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宋畫梅花

宋畫梅花

發布時間: 2021-02-08 10:15:51

① 國畫梅花誰畫的最好

梅花是我國的十大名花之一,集高潔、秀雅、堅毅於一身,色、香、韻、姿俱佳。古往今來,不少畫家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或繪之以畫,或寄之以情,留下了許多軼聞逸事:

宋代大畫家宋伯仁,篤志畫梅,每當梅開時節,便從早到晚在梅園中細致觀察,將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從萌芽到花開,從盛開到枯萎的各種形態一一描繪下來,精選出100餘幅不同姿態的梅花裝訂成冊,並在每幅下題五言詩一首,留下了著名的《梅花譜》。由於他的梅花畫得「喜神」,後人稱他的《梅花譜》為《梅花喜神譜》。

元末畫家王冕不僅為梅花作傳,而且隱居九里山中,植梅千株,結草廬三間,自題為「梅花屋」。他擅畫墨梅,淡墨點染花瓣,濃墨勾點蕊萼,獨見新妍,所畫的一幅《墨梅圖》題畫詩:「事家洗硯池邊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留得清氣滿乾坤。」流露了畫家以梅自喻的心聲。他有時用胭脂作沒骨梅,別具風格。

明代畫家王謙愛畫梅花,筆法蒼古,雄勁超逸,他筆下的梅花多蒼老蟠屈,枝柯如鐵,千枝萬蕊,姿致萬千,在郁密之中具有清奇的韻致。他與人合作的《歲寒二雅圖》,世稱傑作。

清代畫家金農擅長畫梅花,梅干用濃淡墨隨意寫之,頓挫有如篆書,花瓣用意筆圈之,並在老乾和花萼上點以重墨,獨具風格,所畫梅花既瘦且繁,繁枝密萼,生機勃發。他特別喜歡畫寒梅,所畫的寒梅有「凌寒獨自開」的欺霜傲雪之英姿,寓意自己孤傲不阿的節志,如《梅竹圖》上的「凌霜雪,節獨高;我與君,共歲寒」便是突出一例。

清代畫家李方膺性愛梅花,家鄉居室命名為「梅花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筆法蒼勁老厚,老乾新枝,虯龍盤曲,鐵骨銅皮,蒼勁穩健,自成一格,正如他在一首題畫詩中所雲:「鐵干銅皮碧玉枝,庭前老樹是吾師。畫家門戶終須立,不學元章和補之。」他所作的大幅梅花,古干橫空,蟠塞夭嬌,蒼老渾朴,墨氣淋漓,體現出一種寧折不彎的倔性格。

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一生酷愛梅花,早年曾在故里親植梅花三十餘株,每當寒梅著花,徘徊園中,反復觀賞,難怪自稱「苦鐵道人梅知己」。他謂畫梅為「掃梅」,單這一個「掃」字就體現了他畫梅的特點,真可謂自辟町畦,獨立門戶。他喜以硃砂、洋紅點紅梅,極富韻致。所作雪梅,墨華水韻,碎玉橫空,使人不知是雪是梅。他曾用詩和畫贊美賞梅勝地超山,在一幅梅花的題畫詩中寫道:「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人花前傾一杯。」大師去世後,埋骨超山,以梅為伴,被傳為美談。

著名畫家關山月從小就喜歡梅花,其父曾在家中園內種有紅梅、白梅,讓他浸染其中。他所畫的梅花有「關梅」之稱,素享「當今畫梅第一人」之譽。他筆下的梅花高雅而熱烈,飄逸而凝重,瀟灑而朴茂,枝骨如鐵,花枝繁盛,花開熱烈,如火如荼。他的以梅花為題材的《俏不爭春》、《香港回歸梅報春》等名作已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② 畫梅花最有名的畫家

1、董壽平

董壽平(1904-1997)當代著名寫意畫家、書法家。早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和北京東方大學。以畫松、竹、梅、蘭著稱,晚年有黃山巨擘之稱,以黃山為題材畫山水,亦善書法。他筆下的硃砂紅梅堪稱絕技,在畫界享有「董梅」、「壽平竹」、「黃山巨擘」的雅譽。

2、王雪濤

王雪濤(1903--1982),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中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

3、陳半丁

陳半丁,(1876--1970),即陳年,畫家。以寫意花卉最為知名。他的作品融明、清各家花卉技法之長,以洗練、概括的筆墨和古樸沉著的色彩來表現花卉鳥獸。

4、關山月

關山月(1912—2000),著名嶺南畫派大師,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尤以寫梅著稱,世稱「關梅」。他的作品具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因而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

5、田世光

田世光(1916—1999),中央美院教授,張大千得意弟子,現當代工筆重彩花鳥畫大師。

6、江寒汀

江寒汀(1903-1963),海上著名花鳥畫家、藝術教育家,與唐雲、張大壯、陸抑非並稱「海上四大花旦」,在畫壇上有「江虛谷」的美譽。

7、謝稚柳

謝稚柳 (1910-1997),擅山水、花鳥、人物、走獸及書畫的鑒別。早年多工筆細寫,晚年喜用落墨法,縱筆放浪,墨彩交融,呈現濃郁浪漫的詩境。

8、黃幻吾

黃幻吾(1906-1985),名罕,字幻吾,號罕僧,晚年稱罕翁,是活動於上海的嶺南畫派名家。創作取材廣泛,手法多樣,山水、花鳥人物無不見長,構圖新巧,筆墨酣暢,設色雅麗,畫面生意盎然,雅俗共賞。

