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三弄的故事
㈠ 《梅花三弄》有哪些小故事
桓伊奏曲尋覓知音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嶁峰,蜿蜒延伸,在衡陽縣杉橋鎮生出一座雲錦峰來。雲錦峰不高,卻也重巒疊嶂,山上茂林修竹,山澗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縱橫。峰巒深處,有一古寺,大約建於魏晉期間,取其山名,叫雲錦庵。
雲錦庵庵內雖然殿堂矮小,但環境優雅,景物宜人。寺內寺外,梅樹蔥蘢,梅影綽綽,有「雲錦梅香」之稱。每當冬春之交,朵朵梅花白如瑞雪,紅似朝霞,清香撲鼻,吸引了無數文人學士、顯宦名流來此,觀梅賞梅,詠梅畫梅。甚至有人禁不住「雲錦梅香」的誘惑,棄家隱居於此。
一個10歲的小男孩,跟隨父親從譙國銍縣千里迢迢宦遊蒸湘,便寓居在雲錦庵,讀書習武,觀梅吹笛。小男孩漸漸長大成人,初任淮南太守,後遷升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
這個男孩長大之後仍然酷愛梅花,常常以梅譜曲,以笛演奏,音韻悠揚。夜幕降臨萬籟俱寂時,他吹起梅笛,婉轉清幽,經久不息,人們常以為是仙樂。晉成帝常召這個男子吹梅笛,其間成帝一邊聽梅笛,還一邊做梅舞。他就是桓伊,東晉名將。
《晉書》稱贊他: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
383年,前秦王符堅率百萬大軍進犯東晉,桓伊同謝安、謝石、謝玄等率8萬晉兵迎戰秦軍於淝水,史稱淝水之戰,以一當十,打得秦兵一敗塗地。戰後,桓伊功成身退,於385年,帶著心愛的柯亭笛又一次旅居衡陽雲錦庵。
這個柯亭笛可不是普通的笛子。它是由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才華橫溢的蔡邕精心製成的。據說當年,蔡邕全家曾到會稽高遷。那裡竹子成林,引起了蔡邕的逸趣,想取竹製笛以消除旅途之勞累。
一天午後,蔡邕獨自到竹林里挑竹料,可是並沒有找到合適的,只好掃興而歸,不覺來到柯亭,這個小巧玲瓏的竹亭子卻吸引住他。他邁步踏了進去,四邊瞧瞧,忽然對著屋檐下的竹子數了起來,數到第十六根就停住了,睜大眼睛獃獃地看著,好似想到了什麼。蔡邕馬上搬來了一把梯子爬上去對著那根竹子又看又撫摸,越看越愛,並一邊喊著:「來人!快來人!把這第十六根竹子給我拆下來!」隨從不解地說:「亭子昨天才蓋好,拆不得啊!您要竹子,後面竹林有的是我給你去砍來。」
蔡邕著急地說:「我要的並非普通的竹子,而是絲紋細密,又圓又直,不粗不細的竹子。你看這竹子光澤淡黃又有黑色的斑紋,從里到外都是一根再好不過的制笛材料,林子里的竹子我都找遍了,就沒有這么好的,請你還是給我拆下來吧!」
隨從砍下竹子後,蔡邕用它製成的笛子果然不同凡響。由於竹子取材於柯亭的緣故,因此取名「柯亭笛」。桓伊對這個柯亭笛愛護得很,常想著何時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竹林,能得老天垂愛作出更多優美的曲子。
但比起竹林,桓伊更愛雲錦庵的梅香,愛得如痴如醉。一個冬夜,雲錦庵所在的山上下起了大雪。清晨時桓伊放眼窗外,梅枝上的花蕾傲雪待放,好一幅「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的畫面。桓伊靈感突襲,立即興致勃勃地手握笛管,吹奏起當年在江邊即興為王徽之創作的《梅花引》。那清雅、悠然的笛聲繞過殿宇,穿過梅林,直上雲霄。夜幕降臨,萬籟俱靜,桓伊又吹起這首曲子,似乎要獻給天地聆聽。
