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核雕梅花布局

核雕梅花布局

發布時間: 2021-02-07 11:11:46

❶ 核雕的工具工藝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核雕也不例外。無論是大師,還是初學者,都要有一套好的工具才行,我們就說說核雕工具吧。
刀具:
核雕刀主要有三類,
1平刀,形狀象單刃的篆刻刀,按刃寬分很多規格,可做大形。也可雕細部。一些高手就用大平刀開眼。
2 半圓刀。就是在半圓的鋼條上,磨出斜刃。同樣有很多規格。用途廣泛。一件核雕作品上的起伏,轉折處,多用半圓刀。
3 角刀。形狀象個倒三角。多用於細部雕刻,象眼,牙齒等。一個好藝人可能有二,三十把刀放在手邊,隨取隨用,運刀如指。看其雕刻過程就是一種享受。
4 修光刀。 形狀像斜刀,但是沒有斜刀那麼鋒利的刀尖, 只是用來刮削表面光滑用的。
5 掏肉刀。形狀很像一段鐵絲,或者鋼絲,但其實是用來挖核裡面的仁的,因為仁如果不掏出會生蟲不利於保存核雕。
6 特小刀。 形狀和以上幾種類似,只是刀頭直徑更微型,甚至達到零點幾毫米! 適合雕刻米粒大小的景物。
7 刻刀把。 常見的有雙頭索,也叫拿子、金屬刀把等,原本為鍾表修理工具,因為小巧玲瓏方便使用後為核雕界人士採用。2013年,在以往工具的基礎上研發了一種新款刻刀把,結合了傳統木把與現代金屬刀把的雙重優點,既有木把的華麗大方手感好上檔次,又滿足了使用方便好攜帶的需求。
電動輔助工具:吊磨-(用於鏤空,鑽眼) 牙雕機(打磨)
其他: 1.5米高工作台 翹刀床 鋼銼 砂紙 卡尺等 核雕工藝分:
薄意,淺浮雕,高浮雕,圓雕,鏤空雕,鑲嵌。
核雕的製作與其它的雕刻手法基本雷同,首先要精於選料,因烏橄欖品種繁多,須根據其大小、形狀、顏色進行分類,一般以粒大、核厚、色紅,飽滿為佳;然後是設計,需根據核的形狀進行構思,並將需刻劃的形象在核上勾勒;其三是定形,即根據勾勒的圖案打坯,即初步加工;其四是粗刻,即對整件作品的細部進行刻劃;第五為細刻,即對雕刻好的作品進行細部完善,特別是對人物的臉部、手部等重要部位作調整,使之更加生動;第六打磨,一般以粗細砂紙打磨作品,使之光潔細膩;第七是拋光,布輪拋光後的核雕作品細膩、潤滑而富有手感。如果雕刻羅漢頭這類常規作品,胸有成竹則無需在核上勾畫草圖,自殷根福始就形成了五刀「定位」的技藝,一直流傳至今,即鼻頭一刀,眼睛二刀,耳朵兩刀,關鍵是下刀部位要准確。誠然,同樣是雕刻羅漢頭,其形象刻劃也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別。
核雕製作工具有鑿子、銼刀、扶鑽三類。鑿子有圓鑿、線鑿、平鑿等多種,需自行製作,才能得心應手。圓鑿,快口呈圓弧狀,有大小之分,大圓鑿可用來雕毛坯,小圓鑿既可在核體較小的原料上履行代替大圓鑿的功能,又能往深處挖,特別是透雕,往往需要用小圓鑿來處理。線鑿可用來刻細線條,如發絲、眼皮、眼黑、衣褶的細線條等,人物開相一般用線鑿來完成,在一些細微處需清理的,小圓鑿無法施展的地方,均可用線鑿來代替。由於線鑿靈活、雕刻有深度而被廣泛應用。平鑿用來雕刻塊面,把物件輪廓勾刻出來,又可把橄欖核一些表層鏟去,突出布局的立體感。毛銼以其細密的鋼刺來修正橄欖核形狀,使其達到圓整,扶鑽則用來鑽孔。
蘇州核雕吸收了石雕、玉雕、木雕、竹刻、微雕等藝術精華,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無論浮雕、圓雕、透雕均以「精、細、奇、巧」取勝,呈現出獨特的地方特徵。精、細,體現在核雕作品工藝細微,點睛之處既細如針尖,又形象生動。刻劃的羅漢等人物刀法簡潔,形神兼備,即使將其放大數十倍,仍栩栩如生。奇、巧,體現在核雕作品均有巧奪天工之奇效,如核舟,不僅能在細微之間表現人物數十人,而且舟上門窗每扇都能開合自如,其落榫處以毫釐計算,令人難以置信。核雕體積雖小,卻構思縝密,設計精巧,工藝細密,以小見大,其作品可作為頸項、衣帶、摺扇或綉袋的墜掛件,若穿成珠串,可作為手腕、頸項飾物。它曾是歷代手藝人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代代相傳,至今依然如故。當今悄然興起的核雕市場,不僅使漢族傳統優秀技藝得以傳承,而且將會不斷光大,顯示出漢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強大的生命力。