9、陶冷月

陶冷月(1895—1985),擅長山水、花卉、走獸、游魚,尤善畫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也是寫梅花的高手。

10、談月色

談月色 (1891—1976),民國傳奇女子,工詩善書畫,精於篆刻,其畫梅馳譽海內外。

梅花在冬春季節開,和蘭花、竹子、菊花一起稱為「四君子」,也與松樹、竹子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中華文化有謂「春蘭,夏荷,秋菊,冬梅」,梅花憑著耐寒的特性,成為代表冬季的花。梅花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③ 有人知道擅長畫梅的 何如 嗎

LZ好,(一)墨梅流派和他的風格。

墨梅的創始,和文學有密切關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蘇東坡等詩人熱情地歌頌梅花的豐神和風骨,使人們對梅花產生了無限珍愛的感情,「無聲之詩」的畫繼之而起,梅花也就成為畫壇上盛極一時的題材了。當時對畫梅最有創造和貢獻的當推釋仲仁和揚補之。仲仁又名華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於窗紙上而得到啟發,創作了用濃濃淡淡的墨水暈染而成的所謂墨梅。大詩人黃庭堅見了大加贊揚說:「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一時華光的墨梅便成了畫壇上一個新的品種。趙孟頫墨梅題跋也曾說:「世之論墨梅者,皆以華光為稱首。」

揚補之接受了華光的衣缽,在此基礎上發展,把自己寫的墨梅,送給宋徽宗趙佶看。趙佶說他寫的是「村梅」,因而他自稱為「奉敕村梅」。他創造了兩種畫梅的方法:一種用水墨塗於絹上烘托出梅的點點白葩,另一種是以墨筆圈出梅花潔白芳馨的特色。金冬心(農)說:「揚補之為華光和尚入室子弟,其瘦處如鷺立寒汀,不欲為人作近玩也。」(《冬心畫梅題記》)後來揚的兩個外甥湯叔雅、湯叔用也擅長此道。《冬心畫梅題記》:「揚補之甥湯叔雅,宋開禧間與弟叔用皆工墨梅,各出新意,謂之倒暈花枝。時有茅進士汝元亦擅名當世。叔雅畫梅,曾見於吾鄉梁少師鄉林家,不愧逃禪叟(揚補之)。而叔用及汝元之疏枝瘦萼未嘗睹者。」

發展到元代,據說元四家的吳鎮(仲圭),以及王冕,都是畫梅能手。范成大雲:「近世始畫墨梅,江西揚補之者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實繁,蓋吳仲圭、王元章皆用其法。」(《范村梅菊譜》)由此看來,王冕正是這派的嫡系。

元末蒲庵禪師有《梅花歌》:「會稽王冕高頰顴,愛梅自號梅花仙。豪來寫遍羅浮雪千樹,脫巾大叫成花顛。有時百金閑買東山屐,有時一壺獨釣西湖船。暮校梅花譜,朝誦梅花篇。水邊籬落見孤韻,恍然悟得華光禪。我昔識公蓬萊古城下,卧雲草閣秋瀟灑。短衣迎客懶梳頭,只把梅花索高價。……」(郎瑛《七修類稿·山農刺時》)

從《梅花歌》來看,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湯一派的傳統,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上,發揮了他的藝術才能。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開的。正如清朝朱方靄說的:「畫梅須高人,非人梅則俗,會稽煮石農,妙筆繪寒玉。」(《畫梅題記》)這種意識在王冕的題畫中表現得很突出,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顯示了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達了與統治階級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了愛國主義的熱忱,有的表現出自己的不凡抱負和樂觀的感情,他想把自己的情感激流灌注在繪畫創作的園地上。王冕愛畫的梅花,據清代宜興吳仲倫在題鄭小僬(淳)梅冊上說:「王元章喜寫野梅,不畫官梅。」(《竹波軒梅冊》)何謂野梅?凡生長在山野清絕的地方,梅干勁直,盡自然之本性,都叫野梅,有時也叫村梅。何謂官梅?凡由人工造作,失卻天真,干多盤曲,叫做官梅,也稱宮梅。有人往往以野梅比為「疏曠平遠」,以官梅比為「金碧庄嚴」,藉以隱喻不同環境中的不同人格。明朝孫長真往往摹仿王冕此種畫法,所以他題詩說:「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詩人獨得梅清性,不畫官梅畫野梅。」(《畫梅辨難》)

且看王冕墨梅(圖1)。一枝梅花,橫斜在畫幅的中間,枝幹一拉數尺長,顯出很有勁,枝的梢頭,露出了筆的尖鋒,更突出了它的清高拔俗,十數朵梅花,含苞欲放地洋溢著蓬勃的生氣,令人感到醒目清新。這是他抓住最典型的一枝,表達了集中凝聚的效果,從他內心的感情來渲染花枝的景色,又以花枝的景色來反映自己的胸襟。題詩曰:「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按《竹齋詩集》,「流」字作「留」)

