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獎專場
A. 梨園春為什麼停播了
應該是因為地震來原因 ,特自殊時期,特殊對待,不過節目沒有取消
《梨園春》7月6日起推出「梅花綻放迎奧運」
隨著奧運腳步的日益臨近,各地的奧運重大文化活動將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從7月開始,《梨園春》隆重推出「梅花綻放迎奧運」系列節目,向世人傳達「人文奧運」的真諦。
河南省的二十位梅花獎得主,八位外省梅花獎得主,還有精靈可愛的小梅花獎得主聯袂為您奉獻她們的拿手好戲。本次活動共六期節目,四場梅花獎演員專場,兩場小梅花獎專場。可謂是流派紛呈、艷麗多姿,成為連接河南戲各流派交融的紐帶,河南戲和外省劇種交流的平台,它的構成具有更大的震撼力,對河南戲曲界來說,將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典。
B. 中國戲曲屆最高獎項梅花獎獲獎的條件是什麼
梅花獎評選標准抄:以表演藝術襲成就為主,同時重視思想作風,要求有良好的人品、戲德,提倡德藝雙馨。
參評演員的演出劇目為一台新創作的大戲或至少含一折新創作的小戲的專場演出。昆劇、芭蕾舞劇可以演傳統戲和古典作品。民間職業劇團的參評演員不規定演出新創作劇目。評委會對參評演員的基本功、表演技藝、創造舞台形象的能力做全面考核,尤其要考慮其在表演藝術上是否有所發展,是否有個人的獨創性,以鼓勵演員個人的創造和藝術上的出新。首次獲得梅花獎的演員,須得到參加投票評委1/2以上票數方能當選。獲「二度梅」和梅花大獎的演員,須得到參加投票評委2/3票數方能當選。
C. 郭惠蘭的郭惠蘭主演戲
此後她陸續主演《蝴蝶杯》、《白蛇傳》、《抬花轎》、《三哭殿》、《秦香蓮》、《桃花庵》、《賣苗郎》、《三上轎》、《對花槍》、《劉三姐》、《十五貫》、《寶蓮燈》、《下河東》、《女太子》等古裝戲,並且還主演了《朝陽溝》、《社長的女兒》、《李雙雙》、《洪湖赤衛隊》、《紅嫂》、《紅燈記》、《山鷹》、《黛諾》、《山鄉風雲》、《孔繁森》等多個現代戲。這些藝術實踐,無疑為豐富她的舞台經驗,鍛煉和提高她的表演及演唱技巧起到了有益的幫助。
崔派經典《三上轎》是崔蘭田的保留劇目,經過「文化大革命」後,她已多年沒再演此劇了。1982年,她將此戲傳授給了郭惠蘭。同年,豫劇大師陳素真和馬金風在鄭州欣賞完郭惠蘭的表演後,激動萬分,直誇她嗓子好,唱得有激情、有韻味,並祝賀崔蘭田教出了一個好徒弟。1985年,郭惠蘭在北京演出《桃花庵》、《賣苗郎》(楊蘭春、王基笑改編版,以下簡稱新版)和《三上轎》時,場場爆滿、場場轟動,觀眾強烈要求劇團多演幾場,可見北京觀眾對其的喜愛程度。中國劇協副主席劉厚生和首都文藝界知名人士也高度評價了她的表演。這次成功的演出,標志著郭惠蘭的表演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至此,她的藝術才華得到了全面地展示。她的許多唱段被中央及多個省、市電(視)台錄(像)音。她表演的《桃花庵》和《蝴蝶杯》(《游龜山》)被中央電視台錄像,並被中國唱片社灌製成唱片,發行全國;河南、天津、陝西、山西、內蒙、甘肅、安陽等省市電台錄制並播放了她演唱的《紅燈記》、《李雙雙》、《山鄉風雲》、《沙家浜》、《龍江煩》、《杜鵑山》、《山鷹》、《劉三姐》、《紅嫂》、《陳三兩爬堂》、《三上轎》、《桃花庵》、《賣苗郎》等唱段;1986年,河南黃河音像出版社發行了她演唱的新版《賣苗郎》盒式磁帶專輯以及《桃花庵》選段;2002年,河南電子音像出版社發行了她主演的《三上轎》VCD光碟;河南電視台和安陽電視台還分別錄制了她表演的《桃花庵》、《賣苗郎》等劇;河南人民廣播電台應廣大戲迷的要求對其進行了專訪。她還曾多次晉京為中央領導做專場演出,受到賀龍、華國鋒、陶鑄、楊得志、關肅霜、樊粹庭、常香玉、曹子道、楊蘭春、王基笑等領導和專家、藝術家的贊揚,許多報紙也予以了熱情的報道。在安陽市,只要一提到她,無論是戲迷、專家還是同行演職人員,無不對她贊賞有加。有專家評價說:「她的演唱不僅保留了崔派藝術的原汁原味,而且還有她個人的特點。而她個人的特點又很完美地和老師的藝術特點結合在了一起,尤其是在情感表達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崔派藝術的表現力和震撼力;」有年老的觀眾評價說:「聽她的唱,比吃肉都香;」更有年輕的觀眾認為:聽她的唱,好比是聽徐小鳳或蔡琴的歌曲一般百聽不厭……對於這樣的評語,本人曾經深有體會,所以覺得確不為過,而且本人還曾做了幾個試驗以說明她的藝術魅力。
本人曾分別選擇了老、中、青三代戲友(這其中既有一般的戲迷,也有戲曲演員、戲曲名家和戲曲評論家),讓他們聽她的唱段後進行評價(這之前,他們均未聽過她的唱段)。設想到他們聽完後,大發感慨。有的道:「這是真正的崔派,太純正了。如果把她放在鄭州,再有一定的地位,早『火』了!」有的道:「她的聲音和演唱有一種特殊的魅力,是那種一出聲就能把人感染的磁性魅力,不光好聽,而且動聽、耐聽!」有的道:「太可惜了,這么好的演員怎麼不多加言傳呢,真是人才浪費」……凡此種種,使我得出如下結論:她是一位有實力的演員,一個既繼承了原崔派的韻味,又揉合進了自己特點加以發展的優秀的崔派藝術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她把崔派藝術的風格、韻味完美地展示了出來。她是一位可遇而不可求的崔派優秀傳人,更是一個應引起各方面重視的人才!一個令人備感珍借的人才!
