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敬佛
Ⅰ 佛前献花献什么花是花篮还是花束
诚心即可。
佛前献花人指的就是在佛前供养鲜花的人。佛教认为供养鲜花于佛前可得相貌庄严果报,在大乘佛法里面,花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叫六度之花。
有花才会有果。佛教讲花开见果种善因得善果因此佛前供养鲜花的意义很重要。
花代表因,所谓“花开结子”,是以佛前供花来提醒众生播种成佛之因、求成佛之果——以一切利他善行、自净提升、发露忏悔、大愿精进等等,铺就转凡成圣之路,所以供花是代表修好因、修善因,才能得到好的果报。
(1)插花敬佛扩展阅读:
八供 一般面对佛坛的八供是由左到右(水、水、花、香、灯、涂香、食子、音乐)
佛 前八供养献供是佛法修习的一部分,有些寺院中所看到的供品是依传统方式献供的。
这些献供不仅仅是仪轨的一部分,而是发愿服务众生的延长。 献供是执与贪的对治方法。
献供有其物质的意义,就是一个人献出他所有的有价值的物品。或者,某些人可能象征性地献出所有财物,想象众生因此获益,一切困乏 获得补偿,圆满布施波罗蜜。
从前迦那迦牟尼佛在世间应化时,许多比丘在城中托钵,富贵人家以美食供养,而一贫穷人什么也没何,但他对比丘生起无比信心, 恭敬地在草地上摘了不同颜色的各种花朵,以很清净虔诚的心来顶礼,供养。他后来在释迦牟尼佛的祇园精舍投生为一富贵人家之子,相貌庄严美好。
出生时,天降 花雨,得到「花神」之名,这位「花神」后来长大,在佛前受比丘戒得到罗汉之果位。可见供花时,最重要的是以虔诚清净的心,发愿众生皆能得到佛陀究竟果位, 即使是小小的花朵,也因发心广大而会有极广大的功德利益。
Ⅱ 阳台上敬菩萨有什么忌讳
菩萨最好供奉在家中,注意摆放在哪,不要对着不洁的东西,也不要对着门。供奉在家的中心,很殊胜,菩萨佛力会护持整个家。
Ⅲ 插花的来历
起源:插花起源于佛教中的供花。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盘、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叶,均不带根,只是植物体上的一部分,并且不是随便乱插的。
而是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插成一个优美的形体(造型),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后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3)插花敬佛扩展阅读
艺术造诣
插花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现代艺术插花不过分要求花材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但十分强调每种花材的色调、姿态和神韵之美。用一种花材构图,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不同的构图以及与不同花材花器的组合,达到的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就是艺术插花的表现力。
艺术插花最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对花材和花器的选择几乎没有限制。插花构图注重立体感和空间感,要留空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艺术插花通过搭配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组织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艺术品。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是由于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间,进行艺术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艺术插花的作者,须善于观察自然,敏锐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间,积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丰富语汇,具备一定的美学理论基础知识,熟悉绘画音乐,这样才能不断地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Ⅳ 给菩萨供什么花/给菩萨供什么花
