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店知识 » 鲜花伴灵

鲜花伴灵

发布时间: 2021-02-27 07:45:04

A. 海口市火葬场在那里的

海口市火葬抄场:口市秀英区海榆中线6公里处。

海口市殡仪馆是海口市唯一一家具有合法运尸资格的国营殡仪服务机构,其位于海口市海榆中线六公里处,占地面积70多亩,馆内配套有大、中、小型悼念厅、不同风格的守灵堂、遗体防腐、冷藏、火化等设备。备有尊贵型、豪华型、普通型等各种型号殡仪车辆,丧葬全套用品,以及服务团队。

(1)鲜花伴灵扩展阅读

服务电话4008700945。

服务内容:殡仪咨询、遗体接运、遗体整容、礼厅悼念、灵堂布置、法事超度、鲜花伴灵、乐队祭祀、火化安排、骨灰寄存、殡葬用品、寿衣、寿枕、寿被、骨灰盒、纸棺、鲜花花圈、 遗像、黑纱 白花、香烛、冥纸、纸扎、纸牛纸马、纸花圈、鞭炮等。

B.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书评

不可阻遏的时代振荡力 --试析《红楼梦》之“死亡” 鲁迅先生在论及《红楼梦》时说:“……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1 是的,作为一部伟大的悲剧小说《红楼梦》充满了死亡。死亡的氛围,笼罩着“红楼”,死亡之经脉,贯穿着“红楼”。无怪乎“悲凉之雾,遍被华林”。○2 死亡,是作者对封建末世社会生活深刻体验的结果。因此,对《红楼梦》的“死亡”作一番探究,有助于更真切地把握《红楼梦》的主题意蕴,有助于掌握其悲剧结构及艺术价值,有助于正确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思想、艺术水准。 一 笔者认为,《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可按内容分为八个阶段。下面按阶段试析其死亡描写如下: 第一阶段,第一至第五回。是曹雪芹对全书总纲写的一个概述。只写了一个人物之死:第四回“薄命女偏遇薄命郎”,冯渊被薛蟠豪奴打死。冯渊“命薄”由于薛蟠有恃无恐,雨村听任“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由于“护官符”作崇。冯渊之死是一条“纲”,它张开了四大家族关系及其社会背景之“网”。 第二阶段,第六至十八回。以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为标志,是贾府最兴盛的时期。而在这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期,却出现了五次死亡: 1、第12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正面描写贾瑞之死。一方面揭示贾府内部的腐败堕落,一方面表现了王熙凤的心计及歹毒; 2、第13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正面描写秦可卿之死。出殡时,葬殡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并招来了满朝王公大臣的吊祭,由此可见贾府的荣华奢侈以及赫赫势焰。此外,“贾珍哭的泪人一般”的描写,则向人们暗示“扒灰”者之丑恶。而秦氏托梦所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生悲”,“树倒猢狲散”等语,其中寓意,显而易见; 3、秦氏丫环瑞珠,见秦氏死即触柱而亡,“此事可罕”。不可否认,丫环之死有愚忠的奴性因素。但更完全有可能丫环知道了秦氏死之隐情,并被贾珍发觉。秦氏既死,无可依靠。丫环面临的将是可怕的迫害,不如早些了结。统治者的堕落和威慑,是丫环的主要死因; 4、第14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林如海病死,只是在凤姐操办秦氏丧事时,一笔带过。但决非可有可无,它预示着黛玉寄人篱下的生活已真正开始。是黛玉悲剧的正式发端,而这一发端又是与封建制度的残酷紧密相连的; 5、第16回,“秦鲸卿夭逝黄泉路”:秦钟病死。其死主要与智能恋情有关。其父为此打了他一顿,随后“气的老病发作”,“呜呼死了”。秦钟为此“又添了许多病候”。他的死,说到底,是封建礼教对自由爱情迫害的结果。宝玉与之为知己至交,作者写其“情”死,是不是也暗示着宝玉追求自由爱情的悲剧结局? 在贾府最为兴盛的时期,悲剧的大幕随即拉开。在短短的十三回里,死亡已频频出现,达到全书的最密度。死神的幽灵或隐或现,忽明忽暗地显示贾府之权势,暴露着贾府的罪恶及内部矛盾,暗示着贾府必然灭亡的命运。 第三阶段,第十九回至第三十三回,这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斗争全面展开的阶段。 第32回,“含耻辱情烈火死金钏”。这一阶段就在这回写到死亡,但却具有相当大的容量。金钏之死揭开了主奴矛盾斗争的血淋淋的一幕,加之宝玉叛逆的异端行为不断强化及荣国府嫡庶之间的矛盾纠葛,导致了宝玉“大承笞挞”。由此,封建秩序森严的大家族“登时乱麻一般”,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宝玉的叛逆性亦更明朗和坚定,这不也意味着封建大家族后继无人,前途无望吗? 第四阶段,第三十四回至第五十六回。这是贾府内部旧的矛盾继续发展,新矛盾不断增加的阶段。这是一个酝酿死亡的阶段,因此与上一阶段一样,死亡只在一处出现: 第44回,鲍二媳妇自缢身亡。鲍二媳妇的浪荡,贾链的淫欲,凤姐的刻薄狠毒,无不散发着贾府腐臭的气味。 第五阶段,第五十七回至第七十四回。以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为高潮,贾府内部矛盾激化,危机爆发。与之相应,三个人物之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第63回,“死金丹独艳理亲丧”。贾敬“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作为贾府的长房,他放着现在的功名富贵不要,“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别事一概不管”,一心想做神仙。