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陳錄

梅花陳錄

發布時間: 2021-02-11 16:32:23

Ⅰ 急求陳憲章(陳白沙)的資料

陳獻章(1428年—1500年)(即陳白沙),字公甫,號實齋,因曾在白沙村居住而人稱「白沙先生」,廣東新會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

http://ke..com/view/127992.htm
http://www.taichie.com/jingying/jing-25.htm
http://www.zyyz.cn/%D6%D0%CD%E2%BD%CC%D3%FD%C3%FB%BC%D2%C3%FB%D6%F8/dic_070.htm

Ⅱ 到底有幾個畫家孫隆,沒骨花鳥和梅花太守是一個人嗎

是兩個人
孫隆 又名孫籠(公元15世紀)〔明〕,字廷振,號都痴、都痴道人,毗陵(今江蘇常州市)人,生卒年不詳。開國忠愍侯孫興祖之孫,宣德(1426-1435)間 入值內廷,曾為「金門侍御」(翰林待詔)。生性穎敏,有仙人風度。工畫花鳥,得徐熙、趙昌「沒骨圖法」,所繪禽魚草蟲不先勾勒定形而直接以色彩點染物象,此一畫技可謂另開蹊徑,自成一家,豐富了花鳥畫傳統技法,對後世潑彩寫意影響深遠。亦擅山水,宗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傳世作品有《雪禽梅竹圖》軸、《芙蓉游鵝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花鳥草蟲圖》卷藏吉林省博物館;《花鳥草蟲圖冊》十二頁藏上海博物館;《牡丹圖》冊頁藏遼寧省博物館。從藝活動約在永樂、宣德、正統間,與林良(1416-1480)同時。

孫隆(1397—1458),字從吉,號雪齋,浙江瑞安市仙降人。幼時聰慧,喜覽群書,善琴棋書畫,精繪畫,尤喜畫花鳥草蟲,最擅梅花,史稱「梅花太守」。明永樂九年(1441)歲貢生,後成為宮廷畫師,以畫作供奉朝廷長達20年之久。直至正統七年(1442)才外放出任徽州知府。據《徽州府志》介紹:孫隆政尚寬簡、平易近民、清正廉明、高風亮節。當他告老還鄉時,百姓赦石紀念他的功績,可見他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一位頗有口碑的好官。傳世作品僅見與陳錄合璧《梅花圖》卷,現藏杭州西泠印社。其女及婿任道遜,亦善畫梅,傳世業。