她的演唱特點(同時也是她有別於其它演員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她有著一個酷似崔蘭田的嗓音條件,也屬於次女高音型。她的音域很寬,中低音區深沉渾厚,高音區舒展明亮。其演唱以大本嗓為主,結合使用二本嗓。其真假聲結合自然,音色統一。得天獨厚的嗓音為她繼承崔派唱腔提供了一個優越的條件,但她本人並未因此而自目地模仿老師,而是在繼承老師唱腔特點的基礎上,又大膽地把唱腔予以了發展。尤其是在崔派的裝飾音、哭腔和崔派唱腔的情感表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比如崔派唱腔中極富特色的裝飾音(包括倚音、被音及尾滑音等),看似簡單,其實極難唱出「味道」來。當年崔蘭田就曾以此唱痴了無數的觀眾。觀眾愛聽她的這些裝飾音,這些裝飾音也為她的唱腔藝術增添了無窮的韻味和魅力。崔派裝飾音,尤其善於用到滾白、飛板、散板、慢板等唱段中。尤其許多唱段往往不要伴奏樂器,而單憑演員用唱功去傳情達意,這時,裝飾音就更起到了增加旋律美、吸引觀眾的效果。郭惠蘭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她巧妙地吸收了豫劇祥符調的唱腔運用到自己的演唱中,再配以自己甜潤、磁性的嗓音,婉轉的唱腔風格,唱出來後,迂迴曲折,不僅把崔派唱腔的裝飾音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還對崔派唱腔的旋律予以了豐富、發展和提高。又如崔派的哭腔,它是崔派唱腔重要的組成部分,崔派藝術主要還是一門哭的藝術。崔蘭田創造的哭音,其落點有的在高聲區,有的在中低聲區。她的哭腔高聲區不乍,中低聲區不虛,這很需要下一番功夫。郭惠蘭在這方面緊隨老師的步伐,也做得比較出色。她把高音區的哭腔處理得既有激情又不失婉轉,既奔放又不乍。她更是創造性地在高音區的哭腔中加入了更多的波顫音和尾滑音,甚是好聽。中低音區不用說更是她的優勢所在了,傷心、哀怨的哭音落在她渾厚的胸腔共鳴中,如驚濤歸於平靜,如萬籟歸於寂靜,平添了一種傷心欲絕、感人落淚的效果。真可謂:一曲唱到傷心處,萬物靜止皆心慟。
一位優秀的排球二傳手,往往能起到穩定軍心——控制比賽節奏——組織有效進攻——取得最後勝利的核心作用。而這樣的人才,不是單憑訓練便可成就,他(她)有時更需要有過人的天賦才可。戲曲演員也一樣,優秀的主演,一出場便能穩定觀眾和其他演員的情緒,並能很好地控制音樂的節奏,烘托整個舞台氛圍,並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其他演職人員的表演激情和觀眾的熱情,取得完美的演出效果。郭惠蘭,就屬於此類演員。她的情緒調控能力、情感的迸發能力,特別獨特地顯示在她的演唱中她是專攻青衣和閨門行當的,這兩個行當不可能像花旦那樣以活潑動人的動作表演去吸引觀眾,而只能靠演員的唱功。她就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嗓音條件和演唱技巧牢牢地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邊,並能把與其配戲演員的激情帶動出來。整場戲中,何處該慢唱,何處該快唱,何處需低吟輕啼,何處需激越奔放,她均能有效地進行調控,使人不知不覺中便隨著她的表演和演唱體味到了崔派藝術的美。比如她在《陳三兩爬堂》、《三上轎》、《秦香蓮》和《賣苗郎》等劇中的表現就極具代表性。
如今,戲曲的改革步伐邁得比較快,戲曲舞台上不光出現了一大批改革後的新劇目,而且也涌現出了一大批革新戲曲唱法的演員。這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我本人始終認為:無論怎樣改革,戲曲必須得有戲味,得有民族特點,得好看、好聽、好懂才行!有些戲曲演員,不知是否受到流行歌曲或者歌劇的影響,唱起戲來戲不像戲,歌不像歌。盡管他(她)們的嗓子也很好,但就是讓人覺得沒戲味、不想聽,甚至還有一些被大眾媒體捧出來的所謂「好演員」,怎麼唱,怎麼讓人討厭!而聽郭惠蘭的演唱,則有另一番感受,這也是她的又一個突出特點——她的戲味特別濃郁、地道!郭惠蘭在借鑒、運用歌劇演員科學的發聲方法的基礎上,完美地保持了民族戲曲的傳統風格。尤其她在演唱音域跨度比較大的旋律時,總是處理得相當婉轉。她的聲音很富有戲味。即使是比較平淡的旋律或是一些接近歌曲的戲曲旋律,只要經她一唱,也總能唱出戲味、唱出樂感來。這就好比是一首流行歌曲,交給別人未必能唱紅,但如果交給鄧麗君、童安格或劉歡唱,則定能「火」一樣,這完全憑的是演員個人的天賦和魅力。即使是同一個劇目,郭惠蘭唱出的效果也和別的演員有所不同,這些特點突出地表現在她演唱的《蝴蝶杯》(《游龜山》崔派版)、新版《賣苗郎》和《桃花庵》等劇中。
