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基因表
㈠ 家養牡丹鸚鵡繁殖技巧是什麼
一對3歲大的牡丹鸚鵡的繁育記錄,其基因分析如下:
親鳥情況:
親鳥基因表:
- 松熏:淡化松石美桂閃光基因
- 紫薰:淡化紫羅蘭美桂閃光基因
松熏含有淡化基因、美桂基因和閃光基因,為隱性遺傳、伴性遺傳和伴性遺傳。紫薰含有同樣的基因,但為伴性遺傳。因此,子代雛鳥將一定攜帶這三種基因,松石基因和紫羅蘭基因則根據親鳥攜帶情況而定。
雜毛成因探討:
- 初步猜想:松石基因與淺綠基因形成共顯性,產生海綠色基因,導致鳥羽毛顏色隨機表現,形成斑駁「雜毛」。
- 另一推測:淺綠基因與松石基因結合,後代顏色介於淺綠色與松石色之間,並非互相參雜。
基因分析:
- 公鳥基因:紫薰,紫羅蘭基因雙基因、美桂基因、閃光基因
- 母鳥基因存疑:可能為松藍薰,腰色為藍色,需要進一步在冬季繁育記錄中討論
- 001號雛鳥:松藍薰,可能帶有單因子紫羅蘭基因,雜毛現象可能與紫羅蘭基因有關
親鳥喂養:
- 前兩周為親鳥喂養期,直至國慶節前,親鳥主要負責喂養和照顧雛鳥。
人工喂養:
- 國慶節期間,兩只最大的雛鳥被人工飼養,以減輕親鳥負擔,喂養過程包括使用帕特二段奶粉、B牌TLC-30型號保溫箱等,並在營養和體重增長方面進行了詳細記錄。
基因分析幫助理解了親鳥和雛鳥的基因構成,以及雜毛現象的可能原因,為後續繁育提供了參考。關注基因對牡丹鸚鵡羽色的影響,對選擇親鳥和繁殖策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㈡ 牡丹配對公式一覽表
牡丹鸚鵡配對公式如下。
第一、淡色系基因的雄鳥(如綠金,銀頂、藍金,銀頂)與原始種系雌鳥(綠桃)交配,子代必定全為單一基因的原生種表現型。第二、肉桂色系雄鳥(澳洲肉桂、美國肉桂)與原生種系雌鳥交配,子代雌鳥全為肉桂色系,而雄鳥則為原生種系。
牡丹鸚鵡又叫情侶鸚鵡、蠟嘴鸚鵡、愛情鳥。牡丹鸚鵡是最細小的鸚鵡品種,壽命約10—15年,身長約13—17厘米,重40—60克。孵化期23天,42天羽毛長成。野生原始種計有9種,均產於非洲,除一種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島外,其餘8種分布於非洲坦尚尼亞、烏干達、衣索比亞、蘇丹等地。牡丹鸚鵡會與配對後的伴侶形影不離,相依相偎,而且多是會廝守終生。亦因為這樣,大部分人強烈地認為,情侶鸚鵡必須是成對飼養。也有人相信,牡丹鸚鵡像其他的鸚鵡一樣,只要得到足夠的關心及照顧,單只牡丹鸚鵡也可以與人建立一個友伴關系。
㈢ 牡丹鸚鵡華樂基因是什麼意思
面類小鸚,經過幾十年的人工培育,以及在培育過程中出現的不斷變異、選擇及淘汰,目前能穩定品系特徵,並進行遺傳的,共計為18類單基因品系(特指明是單基因),這些品系與原始種在體羽顏色、面色、頭色、眼色、以及體貌特徵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的差異。18種單基因品系分別:
(01)原始種
(02)深色系
(03)黃化系
(04)淡綠系
(05)淺藍系
(06)橙面系
(07)紫羅蘭
(08)美桂系
(09)澳桂系
(10)閃光系
(11)顯派系
(12)隱派系
(13)淡化系
(14)邊化系
(15)淺色華樂系
(16)深色華樂系
1;原始種:代表-綠桃
「綠桃」是所有面類小鸚品系當中,最能代表面類小鸚,並能獨立稱之為「種」的單基因個體,其羽色基因最為「原始」。同時也是所有面類小鸚基因的本源,目前所有面類小鸚,皆由綠桃產生變異、並進行人工選擇培育而來。非洲野生「桃面情侶鸚鵡」中只有綠桃。
2;黃化系:代表-黃桃
「黃桃「」即是綠桃的「黃化」種,所謂「黃化」,指的是鳥體身上的黑色素細胞消失,只留下黃色、橘色及紅色等暖色系的色素。鳥體腳部變為粉色,尾部為白色,尤其是黃化種的眼睛,由於虹彩及視網膜上的黑色素消失,只留下血管及黃色系色素,所以眼睛皆為紅色或粉紅色,這也就是黃紅目名稱的由來。由於面部羽毛未受影響,所以面色未變。無論是性連基因或隱性基因的黃化,都可稱為黃紅目。
3;深色系代表-橄欖綠桃
「橄欖綠桃」,也有人稱為「坦克綠桃」,相對於淺色的基因而言,「橄欖綠桃」由於鳥體自身結構色素發生改變,在體羽上反映出來,比正常的綠桃顏色要深很多,而面部紅色等暖色系色素不變,體表羽色加深,腹部羽色呈現黃綠色,尾部深藍色,明顯與原始種不同
4;橙面系代表-綠金面
「橙面」國內也稱之為「金面」,是由於鸚鵡體內的鸚鵡色素產生變異,面部的紅色變成了橙色,並且該特徵具有遺傳性,體表羽色較「綠桃」要略淺一些,身體其它部位羽色,無特殊變化。
5;淡綠系 代表-綠金(銀)頂