除了燃香,还有一种更文明、更文化的供佛方式,鲜花供佛。其实,经论里有很多的鲜花供佛而获大功德大利益的依据,《苏悉地羯罗经供花品》、《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大智度论》、《文殊菩萨问事经》、《中阿含经》、《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法句经华香品》、《百缘经》、《大品般若经》等均有非常精确的记载、描述。
在北方,过去供佛一般用人造假花,原因可能是由于气候原因,鲜花较少,难以做到四季不断。
南传佛教国家,气候不同,四季鲜花常开,很多信众喜欢每天采摘鲜花供佛。
佛经记载,供养佛陀共有五十二种,其中供花最普遍。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交通的便利,种植业的发达,南北几无差距,北方的鲜花也是四季常有。
还是鲜花供佛似乎更好一些。香火也很好,但是会受场地、消防、环保等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在一些风景区,烟火太大,确实有煞风景。
鲜花,细香,一盏心灯,幽静典雅,更能让人的心安静下来。似乎更符合修行的本意。
也不是什么花都可以供佛,《苏悉地羯罗经供花品》卷上,明确列举了许多花不能供佛。例如臭花、刺树所生花、苦辛味花或无名之花等,不得作供花。因此类花难以令见者喜悦、吉祥。
作为供佛之花必俱“色好、多香、柔软、细滑”等特性。《大智度论》卷上说,“如是诸天光明,见佛身清净大光明,各持天华来诸佛所。以此诸华色好多香柔软细滑,是故以此为供养”。
佛法是心法,鲜花美丽,但终归是表法的手段,无论是南传还是北传佛教,供花的外在方式都是一样的。
但供花如果能引伸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借以此手段提高文化修养、心灵境界就更为殊胜。依照佛陀的本怀,以平常心,以鲜花供佛的形式来体悟佛法之真谛、义理。反观自心的是非、真伪、善恶及丑美等。
介绍几种供花的作意和观想方法,以报答信众一片虔诚。
一、择善法观
插花、选花时用心挑选经论里讲的“色好、多香、柔软、细滑”特征的花,用心选择,搭配,摆放。
二、相好庄严观
鲜花庄严、美丽,香味洁净、吉祥,观想诸佛菩萨相好光明,生起欢喜心和稀求心。
三、无常观
如果前两个忘记掉的话,这个千万不要忘记,佛陀不需要凡夫的鲜花供养,我们供养鲜花是为了庄严我们的内心,庄严道场,利益大众。
定睛细看正在盛开的美丽鲜花,但却好景不常,无论多么灿烂妙香的鲜花都会顷间凋谢、枯萎。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风华正茂的时候,多少憧憬、梦想、期待,不甘心,侥幸心,富贵、健康、名利。然而所有这一切都犹如这些鲜花一样,瞬息即逝。人生就是如此形色匆匆地过一遭,从生到死,长大、衰老,绽放然后残败。
这一条,太重要了,多少人道理都懂,但就是不甘心,就是觉得自己还能活上个几百年,还有时间和资本在世间捞几票,还有侥幸心,对世间的五欲的贪着的贼心就是没有死尽。不知道生命就如同这些鲜花,再漂亮,过几个夜,就彻底完蛋。
四、功德观
鲜花供佛可获无量功德。《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记载,凡诚心、欢喜供养佛者,必得安乐、大福等,并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关于佛前供花而获无量功德之事,很多经典都有记载,根据《百缘经》卷六,以华奉迦叶塔,依其功德可生于天道、得金色身。《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记载,释迦牟尼佛于前世修菩萨行时,尝求五茎青莲花供养燃灯佛,而受来世成道之记。
五、戒香之观
香花供佛时,鲜花的香味随风飘逸,自然令供花人思维起修行者发出之戒德馨香。所以信徒们供花时常作如此观想:世间之花虽有花色之美与花香之芬芳,却比不上一个由修行近道、守戒而焕发出来的戒德馨香。
鲜花供佛真正用意不仅在那些外在之美,更在于深观法要。庄严佛殿,以获功德;通过思维、作意、观想至人生之苦、空、无常教法,进而令供花者理解“花香不如戒香,德花胜于色花”,从而激发修行者勇猛精进,严持戒律,广修福慧。
以上文字节选自新明法师《鲜花供佛》。九华山半出美宿主人逸墨编辑整理。
Ⅳ 拜佛献什么花好是插花还是鲜花
根据自身的条件,没有说必须是插花或者鲜花,要知道我们供花是表法的 :供花表版权 "因",供果是表 "果 " 佛教讲究 "因果"。
原则上,只要是没有特殊异味的新鲜花朵,都可以用做佛前的供花。
如果供养的是香花盘碟,可将花朵承装在干净的小盘碟内。如果所供养的是瓶花,为了避免佛桌的桌面凌乱,在选择花材时,不妨挑选花瓣较不易掉落。荷花最好,文殊兰其次 .......