贾敬终于“成仙”了。这是封建统治者本身对自己阶级前途感到绝望的结果,是封建制度毁灭的预兆; 2、第66回,“情小妹情耻归地府”,正面描写尤三姐自刎身亡。风流标致,聪明豪爽,刚烈执着的尤三姐,在即将获得自己所向往追求的爱情之时,宝玉一句“真真一对尤物”,致使柳湘莲联想到贾府“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悔了婚约。三姐自刎,非宝玉之过,只能说明贾府实为鬼魅之地,滋生着死亡,一旦涉足,便无法自掌命运; 3、第68回,尤二姐“觉大限吞生金自逝”。温顺美丽,逆来顺受,不工心计的二姐,对贾链和凤姐抱有太多的幻想,最终成为凤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之品性登峰造极的“试刀”物。 二尤之死和贾敬之死,深刻地揭示出贾府不但不断制造他人死亡,也在不断为自己制造死亡。而第七十四回的“抄捡大观园”,“从家里自杀自灭”就是明显标志和真正开端。 第六阶段,第七十五回至第九十三回,是补叙上一高潮余波,再次展开矛盾的阶段,出现三个人物之死; 1、第77回,“俏丫环抱屈夭风流”,写晴雯之死。这位“身为下贱,心比天高”,“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奴隶,是抄检大观园中“纯然无辜的受害者,毫无理由地被判了刑的无罪者。”○3要说有罪,那就是她的美丽聪明、狂傲刚烈。王夫人就是以此为由,把她撵走,将其置于死地的。晴雯终于悒闷而终。封建制度已经衰弱得连美貌也无法容忍了! 2、第92回,写到司棋撞墙而死,其情人潘又安随之自刎身亡。这是由司棋在“抄检大观园”中获“罪”被逐引起的。追求自由浪漫的爱情有“罪”,这个阴影如黑死病,追逼着这一对有情人,直到绝路。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黑死病”已在贾府中漫延,无药可救! 第七阶段,第九十四至第一百零五回,以元妃之死和“锦衣军查抄宁国府”为标志,是贾府真正开始衰败的阶段。伴随着这个阶段出现的是四个人物的死亡: 1、第95回,“因讹成实元妃薨逝”,贾府最显赫的人物元妃病死,这是贾府衰败的重要信号。秦氏死前托梦之语开始应验,这并非宿命论,而是历史的必然。不是吗?虽然荣极一时,大富大贵,终究逃脱不了一死,何况其下乎? 2、第96回,紧接元妃之死,王夫人之弟王子腾上京赴任途中病死。王夫人“悲女哭弟”,“心口疼痛起来”。显然王夫人是因王氏姑侄一派力量失去了一根有力支柱,贾府靠山又崩缺一角,灭亡因素又多加一分而痛心疾首。 3、第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黛玉,这个“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多愁善感而勇敢坚定的封建叛逆者,终于在封建制度残酷的重压之下,无法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窒息而死!她以死来控诉封建礼教,捍卫爱情理想。她的死,促使另一个叛逆者,贾府的接班人--宝玉加快了背叛的步伐,无疑,这也是加速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步伐! 4、第103回,“施毒计金桂自焚身”。“河东狮”金桂,淫荡歹毒,害人反害己,一命呜呼。悍妇既死,大快人心。然静而思之,我们不难感觉到,金桂这一形象正是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的缩影。她的死,是封建制度命运的最好的注脚:封建制度将以杀“人”杀己而告终! 第八阶段,第一百零六回至一百二十回,以“中乡魁宝玉却尘缘”为高潮,是贾府全面衰败的阶段。死亡更为频繁,达到全书的最密度。 1、第109回,“还孽债迎女返真元”。迎春“结缡年余,不料被孙家揉搓以至身亡”。试想,如果贾府权势如初,“白玉为堂金作马”,千金小姐迎春能让孙家随意“揉搓”?孙家敢随意“揉搓”?迎春之死,再次形象地暗示了贾府的衰败。 2、第110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写贾母之死似乎是寿终正寝,但细细想来,这个贾府中至高无上,受得了富贵贫贱的“老祖宗”之死却大有深意。在109回,贾母听到迎春将死的消息时,说了一句话:“迎丫头虽苦,或者熬出来,不打量他年轻轻儿的就要死了。留着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活着做什么!”这是封建统治者穷途末路的绝望悲音。贾母之死,又一次敲响了贾府死亡的丧钟! 3、第11回,“鸳鸯女殉主登太虚”,鸳鸯自缢。其死与秦氏丫环瑞珠之死有相似之处,但更多地带有对贾赦等封建恶势力的反抗的性质。她的死,又一次证明“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实为罪恶、死亡之陷阱。 4、第112回,“死雠仇赵妾赴冥曹”。赵姨娘在伴灵之时得了暴病,一命归天。其死似乎有因果报应的宿命论因素,但仔细体察,便可发现,其死是贾府内嫡庶之间互相倾轧所致。赵姨娘自己道出病因:“我想仗着马道婆要出出我的气,银子白花了好些,也没有弄死了一个。如今我回去了,又不知谁来算计我。”赵姨娘得的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分裂症。奴隶中有死亡,主子中有死亡,嫡庶中有死亡。封建末世,死亡无孔不入! 5、第114回,“王熙凤历幻金陵”。王熙凤,这个心狠手辣,工于心计,颇具才智的封建统治者的化身,终于心力交竭,病入膏肓,命归黄泉。她的死,是封建制度的最后挽歌,她宣布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阶段最后,亦即全书的结尾,宝玉以一种游戏的态度,胡乱应考而中举,随即“悬崖撒手”当和尚去了。这个贾府的继承人,如此动作,实是“看见许多死亡”之后,对封建制度命运大彻大悟的结果。 总之,即便最后有“兰桂齐芳”这不痛不痒的一笔,亦不过是如士隐所言“不便预说”的梦想而已。死神在招手,封建末世别无选择! 