另外,她本人的氣質,扮起妝來,也特符合崔派戲中大青衣的氣質。還有她演唱時的口形也與崔蘭田很像,但這種像又是自然的,不是她刻意去追求出來的,她簡直就是繼承崔派的最佳人選。
以上這些特點,均是她有別於其他演員的不同之處,一也是她藝術魅力的獨特之處。40多年的藝術生涯,她歷任安陽市豫劇二團(原劇團學生隊,後又改為安陽市豫劇團)領銜主演,安陽市豫劇一團領銜主演、副團長。她的足跡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她向千千萬萬的觀眾展示了她的藝術才華,奉獻了她的藝術青春。她為劇團的發展,為崔派藝術的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崔派藝術的發展史上為她重重地寫上一筆,她也是專家、同行、觀眾公認的最具有崔蘭田演唱韻味的崔派藝術的優秀繼承者。凡看過她表演或聽道她演唱的人,無不對她豎起大拇指。
崔派的各個劇目,她演起來均有乃師的風范。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三上轎》、《對花槍》和《陳三兩爬堂》這三個崔派名劇,因其他演員覺得不適合本人的條件或其他原因,均不怎麼願意演,結果,這三個名劇成了郭惠蘭的保留劇目,繼承和傳播這三個劇目的重擔也一下子落在了她的肩膀上。她也常常在思索:如何才能更廣泛地把老師的這幾個代表作介紹給廣大的觀眾朋友們呢!但由於種種原因,她沒有一次機會能代表安陽參加全省或全國的戲曲大賽(但這並不影響她在專家、同行和觀眾心目中的地位。沒機會不代表沒實力,她的實力絕對有機會去爭取梅花獎),再加上宣傳不夠,近年來她又很少在電視中露面等原因,使得一部分觀眾對她還比較陌生,不知道崔派弟子中還有一個郭惠蘭,而她卻又恰恰是目前崔派演員中惟一的一個最能完美地展示崔派藝術魅力的「原崔派」的代表人物。這不能不說是崔派藝術發展史上既幸運而又遺憾的一件事。這也使得許多觀眾,只知道崔派有這三個劇目,但卻很少能欣賞得到,甚至逐漸淡忘了這些劇目。還有崔派的《二度梅》(這個戲的唱腔旋律最適合郭惠蘭演繹)、老版本的《賣苗郎》、《秦雪梅弔孝》、《蝴蝶杯》、《李雙雙》,崔派特色的《紅樓夢》、《洪湖赤衛隊》等劇也快丟失了
以上這些劇目再加上《秦香蓮》、《桃花庵》、新版《賣苗郎》等劇都急需留下一個郭惠蘭演出版,以原汁原味地把崔派唱腔藝術介紹給廣大的觀眾朋友.並可為後學者提供一個學習的樣本,同時也可供欣賞、珍藏、研究之用。近一年來,本人的憂慮越來越深,眼看著新一代的崔派傳人中至今仍未出現一個能代表「原崔派」特色的演員,而且她們還全部走的是「新崔派」的唱腔路子,這不能不使人擔憂。更使人擔憂的是,有些演員越唱越離譜,大有漸行漸遠之趨勢。老年觀眾是越看越焦慮,年輕的觀眾則誤認為這即是崔派。殊不知,這和原來的崔派已相差太遠了!長此下去,真不敢想像。此時此刻,就更突顯出了「原崔派」的代表人物——郭惠蘭的重要性了。她現在已成為觀眾心日中的一面旗幟了,社會各界應予以人力扶持才是。長遠看,這對崔派的健康發展和普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許多熱心的觀眾也用不同的方式(或打電話,或登門拜訪)向郭惠蘭表達了他們的希望——希望她盡快地把自己的舞台藝術錄像保存下來,為「原崔派」留點兒資料,更希望她為崔派的發展多盡力量。而她本人又何嘗不是每天都在思索著怎樣才能把老師的的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呢!但她個人的力量畢竟是很有限的,這得需要文化主管部門、劇團、音像公司、新聞媒體等單位及專家、社會有識之士等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才行!
