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之下畫
A. 墨梅這首詩描寫了梅花什麼特點 表達了作
特點:
一「淡」一「滿」盡顯個性
——《墨梅》賞析
梅花,開放在萬花凋零的嚴寒季節,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於眾花報春,寒氣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為堅強品格和高貴氣節的象徵。本課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顏色畫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詩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稱為「畫梅聖手」。這是一首作者自己題詠自己所畫梅花的詩作。詩中所描寫的墨梅勁秀芬芳、卓然不群。
古人寫詩,注重煉字。詩中(亦指畫中)的梅花生長在作者日日洗滌筆硯的池水邊,那一朵朵開放的梅花都呈現出淡淡的墨痕。一、二兩句運用白描手法寫梅花的形態,一個「淡」字既道出畫梅花的技法,又刻畫出梅花樸素淡雅、傲立於嚴寒的風骨,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再看末句,詩人為什麼特別愛畫不著顏色的淡墨梅花呢?原來他並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們誇獎梅花的顏色艷麗,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氣充塞在天地之間。一個「滿」字,不僅傳神地寫出了梅香的充盈激盪,而且使得詩人人格魅力的凸現與輻射分外的耀眼!這種不流於世俗、傲骨錚錚的氣節正是作為詩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這種不追求虛浮綺麗的外表而鍾情於梅花精神的表現方法正是作為畫家的王冕的巧奪天工之處。
「畫梅須具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人們是這樣稱贊王冕的。現實中的王冕與他筆下的梅花一樣,堅貞不屈、孤芳自賞。相傳由於王冕的畫畫得特別的好。當地的縣官和一個有權勢的大財主慕他之名,幾次想見他都遭到了拒絕,最後,當縣官親自下鄉見他時,他聽到消息後趕緊躲了起來,又讓縣官吃了閉門羹。因而《墨梅》這首詩不僅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彷彿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思想感情: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B. 吾家洗硯池頭樹 池頭是什麼意思
池頭的意思:池邊。
出處:《墨梅》
【作者】王冕【朝代】元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白話釋義:
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顯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別人誇它的顏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2)梅花之下畫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元代詩人王冕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開頭兩句直接描寫墨梅,最後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
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全詩構思精巧、淡中有味,直中有曲,極富清新高雅之氣。
此詩約作於元順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1350)期間。王冕在長途漫遊以後回到了紹興,在會稽九里山買地造屋,名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
此詩就作於梅花屋內。此時正值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前夕,作者面對現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矛盾,感慨之下作此詩。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彷彿撲面而來。
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境界,有氣魄,淡中有味,直中有曲,在元詩中別具特色。
王冕性格孤傲,鄙視權貴,詩作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有《竹齋集》3卷,續集2卷。
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所畫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勁健有力,對後世影響較大。存世畫跡有《南枝春早圖》《墨梅圖》《三君子圖》等。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明史》有傳。
王冕隱居在山明水秀的老家諸暨楓橋鎮北九里山的水南村。村上共有三戶人家,一年到頭辛苦過活。一條溪水像帶似的流過,挺秀的山巒聳立在屋後,山上竹木茂盛,一片蔥蘢。
山光水色相映,景色秀麗,環境清幽,正如他詩篇中所說:「青山隱隱帶江流,江上軒窗面面幽。」他在此地「種豆三畝,粟倍之,梅千樹,桃杏居其半,芋一區,薤韭各百本;引水為池,種魚千餘頭」(《芝園後集》卷十)。
王冕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么一個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山村中度過的。朴實的生活與清幽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性格,賦予他的詩畫創作以濃厚的生活氣息。
C. 墨梅這首詩贊揚了梅花的什麼精神
《墨梅》是元代詩人王冕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
此詩開頭兩句直接描寫墨梅,最後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全詩構思精巧、淡中有味,直中有曲,極富清新高雅之氣。
原文如下: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譯文如下:
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點染而成。
它不需要別人誇獎顏色多麼好看,只是要將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3)梅花之下畫擴展閱讀:
此詩約作於元順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1350)期間。王冕在長途漫遊以後回到了紹興,在會稽九里山買地造屋,名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此詩就作於梅花屋內。此時正值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前夕,作者面對現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矛盾,感慨之下作此詩。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
D. 歷史上有哪些畫僧﹖
唐代著名的畫僧應首推唐代中期的道芬,他是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擅長山水、松石,常為江南等寺院創作壁畫。詩人顧況有《稽山道芬上人畫山水歌》
道芬的弟子法號宗偃,俗姓徐,名表仁,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他頗得道芬樹石之三昧,作畫時筆力奮疾,氣勢撼人。《歷代名畫記》亦有記載。
稍晚於道芬的畫僧智暉,俗姓高,陝西人,為洛陽中灘浴院僧人
山水畫僧還有道玠,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稱他所制山水,能曲盡自然之致.
