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册清代
Ⅰ 古董清代铜官绿釉双喜花卉罐值多少钱
价钱都是随行就市,没有正价的。喜欢的话就好好收藏,会增值的。
Ⅱ 清代绘画的早期绘画
郑燮 《竹石图》 竹子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很早。唐、五代纯以浓墨画竹,至北宋文同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苏轼及后朝的赵孟頫、王绂等皆以此为宗,以写实为主:竹竿较粗,竹叶较细,结构比例准确。至清代郑燮为之一变,独创“板桥竹”,造型削繁就简。竹竿细挺有韧性,而叶肥如柳、桃叶,具不似之似妙,而且竹子虚心自强、劲直向上的品性,被赋予坚贞高洁的寓意。 《竹石图》修竹数枝,秀石几块,形简而意足,是板桥六十二岁的作品,‘总观全局,气势俊朗萧散,卓然不群。竹自姿致疏落,顾盼有情,石则拔地直耸,瘦硬秀拔,笔致灵动疏爽,竹浓石淡,浓淡辉映,妙趣横生。题画行款独具特色,大小、正斜、疏密、浓淡灵巧有致地排列起来,使诗书画和谐地融在一起,增强构图的形式美,并通过题跋,表露出自己的思想及创作动机。 “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无竹,则留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渐老年兄属,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桥郑燮画。”钤“七品官耳”、“丙辰进士”印。
约自顺治至康熙初年。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四王画派主要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4人,有时亦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或“清初六家”。他们大都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为金科玉律,致力于摹古,推崇元四家,强调笔墨技法,追求蕴藉平和的意趣。由于“四王”社会地位显赫,交游广、门生多,在士大夫中影响大,其艺术旨趣又受到统法者赞赏,因此,被视为画坛正统派,影响所及,直至近现代。他们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较深厚的笔墨功夫,在笔墨、构图、气韵、意境等方面,也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尤其是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的技法,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然而,他们忽视师法自然,回避现实生活,缺乏具体感受,致使作品大多单调、空洞,缺少生气和新意,阻碍了他们取得更高成就。“四王”之中,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更重笔墨,主要宗法黄公望。王原祁被称为娄东派首领。王□尚能体察自然,并兼容各家技法,面貌比较多样,后世称其为虞山派首领。四王画派至清代中期,影响遍及朝野,宗娄东派的有黄鼎、唐岱、董邦达、方士庶、张宗苍、钱维城等人。属虞山派的有杨晋、李世倬、宋骏业、唐俊、蔡远、顾□等人。此外,还有“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后四王”(王三锡、王廷周、王廷元、王鸣韶)等。
明末清初,聚集于江南地区的一批遗民画家,呈现出与正统派相左的艺术追求。南京的金陵八家,以龚贤为首,包括樊圻、高岑、邹□、吴宏、叶欣、谢荪、胡□,他们遁迹山林,洁身自好,重视师法自然,主要描写南京一带风光,揭示山川之美,抒发真切感受,广泛学习前人之长,以扎实的功力求突破成规,创立新意,风格虽各有不同,但均具有清新怡人的意趣。同时,称誉南京的还有陈卓、王概、柳□、张风等人。