崔派藝術是我國民族戲曲藝術中的一個瑰寶、一枝奇葩,是崔蘭田大師一生藝術才華的集中體現,也是她留給我們的一份豐厚的文化遺產:她的唱段其實還有很多,這也都需要盡快地從她的傳人(尤其是郭惠蘭)那裡挖掘、整理出來才是。趁現在郭惠蘭的藝術青春還健在,還能演、能唱之時,越早整理越見成效。如果一旦等郭惠蘭年事已高,不能演也不能唱時再去做這些事情,那麼留給我們的遺憾將會更多,說的更嚴重一些,「原崔派」文化將會逐漸消失。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的話,那可真是崔派藝術的極大損失!
本人在此無意否定「新崔派」,客觀地講,「新崔派」對崔派藝術的發展和普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們應給予肯定並鼓勵。現如今,「新崔派」的音像資料比較多,而「原崔派」的音像資料太少了,這其實就是一條腿走路,是偏向發展、畸形發展。一個流派,多留下幾個演出版本總是好的,不同的版本肯定有不同的特色和味道。本人也衷心地祝願「新崔派」和「原崔派」花開兩朵,共同為崔派藝術的大花園增彩添香,共同使崔派藝術發揚光大!
D. 梨園春為什麼停播
應該是因為地震原因 不過節目沒有取消
《梨園春》7月6日起推出「梅花綻放迎奧運」
隨著奧運腳步的日益臨近,各地的奧運重大文化活動將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從7月開始,《梨園春》隆重推出「梅花綻放迎奧運」系列節目,向世人傳達「人文奧運」的真諦。
河南省的二十位梅花獎得主,八位外省梅花獎得主,還有精靈可愛的小梅花獎得主聯袂為您奉獻她們的拿手好戲。本次活動共六期節目,四場梅花獎演員專場,兩場小梅花獎專場。可謂是流派紛呈、艷麗多姿,成為連接河南戲各流派交融的紐帶,河南戲和外省劇種交流的平台,它的構成具有更大的震撼力,對河南戲曲界來說,將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典。
附:河南省中國戲劇梅花獎名單
湯玉英(第四屆梅花獎)
王清芬(第六屆梅花獎)
虎美玲(第七屆梅花獎)
谷秀榮(第八屆梅花獎)
陳淑敏(第九屆梅花獎)
李樹建(第十屆梅花獎)
王紅麗(第十二屆梅花獎)
朱巧雲(第十三屆梅花獎)
顏永江(第十六屆梅花獎)
金不換(第十七屆梅花獎)
汪荃珍(第十九屆梅花獎)
楊帥學(第二十梅花獎)
賈文龍(第二十屆梅花獎)
王紅麗(第二十梅花獎)
楊紅霞(第二十一屆梅花獎)
申小梅(第二十一屆梅花獎)
方素珍(第二十二屆梅花獎)
劉曉燕(第二十三屆梅花獎)
王 惠(第二十三屆梅花獎)
田 敏(第二十三屆梅花獎)
張春玲(第十五屆梅花獎)
李金枝(第八屆梅花獎)
E. 越劇梅花獎五位得主反串演唱
樓主說的是上越5朵梅花反串專場吧,這個土豆上有看的。
F. 有「錫劇王子」雅稱的小生是誰
有錫劇王子雅稱的)小生是錫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周東亮先生是,周東亮先生是錫劇界代表人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代表傳承人,代表作有珍珠塔,白蛇前傳等
G. 浙江越劇作文500
越劇那一腔柔情
我寫下這個標題突然心中就蔓延開了越劇的柔情,那婉轉的唱腔和動人的旋律讓我痴迷。以前小時候我不知道這般讓人痴迷的聲音叫做越劇,但我就是喜歡這種旋律,感覺她和其他的音樂不同,在她的縈繞中我能安眠,我能沉醉,我能飛翔...........