他的「墨梅」風格,可用「神韻秀逸」四字來概括。試從構圖、枝幹、花等方面來分析。畫梅構圖以枝幹為主。王冕畫梅花的成功,與他構圖是分不開的。構圖可分疏的、密的、不疏不密三種。疏的如疏影橫斜,以疏淡有致,雅淡出塵為妙。不疏不密的,如俯仰得直,照應有情,要密中見疏,疏中仍有聚散謂之得直。密的如繁花密蕊。第三法,首開其宗的就是王冕。朱方靄說:「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至元煮石山農始易以繁花,千叢萬簇,倍覺風神綽約,珠胎隱現,為此花別開生面。明時陳憲章常師其意,吾友汪巢林、金吉金繼之。」(《畫梅題記》)王冕這種構圖就是以密取勝,同時做到密而不亂,繁而有韻。在枝乾的構圖上,能疏疏密密,做到長處疏,短處密,疏散處疏,交錯處密,疏可走馬,密不容針;他能把握虛虛實實,而且層次分明,應有盡有。他在華光和尚的「多而不繁,少而不虧」,揚補之的「交枝而花繁累累,分梢而萼蕊疏疏」的理論基礎上更有所發揮。在枝乾的質感上,運用了湯叔雅的「其為梢也,有如斗柄者,有如鐵鞭者,有如鶴膝者,有如龍角者,有如鹿角者,有如弓梢者,有如釣竿者」的理論,加以具體實踐,因此他立干如龍,勁似鐵;發梢如箭,短如戟。梅干如龍不容易,畫時必須彎曲有力,用筆多轉折,或以飛白出之。要勁也不易做到,畫時筆須頓挫得直,使轉有方。畫梅梢貴直,但要直中仍有韻致,絕非如尺。他的枝梢一筆拉到幾尺長,枝的梢頭,露出了筆的尖鋒,突出了梅的清高拔俗。因此令人感到風神綽約,美奕有致。畫花,他也不是只畫一朵花的形似,而能在形似以外求神態,表現出或嬌艷,或清雅,或燦爛,或蕭疏等等姿態;在開花的形態上,也運用了湯叔雅的「其為花也,有椒子,有蟹眼,有含笑,有開謝,有落英」的理論,畫出了老樹枝怪花疏,嫩樹枝密花繁。總之對於行校、布干、點萼、生花都是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掌握了筆墨洗練功夫,集中表現了他的新風貌。明魯宗賢說:「古今畫梅誰者高,前有補之後王老。」(《雪湖梅譜》)清趙蘭舟說:「揚補之、王元章為癯仙,盡洗鉛華,別開生面,華光老人又為寫影傳神,畫梅之能事畢矣。」(《竹波軒梅冊》)前人對他評價極高。

(二)冰花個個圓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

墨梅自華光和尚創造以來,經過揚補之、湯叔雅等人的努力,已取得顯著成績。但它能繼承下來,還是與王冕的努力分不開的。他曾作了種種水墨畫的嘗試。筆墨的洗練功夫,使墨梅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邁進了一大步。下面是幾位名人對他的評語。明朝畫梅高手姚淛有詩曰:「畫梅用墨不用色,華光從來有筆力。紛紛作者俱不同,貌得仙葩似荊棘。補之叔雅師此老,各占花枝互有得。前元博士柯九思,愛將脂粉染梅枝。王家元章傳墨法,雪月風煙種種奇。」(《雪湖梅譜》)劉基有詩曰:「會稽老王拙且痴,能畫梅花稱絕奇。春窗走筆生古怪,中有窈窕傾城姿。人生得閑真是好,得閑不閑惟此老。布袍闒茸發不梳,一生只被梅花惱。天生梅實可知羹,爾梅有花結不成。世間花實總尤物,不如畫圖終古無枯榮。」(《誠意伯文集》)

從姚淛、劉基等詩句看來,可以知道王冕水墨作畫的才能和畫出雪、月、風、煙種種奇絕的形態。明代吳興沈堯龍甚至直接稱王冕為「墨王」:「君身前是林處士,人間空復數墨王。」可見明代對王冕墨梅成就的敬佩。可惜他的遺作很少。我們雖然無法欣賞他那各種絕奇的精彩作品,但從後人的詩作中,可知他畫過雪梅,如《南湖集》卷四:「王郎胸次亦情奇,畫寫孤山雪後枝。老我江南無俗事,為渠日日賦新詩。」他畫過月梅,如高士奇題王元章絕句雲:「不分村野與溪橋,亂寫橫枝一二條。酒醒只疑疏影落,朦朧煙月伴寒宵。」難怪劉基說他梅花奇絕,落筆分晴曦,花如露後珠玉一般,枝如水影中龍蛇游舞一樣,水墨畫的效果達到呼寒呼冷、解暑解寒的程度。

王冕的筆墨洗練的功力,也值得注意。他發枝筆力遒勁,形神兼備,這是他從勤學苦練,千錘百煉中得來。執筆挺直,才能筆筆堅挺,而無蛇腹鼠尾的毛病。中鋒、偏鋒用得好,行枝接續,氣力頓挫處才能斷而復連,交接處停而勿滯。手弗偏重偏輕,故能一氣呵成。這是他煉氣於骨的手法。清朝何璦王詩:「山農筆力勁如鐵,中有窈窕姿傾城。清標信有煙霞骨,補之而後存典型。」(《題王元章墨梅》)