不期然間,桓伊的笛聲不再孤獨,他聽到禪房裡有古箏的聲音正在附和這首曲子。桓伊沒想到在這荒山上還能有幸遇到知音,驚喜萬分的他循聲尋去,箏聲卻又停住。桓伊急忙問起寺僧,寺僧卻說寺院根本就沒有會彈奏古箏的人。桓伊失落地返回房中,笑自己太過痴傻,在荒山中尋得知己,那是伯牙與子期千古難得的幸事。可自己不過平平凡凡一位賞樂之人,哪能有如此榮幸?也許是自己賞梅太久,出了幻覺。
不久後的一個清晨,雪後初晴,桓伊推窗望見梅花依然迎雪綻放。梅與雪融為一體,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紅梅在白雪的映襯下,如剛出浴的少女,羞紅的臉龐更加嫵媚。桓伊即景生情,由情入神,又譜成梅花二調,與梅花前一調「合頭」,緊密銜接。
桓伊握笛吹奏,在另一徵位上用泛音重吹兩次,此時,如寧靜的西湖掀起萬頃碧波,跌宕起伏;又如草原異軍突起鐵馬賓士,曲調節奏此起彼伏,重復變幻,把傲骨錚錚、斗雪綻放的伊山梅花描寫得淋漓盡致。《梅花引》由此變得更加引人入勝。
夜裡,當桓伊再次奏起《梅花引》,某間禪房裡又飄出古箏聲與其相附和。在寂靜的夜色里,這聲聲圓潤的音色越發清晰。這一次,桓伊又急忙循聲尋至窗下,但還沒他找到人,箏聲卻又一次戛然而止。
初春,又是一場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綻放,舞玉翻銀,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桓伊情不自禁,再譜成梅花三調,與二調「合頭」,自此梅花三調遂成,《梅花引》已經被改進到令桓伊認為盡善盡美的程度了。
桓伊握笛吹起,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三次,並在一調、二調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一調,三調渾然一體,節奏漸趨平穩,然而意境更加深邃。通過音調變化,把音樂推向高潮,然後又漸趨悠揚,餘音裊裊。
到了晚上,一位老僧月下敲門,攜箏求見桓伊。桓伊立即起身相迎:「老禪師為何姍姍來遲?」
老僧回答說:「聽到將軍用笛吹奏《梅花三調》,老衲剽學已成,因此我冒昧前來,想與將軍笛箏合奏,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桓伊高興地說:「我正有此意,請老禪師賜教。」於是二人笛箏合奏《梅花三調》,珠聯璧合,其音渾厚質朴,韻味雋永,更加優美動人。
奏完一曲,桓伊驚喜萬分。詢問之後才知道,原來老禪師是寺院住持,法號「智凱」,俗名」孝廷」,是伯牙弟子的後人,箏技出神入化。後來,桓伊逝世後,《梅花三調》廣為流傳。到了唐代,著名琴師顏師古將《梅花三調》改為同名琴曲。明代朱權將《梅花三調》列入《神奇秘譜》輯中,並改曲名為《梅花三弄》。
㈡ 《梅花三弄》描述的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碩親王府的福晉雪如為了能在側福晉之前生下一個兒子,以此保住自己的地位,偷龍轉鳳,把自己的女兒送走,為了日後可以相認,雪如用王爺送他的梅花簪在女嬰的右肩上烙下了一個梅花印記。
換來的兒子皓禎帶給雪如的是幸福,是榮譽。十二歲時就和皇上一起狩獵時活捉了一隻白 狐,但只割了一叢狐毛就放了它,這只通靈的白狐三回首後才離開,這件事一時傳為佳話。
