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卉花语 » 花卉藤科

花卉藤科

发布时间: 2021-11-24 23:48:58

『壹』 常见的单子叶植物有哪些列举20-30种

  1. 玉米、2.水稻、3.小麦、4.芦苇、5.高粱、6.姜、7.沙姜、8.草果、9.砂仁、10.郁金、11.莪术回

12.益智、13.艳山姜、14.姜花、15.豆蔻、16.小麦、答17.韭菜、18.百合、19.甘蔗、20.葱、21.竹子、

22.棕榈。

(1)花卉藤科扩展阅读:

单子叶植物主要特征如下:

1.体态:草本,地下茎为根状茎、球茎、块根或鳞茎。鳞茎具有鳞被、鳞片和鳞芽。有时具叶卷须或托叶卷须;叶:单叶,基生或茎生,互生,对生或轮生,有或无叶柄,有时退化为鳞片状;有的种类具托叶,托叶常变态为卷须或刺;

2.花:

单花或组成花序:总状,穗状,或圆锥花序。花两性,稀单性辐射对称;五轮三数,花被同形,花瓣状,6枚,排成2轮,每轮3枚,裂片复瓦状或外轮镊合状;雄蕊6,稀12或3枚,下位或附生于花被裂片上而与花瓣对生;花丝分离或连合,花药2室,常直裂,稀顶孔开裂;子房上位,稀多少附生于花被管上而成半下位,由3心皮组成,中轴胎座,稀为侧膜胎座,花单一,柱头3裂,稀花柱3条,胚珠多数;

3.果实:蒴果或浆果;

4.种子:有丰富胚乳。

网页链接网络《单子叶植物》

『贰』 这种藤科植物的名称或者学名叫什么

旱金莲是旱金莲科、旱金莲属植物,为多年生的半蔓生或倾卧植物。株高30cm-70cm。基生叶具长柄,叶片五角形,三全裂,二回裂片有少数小裂片和锐齿。花单生或2朵-3朵成聚伞花序,花瓣五,萼片8枚-19枚,黄色,椭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花瓣与萼片等长,狭条形。