陝西同州(今大荔縣)畫僧法明擅長寫貌,曾被唐玄宗召入禁中,為麗正殿張說等十七位學士畫像,各具神態,無不畢肖,因而受到皇帝的賞識,此圖亦被皇家畫院珍藏。事見《歷代名畫記》。
活動在開封的畫僧智儼、瑰師,以繪制大相國寺的佛教群像壁畫而出名。智儼的《三乘因果入道位次圖》,瑰師所畫九門下《梵王帝釋圖》、東廊內壁《法華經二十八品功德變相圖》,皆以人物繽紛、妙相生輝而被時人稱作相國寺一絕。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載其事.
晚唐的畫僧較為獨出機杼,如江僧,以擅長畫松樹出名。僖宗(八七三——八八八年在位)時,他為傳經院畫巨松壁畫,使人觀後謖謖如聞松濤之聲。名士鄭谷詩興勃發,在《雲台編》中有稱頌江僧畫藝高妙之詩。
南海(今屬廣東省廣州市)僧人僧徽,乃以畫龍見稱,所繪藏首隱尾,頗得神龍不可端睨之慨。
唐代還有一些多才多藝、兼擅數科的畫僧,如智瑰,《歷代名畫記》稱他擅長山水、鬼神,所作氣韻利落;又如蜀州什邡(今屬四川省)人楚安,俗姓句,不但善畫人物、樓閣,而且大幅、小幅,皆得其妙。如所作《明皇幸華清宮避暑圖》、《吳王宴姑蘇台圖》,均有大型壁畫與小品團扇之作;雖大小殊異,而功夫不減,被公侯交相引重,贊為妙筆。事見黃休復《益州畫錄》;再如京師普光寺僧明解,俗姓姚,釋道宣《續高僧傳》稱他琴、棋、書、畫俱佳,名動京城。以上種種,足見唐代畫僧之活躍。
五代十國的巨然為最著。據《宣和畫譜》,他是江寧(今屬江蘇省南京市)人,居於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開元寺,為山水畫大家董源的弟子。宋滅南唐(九七五年),他隨李後主至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居於開寶寺,以畫藝超群而聲譽鵲起。曾應邀為學士院創作《煙嵐曉景圖》壁畫.
後蜀的山水畫家惠堅,廣政(九三八——九六五年)中為三學院僧,曾應成都大聖慈寺之邀繪壁畫《吳王宴姑蘇台圖》,人物薈萃,山水秀美,氣勢恢宏,甚得太平氣象。《益州名畫錄》著其事。
後蜀的令眾,繼之而起,亦長於佛教畫像。他是四川廣漢人,曾為成都興國寺浴室院、大聖慈寺三學院、揭諦堂等處畫大型壁畫,以《達摩西來人物圖》著稱.
