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刻梅花圖片
A. 描寫梅花外貌的句子
1、寒凝大地,它頑強地開出一朵朵美麗的花。有的白里透紅,有的潔白典雅,有的粉色如霞……千姿百態,燦爛芬芳,像雲霞裝扮著大地,點綴著殘冬。粉嫩的花蕊散發著一陣陣清香,令人心曠神怡。「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那香氣不是其他花能媲美的。茉莉花香氣太濃,甚至有些俗氣;菊花香太淡,有些隱逸,至於牡丹芍葯,似乎又太華貴了。只有梅花陣陣暗香,使人神清氣爽。
2、走進靈峰,遠遠地看去,只見一株株梅樹筆直地挺立在草叢邊上。那紅梅像是被顏料染過似的,鮮艷奪目,一片一片的紅梅樹看起來就如同一叢叢火苗在跳躍。漸漸走近了,才發現有幾朵紅梅還是含苞待放的,那花苞上還有個小孔,像一個瓶蓋子口,又如一個羞澀的小女孩紅著臉;有幾朵還是探頭露臉的花骨朵兒;還有幾朵已經完全開放。
3、花朵在春風中展現著自己完美無瑕的姿態,讓人看著目不轉睛,怎麼也看不夠,綠綠的草兒探出頭來,襯托著花朵,柳樹甩枝贊美花兒,鳥兒為花兒歌唱。在梅花淡淡幽香的吸引下,蝴蝶蜜蜂千里迢迢趕來采蜜,停在花朵上,與花朵細語,與露珠嬉戲,讓忙碌一天的人們心裡,滑過一道美麗的弧線。
4、縷縷西風盪漾,初冬晨霧彌散出濃濃寒意,一夜冰凌霜結,梅花枝頭上探出冰晶玉潔,剔透著珠光寶氣,宛若玉女亭立。透著綠芽含苞紅顏頂立著白雪,紅梅欲綻嚴寒,玩弄著天山飛雪。
5、從未見過有花兒在地凍天寒時開著朵朵美麗的花。它們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凜冽的寒風中,那花白里透紅,花瓣潤滑透明,像琥珀雕成的。有著冷清玉潔的雅緻。有的艷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美麗極了。
B. 福州最美梅園,林陽寺梅花有多美
說到我國最美的櫻花在哪裡,當屬武漢大學。而福州最美的梅園在哪裡呢?可能有很多人被問住了。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有了解過歷史或梅花的就知道,最美的梅園當屬福州千年古寺林陽寺的梅花,而今日即將迎來該古寺的最美梅花季,你期待嗎?
C. 梅花篆字是什麼
梅花篆字,字形似梅花,故名。
歷史上「梅花篆字」經歷了商、漢、唐、宋、元、內明、清諸朝的風容雨沉浮。早在商朝時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漢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它以「遠看為花,近看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融為一體,字體剛勁有力」為特點。古人愛梅、賞字的習慣,賦予了「梅花篆字」遒勁、淡雅的文化內涵,也使之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書法的一塊活化石。
D. 有周盤落款的紫砂壺是誰制的,壺上面有梅花,上面有諸葛勛刻筆名友石
周盤指的是一種壺型,看不出來壺是誰製作的,但是有諸葛勛刻筆名友石內這個信息,可容以推測出這是一把民國年間的紫砂壺。
諸葛勛(1897-1957):藝名雲石,友石,卧龍生。諸葛勛是宜興紫砂壺的紫砂名人,工藝師,民國十五大陶刻名家之一。
E. 畫梅花最有名的畫家
1、董壽平
董壽平(1904-1997)當代著名寫意畫家、書法家。早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和北京東方大學。以畫松、竹、梅、蘭著稱,晚年有黃山巨擘之稱,以黃山為題材畫山水,亦善書法。他筆下的硃砂紅梅堪稱絕技,在畫界享有「董梅」、「壽平竹」、「黃山巨擘」的雅譽。
2、王雪濤
王雪濤(1903--1982),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中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
3、陳半丁
陳半丁,(1876--1970),即陳年,畫家。以寫意花卉最為知名。他的作品融明、清各家花卉技法之長,以洗練、概括的筆墨和古樸沉著的色彩來表現花卉鳥獸。
4、關山月