「綠金頂」品系的鳥,也稱為海藍色,藍綠色,屬鸚鵡色素變異品系中的,部分藍化(parblue)變異形態中Aqua blue類型。由於不完全藍化,體羽變為淡綠或藍綠色,面部鸚鵡色素大部分消失,也會在頂部殘留或完全消失,出現了所謂「金頂」或「銀頂」的區分。個人認為「金(銀)頂」的區別只在於部分藍化形態下的Aqua blue與中間型,(小鸚parblue 有三型即Turquoise blue. Aqua blue 跟中間型)同一品系的單位個體間,色素沉澱變異不同而已,表現性狀上除頂部色素殘留有區別,體表羽色也會有深淺不同。但色素變異的作用機理是一樣的。
6;淺藍系 代表-藍金(銀)頂
「藍銀頂」這一品系的變異,與淡綠系一樣,都屬於部分(不完全)藍化,只是淺藍系屬於Turquoise blue類別,又叫white face blue。藍化效果要明顯強於Aqua blue,除面部額頂上已很少有紅色殘留外,體羽已變為藍色,但也只是部分藍化,全世界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藍化小鸚。至於頂額還帶有紅頂的藍銀頂,國內一般習慣稱為「藍金頂」,這種個體的類別,和「綠銀頂」的色素機理是一樣的,都屬於三型當中的中間型,界於Turquoise與Aqua之間的一種不完全變異形態。另外,這兩年在國內經常提到的一個羽色形態「荷蘭藍」,其色素變異與作用機理如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
7;紫羅蘭系 代表-紫羅蘭
紫羅蘭這一品系,於1980在丹麥培育完成,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品系,變異機理與其它品系不同,而與深色系類似,屬於結構色變異,由於羽髓海綿區結構發生改變,髓質直徑變粗,能吸收到很多較長波長的光線,使得體羽呈現出紫色來。另外,紫羅蘭基因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後腰部的羽色會是靚紫色,且具有比較穩定的遺傳性。帶有金頂或綠毛的紫羅蘭系,個人認為是品系中,變異形態非完全表現的單位個體,雖然80年代所培育的紫羅蘭系是帶有紅頂的,但目前全世界各地,純白面和紫色體羽的紫羅蘭系,已非常普遍了。
㈣ 牡丹鸚鵡屬(Agapornis)四種突變基因類型
在九種牡丹鸚鵡品種中,研究人員發現了30種不同的突變基因。這表明了牡丹鸚鵡的多樣性和遺傳變異的豐富性。九種牡丹鸚鵡的特徵各異,以下是對其中四種突變基因類型的具體描述。
第一種突變基因類型涉及到鸚鵡色素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是由於羽毛皮質層中鸚鵡色素的減少或改變所引起的。例如,有一隻野捕的黃領牡丹鸚鵡,其黃色的部分消失了,被白色取代,綠色部分則變成了藍色。這種現象在虎皮鸚鵡身上也有所觀察。Cooke et al.(2017)指出,這種改變是由於MuPKS基因的一個T > C點突變,導致無法生成黃色鸚鵡色素,反射出藍色光線,從而造成羽毛的藍色表現。這種表現型遵循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與虎皮鸚鵡的情況類似。然而,藍色化基因(Blue)的出現,與荷蘭藍(Aqua)和松石綠(Turquoise)基因不同,後兩者鸚鵡色素的含量有所下降。目前,這些表現型的具體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第二種突變基因類型關注的是黑色素的變化。Mundy(2006)和McGraw(2006)的研究發現,大部分顏色變化都與黑色素的分布變化有關。然而,有關鸚鵡品種黑色素的研究相對較少。通常情況下,常見的鸚鵡羽毛顏色變化歸因於黑色素含量的減少。
第三種突變基因類型涉及到羽毛結構的變化。暗色基因(Dark factor)影響羽毛中海綿層的面積,減少可見光的反射,從而影響了鸚鵡的顏色表現。暗色基因是半顯性遺傳的,有三種表現型:雜合子(SF)鸚鵡比野生型稍微暗一點,純合子(DF)鸚鵡呈現橄欖綠色。MUTAVI的研究還揭示了板岩基因(slaty)能夠改變羽毛中的角蛋白,導致羽毛顏色變為藍灰色。在虎皮鸚鵡中,板岩基因是伴性遺傳隱性基因,而在牡丹鸚鵡中,它是半顯性遺傳的,兩者之間可能由同一個多態性基因引起。
第四種突變基因類型涉及真黑色素的變化。2017年,桃臉牡丹鸚鵡中的翡翠基因(jade)被正式認可。這種基因導致鸚鵡飛羽和身體中只有原本一半的真黑色素,呈現出暗黃色。在費氏牡丹鸚鵡中發現的暗翅基因(Euwing)也使翅膀顏色加深,並改變身體顏色。暗翅基因是不完全外顯率的顯性遺傳,當與閃光基因(Opaline)結合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這四種突變基因類型揭示了牡丹鸚鵡的遺傳多樣性及其影響羽毛顏色和結構的機制。這些研究不僅豐富了我們對鸚鵡生物學的理解,也為鸚鵡的繁殖和保護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