二 从总体上说,《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贾府的由盛而衰,预示整个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从上述简析可见,《红楼梦》的死亡描写都具有一股向心力,九九归一,千流奔海,直接或间接地汇合于主题,强烈地、生动地表现着主题。 全书一百二十回,有二十一回写到二十三个人物之死。除林如海、元春、王子腾算得上正常死亡外,其余二十人均可找出其非正常死亡的根由:十人属于自杀,七人属于被直接或间接迫害致死,三人为绝望而死。这里面上至身居贾府高位的“老祖宗”,下至生活于最底层的奴隶;既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也有封建思想的叛逆者。他们的死无一不与封建社会的罪恶腐朽、行将崩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红楼梦》,除了像有的红学家指出的那样,主要通过“病”与“梦”,完成这部伟大悲剧的独创性构思以外○4,不可否认,死亡,也是“红楼”悲剧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和贾宝玉一起,“看见许多死亡”之时,我们不能不感觉到: 浓重的死亡之雾,笼罩着“红楼”。 疯狂的死亡之神,不停地摇晃这座封建末世的危楼!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死亡,传递着不可阻遏的时代震荡力! 三 《红楼梦》写了二十三个人物(有名有姓)之死,如平均算来,每十回出现的死亡将近两次。这个将近百分之二十的比例,说明死亡在整总书中所占分量不算小。因此,当我们采用何永康教授的方法,对《红楼梦》进行“模糊体验”时○5,就感觉到其间阴森之“死”气。带着这种总体感觉,深入《红楼梦》的艺术时空,就比较容易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死亡不断出现;随着空间的转移、场景的变换,死亡四处存在。 这样,通过死亡的“复现”,我们就会感觉到贯串“红楼”的较有规律运动着的悲剧节奏。我们从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可见,各个阶段的死亡密度在整个节奏运动过程中表现为: 疏→最密→疏→疏→较密→较密→密→最密 如果画出曲线图,其死亡曲线呈起伏不断向上的态势。而死亡密度及其曲线的变化,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作品各个阶段的内容及情节发展密切相关,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第一阶段是全书的“概述”,只写冯渊之死,意在交待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第二阶段,是贾府最兴盛之时,亦是死亡最多之时,暗示“乐极生悲”,紧紧衔接第一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是矛盾展开阶段,相对平静一些,各有一人死亡;第五阶段,矛盾激化,于是死人增加至三个;第六阶段,补叙上一阶段矛盾激化之余波,再次展开矛盾,亦出现三次死亡。这是死亡密度上升的阶段;第七阶段,是贾府走向崩溃的第一个高潮,死亡密度相应增加至四人;第八阶段,是贾府崩溃的第二个高潮,死亡达到最密度:五人。 正是由于《红楼梦》较好地把握了死亡密度控制与主题意蕴的关系,根据内容和情节的需要,变换死亡密度。既生动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又使整部作品形成的艺术节奏与读者的阅读审美心理相适应。疏密相间,起伏变化,不断强化。创造了一个哀惋悲凉,缠绵不绝的悲剧情境,形成特有的悲剧美感。这也许是《红楼梦》多写家常琐事,描绘生活之流,貌似平淡,却能引人入胜,令人百读不厌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楼梦》能达到“‘诗融雅俗’的美学新高度” ○6,成为富有诗意的伟大的悲剧小说,雄踞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之巅,看来也与其匠心独运地安排变换死亡密度,形成和谐的悲剧艺术节奏有关联。因为“主要凭借密度来构成节奏的作品,突出的是抒情与哲理,情感与场面的统一,讲究是意境创造,以意蕴的荡漾产生空灵的境界,其特色是小说的诗化与散文化” ○7。以死亡密度构成节奏,无疑是使《红楼梦》成为具有上述特点的小说的原因之一。 我们透过不断复现的死亡,看到《红楼梦》字字滴血的“辛酸泪”,体察到作者对封建末世社会生活所感悟到的深刻哲理。感伤意绪,悲寂之心,愤懑之情,萦绕胸中,长久不消! 《红楼梦》,堪称诗化的小说。 四 由以上论述,我们又可引出关于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的问题。 笔者认为,从艺术节奏上看,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文气是一脉相承,前后贯通的。后四十回死亡复现紧紧衔接顺应前八十回的发展势头,越是接近高潮,死亡复现的密度就越大。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那股使封建社会“天崩地解”,摧枯拉朽的时代震荡力。 有的学者认为,续书作者就是曹雪芹。笔者不敢妄断此说确否。但这种观点也是在充分研究《红楼梦》全书,尤其是后四十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起码可以说明续书与前八十回在思想艺术水准上是有某些接近,甚至可以与前八十回相媲美之处。 客观地看,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展示“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封建末世的生活图景。从而比较圆满地完成了《红楼梦》全书的悲剧结构。这是从上述对《红楼梦》以死亡复现形成节奏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续书之作者的贡献是伟大的。