Ⅲ 如何理解梅花的精神氣質

梅花具有高潮孤傲、卓然不群的天性,同時又具有不畏強暴、倔強自強的品格。歷代文人雅士多從不同側面贊詠抒懷,取其意氣所到。所謂「意氣」,實質上就是指精神。明代陳繼儒有言:「寫梅取骨,寫蘭取姿,寫竹直以氣勝。」在這里,「骨、姿、氣」都不是指自然生長形態,而是指精神與氣質的表達。清代查禮也說:「不求形似間,但取神韻足」。「神韻足」是畫家進行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標准與品評原則。畫梅當不例外,只有將梅花的神韻充分地表達出來,才能達到藝術上的「意氣所到」。「從來不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不信但看千萬樹,東風吹著便成春」;「筆狂墨舞由天性,愈是雪侵愈有神」。這些詠梅的佳句,對我們理解梅花的精神氣質會一一定的啟發。
梅花是在數九寒天、萬木凋零的季節里,香飄萬點,以千枝虯雋、萬蕊綻顏之姿,奏響春天。特別是雪中紅梅「不隨群妍競年芳,獨自施朱對雪霜」,盡情展現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機。而「巫岫龍柯雪養魂,千蠶萬蕊抒精神。為教情操育事物,筆帚運來玉樹春」,則昭示了白梅「素魂不為霜雪欺」的一片生意。在創作中表現梅花的這種「生氣」,往往可以從布局取勢、環境營造,以及筆墨協調中取得。有人認為繁花虯枝可表現「生氣」,是有一定道理的。冰花累累、香雪滿樹本身就是一種旺盛的生命力的體現。明代陳錄的《白玉圖》、王謙的《墨梅圖》、清代金農的《墨梅圖》都是以繁花取質的。花團錦簇、生意盎然。但有時寥寥數花,區區幾枝,也可給人以生的氣息。明代陳繼儒有一幅梅花圖,淡出淡入的筆墨,虯曲的梅枝抽出兩枝嫩條,幾朵含苞的梅花,著墨不多,但生氣亦然。
除花的簡繁可以表現梅的「生氣」外,梅枝的力度同樣起了托勢的作用。梅花的氣勢出來了,生氣自然也就有了。梅花的枝條,其枝端總是屈而上仰,生生不息,在梅的根部或主幹轉結處,常常抽發幾枝挺拔的氣條,直沖雲天,表現得得體,可以畫面增添無限生機。明代陳錄的《梅花圖軸》,在「幾」形構圖的屈曲變化中,抽發幾條嫩條,既豐富了畫面運動的節奏變化,又增加了梅花生命力的體現。清代李方膺有詩雲「最愛新枝長且直,不知屈曲向春風」,正表現出老柯新枝不畏嚴寒、不屈不撓的生機。
由此可見,對梅之「生氣」的表現,關鍵在於作者對梅花生存狀態的深入體察和對梅花精神氣質的深刻理解。繪畫作為一門藝術,它既要有審美經驗的不斷累積,藝術規律的反復實踐,又需要一種執著探求的精神。許多畫梅名家都是「梅痴」,乍暖還寒二月天,他們千里赴梅林,從蓓蕾初成到花開花落,仔細觀察,認真研究,從訪梅、觀梅、憶梅、惜梅,到戀梅、悟梅、夢梅、寄梅,達到「我是梅花花是我」的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同時,學畫也要經歷一個「師古人」的階段,在潛心臨摹歷代名家作品的過程中,不斷歸納技法,提升立意,積累經驗,啟發文思。「得之目,寓諸心,而形於筆墨」。只有「神具心胸」,方可「生自指腕」。
古人雲「牡丹得其富貴,海棠得其妖嬈,梅得其清,杏得其鬧
」,所謂梅得其清,實際上就是將「清氣」作為理解梅之氣質的一種概括。宋代楊補之開創了墨線圈花的畫梅新體,疏枝蒼勁,清氣襲人,以後歷代畫家多有沿襲,意在表現梅之清韻。「冰其雪掠難損質,素心玉面水晶盤」,將梅花之清氣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其香也清,其清也真,朴實其本,鐵骨其魂,這實際上是基於畫家本人理想與情操的一種特殊感受,不但要畫出現實中梅花的物象特徵,而且要表達出理想中梅花的精神本質,借梅之景抒已之情。
眾所周知,梅是先花而後葉,因此,在梅花開放的時節,並無綠葉相襯,這倒愈發顯得清閑。尤其是夜閑雲靜,月下水邊,雪中這些環境的營造,則更顯得玉潔冰清,心曠神怡。宋代林和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之所以成為千古詠唱,就因為它道出了梅花的清新韻致,並把這種美典型化、理想化。王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更將梅花那卓然不群的氣質引入了千百年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
誠然,梅得其清也寓含著舊文人的清高與孤傲,無奈但不入俗流。從陸游的詠梅詞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與他人生經歷遭遇有關,是他當時的心靈寫照。今天,我們理解梅花的精神氣質,也需要從積極的角度去思考,融入時代的脈搏,反映時代的氣息。
縱觀中國繪畫史,就花鳥畫而言,很少能有一種花木能充分地顯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和尊嚴,這種大我之境界,獨梅有之。梅花,無論從內在氣質還是外在表徵上,都體現著硬骨頭的精神。梅花的老乾,形如蒼龍盤屈,蘚苔斑駁,一副鐵骨錚錚之勢,更可貴的還是她不畏雪欺霜辱,不懼風餐冰虐,儼然「挺立風雪吐芬芳」,「萬花敢向雪中出」的倔強與鬥志,這才是梅花真正之「骨氣」所在。
從「骨氣」「生氣」「清氣」幾方面來理解梅花的精神氣質,對我們的創作會有很多幫助,它們之間的關系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統一的整體。「骨氣」里蘊積著「生氣」和「清氣」,「生氣」里同樣透露著「清氣」和「骨氣」,只是根據作者構思立意的不同,畫面境界的不同,有所側重而已。
作為一個畫家,有一點是不可動搖的:將自己的情感和情思融入梅花這一載體,表達民族的精神,展現時代的風采。這應該成為我們的信念。