北宋早期的山水畫僧以善作寫意小景的惠崇最著。他是福建建陽人,工詩擅書,與贊寧、圓悟等有「九詩僧」之稱。惠崇擅丹青,尤為出眾。所畫寒汀遠渚、煙雨蘆雁,展示了江南村野的蕭疏虛曠之象,富有逸致。
宋初還有一位以畫太湖石而聞名遐邇的畫僧修范,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人。所繪湖石或狀若雲層,或皴如波瀾,奇崛多變,而崚嶒玲瓏,自成一格。事載鄧椿《畫繼》。
北宋中期江陰畫僧象微,則以善於畫水而出名。他曾為江陰廣福寺法堂楣間畫水圖,據《江陰新志》,所繪之水,或白浪滔天,洶涌澎湃;或微波盪漾,春水如天,皆有一種靈動不拘、隨物賦形之妙,時人稱作「象微水」。
北宋後期的山水畫僧有和州歷陽(今屬安徽省和縣)人德正,後遷居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晚年住廬山壘石庵。好游名山大川,歸而繪所見作臥遊,畫風清雅,詩意洋溢。他兼工白描人物,有李公麟爽利之風。事見《吳縣志》。
乙、人物畫僧
人物畫向是畫僧的強項,北宋也不例外。善繪肖像的畫僧,有宋初活動於京城的法相,為真宗(九九八——一○二二年在位)時人,西湖孤山隱士林逋的《林和靖詩集》有《寄輦下傳神法相大師詩》,贊其畫藝道:
禁寺諸供奉,如師藝學稀。
另一位畫僧平上人,曾為大學者李覯畫肖像,甚得神韻。李覯《盱江集》有詩謝之。
北宋諸帝好請畫師畫御容,太宗(九七六——九九七年在位)時,京城相國寺僧無靄就應召為皇帝寫真,以技高而受到太宗的褒獎。他兼工畫竹,劉道醇《聖(宋)朝名畫評》稱他與五代畫家唐希雅、董羽同為開寫竹畫科的先驅。
仁宗(一○二三——一○六三年在位)時,嘉禾(今浙江省嘉興市)僧人維真,應召赴京畫御容,稱旨,賞齎甚厚,一時名公貴人皆以他畫像為榮。事見《圖畫見聞志》。又據《畫繼》載,僧人妙善亦奉旨給皇帝畫像,蘇東坡有詩贈之。而據《乾道庚寅奏事錄》,哲宗(一○八六——一一一○年在位)時,成都僧人表祥,俗姓蘇,則在妙高台壁間為蘇東坡畫像,蘇氏愛之,自題像雲:
目若新生之犢,心如不系之舟。
要問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崖州。
北宋的佛教人物畫僧亦身手不凡。江陰人曇素,嘉佑(一○五六——一○六三年)時曾為江陰廣福寺西廡殿後壁繪《梁武帝召張僧繇寫志公變相圖》,筆力遒勁,神氣欲生,見者莫不驚奇不已,事載《江陰新志》。吳縣人法能,善繪羅漢,有《五百羅漢圖》,形態生動,各具個性。秦觀將他譬為東晉大畫家戴逵,事載《吳縣志》。成都清涼寺僧智平,以擅長繪觀音出名,曾為水陸院普賢閣畫觀音像,頗得慈祥威儀之旨;成都柏齡院僧人虛已,亦為水陸院普賢閣作壁畫,人物之外,兼工山水;成都華陽(今屬四川省成都市)畫僧周純,佛像師法李公麟,不用朱碧傅染,而以白描為之;兼長花鳥、山水,並提出書畫相通之說。以上三畫僧事,俱見《畫繼》。
丙、花鳥畫僧