C. 丧葬客套话

丧 葬
本地民俗认为,人享年7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为寿终,称之为“喜丧”,所谓“半喜半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旧时均用棺葬,俗称“坟葬”,丧礼甚是繁琐。
送终
旧时各地对送终都极重视。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儿子、儿媳、孙子、未出嫁的女儿、孙女,以及亲兄弟、亲侄儿等聚集在一起,照料护理老人,护送老人逝世,直到咽气。咽气后,全家哀哭,守尸伴灵,烧纸箔,谓之“烧落地纸”。找来年事高的单身(胆大的),替死者抹身、梳头、更衣,称为“穿衣裳”。死者身着寿衣,移至堂前灵床上,头朝门,脚朝里,覆以被单,卧于中堂。灵前置长明灯、老盆,烧香焚纸。死者衣服扔到房顶上,睡的床扔外面,被褥、席草之类在路口烧毁。视儿子个数砍几根二尺长柳棍,糊上白纸穗,侧立床头下,称为“哀棍”,糊一小幡插于大门前,称“招魂幡”,门上贴白纸,门前插白幡,以示邻里。孝子披麻戴孝,向亲友报丧。
老知
“老知”,即年老知事者,每村有稳定的三五个人,专门操办村中红白喜事,多以操办白事为主。老知德高望重,无所不知,能说会道,民俗练达,可以把事情办得很完满。遇到棘手的问题有办法解决,比如丧事,丧客中吊唁时常出现争上风、争先后,经验丰富的老知就能说合,摆平。
报丧
丧事由时人共推的“老知”操办,拟出丧客名单,按辈份派死者的侄儿、侄孙,或族人中的晚辈等人前往报丧。将丧因、丧期、丧餐、葬期等报告给亲友,以便他们在大殓前赶来。一般以口报为主。俗语云:“爹亲有叔,娘亲有舅”,“娘亲舅大,爷亲叔大”。父死先去伯父叔父家报丧,长子去报才算恭敬。母死,先去舅父家报丧。丧家使者穿戴孝服,一般只在门外报丧讯,不进别人家门,以免带去不吉利。报丧时,态度悲痛谦恭,说话带哭音。对至亲长辈先跪下叩首,之后再报,可失声痛哭,但长辈一劝阻,就止住哭声。报后,丧客不挽留应立即离去。亲戚朋友居住分散,路程远近不一,老亲较多的,有时要用一二十人分头去报。
报丧须上午去,其他时间不恭敬
孝具
孝具包括花圈、纸扎冥供、大幡、小幡、哀棍、纸钱、孝衣、鲜花等。用料首先是容易燃烧,多由死者亲属奉扎。花圈都见过,苇子扎成的圆圈上缀满纸质白花黄花。纸扎冥供又称“社火”,就是纸糊的童男童女、挽帐、楼阁、三牲(马牛羊)等祭品。死者为男,则扎纸马、纸人;为女,则扎彩轿、纸人。另扎4筒彩幡。大幡又称招魂幡,竖式,最上面是六角的6个绣球,往下是并联的6个圈,用红绿纸糊上,由葵花杆撑着。小幡看上去像上身的小褂,用白纸糊,苇子扎,底系两飘带,专由长孙挑着。哀棍用柳棍,一把粗,约1米高,上缠纸花,作为孝子手中时刻不离的信物,同时便于孝子磕头、跪拜时手拄着。成坟后,哀棍插在棺头坟上,往往就活了,日后长成柳树,称“老林树”。死者后裔对坟树十分在意,不允许动其半根枝条。
孝衣先前是老粗布,后来是白洋布。男的孝帽,女的孝手巾,规格般大。白鞋穿三年。现在都改穿白色平底运动鞋。
守灵
守灵又称护灵,是晚辈向长辈尽孝的一种方式,是传统丧俗之一。守灵分守护灵床和守护灵柩两个阶段。死者咽气后,先进行初殓,将尸体移放到灵床上,守灵便正式开始。大殓后,死者被抬入棺材,开始守护灵柩。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昼夜不离。守灵人面带悲哀之情,气氛庄重肃穆。吊唁开始后,吊唁人来往不断,遇到大哭的,守灵人也随声哭泣,以示悲悼。举行出殡仪式后,守灵才算结束。
成殓
成殓又叫入殓,由老知安排专人进行。棺进屋,老知用口袋装红高粱,不扎口,斜靠在棺木后头。(等出棺抬起时,口袋自然倒地,高粱流出,流的越远越好)。棺木放置屋正中,将死者殓入棺木。入棺前,知近的亲友看最后一眼,现在火葬前也看最后一眼,向遗体告别。
入殓时,死者背垫铜钱,口含铜钱,手拿饼子,脸蒙一纸。棺头点长明灯,置一小罐,插筷一双,谓之“密封罐”。地上放一土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在盆底钻几个眼,谓之“老盆”,以备亲属吊唁烧纸之用。宿县地区有的请僧、尼、道士念经、做斋、取法、取水,超度亡魂。
哀乐
白事情奏哀乐,像“快前场”,吹《秦雪梅吊孝》、《诸葛亮吊孝》等哀曲,唱大戏过关牌也用它。
吊唁
吊唁俗称烧纸。淮北吊唁仪式,程序繁琐,内容丰富,可谓葬礼之高潮。前来吊孝(吊丧),奠仪(俗称“烧纸”)有锡箔、幛子、挽联、供菜等,另外还有现金,数目不定。一般亲友,只上礼,不上垫,不进棺屋,不下地。知近亲戚,除上礼,还上垫,在灵堂上行三叩九拜之礼。由孝子跪迎,跪送。跪棚有男有女。若来者为女眷,则由死者儿媳或女儿至孝堂跪迎。
客到先上礼薄,发孝衣孝帽,一样的亲戚到齐了,进行吊唁、烧纸。开始时,主事老知喊:“客到——”,“棚下齐不?——”就是棚下跪棚(亦即陪吊)的准备好了没有。棚下老知拖着长腔,答:“——齐!”于是主事老知喊:“请客烧纸——”。吊唁的亲友来至棚下,依序站成一排(人多站两排),由跪棚的陪同,哭,行三揖三跪礼。孝子帘里叩谢。之后在老知“请——请——请——”的三喊声中,止哭,进棺屋瞻仰死者遗容,并看望孝子,说些客套话,如咋病的,咋走的,并劝孝子“节哀”云云。进棺屋的路线是右进左出。客去时,跪棚的与男客握手跪谢。
烧纸次序很有讲究。女死由其娘家人先烧。鼓乐、纸物、翻棺礼都由女儿出钱。
送汤