❷ 橄欖核雕的欖雕圖案寓意

1. 佛:佛可保佑平安,寓意有福(佛)相伴。常取材於大肚彌勒佛造型,是解脫煩惱的化身——開口便笑,笑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難容之事。
2. 龍:祥瑞的化身,與鳳一起寓意成雙成對或龍鳳呈祥。
3. 鳳:祥瑞的化身,與太陽**一起寓意丹鳳朝陽。
4. 羊:洋洋得意,三隻羊寓意三陽開泰。
5. 菊:與松一起寓意松菊延年。
6. 磬:寓意喜慶。
7. 鵝:羲之愛鵝。王羲之是晉代書法家,從家鵝游水中悟出用筆之法,於是養成愛鵝之癖。
8. 蟬:一鳴驚人。
9. 熊:與鷹一起寓意英雄鬥志。
10. 蝦:彎彎順。
11. 龜:平安龜或長壽龜。與鶴一起寓意龜鶴同壽。帶角神龜即長壽龜。
12. 豬:寓意龍。漢皇子劉彘的彘意思是豬,也是龍。
13. 蟾:蟾與錢諧音,常見蟾口中銜銅錢,寓意富貴有錢。與桂樹一起寓意蟾宮折桂。常有三腳蟾與四腳蟾之分。
14. 觀音:觀音慈悲普渡眾生,是救苦救難的化身。
15. 仙鶴:寓意延年益壽。鶴有一品鳥之稱,又意一品當朝或高升一品。與松樹一起寓意松鶴延年。與鹿和**寓意鶴鹿同春。
16. 靈芝:長壽之意。
17. 如來:即如來佛,是萬佛之組。
18. 達摩:常有達摩渡江,達摩過海,達摩面壁等造型。達摩面壁九年修行,有「面壁九年成正果,風風火火渡江來」的說法。是中國禪宗的初祖。
19.鍾馗:揚善驅邪。常有鍾馗捉鬼的造型。
20. 和尚:兩個和尚寓意和合二仙或和合二聖。布袋和尚即彌勒佛。
21. 怪獸:與蝙蝠、銅錢、喜鵲一起寓意福祿壽喜。
22. 獾子:寓意歡歡喜喜。
23. 獅子:表示勇敢,兩個獅子寓意事事如意。一大一小獅子寓意太師少師,意即位高權重。
24. 喜鵲:兩只喜鵲寓意雙喜,和獾子一起寓意歡喜。和豹子一起寓意報喜。喜鵲和蓮在一起寓意喜得連科。 25. 財神:招財進寶之意。
26. 八仙: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八仙慶壽。八仙是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李鐵拐、鍾離、曹國舅、藍采和。有時用八仙持的神物法器寓意八仙或八寶。八種法器是葫蘆、扇子、魚鼓、花籃、陰陽板、橫笛、荷花、寶劍。
27. 蘭花:與桂花一起寓意蘭桂齊芳,即子孫優秀的意思。
28. 梅花:和喜鵲在一起寓意喜上眉梢。松竹梅一起寓意歲寒三友。
29. 馴鹿:福祿之意。與官人一起寓意加官受祿。
30.麒麟:麒麟送子。祥瑞獸,只在太平盛世出現。
31. 蝙蝠:寓意福到。五個福和壽字或壽桃,寓意五福獻壽。和銅錢在一起寓意福在眼前。與日出或海浪一起寓意福如東海。與天官一起寓意天官賜福。
32. 貔貅:據說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是金銀財寶,自然渾身寶氣 , 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不過,吃多了要拉肚子。有一天,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 結果打到屁股, 屁眼就被封住了。從此,金銀財寶只進不出。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後, 貔貅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貔貅的習性懶懶地喜歡睡覺,每天最好把他拿起來摸一摸,玩一玩,好像要叫醒他一樣,財運就會跟著來。據記載,貔貅是一種猛獸,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龍、鳳、龜、麒麟、貔貅),稱為招財神獸。貔貅曾為古代兩種氏族的圖騰。傳說幫助炎黃二帝作戰有功,被賜封為「天祿獸」,即天賜福祿之意。它專為帝王守護財寶,稱為「帝寶」。又因貔貅喜食猛獸邪靈,故又稱「辟邪」。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貔貅有二十六種造型,七七四十九個化身,其口大,腹大,無肛門,只吃不拉,象徵攬之財,只進不出,同時可以鎮宅辟邪,專為主人聚財掌權。古賢認為,命是註定的,但運程可以改變,故民間有「一摸貔貅運程旺盛,再摸貔貅財運滾滾,三摸貔貅平步青雲」的美好祝願。
33. 大象:寓意吉祥或喜象。與瓶一起寓意太平有象。
34. 鸚鵡:成雙成對,美滿和睦之意。
35. 壽桃:長壽祝福。
36. 鯉魚:鯉魚跳龍門。龍頭魚寓意高升一級。與漁翁一起寓意漁翁得利。
37. 金魚:寓意金玉滿堂。
39. 葫蘆:福祿之意。
40. 佛手:福壽之意。
41. 數錢:常用鼠和銅錢一起造型表示。
42. 螭龍:傳說中沒有角的龍,又叫螭虎。
43. 寶瓶:或花瓶,寓意平安。與鵪鶉和如意在一起寓意平安如意。與鍾鈴一起寓意眾生平安。
44. 百合:百合與柿子在一起寓意百事如意。
45. 雄雞:吉祥如意,常帶五隻小雞寓意五子登科或教五子。
46. 麥穗:歲歲平安。
47. 蓮荷:與梅花一起寓意和和美美。和鯉魚一起寓意連年有餘。和桂花一起連生貴子。一對蓮蓬寓意並蒂同心。
48. 竹子:平安竹,富貴竹。竹報平安或節節高。
49. 柿子:事事如意
50. 星座:共12個星座。魔羯座、水瓶座、雙魚座、牡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蠍座、射手座。
51. 石榴:榴開百子,多子多福。
52. 牡丹:富貴牡丹,與瓶子一起寓意富貴平安。
53. 菱角:寓意伶俐,和蔥在一起寓意聰明伶俐。
54. 鷺鷥:寓意一路平安,與蓮在一起寓意一路連科。
55. 螃蟹:富甲。有時以甲殼蟲表示。
56. 風箏:寓意青雲直上或春風得意。
57. 猴子:與馬一起寓意馬上封侯。與印一起寓意封侯掛印。大猴背小猴寓意輩輩封侯。
58.劉海:與銅錢或蟾一起寓意劉海戲金蟾或叫仙童獻寶。
59. 紅杏:寓意進士及第。
60. 蜘蛛:知足常樂。
61. 柿子:事事如意,百事大吉。
62. 鵪鶉:平安如意。和菊花、落葉一起寓意安居樂業。
63. 鰲魚:龍頭魚身,是鯉魚誤吞龍珠而變成。寓意獨占鰲頭。
64. 辟邪: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頭有角,似獅,帶翼。一角者為天祿,兩角者為辟邪。有除邪避災之意。
65. 花生:長生不老之意。
66. 葫蘆:福祿之意。
67. 樹葉:事業有成。
68. 壁虎:必鍀幸福。
69. 甲克蟲:富甲。
70. 牡丹花:富貴花,富貴牡丹。
71. 壽星老:寓意長壽。
72. 平安扣:平平安安。
73. 路路通:各路暢通。
74. 四季花:四季平安。
75. 谷釘紋:青銅器和古玉器常用的紋飾,寓意五穀豐登、生活富足。
76. 宜子孫:玉佩中常用的文字。萱草即忘憂草亦有宜子孫之意。
77. 纏枝蓮:寓意富貴纏身。
78. 玉蘭花:寓意玉樹臨風。
79. 百鳥圖:寓意百鳥朝鳳。
80. 洞天一品:太湖石造型。宋朝書法家米芾喜愛的一塊太湖石名洞天一品。寓意書香門第,品性高遠。
81.枯木逢春:玉石雕刻成朽木和新芽。
82. 花好月圓:牡丹花和月亮。
83. 歡天喜地:獾子和喜鵲。
84.漁翁得利:寓意福祥吉利。
85. 麒麟獻書:孔子救麒麟得天書、努力學習終成聖人。
86. 君子之交:靈芝和蘭草。
87. 一品清廉:一莖蓮花或一莖荷葉。
88. 蒼龍教子:一大一小兩條龍或鯉魚跳龍門、龍頭魚等皆為此意。
89. 龍生九子:傳說龍生九個兒子,各有所好,有好水、好火、好鬥、好負重、好錢財、好巡戒、好吼、好飲食、好守護者。它們是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毗、狻猊、椒圖。有的將金吾或金猊、螭虎、貔貅列入其中的。
90. 平升三級:花瓶中插三隻戟。又有吉慶有餘之意。
91. 官上加官:雞冠花上站蟈蟈或雄雞和雞冠花。
92. 指日高升:鶴高飛日出或官人指太陽。
93. 女媧補天:民間傳說,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94.後羿射日:民間傳說,後羿張弓射箭,挽救眾生。
95.誇父逐日:民間傳說,誇父族首領,為挽救蒼生,累死在追日途中。
96.連中三元:常用荔枝、桂圓、核桃表示連中三元,即解元、會元、狀元。
97. 常娥奔月:傳耍娥馱靈葯,飛向月宮變成蟾蜍。
98. 狀元及第:常以童子騎龍圖表示。
99. 麻姑獻壽:傳說中的仙女,常用於祝賀女壽誕者。
100. 文姬歸漢:塞外的荒涼,一代風流才女欲去還休那難舍難分的歷史瞬間,被定格在那如泣如訴的「胡笳十八拍」的幽咽中。