『叁』 五桠果亚纲的分类系统

本亚纲共有13目,78科,约2500种。我国有11目,42科。
1、五桠果目(Dillaniales)
木本或草本。花整齐,两性,异被,5基数,覆瓦状排列;雄蕊多数,离心式发育;心皮分离,或结合而为中轴胎座;种子常有胚乳。包括2科:五桠果科Dilleniaceae为直立或缠绕藤本,无托叶或托叶翅状并与叶柄合生。花两性,稀单性,多数为辐射对称,亦有左右对称。果实从腹面或背面裂开,有时浆果状。有10属约400种,如大花五桠果Dillenia turbinata。芍药科Paeoniaceae有1属30种。如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特产中国,小灌木,高1~2米,二回三出复叶很大,小叶三浅裂,花单生茎顶端,直径20~30厘米,有黄 、紫、红白等颜色,花盘杯状,把4~5个心皮完全包住。根皮称为丹皮,通常用作通经药和强健剂。花美丽,为庭园珍品,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等地培育的品种最多,是我国国花,有“花中之王”的美誉。芍药Paeonia Lactiflora根皮称白芍,有镇痛和解热的功效。
⑴五桠果科(Dilleniaceae):本科有10属,约400种。大部分局限在热带和亚热带,以大洋洲发育最佳。我国有2属,5种。产云南、广东、广西。
⑵芍药科(Paeoniaceae):本科含1属,30种。除个别种在美国西部外,全在欧亚大陆,以我国北部发育最佳。
2、山茶目(Theales)本目有18科,约3500种。
木本。单叶互生。花多两性,辊射对称,异被,5基数,覆瓦状排列,少数旋转状排列;雄蕊常多数,中轴胎座。包括山茶科Theaceae、金莲木科Ochnaceae、圆萼树科Sphaerosepalaceae、旋花树科Sarcolaenaceae、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油桃木科Caryocaraceae、木果树科Scytopetalaceae、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四籽树科Tetrameristaceae、假红树科Pellicieraceae、五蕊茶科Oncothecaceae、马克木科(蜜囊花科)Marcgraviaceae、羽叶树科Quiinaceae、沟繁缕科Elatinaceae、八蕊树科Paracryphiaceae、水母柱科Mesagynaceae、藤黄科Guttiferae等18科。山茶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茶叶是国际性的饮料,原产中国,现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种;山茶种子榨出的茶油供食用及工业。
⑴山茶科(Theaceae)
⑵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
①猕猴桃属
⑶金莲木科(Ochnaceae)
⑷圆萼树科(Sphaerosepalaceae)
⑸旋花树科(Sarcolaenaceae)
⑹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
⑺油桃木科(Caryocaraceae)
⑻木果树科(Scytopetalaceae)
⑼五列木科(Pentaphylacaceae)
⑽四籽树科(Tetrameristaceae)
⑾假红树科(Pellicieraceae)
⑿五蕊茶科(Oncothecaceae)
⒀马克木科(蜜囊花科,Marcgraviaceae)
⒁羽叶树科(Quiinaceae)
⒂沟繁缕科(Elatinaceae)
⒃八蕊树科(Paracryphiaceae)
⒄水母柱科(Mesagynaceae)
⒅藤黄科(Guttiferae)
3、锦葵目(Malvales)
木本或草本,茎皮多纤维。单叶互生,具托叶,幼小植物具星状毛。花两性或单性,整齐,5基数;花萼镊合状排列;花瓣旋转状排列;雄蕊多数,多少联生,稀定数;子房上位,心皮3至多数,常合生,中轴胎座,胚珠1至多数,常有胚乳。包括椴树科Tiliaceae、锦葵科Malv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梧桐科Sterculiaceae、木棉科Bombacaceae等5科。常见如木芙蓉(芙蓉花)Hibiscus mutabilis、木槿Hibiscus syriacus、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锦葵Malva sylvestris、垂花悬铃花Malvaviscus arboreus、棉花Gossypium spp.、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可拉(可乐)Cola nitida、木棉Bombax mala、榴莲Durio zibethinus等。
⑴锦葵科(Malvaceae)
①木槿属(Hibiscus)
⑵梧桐科(Sterculiaceae)
⑶椴树科(Tiliaceae)
⑷杜英科(Elaeocarpaceae)
⑸木棉科(Bombacaceae)
4、猪笼草目(Napenthales)
包括3科:猪笼草科Nepenthaceae、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茅膏草科Droseraceae。猪笼草科属食虫植物。叶特化,形成捕虫器。草本、亚灌木或灌木状,叶互生,由叶柄、叶状部(具绿叶的正常生理功能)、丝状部、瓶状部组成(也有不具叶柄的)。丝状部或可旋卷如卷须,用于攀援,瓶即捕虫器,前面有两条相隔不远的纵翅或纵肋,瓶顶有一盖,此盖除幼期外,不覆盖瓶口,盖后有一距,为丝状部的末梢。花单性,雌雄异株,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有2属68种。猪笼草属Nepenthes分布于印度北部、澳大利亚,以马来西亚和中国南部、印度尼西亚为多。瓶状捕虫器下部贮水,中含蛋白酶(酶由瓶的下部内壁腺体所分泌)上部彩色,口缘附近有蜜腺,小虫吸蜜,滑入瓶内即被淹死,被消化成植物的养料。
⑴猪笼草科(Nepenthaceae)
⑵瓶子草科(Sarraceniaceae)
⑶茅膏草科(Droseraceae)
5、堇菜目(Violales)
木本或草本。叶互生或对生;托叶常存在。花常两性,整齐,双被花,5基数;雄蕊与花瓣同数或较多;雌蕊由3个(偶5)心皮组成的侧膜胎座;子房上位,胚珠多数,具2层珠被。常有胚乳。包括堇菜科Violaceae、葫芦科Cucurbitaceae、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西番莲科Passifloraceae、红木科Bixaceae、柽柳科Tamaricaceae、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番木瓜科Caricaceae、秋海棠科Begoniaceae等24科。118属,845种。花单性;雄蕊5枚,两量结合,1枚分离;下位子房。瓠果。如苦瓜属Momordica、丝瓜属Luffa、喷瓜属Ecballium、冬瓜属Benincasa、西瓜属Citrullus、黄瓜属Cucumis、葫芦属Lagenaria、南瓜属Cucurbita、佛手瓜属Sechium等均为重要经济植物。
⑴葫芦科(Cucurbitaceae)
⑵大风子科(Flacourtiaceae)
⑶围盘树科(Peridiscaceae)
⑷红木科(Bixaceae)
⑸半日花科(Cistaceae)
⑹葱味木科(Huaceae)
⑺裂药花科(Lacistemataceae)
⑻杯盖花科(Scyphostegiaceae)
⑼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
⑽堇菜科(Violaceae)
⑾西番莲科(Passifloraceae)
⑿瓣鳞花科(Frankeniaceae)
⒀双钩叶科(Dioncophyllaceae)
⒁钩枝藤科(Ancistrocladaceae)
⒂玉冠草科(Malesherbiaceae)
⒃钟花科(Achariaceae)
⒄有叶花科(Turneraceae)
⒅番木瓜科(Caricaceae)
⒆福桂花科(刺树科,Fouquieriaceae)
⒇单柱花科(Hoplestigmataceae)
(21)四薮木科(Datiscaceae)
(22)秋海棠科(Begoniaceae)
(23)刺莲花科(Loasaceae)
