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花卉纹
1. 唐代纹样概况
隋唐五代时期除政府官员按制度穿用规定花色的官服之外,一般生活服装流行图案花式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各大类:
(一)联珠团窠纹
纹样基本骨骼为平排连续的圆形组成作用性骨骼,圆周饰联珠作边饰,圆心饰鸟或兽纹,圆外的空间饰四向放射的宝相纹。这种形式受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年至640年)的影响。也可能是当时出口贸易适销的花样。盛行于北朝至唐代中期。
(二)宝相花纹
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叶子等自然素材,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而成的装饰花纹。灵感来自金属珠宝镶嵌的工艺美及多种花的自然美。
(三)瑞锦纹
由雪花的自然形态加工成多面放射对称的装饰形态,寓"瑞雪兆丰年"的吉祥含义。
(四)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
取花叶的自然形做成对称形小簇花,作散点排立。流行于盛唐。
(五)穿枝花
以波状线结构为基础,将花、花苞、枝叶、藤蔓组合成富丽缠绵的装饰纹样。流行于唐、宋、明、清。也称唐草纹。
(六)鸟衔花草纹
多为鸾凤、孔雀、大雁、鹦鹉等禽鸟嘴中含着瑞草、璎珞、同心百结、花枝等,有的作飞翔式,有的作栖立式。
(七)狩猎纹
作自由散列式或联珠团窠式。
(八)几何纹
有龟甲、双距、方棋、双胜、盘绦、如意等形式。隋唐时期纹样造型丰腴、主纹突出,地部疏朗,常用对称构图,色彩鲜丽明快。至五代纹样渐趋写实细腻,如孟蜀时成都蜀锦有长安竹、天下乐、雕团、宜男、宝界地、方胜、狮团、象眼、八搭韵、铁梗襄荷等,这些花式名称,宋代继续流行,并对明清时期织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唐朝时期的纹样有哪些,具体分类有什么
1、卐纹,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佛教认为它是释迎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的标志,唐武则天大周长寿二年,制定卐字读为“万”。
2、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
3、比翼鸟,诗文中常以比翼鸟比喻形影不离的好友或爱侣。
4、飞天纹,飘带渐长,凌空之感增加;至盛唐时期,飞天都是少女形象,体态丰满,飘带更长,有的比人长二、三倍,凌空飘荡的质感非常自然流畅。
5、长命富贵,旧时对小孩说的吉庆话。在旧时作的挂饰长命锁和瓷器等装饰上,皆见有用“长命富贵”文字构成的,字体一般为篆文,四周并配有缠枝花等纹样。
3. 唐代服装花纹
整体看来,唐代贵族女子装主要有三种组合变化,即襦裙装、胡服与女着男装。初唐女性装束多与隋代相近,上穿小袖短襦,披帛,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用绸带系扎,以后数百年虽屡经变化,且受到别样流行服式冲击,但始终保持襦裙这一基本样式;盛唐时期,来自异域的胡服以其全新的形式受到广大贵族女性的青睐,在此风气影响下女着男装也盛行一时;中晚唐以来,胡风渐弱,更多地恢复了汉族传统,经过改制的宽衣大袖的襦裙装又成为妇女的主要着装形式。
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贵族女子着胡服在此时期经历了两个阶段:初、盛唐时期从宫中到民间广泛盛行来自西域、高昌、龟兹并间接受波斯影响的胡式服装,特征为头戴浑脱帽,身穿圆领或翻领衣长及膝的小袖袍衫,下着条纹裤,脚穿半靿软靴或尖头锈花软鞋,腰束蹀躞带,带下垂挂随身物品
在唐代的绘画或陶俑中,都可以见到妇女穿着窄袖的衣服,袒着胸口,露出半只臂膊,系着束到乳房以上的长裙。在她们的肩背上还披着一条长长的围巾。这围巾两端垂在臂旁,有时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时把围巾两头用手捧在胸前,下面垂至膝下。有时把右边一头固定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有时把披在两肩旁的垂端凑在胸前,好像穿着一件马甲。形式很多,都很合乎审美的要求。这种长围巾就是“帔帛”。
唐代裙裾的纹饰加工也非常讲究,唐代小说《许老翁传》,讲天宝年间益州(四川成都)士曹柳姓者之妻李氏,穿“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白乐天《戏代内子作诗贺兄嫂》诗:“金花银碗饶兄用,罨画罗裙任嫂裁”。银泥是用银粉绘画的纹饰。罨画是五彩的手绘花纹。此外裙子用金缕刺绣、印花、织花、彩色相间等工艺加工的,更为多见。唐代的裙装,有的还作半露胸的款式,周濆《逢邻女》诗:“慢束裙腰半露胸”。李群玉《赠歌姬诗》:“胸前瑞雪灯斜照”。方干《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晴雪”。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都是半露胸式裙装的写照。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4. 唐朝都有些什么花