我不知道自己怎會深愛越劇,尤其是我的同齡人對此不屑的情況下我的愛好與他們顯得格格不入。我的耳邊充斥了太多的流行音樂,那些音符充滿了嘈雜、不安,讓人心生浮躁。但人們很享受這些,或許這是個流行音樂大行其道的年代吧。既然如此,我就把我的房間布置上越劇的柔美、祥和吧。
我的房間有著很多越劇的光碟,也有很多網路上收集的精彩唱段。輕輕擰開音響,一縷柔美在房間蔓延、舞蹈,我坐在沙發上微閉雙眼,那縷柔美就隨著我均勻的呼吸進入我的鼻孔直達心靈。彷彿間聽到了媽媽炒菜時清唱的《九里桑園叫算命》,我沒有刻意地了解戲劇要表達的意思,我亦能感受她的美好,甚至我能聞出媽媽炒菜的香味;有時候我閉上眼會展現一個裙袂飄飄的世界,那是我以前在鄉下看戲的日子,場景和魯迅先生描繪得差不多,不同的是我不在烏篷船上而是離得舞台很近至於偷偷蹲在戲台上看著飄然的身影在我身前動作,伴隨著天籟的聲音............每次的場景也不盡相同,因為對於我來說每段越劇唱段早已附上了我的回憶,加入了我對美好的理解。
越劇亦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我看過《梁祝》,那段《我家有個小九妹》讓我感受了相遇知音的喜悅,《十八相送》的難舍難離讓我感同身受,祝英台的唱詞中流露的無奈和疼痛同樣也直達聽者心;《紅樓夢》的《葬花》其中蘊含的凄美,彷佛間我置身於落英繽紛的花間,見證了它們的生命歷程;《盤妻索妻》中的《官人好比天上月》的唱詞感人異常,夫妻間的情誼原是如此深切,每次爸媽對唱我都感觸頗深,同時很是幸福。
總之,越劇對於我有著無比的魅力。我有感於她的美好,因為她是歷史的沉澱,那些大行其道的流行音樂怎敵她的蘊含,相信當世間的浮躁褪去,她的美好將發出耀眼的光芒。
H. 姜亦珊的專場演出
2004年6月,在北京湖廣會館舉辦個人專場演唱會,京劇名家李鳴岩、鄧沐瑋、譚孝曾及優秀青年演員譚正岩參加了助興演出
2007年2月,參加北京湖廣會館賡揚集舉辦的2007春節京劇演出,舉辦個人專場,前演《狀元媒》,後演《二進宮》
2009年11月,在北京文聯劇場參加北京市文聯、北京京劇院、北京市戲劇家協會舉辦的北京優秀青年戲曲演員系列展演暨姜亦珊京劇專場演唱會 2012年11月10日,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辦「亦彩綻放,大愛如珊」姜亦珊慈善京劇演唱會,並將此次演出全部收入近26萬元人民幣捐贈給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姜亦珊慈善京劇演唱會節目單:
主持人:董藝 劉洋
一、開幕曲京歌《星星謠》 作詞:魏子晨 作曲:朱紹玉 表演:北京市殘疾人藝術團
二、《狀元媒》選段「自那日與六郎陣前相見」 演唱:姜亦珊
三、《春秋配》選段「受逼迫去撿柴淚如雨下」 演唱:姜亦珊
四、《秦香蓮》選段「心如刀絞我的淚難忍」 演唱:姜亦珊
五、《西廂記》選段「碧雲天黃花地北雁南飛」 演唱:姜亦珊
六、詩朗誦《守望》 作詞:魏子晨 朗誦:瞿弦和
七、《玉堂春》選段「玉堂春含悲淚忙往前進」 演唱:姜亦珊
八、《詩文會》選段「可笑他無才學自討無趣」 演唱:姜亦珊
九、《望江亭》選段「只說是楊衙內又來攪亂」 演唱:姜亦珊
十、《大漠昭君》選段「任涼秋在琴中瑟瑟飄擺」 演唱:姜亦珊
十一、現場捐贈儀式
十二、詩朗誦《大愛》 作詞:魏子晨 朗誦:瞿弦和
十三、尾聲新創戲歌《善行世界》 作詞:魏子晨 作曲:朱紹玉 演唱:姜亦珊 編舞:林陽 伴舞:北京殘疾人藝術團 2013年4月25日,姜亦珊參加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大賽,京劇摺子戲專場演出在杭州勝利劇院舉行。
姜亦珊京劇摺子戲專場:星光璀璨 亦彩綻放
在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爭奪中,京劇重鎮京津滬院團各有一名青年領軍人物入圍,其中代表北京京劇院參賽的是張派、梅派青衣姜亦珊。2013年4月25日,姜亦珊以《狀元媒·宮中》《秦香蓮·殺廟》《大漠昭君》三出摺子戲在杭「爭梅」。