Ⅳ 古代文人雅士為何對賞梅花獨有一番偏愛

梅,在中國文人雅士的觀賞花木中具有極高的地位。它與蘭、竹、菊並稱「花中四君子」,與松、竹並舉為「歲寒三友」。在古人詠唱的梅中,大略有三種:楊梅、臘梅和梅,但嚴格地講,歲寒三友指的是梅。古人對梅的認識,在《詩經》里已有許多表現。漢代時,漢武帝的上林苑已栽植有多種梅樹。宋代時,街市上賣梅花,以梅插瓶養梅已是十分普遍。李漁講:「若以次序定尊卑,則梅當王於花」,「以梅冠群芳,料輿情必協」,是有道理的。南宋《群芳備祖》、明代《群芳譜》、清康熙欽定《廣群芳譜》,均推梅花為群花之首,民國時期的南京政府,曾定梅花為國花,在1987年上海舉辦的全國性傳統名花評選中,梅花亦名列榜首。可見,梅花不僅為古代文人雅士最愛,也受到了古今人們的一致追慕。

梅作為審美意象而大量出現在詩詞歌賦里,始於六朝。蕭綱的《梅花賦》將梅花早落比作女子青春短暫,韶華易逝,更多的六朝文人則在作品中表達了對梅在三春花卉中獨特品性的摯愛。在唐朝文人的筆下,梅花具備了更多更廣的意向和精神內涵。詩人們述離別、念故鄉、詠美人,無不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梅花之中。南宋時期,梅花成為「天下尤物」,文人詠梅風熱炒,不少詠梅詩詞亦成千古絕唱。在文人大量創作詩詞作品的同時,從宋代起畫梅也形成了一種獨立的畫科,楊無咎、趙孟堅、王冕、陳錄、金農等畫梅大家的佳作或墨色淡雅,或璀璨絢麗,氣韻靜逸,畫絕古今。

Ⅳ 梅花的畫法的內容簡介

《梅花的畫法》內容簡介:梅、蘭、竹、菊並稱「四君子」,千百年來以清雅淡泊的品質,一直為世人所鍾愛,成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徵。尤其是梅花,它先眾木而開花,先天下而春,它傲霜鬥雪,風骨高潔,深受古代文人雅士的贊頌。宋代林和靖種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他的詠梅絕唱。陸游的「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等詩篇,也表達了其對梅花的一往情深。古代文人畫家則更以梅花的冰肌玉骨來表現自我。宋馬麟、元王冕、明陳錄、清金農都是畫梅高手。在他們筆下,身姿蒼古、寒香四溢的梅花,猶如冰清玉潔的美人、傲然鐵骨的英雄。
梅花屬薔薇科,落葉喬木,有花瓣五片,多為白色、紅色和粉紅色,花具有清香。梅性耐寒,對土壤適應性強,多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各地。

Ⅵ 被中國古代文人畫家譽為四君子的是

「四君子」,是我國古代繪畫中的一個傳統題材,也是古代畫家對梅、蘭、竹、菊四種花木的總稱。

據有關資料載,自唐宋起,特別是元代,一些畫家常以這些題材來描繪。起初,將這四種花木描繪在一起,稱「四友圖」。明萬曆年間,黃鳳池把這四種題材輯成為一本畫譜《梅蘭竹菊四譜》,後來被人譽之為「四君」。從此,這個稱謂便傳開了。何謂「四君子」?梅花的高潔、蘭花的幽香、竹子的挺拔、菊花的傲霜等自然屬性,象徵著人格高尚,學識淵博,舉止文雅的品德。