6、杨柳目(Salicales)
仅杨柳科Salicaceae。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花单性,雌雄异株,稀同株,柔荑花序,常先叶开放,每花托有1膜质苞片;无花被,具有由花被退化而来的花盘或蜜腺;雄蕊2至多数;子房由2心皮结合而成,有2~4个侧膜胎座,具多数直立的倒生胚珠。蒴果,2~4瓣裂。种子细小,由珠柄长出多数柔毛,无胚乳,胚直生。有3属:杨属Populus、柳属Salix、钻天柳属Chosenia,共620多种,主产北温带。杨、柳广泛用作荫蔽树及风景树,垂柳Salix babylonica以及钻天杨钻天杨(美国白杨)Populus nigra等是常见行道树。民间用柳树皮为退热药,1827年分离出水杨甙,1838年制备出具止痛退热作用的水杨酸,阿斯匹灵即其衍生物。大齿杨Populus grandidentata、欧洲山杨Populus tremula等是重要纸浆木材。
⑴杨柳科(Salicaceae)
①杨属(Populus)
②柳属(Salix)
③钻天柳属(Chosenia)
7、白花菜目(Capparales)
草本或木本。单叶或掌状复叶,稀具托叶。花辐射对称至两侧对称,雄蕊多数至定数;心皮合生,侧膜胎座,子房常有柄,由2心皮组成。胚乳少或缺;胚弯曲或摺状。包括白花菜科Cappar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辣木科Moringaceae、木犀草科Resedaceae等5科。十字花科为最大科,共338属3710种,多为草本植物,叶有辣味。花瓣4枚,白色,黄色或淡紫色,排成十字形;萼片亦4枚。雄蕊4长2短;子房2室,上位。角果,种子有黏质外层,受湿则膨胀。很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并已为人类大量改变及引种归化。如芥属Brassica,如甘蓝、芥菜、油菜类、北京白菜(B.pekinensis,即大白菜)、中国白菜(B.chinensis,即小白菜)、芥菜B.juncea(种子是芥末原料),其它如独行菜、菘蓝(根药名板蓝根)、紫罗兰、萝卜等。
⑴白花菜科(Capparaceae)
⑵十字花科(Cruciferae)
⑶辣木科(Moringaceae)
⑷木犀草科(Resedacea)
⑸多籽果科(Tovariaceae)
8、杜鹃花目(Ericales)
木本,稀草本。单叶,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辐射对称或稍两侧对称,常5基纸, 花瓣基部结色, 偶分离雄蕊为花瓣的倍数,偶同数而互生;花药常有芒或距等附属物,顶孔开裂,常为 四合花粉子房上位或下位,中轴胎座,胚珠多数,有胚乳。根常有共生菌根。包括山柳科Clethr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鹿蹄草科Pyrolaceae、水晶兰科Monotropaceae等8科。常见如杜鹃(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i、吊钟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乌饭树(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其中杜鹃花属为最大属,有800种,我国约600种。杜鹃花目和报春花目、山茶目及柿目等,共25科,由于多数叶缘具山茶型齿(即单叶脉延伸入锯齿,齿端有不透明的帽状或腺状体),且根据分子系统学证据,现均归于杜鹃花目。
⑴杜鹃花科(Ericaceae)
⑵翅萼树科(Cyrillaceae)
⑶山柳科(Clethraceae)
⑷假石南科(Grubbiaceae)
⑸岩高兰科(Empetraceae)
⑹尖苞树科(Epacridace)
⑺鹿蹄草科(Pyrolaceae)
⑻水晶兰科(Monotropaceae)
9、柿目(Ebenales)
包括5科:柿科Ebenaceae、山榄科Sapotaceae、安息香科(野茉莉科)Styracaceae、尖药科Lissocarp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柿科为木本,单叶全缘,常互生,花单性,萼宿存,花冠裂片旋转状排列,浆果。约3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些种类的木材很有价值,黑色心材称“乌木”,材质很硬重,是著名优良木材;柿Diospyros kaki广植于南北各省,果经去涩处理后供生食或制成柿饼。安息香科植物为观赏树种,产苏门答腊的安息香是著名安息香树脂的主要来源,地中海区的药用安息香可提取安息香脂。山矾科植物含有鞣花酸、鞣酸、花白素,多数种类叶片因含较高的铝,干后常显青黄色;白檀和黄牛奶树的叶、山矾的根供药用,后者叶可提取黄色染料或媒剂。山榄科的胶木属、牛油果属、梭子果属、紫荆木等属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⑴柿科(Ebenaceae)
①柿树属
⑵山榄科(Sapotaceae)
⑶安息香科(Styracaceae)
⑷尖药科(Lissocarpaceae)
⑸山矾科(Symplocaceae)
10、报春花目(Primulales)
木本或草本。单叶,常有腺点,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通常辐射对称,多为5基数,合瓣,稀分离或缺如;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而对生,稀具与萼片对生的退化雄蕊;子房上位或半下位,1室,胚珠多数至少数,特立中央胎座或基底胎座,胚珠具2层珠被。包括3科:紫金牛科Myrsinaceae、报春花科Primulaceae、假轮叶科Theophrastaceae。报春花科的报春花属Primula、仙客来属Cyclamen的大多数种类为美丽的庭园和盆栽花卉。紫金牛科是合瓣花类中比较接近离瓣花类的类群,分3个亚科:杜茎山亚科Maesoideae、蜡烛果亚科Aegiceratoideae和紫金牛亚科Myrsinoideae。二科的主要区别是紫金牛科绝大多数为木本,果为浆果状核果或肉质浆果或干果,罕为蒴果,种子通常1枚。
⑴报春花科(Primulaceae)
⑵假轮叶科(Theophrastaceae)
⑶紫金牛科(Myrsinaceae)
11、玉蕊目(Lecythidales)
仅玉蕊科Lecythidaceae。木本。叶大,常簇生于枝端;托叶早落。花序常总状,生老茎或老枝上,长而下垂;花两性,大或中等大,艳而有香气,常于夜间开放,翌晨凋谢。果常大,果皮外层肉质 ,内层木质或多纤维,不裂或盖裂。共20属450种,一般分为两个亚科:藏蕊花亚科Foetidioideae和玉蕊亚科Lecythidioideae。藏蕊花亚科只包括生长在马达加斯加的藏蕊花属,其余的都属于玉蕊亚科。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以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地区最多。我国只有玉蕊属1属3种,产云南南部、广东、海南岛和台湾南部。巴西栗(巴西坚果)Bertholletia excelsa产于巴西,野生;种仁坚实,富油脂,且有甜味,既可榨油,又作干果。伊甸栗的种仁商业上也作巴西果,和它同属的猴罐L.ollaria主产委内瑞拉,盖果大,取出种子后的空壳是诱捕野猴的工具,故称猴罐。
⑴玉蕊科(Lecythidaceae)
12、肉穗果目(贝它目,Batales)
⑴环蕊科(Gyrostemonaceae)
⑵肉穗果科(Bataceae)
13、岩梅目(Diapensiales)
仅岩梅科Diapensiaceae。花两性,整齐,萼5裂,或全分离,宿存,花冠5裂,和萼片均覆瓦状排列,雄蕊5,或着生于花冠上,和其裂片互生,分离或基部结合成杯状,往往有同数互生的鳞状或匙状的退化雄蕊。蒴果室背裂开。种子小,胚圆柱形,胚乳肉质。有6属约20种,分布范围北至北极圈及北温带,南达喜马拉雅山。我国有3属:岩梅属Diapensia、 岩匙属Berneuxia、 岩扇属Shortia,约10种。产云南、四川、西藏东南部,部分岩扇属植物产台湾。岩梅属为常绿半灌木,叶小,在茎上覆瓦状密生,花无退化雄蕊,生海拔3000~4000米的岩壁上。其余两属为多年生草本,叶大,具长柄,在根状茎顶端簇生。岩扇属花单生,雄蕊与退化雄蕊分离,或无退化雄蕊。岩梅属具伞形总状花序,雄蕊与退化雄蕊合生成杯状。此两属均生长在较高山地的林中或岩壁上。
⑴岩梅科(Diapensiaceae)