在京劇界,姜亦珊因為先後拜了張派薛亞萍和梅派梅葆玖兩位老師而顯得有些另類。姜亦珊自稱「因為祖上八代都與藝術不沾邊,所以在學藝之時沒有條條框框,才敢先後拜了兩位老師,既學張又習梅。」也正是有了這樣的學習經歷,因而拓寬了她的戲路。姜亦珊所帶來的《狀元媒·宮中》便是張派經典,《秦香蓮·殺廟》是傳統大戲,而《大漠昭君》是新編歷史劇,三出摺子戲將姜亦珊的藝術才能全方位展示了出來。
這場在勝利劇院的演出,姜亦珊身旁亦是群星閃耀。有馬派老生朱強、上一屆梅花獎獲得者包飛等人為姜亦珊配戲,並特邀著名裘派花臉陳俊傑與譚派名家譚門第六代傳人譚孝曾分別清唱了《鍘美案》與《打漁殺家》選段,北京京劇院的九大頭牌一下子就來了兩位。這場姜亦珊申梅京劇摺子戲專場更是邀請了著名主持人白燕升傾情加盟,讓杭州戲迷大呼不虛此行。
I. 錢惠麗的主要作品
早期劇目(彩唱)
《龍鳳花燭·四季衣、讀信》
《相思樹·待郎歸》
《梁祝·英台哭靈》
《文姬歸漢·勸相》
《林沖·風雪山神廟》
《祝福·問蒼天》
《紅色醫生·紅日綠樹》
保留劇目(摺子戲)
《血手印·花園會》
《白蛇傳·斷橋》
《王老虎搶親·寄閨》
《玉堂春·三堂會審》
新創劇目
《玉蜻蜓·奪子》
《賣油郎或三笑選段》(畢春芳老師演唱)
懷念戚雅仙(戚畢派弟子)
楊文蔚、朱祝芬、金靜、傅幸文、丁小蛙、鄒紅、王杭娟、朱藺、戚繼仙、錢麗文、阮建絨、孫建紅、孫靜等
特邀:錢惠麗、方亞芬、韓婷婷、陳飛
2006年4月25日,農歷丙戌年三月廿八日,19時15分:「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藝術回顧展」舉辦 《紅鬃烈馬·投軍別窯》(洪瑛[浙江],章瑞虹[上海])
《白毛女·重逢》(王志萍[上海],趙志剛[上海])
《女飛行員》(王秀蘭[餘姚],陳萍[鄞州],趙時鶯[南京]等)
《春香傳·愛歌》(李敏[福建],陳娜君[舟山])
《關漢卿·雙飛蝶》(舒錦霞[浙江],錢惠麗[上海])
《紅樓夢》選段(王桂萍[嵊州],宓永仙[海寧],俞建華[湖州],忻雅琴[上海])
《慧梅》選段(姚建平[旅港])
《忠魂曲·獄中》(單仰萍[上海])
《追魚·拔鱗》(陳曉紅[杭州],鄭國鳳[上海])
2006年5月19日,農歷丙戌年四月廿二日:紀念越劇百年華誕上海越劇北京演出周第七天
紀念越劇百年華誕上海越劇北京演出周在北京舉行。該活動是紀念越劇百年華誕系列活動之一,由上海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共同主辦,上海越劇院等單位承辦。
06年5月19日在民族宮大劇院舉行《越劇百年演唱會》,演員有錢惠麗、章瑞虹、王志萍等。
2007年9月30日,農歷丙戌年閏七月初三日,晚:百年越劇萬里行在北京舉行
20位越劇「梅花獎」得主於2007年9月30日、8月27日晚在長安大戲院上演傳統優秀越劇選段,從而啟動在北京的「百年越劇萬里行」活動。
入圍的56位越劇名角全是國家一級演員,來自全國各個專業院團,個個團里的「頂樑柱」,象徵著越劇百年56朵盛開的鮮花。其中有20位還是歷屆「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如錢惠麗、吳鳳花、趙志剛、謝群英、陶琪、陳輝玲、單仰萍、鄭曼莉、舒錦霞、黃美菊、張小君等。據悉。在每個單場演出中,至少有20位國家一級演員登台亮相,其中至少有8位是「梅花獎」得主。表演如《天下掉下個林妹妹》、《十八相送》、《焚稿》、《金玉良緣》、《對月思家》、《孟麗君·游上林》等等40個經典的唱段。
2006年9月3日,農歷丙戌年閏七月十一日,19時30分:無錫舉行紀念越劇一百周年大型流派演唱會
由中共無錫市委宣傳部、無錫市文化藝術管理中心和無錫日報社主辦,無錫市對外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紀念越劇一百周年大型流派演唱會」在無錫市人民大會堂隆重獻演。
越劇百年大型流派演唱會薈萃了上海越劇院等的眾多明星和精英,趙志剛、方亞芬、錢惠麗、單仰萍、金靜等越劇名角展示所有越劇流派,以唱敘史、特別製作,藝術性高、觀賞性強。
2006年9月15日,農歷丙戌年閏七月廿三日:百年越劇萬里行在上海舉行
「百年越劇萬里行——當代中國越劇名家名段演唱會」於9月15日、9月16日在美琪大戲院舉行。