Ⅵ 插花的有寓意的名字
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被视为清净高洁,称为净友,常用于佛前供花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称为“花中之王”,是富有和显贵的象征,是唐代宫廷插花的主要花枕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有清高淡雅,傲雪凌霜的性格。
桂花,是官运亨通、文思长进和中秋团圆的象征;竹,是虚心和忠诚的象征;松,是威严与长寿的象征等等。另外,一些品高韵胜的花材组合一起,或根据它们的习性、或按照它们的名称的谐音,赋予一定的寓意。如玉兰、海棠、牡丹组合一起,名为“玉堂富贵”。
松、竹、梅,名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等。民间还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习俗,这些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花材使传统插花作品在花材自然美的基础上又被赋予更多精神上的意义,从而更增添了作品的美感,使作品更充满了诗情画意的魅力。
(6)插花敬佛扩展阅读
保鲜技巧
山茶花:插入淡盐水中,可以杀菌,让花期延长。
郁金香:数枝扎束,外卷报纸再插入瓶中,花瓶中不用加水。
水仙花:插养在浓度为千分之一的淡盐水中,可保持花形。
百合花:插入糖水中,可以保持百合花的甜香感觉。
蔷薇花:其剪口容易被细菌感染,所以在其剪口处用火烫一下,再插入瓶中。
杜鹃花:切口用锤击扁,然后在水中浸2个小时。
芍药花:先用热水浸切口,然后再插入冷水中。
梅花:剪口切成十字形,浸入水中,可以促进花朵对养料的吸收。
秋菊花:在其剪口处涂上少许薄荷溶液,可以杀菌。
莲花:折下后用泥塞住气孔,再插入淡盐水中。
白兰花:晚上用湿布包裹,白天揭开,可使花的凋谢时间推迟2-3天。
芙蓉花:先插入热水中1-2分钟,再插入凉水。
栀子花:在水中滴入1-2滴鲜肉汁。
Ⅶ 去寺庙插花后也要回向吗如何回向
插花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Ⅷ 焚香品茗挂画插花 文人雅士有谁
原文
焚香
中国从古至今,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只香几,上置三足香炉,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致金銮殿内香烟缭绕,香气四溢,使人精神振奋。
古时的诸葛孔明,弹琴时不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焚香助兴。古代文士淑女操琴时焚香,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幽静风雅的氛围。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观书时,斋中常要焚香。他在诗中写道:“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更十分青睐焚香静坐和修身养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购买十多斤檀香,并建一“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他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可见焚香静坐的养生健体之功。
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画的神奇作用。他说:“观画,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作画,我也于香雾中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而能传神。”
在家中经常焚香,可以醒脑清神,去浊存清,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且有延年益寿之功。
品茗
饮茶,雅称品茗,是一种源自中国广州的粤式饮食,而后在广东乃至世界各地传播,成为广东文化的一大特色。在香港,饮茶一开始是叫做“上茶楼”或者“上酒楼”,后来就叫了“去饮茶”,慢慢“饮茶”就变成了上茶楼喝茶吃点心的代名词。饮茶主要包括了喝茶和吃点心,而点心中数虾饺和叉烧包在早期较为广受欢迎,故此粤语内形容饮茶为“一盅两件”(一盅茶+两件点心),而且在某些语境下它还表示“最低消费”的意思。饮茶在香港及广东一带非常流行,近年更流传到中国其他省份及世界各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粤菜之一。在外国,饮茶差不多是点心的同义词。饮茶的茶楼在欧美被称为“Dim Sum House”(中译:点心屋)。澳纽索性把饮茶的地方同样称呼为“饮茶”,而日常交谈亦会说“Let's go to Yum Cha”(中译:我们去饮茶吧)。
挂画
装饰画(Decorative Painting)是一种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并不强调很高的艺术性,但非常讲究与环境的协调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艺术类型作品。一般分为具象题材、意象题材、抽象题材和综合题材等等。
更确切的起源是战国时期的帛画艺术。洞窟壁画、墓室壁画、宫殿装饰壁画艺术对当今装饰画的影响也非常大。
插花
在我国插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为人们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并不是一定要选用名贵的花材、高价的花器。一般看来并不起眼的绿叶一个花蕾,甚至路边的野花野草常见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来。使观赏者在心灵上产失共鸣的是创作者唯一的目的、如果不能产生共鸣那么这件作品也就失击了观赏价值。具体地说、即插花作品在视觉上首先要立即引起一种感观和情感上的自然反应,如果未能立刻产生反应,那么摆在眼前的这些花材将无法吸引观者的目光。在插花作品中引起观赏者情感产生反应的要素有三点:一是创意或称立意、指的是表达什么主题,应选什公花材;二是构思(或称构图),指的是这些花材怎样巧妙配置造型,在作品中充分展现出各自的美:三是插器,指的是与创意相配合的插花器皿。三者有机配合,作品便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要有一个与之相协调的环境,插花作品与环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插花装饰需依环境及场合的性质而定,不同场合和对象要用不同的花材。如盛大集会商厦、酒楼开业,以及宴会厅等隆重场合的喜庆用花,花材色彩要鲜艳夺目,花形硕大,以展示热闹、有气派:反之,哀悼场面要用花宜淡雅、素净如白色、黄色花材,籍以寄托哀思。应用插花来烘托气氛、渲染环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
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 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