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礼仪花店
⑴ 上海浦东新区崂山路上的花店几点开门和关门啊还有东方路的保利那边有花店么
芳芳花店上海市乳山路92号 (021)58820630 利华花店南泉北路1026号崂山鲜花店崂山西路与招远路路口以南约50米路西上海浦东南路鲜花店上海市浦东南路1309号百合缘
⑵ 武汉香港路花店
武汉香港路是个好地方,大家都喜欢武汉香港路这里,也因为这个地方生意红火,很多异地的朋友要想订花送武汉香港路,可以上网上订购平台订鲜花。哪个朋友需要订开业花篮,水果篮,情人节花束,生日花束送武汉香港路这附近,都可以咨询我们客服,或者直接点快速购买按钮下单,支付好了,记得通知我们客服。
武汉香港路买花网.com 花店统一网上订购,送货上门,实行就近配送原则,保证花材新鲜,质量上乘。
很多人认为,网上订花方便,也有人说网上订花不放心,不送怎么办?武汉香港路买花网.com 花店提醒,网上订花确实很方便哦,异地送花都不用担心了,付款也方便,另外就是对网上订花不放心的,武汉香港路买花网.com 花店是提供支付宝担保交易的,收到货确认付款,这样您就可以放心下单购买了,需要支付宝担保交易的,可以咨询我们客服。
武汉香港路鲜花
:鲜花虽然不是最好的送女朋友礼物,不过鲜花可是浪漫的礼物哦,价格也不贵。还有这么一句话,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可想而知送玫瑰还是比较不错的。
告诉大家,送玫瑰送的是心意,不是送的越多越浪漫的,往多的送那是拼经济,要有钱人才拼的起的。比如数量比较少的9朵,11朵,19朵,花语都是不错的。
配送范围还包括东莞常平加油站,乳山静园小区,衢州二中,永康客运本站临时停靠点,长春驾驶员考场,上海虹梅南路梅陇路,郴州张家巷,宜昌移动通信大楼,湘潭上瑞高速路口,广州象贤中学,等。
⑶ 乳山的规矩为什么多
乳山地处胶东半岛,有着悠久的渔业文化。所以鱼在很早以前是乳山人的主要食物内来源之一,容所以对鱼的感情也很深。因为我就是地地道道的乳山人,我略微知道,就好比结婚之类的宴席,鱼一般都是宴席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上桌了,这时候负责陪酒的(主陪和副陪),就得张罗大家喝酒,敬亲朋好友。一般这时候都是亲朋好友先喝,这就有了谁先喝酒谁就先吃鱼的风俗。逐渐演变至今,就充分显示了乳山人热情好客的历史渊源。
⑷ 山东乳山的婚礼习俗
1,嫁娶
头天傍晚,新郎前去迎亲。离家这一刻,叫“走轿”,新郎要在太阳落山以后进新娘家,岳家设喜宴招待女婿及亲朋。女婿唯一一次可在岳家坐首桌的首席,以后则视同儿子。第二天早饭后,新娘和新郎交换信物,交换后马上启程。新娘的母亲不出来送女儿,这时要坐在炕上为女儿坐福(祈福)。
新娘的伯伯、叔叔或者哥哥陪同随新郎、新郎同往,叫“送客的”。送客的人要儿女双全、身体健康、运佳势达的人,这样才能给一对新人送去好运。
2,开箱
结婚的第三天,新娘的父亲、哥哥、弟弟到男方家。把婚前“搬箱”搬来的箱子、盒子打开。这时,男方家才能把女方带来的喜饼分给亲朋邻里。这天的宴请规模要小于结婚当天。也有简化开箱这道程序的,开箱的人在婚礼当天即随新娘新郎前来,叫“当日红”。
3,瞻久
因为是喜事的第四天,所以也叫“瞻四喜”。新郎和新娘要同去新娘家,探望新娘的父母及亲属。新郎新娘要表明永久坚持这段婚姻的决心。这也只是个形式,没有几对新人能真正按规矩把话说出口。
(4)乳山礼仪花店扩展阅读
乳山民俗风情:
1,大秧歌
乳山传统的大秧歌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前面是执事部分,负责领舞;中间是舞队部分,包括男子腰鼓组和女子彩扇组;后面是自由舞部分,有双人舞、单人舞或者跑旱船、耍龙灯、骑黑驴、踩高跷、舞狮子、唐僧师徒取经等。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兼有竹、管、弦等乐器,大气豪放,节律紧凑。
2,剪纸
乳山剪纸分为两大流派,大孤山一带的剪纸粗犷豪放,求神似不求形似;午极一带的剪纸精巧细腻,追求形神俱备。人们用剪纸抒发情怀、寄托美好愿望,剪纸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成为民俗艺术的奇葩。
⑸ 送亲讲究哪些礼仪
嫁娶:头天傍晚,新郎前去迎亲。离家这一刻,叫“走轿”。新郎要在太阳落山以后进新娘家(后多改为在着日头就进门)。女方家的亲朋好友齐来庆贺。岳家设喜宴招待女婿及亲朋(也有当晚由家人陪新郎吃点饭,第二日清晨举办亲友参加的喜宴)。女婿就这一次在岳家坐首桌的首席,以后则同儿子一样,有客时只能做服务生。
第二天早饭后,新娘和新郎交换信物,一般是新手绢,纯洁锦绣、涓涓流长之意。信物交换后就得马上启程。新娘的母亲不出来送女儿,这时要坐在炕上为女儿坐福(祈福)。新娘的伯伯、叔叔或者哥哥陪同随新郎、新郎同往,叫“送客的”。送客的人要是儿女双全、身体健康、运佳势达的人,这样才能给一对新人送去好运。如果这村这天有多家嫁女,以早出发者为好,有占先为吉的说法。新娘离开闺房这一刻,叫“上轿”。新娘“上轿”后只能看前方,不得回头看。寓意婚姻长久,不走回头路。新郎如果在路上遇到熟人,只能点头致意,不得说话。话——谐音“化”,引申“失”(言多有失)。这时男方家喜联盈门、喜字满街、鞭炮高挂,亲朋们站在大门口恭候,做好了迎接新娘的准备。