在圈花法上,他也有所發揮。揚補之以「筆分三趯攢成瓣」圈花。即花瓣要如鐵線圈成,一筆三頓挫畫之。王冕把這種畫法稍加改變,改成為一筆二頓挫,這就是乾隆所說的「鉤圈略異揚家法」。這也是他從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有人稱之為「白花頭畫法」。這個創造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明代的陳憲章、盛行之、劉世儒、清代的羅兩峰等人都學二筆圈花。後來到金冬心、童二樹等人出,更簡單地改為一筆圈花。雖然,元明以三筆二筆成瓣,但其側瓣及小苞還是一筆。王冕圈花的畫法是用筆不飄浮,嚴謹逼真。明魏成憲詩雲:「山農作畫同作書,花瓣圈來鐵線如。真個匆匆不潦草,墨痕濃淡點椒除。」(《百梅集·墨梅題跋》)

另外王冕又發揮了「破蕊之法」。什麼叫破蕊之法?梅花原來有花須,須上有小點叫英,他畫花須不點英,看去很零亂,不像須,也不像英,這叫「破蕊之法」。揚補之也有此畫法,這是野梅的畫法,與官梅的畫法不同。有人稱「亂圈花瓣亂拈須,野梅花與官梅殊」,就是這個意思。

總之,畫梅之難不在枝幹,而在花。王冕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花,他的「萬玉圖」真是千蕊萬朵,含笑盈枝,香度凌風,占滿在畫幅上,顯示了樂觀主義精神。就是後來的羅兩峰、童二樹也是莫及的。清代方祖詩雲:「美人高士超絕處,不在搓椏枝幹間。破蕊圈花真法在,兩峰二樹費尋攀。」難怪他要自傲地說:「冰花朵朵圓似玉,羌笛吹它不下來。」

(三)王冕墨梅的影響

王冕的墨梅對明代影響深遠。特別通過徐渭、陳淳等人的發展與豐富,逐漸出現了大寫意與沒骨花卉繁榮並峙的局面。

徐渭對元章的畫推崇備至,他學元章的墨梅,下了相當功夫。他認為圈花最難,說:「吾圈花少讓元章筆,發干元章不若吾。」徐文長天才縱逸,睥睨一世,他認為發干元章不及他,而圈花則不及元章。從這句話里可知他對元章的佩服程度。凡是畫過梅花的人都知道,畫梅之難,不在干,而在花;畫花則難在須與蒂。清朝懶園居士說:「青藤(即徐渭)畫梅,圈不成圈,枝不成枝,一片神行,其用筆如生龍活虎,不可捉摸,其潑墨也如空中雲霧,舒捲自然。」(《畫梅辨難》)這說明徐的畫風是大寫意。徐、王二人風格是不相同的。從功夫上看,自然元章要比青藤深得多了。

徐渭不但學王冕畫梅,且學他為人,學他畫梅花換米。徐渭曾憑吊王冕墓,並對當時一些有錢有勢的人家予以嘲笑。其詩說:「君畫梅花來換米,予今換米亦梅花。安能喚起王居士,一笑花家與米家。」(《徐文長集》)徐還同情王冕的艱苦生活,猜測他究竟多少斗米,換一幅梅花:「想見元章愁米日,不知幾斗換冰枝。」徐看了王冕的墨梅,想臨摹它,又感到無從下手,便在題王元章倒枝梅畫中寫道:「皓態孤芳壓俗姿,不堪復寫拂雲枝。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

明代幾位畫梅高手,劉世儒、陳憲章、王謙、盛行之都是王冕的衣缽繼承人。劉世儒少時於故鄉的石壁上,看見元章的梅花,大為鼓舞,從此特別愛好,就深思力學,畫起梅花來了。據說,他很喜愛王元章的雪梅,曾想盡辦法,搞過試驗:其中有種畫法,是當他礬絹時,先剪好碎片的油紙,畫就搞成,這樣看去好像雪點紛紛,與花爭勝,效果很好。當時畫家謝時臣贊為「神品」。王冕畫枝條,畫得很勁秀,據說先從畫竹入手,因此劉雪湖畫梅也從畫竹開始。徐文長題其墨梅詩說:「雪湖劉子故不俗,未畫梅花先寫竹。花梅筱竹兩相於,直干橫梢鐵不如。」朱多煃題詩有「陳淳已死沈士老,晚得山陰劉世儒」句。文徵明也贊揚說:「雪湖發干遒勁,有天然之處,花亦雅稱,異日當為第一流雲。」(《雪湖梅譜》)其實,劉世儒的成就,比不上王冕、徐渭。徐文長題雪湖墨梅詩說:「我客金陵訪畫梅,畫梅莫妙盛行之。劉君放逸不可羈,一劉一盛無雄雌。」(《畫梅辨難》)明代畫家學王冕的尚有周昊、孫從吉、王人佐、袁子初、林宏顯等人。可見摹仿王冕的筆法是風靡一時的。