❸ 核雕的歷史源流

民間多以桃核雕刻,穿孔系掛在身上作為「辟邪」之用。有製成佩件、扇墜、串珠等為文人清玩。其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表現出復雜的題材,雕刻手法也細致入微。所刻有詩文或漁家樂、百花籃、羅漢等題材。江蘇蘇州和揚州、山東濰坊、廣東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
確鑿見於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是明代之物。《清秘藏》記載明代宣德年間有個叫夏白眼的,「能於橄欖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明人魏學洢作《核舟記》,描述明代天啟年間虞山(今蘇州常熟)核雕藝人王毅(字叔遠)所作橄欖核舟「東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畫,《核舟記》已被選進人教版初二語文課本。明代王叔遠精雕之桃核,邢獻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欖核可謂之核雕三絕,其作品傳世絕少。
清代有邱山核雕技藝精湛,作品傳世亦少。晚清核雕藝人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為其力作,林木扶疏處,怪石參差間,竟雕刻三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驚奇。
光緒年間出生的核雕藝人都桂蘭技藝精絕,周恩來總理1955年出訪,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中有了件為其核雕作品。
1957年原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訪華,都桂蘭時已75歲高齡,應外交部之請,仍以所刻核雕相贈。核雕代有傳人,江蘇蘇州人陳素英即為都桂蘭之後又一核雕名家。
橄欖核、核桃、杏核、桃核皆為揚棄之物,核雕堪為化腐朽為神奇之工藝品,凡核或橢圓或扁圓,又以山核桃最為皺脊錯綜詭雜,因此核雕的造型布局皆比平面雕刻艱難十倍,筆者現將匣中核雕搬來「共樂樂」,期盼贏來讀者諸君共鳴之聲。
果核,在一般人的眼裡,是品嘗鮮果後的棄物,可這一枚枚小小的果核(桃核、杏核、橄欖核)到了微雕師的手中,就會化腐朽為神奇。
古代,我國南方的微雕工藝一向有特色。特別在江浙地區,傳統手藝一直注重精巧雅緻,微中見宏,尺幅之間展示大千世界以及人生種種情趣天地。在各式各樣的工藝巧作中,一種用果核雕刻的藝術可謂在中國工藝的藝術長河中獨樹一幟。
明清時期,我國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製作卻搞得生氣勃勃,富於創造性。其中的桃核、杏核雕刻和橄欖核雕刻是一個頗有特色的品種,其作品的構思和雕刻都達到了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被人稱作是「微雕神技,藝術奇葩」。明、清兩代這種核雕的微雕藝術堪稱一絕,當時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古玩奇珍,精湛而玲瓏的核雕藝術品就是當時人們搜羅的熱門之一。
據了解,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都是桃核與杏核,未曾見到當時用橄欖核或胡桃核等進行雕刻的物品。據現存世的核雕來看,明代以後到了清乾隆年間才出現了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的花船和人物等核雕。明代的桃核、杏核雕刻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等等。小小核雕作為一種垂掛在衣帶、紈扇或是綉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一方面也可玩賞。後來至清代中期開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許多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