關山月(1912—2000),著名嶺南畫派大師,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尤以寫梅著稱,世稱「關梅」。他的作品具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因而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
5、田世光
田世光(1916—1999),中央美院教授,張大千得意弟子,現當代工筆重彩花鳥畫大師。
6、江寒汀
江寒汀(1903-1963),海上著名花鳥畫家、藝術教育家,與唐雲、張大壯、陸抑非並稱「海上四大花旦」,在畫壇上有「江虛谷」的美譽。
7、謝稚柳
謝稚柳 (1910-1997),擅山水、花鳥、人物、走獸及書畫的鑒別。早年多工筆細寫,晚年喜用落墨法,縱筆放浪,墨彩交融,呈現濃郁浪漫的詩境。
8、黃幻吾
黃幻吾(1906-1985),名罕,字幻吾,號罕僧,晚年稱罕翁,是活動於上海的嶺南畫派名家。創作取材廣泛,手法多樣,山水、花鳥人物無不見長,構圖新巧,筆墨酣暢,設色雅麗,畫面生意盎然,雅俗共賞。
9、陶冷月
陶冷月(1895—1985),擅長山水、花卉、走獸、游魚,尤善畫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也是寫梅花的高手。
10、談月色
談月色 (1891—1976),民國傳奇女子,工詩善書畫,精於篆刻,其畫梅馳譽海內外。
梅花在冬春季節開,和蘭花、竹子、菊花一起稱為「四君子」,也與松樹、竹子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中華文化有謂「春蘭,夏荷,秋菊,冬梅」,梅花憑著耐寒的特性,成為代表冬季的花。梅花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F. 梅花轉字體出於哪個朝代
梅花篆字的發展源遠流長。早在商朝時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漢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它的發展歷經了商、漢、
唐、宋、元、明、清七朝的風雨沉浮,這顆璀璨的民間藝術魂寶,卻漸漸不為人知了,能寫出梅花篆字的人更是寥若晨星。它以「遠看為花,近看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融為一體,字體剛勁有力」為特點。古人愛梅、賞字的習慣,賦予
了「梅花篆字」遒勁、淡雅的文化內涵,也使之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書法的一塊活化石。在我國出土的商朝殘存的古陶器上,就發現刻有「南無阿彌陀佛」的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漢代梅花篆
已成為人們欣賞收臧的佳品,當時名聲顯赫的著名書法家林和靖曾留下《省躬識誡龐增抗極》的名帖。到了唐朝李世民即位後,在長安出現了「梅花大盜」鬧京都的事件,皇宮中的玉璽被盜,現場留書梅花三朵。案件始終懸而未決,皇帝大怒之下,將全國所有能寫梅花篆字的藝人一律緝拿斬殺,後來家中凡藏有梅花篆字的人為免招殺身之禍,也紛紛舉火焚之。直到元明時期,梅花篆字才重見天日。由於篆字能識辨者本來就不多,加上梅花點綴,就更加生澀難懂了,所以也一直充滿神秘感。歷史上有關它的記載並不多,大部份都是民間傳說。我國最早的梅花作品,為南北朝張僧繇《詠梅圖》,宋代宋雪岩之《梅花喜神譜》,明代沈襄之《梅譜》,清代「八大山人」、「楊州八怪」乃至近現代吳昌碩、徐悲鴻等大家有歷史可考的是明武宗年間,被人們認為是歷史十大罪人之一的大奸臣劉瑾能用雙手書寫,其他記載要麼出現在民間傳說里,要麼出現小說故事中。評書《楊家將》夜審潘洪一段,就提到過寇準會寫;《三國演義》中也曾提到徐庶的老娘也會寫;國粹京劇《陳三兩爬堂》中的陳三兩也能雙手書寫。
G. 上勞技課做紫砂壺,要求刻些東西,但我覺得刻梅花竹子什麼的都太俗了,請問刻些什麼比較新穎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佚名)
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魏時敏)
卧雲歌德,對雨著「茶經」。(詹同)
小橋小店沽灑,初火新煙煮茶。(楊基)
蠶熟新絲後,茶香煮灑前。(楊基)
花溝安釣艇,蕉地著茶甌。(德祥)
春風修禊憶江南,灑榼茶爐共一擔。(唐寅)
寒燈新茗月同煎。淺甌吹雪試新茶。(文徵明)
草堂幽事許誰分,石鼎茶煙隔戶聞。(浦瑾)