清代的揚州八怪,如羅聘、金農、李方膺、汪士慎等人都深受他的影響。如羅聘學他的圈白頭花,金農、汪士慎學他的千花萬蕊,李方膺學他的水墨淋漓。雖然各家風格不同,但還是從他那裡蛻化出來。其他如以畫梅稱世的童二樹也是學元章的筆法,蔣子延稱童二樹在洛陽所畫的梅花懸之能引蜂蝶。《碧溪詩》記載:「二樹生時,其母李太夫人夢一髯翁,驅一牛,負梅花而至,越日乃生。其髯翁即煮石山農王冕也,其畫蓋有所授也。」當然是無稽之談,但可見王冕的畫在人民群眾中也很有影響。

對明清畫家畫梅的特色,清朝懶園居士說:「吾人當師王元章之秀逸,劉雪湖之蒼老,徐青藤之神化,童二樹雄偉有餘,神化不足,金冬心則細枝堅挺,粗根庸弱。」這話確有道理。

王冕的畫,對明清畫壇,影響深遠。他為水墨畫打下了穩固基礎,引導了徐文長輩從摹古的一套清規戒律中跳出來,創造了新生命。他以自己的詩文畫來反抗元蒙貴族的統治,同情人民的疾苦,深刻地暴露當時的社會黑暗面,有它的積極意義。正因為此,他才受到廣大人民的熱愛和尊敬,被贊為「人奇志奇胸磊落,是花千古無枯榮」。 22775希望對你有幫助!

④ 四君子的畫梅花風姿

我們先說梅。我們知道,梅花較耐寒,花開特別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人們畫梅,主要是表現它那種不畏嚴寒、經霜傲雪的獨特個性。那麼,梅花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入畫的呢?
據畫史記載,南北朝已經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創墨梅,畫梅全不用顏色,只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據說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紙上的影子,從中得到了啟發,便創作出用濃淡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的墨梅。此後,另一畫家楊補之在這種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了這種畫法。創造出一種雙勾法來畫梅花,使梅花純潔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生動地傳達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託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懷。
歷代畫梅代表,如王冕、劉世儒、石濤、金農、汪士慎、朱宣咸、關山月、王洪軍等。
但是,要畫好梅花,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畫梅人還必須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一種高尚的情操和潔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謂:「畫梅須有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

⑤ 梅花古詩怎麼畫

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小朋友,你能把它畫下來嗎?

梅花

視頻專
視頻請參考:點屬擊查看詳情 >>

本篇是【畫一筆】第 166 段視頻

工具紙筆

水彩筆、丙烯顏料、水粉紙

多種規格水彩筆

顏料使用丙烯顏料

也開始使用水粉

丙烯顏料色彩鮮明鮮艷

丙烯可以溶於水

畫面層次感好

直接用丙烯作畫

直接用丙烯作畫

首先,用淺藍色從塗抹背景

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然後用黑色繪制牆角

接著用深黑色畫樹枝

最後,畫上白色的梅花

小朋友,今天我們畫的這幅畫

是北宋王安石《梅花》的配圖

讓我們回顧一下吧: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好了,《梅花》畫好了

小朋友,你學會了嗎?

精彩回顧
還記得我們畫過的丙烯畫嗎

一起來回顧一下吧

八達嶺長城

點擊查看詳情 >>

⑥ 中國古代有哪些畫梅花出眾的大家有哪些存世的精品呢

北宋畫家仲仁(1086-1093出家為僧),始創墨梅畫法,有「墨梅鼻祖」之稱,將枝幹虯曲、疏回影橫斜之神態勾勒得答淋漓盡致。

現存最早的梅花畫要算楊補之(1097-1171)的《四清圖》。

元代王冕(1287-1359年),以墨梅詩、畫聞名於世。別人畫梅,多寫老乾疏枝。而王冕多寫嫩枝,突出梅花的清拔,似有風拂欲動之感。其畫梅代表作有《梅花圖軸》。

明代陳老蓮畫梅,其枝幹老辣渾厚,而又不失典雅俏麗。清代畫梅高手,要數揚州八怪中的金農、李方膺、汪士慎等。金農畫梅,不疏不繁,獨創一格。

李方膺畫梅尤精,有印章曰「梅花手段」。常題梅花詩,識者謂「李公為自家寫生。」

汪士慎畫梅,簡枝繁花,有空里疏香,風雪山林之趣。老年失一目,尚能揮寫自如,自稱「尚留一目看梅花」。

其他很多人也畫過。比如唐寅、齊白石……太多了。

是我幫你轉的。

⑦ 專畫梅花的畫家

北宋畫家仲仁(1086-1093出家為僧),始創墨梅畫法,有「墨梅鼻祖」之稱,將枝專干虯曲、疏影橫斜屬之神態勾勒得淋漓盡致。 現存最早的梅花畫要算楊補之(1097-1171)的《四清圖》。 元代王冕(1287-1359年),以墨梅詩、畫聞名於世。別人畫梅,多寫老乾疏枝。而王冕多寫嫩枝,突出梅花的清拔,似有風拂欲動之感。其畫梅代表作有《梅花圖軸》。 明代陳老蓮畫梅,其枝幹老辣渾厚,而又不失典雅俏麗。清代畫梅高手,要數揚州八怪中的金農、李方膺、汪士慎等。金農畫梅,不疏不繁,獨創一格。 李方膺畫梅尤精,有印章曰「梅花手段」。常題梅花詩,識者謂「李公為自家寫生。」 汪士慎畫梅,簡枝繁花,有空里疏香,風雪山林之趣。老年失一目,尚能揮寫自如,自稱「尚留一目看梅花」。 其他很多人也畫過。比如唐寅、齊白石……太多了。