北宋前期的花鳥畫僧以江南為盛。如與晚唐畫僧同名的夢休,好用顫掣之勢作花鳥竹石,多飛白墨趣,虛實相間,分外靈動,給人以美的享受;又如毗陵(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居寧,所畫草蟲,筆力勁俊放逸,墨簡而趣遠,梅堯臣《宛陵先生集》有詩句評其曰:
寧心實神授,坐使群輩伏。
北宋中後期的花鳥畫僧不局於江南一隅,有《畫繼》所載之善繪花鳥的建陽人寶覺;《圖繪寶鑒》所載之善繪梅竹的筠州(今屬江西省高安縣)人惠公,善繪墨竹的嘉州(今屬四川省嘉定市)人道臻,善繪草蟲的夾江人覺心;《畫史會要》所載之善繪白描荷花的長沙人希白等;而黃庭堅《山谷集》所載之善繪梅花的會稽人仲仁,則為同儕中最出色者。
仲仁居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華光寺,故號華光。他酷愛梅花之高潔,便在寺的周圍遍植梅樹,每逢花盛時節,乃移床於梅花之下,呤詠終日;偶見月夜窗前疏影橫斜,肅然可愛,遂鋪紙落墨繪梅花之形,因此畫藝猛進,愈作愈高。仲仁畫梅,改傅彩為水墨,甚得清雅之風,華鎮對此別開生面的創舉殊為欣賞,於《雲溪居士集•題仲仁墨卷梅花》詩雲:
世人畫梅賦丹粉,山僧畫梅勻水墨;
淺籠深染起高低,煙膠翻在瑤華色。
寒枝鱗皴節目老,似戰高風聲淅瀝,
三蒼兩朵筆不煩,全開半函如向日。
疏點粉黃危欲動,縱掃香須輕有力,
不待孤根暖氣回,分明寫出春消息。
仲仁的作品流傳日本,君台觀藏有其作梅、竹圖,見日本《君台觀左右帳記》。仲仁的藝徒也很多,如江西清江人楊補之,畫僧松齊、稱上人等。楊補之的弟子畫僧仁極,字澤翁,俗姓童,善墨梅,堪稱仲仁的再傳弟子,他還兼作山水竹石,有出藍之勝,事見《圖繪寶鑒》等。
丁、其他畫僧
北宋畫僧中還有一位畫龍水的高手傳古,他是四明(今浙江省寧波市)人,因居於海濱,故對波濤之勢多所領悟,筆墨遒爽,善為巨龍蜿蜒之狀。建隆(九六○——九六二年)間名重一時,垂老筆力益壯。皇建院有其所畫龍水屏風,似有龍呤濤聲,時號絕筆。據《宣和畫譜》所記,僅御府收藏其作就達三十一幀之多。傳古的法徒德饒、無染、岳闍黎,皆善畫龍水,各臻其妙,有聲於畫壇。
4.南宋的畫僧
甲、山水畫僧
宋南渡後,政局稍安,朝廷便在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恢復畫院。爾後一百餘年間南方因相對無戰事,經濟繁榮,宗教、繪事亦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山水畫僧初期以隆師為出名。其畫風簡率,以意取勝,鄭剛中《北山文集》記其事。淳熙(一一七四——一一八九年)時的畫僧老悟,所繪江南山水頗類巨然,得平淡天真之意,《裘竹齋詩集》有句詠之。
南宋中期的山水畫僧德止,號清谷,江西人,書畫詩文俱精,曾為廬山尋真觀左右壁作山水畫,朱熹為之題詩,事見《畫史會要》。
南宋後期的山水畫僧以若芬影響最大,他字仲石,號玉澗,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少年出家,雲游江湖四十載,山川萬象,摹記於心。晚年居杭州上天竺寺,將胸臆丘壑傾諸筆端,所作奔放簡括,水墨淋漓,變金碧繁麗為蒼茫雄奇,駭人心目。金履祥《仁山文集》、王柏《魯齋集》、吳師道《吳禮部集》,皆有詩詠之。若芬的畫作《廬山圖》、《遠浦歸帆圖》等,今藏於日本,深受日本觀眾喜愛。