『肆』 中国植物志的下载哪里有

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4000万字。中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和资源丰富的国家,有许多重要的木材、药材、油料淀粉植物和珍贵、稀有植物。本书是一部总结中国维管束植物的基本资料,为农业、林业、牧业、医药、轻工、环境等部门保护植物资源和合理利用植物提供科学依据。1959年出版该书的第二卷,由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秦仁昌编辑。内容包括对我国产的蕨类植物瓶尔小草科等17科的描述。全志书拟分125卷(册),约4000万字。至1992年,已出版71卷(册)。已于2005年出齐。每卷(册)的内容包括科、属的特征和检索表,每种植物的形态描述、产地、分布、生态环境、经济用途、文献和索引。《中国植物志》共80卷126册,含301科3408属31142种。 《中国植物志》前44卷 卷册 出版时间 卷编辑 群 类 1.0 2004.00 吴征镒 总 论 附录中还收录了水青树科植物。 2.0 1959.09 秦仁昌 蕨类(一)瓶尔小草科—条蕨科 3.1 1990.06 秦仁昌 蕨类(二)蕨科 中国蕨科 凤尾蕨科等 3.2 1999.11 朱维明 蕨类(三)车前蕨类 书带蕨类 蹄盖蕨类 4.1 1999.07 邢公侠 蕨类(四)肿足蕨科 金星蕨科 4.2 1999.02 吴兆洪 蕨类(五)铁角蕨科 睫毛蕨科 球子蕨科等 5.1 2000.01 武素功 蕨类(六)鳞毛蕨科(1) 5.2 2001.02 孔宪需 蕨类(七)鳞毛蕨类 6.1 1999.08 吴兆洪 蕨类(八)叉蕨科 肾蕨科 实蕨科等 6.2 2000.01 林尤兴 蕨类(九)双扇蕨科 燕尾蕨科 水龙骨科等 6.3 2004.00 张宪春 蕨类植物 7.0 1978.12 郑万钧、傅立国裸子植物门 8.0 1992.10 孙祥钟香蒲科 冰沼草科 露兜树科等 9.1 1996.03 耿伯介、王正平 禾本科(一)竹亚科 9.2 2002.00 刘亮 禾本科(二) 9.3 1987.10 郭本兆 禾本科(三)早熟禾亚科 10.1 1990.06 陈守良 禾本科(四)画眉草亚科 黍亚科 10.2 1997.03 陈守良 禾本科(五) 11.0 1961.11 唐进、汪发缵 莎草科(一)藨草族—珍珠茅族 12.0 2000.01 戴伦凯、梁松筠 莎草科(二)苔草亚科 13.1 1991.12 裴盛基、陈三阳 棕榈科 13.2 1978.09 吴征镒、李恒 天南星科 浮萍科 13.3 1997.07 吴国芳 须叶藤科 谷精草科 田葱科等 14.0 1980.12 唐进、汪发缵 百合科(一) 15.0 1978.06 唐进、汪发缵 百合科(二) 16.1 1985.04 裴鉴、丁志遵 石蒜科 蒟篛薯科 鸢尾科 16.2 1981.11 吴德邻 芭蕉科 姜科 美人蕉科等 17.0 1999.11 郎楷永 兰科(一) 18.0 1999.10 陈心启 兰科(二) 19.0 1999.09 吉占和 兰科(三) 20.1 1982.01 程用谦 木麻黄科 三白草科 胡椒科等 20.2 1984.09 王战、方振富 杨柳科 21.0 1979.11 匡可任、李沛琼杨梅科 胡桃科 桦木科 22.0 1998.03 陈焕庸、黄成就 壳斗科 榆科 马尾树科 23.1 1998.03 张秀实、吴征镒 桑科 23.2 1995.08 王文采、陈家瑞 荨麻科 24.0 1988.08 丘华兴、林有润 川苔草科 桑寄生科 山龙眼科等 25.1 1998.08 李安仁 蓼科 25.2 1979.03 孔宪武 藜科 笕科 26.0 1996.09 唐昌林 紫茉莉科 马齿笕科 商陆科等 27.0 1979.07 关克俭毛茛科(一)睡莲科 金鱼藻科 领春木科等 28.0 1980.04 王文采 毛茛科(二)(毛茛亚科) 29.0 2001.00 应俊生、陈德昭 木通科 小檗科 30.1 1996.05 刘玉壶 防己科 木兰科 30.2 1979.05 蒋英、李秉滔腊梅科 番荔枝科 肉豆蔻科 31.0 1982.09 李锡文樟科 莲叶桐科 32.0 1999.02 吴征镒 罂粟科 山柑科 33.0 1987.10 周太炎 十字花科 34.1 1984.08 傅书遐、傅坤俊 木犀草科 辣木科 伯乐树科等 34.2 1992.02 潘锦堂 虎耳草科(一) 35.1 1995.11 陆玲娣、黄淑美虎耳草科(二)(梅花草亚科 绣花球亚科 多香木亚科等) 35.2 1979.05 张宏达海桐花科金缕梅科 杜仲科等 36.0 1974.12 俞德浚 蔷薇科(一)绣线菊亚科——苹果亚科 37.0 1985.06 俞德浚 蔷薇科(二)蔷薇亚科 38.0 1986.06 俞德浚 蔷薇科(三) 李亚科 牛栓藤科 39.0 1988.05 陈德昭 豆科(一) 40.0 1994.05 韦直 豆科(二)蝶形花亚科(1) 41.0 1995.05 李树刚 豆科(三)蝶形花亚科(2) 42.1 1993.12 傅坤俊 豆科(四) 42.2 1998.12 崔鸿宾 豆科(五) 43.1 1998.02 徐朗然、黄成就 攀打目攀打科 牛儿苗目酢浆草科 牛儿苗科等 43.2 1997.02 黄成就 芸香科 43.3 1997.03 陈书坤 苦木科 橄榄科 楝科等 44.1 1994.04 李秉滔 大戟科(一)叶下珠亚科 44.2 1996.02 邱华兴 大戟科(二)铁笕菜亚科 巴豆亚科 44.3 1997.04 马金双 大戟科(三) 《中国植物志》后36卷 卷册 出版时间 卷编辑 类 群 45.1 1980.12 郑勉、闵天禄 虎皮楠科 水马齿科 黄杨科等 45.2 1999.07 陈书坤 冬青科 45.3 1999.08 诚静容、黄普华 卫矛科 46.0 1981.02 方文培翅子藤科 刺茉莉科 省沽油科等 47.1 1985.11 刘玉壶、罗献瑞 无患子科 清风藤科 47.2 2002.00 陈艺林 凤仙花科 48.1 1982.07 陈艺林 鼠李科 48.2 1998.04 李朝銮 葡萄科 49.1 1989.06 张宏达、缪汝槐 杜英科 椴树科 49.2 1984.11 冯国楣 锦葵科 木锦科 梧桐科 49.3 1998.07 张宏达 山茶科(一)山茶亚科 50.1 1998.08 林来官 山茶科(二)厚皮香亚科 50.2 1990.01 李锡文 藤黄科 柽柳科 龙脑香料等 51.0 1991.12 王庆瑞 堇菜科 52.1 1999.10 古粹芝 大风子科 旌节花科 西番莲科 52.2 1983.10 方文培 胡颓子科 玉蕊科 千屈菜科等 53.1 1984.11 陈介 使君子科 桃金娘科 野牡丹科 53.2 2000.01 陈家瑞 菱科 柳叶菜科 小二仙草科等 54.0 1978.03 何景、曾沧江五加科 55.1 1979.10 单人骅、佘孟兰 伞形科(一) 55.2 1985.08 单人骅、佘孟兰 伞形科(二) 55.3 1992.01 单人骅、佘孟兰 伞形科 56.0 1990.12 方文培、胡文光 山茱萸科 岩梅科 桤叶树科等 57.1 1999.06 方瑞征 杜鹃花科 57.2 1994.12 胡琳贞、方明渊 杜鹃花科(二) 57.3 1991.12 方瑞征 杜鹃花科(三)木亚科 58.0 1979.08 陈介紫金牛科 59.1 1989.11 陈封怀、胡启明报春花科(一)珍珠菜族——报春花族 59.2 1990.01 陈封怀、胡启明报春花科(二)报春花族——水茴草族 60.1 1987.09 李树刚 白花丹科 山榄科 柿科 60.2 1987.03 吴容芬、黄淑美山矾科 安息香科 61.0 1992.02 张美珍、邱莲卿木犀科 马钱科 62.0 1988.06 何廷农 龙胆科 63.0 1977.02 蒋英、李秉滔夹竹桃科 萝藦科 64.1 1979.05 吴征镒旋花科 花科 田基麻科 64.2 1989.12 孔宪武、王文采 紫草科 65.1 1982.03 裴鉴、陈守良马鞭草科 65.2 1977.07 吴征镒、李锡文 唇行科(一) 66.0 1977.11 吴征镒、李锡文 唇行科(二) 67.1 1978.11 匡可任、路安民茄科 67.2 1979.10 钟补求玄参科(一) 68.0 1963.08 钟补求 玄参科(二) 69.0 1990.03 王文采 紫葳科 胡麻科 角胡麻科等 70.0 2002.00 胡加琪 爵床科 71.1 1999.08 罗献瑞 茜草科 71.2 1999.09 陈伟球 茜草科(二)茜草亚科 72.0 1988.10 徐炳声 忍冬科 73.1 1986.09 路安民、陈书坤 五福花科 败酱科 川续断科等 73.2 1983.08 洪德元 桔梗科 草海桐科 花柱草科 74.0 1985.01 林镕、陈艺林 菊科(一)班鸠菊族——紫苑族 75.0 1979.09 林镕菊科(二)旋覆花族——堆心菊族 76.1 1983.05 林镕、石铸菊科(三)春黄菊族(一 76.2 1991.05 林镕、林有润 菊科(四)春黄菊族(二) 77.1 1999.04 陈艺林 菊科(五)千里光族 金盏花族 77.2 1989.07 林镕、刘尚武 菊科(六)千里光族 千里光亚族 78.1 1987.12 林镕、石铸 菊科(七)蓝刺头族 菜蓟族 78.2 1999.08 陈艺林、石铸 菊科(八)菜蓟族 79.0 1996.02 程用谦 菊科(九)帚菊木族 80.1 1997.09 林镕、石铸 菊科(十)舌状花亚科 菊苣族 80.2 1999.05 葛学军、林有润 菊科(十一)菊苣族 蒲公英属 中国植物志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英文名FLORA OF CHINA,FLORA词在英文中意为花卉,而在古罗马语中则为花神。 《中国植物志》是一部总结我国现有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种类的基本科学资料,它不但是“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农、林、牧、副业以及医药、轻工业等生产部门利用植物资源、鉴定植物种类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全书按分类系统排列,分卷、册编辑出版。共计80卷,120个卷册。从1959年开始出版以来,现已出版30多个卷册,预计1985年基本完成全书的编写任务。中国植物志每个卷册的内容包括科、属特征,科、属、种的检索表,每种植物都记载有形态描述、产地、分布、生态环境、重要种类的经济用途等。书中附有帮助鉴别的形态图,书末有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 植物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家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必须弄清植物的种类和组成,这就需要编研、出版国家或地区的植物志。 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地跨热带、亚热带至寒温带,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作为我国植物的户口册和信息库,功载千秋的科学巨著――《中国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国家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和发展有关学科的必须基础,它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记载了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 我国科学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准备编写《中国植物志》,最早始于北京大学的钟观光(Zhōng Guān Guāng),他到全国各省区采集了十几万号标本。继后,秦仁昌(Qín Rén Chāng)、王启无(Wáng Qǐ Wú)、蔡希陶(Cài Xī Táo)、俞德俊(Yú Dé Jùn)以及其他老一辈植物学家也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其中,秦仁昌(Qín Rén Chāng)在欧洲拍摄的近二万张中国植物标本照片,对编写该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34年,胡先驌(Hú Xiān Xiào)首先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他是第一位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植物学家。但当时由于资金、标本、文献等方面的许多困难,这一愿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 1959年 10月我国正式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由钱崇澍(Qián Chóng Shù)、陈焕镛(Chén Huàn Yōng)任主编,秦仁昌(Qín Rén Chāng)任秘书长,当年就出版了包括蕨类植物的首卷《中国植物志》。以后历任主编是林鎔(Lín Róng),俞德浚(Yú Dé Jùn)和吴征镒(Wú Zhēng Yì)。 为深入开展《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有关部委和大专院校,先后组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单位上千位科技人员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全国性野外调查考察和标本采集, 到2000年全国各标本馆的植物标本达1700万份之多,为编写该书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 《中国植物志》自1959-1963出版了三卷册以后, 停顿了10年,直到1973年才逐步恢复编研,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部给予专项经费的支持,达446万元。统计表明,一半的书籍在1991至2004年出版。因此,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要完成《中国植物志》是不可能的。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科学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我国3万多种植物,共301科3408属31142种。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协作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编研工作基于大规模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基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包含了许多新信息、新内容,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在国际上是空前的。 该书的作者们,还参加了植物科属的分类、系统、进化等有关研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著,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和中科院或省部委奖多项。这些成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植物志》的学术水平。 《中国植物志》的全部正式出版,不仅摸清了我国的植物资源,还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例如在商贸、检疫、公安和国防等方面,给国际贸易纠纷和侦探破案等提供有力的帮助。植物分布对地层鉴别、环境变迁和寻找矿藏提供重要信息。此外,在宣传和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等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植物志》的出版为全世界植物学家所瞩目,自198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合作编写英文版《中国植物志》。这是《中国植物志》走向国际的里程碑,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植物志》的关注与重视。《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完成,实现了我国四代植物学家的夙愿,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将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伍』 腐肉花是什么乳香木又是什么