⑧ 從古自今擅長畫梅花的畫家都有哪些

北宋君主宋徽宗趙佶的臘梅就畫的不錯,在傳世的一幅臘梅山禽圖中就可以看出回。作為一代帝答王,趙佶卻在藝術繪畫上成就頗深,尤其是花鳥人物方面的繪畫。這幅臘梅畫畫中彩墨工細,筆墨運用自如,用細筆勾勒梅花小枝,設色清雅。再加上山禽刻畫的栩栩如生,逼真細致,構圖明朗,造型大方。
墨梅鼻祖」是一位名為鍾仁的花鳥畫大師,也是北宋年間的畫家,對於梅花也是十分欣賞,尤其是墨梅的創作,更是一絕,始創墨梅畫法。「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首詩也恰到好處的形容了仲仁畫家的墨梅畫上的成就與風格,將枝幹虯曲、疏影橫斜之神態勾勒得淋漓盡致。
除了這兩位北宋畫家以外,元代王冕,明代陳老蓮,清代金農、李方膺、汪士慎等,這幾位古代畫家都是喜梅愛梅善畫梅的名家花鳥畫大師。梅花的清雅俊逸、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等的品性風格也被刻畫的淋漓盡致,流傳至今的幾幅梅花字畫,也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⑨ 明末清初畫梅的畫家是誰