皓禎帶著一文一武兩個心腹小寇子和阿克丹偷偷跑出王府去龍源樓喝茶聽曲,遇見了一個可憐的賣唱女吟霜,被她的清秀和聰慧打動了,在白老爹死後租了個四合院給吟霜住,又找了一個小丫頭香綺來陪伴吟霜。
但他卻不能把吟霜接進王府去,因為皇上已經賜婚蘭公主給他做妻子,而他竟然新婚五天都沒有圓房。雪如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冒險把吟霜和香綺接進王府做了丫頭,不料卻被公主知道了,把吟霜討了去,日日折磨。
一切都因吟霜有了身孕而改變,吟霜得到了全府人的承認,做了白姨太。這讓公主更加由妒生恨,設計摔倒吟霜,吟霜流產了,雪如看到了那個梅花烙印,二十一年前失去的女兒又回來了。
公主為了趕走吟霜,說她是被放走的白狐變身,為了證明吟霜不是白狐現而是人,二十一年前偷龍轉鳳一事被翻了出來。這給碩親王府帶來了來滅頂之災,皓禎和王爺、福晉將被處以極刑。
(2)梅花三弄的故事擴展閱讀:
《梅花三弄》是改編自瓊瑤小說的愛情電視劇,由沈怡執導,瓊瑤編劇。分為三部作品《梅花烙》、《水雲間》、《鬼丈夫》;講述了三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另外"梅花三弄"也有人把之比做像征著梅花花開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韻味。一度開花稀少,欲露還藏;二度開花大片綻放,滿樹飄白;三度開花稀落,有綠芽相伴,象徵著冬去春來。而在梅花的花期內,一天賞梅花又分早、午、晚三個時間段。
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瑩潔白,幽香陣陣;午時的梅花繁華盛開,燦爛芬芳,笑臉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著西斜的夕陽,落英繽紛,景緻非常迷人。 後來有瓊瑤的小說「梅花三弄」代表三個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雲間。
梅花一弄斷人腸。梅花二弄費思量。 梅花三弄風波起,雲煙深處水茫茫。
㈢ 梅花三弄的內容梗概
梅花三弄抄》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作家瓊瑤著有《梅花三弄》三部曲(《梅花烙》、《鬼丈夫》、《水雲間》),並分別改變成同名電視劇。電視劇主題曲為姜育恆所演唱的《梅花三弄》。
㈣ 《梅花三弄》的三個故事有聯系嗎
《梅花三弄》是因為這三個故事都與梅花有關,梅花的起源是碩親王府的大福晉「偷龍內轉鳳」容換來了一個兒子,她為了給親生女兒一個記號,在女兒肩上烙下了一個梅花烙印,作為日後相認的標記,這一烙印,就像是這個格格一生苦難的象徵。這是第一個故事《梅花烙》。接著就是《水雲間》中梅若鴻因為諧音梅若紅,杜芊芊為了表示自己對他的愛慕,在胸前刺下了一朵紅梅,這紅梅情系一生,雖未與生俱來,卻伴隨終生。《鬼丈夫》中,女主人公袁樂梅出生在一片梅花林中,身上巧合的有一朵梅花胎記,這一胎記成了十八年後她和柯起軒再次相識相愛的引線。這梅花似乎是來世今生,生死輪回的暗示,從《梅花烙》中小格格的烙印開始一直串聯下去,三個故事中每個女主人公的身上都有著梅花的記號,這不免有些「神化」,因為這「神化」,三部小說才被歸為「一系列」。而他們是不是真的是同一個人的輪回呢?這是瓊瑤小說的粉絲都想知道的吧,而瓊瑤卻沒有闡明它們之間的關系,這大概是出自吸引讀者,給讀者留下無限遐想的原因吧!