新娘一行一到,按事前分工,有接新娘的姑婶姨嫂(个别村有“姨不送、姑不迎”之说,即女方的姨不参加送外甥女上轿,男方的姑不参加迎侄媳妇下轿),有接“送客的”婚宴主陪。接新娘的,把新娘送入新房;接“送客的”,把客人引入客厅。同时鞭炮齐鸣,营造喜庆气氛。
婚宴正午时分开始。新娘入女宴;新郎不入席,端菜沏茶。席位的排次极为讲究。送客的是首桌首席,如果送客的来人多,也得分散到各桌上坐一席。再就是朋亲为大,家人的朋友要尽量安排个好席位。旁系亲属依次是舅舅、姑夫、姨夫。直系的不论是爷、爹、伯、叔,都是服务群体,即使入席也没有席位。席间的规矩很多,要注意餐具不得破碎。像过年时一样,要“接口彩”。桌上的调味品,蒜要改叫“义和菜”,醋要改叫“计划”。宴席的高音区是盘鱼上来时,陪客人员要千方百计让客人多喝。醉——谐音“最”,最好最好的意思。来宾往往是“鱼在桌上,我在桌下”,没有吃到鱼就醉了躺在桌子底下的意思。吃饭时,坐席的人要米饭、面条两样都吃。不准只吃一样,叫“汤饭两全,儿女双全”。预祝新郎新娘将来儿郎、闺女都有。
宴后,娘家送客的人要到新房看一看(有的地方是送客的人到公婆房里去,不进新娘的房间),便于回去汇报情况。这叫“赴小宴”,小宴是个摆设,是个过程,象征性地摆一桌酒菜食品就行了。赴小宴时,送客的人要代表新娘的父母向公公婆婆说些客气话。如“闺女拙,不会做家务,以后请当公爹的、当婆妈的多多指教”等。新郎家要准备好点心赠给送客的人,以表谢意。如果是忙乎忘了,那是件很失礼的事。送客的人走了,婚宴就算正式结束了。
晚上有闹洞房的习俗,村人想尽各种办法捉弄新娘和新郎。受兄长如父的观念影响,平辈中“大伯子”(丈夫的哥哥)不与弟媳诙谐言笑,不去闹洞房;“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则“叔嫂无忌”,是闹洞房的主力军。这种陋习后来被逐步被淘汰。
⑹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教案:搭乘礼仪直通车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山东的民俗
山东民俗源远流长,代代传承。据史料记载、民间传说和考古发掘可见,早在
新石器时期,反映东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东地区大量存在,诸如饮食器物、衣着妆
饰、生产工具、成年礼仪、婚姻形式、墓葬类型、图腾崇拜、山川信仰等,都显示
出史前时期山东民俗的特色。
商周时期,特别是齐鲁封建之后,山东曾经出现过列国殊俗的局面,但随着孔
孟学说的形成,便逐步树立起齐鲁礼仪之邦的整体形象。从此,以“礼”为核心的
山东民俗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处于主导地位,“风近邹鲁”经常被各地取为评价民俗
的准则,到今天对国内乃至世界仍然产生着影响。
历史上的齐、鲁民俗之别,对后来山东民俗的地区差异与复杂多样有较为深刻
的影响,这一史实有力地说明民俗的形成及流变是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状况密切相关的,而这与之相关的状况又时常因地而异。姜尚治齐,采取的是“因
其俗,简其礼”的政策,因此齐俗继承东夷文化传统,较少受宗周礼制的束缚,其
通商惠工、尊贤尚功等行事,更带有商品经济的色彩。鲁俗则试图用周礼来替代原
有的文化传统,其敦本抑末、崇礼重教,更带有自然经济的色彩。齐鲁风俗虽有如
上区别,但是,同源于东夷文化的传统,又都以礼义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
齐地化礼成俗,无为而治,鲁地以礼易俗,广行教化,方法的不同,并不能改变基
本内容的一致。这一时期兴起的孔孟儒家学说,对山东地区包括民俗在内的传承文
化起了极大的规范作用。孔子所谓“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就是对这一
时期山东民俗文化殊途同归的一个基本概括。
秦汉一统之后,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孔孟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山东地区的民俗进一步统一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内,并形成为传统。
其间虽历经数次改朝换代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礼仪为核心的民俗文化传统并
无大改变。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西方文化的影响,山东民俗开始向现