薛益(明)一作薛明益,字虞卿,明江蘇蘇州人。工書。衡山後一人也。嘉靖十七年(1538)書小楷舞鶴賦。──參見《珊瑚網》、《懷澄堂書畫目錄》、《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年,第224頁。《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第1460頁
2.鈐印履若氏(白文) 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78頁第7號
鈐印王綦私印(白文) 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78頁第6號
鈐印王綦(朱白文) 參見《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第78頁第3號
3.葉志詵(1779-1863)字東卿,晚號遂翁,湖北漢陽人,名灃、名琛之父。乾隆四十四年生,同治二年卒,享年八十五。嘉應九年進冊翰林院,初國子監典簿,充提調,升兵部武遷司郎中。有《平安館詩文集》若干卷。家藏書籍、金石甚富。與吳壽暘有往還。藏書處為平安館。藏印有「志詵之印」「東卿」「漢陽葉氏平安館印」「葉志詵及見記」等─參見《文獻家通考》第675頁。
4.藏印﹕「烏目山房審定」蔣因培(1768-1838)字伯生,清常熟人。字伯生。齋為燕園官齊河知縣。喜讀書。曾任齊河縣令,游豫、楚、閩、越諸地,所交多名士。晚歲歸里,以考訂金石自娛。有《烏目山房詩略》八卷。─參見《中國藏書家印鑒》第152頁、《文獻家通考》第622頁。
詩情畫意 異彩紛呈
──明代王綦、薛益《無雙梅譜》詩畫冊賞析
梅花傲霜鬥雪,在我國農歷的一年中先於萬花而獨自開放,因此有「花魁」之譽。梅花五瓣,被稱為「梅開五福」,所以又是福份和吉祥的象徵。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常用賦詩和作畫的方式來表達對梅花的喜愛之情。
這本非常經典的《無雙梅譜》,就是由明代薛益作詩,王綦繪畫,詩畫合璧的冊頁,一首詠梅七律與一幀梅花圖相配,先詩後畫,寫於灑金箋上,八詩八畫,凡十六開。分別吟詠和設色繪制了蕊(梅蕾)、白梅、紅梅、綠萼梅、玉蝶梅、臘梅、瓶梅和落梅。寫譜立傳、為梅花的藝術形象別開生面。「詩中有畫」和「畫中有詩」,《無雙梅譜》詩畫冊正體現了我國傳統藝術中詩與畫這兩種不同形式的融匯貫通。
先談談詩,作者薛益,字虞卿,號古狂生,是明嘉靖(1522-1566)年間的詩人和書法家。他寫的這八首七律組詩,總名為《和梅詠》,用美麗的神話和傳奇故事為梅花譜寫了一曲交響樂的篇章:梅花的蓓蕾已經隱現,像南海合浦的珠胎,或許這是由鮫人(美人魚)哭泣時的淚珠所化而成。在廣袤的大地上各種品類的梅花爭相開放,白梅如藍田美玉,如莊子所描述的姑射仙子,又恍若趙師雄在羅浮大梅樹下夢見的美女,淡妝綽約,而情意綿長。紅梅卻是濃妝艷抹的村姑,紅顏似醉,亦令人難忘。綠萼梅宛如西施舉袂在清溪之畔浣紗,瞬息間風起新蘋,和絮吹來,她又好象正依傍著淇園之竹,在月光下分取了一半的翠色。異香襲人的蠟梅,身披黃蠟般的羽衣,麗質檀心,秀外慧中。從上天閬苑飛來的玉蝴蝶,在梅枝上起舞翩翩,留連忘返,恐怕早已蟄化成了仙。鐵干瑤華,清高如斯,蓄養碧瓶,恰似冰心之貯於玉壺,可以與詩人朝夕相處,伴讀寒齋。在《梅花落》的悠揚笛聲中,風雨朝來,冷香飛散,一朵梅花恰恰飄到了含章殿下,落在壽陽公主的額上,拂之不去,生出美妙的五齣之花,從此「梅花點額」就成為華貴的宮妝,久久流傳於後世……詩中一個個神話和傳說,分明都是一幅幅優美的圖畫。
詩是「有聲畫」和「無形畫」,畫則是「無聲詩」和「有形詩」。八首《和梅詠》道出了詩人的心聲,又彌補了明詩之遺佚。而王綦的八幅梅花圖則通過梅花的造型對詩進行了演澤。比之其它的畫梅之作,除了詩畫會通之外,其中另有諸多特色。首先是梅花的種類和色彩方面,
既有綠萼梅、玉蝶梅和磬口蠟梅等風致各異的名貴品種(即所謂「宮梅」)﹔又有紅、白、黃、綠等色澤,可稱豐富多彩。詩篇只概括了梅花從蓓蕾初發到落花而又萌綠的周而將始的簡單過程,而繪畫則結合品種梅的造型,較為詳細地增添了這個過程中的將放、初開和爛漫等程序。而且既繪出雍容華貴的「宮梅」,又通過冊中第三幀疏枝淺蕊的紅梅造型,表達了「村梅」的孤標雅韻。更為重要的是,詩畫相得益彰,共同披露了詩人與畫家的胸襟和情懷,刻劃出梅花獨步早春,凌寒開放,以及在繽紛落英中嫩綠乍新,二度逢春的堅韌意志和大無畏精神。
在我國的繪畫史上,畫梅的名家輩出,最早以水墨作梅的,是北宋末的仲仁和尚,惜無墨跡傳世。繼之而起的揚補之,學仲仁法而成為大名家。他愛畫野外村梅的逸興,「自負清瘦」。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他的水墨《四梅花園》,稀花瘦影,荒寒凄絕。與「村梅」大異其趣的是宮苑和富貴家的園林中「人間不多有,為世所貴重」的「宮梅」,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幅南宋宮廷畫師馬麟的設色《層疊冰綃園》,所畫的「宮梅」,花大瓣重,色澤富麗。元代王冕也工畫墨梅,效學並發展了揚補之的畫法。論者以為,宋人畫梅,大都是疏枝淺蕊,至元代王冕始寫以繁花。明代以來,畫梅者益眾,然而以宗法王冕墨梅者為多。到了明代後期的王綦,畫梅的風格又為之徹底一變。
王綦字履若,吳郡(蘇州)人,諸生。出身於名門望族,是文學家和史學家王登之孫。他精研六法,以畫自娛。所畫山水,結構奇幻﹔人物、樹石和花鳥,筆墨高簡,不拘成法。其傳世作品為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松林清話圖》和《溪橋紅樹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東籬秋色圖》和《秋園習靜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秋景山水圖》藏上海博物館。後兩幅圖錄於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美術全集》。王綦尤以善畫梅花著稱。據有關文獻記載,王綦異常愛梅,為了將梅花寫得更為生動,在園中種植了不少梅花的珍稀品種,還移來了一些溪邊村畔的野梅,親自澆水鋤草,並留意其生長情況,與梅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若逢發蕾,開花,乃至落英時節,則更是時時相伴,倍加愛護。因為他不斷觀賞臨摹,才能「探驪得珠,而獲梅之神韻」。又因其家藏古今名畫師之梅園甚富,能兼采眾長,學之不倦,而以寫生為主,自出新意,終於獨辟蹊徑,成為寫梅高手。明末清初的畫梅大家金俊明,推崇王綦為明代中、後期至清代前期的四大畫梅高手之一,金氏曾自題梅花畫冊雲:「近代畫梅有別致者,惟陸叔平(治)、王履若(綦)、文彥可、邵僧彌為勝,蓋寫妍秀於蒼古之中,托高潔於簡勁之表。」(著錄於《中國美術全集?清代繪畫上》,同時參見本文附圖3)確非過譽。
王綦的畫能流傳至今日的不多,寫梅之作則更為罕見,只見一幅作於明天啟四年(1624)的《冬梅圖》,圖錄於《中國繪畫史圖錄》下冊,供後人欣賞,並作為臨摹的模板。因此《無雙梅譜》詩畫冊真跡就顯得分外珍貴,值得收藏家高度重視。此冊頁作於明崇禎元年(1628),比《冬梅圖》尚後四年,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年,能疊經滄桑,尤其是遭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而得以保存下來,實屬天幸。
諸位收藏家在細細鑒賞和品味《無雙梅譜》之後,會發現其五美齊臻,故可稱之為「五絕」:梅花無論是疏枝抑或繁花﹔無論是清逸抑或華貴﹔無論是蒼皮蘚斑、虯干鐵,抑或瘦條柔枝,全都生意盎然,是謂「畫絕」。詩篇則神奇美妙,引人入勝,可謂「詩絕」。楷書寫得鐵劃銀鉤,清雋脫俗,寓秀逸於剛勁之中,應稱「字絕」。而且在一冊之內包羅了梅花花開花落的過程,意境深遠,謂之「意絕」。一詩必有一畫相配,珠聯璧合,乃是「詩畫相融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使我國的繪畫藝術能獨步於世界美術之林,而成為「世界之最」。書法與繪畫相互爭奇斗艷,又是中華美學的一絕。《無雙梅譜》真可以使我們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引發無窮的審美想像。
據某雜志2006年第五期刊登的名為《藝術品收藏投資經驗談》的文章介紹:1998年嘉德拍賣會上以159.5萬元拍出齊白石的《山水八開冊》。買主請一現代書法家為那八開小冊頁配了八首詩(七絕),使其更為完整。在2003年中貿聖佳秋季拍賣會上,經各路買家激烈競爭,該《山水八開冊》竟出人意料地以1661萬元拍出,五年增幅約10倍。以上的事實說明,越來越多買家的藝術鑒賞水平和審美理解能力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他們對我國傳統藝術中詩與畫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匯通已經不單停留在認可與理解的地步,而進入了喜愛和追求的階段。