會稽僧人超然,為晚宋山水畫家,其作之峰巒礬頭,酷似郭熙,多北方雄峻之勢;而水口、屋宇、林石、坡灘,多南方蕭散之致,人譬之如巨然。亦畫人物及竹圖,見《圖繪寶鑒》。
乙、人物畫僧
吳興僧人梵隆,是南宋有名的人物畫家。他字茂宗,號無住,所繪佛像,以高古游絲白描取勝,筆墨閑遠,頗類李公麟。宋高宗(一一二七——一一六二年在位)極喜其畫,每見輒品題之,並賜庵居於禁苑附近的萬松嶺金地山。陸游《渭南文集》著錄其事。
稍晚於梵隆的江西畫僧德源,亦善繪人物,有《三壽圖》,描繪老翁壽高神旺之態,給人以幸福與慈祥之感。丞相周必大《平園集》有句贈雲:
香山已寫丹青像,洛誦仍憑副墨傳。
另一位江西畫僧慧上人,為吉水南禪寺上座,曾學畫於杭州,以擅長護法天王像出名,事見文天祥《文山集》。
丙、花鳥畫僧
南宋前期的畫僧因師,以善畫花果見稱,所作葡萄,晶瑩鮮熟,令人生津,陳造乃作《題因師浦桃圖詩》見贈,載陳氏《江湖長壽集》。剡溪(今屬浙江省嵊縣)畫僧瑩上人,以善繪梅花著名,陸游題詩稱贊;客居南嶽(今屬湖南省衡陽市)的光上人,亦以畫梅聞名,道學大師張栻為之題畫,皆見《題畫詩類》。
南宋後期的花鳥畫僧法常獨秀於眾,他號牧溪,俗姓薛,四川人,住浙江天台山萬年寺。富正義感,曾因抨擊權相賈似道誤國,而遭受迫害。法常為畫僧無準的弟子,善繪猿鶴、龍虎、山水、人物等,皆隨筆點墨,兼工帶寫而成,趣味簡遠,形似而神完;寫生疏果尤見功力,富有天趣。吳太素《松齋梅譜》、庄肅《畫繼補遺》皆敘其事。無准、法常師徒之作,在南理宗(一二二五——一一二六四年在位)時即已傳到日本,今東京大德寺藏有法常繪《猿圖》、《觀音像》等。法常的畫作對日本的禪畫產生巨大地影響,因此被日本列為國寶或重要文化財產。
居住杭州西湖六通寺的蘿窗,與法常畫意相類,頗多禪趣,影響也遠播東瀛,日本君台觀藏其作,見《君台觀左右帳記》。
此外尚有善畫梅花的僧定,趙孟堅《梅竹譜》稱其作梅花,枝粗而花工,甚得工意相濟之趣;鐵鑒,善畫墨竹,彭蘊燦《耕硯田齋筆記》稱,宋元詩人對其墨竹多所題詠;圓悟,號枯崖,福州人,住崇安開善院,與朱熹友善,所繪竹石常得朱熹稱頌,事見《福州府志》。
丁、其他畫僧
樓鑰《攻瑰集》記杭州靈隱寺僧智融為南宋初期畫僧,俗姓刑,名沚,開封人。南渡後出家,善畫龍、牛等,寥寥數筆,而形神俱見。牛圖尤其活潑可愛,乃以「老牛」自號。
宋代還有許多畫僧,活躍於畫壇。如山水畫僧有四川之志堅,成都四天王院之智永,遂寧之智深,浙江杭州之真慧,佚籍之明川;人物畫僧有四川峨嵋之道宏,導江(今四川省灌縣)之紹祖,成都清涼寺之智平及其弟子、成都不動尊院之祖瑩,彭城(今江蘇省銅山縣)之敏行,浙江永嘉之擇仁,佚籍之智什、彥深、行上座等;花鳥畫僧有佚籍之真惠,杭州西湖長慶寺之惠舟等,因文獻僅載其事,而未詳其南、北宋之時代,故列於此,以見宋代畫僧發展的興旺。
5.元代的畫僧