“四僧”是指石涛、朱耷、石□、渐江 4人。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朱耷以花鸟画著称,继承陈淳、徐渭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缘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笔墨洗练雄肆,构图简约空灵,景象奇险,格调冷隽,达到了笔简意赅的艺术境地。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重大。石□的山水从黄公望、王蒙变化而出,以真景为粉本,描绘重山复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笔秃毫层层皴染,厚重而不板滞,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号青□道人)并称“二□”。渐江的山水取法倪瓒,多绘名山大川,尤善写黄山真景,构图简洁,丘壑奇倔,干笔渴墨劲峭整饬,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静穆之致,真实地表现了名山之质。他与石涛、梅清有黄山派之称,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合称海阳四家,形成了新安派。
清初至康熙(1662~1722)年间,还有一些画派、画家各擅其能。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以极似求不似,风格清新淡雅,影响广泛,被称为常州派或南田派。袁江的界画结构精微,气势雄伟,为清代界画名家,其侄袁耀承其画风,有袁氏画派之称。其他地方性流派还有罗牧的江西派、蓝孟、蓝深的武林派等。另外还有禹之鼎、王树□、谢彬、上官周等人,善画人物、肖像。周□、张穆善画龙、马,傅山、普荷、法若真、黄向坚等善画山水,均负有时名。
Ⅲ 清代织花纹样有哪些
依身份职抄业区别。
贡货花样有江山万代、太平富贵、万寿无疆、四季丰登子孙龙、大云龙、朝水龙,如意连云,双凤朝阳、八仙祝寿、寿山福海等。
时新花样有团鹤、福寿三多、五子夺魁、欢天喜地、富贵白头、大菊花、大山水、大河图、大八宝、大八吉、花卉草虫、羽毛鳞介等。
官服花样有喜庆大来,挂印封侯,雨顺风调、万民安乐、百代流芳、喜相逢、仙鹤蟠桃等。
吏服花样有窝兰、三友会,秀丽美、万里云、金鱼节等。
商服纹样有四季纯红,利有余庆,顺风得云,五福寿、百子图等。
农服花样有子孙福寿,六合同春、瓜瓞绵绵、水八仙等。
Ⅳ 清末篆刻名家
张辛(1811~1848)清代篆刻家.原名辛有,字受之,浙江海盐人.张燕昌从子,张廷济侄,尝为廷济刻印,极受称赏.廷济清仪阁中收藏金石艾字甚富,受之得窥珍秘,其艺日进.兼善刻竹,苍劲浑朴,别有生趣.
吴咨(1813~1858)清代篆刻家.字圣俞,又字晒予,江苏武进人.曾学於李兆洛,工篆,隶书.能昼花卉,鱼鸟,得恽寿平神趣.尤精篆刻,所见金石文字,秦汉碑版极多,故所作多字印与笔昼繁复之字,处理妥贴舒畅.曾寄居江阴陈式金家,为其刻印颇多.著有《续三十五举》及《适园印存》二卷,《适园印印》四卷.
陈介祺(1813~1884)清代篆刻家,鉴别家.字寿卿,号簠斋,别号海滨病叟,山东潍县(今潍坊)人.富收藏,精鉴别.工书法,以颜真卿笔意出入钟鼎文字,自成一家.生平好占文字,与吴式芬,潘祖荫,吴云,吴大澄等,文字之交甚密.因藏有十钟,名其斋曰「十钟山房」.又以三代玺及秦汉印万馀方,辑成《十钟山房印举》.
胡震(1817~1862)清代篆刻家.字伯恐,不恐,号鼻山,别号胡鼻山人,富春山人,富春大岭长,浙江富阳人.对篆,隶之学,造诣均深,尤工隶书.所作有乱头粗服,天真自然之致.与钱松往还甚密.同治元年(1862)卒於沪上.
钱松(1818~1860)清代篆刻家.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末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流寓上海.善书法,能山水,花卉.精鉴别,工篆刻,为西冷八家之一.曾摹汉印二千方,所刻雄浑淳朴,在浙派中别具面目.著有《未虚室印谱》,《铁庐印谱》.传世昼迹有咸丰七年(1857)作《梅竹图》轴,图录於《名人梅花集》;八年作《仿黄子久山水图》轴,图录於《金石家书昼集》;同年又作《仿白玉蟾梅花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欣赏
江尊(1818~1908)清代篆刻家.字尊生,号西谷,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晚寓吴中.工篆刻,为赵之琛弟子,传乃师衣钵.戴熙,黄谷原为其作《西谷图》卷,均名流题咏.