⑩ 宋人寫梅花詩意圖卷的宋人寫梅花詩意圖卷

第一段書何水部(何遜)詩:「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台。」繪何遜風神蕭散,對花彷徨。
第二段書宋廣平(宋璟)詩:「為君援筆賦梅花,未害廣平心似鐵。」繪宋廣平憑幾展卷題賦,前設梅瓶。
第三段書杜工部(杜甫)詩:「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繪杜甫捻須巡檐索笑,梅映檐際,喜動須眉。
第四段書林逋(和靖)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繪林逋策杖於水湄月影梅枝交映之間。在宋代,梅花在詩詞中登堂入室,警句絕唱,頻見疊起,林逋的這兩句詩,寫盡了梅花的詩境神韻,具有極高的美學品位,在加上林逋愛梅成癖,終身不娶,具有梅妻鶴子的美譽,使此段更寄託蘊藉出迷人的詩情畫境。
第五段寫黃庭堅(山谷)詩:「獨立晚風香滿袖,無人同詠一枝春。」繪黃庭堅獨立岩畔,臨風凝思,一童執梅於後。
第六段寫蘇軾(東坡)詩:「多情立馬待黃昏,殘雪消遲月出早。」繪蘇軾當雪月初霽之時,佇馬於梅枝修竹之間。
第七段寫張耒(宛丘):「清香浸硯水,寒影伴疏燈。」繪張耒燈下展卷,旁設瓶插梅,寫出主僕倦寐之容。
第八段寫陳簡齋(與義)詩:「醉中忘卻頭邊雪,斜插一枝歸竹篙。」繪陳簡齋醉中簪梅傾歌,丐步歸籬門之態。
第九段寫曾茶山(曾幾)詩:「叮嚀說與水邊人,從今日報花消息。」繪曾茶山曳杖而行,泉石之間的梅花含苞欲放,頗有叮嚀之意。整個畫卷書法用行楷,清逸秀麗,賞書讀詩觀畫,情趣幽深。梅花畫法全以水墨,枝幹皴擦用飛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寫,疏枝冷蕊,筆力精妙。梅之標格,詩之意趣,賢者狀貌天機入神,皆可一目而得,好像一篇抒情的散文詩。◆流傳有序,收錄《石渠寶笈》
此《宋人寫梅花詩意圖卷》流傳有序。卷末鈐「歧山」鼎形印、「敬宗書癖」印,卷中幅押縫有「畫禪」印。明永樂年間為刑部侍郎楊宗勛所有,楊攜此卷進京後,有胡儼、楊榮、楊士奇、金幼孜、曾棨、王英、鄒緝、周述、陳敬宗、李時勉等十人題跋。對於此卷,明太祖朱元璋孫朱沖秋曾臨摹過何遜、杜甫、林逋、黃庭堅、蘇軾、張宛丘、陳簡齋七段,名為《七賢詠梅圖》,水墨紙本,三一·一乘四一六·三公分,鈐「明太祖孫襄陵王」、「親筆」二印。現存上海博物館,著錄於《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二)第一四七、一四八頁。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宋人寫梅花詩意圖卷》進入清朝皇宮,收入《石渠寶笈初編》以後,高宗皇帝乾隆親自臨摹,繪制《御筆仿宋人梅花詩意圖卷》一卷,並為每段題詩,生動地描述出何遜、杜甫等九人在畫中的神態,熱情地褒揚了他們的生平事跡。卷末題:「丁卯清和之望,再展此卷,因各為著句,以志雅趣。」此乾隆親自所仿《宋人寫梅花詩意圖卷》收錄於<石渠寶笈三編〉。

熱點內容
玫瑰花語文 發布:2025-09-13 07:43:30 瀏覽:646
丁香鄭州 發布:2025-09-13 07:38:38 瀏覽:201
蒙氏插花教案 發布:2025-09-13 07:38:35 瀏覽:625
大慶花卉基地 發布:2025-09-13 07:29:31 瀏覽:806
綠植不生長 發布:2025-09-13 07:21:47 瀏覽:284
西蘭花酸 發布:2025-09-13 07:21:06 瀏覽:737
茶花如果培育 發布:2025-09-13 07:17:30 瀏覽:785
畫花卉的 發布:2025-09-13 07:12:26 瀏覽:67
七夕我依然單身 發布:2025-09-13 07:04:10 瀏覽:10
喜陰的大盆景 發布:2025-09-13 06:55:54 瀏覽: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