平生於物之無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孫一元)
加起炊茶灶,聲聞汲井甌。(吳兆)
幽人採摘日當午,黃鳥流歌聲正長。(佚名)
竹灶煙輕香不變,石泉水活味逾新。(藍仁)
冷然一啜煩襟滌,欲御天風弄紫霞。(潘允哲)
濟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門洗俗塵。(周杏村)
閑是閑非休要管,渴飲清泉悶煮茶。(選自《金瓶梅》)
風流茶說合,灑是色媒人。(選自《金瓶梅》)
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葉非花自是香。(楊萬里)
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蘇軾)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杜耒)
磨成不敢付僮僕,自看雪湯生璣珠。(蘇軾)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潔。(蘇軾)
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文同)
何須魏帝一丸葯,且盡盧仝大碗茶。(蘇軾)
青燈耿窗戶,設茗聽雪落。(陸游)
茶映盞毫新乳上,琴橫薦石細泉鳴。(陸游)
寒澗挹泉供試墨,墮巢篝火吹煎茶。(陸游)
更作茶甌清絕夢,小窗橫幅畫江南。(陸游)
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葯市無光輝。(范仲淹)
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鋪粟盤龍茶。(蘇軾)
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台卓酒旗。(林逋)
茶鼓適敲靈鷲院,夕陽欲壓赭圻城。(陳選)
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陸游)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范仲淹)
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梅堯臣)
樣疊魚鱗碎,香分雀舌鮮。(佚名)
綠甲蟬膏泛,紅丁蟹眼遮。(佚名)
舌本芳頻漱,頭綱味最佳。(佚名)
瀹泉嘗玉茗,潑乳試金甌。(佚名)
茶甘酒美汲雙井,魚肥稻香派百泉。(黃庭堅)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佚名)
兼然幽興處,院里滿茶煙。(佚名)
吟詩不厭搗香茗,乘興偏宜聽雅彈。(佚名)
茶香高山雲霧質,水甜幽泉霜當魂。(佚名)
心隨流水去,身與風雲閑。(佚名)
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動九天風。(黃鎮成)
欲試點茶三味手,上山親汲雲間泉。(韓奕)
入社陶公寧止灑,品泉陸子解煎茶。(韓奕)
玉杵和雲春素月,金刀帶雨剪黃芽。(耶律楚材)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處處詩題。(張可久)
詩床竹雨涼,茶鼎松風細。(張可久)
乘興詩人棹,新烹學士茶。(張可久)
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風聲盼盼茶茶。(張可久)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鄭板橋鎮江焦山吸江樓)
花箋茗碗香千載,雲影波光一樓。(何紹基)
一甌解卻山中醉,便覺身輕欲上天。(崔道融)
味為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痾蘇。(葛長庚)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鄭板橋四川青城山天師洞聯)
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與大臣聯)
竹露松鳳蕉雨,茶煙琴韻書聲。(張鰲)
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鄭板橋)
烹調味盡東南美,最是工夫茶與湯。(冼玉清)
試院煎茶並飲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萬重波。(王師儉)