乳香木

乳香木是一种落叶树,自然生长于南阿拉伯、红海、阿顿湾,沿岸的原野之上。乳香木是十二月二十四日的生日花。由乳香木提炼出来的乳香,点燃会散发出香气,具有驱虫的效果。自古便受人们的喜爱,在庆祝基督诞生的三圣人的礼物当中,也有乳香在内。

中文名

乳香木

生长

南阿拉伯、红海、阿顿湾

别名

蜜香树

4~5m

功效

调气,活血,止痛

主治

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

1渊源编辑

名莞香。早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莞香已有了出口的幸运,那个装船启航的地方由是名香港。后来康熙皇帝鄙视洋人而海禁迁界,后来乾隆皇帝更写信给英王,倨傲地宣称:在统治这个广阔世界时,我只考虑一个目标,即维持一个完善的统治,而根本不需要贵国的产品,当然中国的商品也就不必运往外国。于是莞香衰落,香港寂寞。属橄榄科的乳香木,是献给在公元6世纪逝世的虔诚圣姊妹---德拉丝拉和艾蜜莉安娜的花。

2简介编辑

它又名蜜香树,树汁经提取沉积而成香料名沉香。沉香以产于粤之东莞者为最,乳香木有着如纸般的树皮,是一种落叶树,自然生长于南阿拉伯、红海、阿顿湾沿岸的原野上。由乳香木提炼出来的乳香,将它燃烧会散发出香气,具有驱虫的效果,自古以来就受人们的珍爱。在庆祝基督诞生的三贤人的礼物当中,也有它在内。因此它的花语是-礼物。