❹ 核雕的部分作品

桃核雕刻
桃核雕刻,是用桃子的果核為原料進行雕刻,以山東的濰坊核雕為代表,老一輩領軍人物有王緒徳、都傳恭、裴曰信、邢友弼四人,年輕一代百家爭鳴(排名不分先後):有希今、王開明、王蒙、王兆峰、田洪波、張國華、牛豪、孫業剛、王金泉、蘇志鴻、馬志勇、史同剛、史同亮、馬震、逯雷、戴維棟等近百人 核桃雕刻
首先介紹給讀者諸君的是「歲寒三友」揉手核桃 。
揉手核桃為明清時期核雕的一種健身、娛玩之物,一般為一對。選取只有一條圈匝式皺脊且殼厚仁少,而又形狀相近的兩只山核桃雕上圖紋而成,掌上盤玩,「嗑嗑」作響,時人視為時髦之物。文人學士閑庭靜坐,王公貴胄後院賞花,手裡盤玩著一對揉手核桃,既可以添助雅逸,又能夠彰顯清高。故宮博物院收藏十餘對揉手核桃,有雕仙人祝壽的,有天生連理並蒂的,大多附有「丹貝勒預備」、「恭進」等墨書,表明為王公貴族貢送皇室的,用極考究錦盒裝盛。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提到,紫禁城皇宮保存一隻乾隆皇帝的「百寶匣」,其中有一格裝的是一對揉手核桃,雕刻著神話人物。乾隆酷愛核雕等微雕,曾下旨將當時的核雕名家杜士元召進宮廷造辦處。但皇宮珍藏的這批揉手核桃中,不見雕螭雕龍雕松竹梅圖紋的。
「歲寒三友」揉手核桃呈不規整橢圓狀,色澤紫褐,潤亮生輝,最大直徑不足4厘米。藝人利用圈匝式皺脊之兩側雕刻成一松一梅,松樹蒼勁,梅樹欹古,叢竹則繁茂於亂石之中。方寸之中,寒梅綻放,松針堅潔,翠竹搖風,對嚴寒無所畏懼的共同品德鑄結了它們千古不渝的「歲寒三友」佳話。藝人巧妙地利用核桃上錯落參差的結梗皺脊施以刀筆,梅花瓣芯清晰,松葉針針可數,竹葉婆娑有態,花迭葉累可見五六層次,於是如詩如畫常相伴,亦核亦桃好揉手。 其次是「庭園嬰戲」橄欖核雕。雕件高3.4厘米,色澤紫褐,光潤熟滑。分別在核之兩側雕刻一針葉樹、一闊葉樹,綠葉婆娑,枝幹挺拔。樹下有童子?名,一童抱另一童雙腿作倒立狀,一童站立另一童肩上正欲攀援上樹,其他或蹲坐,或旁觀,或扶協,童趣躍然刀筆之下。採用浮雕和鏤雕手法,用刀爽索,造型生動,層次豐富,氣氛熱烈。
嬰戲圖為明代裝飾工藝中最常見圖案之一,為時人唱贊國泰民安的一種表達模式,但用在橄欖核雕上尚為鮮見。把玩於指撮之間,紫褐紅潤之古風古韻捫摩可觸,嬉戲玩耍之童聲稚氣似乎側耳能聞,些小棄核竟成了童子樂園! 第三件是「十八羅漢」核桃雕。核雕高3.6厘米,呈梨狀,色澤棕紅油潤,老氣盎然。作者依憑硬核皺脊回谷式的錯雜刻面循勢造型,羅漢或正襟危坐,或岸立嘯風,或雙掌合十,或開懷朗笑,神情態勢各不相同。施刀細膩,手法老到,粗獷處勾勒剛勁,精微間線條柔綿,意到手到,攬雲天霧海中的十八羅漢於一核。
「十八羅漢」核桃雕佩掛於腰間,賞玩於案頭,臆想著具有「最高果位」的羅漢們為你驅滅煩惱貪痴,替你爭取衣食無憂,讓你脫離生死輪回,便如佛光罩體一般,可以樂哉悠哉了。 第四件是清代「春宮圖」桃核雕,高僅3厘米,棕紅色澤,熟舊瑩潤。
「春宮圖」桃核雕一側雕林中小屋,瓦棱歷歷可數,牆上小窗明亮,窗下有一公雞同母雞觸喙親昵。另一側雕一裸男同一裸女求歡送愛,眉眼傳情,心愫纏綿。構圖布局著眼於農家院宅,俗塵難拂不假,隱而不秘是真,藝人一定是意在直白表達對安居樂業的憧憬的。奏刀者線條圓逶,設計則別出心裁,各種雕刻手法兼而施用。人愛以雞歡作襯,最坦誠地表達這樣一個道理:大自然的玄機就濃縮在「傳宗接代」四字之中。因此可以說,核雕小不盈寸,卻是載喻著大自然一個不朽法典的。
第五件是「福祿壽」桃核組雕。福祿壽三星高不過2.8厘米,皆熟滑潤亮,色澤棕紅。其中以壽星雕刻最為傳神,眉眼慈祥,美髯垂胸,精神矍鑠,袍服結帶寬松得體。福星比壽星胖大些,體形敦厚,笑容可掬,刀法雖顯見比壽星工藝簡潔爽利,富貴氣仍然逼人。祿星胖瘦高矮介乎福壽二星之間,其用刀之簡潔一如福星,而笑臉卻更加明朗,莫非作者要留他個見錢眼開的笑柄?且三星中唯壽星須眉衣褶寫工而其他二星寫意,又莫非捉刀人自嘲與福祿無緣,唯求淡泊以求長壽?三星脫刀之日想見約百年,硬核上竟像古瓷一般開了片紋,粗細錯落,但皆紋而不裂,平添了幾多古舊香色。終不知哪一位買了「三星」來,把玩於掌上足以怡情,懸佩於腰間尤可養性,集「福祿壽」於一已,雖小而又小,卻包羅了人生大願,想是用來聊以自慰的。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龍」揉手核桃各有千秋,我是特地留作壓陣之說的。
「九螭」揉手核桃呈不規則橢圓狀,最大直徑近4厘米,色澤紫褐油亮,有滋潤感,手感熟滑,是積舊熟陳之物。
螭與龍皆為龍,而九條龍至尊至極,於是漢魏時有九龍殿,五代時有九龍帳,九龍冠、九龍袍、九龍壁、九龍柱,不一而足,龍的圖騰成了中華文明的象徵。
「九螭」揉手核桃和「九龍」揉手核桃皆選取山核桃雕制,藝人依憑胸竹駕馭刀筆,將滿刀錯綜復雜皺脊結梗之核殼視為混沌一天地,雕卷雲飄飄,琢紫氣漫漫,九螭或屈側回首騰挪於朵雲之上,或昂頭舒展在霧漫之中,而九龍穿飛翻騰,推雲撥霧,或兩現其身,或凌雲直上。4隻核桃,龍騰螭躍,皆嬉戲翻飛於雲天霧海之中。
山核桃錯雜的表面皺脊有如縱橫交結的高岡深谷,捉刀者不單要具備巧借這種復雜形貌為九螭、九龍作意向造型的能力,更要具備依據刀路隨時修改意向造型的豐富聯想,設計布局力求九螭、九龍不擁不塞,螭與螭有呼應,龍與龍有顧盼,雲與氣有貫通,「球」與「球」分立而又渾然一氣。「九螭」揉手核桃刀路粗獷,線條圓轉不足,剛健有餘,野趣重於雅逸。藝人分明注重造型而不在乎細微處的精雕細琢,螭頭明顯為「方斗形」。「九龍」揉手核桃紫銅色澤,手感滋潤熟滑,刀法圓潤,線條細婉,圖面雖繁滿,但龍與龍條分縷析,鱗甲分明。至於用刀之大膽,想像之豐富,構圖布局之疏朗繁滿有致,皆可見駕輕就熟之功力。盡管這兩件揉手核桃皆未署款字,誰又能說,它的作者不該享有無名大師之譽?
與揉手核桃相比,杏仁核雕真就微不足道了,它是核雕中的小不點,但小巧精微,玩賞可添雅興。像杏仁核雕「獼猴」,高僅2厘米,雕整核為一坐猴,雙手捧食,正大口大口咬吃,形態活脫,刀法粗獷,但線條准確而洗練,幾筆幾刀,調皮的小猴呼之欲出。雖然小得如此不起眼,但精微處見功夫,乖巧若此,也就人見人愛了。
無論是揉手核桃,還是橄欖核雕、桃核雕、杏核雕,其精妙之作都足以讓人著迷,若非如此,王爺貝勒們憑什麼將揉手核桃進貢皇宮供皇室權貴賞玩呢?王公貴胄乃至文人士大夫之鍾愛揉手核桃,要麼編織絛絲網袋懸佩腰間為飾,搖之有「嗑嗑」之聲悅耳盡興;要麼或沉思或閑散時把玩於指掌,揉摩有松爽之愉,強健身心。於是揉手核桃得到盡善盡美的一個昵稱,叫「文玩核桃」,其他核雕自然為「文玩核雕」了。所謂「文玩」,是說核雕該是躋身於藝術品之列的,其精妙,其典雅,其香色,其氣韻,皆可包涵於「清高雅逸」四字之中,可不是非「文玩」莫屬了?在當今收藏界愈來愈向藏珍玩雅的高境界發展之時,文玩中的既是精妙品,又是藝術品的核雕,自然而然便身價扶搖了。 核舟:是專門用果核雕刻成畫船和小舟的民間工藝品,起源於古代,興盛於明清時期,表明古代工藝的高超境界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核雕技藝中微雕的一種。