菊花,牡丹 赏牡丹 唐朝 刘禹锡 作 庭前芍药妖无格,(妖:美丽。格:格调气质)专 池上芙蕖净少情。(芙蕖:荷花。属净:明净。情:情调) 唯有牡丹真国色,(真:表赞叹。国色:一国中最美丽女子) 花开时节动京城。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玫瑰没有的,玫瑰是荷兰盛产的。
5. 唐代服饰纹路花纹的资料可以在哪些网址或者书籍文献里查到
摘要 宝花纹是唐朝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纹样之一。唐朝国力强盛、四夷宾服,并采取对内宽松、对外开放的政策,由此带来这一时期横向文明与纵向文明的汇集,宝花纹便产生于这一文明交汇的大背景中,并凝练出极具时代特色与融汇之风的传统服饰纹样。它是在中外文化与题材的碰撞与和合中发展而形成的遵循一定图案模式与造型规律的团窠花卉纹样。它以中心对称为主,并由中心向外做层层发散的叶瓣装饰,其整体图案是综合了各种花卉因素的想象性图案,由此营造出华丽端庄的气韵形态,充分显示出了唐朝的鼎盛繁茂。
6. 唐代图案纹样有
初唐主纹多为鸟兽;盛唐鸟多于兽,花鸟和花卉数量日增;中唐花鸟和花卉已成主流;晚唐花卉的地位还在上升,兽纹已经很少见到。唐前期,动物纹样地位突出;唐后期,植物纹样更加重要。
主要纹样有以下几类:
动物类:练鹊、鸳鸯、鸂鶒、孔雀、鸾鸟、鸡、鸭、龙、凤、牛、羊、马、翼马、狮、翼狮、鹿、野猪头、大角野山羊、蜂、蝶
植物类:莲、菊、牡丹、葡萄、石榴、忍冬、卷草、宝相花、变相宝相花、心形花瓣、花树、各式小团花
几何类:条、格、菱格、棋局、规矩、龟甲、波折、人字、圆珠
其他类:水波、流云、新月、双斧、展翼、狩猎、骑士、双人侍坛、“胡王”牵驼、卍字、吉字、同字、贵字、山字、天字、王字
7. 隋唐时期的唐宝相花纹有什么历史意义
宝相花纹是一种汉族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将自然界花卉(主要是莲花)的花头作艺术处理,使之图案化、程式化。
宝相花纹不是自然界中单一的某一种自然植物的花舟纹样,而是莲花、石权、牡丹、等多种自然形态的花朵揉合在一起并且以四向对称放射或多向对称放射的形式经过艺术处理,使之趋于理想化、图案化、具有独特装饰性而形成的一种纹样,就像鸟中之凤或神异的龙纹一样集众美于一身。也是一种独具我国民族特色、应用范围广泛的吉祥植物纹样,多用于铜镜、金银器、织锦、壁画、陶瓷装饰之中就是宝相花纹在不同载体上的应用。宝相花可称得上是中国与西方意匠的经典之作,是唐代花齐纹样的代表之一,花丼纹样中的佼佼者之一。
它在雍容广阔的唐朝气派的背景下产生,拥有汉朝铜镜中适合造型的严谨,而且还拥有中国古老的神蒂纹样中花形的某些特征,还拥有来自罗马繁复的风格特征。
总体来说唐代的宝相花遵循着“十”字基准圆形福射这一结构规律,但此花在唐朝一代千变万化,绚丽多彩还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花中多留有空地,纹样较为简洁大方、衡称、形象秀丽活拨。布局结构严谨细腻,布局与空间保持规整、等量的状态,稳定中又可
见流动。构图均衡而稳定,所以显得细密精致、井然有序。
唐代宝相花纹经历了一个由简趋繁、化繁为简的变化过程,具有由忍冬纹和石榴纹演化成的"侧卷瓣"、如意云纹演化成的"对勾瓣"、牡丹纹演化成的"云曲瓣"3种花瓣的表象特征。各种构成形式的宝相花纹在属性和外形特征上都具有相似性,它反映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农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其多样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了不断地演化和应用。
以上为相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8. 唐朝女子额头上的花纹叫什么
唐朝女头额头好人花饰叫作花钿,是古代女子贴在额头上的花饰。花钿有红、绿、黄等颜色,但女子饰红色花钿最多。花钿除了有梅花的形状,还有各种小鸟、小鱼、扇子、桃子等形状,十分新颖。额间饰花钿并不是起源于唐朝,据说源自南朝。传说南朝的寿阳公主在屋檐下休息,一阵微风吹来,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间,等她醒来时,发现梅花在她的额间留下了淡淡的花痕,且久洗不掉,因此又叫梅花妆。
9. 唐朝有哪些纹路
第一,唐代的女性服饰图案,打破了以前单一的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比较求真务实,在真实的生
活和大自然中找寻创作的灵感,对真实的花、鸟、鱼、虫进行写生变化,然而人们并没有对传统的龙、
风图案产生排斥心理,这应该主要是受到皇权神授思想的影响。
第二,唐代的女性服饰图案的设计表现出丰满、自由、硕壮的独特艺术风格。它的每一个花瓣、每