代化演进。“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之后,山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使一代新俗得以生成发展,如春风吹遍山东大地,深深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沂蒙山区的春节群众性文艺表演活动,至今仍沿袭着革命根据地的传统,甚至称青
年妇女为“识字班”的习俗都一如当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破旧俗、树新风,
新风新尚逐渐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山东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新的民俗事象层出不穷,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党和人民政府对社会上又复
燃的一些封建陋习,采取了种种措施,净化社会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山东民俗,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表现出自身的多样性、地域性。山东腹地济
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一向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业,
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传承对周围地区有典型意义,
可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这一地区的曲阜、邹城为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
山,民俗特色尤为显著。孔孟家族习俗不仅影响当地,而且远及于国内外。孔府的
家族亲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礼丧礼、年节习俗、衣食住行是大家望族习俗的典型。
泰山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研究民间信仰的一座活的标
本库,也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一个热点。
东部沿海地区,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习俗最为突出。渔村以日照、荣成、蓬
莱、长岛等地最具典型性。蓬莱、龙口(黄县)、莱州(掖县)沿海地带居民,沿袭“
齐人好逐利”的传统,外出经商的习俗历代不衰。蓬、黄、掖的“买卖人”不仅在
东北有很大影响,在京、津、沪等地也多见他们的足迹。
鲁东南的沂蒙山区,古代文化发祥较早,既有山地特色,又较多地保留着传统 的民俗事象。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风佳俗,在新中国建立
后又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
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
特色。其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等,都已走向全国、走向
世界。
山东的城市民俗也能独成系列,其中又有各种不同类型。济南是一座千年古城,
旧街巷、老字号、古风古俗遍地。它同时又是一座泉城与湖城,北国江南的风采为
天下所独有。青岛是一座百年之间拔地而起的新兴城市,现代城市的气氛最为浓烈。
烟台城市的发展,以明代防御所城为起点,在近代逐渐将周围村庄纳入市区,最能
显现城乡汇融、土洋并存的特色。
一方土产与特别技艺,往往造成地方的特有风俗,因特产而形成特别风俗的,
如烟台被称为苹果之乡,莱阳为梨乡,肥城为桃乡,德州、昌乐为西瓜之乡,乐陵、
无棣为枣乡,章丘为大葱之乡,苍山为大蒜之乡,菏泽为牡丹之乡,莱州为月季之
乡,平阴为玫瑰之乡,平邑为金银花之乡等,都形成与当地特产有关的民俗活动。
因特别的技艺而形成风俗的,如苍山兰陵镇、安丘景芝镇、即墨城的酿酒、卖
酒、饮酒习俗,东阿、阳谷、平阴制阿胶的古俗,栖霞、牟平、乳山等地放养柞蚕、
织茧绸、吃蚕蛹蚕蛾的风俗,昌邑、博兴、临沂等地印刷、穿着蓝色印花布的风俗,
嘉祥等地印制、穿着、使用彩色印花布的风俗,潍坊、平度、高密、阳谷张秋镇、
聊城、惠民清河镇印制、销售和民间张贴木版年画的习俗,高密聂家庄、临沂褚庄、
苍山小郭、惠民河南张与火把李、莘县等地泥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郯城樊埝、鄄
城刘家旋木玩具艺人的从艺风俗,曲阜楷雕艺人的从艺风俗,菏泽面塑艺人的从艺