明朝有個特殊技藝的人叫王叔遠,他能夠將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成宮殿、器具、人物,甚至飛鳥、走獸、樹木、石頭,都能按照這木頭原來的樣子刻成各種事物的形狀,各自具備各自的情態。王叔遠就是一位雕刻核舟的藝術高手,他雕刻的「蘇軾游赤壁」核舟,後被散文家魏學洢寫成《核舟記》一文,生動的描述了這件精巧絕倫的微雕工藝品。其中有「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等語句,可以看出核舟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今天的核舟繼承前人精湛的傳統技藝,同時融入了新時代的內容和技法,把這一古老而又神奇的民間藝術推向又一個高峰。以往人們所了解的核舟表現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紅船」把寫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創作中,寫實刻畫了黨的一大代表,展現了「日出東方、開天闢地」的偉大創舉,當為別開生面,既是古為今用,也是推陳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河北省秦皇島市的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楊洪武,用5個多月的時間精心刻制了一枚題為「南湖紅船」的核舟作品。該核舟選用上好橄欖核為原料,以嘉興南湖畫舫為原型,細致入微的刻畫了參加黨的一大代表們,在畫舫上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瞬間。整個「南湖紅船」共刻核舟2、人物12人、小窗10扇、艙室4、壺2、杯皿2、書籍文件5、櫓、爐、小桌各1、鏈環1條、文字128字,此外12人中有5人還佩帶了眼鏡,均都一一俱足。
核舟《南湖紅船》,橄欖核材質,楊洪武先生於2006年6月創作完成,2009年3月12日捐贈中國航海博物館。 據了解,中國航海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第一家國家級航海博物館,位於上海南匯區東海大橋橋堍、臨港新城主城區。
據悉,楊洪武此次捐贈的核舟除《南湖紅船》外,還包括《天後娘娘》、《鄭成功思念故鄉》兩件作品。
蘇州核雕
明清時期,蘇州核雕漸興,江浙一帶官宦商賈崇尚風雅,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奇珍,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此核雕風靡朝野,出現了「凡文人必手持摺扇,有摺扇必有核雕扇墜」之盛況,精湛而玲瓏多巧的核雕被人們爭相佩帶和收藏。清末民初也出現了不少核雕名家,如楊芝山、都桂蘭。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技藝精絕;都桂蘭的核雕還被周恩來總理1955年出訪時作為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
民國時期,蘇州太湖邊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漸興起。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藝匠之地。據《香山小志》記載:「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專將竹根、竹節、黃楊、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欖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共賞」。上世紀三十年代,舟山村曾涌現了開創蘇州核雕新局面的一代核雕高手殷根福,在蘇州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今天,不由不使業內人士常常懷念他將技藝傳承於後世的業績。
殷根福(1885-1939),自幼對工藝雕刻倍感興趣,在蘇州深厚歷史文化的浸潤和豐富而精湛的眾多傳統手藝的熏陶下,曾先學竹雕、牙雕,雖默默無聞,但也能聊以維持生計。1930年前後,他在上海老城隍廟開設了「永興齋」,專門出售竹雕、牙雕工藝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廣東船工手中獲得橄欖核,此橄欖核產自廣東一帶的「烏杭」品種,其顆粒大,質地硬而細膩,便於執刀雕鑿,經其精心琢磨後,隨形設計雕成羅漢頭像,稍經撫摸,便滋潤光滑。而後他將雕成的羅漢頭穿成手串在上海店內銷售,普受民眾歡迎。為塑造好羅漢形象,他多次到東山紫金庵羅漢堂內臨摹觀察,並反復揣摩,融匯於心。此後,他刻制的羅漢頭像越發挺刀爽勁,厚朴凝重,表情自然,雙目傳神,且形象生動、神采各異,使求購者絡繹不絕。自此,他專事核雕羅漢頭像,並形成殷派獨特技藝。為滿足市場需求,他培養了兒子殷榮生、女兒殷雪芸和徒弟須吟笙等多名藝徒,並在舟山村組織生產,一時全村年耗橄欖核10擔左右。
殷派一脈的核雕技藝由殷榮生、殷雪芸、須吟笙、鍾年福等繼承下來,並逐漸發展壯大。1970年,他們幾個召集村上核雕藝人創辦雕刻組,通過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銷往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各國;1973年,又帶領20餘人參與創辦吳縣東山雕刻廠;而後於1975年在本村建立舟山核雕廠。而殷雪芸則在1972年被邀至蘇州工藝美術廠、蘇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傳授核雕技藝,先後培養了董蘭生等多名藝徒。
一段時期,蘇州橄欖核雕處於低潮時期,人員散失,技藝荒疏。「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行」,自本世紀以來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漸富裕,喜愛核雕的民眾與日俱增,由此核雕生產又峰迴路轉,使一度沉寂的核雕市場活躍起來。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戶戶都在製作核雕,從業人數達五六百人。北京等北方大城市民眾對蘇州核雕鍾愛有加,當地村民足不出戶,客戶卻紛至沓來。由於市場前景看好,附近從事木雕的藝人紛紛轉入核雕,從業人員不斷擴大,也涌現了一批出類拔萃的民間藝人,如陳素英、周建明、宋水官、董蘭生、須培金、殷毅軍等繼往開來的新一代核雕高手。同時,通過薪火相傳,使年輕一代的核雕能手也隨之大量涌現,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 當今的核雕品種、花色更加豐富多彩,其表現形式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珠串式,即把多個核雕穿成一串,多為十八羅漢頭像,各種祥獸,群仙聚會等;二是墜件式,即以單粒核雕為主,配以紅線,可掛在頸項或腰間佩帶,也可掛在衣服、摺扇上,墜件表現形式豐富,人物有仕女、觀音等,還有花鳥、龍鳳、山水植物等;三是擺件式,即將核雕鑲嵌在象牙或紅木底座上,供人玩賞,尤其是核舟,更以巧奪天工而名震四方。從題材內容分,主要有四個系列,一是吉祥如意系列,如十二生肖、避邪神獸等;二是神仙人物系列,如十八羅漢、觀音、彌勒佛、八仙過海等;三是民間民俗故事系列,如東坡泛舟赤壁、羲之戲鵝、桃園三結義等;四是山水園林系列,如山水風景、古典園林等。除上述形式和題材內容外,年輕的核雕人還在孜孜以求地探求多形式、多題材表現手法的核雕作品,似乎要將世事萬物、歷史人文都在方寸之間盡情揮灑,令人刮目相看。