乳香木的树皮犹如纸般薄脆,而树皮里面,便是它的汁液,当树脂从乳香木滴出时,如同乳液一般,乳香便是产于乳香木,当树皮被轻轻割开一个小口,便流出乳状的树液,而当汁液接触空气便会发硬,之后,便成为黄色微红的半透明晶块。

3特征编辑

橄榄科矮小乔木,高4~5m,罕达6m。树干粗壮,树皮光滑,淡棕色黄,纸状,粗枝

的树皮鳞片状,逐渐剥落,幼枝圆柱形。叶互生,密集形成叶簇,或于上部疏生,奇数羽状复叶,长15~25cm,叶柄被白毛,小叶7~9对,对生,无柄,基部者最小,向上渐大,小叶片长卵形,长达3.5cm,顶端者长达7.5cm,宽1.5cm,先端钝,通常略波曲,基部圆形,近心形或截形,边缘有不规则圆齿裂,或呈不明显齿裂至近全缘,两面均被白毛或上面无毛,下面被疏毛。花小,排成稀疏的总状花序,花序较叶为短;苞片卵形,先端尖;花萼杯状,先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花瓣5片,淡黄色,与萼片互生,卵形,长约为萼片的2倍,先端急尖;雄蕊10枚,着生于花盘外侧,花药橙色,花丝短,略长于花盘;花盘大,肥厚,圆盘形,玫瑰红色,具5~10钝微圆齿;子房上位,着生于花托上,中部以下为花盘所包围,3~4室,每室具2垂生胚珠,花柱粗,略超出于雄蕊;柱头头状,略三裂。果实小,长约1cm,倒卵形,有三棱,钝头,基部有花托,花盘及花丝残留,果皮光滑,肉质,肥厚,折生成3~4瓣膜。每室具种子1枚。花期4月。

4生日花编辑

生日花:乳香木

公元6世纪虔诚的圣姊妹,德拉丝拉和艾蜜莉安娜的花。自古以来,基督教里就有将圣人与特定花朵连结在一起的习惯,这因循于教会在纪念圣人时,常以盛开的花朵点缀祭坛所致!而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修道院内,更是有如园艺中心 般的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朵,久而久之,教会便将366天的圣人分别和不同的花朵和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花历。当时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在南欧地区,而南欧属地中海型气候,极适合栽种花草。

5药用编辑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油胶树脂。

功效:调气,活血,止痛,追毒。

主治: 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

《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痒毒。”

《本草拾遗》:“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气,能发酒,理风冷,止大肠泄?,疗诸疮令内消。”

《日华子本草》:“止霍乱,心腹痛。煎膏止痛长肉。”

《证类本草》:“治不眠。”

《珍珠囊》:“定诸经之痛。”

《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妇人难产,折伤。”

《本草从新》:“治癫狂,止泄痢。”

《要药分剂》:“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无不效。”

6花语编辑

花语:礼物

由乳香木提炼出来的乳香,将它燃烧,会散发出香气,具有驱虫的效果。自古以来就受人们的珍爱。在庆祝基督诞生的三贤人的礼物当中,也有乳香在内,因此它的花语是“礼物”。凡是受到这种花祝福而诞生的人,对他的情人来说,是最好的礼物了,因为他美丽、性感、温柔体贴,缺点是嫉妒心太强。但嫉妒也是爱的表现。

7传说编辑

在希腊众多的神秘岛屿之中,有一个岛屿叫奇奥斯岛,传说古代伟大的诗人荷马,就是诞生在这片岛屿上,美丽的岛上长满了大片的乳香木,从树上可以提取出珍贵的乳香,当地人称其为--上帝的眼泪,每当小岛的祭奠仪式开始,

人们总是焚烧乳香,因为他们相信,乳香的烟可以将他们的祈祷带给上帝,把来年的幸福降临。在古代,人们便把乳香制成口胶糖,用来清洁口腔,而到了近代,人们更是将乳香制成各种食品和化妆品。

『陆』 求几种藤科植物 种在阳台、窗台,常绿或者开花的,在广西大部分地区适合种植(11点以后会有太直射)

1、金不换 (Stephania suc-cifera)又名小叶地不容、三七、田七。目前,被作为家庭优秀藤本花卉养殖。

产地:它原产于海南和台湾的热带森林地区。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但以云南文山州和广西靖西县、那坡县所产的三七质量较好,为地道药材。
其特征是块根肥厚粗犷,酷似石头,小的像马铃薯,大的可达数十斤,其形状稀奇古怪,凹凸不平,皮色浅褐,有的像海龟,有的像虎头。它的叶片为圆形长在藤状的茎上,恍若一个梳着辫子的大头娃娃,也有人称它为“大肚佛”。它的特性是耐阴耐热,生长较慢,寿命较长,护理简易。
2、飘香藤(Mondevilla),又名双喜藤、文藤,为夹竹桃科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叶对生,全缘,长卵圆形,先端急尖,革质,叶面有皱褶,叶色浓绿并富有光泽。花腋生,花冠漏斗形,花为红色、桃红色、粉红等色,花期主要为夏、秋两季,如养护得当其它季节也可开花。
飘香藤喜温暖湿润及阳光充足的环境,也可置于稍荫蔽的地方,但光照不足开花减少。生长适温为20—30℃,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以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佳。
飘香藤花大色艳,株形美观,被誉为热带藤本植物的皇后。

3、美丽的藤本花卉——藤茄,茄科藤本植物藤茄Solanum seaforthianum Ander.又名:巴西蔓茄、悬星花、星茄、葡萄茄。常绿蔓性藤本,茎纤细,光滑无毛;奇数羽状复叶,薄纸质,小叶3-9枚,通常大小不等;有时叶片呈不整齐羽裂,而非复叶状。夏至秋季开花,花序圆锥状,腋出,下垂性,花蓝紫色,星形。果实球形,成熟时红色。
蔓藤植物藤茄,生性强健,非常适合盆栽或花架、拱门、棚架栽植。开花季节,黄色雄蕊点缀花心,像是夜空中繁星点点,美丽、迷人。