孙三锡清代篆刻家.字桂山,又字桂珊,子宠,号怀叔,别号碧壶生,华南逸史,浙江平湖人;一说晚徙海盐;平湖,海盐,明清时均属嘉兴府.官陕西蛰厔县丞.工书法,学孙过庭.善刻竹;篆刻师陈鸿寿,浑朴遒劲,颇有韵致.善昼花鸟,为江介门生,亦清丽绝俗.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诜郭,号井叠,又号袖海,别号金叠山民,似鱼室主,馀粮生,浙江上虞人.善篆,隶,常用《吴纪功碑》体势入印,在吴熙载,赵之谦外,能另辟面目.刻款运刀熟练,不加修饰,有生辣遒劲之致.著有《金叠山民印存》二卷.作品欣赏
赵之谦(1829~1884)清末篆刻家,书昼家.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盦,憨寮,无闷,铁三,梅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文宗咸丰九年(1859)举人.历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等知县.博古通今,与文人周白山(字双庚,号四雪,馀姚人)相友善.精篆刻,初学浙,院二派,后突破秦汉玺印规范,吸取古钱币,镜铭及碑版等篆字入印,章法讲究,吉劲浑厚,闲静遒丽,别创新格,印侧刻昼像,亦属首创.书法初学颜真卿,兼习南北二派,一度去扬州鬻字,未得时赏,折回后苦心精思,悟彻书画合一之旨,求笔诀於古今人书,得包世臣,张琦的论著,而知钩捺拒送,万毫齐力之法,遂专力於篆隶八分,参以六朝造像,隶书师法邓石如,以魏碑笔势写行书,日臻神妙,创立自己面目.擅昼花卉蔬果,笔墨酣畅,水墨交融,设色浓艳,有宽博淳厚之趣,揉合徐渭,原济,李鳝诸家而抒出已意,开清末写意花卉新风.传世作品有《秋葵芭蕉图》轴,《菊花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绣球图》轴,《山茶梅石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著有《二金蝶堂印谱》,《补环字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曾总纂《江西通志》.1935牢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赵伪叔花卉册》影印本.作品欣赏
王石经(1833~1918)清代篆刻家.字西泉,一字君都,别署甄古斋主,山东潍县人.与同里陈介祺交善,得窥其所藏三代器物,玺印,陶,瓦等,因对三代,秦汉文字,极有研究.所作篆法运刀,能合古制.刻古玺,有三代鼎彝末经剔刷的款识之生辣感.治汉印,规炬准绳,宁静平稳,颇有清气,惜呈疲软.著有《甄古斋印谱》(又名《西泉印存》).。
胡钁(1840~1910)清代篆刻家.字匊邻,号老匊,匊,一作菊,别号晚翠亭长,浙江崇德(今桐乡)人.生於清道光二十年,卒於宣统二年,享年七十一岁.工诗,善书,精刻印刻竹.得力於汉玉印,凿印诏版.所作白,匠心独运能於疏落中见紧凑,得自然之趣.曾摹刻宋拓《圣教序》,《麻姑仙坛记》及《醴泉铭》不失神韵.刻竹木一如刻石,不以平底光洁取胜,而著眼传神,故亦以刻竹家著名.著有《不波小泊吟草》,《晚翠亭印储》
Ⅳ 中国古代花卉著作问题
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记》、刘攽的《芍药谱》、王观的《扬州芍药谱》、刘蒙《菊谱》、史正志的《菊谱》、范成大的《范村菊谱》、史铸的《百菊集谱》、赵时庚的《金漳兰谱》、陈思的《海棠谱》、范成大的《范村梅谱》、陈景沂的《全芳备祖》等。其它如明代的王象晋的《群芳谱》、清代陈淏子的《花镜》等。这类著作,以赏花为宗旨,所以花的品种和品第成为这类著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叙述了花卉的栽培方法。如《花镜》卷二的“课花十八法”可说是集花卉栽培之大成。“十八法”分别为:辨花性情、种植位置、接换神奇、分栽有时、扦插易生、移花转垛、过贴巧合、下种及期、收种贮子、浇灌得宜、培壅可否、治诸虫蠹、枯树活树、变花催花、种盆取景、养花插瓶,整顿删科及花香耐久等法。
西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描述了中国81种南方热带、亚热带植物,如茉莉、睡莲、菖蒲、扶桑、紫荆等的产地、形态、花期等。把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以及花香、色素、滋味等作为分类依据。代表了中国古代植物分类的水平。
东晋戴凯之的《竹谱》是中国第一部园林植物专著,记载了70多种竹子。出现了栽培菊。
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园林植物的一些栽培原理和技术,如嫁接的原理、方法、砧木、接穗选择;催芽技术中浸种和荷花的种皮刻伤等。