三日(内)晚,两人抬土罐,内装面汤,带上端菜托盘,家人随之,哭入附近神庙,或村外十字路口,俗称“送汤”。祷告后,打碎土罐,举家痛哭,尽哀始还。又说知近亲戚来了不走,晚上做一大盆面汤,由两人抬着,围庙转三圈,唢呐在前吹,孝子用木勺舀着在后浇,谓之丢汤。这时亲友排号烧纸,唢呐奏哀乐。
墓地
墓地大多事前由堪舆先生选定。死者断气,丧事一明,老知即安排人在墓地为死者挖墓穴,称为“打坑”。坑的位置有的是风水先生看好的,有的是遵死者的遗嘱,还有的是孝子的心意。坑长、宽、深都有一定规矩,方向也颇有讲究。
殡葬
出殡前,行“家奠礼”,俗称“辞灵”。打开棺盖,全家与至亲围棺一睹死者遗容,娘家侄三斧头封棺,口中念叨:“俺姑,躲扣!” 后封棺出殡。亲人依次跪拜祭奠后,亲人哭灵,拆除灵堂,用发面水浇灌柱子眼,意思是后辈能发。
棺起身,老知迅速跺倒办酒席的泥灶,意思是丧事不能接着下去。长孙持招魂幡引路,孝子摔碎“老盆”,持哀棍,躬身前行。领棺下地。家属亲友持纸人、纸马、幡幛等随后。沿途烧化纸钱,多伴有唢呐奏哀乐。至墓地,长子在棺前绕墓穴左右各转三圈,后引棺入穴。棺材前上方用瓦片压一张弓,以抵挡坏人狩猎。夫妻合葬时,中间搭一平板,叫“过桥板”,芦苇大席拆边盖于棺上。族人或亲友堆土成坟,焚烧社火。哀棍、白幡插于坟上。葬毕,宴谢亲朋。次日,孝子到送礼各家叩头“谢孝”。
路途中和棺木入坑前,一般地近亲戚再烧两回纸。地上铺个大席,跪棚的陪同,孝子拄哀棍跪于棺前,老知依亲戚远近喊:“请客烧纸——”,为表客气,又喊:“请远客先烧!”客表客气,谦虚答:“远近都是客!”烧纸仪式与吊唁时同,但节奏明显加快。
入葬时,杠具上有孔眼,有铁毂,可拆装。棺底四角有铁环,棺材在悬梁、绳索的配合下徐徐滑至坑底。棺木入地,孝子解麻摘白。
有的大户人家或子女少的或没有子女的老人去世,为烘托气氛,花钱从唢呐班里找人替哭。替哭者披麻带孝,俨然孝子,在整个丧仪中哀哭,十分悲痛。
圆坟
葬后第三日,家人同往墓地,添土筑墓,并焚烧纸箔,围坟跪哭,谓之“圆坟”。
守孝
老人死后,儿女要穿孝三年。百日之内,孝子见亲友不分长晚辈均叩头,以示行孝。孝期内有三忌:百日内不剃头、不喝酒、不打牌,三年元宵节不蒸灯,三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当年不贴,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
立碑
老社会,立碑成风。社会上有影响的官宦和名人自不必说,家道殷实的富户也尽力立个大碑,以彰显富贵,光宗耀祖。碑材多为青石制成,高2米,宽1米,厚约20厘米。大户之家有用汉白玉立碑的。特别是唐朝,石碑高大,碑文巨细,死者生平、业绩一一叙说,中间几个大字:“×××之墓”。后面是立碑人的排名。立碑多在死者过世第三年的清明节进行,并举行一定规模的立碑仪式,有客行礼,有酒宴。
祭墓
祭墓,又称扫墓,即亲友通过在墓前祭奠的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每到清明节、中元节(民间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送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春节以及死亡后周年,后人和至亲便携纸来至墓前,摆上供品,倒酒,作揖、磕头,焚烧,边烧纸边轻轻呼唤:“××拿(拾)钱啦”,表示孝意。后给坟墓培土,整修墓道。
新葬
建国后,演化成新旧混合的丧葬仪式,既送花圈,又扎纸人纸马;臂缠黑纱,又带白布孝帽,现金吊礼取代了“箔块”。人死后,发讣告。
建国初期,民间仍沿袭过去丧葬习俗。20世纪60年代后,人民政府废除旧葬,各种殡葬活动基本禁绝。民间虽仍土葬,但须深埋。现时,农村通行新旧结合葬礼,对旧丧礼进行简化,出现“先火”、“后土”的双重葬仪,“亡灵”和活人争夺土地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随着殡葬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城市丧葬习俗变化很大。工作人员去世,由其所在单位张贴讣告,尸体放在殡仪馆,定日召开追悼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会场正中悬挂死者遗像。死者亲友佩带黑纱(按死者性别男左女右戴在手臂上),子女黑纱上绣白色“孝”字,参加追悼会者,胸前挂白花。亲友多送花圈、挽幛,亦有送丧礼者。追悼会多由单位负责人致悼词,对死者一生给予评价,然后家人致答词。会后,遗体火化,骨灰多存放于殡仪馆,有的埋入公墓。整个丧礼简朴、肃穆。城镇,火葬已成习惯。祭扫仪式也有新的改革,先献上花圈或一束鲜花。如系坟墓,在行鞠躬礼或祭奠默哀后,打扫坟墓周围的环境卫生。寄放在殡仪馆的,先献上精制的微型花圈和塑料花束。然后,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寄托哀思。有的还在网上祭奠。
近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旧的迷信做法死灰复燃,有的请和尚、道士设灵台做道场,超度亡灵。有的用纸扎糊祭灵物品,如纸马纸牛、纸彩电、纸冰箱、纸洗衣机、纸空调器、纸轿车等,名目繁多。无论城市、农村,均出现铺张势头,攀比、讲排场之风日盛。有的丧家不惜重金大办酒席,大修墓地,送葬队伍浩大。礼金也水涨船高,几十,上百,甚至几百元不等。此种陋俗已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和政府的关注。