㈤ 梅花三弄的相關故事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編而來,
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桓伊所奏的笛曲。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
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後人入於琴。」「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徵雲爾。」(明《伯牙心法》)從這里可看出,它首先是一首笛曲,後來才改編成古琴曲(作者究竟何人,難以定論)。
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此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復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復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音調取自此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詞《詠梅》。
㈥ 梅花三弄的《梅花三弄》演義的故事
「元氣之融結為山川,山川之秀麗稱衡湘,其蒸為雲霓,其生為杞梓。」泛水清湘,坐看雲起,瀟瀟碧水,岳雲如飛,鍾磬輕叩,仙樂飄繞。衡陽自回雁峰起,綿綿群山往北延伸到衡山,自東洲島順湘江而下,到衡山北隅清涼寺外的「煙寺晚鍾」,多少青山秀水,盡顯靈逸氣質。秀美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總能喚起才子們的靈感,成就佳才妙作。衡陽自古多音律之事,漢族三大古典名曲《梅花三弄》、《瀟湘水雲》、《平沙落雁》都跟衡陽密切相關。
聆聽婉轉、悠揚的《梅花三弄》,很容易讓人沉浸在梅花的高潔與清逸中,陶醉於梅花的婀娜和傲氣里。馨鼓聲聲,梅花點點,潺音串串,優雅的旋律將你融入「漫彈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的意境。然而,這馥郁幽香、清麗絕倫的梅的原型就在衡陽的伊山,這繞梁三日、流傳千古的名曲的靈感就源於衡陽伊山的梅。
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嶁峰,蜿蜒延伸,在衡陽縣杉橋鎮生出座雲錦峰來。雲錦峰不高,卻也重巒疊嶂,山上茂林修竹,山澗泉水潺潺,山下阡陌縱橫。峰巒深處,有一古寺,大約建於魏晉期間,取其山名,叫雲錦庵。庵內雖然殿堂矮小,但環境優雅,景物宜人。寺內寺外,梅樹蔥蘢,梅影綽綽,有「雲錦梅香」之稱。每當冬春之交,朵朵梅花白如瑞雪,紅似朝霞,清香撲鼻,吸引了無數文人學士、顯宦名流來此,觀梅賞梅,詠梅畫梅。甚至有人禁不住「雲錦梅香」的誘惑,棄家隱居於此。
一個十歲的小男孩,跟隨父親從譙國銍縣(今安徽宿縣西)千里迢迢宦遊蒸湘,便寓居在雲錦庵,讀書習武,觀梅吹笛。小男孩漸漸長大成人,「有武干,標格簡率,為王蒙、劉惔所知,頻參諸府軍事」。王蒙是哀靜皇後之父,官至司徒令長史,劉惔為丹陽尹。王劉二人愛這個男孩的濟世之才,就在哀帝面前推舉男孩。男孩初任淮南太守,後遷升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他常常以梅譜曲,以笛演奏,音韻悠揚。夜幕降臨萬籟俱寂時,他吹起梅笛,婉轉清幽,經久不息,人們常以為是仙樂。晉成帝常召他吹梅笛,其間成帝一邊聽梅笛,還一邊做梅舞。這個男孩就是桓伊,字叔夏,東晉名將,《晉書》稱贊他「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東晉太元八年(383年),前秦王符堅率百萬大軍進犯東晉。桓伊同謝安、謝石、謝玄等率八萬晉兵迎戰秦軍於淝水(史稱「淝水之戰」),以一當十,打得秦兵一敗塗地。戰後,桓伊功成身退,於太元十年(385年)十月,帶著心愛的笛管又一次旅居衡陽雲錦庵。
桓伊愛雲錦的梅香,如痴如醉。一個冬夜,下起了大雪,清晨放眼窗外,梅枝上的花蕾傲雪待放,好一幅「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的畫面。他靈感突襲,立即展素箋,走狼毫,一氣呵成,譜就梅花一調。接著,他興致勃勃地手握笛管,照譜吹奏。那清雅、悠然的笛聲繞過殿宇,穿過梅林,直上雲霄。夜幕降臨,桓伊又吹所譜之曲,似乎聽到禪房有古箏和之。他為在這荒山上遇到知音而驚喜,於是循聲尋去,箏聲卻又停住。問起寺僧,寺僧說寺院本無會箏之人,更無此聲。
