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的焚香
『壹』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是什么意思
《梦梁录》云抄:“焚香点茶、挂袭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焚香乃四种雅事一。焚香虽只是鼻观之事,然而通神明,和五脏,最能静人心神。静室一炉香,虚窗一杯茶,再加上聆听一曲古琴。一炷香燃而不浊,清香无垢,似乎已能呼吸到山野的草花之香了。
『贰』 焚香品茗挂画插花 文人雅士有谁
原文
焚香
中国从古至今,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只香几,上置三足香炉,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致金銮殿内香烟缭绕,香气四溢,使人精神振奋。
古时的诸葛孔明,弹琴时不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焚香助兴。古代文士淑女操琴时焚香,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观书时,斋中常要焚香。他在诗中写道:“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更十分青睐焚香静坐和修身养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购买十多斤檀香,并建一“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他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可见焚香静坐的养生健体之功。
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画的神奇作用。他说:“观画,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作画,我也于香雾中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而能传神。”
在家中经常焚香,可以醒脑清神,去浊存清,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且有延年益寿之功。
品茗
饮茶,雅称品茗,是一种源自中国广州的粤式饮食,而后在广东乃至世界各地传播,成为广东文化的一大特色。在香港,饮茶一开始是叫做“上茶楼”或者“上酒楼”,后来就叫了“去饮茶”,慢慢“饮茶”就变成了上茶楼喝茶吃点心的代名词。饮茶主要包括了喝茶和吃点心,而点心中数虾饺和叉烧包在早期较为广受欢迎,故此粤语内形容饮茶为“一盅两件”(一盅茶+两件点心),而且在某些语境下它还表示“最低消费”的意思。饮茶在香港及广东一带非常流行,近年更流传到中国其他省份及世界各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粤菜之一。在外国,饮茶差不多是点心的同义词。饮茶的茶楼在欧美被称为“Dim Sum House”(中译:点心屋)。澳纽索性把饮茶的地方同样称呼为“饮茶”,而日常交谈亦会说“Let's go to Yum Cha”(中译:我们去饮茶吧)。
挂画
装饰画(Decorative Painting)是一种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并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但非常讲究与环境的协调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艺术类型作品。一般分为具象题材、意象题材、抽象题材和综合题材等等。
更确切的起源是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洞窟壁画、墓室壁画、宫殿装饰壁画艺术对当今装饰画的影响也非常大。
插花
在我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常见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来。使观赏者在心灵上产失共鸣的是创作者唯一的目的、如果不能产生共鸣那么这件作品也就失击了观赏价值。具体地说、即插花作品在视觉上首先要立即引起一种感观和情感上的自然反应,如果未能立刻产生反应,那么摆在眼前的这些花材将无法吸引观者的目光。在插花作品中引起观赏者情感产生反应的要素有三点:一是创意或称立意、指的是表达什么主题,应选什公花材;二是构思(或称构图),指的是这些花材怎样巧妙配置造型,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各自的美:三是插器,指的是与创意相配合的插花器皿。三者有机配合,作品便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要有一个与之相协调的环境,插花作品与环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插花装饰需依环境及场合的性质而定,不同场合和对象要用不同的花材。如盛大集会商厦、酒楼开业,以及宴会厅等隆重场合的喜庆用花,花材色彩要鲜艳夺目,花形硕大,以展示热闹、有气派:反之,哀悼场面要用花宜淡雅、素净如白色、黄色花材,籍以寄托哀思。应用插花来烘托气氛、渲染环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
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 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
『叁』 在茶席设计中,哪些物品是必要的 焚香 插花等艺术
“茶席设计”的抄主要目的是为袭了茶会的完美结局。“茶席设计”首先根据茶会的主题、名称发想。其次,如何将茶会的体统与主题在设计中含蓄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茶会的体统是:泡茶、插花、挂画、焚香,四艺的整体出现。以茶为灵魂,为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
『肆』 茶道中所说的焚香静气中的香是什么香
香指的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
古人《香谱》记载斯时焚香用的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线香。其原料为蜜、枣膏、白芨水、蜡(软香)等等。焚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并非直接燃烧。焚香时须不断往香炉内添加各种配料,以保证香气的质量。