D. 怎样悼念去世的人

我知道,你的亲人离开你,你很难过。 知道怎样去纪念一个人么? 很简单的。 只要让他活在你心里。 就好。 不需要什么礼仪, 不需要什么鲜花。 不需要什么刻意安排。 只要有一颗真心就好。

E. 祷亡魂三周年词

丧 葬
本地民俗认为,人享年7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为寿终,称之为“喜丧”,所谓“半喜半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旧时均用棺葬,俗称“坟葬”,丧礼甚是繁琐。
送终
旧时各地对送终都极重视。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儿子、儿媳、孙子、未出嫁的女儿、孙女,以及亲兄弟、亲侄儿等聚集在一起,照料护理老人,护送老人逝世,直到咽气。咽气后,全家哀哭,守尸伴灵,烧纸箔,谓之“烧落地纸”。找来年事高的单身(胆大的),替死者抹身、梳头、更衣,称为“穿衣裳”。死者身着寿衣,移至堂前灵床上,头朝门,脚朝里,覆以被单,卧于中堂。灵前置长明灯、老盆,烧香焚纸。死者衣服扔到房顶上,睡的床扔外面,被褥、席草之类在路口烧毁。视儿子个数砍几根二尺长柳棍,糊上白纸穗,侧立床头下,称为“哀棍”,糊一小幡插于大门前,称“招魂幡”,门上贴白纸,门前插白幡,以示邻里。孝子披麻戴孝,向亲友报丧。
老知
“老知”,即年老知事者,每村有稳定的三五个人,专门操办村中红白喜事,多以操办白事为主。老知德高望重,无所不知,能说会道,民俗练达,可以把事情办得很完满。遇到棘手的问题有办法解决,比如丧事,丧客中吊唁时常出现争上风、争先后,经验丰富的老知就能说合,摆平。
报丧
丧事由时人共推的“老知”操办,拟出丧客名单,按辈份派死者的侄儿、侄孙,或族人中的晚辈等人前往报丧。将丧因、丧期、丧餐、葬期等报告给亲友,以便他们在大殓前赶来。一般以口报为主。俗语云:“爹亲有叔,娘亲有舅”,“娘亲舅大,爷亲叔大”。父死先去伯父叔父家报丧,长子去报才算恭敬。母死,先去舅父家报丧。丧家使者穿戴孝服,一般只在门外报丧讯,不进别人家门,以免带去不吉利。报丧时,态度悲痛谦恭,说话带哭音。对至亲长辈先跪下叩首,之后再报,可失声痛哭,但长辈一劝阻,就止住哭声。报后,丧客不挽留应立即离去。亲戚朋友居住分散,路程远近不一,老亲较多的,有时要用一二十人分头去报。
报丧须上午去,其他时间不恭敬
孝具
孝具包括花圈、纸扎冥供、大幡、小幡、哀棍、纸钱、孝衣、鲜花等。用料首先是容易燃烧,多由死者亲属奉扎。花圈都见过,苇子扎成的圆圈上缀满纸质白花黄花。纸扎冥供又称“社火”,就是纸糊的童男童女、挽帐、楼阁、三牲(马牛羊)等祭品。死者为男,则扎纸马、纸人;为女,则扎彩轿、纸人。另扎4筒彩幡。大幡又称招魂幡,竖式,最上面是六角的6个绣球,往下是并联的6个圈,用红绿纸糊上,由葵花杆撑着。小幡看上去像上身的小褂,用白纸糊,苇子扎,底系两飘带,专由长孙挑着。哀棍用柳棍,一把粗,约1米高,上缠纸花,作为孝子手中时刻不离的信物,同时便于孝子磕头、跪拜时手拄着。成坟后,哀棍插在棺头坟上,往往就活了,日后长成柳树,称“老林树”。死者后裔对坟树十分在意,不允许动其半根枝条。
孝衣先前是老粗布,后来是白洋布。男的孝帽,女的孝手巾,规格般大。白鞋穿三年。现在都改穿白色平底运动鞋。
守灵
守灵又称护灵,是晚辈向长辈尽孝的一种方式,是传统丧俗之一。守灵分守护灵床和守护灵柩两个阶段。死者咽气后,先进行初殓,将尸体移放到灵床上,守灵便正式开始。大殓后,死者被抬入棺材,开始守护灵柩。孝子轮流侍守棺侧,昼夜不离。守灵人面带悲哀之情,气氛庄重肃穆。吊唁开始后,吊唁人来往不断,遇到大哭的,守灵人也随声哭泣,以示悲悼。举行出殡仪式后,守灵才算结束。
成殓
成殓又叫入殓,由老知安排专人进行。棺进屋,老知用口袋装红高粱,不扎口,斜靠在棺木后头。(等出棺抬起时,口袋自然倒地,高粱流出,流的越远越好)。棺木放置屋正中,将死者殓入棺木。入棺前,知近的亲友看最后一眼,现在火葬前也看最后一眼,向遗体告别。
入殓时,死者背垫铜钱,口含铜钱,手拿饼子,脸蒙一纸。棺头点长明灯,置一小罐,插筷一双,谓之“密封罐”。地上放一土盆,死者有几个儿子,在盆底钻几个眼,谓之“老盆”,以备亲属吊唁烧纸之用。宿县地区有的请僧、尼、道士念经、做斋、取法、取水,超度亡魂。
哀乐
白事情奏哀乐,像“快前场”,吹《秦雪梅吊孝》、《诸葛亮吊孝》等哀曲,唱大戏过关牌也用它。
吊唁
吊唁俗称烧纸。淮北吊唁仪式,程序繁琐,内容丰富,可谓葬礼之高潮。前来吊孝(吊丧),奠仪(俗称“烧纸”)有锡箔、幛子、挽联、供菜等,另外还有现金,数目不定。一般亲友,只上礼,不上垫,不进棺屋,不下地。知近亲戚,除上礼,还上垫,在灵堂上行三叩九拜之礼。由孝子跪迎,跪送。跪棚有男有女。若来者为女眷,则由死者儿媳或女儿至孝堂跪迎。
客到先上礼薄,发孝衣孝帽,一样的亲戚到齐了,进行吊唁、烧纸。开始时,主事老知喊:“客到——”,“棚下齐不?——”就是棚下跪棚(亦即陪吊)的准备好了没有。棚下老知拖着长腔,“——齐!”于是主事老知喊:“请客烧纸——”。吊唁的亲友来至棚下,依序站成一排(人多站两排),由跪棚的陪同,哭,行三揖三跪礼。孝子帘里叩谢。之后在老知“请——请——请——”的三喊声中,止哭,进棺屋瞻仰死者遗容,并看望孝子,说些客套话,如咋病的,咋走的,并劝孝子“节哀”云云。进棺屋的路线是右进左出。客去时,跪棚的与男客握手跪谢。
烧纸次序很有讲究。女死由其娘家人先烧。鼓乐、纸物、翻棺礼都由女儿出钱。
送汤