潤畦舒茶甲,曖樹拆花***。(黃遵憲) 、
揀茶為款同心友,築室因藏善本書。(張延濟)
白菜青鹽糝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鄭板橋)
墨蘭數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人窯。(鄭板橋)
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鄭板橋)
山光撲面因朝雨,江水回頭為晚潮。(鄭板橋)
雷文古泉八九個日鑄新茶三兩甌。(鄭板橋)
ps.想當年偶去勞技 在紫砂壺上刻了一個 hello kitty = = 、
H. 什麼是梅花小篆
梅花小篆是指在篆字的基礎上,將梅花鑲嵌字內,使之天然成為一體,遠看像篆回字飛舞,近看似答梅花盛開,篆體本來就很難令人讀懂,加上梅花的點綴,便顯得更為生澀難懂,更增加了它蒙朧神秘感。
早在商朝時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漢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它的發展歷經了商、漢、唐、宋、元、明、清七朝的風雨沉浮,這顆璀璨的民間藝術魂寶,卻漸漸不為人知了,能寫出梅花篆字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I. 梅花篆體最早出現在哪個年代
梅花篆體的發展歷經了七朝的風雨沉浮。早在秦朝時期殘存的古陶器上,就刻版有「南無阿彌陀權佛」的梅花象形文字;漢代的梅花篆字成為了欣賞收藏佳品,著名書法家林和靖曾留下「省躬識誡龐增抗極」名帖;到了唐王李世民即位,京城出現了「梅花大俠」鬧京都之事,皇宮玉璽被盜,留書梅花三朵,皇帝大怒下令將所有能寫梅花篆字之人一律緝拿;直至元明兩代才重見天日,可是到了清末,這種藝術形式又漸漸失傳了。歷史上「梅花篆字」經歷了商、漢、唐、宋、元、明、清諸朝的風雨沉浮。早在商朝時的古陶器上,就刻有梅花象形文字。到了漢代,梅花篆字就成了收藏佳品。它以「遠看為花,近看為字,花中有字,字里藏花,花字融為一體,字體剛勁有力」為特點。古人愛梅、賞字的習慣,賦予了「梅花篆字」遒勁、淡雅的文化內涵,也使之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書法的一塊活化石。從清代起,梅花篆體逐漸失傳。清朝以後很多專家都認為「梅花篆體」失傳。全國會「梅花篆體」的不超過10個人,「梅花篆體」是書法中的熊貓
J. 梅花的外形與精神品質
我愛梅花
朋友,在花的世界裡,你最喜歡什麼?是華貴艷麗的牡丹?是絢麗火紅的玫瑰?還是淡雅幽香的水仙?……至於我,我卻喜歡獨傲霜雪的梅花。
梅花——自古以來,都是詩人們贊頌的對象。就像毛澤東的「以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陸游的「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以及王冕的「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類詩句不勝枚舉。
我愛梅花,我更要贊頌她。
梅花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沒有菊花的尊貴典雅,沒有水仙的婀娜多姿,但卻有著超凡脫俗的傲骨。陽春三月,是一個奼紫嫣紅的季節。公園里橙黃迎春花兒;純潔無暇的百合;芬芳醉人的玫瑰;亭亭玉立的鬱金香;含苞欲放的白玉蘭。奇花爭艷,令人美不勝收。然而,在這花的海洋里卻找不到梅花的倩影。因為它不開在陽春三月,而是開在寒冬臘月。迎接它的不是和煦的陽光,而是凜冽的北風;滋育他成長的不是和風細雨,而是冰天雪地。然而,當你漫步在它身旁,映入你眼簾的卻是傲然挺立、精神抖擻的枝幹,含苞欲放的花蕊。瞧,那一朵已經開放,紅紅的花瓣緊緊的依偎著花蕊,像母親擁抱著嬰兒。細細的花蕊間,零星點綴著白色,絲絲縷縷,情意綿綿。那就要開放的,飽脹得快要裂開似的。啊,這就是梅花。她不會與別的花兒在春天爭奇斗艷,而是默默收起花苞。但在三九嚴寒,任憑風霜雪打,從不低頭彎腰,依然那樣嫻靜,用它那高潔質朴的性格,洗滌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
生活的歷程中免不了風霜雨雪。我們應從梅花的精神中吸取力量,以梅花的堅強精神去對待前進路上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