一 片叶子都是饱满而肥美的,从中让人们感受了到大唐的繁荣与昌盛。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艳丽饱
满、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的形象资料。
第三,唐代的女性服饰图案纹样造型丰腆、主纹突出,常用对称构图,色彩鲜丽明快。
到唐代中晚期,服饰图案则更为精巧细腻,美观精致。花鸟服饰图案、缘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等
等,装饰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的是花团锦簇,争奇斗艳。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
风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二、唐代女性服饰图案的类型
唐代的服饰图案在中国图案发展上,经历并完成了纹样图案由以动物图案为主向以花鸟图案为主的
转变。唐代女子服饰中的图案类型丰富、题材广泛、纹样多变,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宝相花图案
唐代的宝相花图案可谓是唐代服饰纹样中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了。宝相花图案中的“宝相”二字
是指“佛相”的意思,又名“宝仙花”等,是古代一种非常吉祥的纹样,被认为是富贵吉祥的象征。宝相花纹
的纹样主要以盛开的花朵、花瓣片、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以及叶子等为素材,有的以写意的形式出
现,有的以写实的形式出现,大都按照放射对称的规律将其重新组合后而形成装饰纹样。
因唐代盛行牡丹花,因此宝相花图案的纹样多以牡丹花为主,并结合莲花和大丽花组成花卉图案,
2。卷草纹图案
唐代的服饰图案纹样中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卷草纹,人们将卷草纹也称之为“唐草”,它是在忍
冬草图案纹样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是唐代服饰图案与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卷草纹与宝相
花纹图案一样,也是多以牡丹花和莲花为主,再点缀一些石榴、葡萄、仙女和鸟兽等,饱满华美,动感强烈
3。团花纹图案
团花纹图案是一种外形为圆形,或适合为圆形的纹样。这种纹样的结构为平排连续的圆形组成骨架,
花纹呈旋转样式或四周放射状,图案的圆形周边用联珠作装饰,圆中心用鸟或兽纹作装饰,圆形外的空
间用向四周放射的宝相纹作装饰,如图2所示。这种团花纹图案其形饱满匀称,内容丰富多彩,空间层
次合理,装饰性极强。
团花纹图案的纹样形式并不是我国的传统纹样,它是在波斯萨珊王朝(公元226年至640年)图案纹样
的影响之下,发展演变过来的。这种纹样也可能是当时唐代出口贸易比较畅销的图案 它在北朝至唐代
中期比较盛行,宋代以后这种带有异域风情的纹样便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4.缠枝图案
缠枝图案是唐代盛行的一种女性服饰图案,也称穿枝花。其结构以波状线为基础,与花、草、枝、
叶等结合,组合成富丽缠绵的装饰纹样。从图案的形式上看,缠枝图案是一类非常唯美,充满女性柔美
曲线的纹样,但是也有一些缠枝图案的外形是相对硬朗的。缠枝图案以其柔美而缠绵的造型流行蔓延至
宋、明、清时期,甚至对现代服饰图案的设计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吉祥图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吉祥图案,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吉祥图案多姿多彩、寓意丰富,它
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在唐代,人们认为的吉祥图案是牡丹、龙凤、寿字、松鹤等,因为它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牡丹
象征 “大富大贵”,龙风象征“富贵”、“吉祥”、“幸福”;寿字、松鹤象征“延年益寿”、“多福多寿”等。再比
如龙风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戏牡丹等图案,无不揭示了当时人们追求 吉祥、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图案
唐代的女性服饰图案在唐代初期时多为几何图案,如龟甲、双距、方棋、双胜、盘绦、如意等不同
形式,到盛唐时,发展为较为活泼的小簇花和小朵散花搭配的花形图案,即取花与叶子的自然形状做成
对称形的小簇花,并将其作散点排列。这种图案纹样,虽然不像宝相花图案那样丰满大气,但也飘逸、
鲜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