三日(内)晚,两人抬土罐,内装面汤,带上端菜托盘,家人随之,哭入附近神庙,或村外十字路口,俗称“送汤”。祷告后,打碎土罐,举家痛哭,尽哀始还。又说知近亲戚来了不走,晚上做一大盆面汤,由两人抬着,围庙转三圈,唢呐在前吹,孝子用木勺舀着在后浇,谓之丢汤。这时亲友排号烧纸,唢呐奏哀乐。
墓地
墓地大多事前由堪舆先生选定。死者断气,丧事一明,老知即安排人在墓地为死者挖墓穴,称为“打坑”。坑的位置有的是风水先生看好的,有的是遵死者的遗嘱,还有的是孝子的心意。坑长、宽、深都有一定规矩,方向也颇有讲究。
殡葬
出殡前,行“家奠礼”,俗称“辞灵”。打开棺盖,全家与至亲围棺一睹死者遗容,娘家侄三斧头封棺,口中念叨:“俺姑,躲扣!” 后封棺出殡。亲人依次跪拜祭奠后,亲人哭灵,拆除灵堂,用发面水浇灌柱子眼,意思是后辈能发。
棺起身,老知迅速跺倒办酒席的泥灶,意思是丧事不能接着下去。长孙持招魂幡引路,孝子摔碎“老盆”,持哀棍,躬身前行。领棺下地。家属亲友持纸人、纸马、幡幛等随后。沿途烧化纸钱,多伴有唢呐奏哀乐。至墓地,长子在棺前绕墓穴左右各转三圈,后引棺入穴。棺材前上方用瓦片压一张弓,以抵挡坏人狩猎。夫妻合葬时,中间搭一平板,叫“过桥板”,芦苇大席拆边盖于棺上。族人或亲友堆土成坟,焚烧社火。哀棍、白幡插于坟上。葬毕,宴谢亲朋。次日,孝子到送礼各家叩头“谢孝”。
路途中和棺木入坑前,一般地近亲戚再烧两回纸。地上铺个大席,跪棚的陪同,孝子拄哀棍跪于棺前,老知依亲戚远近喊:“请客烧纸——”,为表客气,又喊:“请远客先烧!”客表客气,谦虚“远近都是客!”烧纸仪式与吊唁时同,但节奏明显加快。
入葬时,杠具上有孔眼,有铁毂,可拆装。棺底四角有铁环,棺材在悬梁、绳索的配合下徐徐滑至坑底。棺木入地,孝子解麻摘白。
有的大户人家或子女少的或没有子女的老人去世,为烘托气氛,花钱从唢呐班里找人替哭。替哭者披麻带孝,俨然孝子,在整个丧仪中哀哭,十分悲痛。
圆坟
葬后第三日,家人同往墓地,添土筑墓,并焚烧纸箔,围坟跪哭,谓之“圆坟”。
守孝
老人死后,儿女要穿孝三年。百日之内,孝子见亲友不分长晚辈均叩头,以示行孝。孝期内有三忌:百日内不剃头、不喝酒、不打牌,三年元宵节不蒸灯,三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当年不贴,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
立碑
老社会,立碑成风。社会上有影响的官宦和名人自不必说,家道殷实的富户也尽力立个大碑,以彰显富贵,光宗耀祖。碑材多为青石制成,高2米,宽1米,厚约20厘米。大户之家有用汉白玉立碑的。特别是唐朝,石碑高大,碑文巨细,死者生平、业绩一一叙说,中间几个大字:“×××之墓”。后面是立碑人的排名。立碑多在死者过世第三年的清明节进行,并举行一定规模的立碑仪式,有客行礼,有酒宴。
祭墓
祭墓,又称扫墓,即亲友通过在墓前祭奠的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每到清明节、中元节(民间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送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春节以及死亡后周年,后人和至亲便携纸来至墓前,摆上供品,倒酒,作揖、磕头,焚烧,边烧纸边轻轻呼唤:“××拿(拾)钱啦”,表示孝意。后给坟墓培土,整修墓道。
新葬
建国后,演化成新旧混合的丧葬仪式,既送花圈,又扎纸人纸马;臂缠黑纱,又带白布孝帽,现金吊礼取代了“箔块”。人死后,发讣告。
建国初期,民间仍沿袭过去丧葬习俗。20世纪60年代后,人民政府废除旧葬,各种殡葬活动基本禁绝。民间虽仍土葬,但须深埋。现时,农村通行新旧结合葬礼,对旧丧礼进行简化,出现“先火”、“后土”的双重葬仪,“亡灵”和活人争夺土地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随着殡葬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城市丧葬习俗变化很大。工作人员去世,由其所在单位张贴讣告,尸体放在殡仪馆,定日召开追悼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会场正中悬挂死者遗像。死者亲友佩带黑纱(按死者性别男左女右戴在手臂上),子女黑纱上绣白色“孝”字,参加追悼会者,胸前挂白花。亲友多送花圈、挽幛,亦有送丧礼者。追悼会多由单位负责人致悼词,对死者一生给予评价,然后家人致答词。会后,遗体火化,骨灰多存放于殡仪馆,有的埋入公墓。整个丧礼简朴、肃穆。城镇,火葬已成习惯。祭扫仪式也有新的改革,先献上花圈或一束鲜花。如系坟墓,在行鞠躬礼或祭奠默哀后,打扫坟墓周围的环境卫生。寄放在殡仪馆的,先献上精制的微型花圈和塑料花束。然后,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寄托哀思。有的还在网上祭奠。
近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旧的迷信做法死灰复燃,有的请和尚、道士设灵台做道场,超度亡灵。有的用纸扎糊祭灵物品,如纸马纸牛、纸彩电、纸冰箱、纸洗衣机、纸空调器、纸轿车等,名目繁多。无论城市、农村,均出现铺张势头,攀比、讲排场之风日盛。有的丧家不惜重金大办酒席,大修墓地,送葬队伍浩大。礼金也水涨船高,几十,上百,甚至几百元不等。此种陋俗已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和政府的关注。