由中國越劇藝術節組委會主辦,浙江省文化廳、紹興市人民政府執行主辦,紹興市演出公司統籌的「百年越劇萬里行」推出了「全明星」陣容,入圍的56位越劇名角全是國家一級演員,56位越劇名角中有21位是歷屆「中國戲曲梅花獎」得主,按照獲獎屆數次序排列,分別是:茅威濤、周雲鵑、吳鳳花、謝群英、陶琪、陳輝玲、錢惠麗、單仰萍、董柯娣、孟科娟、鄭曼莉、舒錦霞、章瑞虹、陳曉紅、趙海英、趙志剛、蕭雅、黃美菊、王杭娟、張小君、陳飛。在每個單場演出中,至少有8位是「梅花獎」得主。
2006年9月24日,農歷丙戌年八月初三日:越劇百年史匯報演唱會舉行
上海越劇院於9月24日、9月25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越劇百年史匯報演唱會》。這台演唱會的最大特點是以「唱」敘「史」,20多段精心挑選的唱腔展示了從越劇起源到十姐妹時期越劇發展的軌跡。
開篇「男班原生態」再現了男班時期的演唱風貌。隨後,「女班名段子」選擇了早期女子越劇「四工調」時期的花衫鼻祖施銀花、「越劇皇後」姚水娟、名旦筱丹桂與第一位女小生屠杏花等代表人物的名段。由錢惠麗、王志萍、金靜等越劇名家演繹的老腔老調堪稱原汁原味。
「流派競風流」是演唱會的重點板塊,13個流派中的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唱段集體亮相。袁派的深沉含蓄、傅派的華麗多姿、呂派的婉轉細膩、王派的平易流暢、范派的寬厚陽剛、尹派的瀟灑纏綿、徐派的奔放高亢與有名的兩對黃金搭檔——金采風與陸錦花、戚雅仙與畢春芳所創造4個流派,以及老生老旦行當獨具特色的精彩唱段都由一批名家新秀一一展示。
「名家展新韻」這部分中展現了上海當代越劇名家的原創舞台藝術成果。在新時期、新世紀中,上海越劇院本著女子越劇與男女合演錯位發展的方針,一批實力派演員推出了《舞台姐妹》、《早春二月》、《梅龍鎮》、《蝴蝶夢》、《家》、《趙氏孤兒》、《玉卿嫂》等一批優秀新編劇目。
2006年9月26日,農歷丙戌年八月初五日,14時:《紀念中國越劇誕生100周年演唱會(上)》在天津簽售
《紀念中國越劇誕生100周年演唱會(上)》在天津圖書大廈簽售。此次來圖書大廈簽售的分別是錢惠麗、趙志剛、方亞芬、金靜、陳穎、徐標新、華怡青。
本次簽售的這套光碟收錄了紀念中國越劇誕生100周年演唱會的27個摺子戲及經典片段。
2006年12月17日,農歷丙戌年十月廿七日:「越劇流芳香溢金陵——2006中國越劇名家名段南京演唱會」舉行
在越劇百年誕辰之際,恰逢南京市越劇團建團50周年。由南京市文化局和南京市文聯等單位主辦、南京市戲劇家協會和南京市越劇團承辦的「越劇流芳香溢金陵——2006中國越劇名家名段南京演唱會」在南京電視台舉行。
演唱會由央視戲曲頻道主持人白燕升主持。越劇「十姐妹」之一的傅全香、王文娟、金采風、畢春芳、周寶奎等曾經影響了越劇發展史的眾多老藝術家逐一亮相,深情地回憶起自己的越劇之路。而中青年越劇演員竺小招、錢惠麗、趙志剛、吳風花、陶琪等紛紛登台,為觀眾獻上了《碧玉簪》、《西廂記》、《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真假女駙馬》等劇目中的經典片段。澳大利亞悉尼越劇團團長秦夢等越劇名票也遠道而來,獻演了拿手節目。
2007年4月12日,農歷丁亥年二月廿五日,19時15分:紅樓名家一台戲——傳統經典「看家戲」專場第一場
紅樓名家一台戲——傳統經典「看家戲」專場在逸夫舞台演出,由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演出。
演出劇目
《追魚·書館》(鄭國鳳,王志萍)
《斷腸人》(華怡青)
《打金枝·闖宮》(章瑞虹,張永梅)
《春香傳·愛歌》(錢惠麗,單仰萍)
《碧玉簪·歸寧》(方亞芬,徐玉萍)
《紅樓夢·焚稿》(單仰萍,張永梅)
《玉簪記·逼侄赴考》(錢惠麗,陳穎,章海靈)
2007年4月13日,農歷丁亥年二月廿六日,19時15分:紅樓名家一台戲——傳統經典「看家戲」專場第二場
演出劇目
《西廂記·拷紅》(張永梅,章海靈)
《情探·陽告》(陳穎)
《孟麗君·書房會》(單仰萍,章瑞虹)
《盤夫索夫·盤夫》(王志萍,黃慧)
《祥林嫂·天問》(方亞芬)
《玉簪記·偷詩》(錢惠麗,陳穎)
《寶玉夜祭》(章瑞虹)
《孟麗君·游上林》(錢惠麗,單仰萍)
2007年9月4日,農歷丁亥年七月廿三日,19時15分:楊婷娜2007年越劇專場第一場