风俗,即墨、胶南、福山等地雕果模和果模流行的风俗等,都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及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
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就宽乡”
的民垦政策,当时山东许多县份被列为“宽乡”,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
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
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问我祖先在何
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歌谣,一直在山东二十几代人中流传。山西风俗影响山
东居民的痕迹依然存在,如寒食节不火食,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
寒食节民间所制面燕也称作“子推燕”。鲁西北数县居民,多有明代初年由直隶(
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当中也有歌谣流行:“要问老家在哪边?直隶省
的枣强县。”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
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其东邻不相同的地
方。黄河口附近的利津县和垦利县,在近现代经历过几次官方安排的和民间自发的
移民,在这里可以看到移民使民俗文化互相融汇的各种现象。垦利本为利津析地设
置,其土地几乎全部为黄河在近百年携来泥沙淤积而成,利津的垦荒者称这里为“
大洼”,垦荒之后称为“垦利洼”,地方在今垦利县城左右,风俗与利津相同;县
城东北一带,垦荒者多来自寿光与广饶,而以寿光为多,风俗近似寿光;近黄河口
处,1935年由官方安排从东平、梁山、平阴、阳谷等地迁来水灾后的灾民,他们基
本保存着鲁西南的风俗。60年代开发胜利油田,数万工人携家带口来到黄河口,在
原来的东营村建起东营市,石油工人以四川籍、陕西籍、东北籍的工人最为集中,
于是,东营又成了四川、陕西、东北风俗与当地风俗并存的地方。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内的德州、临
清、东昌(今聊城)、张秋、大安山、济宁、南阳、台儿庄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
俗与山东其他地方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才常见的
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风俗与江南茶馆大致相同。
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味,并且仍用“姑苏
老店”的招牌。临清的哈达织造,因喇嘛沿运河进京而兴旺。江南以马桶陪嫁的习
俗,在东昌沿运河的部分村庄流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山东人
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农村和林区,带有逃荒性质,俗
谓“被逼无奈下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
。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
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的方面,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的
故事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
为突出。长白山满族故乡有过年以豆面蒸灯的风俗,其中有一种仓囤形的灯,俗称
为“月”,蒸灯时看“月”中水气卜来年各月份水旱。这一风俗在长白山区几近失
传,但在荣成、文登民间却继承下来。
山东的民俗学研究起步较早,成绩可观。“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创办《歌谣》
,向全国征稿,当时山东即有人起而响应,搜集数十首山东民谣,在《歌谣》发表。
30年代又有人搜集整理出版了《山东民间儿童游戏》等书。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
间,革命根据地军民利用各种民间文艺形式,创造了许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用以鼓舞军民的革命热情,一时成为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