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述了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清代的综合著作陈淏子的《花镜》记述了繁殖法和栽培法,有插话和盆景等内容,是世界公认的历史专著中最可贵的花卉书。
清代汪灏的《广群芳谱》,有花卉产地、形状、品种、栽培以及有关的诗词歌赋等。
Ⅵ 清代瓷器上的花卉有哪些画法
明清时期,文人画占据绘画主流,文人绘画时强调画家的主观创造,个体意识较浓,喜欢以物喻人,以物咏志,因此对瓷器绘画有巨大影响。作为一种图案,瓷器绘画中既有纯粹装饰意味的植物纹样,也有借鉴文人画以物喻人、以物明志的植物纹样,如松竹梅、梅兰竹菊等等。
岁寒三友
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备受文人推崇,是文人画钟爱的题材。
① 清乾青花松竹纹盘口瓶
② 清罗天池松树竹石图轴
松,为常绿乔木,百木之长,经冬而不凋,多比喻坚贞高洁的节操。
① 清乾隆 青花竹石纹碗
② 清赵焞夫 竹石图轴
竹,多年生常绿植物,清高而有节,性坚韧,宁折不屈,开怀大度。
梅,为落叶乔木,花朵早春先叶开放,耐寒开花。
这三种植物组成的岁寒三友图常被用于文人画中象征君子的高凤亮节。明代瓷绘上松竹梅常与洞石栏杆构成庭园景致,清代瓷绘松竹梅纹比较喜欢刻意追求写实效果。
四君子
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也是文人极喜爱的植物,明清两代瓷器当中也大量绘制该主题。竹和梅的寓意,上面已经提到。
兰花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居幽处而香气素淡,象征着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
菊花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为世外隐士。菊花作为士人人格的象征,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征。
植物纹的流行跟社会主流风气关系很大。明代是我国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植物的题材非常丰富。清代瓷器中的植物纹样也非常广泛,自然界中有的植物几乎在瓷器上都有所反映,加上绘画技巧进一步成熟,以及瓷器胎釉更加洁白细腻,使得瓷器上的纹饰衬托的更加精致与生动,达到了明代无法企及的高峰,极大地增加了瓷器的美感,形成了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清代是我国瓷器植物纹表现装饰的黄金时代。
结语
明清瓷器是我国瓷器装饰艺术的两大高峰,我们在欣赏古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时候,既要注意整个瓷器装饰艺术的发展脉络,也要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风尚,才能深入理解瓷器艺术的深刻内涵。
Ⅶ 清代烟民册是什么
清政府为了禁绝烟毒,对吸食鸦片的烟民进行登记造册,以便定期查核,勒令限期戒烟。清朝的禁毒措施还有总理禁烟事务大臣遵拟查验章程、戒烟人数清册、吸烟人数清单等,可惜由于政府腐败,吏治混乱,许多大臣官员本身都是烟民,多数地方的禁毒都流于形式。。。
Ⅷ 清代绢本绘画特点
构图
从构图形式上来说,画家巧妙的以四分之三的角度来取影,背景的纵深与框架很默契的衬托了女子体态的柔美和婀娜,与背景很微妙的联系到了一起,使观者在画面线条的指引下忽略了主角,而是直接进入了整个立体空间的氛围,其装饰意味很强,非常富有带入感。 [4]
在构图上,《胤禛美人图》与前代美人画的一个突出不同,在于它们广泛使用了“线画法”,即中国人所说的西方的焦点透视法。以《胤禛美人图》中的一幅为例,画中美人手持梅花冰裂纹团扇,端坐干梧桐树下品试新茶,身后敞开的月亮门似作邀请,引导观者朝门内看去,一件黑漆描金书架露出一角,一条小路顺着精致的红色栏杆向后延伸,进一步引导观者的视线穿过庭院。显然画面中截取的是观者眼前所见的景物。 [3]
形象
“美人”一词多指理想化的、虚构的美貌女子,她们是文学、绘画等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胤禛美人图》正是此类画作中的一员,虽是宫廷绘画,却并非通常意义上千人一面、呆板僵硬的院体。画中的十二美人,端庄娴静,仪态不凡,体态娇弱,面目秀美,云鬓、柳眉、凤眼、樱唇,特别是那从衣袖中露出的纤纤玉手,肤若凝脂,指若青葱,指甲晶莹而圆润,人们常说看美人要先看手,绘画者必是深谙其道。画中美人不论是“斜倚榻上,把玩玉环,目视窗外喜鹊不觉入神”,或是“临窗而坐,轻掀帷帐,观雪赏梅”,抑或“持半展书页,沉吟瞬间”,都宛如《红楼梦》中形容林黛玉的那样“行动如弱柳扶风”,秀丽而纤弱,有一种引人怜爱的美感。 [3]