值得一提的是:番茄大家都很熟悉,红红的果实富含VC既可作水果也可作蔬菜。

『柒』 都不是 叶子发黄 属于藤科 但不是爬墙虎

种名: 络石

别名:
拉丁名: 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科名: 夹竹桃科
属名: 络石属
适宜地区: |华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
产地分布: 络石在我国黄河以南各省都有分布。
生长习性: |耐旱植物|耐水湿植物
喜半阴湿润的环境,耐旱也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最为适宜。
生长类型: |藤本类
形态特征: 常绿藤本,长有气生根,常攀缘在树木、岩石墙垣上生长;初夏5月开白色花,花冠高脚碟状,5裂,裂片偏斜呈螺旋形排列,略似“卐”字,芳香。常见栽培的还有花叶络石,叶上有白色或乳黄斑点,并带有红晕;小叶络石,叶小狭披针形。 枝蔓长2米至10米,有乳汁。老枝光滑,节部常发生气生根,幼枝上有茸毛。单叶对生,椭圆形至阔披针形,长2.5厘米至6厘米,先端尖,革质,叶面光滑,叶背有毛,叶柄很短。聚伞花序腋生,具长总梗,有花9朵至15朵,花萼极小,筒状,花瓣5枚,白色,呈片状螺旋形排列,有芳香,花期6月至7月。果筒状双生,果期8月至12月,种子上生有长毛。
观赏特性:
观叶

园林用途: |室内盆栽|草坪及地被
络石在园林中多作地被,或盆栽观赏,为芳香花卉。
繁殖培育: 络石的繁殖,首选方法是压条,特别是在梅雨季节其嫩茎极易长气根,利用这一特性,将其嫩茎采用连续压条法,秋季从中间剪断,可获得大量的幼苗。或是于梅雨季节,剪取长有气根的嫩茎,插入素土中,置半阴处,成活率很高,但老茎扦插成活率低。盆栽络石花后一般不结籽,地栽络石花后可结圆柱状的果,1 0月成熟收取后,翌春播种,但播种苗要三四年后才开花,而压条、扦插苗翌年便可开花,故一般不用播种法。 盆栽除采用一般方法外,还可利用其自身的特性作悬吊或攀缘栽植。利用气生根作攀缘栽植时,可先在盆中放棕皮柱或形态较好的枯树干,扎成亭、塔、花篮等造型型。养护上也很简单,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经常向棕皮柱或支架上喷水增加湿度。在生长期,第月施1-2次肥水,并应避免烈日直射,以半阴或朋亮的散射光照射为佳。 繁殖在生长季用扦插或压条法都容易成活。

『捌』 用作香料的花草树木有哪些

【常用香药类】
(1)八角,又名大茴香、木茴香、大料,属于木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单用或与它药(香药)合用均美。主要用于烧、卤、炖、煨等动物性原料;有时也用于素菜。如炖萝卜、卤豆干等。八角是五香粉中的主要调料。也是卤水中的最主要的香料。
属性:性温。功用:治腹痛,平呕吐,理胃宜中,疗疝瘕,祛寒湿,疏肝暖胃。

(2)茴香(即茴香子),又名小茴香,草茴香。属香草类草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可。茴香的嫩叶可做饺子馅,但很少用于调味。茴香子主要用于卤、煮的禽畜菜肴或豆类、花生、豆制品等。
味道、属性、功用与八角大致相同。

(3)桂皮,又名肉桂,即桂树之皮。属香木类木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一般都是与它药合用,很少单用。主要用于卤、烧、煮、煨的禽畜野兽等菜肴。是卤水中的主要调料。
属性:性大热,燥火。功用:益肝,通经,行血,祛寒,除湿。

(4)桂枝,即桂树之细枝,味道、用途、属性、功用与桂皮相同,只不过不及桂皮味浓。
(5)香叶,即桂树之叶。味道、用途、属性、功用与桂皮相同,但味道较淡。

(6)砂姜,又名山奈、山辣。属香草类草科植物。食用香料。味道辛、香。生吃熟食均可。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佳。主要用烧、卤、煨、烤等动物性菜肴。常加工成粉末用之,在粤菜中使用较多。
属性:性温。功用:入脾胃,开郁结,辟恶气,治胃寒疼痛等症。

(7)当归,属香草类草科植物,味食香料。味甘、苦、香。主要用于炖、煮家畜或野兽类菜肴。因其味极浓,故用量甚微,否则,反败菜肴。
属性:性温。功用:补血活血,调气解表,治妇女月经不调、白带、痛经、贫血
等症。为妇科良药。

(8)荆芥:属香草类草科植物,食用香料。味道辛、香,用途不广,有时用于烧、煮肉类,主要作菜用。
属性:性温。功用:入肺肝,疏风邪,清头目。

(9)紫苏,属香草类草科植物。味道辛、香。用途不广。但用于炒田螺,味道极妙,有时用于煮牛羊肉等。
属性:性温。功用:解表散寒,理气和中,消痰定喘,行经活络。可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咳嗽气喘,恶心呕吐,食鱼蟹中毒等症,梗能顺气安胎。

(10)薄荷,属香草类草科植物。味道辛、香。用途不大,主要用于调制饮料和糖水,有时也用于甜肴。
属性:性温。功用:清头目,宣风寒,利咽喉,润心肺,辟口臭。

(11)黄栀子,又名山栀子,属木科植物,味食香料,也是天然色素,色橙红或橙黄。味道微苦、淡香。用途不大,有时用于禽类或米制品的调味,一般以调色为主。
属性:性寒。功用:清热泻火,可清心肺之热,主治热病心烦,目赤、黄疸、吐血、衄血、热毒、疮疡等症。

(12)白芷,属香草类草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一般都是与它药合用。主要用于卤、烧、煨的禽畜野味菜肴。
属性:性温。功用:祛寒除湿,消肿排脓,清头目。

(13)白豆蔻,属香草类草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与它药合用。常用于烧、卤、煨等禽畜菜肴。
属性:性热、燥火。功用:入肺,宣邪破滞,和胃止呕。

(14)草豆蔻,属香草类草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微甘。与它药合用,主要用于卤、煮、烧、焖、煨的禽畜野味等菜肴[2] 。
属性:性热。功用:味性较白豆蔻猛,暖胃温中,疗心腹寒痛,宣胸利膈,治呕吐,燥湿强脾,能解郁痰内毒。

(15)肉豆蔻,属香草类草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苦。与它药合之,用于卤煮禽畜菜肴。
属性:性温。功用:温中散逆,入胃除邪,下气行痰,厚肠止泻。

(16)草果,属香草类草科植物,食用香料。味道辛、香。与它药合用,用于烧、卤、煮、煨等荤菜。
属性:性热燥火。功用:破瘴疠之气,发脾胃之寒,截疟除痰。

(17)姜黄,属香草类草科植物,食用香料。味道辛、香、苦。它是色味两用的香料,既是香料,又是天然色素。一般以调色为主,与它药合用,用于牛羊类菜肴,有时也用于鸡鸭鱼虾类菜肴。它还是咖喱粉、沙嗲酱中的主要用料。
属性:性温。功用:破气行瘀,祛风除寒,消肿止痛。