本晚楊婷娜越劇專場在逸夫舞台舉行。嘉賓有王志萍、方亞芬、趙志剛、錢惠麗。
演出劇目
《北地王·哭祖廟》(楊婷娜)
《玉簪記·逼侄赴考》(周燕兒,王婕)
《呂布與貂蟬·小宴》(陳慧迪,金燁)
《塵緣》(裘丹莉)
2007年9月21日,農歷丁亥年八月十一日:2007年「上海越劇廣東行」第一場演出劇目
《紅樓夢》(錢惠麗飾賈寶玉,單仰萍飾林黛玉)
2007年9月24日,農歷丁亥年八月十四日:2007年「上海越劇廣東行」第三場
上海越劇院「廣東行」07年9月24日在珠海大會堂上演。
演出劇目
《紅樓夢》(錢惠麗飾賈寶玉,單仰萍飾林黛玉)
2007年9月27日,農歷丁亥年八月十七日:2007年「上海越劇廣東行」第五場
上海越劇院「廣東行」2007年9月27日在中山上演。
演出劇目
《紅樓夢》(錢惠麗飾賈寶玉,單仰萍飾林黛玉)
2007年9月30日,農歷丁亥年八月二十日:2007年「上海越劇廣東行」第七場
上海越劇院「廣東行」2007年9月30日在廣州黃花崗劇院上演。
演出劇目
《紅樓夢》(錢惠麗飾賈寶玉,單仰萍飾林黛玉)
2008年6月14日,在上海SMG舉辦的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晚會「薪火相傳」中
與著名王派花旦王志萍獻唱越劇《春香傳》選段,展現了越劇徐派藝術。 《紅樓夢》賈寶玉
《雙飛翼》 李商隱
《韓非子》 韓非
《西廂記》張生
《追魚》張珍
《西施歸越》范蠡
《紫玉釵》 李益
《真假駙馬》 董文伯、董文仲
《啼笑因緣》 樊家樹
《玉簪記》 潘必正
《斷指記》沈蓉
《舞台姐妹》 邢月紅
《孟麗君》 皇帝
《皇帝與村姑》皇帝
《碧玉簪》王玉林
《情灑羅山》李良臣
《白衣卿相》柳永
《玉蜻蜓.庵堂認母》徐元宰
《碧玉簪.送鳳冠》王玉林
《孟麗君.游上林》皇帝
《梁祝.十八相送》梁山伯
《關漢卿》關漢卿
《北地王.哭祖廟》劉諶
《追魚.書館》張珍
《真假駙馬.可憐天下父母心》董文伯
《玉簪記·逼侄赴考》潘必正
《紅樓夢.金玉良緣》賈寶玉
《紅樓夢.想當初》賈寶玉
《紅樓夢·寶玉哭靈》賈寶玉
《西施與范蠡》范蠡
《九斤姑娘》三叔婆
《祥林嫂》祥林嫂
《紅樓夢.黛玉焚稿》紫鵑
《追魚.雙審》假牡丹(鯉魚精)
《碧玉簪.送鳳冠》李秀英 《紅樓夢》 賈寶玉
《孔雀東南飛》焦仲卿
《蝴蝶夢》莊周、楚王孫
J. 越劇演員肖雅情況
肖雅,女,原名朱劍玫,生於江蘇寶應。著名越劇演員,歌手。尹派小生,是越劇尹派創始人尹桂芳先生的親傳弟子。1982年戲校畢業進入上海虹口越劇團,曾榮獲第2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人物經歷
正在載入肖雅
肖雅,女,原名,朱劍玫,生於江蘇寶應。 1982年戲校畢業進入上海虹口越劇團。1986,肖雅獲上海電視台舉辦的「上錄杯」江、浙、滬越劇青年演員大獎賽二等獎;參加了全國中青年越劇演員廣播大獎賽發獎大會,及越劇博物館奠基典禮;參加第二屆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榮獲通俗歌曲業余組優秀獎,參賽歌曲《月亮走,我也走》被廣為傳唱;肖雅還錄制了多盤歌曲專輯。1988年2月參演上海越劇院演出的歷史劇《漢文皇後》。同年7月在人民大舞台舉辦的越劇摺子戲寶靈杯「三新獎」中獲演員獎。10月9日,在中國劇場舉行「肖雅演唱專場」,演唱了《沙漠王子》、《流浪王子》、《一枝梅》等唱腔選段及歌曲《月亮走,我也走》等,上海市副市長劉振元致信祝賀,傅全香、戚雅仙等前輩演員出席觀賞。1989年1月虹口越劇團應邀參加香港葵青區第二屆藝術節,演出了《盤妻索妻》、《天長地久》,肖雅是主演之一。 曾多次參加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和春節戲曲聯歡晚會。2002年6月肖雅成立了上海肖雅文化公司。幾年來先後排演了《狀元未了情》、《何文秀傳奇》、《盤妻索妻》、《秋海棠》、《巡按斬父》、《綠林奇緣》等大戲和一台尹派摺子戲專場。《何文秀傳奇》還被央視用高清晰數碼技術拍成越劇電視連續劇,《盤妻索妻》也被央視拍成數字戲曲電影,肖雅也因主演原創古裝劇《狀元未了情》而獲得第二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