❺ 自學橄欖核雕要怎麼學起

1、主要還是要在視頻網站上觀看視頻學習或者購買相關書籍。

2、新手流版程:

1)買一權斤便宜核練手,也不算小。直徑約1.7即可。

2)買了一套刀具,不要太多。剛開始的時候,不知道如何使用刀,所以有1-2到1-2平圓刀刀足夠。

3)從彌勒佛頭(笑)開始練習。在線教程,也有大師的圖片。可以參考一下。

4)再次刻出來,可能是害怕自己。可能會氣餒,但不要放棄,找一個不同的角度,再繼續修修訂。

❻ 蘇州核雕

大師談不上,名家倒是有一些。
舟山工藝品廠簡介:
1970年由鍾年福發起並成立任第一任廠長。發起人還有殷小男(殷麗娟的父親,殷根福的兒子)、殷小妹(殷小男的妹妹)、須吟笙等人。在1970年成立的時候有3、40人,不是只有橄欖核雕,還有石雕,接的訂單都是海外的訂單,大部分出口到日本。在八十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後,大部分廠員都出去自己雕刻,導致訂單無法完成,慢慢就解散啦。現在的許多大家都是在廠中學習的,如周雪官、謝才元、周泉根等。

東山工藝美術廠簡介:
1973年由鍾年福成立,當時有許多女工全在東山廠,有大家所熟知的須培金、鍾秀琴、周麟鳳、鍾菊英等人。和舟山工藝品廠一樣是接收海外訂單的,也在改革開放後無疾而終。但可以講這兩個廠子為舟山現在這么蓬勃的雕刻產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須吟笙
1924年生人,師從殷根福,寫意羅漢頭的鼻祖,羅漢頭的山峰,他的羅漢頭受到舟山所有雕刻者的肯定。殷麗娟是須吟笙的唯一在舟山工藝品廠一帶一出來的徒弟(這一點鮮為人知)。其早年從事過木雕、石雕、牙雕,在橄欖核雕中除了雕刻羅漢頭之外還有偉人頭像為大家所知,還有一些其他題材的單子,但留存的已經很少。曾在舟山工藝品廠成立後在其中指導廠中學徒,可以說現在青壯年的雕刻者基本上都被其指導過。其作品特點突出,無人能仿,現年歲已大,基本不能再從事雕刻啦。

鍾年福
1927年臘月三十生人,故名年福。14歲開始學習雕刻,師從殷小男,1970年成立舟山工藝品廠,1973年4月7日成立東山工藝美術廠。可以說為舟山的橄欖核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鍾老刀法粗曠,作品特點鮮明,為了愛好而雕刻,受到舟山雕刻者的尊敬。無人能出其右。也從事過木雕和石雕等其他材質的雕刻。大女兒鍾菊英(在89年後就不從事雕刻因為眼睛不好)、大兒子鍾耀源(在十多年前就不從事雕刻)、二女兒鍾菊仙(現在還在從事雕刻)。開門徒弟是鍾火元、其他徒弟有謝才元、鍾秀琴、周雪官、須培金等,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指導過很多的徒弟。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

鍾火元
1948年生於舟山村
1964年師承鍾年福學藝橄欖核雕
1970年參加集體創辦的舟山村工藝廠
1971年調入光福鄉紅木雕刻廠
1972年光福紅木雕刻廠橄欖核雕車間創辦人之一,任車間主任、質量檢驗員、業務推銷員、原材料采購員
1990年成立核雕工作室至今
曾獲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吳中區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理事
助理工藝師
2007年橄欖核雕手串「十八羅漢」獲得第42屆國際旅遊工藝品「金鳳凰」設計大獎賽優秀獎,評比和發證單位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謝才元
1957年生人,1973年進入舟山工藝品廠學徒,通過自己的努力練就了雕刻技巧,81年左右開始自己創作,其現在正當壯年,作品非常成熟。其作品十八羅漢頭能看到須吟笙老先生的影子。主要作品是十八羅漢頭和吉慶有餘等題材,在舟山工藝品廠時曾和須吟笙合作雕刻108粒羅漢相。開門徒弟是朱紅為,還有徒弟陶菊英、徐月明等。

鍾秀琴
1959年生人,師從鍾年福、鍾元慶、須吟笙。1973年進入東山工藝美術長,與須培金和周麟鳳同時開始學習核雕,可以講是舟山女工的代表人之一,受到老一輩核雕作者的推崇,女工的細膩中能透露出鍾年福的粗曠,須吟笙的寫意和鍾元慶的工整,可以說是集大家之所長,代表作品是走獸十八羅漢、走獸八仙、圓雕雲彩八仙及許多題材的單子雕刻。

周泉根
1959年出生於核雕之鄉舟山村。師從顧仁笙,曾工作於舟山工藝品廠,在近三十年的工作中又不斷的深挖創新,終獲成功,創立了一種自己獨有的風格。尤其是在十八羅漢頭這樣很能體現一個藝人的基本工的題材上更是力求完美,並且對原料的要求也是及高,在1993年開發出鐵圓核、大四花等這樣核質非常高的原料。從不讓一條質量不好的作品流放到是市場上。在近三十年的藝術生涯中,雖然他本人也很少提起,但他確實帶出了不少優秀的徒弟,並且他的許多徒弟(如胡君偉、蕭艷萍、殷晨月等)現已揚名核雕界。他的代表作品就是十八羅漢頭,各種規格都堪稱精品,從1.1cm~3.5cm,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1cm小籽和2.5cm鐵圓核羅漢頭,表情豐富、刀工細膩、神態各異。

周麟鳳
1961年出生,周泉根之妻,同周泉根一起加入舟山工藝品廠(當時有周雪官、須培金夫婦,周泉根、周麟鳳夫婦,謝才元、鍾秀琴夫婦),刀法精準而細膩,現在為了丈夫和愛子作出了非常大的犧牲,放棄了核雕工作,專心在家照顧愛人和孩子,非常可惜,只是在家務閑暇的時候雕刻一些小掛件,現在除了一些「壽桃」之類的小件,在市場上很難見到其作品。

徐月明
1964年生人,自學成才,80年畢業之後開始從事核雕的學習和雕刻,使用的原料非常好,工手非常細致,而且有創新性,作品不俗氣,在其作品阿福上就能體現出他的與眾不同,所以他的阿福受到眾多核雕愛好者的喜愛。代表作品有文財神、武財神、福祿壽、觀音、關公、以及眾所周知的阿福。

徐益明
1971出生在蘇州,曾經參過軍,做過生意,並且是中共員,如此復雜的經歷之後還能靜下心來從事雕刻很不容易,1998年開始學習核雕,師從周建明,2003年開始自己創業,其以往作品有非常濃重的殷派風格,固化,傳統,刀工規整,傳統題材非常之多。現而今他已經另闢新路,創作了許多新穎的題材,而且悟性很高,在作品中能充分體現心中所想,能化平面於立體,化呆板為靈巧,使作品活起來。主要作品有八仙系列,十八羅漢系列,觀音,鍾馗等。現創新作品有十八包衣羅漢和浮雕八仙過海。
v
胡君偉
1970年出生,蘇州藏書人,原本從事石雕,後迷戀核雕,決定改行!拜周全根學藝!先在其媳婦處學2月羅漢頭而後經師傅指點2周後回家自己琢磨!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他將原來的石雕工藝成功地引入了核雕工藝中。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簡潔,流暢,內涵豐富!給人想像的空間!並加入把玩要素!雕刻題材新穎,廣泛。有花鳥藤蔓,人物羅漢,動物風景等!作品非常強調新意,造型靈活,布局合理,刀法簡潔細膩流暢,在後期的拋光處理,尤被業內人士誇好!他的代表作有達摩,祝福,三駝,龜龍,錢眼。生生不息,知足長樂,負荊請罪,和氣生財,十二金釵等等。收比較出名的徒弟有胡海生,吳麗君等,都在核雕行業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鍾靜峰
1971年生於舟山村,鍾火元長子,自幼深受父親核雕藝術的熏陶
1985年隨父學藝
1986年拜沖山佛像雕刻祖師李永良之子李榮壽為師,學習佛像雕刻。從藝二十多年來,主要作品有橄欖核雕「老子出關」、「西廂記」,紅木雕筆海「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紫檀木筆筒「紅樓夢十二金釵」、「八仙過海」等,其作品人物鮮明,刀功簡練醇厚,深受大眾喜愛。
曾獲
蘇州市吳中區工藝美學會會員
助理工藝師

