河中,此地方言“掀桃”,后改为 “仙桃”。
四、有一仙女路过沔阳一个小镇,只见这里景色秀丽,人杰地灵,就想试试这里的人心如何,于是挑了一担桃子在此叫卖。买者甚多。她问:“你们买桃子给谁吃?”青年人说:“孝敬老人的。”老年人说: “是给小孩的。”仙女一听,连声称赞这里的人都具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她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吃上桃子,便将没有卖完的桃子往地上一掀,顿时这里就长出了十里桃林,随之开花、结桃。人们见了都高兴地说:“这是仙人仙法长仙树,仙女仙花结仙桃。”大家除把树上的桃子摘下来分给每家每户外,还赠送给过往行人。从此,这个地方就取名叫 “仙桃”了。
⑸ 湖北仙桃的。
可以找当地典当行,千元以下小型典当贷款,马上可以办理
⑹ 仙桃市的简介
仙桃北依汉水,南靠长江,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区域中心城市。仙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济总量自1991年以来长期位居湖北省县市第一位,素有“江汉明珠”美誉。
仙桃原名沔阳,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亚洲体操之乡、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
仙桃紧靠武汉,距武汉市区82公里(距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60公里),至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汉口火车站、长江武汉港均只1小时车程。境内河渠网络相通,318国道、沪渝高速横贯东西,随岳高速和建设中的武汉城市圈外环孝仙嘉高速纵穿南北,京珠高速和沪蓉高速在仙桃附近交汇,仙桃南到广州、北到北京、东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
仙桃市东邻省会武汉,西接荆州、宜昌,北依汉水,南靠长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仙桃拥有15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闻名全国的亚洲体操之乡、文化之乡、状元之乡、鱼米之乡。
古时,汉水之南,有一条支流,名曰 " 锦瑞河 " 。河由老矶头处入口,绕龙华山的延脚南流后而向东,形成 " 凤颈分流 " 的两河三岸三角洲的龙华山。三角尖端,劈江分水,减缓汉江流速,使水上过往舟楫渔船在此停泊,形成码头,由此得名 " 尖刀嘴 " ,传扬于千里汉江。
嘉靖十年 ( 公元 1531 年 ) ,沔阳州府派官驻此统领船运事务。嘉靖四十三年 ( 公元 1564 年 ) 驻军防匪。自此商贾云集,日渐繁荣。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逼近沔阳,官府增兵驻守布防,取名曰 " 仙镇哨 " ,继而设行政机构于此,命名曰 " 仙镇公署 " ,形成统一镇区。后命名为 " 仙桃镇 " ,一直沿袭。 1952 年,沔阳县治迁入仙桃镇。 1986 年,撤县建市,以县治地名为市名。
⑺ 仙桃的仙桃由来
仙桃市东邻省会武汉,西接荆州、宜昌,北依汉水,南靠长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 。仙桃拥有15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闻名全国的亚洲体操之乡、文化之乡、状元之乡、鱼米之乡。
古时,汉水之南,有一条支流,名曰“锦瑞河”。河由老矶头处入口,绕龙华山的延脚南流后而向东,形成“凤颈分流”的两河三岸三角洲的龙华山。三角尖端,劈江分水,减缓汉江流速,使水上过往舟楫渔船在此停泊,形成码头,由此得名“尖刀嘴”,传扬于千里汉江。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沔阳州府派官驻此统领船运事务。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驻军防匪。自此商贾云集,日渐繁荣。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逼近沔阳,官府增兵驻守布防,取名曰“仙镇哨”,继而设行政机构于此,命名曰“仙镇公署”,形成统一镇区。后命名为“仙桃镇”,一直沿袭。1952年,沔阳县治迁入仙桃镇。1986年,撤县建市,以县治地名为市名 。
⑻ 灵草、牡丹、荷花、梅、松、菊、仙桃、凤纹、云水这些花的花语是什么
牡丹花花语:
红牡丹,这是最常见的颜色之一,象征着富贵圆满,属性为火。
紫牡丹,花瓣的颜色为紫色,就像它的颜色一样,花语是“难为情”。
白牡丹,高洁,端庄,象征着守信的人。
绿牡丹,这个颜色的牡丹花很少见,象征着对生命的期待,用心的付出。
黑牡丹,黑色的花朵美得深沉,象征了死了都要爱。但事实上,牡丹花中并没有真正的黑色,我们通常把深红色或深紫色的牡丹叫作黑牡丹。
黄牡丹,亮丽富有而华贵。
粉牡丹,雍容华贵,简单大方。
荷花的花语是:清白、坚贞纯洁、信仰、忠贞和爱情。
梅花花语:凌霜斗雪、迎春开放、坚强、高雅、不趋荣利。它象征着高洁、坚强、美丽、有傲骨之风、不畏严寒、贫寒却有德行的人。
松的花语:
蓬莱松花语为:长寿。
雪松树语:高洁;寄予人生积极向上;不屈不挠。
黑松的花语是健康、长寿、安居
菊花花语:
翠菊:追想、可靠的爱情、请相信我。
双瓣翠菊:我与你共享哀乐。春菊:为爱情占卜。
六月菊:别离。冬菊:别离。法国小菊:忍耐。瓜叶菊:快乐,喜悦快活。
波斯菊:纯真并永远快乐着。
大波斯菊:少女纯情。
(仙桃)桃花的花语:爱情的俘虏
凤纹:凤象征吉祥的神,凤纹亦称凤鸟纹,包括凤纹及各种鸟纹。古老的汉族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凤纹在青铜器中是最为美丽的纹饰。
sorry,“灵草”和“云水”的没有找到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⑼ 仙桃市名的来历
仙桃市名的来历与历史有关。
古时候汉水的南边有一条支流叫做“锦瑞河”。河由老矶头处入口,绕龙华山的延脚南流后而向东,形成“凤颈分流”的两河三岸三角洲的龙华山。
三角尖端,劈江分水,减缓汉江流速,使水上过往舟楫渔船在此停泊,形成码头,由此得名“尖刀嘴”,传扬于千里汉江。
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府派官驻此统领船运事务。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驻军防匪。自此商贾云集,日渐繁荣。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逼近沔阳,官府增兵驻守布防,该地取名为“仙镇哨”,继而设行政机构于此,命名为“仙镇公署”,形成统一镇区。后将该地方命名为“仙桃市镇”,一直沿袭至今。
1952年,沔阳县治所迁入仙桃市镇。1986年,撤县建市,以县治地名为市名。
(9)仙桃的花语扩展阅读:
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天启元年(1621年),沔阳州降为散州,无领县。
清顺治三年(1646年),沔阳州改属安陆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属汉阳府,分州南境置文泉县,县治新堤镇,北境沔阳州,州治沔阳城。三十年(1765年),废文泉县,并入沔阳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属湖北省江汉道,直属湖北省。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销道制,直属湖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六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在彭场镇建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沔阳县人民政府。建国初期设沔阳专署。
1951年时沔阳隶属荆州地区,分沔阳南部置洪湖县(今洪湖市)。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
1994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议批准,仙桃市列为省直管市(副地级)。
2000年3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仙桃市将29个乡、镇、办事处合并为15个镇、3个市属街道办事处,10个市属农林牧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