F. 丧事吉祥话

1、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如果它流动,它就流走;如果它存著,它就干涸;如果它生长,它就慢慢凋零。

2、我们每个人是可以被打倒的,但任何人也阻止不了我们从地上爬起来,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把心态调整好,积极面对内心与外界,重获新生吧!

3、忘了那些不快乐的事吧!连上帝都认为伤心和烦恼是不属于你的。努力让自己走出来,你会感到今天的太阳比昨天更温暖!今天的天空比昨天更蔚蓝!

4、去的已经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5、请记得,他的教诲和疼爱会永远陪伴在你身边,你的脑海里还会经常浮现出他微笑的慈颜;请为了关心你的亲朋更加积极而快乐地活着,让他在天堂里为你自豪地笑眯了亲切和蔼的双眼!

6、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7、恨使生活瘫痪无力,爱使它重获新生。恨使生活混乱不堪,爱使它变得和谐。恨使生活漆黑一片,爱使它光彩夺目。朋友,让我们心中永远充满爱吧!

8、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应该祝福他。因为他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

9、开心一点吧!他这样离去也是早日能够重新再面对人生。

10、逝者已走,在者节哀!

热点内容
盆栽歌手脸 发布:2025-07-19 00:36:43 浏览:355
百合饮茶 发布:2025-07-19 00:22:31 浏览:211
例假期间能喝玫瑰花茶吗 发布:2025-07-19 00:22:29 浏览:529
好一朵迎春花舞蹈 发布:2025-07-19 00:15:46 浏览:330
樱花花长啥样 发布:2025-07-19 00:15:45 浏览:932
玫瑰贰佰指弹 发布:2025-07-19 00:09:59 浏览:777
西兰花花生米 发布:2025-07-19 00:06:30 浏览:315
媚扬茶花 发布:2025-07-18 23:46:01 浏览:539
梅花的简图 发布:2025-07-18 23:30:27 浏览:315
50字情人节 发布:2025-07-18 23:30:25 浏览: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