不久後的一個清晨,雪後初晴,他推窗望見梅花依然迎雪綻放。梅與雪融為一體,梅中有雪,雪中有梅。紅梅在白雪的映襯下,如剛出浴的少女,羞紅的臉龐更加嫵媚。桓伊即景生情,由情入神,遂譜成梅花二調,與梅花一調「合頭」,緊密銜接。他握笛吹奏,在另一徵位上用泛音重吹兩次,此時,如寧靜的西湖掀起萬頃碧波,跌宕起伏;又如蒙古草原異軍突起鐵馬賓士,曲調節奏此起彼伏,重復變幻,把傲骨錚錚、斗雪綻放的伊山梅花描寫得淋漓盡致。夜裡,禪房裡又飄出梅花二調的古箏聲。他循聲尋至窗下,箏聲又一次戛然而止。
初春,又是一場大雪,寺中梅花竟然二度綻放,舞玉翻銀,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桓伊情不自禁,再譜成梅花三調,與二調「合頭」,自此梅花三調遂成。他握笛吹起,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三次,並在一調、二調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一調,三調渾然一體,節奏漸趨平穩,然而意境更加深邃。通過音調變化,把音樂推向高潮,然後又漸趨悠揚,餘音裊裊。桓伊自覺十分滿意,安然就寢。
不料一老僧月下敲門,攜箏求見,桓伊立即起身相迎:「老禪師為何姍姍來遲?」老僧道:「聞將軍笛曲《梅花三調》,老衲剽學已成,故冒昧前來,欲與將軍笛箏合奏,不知將軍意下如何?」桓伊喜道:「此乃叔夏之意,請老禪師賜教。」於是二人笛箏合奏《梅花三調》,珠聯璧合,其音渾厚質朴,韻味雋永,更加優美動人。原來老禪師是寺院主持,法號智凱,俗名孝廷,乃俞伯牙弟子之後,箏技出神入化。從此,二人都認為找到了知音。桓伊逝世後,《梅花三調》廣為流傳,至唐代著名琴師顏師古,將《梅花三調》改為同名琴曲。明代朱權將《梅花三調》列入《神奇秘譜》輯中,並改曲名為《梅花三弄》。
為紀念桓伊,衡陽人民把雲錦峰改名為伊山,改雲錦庵為伊山寺。宋徽宗還御賜伊山寺為「景德禪寺」,並賜匾額。寺內設有桓伊讀書台、弄笛樓和翠穎閣,山門石檻刻有「明月自聞三弄笛;白雲長對六朝山」的對聯。「桓伊曾弄柯亭笛,吹落梅花萬點香」,歷代文人也多有題詠。至解放前夕,伊山寺毀於兵燹,只剩有一進佛殿和一株古樹。伊山寺僅有殘骸,而漫山梅花依然點點生香;桓伊雖然遠逝千古,然而《梅花三弄》仍唱響神州。
㈦ 梅花三弄的故事梗概
梅花三弄:中國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譜中解題稱晉代桓伊曾為王徽在笛上「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此說源於《晉書。列傳第五十一》,但未寫明是以梅花為題材。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關於笛曲《梅花落》改編,移植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於唐人顏師所作《江梅引。憶紅梅》中「漫彈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句,說明此曲寧代尚流傳。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3次,故稱為《三弄》。《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1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與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內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梅花三弄"也有人把之比做像征著梅花花開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韻味。一度開花稀少,欲露還藏;二度開花大片綻放,滿樹飄白;三度開花稀落,有綠芽相伴,象徵著冬去春來。而在梅花的花期內,一天賞梅花又分早、午、晚三個時間段。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瑩潔白,幽香陣陣;午時的梅花繁華盛開,燦爛芬芳,笑臉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著西斜的夕陽,落英繽紛,景緻非常迷人。
後來有瓊瑤的小說「梅花三弄」代表三個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雲間。梅花一弄斷人腸 梅花二弄費思量 梅花三弄風波起。
㈧ 《梅花三弄》這首曲子有什麼故事
相傳桓伊擅長吹笛,有一次,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在路上遇到桓伊,因久慕桓回伊大名,便答請桓伊吹奏一曲。桓伊當時雖為顯貴,但為人謙遜。盡管兩人素不相識,桓伊仍然下車為他吹奏了一支曲子,這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