香炉中的炭火燃得很慢,火势低微,久久不灭。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会尽量减少烟气,使香味低回悠长。对于焚香之趣,古书上多有论述。无论琴茶,焚香都是收敛心情的必备程序。焚者灼烧也,香者祭拜之用,古人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古时也有“焚香计时”之法。
(4)插花的焚香扩展阅读:
中国从古至今,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
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只香几,上置三足香炉,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致金銮殿内香烟缭绕,香气四溢,使人精神振奋。古时的诸葛孔明,弹琴时不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焚香助兴。古代文士淑女操琴时焚香,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观书时,斋中常要焚香。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更十分青睐焚香静坐和修身养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购买十多斤檀香,并建一“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他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可见焚香静坐的养生健体之功。 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画的神奇作用。他说:“观画,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作画,我也于香雾中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而能传神。”
『伍』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是什么意思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称为宋代“文人四艺”,亦称“四事”,即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
『陆』 古人焚香具体是怎样的,一般都焚什么香
古人为了驱逐蚊虫,去除生活环境中的浊气,便将一些带有特殊气味和芳香气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烟熏火燎,这就是最初的焚香。我国焚香起源于春秋时期,最早是最为诸侯王的朝仪。传说香能辟瘟驱邪,所以宫室、朝堂、议事厅必焚香。到汉代,宫室发展到用香熏衣、驱虫、防腐蛀,后来士大夫家以至平民,都有焚香的习惯。民俗五月端午,要在房中烧芸香,以驱虫,要给小孩挂香囊,以驱邪恶。 而后焚香就变成了一种拜佛的仪式。
现代的焚香,可以醒脑清神,去浊存清,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且有延年益寿之功。
『柒』 为什么说宋代美学巅峰的四雅是焚香、点茶、插花和挂画
作为一名生活美学的极力倡导者,我简直对宋代的雅致生活痴迷到了极点。如果让我说选出历史上国民生活最有仪式感的朝代,我肯定首推宋朝无疑。
现代社会中插花也是一门精巧的艺术,不但可以独立成章,也能成为茶席布置、空间装饰的点缀和衬托。
『捌』 古代说的焚香抚琴,焚香是怎样焚香的,要具体流程。
现在通常看到的香炉插上一根根的线香,其实出现的历史相对晚些。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线香。其原料有杜衡,月麟香,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捺多、和罗、丁香、沉香、檀香、麝香、乌沉香、白脑香、白芷、独活、甘松、三柰、藿香、藁本、高良姜、茴香、木香、母丁香、细辛、大黄、乳香、伽南香、水安息、玫瑰瓣、冰片、龙涎……等各种香料,按不同的喜好和配比加上蜜、枣膏、白芨水、蜡(软香)等等制成。
古人焚香,必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桌上必备“炉瓶三事”,即指香炉、箸瓶及香盒三种器具,是焚香的必备之物。焚香时,中间放置香炉,香炉两边各置箸瓶、香盒。香盒用来贮放香料,箸瓶是盛置火箸火铲之类用具的铜瓶,香炉为焚香之器。
焚香时先将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入香炉中,然后用细香灰填埋。焚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并非直接燃烧,因此不是把香料直接放在炭火上,而是在香灰中戳些孔,再放上用瓷片、银叶、金钱、或云母片制成的“隔火”来盛放香料。取放香料时,一般用手拈,所谓“拈香”,轻轻拈取小小的香丸、香球、香饼,放置在“隔火”上,动作优雅舒缓。香料借着这炭火微微薰烤,缓缓散发香气。香不及火,舒缓而无烟燥气,却香风袅袅,低回悠长。
香丸一旦焚起来,还须加以持护。火如果太大,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所以需不时以手试火气紧慢,即“试香”,用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判断灰下香饼的火势是过旺还是过弱。若是香味太烈,须取起隔火,加灰再焚;时间长久,香味散尽,就需要“添香”了,再将拈香的过程重复一遍。
焚香过程琐琐,却很富情趣和技巧,如品茗一样,被士人当成高妙纯粹的享受。李渔甚至认为“此非僮仆之事,皆必主人自为之。”无论抚琴或是读书品茗吟诗作画,焚一炉名香,都可以使环境幽静风雅,以助于静心凝神。若还有一位巧手慧心的知己默默陪伴,试火添香,文人韵事,无过于此。
『玖』 插花是一门艺术,成语“借花献佛”和插花有什么关系吗
借花献佛是根据插花而来的。
至五代时期,又出现了别具一格的插花欣赏形式——香赏。香赏就是将插花与燃香结合起来,古人认为对花焚香,花香和焚香的味道相合,妙不可言。
我国最早的“大型插花展览会”发生在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时期。李煜十分热爱插花并积极倡导插花。每年的“花朝日”他都要举办盛大的插花展览会,在窗户、墙壁、柱子上等能利用的场地都插上花,有悬吊着的,有摆放着的,琳琅满目。李煜还为他的画展取名为“锦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