《胤禛美人图》还以逼真写实的手法精细入微地描绘了美人闺阁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她们精美的服饰、锦绣的花纹、考究的家具到华美的布慢窗棍、精致的书册文玩、灵动的花鸟植物等,颇具南宋画院格调。细腻、严谨的绘画手法在这里提升为一种华贵的皇家风范,虽不及唐五代人物画的雍容大气,却展现其独特的情调,形成一种安详、娴雅的氛围,可以说“十二美人图”代表了较为典型的清代宫廷仕女画的风貌。 [3]
风格
在绘画风格上,《十二美人图》延续了清王朝的宫廷画风,关于美人的眼睛,眉毛的画法,还有发式的种类,都已经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形式。并无太多的创新与发展,这便是雍正所“存”的精华,在他心中,美人就是固定的一种模样,这也侧面反映出他传统封建的帝王思想。 [4]
诗句
画中屏风上的绝句,书卷上的诗词,半遮半掩,完美的融进了整个书香氛围中,貌似是无心的显露,其实是画家有已而为之,经考证,这些诗词绝句全是胤禛所题,一部分收录在胤禛《文集》卷二十六《美人展示图》中。将自己的作品作为背景,饰物呈现出来,既不会锋芒毕露,更会将此系列作品耐人寻味,更富有深意。 [4]
手法
美人处于画面的前景,但她身后的这个令人产生幻想的空间,正不断诱使观者透过层层遮蔽,窥探其中奥秘。“线画法”主要用于对画面的建筑或室内空间的表现,这种对西洋画法的借用,不仅是绘画技术上的进步,更为传统的中国绘画增加了新的空间表现手法,为人们开拓出新的视觉感受。如此看来,“十二美人图”不仅为观者展现了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还包含着中国画家对西方绘画透视的初步理解。 [3]
设色
在设色上,“十二美人图”亦借鉴了西洋绘画色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画面和造型的真实感。正如清代松年所言:“分出阴阳,立见凹凸。”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明暗凹凸”之法亦融合了中国绘画自身的审美传统,摒弃了中国人不喜爱的脸部阴影的表现,在表现美人的面部和五官时,使用颜色的浓淡分出明暗凹凸效果,使之显得柔和而秀润,画面依然充满着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特色。 [3]
后世影响编辑
衍生作品
2014年12月,故宫博物馆推出了以《胤禛美人图》为原型的动画—“雍正的女神们动起来啦”。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本来“娴静如娇花照水”美人在动起来之后,并没有减弱之前的气质,相反,动起来的美人们或观镜、或赏雪、或观蝶、或女红,更加生动逼真地展现了古代宫廷贵妇的高贵典雅的生活。 [5]
历史传承编辑
《胤禛美人图》原是装饰在围屏之上的一组绢画,最早被放置于清初圆明园的深柳读书堂。雍正十年(1732),皇帝忽然下令,将“十二美人图”从围屏上拆下,重新装裱,之后该组画辗转至紫禁城的延禧宫,自此藏于深宫,也因此躲过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洗劫。20世纪50年代,该组图在故宫库房中被发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Ⅸ 中国古代著名的花卉著作有哪些
欧阳修的《
洛阳牡丹
记》、周师厚《
洛阳牡丹
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记》、刘攽专的《
芍药
谱》、王观的属《扬州
芍药
谱》、刘蒙《菊谱》、史正志的《菊谱》、范成大的《范村菊谱》、史铸的《百菊集谱》、赵时庚的《金漳兰谱》、陈思的《海棠谱》、范成大的《范村梅谱》、陈景沂的《全芳备祖》等。其它如明代的王象晋的《群芳谱》、清代陈淏子的《花镜》等。这类著作,以赏花为宗旨,所以花的品种和品第成为这类著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叙述了花卉的
栽培方法
。如《花镜》卷二的“课花十八法”可说是集花卉栽培之大成。“十八法”分别为:辨花性情、种植位置、接换神奇、分栽有时、扦插易生、移花转垛、过贴巧合、下种及期、收种贮子、浇灌得宜、培壅可否、治诸虫蠹、枯树活树、变花催花、种盆取景、养花插瓶,整顿删科及花香耐久等法。
Ⅹ 清代文字花卉锡茶叶罐拍卖多少钱
清代文字花卉锡茶叶罐拍卖多少钱我说这个拍卖我认为大约是三万元左右可能就能拍卖这么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