(18)砂仁,属香草类草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与它药合用,主要用于烧、卤、煨、煮等荤菜或豆制品。
属性:性温。功用:逐寒快气,止呕吐,治胃痛,消滞化痰。
砂仁

(19)良姜,属香草类草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与它药合之,用于烧、卤、煨等菜肴。
属性:性温。功用:除寒,止心腹之疼,散逆治清涎呕吐。
良姜

(20)丁香,又名鸡舌香,属香木类木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苦。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可。常用于扣蒸、烧、煨、煮、卤等菜肴。如丁香鸡、丁香牛肉、丁香豆腐皮等。因其味极其浓郁,故不可多用,不然,则适得其反。
属性:性温。功用:宣中暖胃,益肾壮阳,治呕吐。

(21)花椒,又叫川椒,其实并非四川独有,也并非四川产的好。我国华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均有生产。花椒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麻、香。凡动物原料皆可用之。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宜,但多用于炸、煮、卤、烧、炒、烤、煎等菜肴。荤素皆宜,在川菜中,对花椒的使用,较广较多。
花椒

(22)孜然,味食香料,味辛、香。通常是单用,主要用于烤、煎、炸的羊肉、牛肉、鸡、鱼等菜肴。是西北地区常用而喜欢的一种香料。孜然的味道极其浓烈而且特殊。南方人较难接受此味,故在南方菜中极少有孜然的菜肴。
属性:性热。功用:宣风祛寒,暖胃除湿。
孜然

(23)胡椒,属藤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浓辛、香。一切动物原料皆可用之。汤、菜均宜。因其味道极其浓烈,故用量甚微。常研成粉用之。胡椒在粤菜中用得较广。
属性:性热。功用:散寒,下气,宽中,消风,除痰。
注:胡椒能发疮助火,伤阴,胃热火旺者忌吃。

(24)甘草,又名甜草,属草科植物,味食香料,味甘。主要用于腌腊制品及卤菜。
属性:性平。功用:和中,解百毒,补气润肺,止咳,泻火,止一切痛,可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疮疡中毒,脘腹及四肢痉挛作痛等症。
注:多食令人呕吐。

(25)罗汉果,属藤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主要用于卤菜。
属性:性凉。功用:清热,解毒,益气,润肺,化痰,止咳,解暑,生津,清肝,明目,润肠,舒胃,可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多种疾病,尤其对支气管炎、急慢性咽喉炎、哮喘、高血压、糖尿病等症均有显著疗效。

(26))香茅,属香草类草科植物,味食香料。味道香,微甘。通常是研成粉用之。主要用于烧烤类菜肴。也用于调制复合酱料。
属性:性寒。功用:降火,利水,清肺。

(27)橙皮又称黄果皮,是芸香科植物香橙的果皮。剥下的果皮经过晒干或烘干而成。 香橙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可作为健胃剂。橙皮很早就是中药的一种,味辛微苦,入脾、肺二经。治咳嗽化痰。。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苦、香。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宜。主要用于烧、卤、扣蒸、煨等荤菜。也用于调制复合酱料。

『玖』 什么花像牵牛花但不是藤科植物

矮牵牛,茄科,碧冬茄属。又称碧冬茄。多年生草本,常作一二年生栽培,高20—45厘米;茎匍地生长,被有粘质柔毛;叶质柔软,卵形,全缘,互生,上部叶对生;花单生,呈漏斗状,重瓣花球形,花白、紫或各种红色,并镶有它色边,非常美丽,花期4月至降霜;蒴果;种子细小。分布于南美洲,如今各国广为流行。

『拾』 大王花的物种研究

关于大王花(又名“大花草”)的物种划分,马来西亚的学者宣称可能发现了大王花属(Rafflesia)植物的新种。该属植物以花朵巨大而气味恶臭著称。马来西亚丁加奴省(Terengganu)东部的林业官员表示,他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大花草属植物,其花瓣像是一种已知物种,而花的内部形态又像是另一个种。
林业官员伽玛鲁丁(Roslee Jamaludin)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新种或是一个变种,也可能是一个变型。大家都对这个发现感到兴奋,经过对已知大花草属植物的查考还没有发现有哪个种具有与之相同的特征,当然,在确定这是一个新种之前还要对其特性进行更为仔细的观察。
伽玛鲁丁说,发现这种大花草的具体地点还不能对外公开,人们发现这株大花草时它是攀援在一株高大树木上的。更为奇特的是它没有茎也没有叶,就长在一种藤本植物上,整个花就是它身体的全部了。大王花从藤本植物上吸收来的全部营养几乎全部供应花的生长。
据介绍,该属植物以花朵巨大而气味恶臭著称。大花草虽然稀少,但在东南亚的几个国家都曾发现过。其花朵巨大,直可达 1 米,重达1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花朵之一。哈佛大学植物学家查尔斯·戴维斯及其同事在《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利用最新的 DNA 分子标记技术,将大花草与一系列植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它在植物家谱中应该属于大戟科。戴维斯说,这种生活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下层植物中的大花草一般寄生在葡萄藤科植物上,开出的巨型花为血红色,发出一股腐臭味,这种味道可以用来吸引某种蝇为它授粉。一般植物学家把具有相似特征的植物划入同一科,但大花草的花大得出奇,这在开花植物中实属罕见,加上它属于寄生植物,没有叶茎等植物的典型结构,而且由于寄生,吸取了不少葡萄藤科植物的遗传特征,因此科学家一直不知道它该归哪一科。新研究认为大王花应属大戟科,这让他们大吃一惊,因为大戟科植物的花只有大王花的数百分之一大,爱尔兰钟花、一品红和蓖麻等都属于大戟科,花朵大小相差如此悬殊却同属一类,令人非常不解。下一步他们要对大花草进一步研究,比如分析它的花为什么这么大,是怎么演变来的。

热点内容
媚扬茶花 发布:2025-07-18 23:46:01 浏览:539
梅花的简图 发布:2025-07-18 23:30:27 浏览:315
50字情人节 发布:2025-07-18 23:30:25 浏览:207
华夏盆景网 发布:2025-07-18 23:02:45 浏览:802
鲜百合粥的做法大全 发布:2025-07-18 23:01:10 浏览:232
采采荷花 发布:2025-07-18 22:59:34 浏览:515
花卉土壤书籍 发布:2025-07-18 22:56:37 浏览:882
梅花肉整块 发布:2025-07-18 22:49:12 浏览:464
张植绿演过三毛吗 发布:2025-07-18 22:49:03 浏览:354
兰花净化空气吗 发布:2025-07-18 22:37:28 浏览: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