石濤《竹菊圖》

菊花在國畫題材中出現較晚,也涌現出許多畫菊名家。如清代畫家石濤、吳昌碩、近代畫家齊白石等。當代也有不少畫家以菊花為題材,贊美菊花傲雪迎霜的品格。欣賞著精彩的菊花圖,便會使我們想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著名詩句。

總之,在國畫中以梅、蘭、竹、菊來象徵人們的高貴品質,並將這些花木譽為「四君子」,是中國畫獨特的一種審美觀和表現方法。

Ⅶ 陳錄的介紹

陳錄,字憲章,以字行,號如隱居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傳世作品有《萬玉圖》、《煙籠玉樹圖》、《梅花圖》等。

Ⅷ 蘇庚春的獨具慧眼救國寶

誰也不能准確統計,也無法說出蘇庚春於上世紀60年代初南下廣東後,究竟為廣東的博物館、美術館徵集了多少書畫藏品,為國家搶救了多少重要書畫文物。但提起蘇先生的名字,廣東文博界無人不知。大凡廣東博物館、美術館中有書畫收藏者,都有過蘇先生曾參與鑒定或徵集書畫的記錄。據不完全統計,經蘇庚春手鑒定、徵集和搶救的書畫文物有數萬件,尤其是廣東省博物館——就筆者目力所及,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蘇先生退休,在博物館的書畫賬本、卡片、包首、布套,甚至木櫃上,到處都能見到蘇先生手跡,這些手跡包括一些鑒定意見、徵集經過、題簽等,字字珠璣,飽含了他對所鑒定、徵集書畫的所傾注的數十年的感情。這里特別要提的是,他為國家所搶救的兩件國寶級書畫——明陳錄《推蓬春意圖》和邊景昭《雪梅雙鶴圖》。 1973年,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舉行。蘇先生對出口的古舊字畫進行例行鑒定。按照當時政策,一些工藝品公司可以將不能進博物館、美術館收藏的古舊書畫出口,以此為國家換取外匯。這類書畫,一般多為偽品,或即使是真品,大多水平不高,屬等外品。但為了慎重起見,作為南大門的廣州,每次大多由蘇先生主持對這一批書畫作最後把關,確信無誤後才給予放行。在這一年,蘇先生對天津送來的一件署款為「陳錄」的《梅花圖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憑借多年經驗,他斷定,這件品相完好、畫幅巨大(縱29厘米、橫902.5厘米)、被當地文物鑒定部門定為仿品的《梅花圖卷》極有可能是一條漏網的「大魚」。於是,他以30元的價格為廣東省博物館買下來,帶回館里進一步研究。陳錄是明早期著名畫家,字憲章,號如隱居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工詩擅畫,梅、松、竹、蘭見長,尤以墨梅的造詣最為精湛,與王謙齊名。他的傳世作品不多。蘇先生將此畫與其他已有定論的陳錄作品進一步比較,發現系真跡無疑。該畫引首有徐世昌和周右的鑒定名章,時人程南雲題寫篆書「推蓬春意」,拖尾則有明清兩代鑒藏家題跋,分別是明代劉昌欽、張泰和清代陳鴻壽、徐楙、盧昌祚、姚元之、楊殿邦、夏塽、林則徐等人,這些題跋也是真跡,更加印證了蘇先生的判斷。後來,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的專家們來鑒定後,也都認為是陳錄精品,被定為一級文物。在80年代,文物出版社還專門為此畫出版了單行本冊頁,流傳甚廣。 搶救《雪梅雙鶴圖》之事頗具傳奇色彩。1982年,廣州某書店從北方徵集一批古舊書籍和字畫,邀請蘇先生鑒定。當蘇先生對每件書畫和古籍逐一鑒定完後,沒有發現多少可圈可點的寶貝。在臨走時,突然對包裹這批書畫和古籍的一張顏色黯淡、發黃的舊絹產生了濃厚興趣,覺得應該是一幅非常古老的舊絹。後來他將此絹帶回博物館,將絹上塵封的污跡小心翼翼地拭去,發現是一幅畫有白鶴與梅花的古畫,近而再摩娑,用放大鏡審視,發現在畫的右上角有一柱香題識:「待招邊景昭寫雪梅雙鶴圖」。蘇先生一看,異常興奮,因為畫的風格與邊景昭完全一致,又有邊景昭自己的題識,當為邊景昭真品無疑。蘇先生以1500元的價格從書店為博物館購得此畫,並送往北京請古畫裝裱師修復,後來在題款下又發現了「邊氏文進」和「移情動植」兩方印,更進一步肯定了他的判斷。