帥道富
1972年出生於江西省奉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自幼家境貧困,於1988年綴學在家務農。一個偶然的機遇,在1991年他拜師朱紅偉,到蘇州學習核雕技藝,從基本功的三刀開始;那時的市場並不景氣,一天下來只能賺十幾元。於是從一起拜師學藝的有十二人,到目前為止只剩下他一個人還在執著於核雕藝術。1994年出師後他被招女婿在 下 中 村,之後更加潛心鑽研核雕技藝,謙虛認真的向前輩們討教,得到過鍾年福、須吟笙等老前輩的指教。有時遇到了難題,會特意叫車請須老來家裡指導。(同行中有人曾刻意的說:「須吟笙根本不認識帥道富這個人。」那是因為大家都叫他作「小江西」的緣故,他本人一直也沒有特意的跟前輩們報過自己的大名,可見其為人本分和謙虛,他家裡還保留有須老和其他幾位師傅的教學作品。說起「小江西」,「須老」一定記得這個聰明好學的弟子。)經過十六年的歷練,加上前輩師傅們的細心指導和教誨,帥道富的作品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十八羅漢等作品在上海、北京、天津、還有台灣等地很受歡迎。

朱東琴
女,1975年出生於核雕之鄉光福舟山。1992年學習山水畫,1994年開始跟帥道富學習橄欖核雕。至今從事核雕也有十多個年頭了;由於有繪畫的功底加上勤奮好學,她逐漸摸索出了一套以山水為背景的風景十八羅漢,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她雕的仕女、四大天王、嬰戲圖等在市場上也很受歡迎。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每一件作品她都用心雕刻、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其作品中蘊涵了江南女子的特有細膩與1975年生於舟山村,鍾火元次子,自幼受父親藝術熏陶
1992年隨父學藝至今,其主要作品有「七星高照」、「鍾馗」等。
曾獲
蘇州市吳中區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助理工藝師

周志堅
1979年出生,周泉根之子,師從其父,作品秉承其家的特點,規整細膩,沒有偷工減料之嫌,對原料的要求也像其父一樣非常嚴格,早期雕刻過十八羅漢頭,因為個人喜好原因已經很久沒有雕此題材,現在主要的作品就是「七星高照」及「彌勒」,「七星高照」全部使用大粒鐵圓核來雕刻,核肉飽滿渾圓,自然顏色通紅,加上精細的刀工,令人眼前一亮。

何志清
1980年出生,周志堅之妻,師從其公,作品一樣秉其家特點,原料優秀,精細而傳神,其主要作品為小籽十八羅漢頭,看其所雕題材就能知道其作品具有相當水準,能和其公雕刻十八羅漢頭,就能證明周泉根對其兒媳的羅漢頭雕刻也是認知的。

肖艷紅
生於1980年,師從表姐肖艷萍,從藝至今已有十餘年,但短短幾年的時間內進步非常快,從她出現在市場上的第一條作品之後往下看,會發現雕工明顯細致,而且會看出是用心琢磨來改進的,在其姐的耐心指導下會越做越好。其主要作品有十八羅漢頭(單面和雙面)、暗八仙、風景八仙、福字壽字等,她的作品風格接近肖艷萍,刀口清晰,神態自然,受許多核雕愛好者青睞,而且帶著女工特有的細膩和精巧,很有發展。

周春毅
1986年生於舟山村這個核雕之鄉,自小沉浸在核雕的氛圍之中,耳濡目染,再加上天資聰穎,5歲就可以磨出像樣的光珠,6歲就會雕刻羅漢頭。入門導師是其父周泉興,曾經師從周泉根、蕭艷萍、周雪官、須培金,雙面十八羅漢頭為其首創。其代表作品為十八羅漢頭單面和雙面、壽星頭、喜怒哀樂等,其雕刻的羅漢頭風格迥異,形式新穎,充分體現出人生百態,究其源頭就是他腦中有千百顆羅漢頭的形象為其做素材,所以他的作品能擁有自己獨立的風格,不落俗套,尤其在單面羅漢頭這個題材上他要求自己十分嚴格。年輕、有朝氣,肯創新,悟性高。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❼ 我的橄欖核雕 歲寒三友什麼寓意調的

歲寒三友,指松、抄竹、梅三種植物襲。因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徵,也藉以比喻忠貞的友誼。傳到日本後又加上長壽的意義。松竹梅合成的歲寒三友圖案是中國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築上常用的裝飾題材。
如果加上別的,等於畫蛇添足。

❽ 核雕需要哪些工具大概每樣的價位是多少初學自學核雕,買什麼核比較好

一;尖刀

刃口呈三角形,因其鋒面在左右二側,鋒利集點就在中角上。主要用於刻毛發刻裝飾線紋,也是版畫與水印木刻藝術製版時常用的一種工具,操作時刀尖在木板上推進,木屑從三角槽內吐出,刀尖推過的部位便刻畫出線條來。尖刀的功能基本上是為了突出作品的層次感,比如衣服與肉的區分!

還有就是開出人物的面部也需要用到尖刀~!

二:半圓刀

刃口呈圓弧形,多用於圓形和圓凹痕處,在雕刻傳統花卉上也有很大用處,如花葉、花瓣及花枝乾的圓面都需用圓刀適形處理。圓刀橫向運刀比較省力,對大的起伏、小的變化都能適應。而且圓刀的線條不肯定,使用起來靈活且便於探索。根據不同的用途,圓刀的型號應有所區別,大小范圍基本在5厘米-0.5厘米之間六種。做圓雕人物的刀口兩角要磨去,呈圓弧形,否則雕衣紋或其它凹痕時,不但推不動,還會破損凹痕道的兩旁。倘若做浮雕時,則應保留刀口兩角,並利用其角尖的功能雕刻地子角落處,因此要配備二種。圓刀還有正反之別,斜面在槽內、刀背呈挺直的為正口圓刀,它吃刀比較深,最適合做圓雕,尤其是在出坯和掘坯階段。斜面在刀背上,槽內呈挺直的為反口圓刀,吃木比較深活,能平緩的走刀或剔地,在浮雕中用途更大。圓刀的形狀還可根據需要做成鐵桿彎曲形,以便伸進較深的部位挖雕鏤洞。

半圓刀基本上是來突出作品的凹凸部位的表達,比如人物的面部的肌肉,與衣服的褶皺~!