80年代後期,啟功、徐邦達、劉九庵、謝稚柳、楊仁愷等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專家巡迴鑒定到廣東省博物館,看了《雪梅雙鶴圖》後,均允稱精品,並將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據鑒定小組編輯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記載,邊景昭傳世的畫作極為少見,僅有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雙鶴圖》、《竹鶴雙清圖》(合作)、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杏竹春禽圖》、《花竹聚禽圖》和《秋塘鶺鴒圖》和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作品,計6件。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的此件作品,縱156厘米、橫91厘米,堪稱鴻篇巨制,乃其傳世畫跡中之珍品。此畫所幸有賴蘇先生彗眼識寶,不然可能將永無見天之日,或早已被人棄之紙簍。這類例子還有很多,如在北京琉璃廠的大甩賣中只花了3元錢便為廣東省博物館收購到明末清初廣東著名水墨花鳥畫家趙焞夫《花卉冊頁》……等等。在廣東省博物館,凡是經他徵集的作品大多在背後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記錄著獨具慧眼的蘇先生的傳奇經歷。 對於博物館徵集藏品,蘇先生常常告誡我們,一定要有前瞻性。如一些美術史上的小名家,作品傳世不多,但藝術水平精湛,這類作品也要適當徵集,也許將來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將成為填補美術史空白的重要佐證;當代一些藝術造詣高超的畫家作品也要適當徵集,這些作品若干年後就是重要的文物。在蘇先生所處的「當代」,他便利用其廣泛的社會關系,為博物館收藏了諸如傅抱石、謝稚柳、李可染、劉海粟、黎雄才、關山月等人佳作。事實上,當時並不被文博界所看好的當代名家作品已然成為博物館、美術館收藏的新寵。目前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此類作品極多,這是和蘇先生的遠見卓識分不開的。 正是因為蘇先生這種獨到的鑒定實力與高瞻遠矚的眼界,使得僻居嶺海一角的廣東省博物館能成為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天津藝術博物館之後的中國書畫收藏大館,尤其明清以來的書畫作品,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均可在省級博物館中位居前列。

熱點內容
夾縫中綠植 發布:2025-05-21 08:02:21 瀏覽:783
檸檬的花語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21 07:56:51 瀏覽:780
附近花卉市場批發市場 發布:2025-05-21 07:56:49 瀏覽:337
高碑店玫瑰園 發布:2025-05-21 07:52:32 瀏覽:173
牡丹基因表 發布:2025-05-21 07:51:06 瀏覽:696
茶花伯爵 發布:2025-05-21 07:43:28 瀏覽:785
廣州櫻花家用吸油煙機 發布:2025-05-21 07:40:49 瀏覽:320
七夕節涼快 發布:2025-05-21 07:39:17 瀏覽:599
居家什麼盆景 發布:2025-05-21 07:30:37 瀏覽:74
櫻花校園皇冠版下載 發布:2025-05-21 07:26:38 瀏覽: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