這些工具的握法~!基本上是右手的食指與母指握刀在以中指來穩定刀具,左手持作品與穩定刀具(因個人喜好來定)

三:推刀

刃口呈平直,主要用於劈削鏟平料面的凹凸,使其平滑無痕。型號大的也能用來鑿大型,有塊面感,運用得法,如繪畫的筆觸效果,顯得剛勁有力,生動自然。平刀的銳角能刻線,二刀相交時能剔除刀腳或印刻圖案。瑞典和蘇聯的木雕人物就多用平刀,有強烈的木趣刀味

推刀基本上分為大號、中號、小號~!(大小也與個人的喜好來決定)

握法基本也與其它刀一致~!

推刀主要是用來修底的~!比如開絲.與刮刀難以進入的地方,薄藝上就經常用到推刀~!

具體操作因人而異,不盡相同。藝人們有時還會根椐個人愛好和使用習慣製作出各種不同的刀具。

在傳統的工藝雕刻中,雕刻工具往往多達百餘件,當然,經常使用的只是以上介紹的幾種,有的只是偶爾使用一下。

雕刻的輔助工具:主要是木銼,小型電動木工拋光機和電動鑽機。

光福橄欖核雕刻專用工具,10件套:尖刀一把、半圓刀六把、平推刀三把,價:350元到500元。其中有圓鋼做的、鋒鋼做的及白鋼做的多種,以郁艷軍做的為最好。

核雕應該都是橄欖核吧!希望能幫到你

❾ 橄欖核雕的阿福是什麼人物。求詳解。。

核雕中阿福就是指的惠山大阿福。
在惠山泥人中,人們最熟悉,也最受歡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溫順馴服的猛獸,朝著人們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氣,一臉福相,確實惹人可愛。提起大阿福,這里還有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帶荒草叢生,古木參天,經常有野獸出沒,危害人類。人們談獸色變。但是,事情總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裡,不知何時開始,住來了兩個人形巨獸,名叫「沙孩兒」,它們力大無比,山中各種猛獸長蟲,只要見到它們微微一笑,就會俯首貼耳地投入它們的懷抱,任其吞食。自從出現了「沙孩兒」之後,附近的百姓從此都安居樂業了。有一年冬天來臨,上山伐木的農民紛紛下山。雄的「沙孩兒」出於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樹下玩耍。這時,這棵大樹突然倒下,把它壓死了。雌「沙孩兒」尋蹤到此,見此慘狀,傷心不已。為了殉情,也就一頭撞死在這棵樹下,後來,人們為了懷念它們,便根據它們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兩個泥人,取名為「大阿福」。從此,這一對大阿福就作為鎮山驅獸、避災辟邪的吉祥物流傳於民間。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有一點卻是真的,如今惠山大阿福的形象已經家喻戶曉。只要一提到惠山泥人,人們就會提到惠山大阿福。只要一見到小孩子長得活潑健壯,惹人喜愛,人們就會脫口而出:「活象一個惠山大阿福」。在人們的日常談吐中,惠山大阿福似乎已經成了惠山泥人的代名詞,成了人們祈求孩子健康成長、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如今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阿福"體系。從形制上看,有大阿福、中阿福、小阿福、團阿福、環洞頭阿福和紫金冠阿福之分;從手中不同的持物來看,有抱獅大阿福、抱魚大阿福、抱桃大阿福、抱兔大阿福之別;從色彩紋樣的設計來看,有梅花大阿福、蟹抓菊大阿福、團球花大阿福之多;從製作的粗細精工來看,又有行大阿福、市大阿福之稱。此外,還有類似阿福的品種,亦為數不少。在民間藝術的百花園中,同一題材,竟能形成如此龐大的系列,並能從古到今,代代相傳,具有強烈的藝術生命力,實屬稱奇。1992年,惠山大阿福被定為中國國際旅遊年的吉祥物。這樣一來,惠山大阿福不僅走遍美國,而且還漂洋過海,漫遊世界,成了異國人民家中的珍品。一時之間,惠山大阿福名聲鵲起,一股阿福熱又席捲全球。在阿福熱的影響下,各種以阿福為標志或以阿福命名的風味小吃、生活用品,甚至餐飲場所也隨之紛紛出現。什麼阿福餅干、阿福糖果、阿福香煙、阿福禮品、阿福酒家……等等,不一而足。從某種意義上說,惠山大阿福已經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在人們的生活領域里形成了一條獨特的風景線。

❿ 微雕作品的核雕作品

核雕是微雕的一門獨立門派,為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核雕的藝人,但確鑿見於著述的出神入化之最早核雕作品,則是明代之物。《清秘藏》記載明代宣德年間有個叫夏白眼的,「能於橄欖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鷥,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成於方寸小核」。明人魏學(氵甲)作《核舟記》,描述明代天啟年間虞山(今蘇州常熟)核雕藝人王毅(字叔遠)所作橄欖核舟「東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畫,此文新中國建立後曾被選進中學語文課本。
明代王叔遠精雕之桃核,邢獻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欖核可謂之核雕三絕,其作品傳世絕少。
清代有邱山核雕技藝精湛,作品傳世亦少。晚清核雕藝人楊芝山的核桃雕「西園雅集圖記」為其力作,林木扶疏處,怪石參差間,竟雕刻三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驚奇。
光緒年間出生的核雕藝人都桂蘭技藝精絕,周恩來總理1955年出訪,贈送外國元首的禮品中有一件為其核雕作品。
1957年原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訪華,現代核雕藝人都桂蘭時已75歲高齡,應外交部之請,仍以所刻核雕相贈。核雕代有傳人,江蘇蘇州人陳素英即為都桂蘭之後又一核雕名家。
橄欖核、核桃、杏核、桃核皆為揚棄之物,核雕堪為化腐朽為神奇之工藝品,凡核或橢圓或扁圓,又以山核桃最為皺脊錯綜詭雜,因此核雕的造型布局皆比平面雕刻艱難十倍。

熱點內容
盆栽土硬 發布:2025-05-07 20:06:27 瀏覽:958
遂寧玫瑰谷 發布:2025-05-07 20:06:27 瀏覽:427
蘭花玉溪煤礦李晉生 發布:2025-05-07 19:44:13 瀏覽:975
雙手一朵花 發布:2025-05-07 19:44:11 瀏覽:840
菊花情人節 發布:2025-05-07 19:38:29 瀏覽:480
長春七夕去哪 發布:2025-05-07 19:38:29 瀏覽:448
北京海棠校園 發布:2025-05-07 19:28:45 瀏覽:83
形容蘭花香氣 發布:2025-05-07 19:28:07 瀏覽:47
梅花的拼音聲調怎麼寫 發布:2025-05-07 19:19:40 瀏覽:457
梅花譜三 發布:2025-05-07 19:18:50 瀏覽: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