元代雖前後不足百年,但作為統治者的蒙古貴族因信奉藏傳佛教,且倡多教並重,所以佛教長盛不衰;同時元代取消科舉,許多文人不得入仕,受到民族歧視,乃轉隱於禪,使佛界文化素養比以往有所加強。畫僧的文人趣味亦濃烈於前代,畫作寫意功能得以深化,人們尤鍾情於梅、蘭、松、竹、葡萄等題材,藉以抒寫高潔之懷,花鳥畫科出現前所未有的發展。相對而言,其他畫科就略見遜色。
甲、山水畫僧
據李日華《六研齋三筆》載,元初山水畫僧以「四隱僧」之一的本誠為著名。他號覺隱、凝始子、道元等,山水學巨然,疏曠自然;兼工翎毛竹石。常托古人之名作畫,以避世俗求索。同時的北方畫僧溥光,字玄暉,號雪庵,俗姓李,大同人,及其法弟溥圓,俱工山水,多中原雄峻氣象。溥光還被趙子昂薦舉入朝,賜號玄悟大師,事載陶宗儀《書史會要》。此外,陳繼儒《書畫史》所載之僧用,字汝舟;王逢《梧溪集》所述慈報寺長老南嶽雲,亦善繪山水。元末的山水畫僧以順帝(一三三三——一三六八年在位)時瑞上人為出名,所作蕭散寧和,給人以出塵之思。劉伯溫《劉文成公集》有贈其句雲:
上人性癖耽山水,應是王維第二身。
乙、人物畫僧
元代有幾位專攻佛教人物的畫僧,雖在國內名氣不大,但其作品卻因禪趣洋溢而在日本頗受歡迎,如善繪彌勒佛的諭法師,善繪文殊菩薩的雪澗,和善繪羅漢的道明,皆名播扶桑。《日本現存支那名畫目錄》、《君台觀左右帳記》、東京大學鈴木敬教授編《海外所存中國繪畫圖目》等書均有記錄。另據蒲道源《閑居叢稿》,元代畫僧樵枯子也善繪羅漢,雖不如五代貫休,但亦得其彷彿,頗多誇張之美。
除佛教人物外,元代畫僧工寫貌者以京口(今江蘇省丹徒縣)人鏡塘為出名,貢師泰《玩齋集》中有詩頌其藝;長蘆(今河北省滄縣)人僧海,字一舟,亦工人物肖像,見《書畫史》。
丙、花鳥畫僧
元初杭州西湖瑪璃寺僧溫日觀以善繪葡萄出名。他字仲言,號知歸子,華亭(今屬上海市松江縣)人。為人正直,曾面斥盜掘南宋皇陵的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伽。溫日觀好以草書法畫墨葡萄,以手潑墨,然後揮毫,迅於行草,收拾散落,頃刻而就。可謂手指、毛筆合用,技藝高超,別出一格。他借葡萄以喻玄珠,表達皈依佛門、不肯阿附權貴的磊落襟懷。袁桷《清容居士集》頌其高尚氣節雲:
醉里蒲萄墨為骨,秋葉東西雲鬱勃;
裹繒急點數玄珠,不識公卿是何物。
溫日觀的葡萄圖早就流傳到日本,人們欣賞其氣節、畫藝,視其作如珍品。如今美國也珍藏其作,如柏克萊加州大學高居翰(James F•Cahill)教授之「景元齋」就藏有溫日觀的《葡萄圖軸》。
居住南嶽的畫僧松庵上人,也好作水墨葡萄以抒志節,《傅與勵詩集》有詩誦其品德。
溫日觀的松江同鄉普明,則以畫蘭出名。他號雪窗,俗姓曹,居蘇州承天能仁禪寺、嘉定菩提寺。普明所作,蘭葉扶疏,幽香浮動,將蘭花清高純潔之象徵含義,一一流露於縑素,深受僧俗的好評,以致江南一帶出現「戶戶雪窗蘭」的風俗,黃晉《金華先生文集》記錄其事。他的作品及《畫蘭筆記法》被日本來華僧人攜歸,對日本畫壇產生了影響。借蘭抒情的畫僧還有李祁《雲陽集》所載之無詰,《圖繪寶鑒》所載之妙圓,《書畫史》所載之蘇州畫僧宗瑩,《平湖縣志》所載之道隱,邵瑛《桂隱集》所載之天台僧人枯林等。
四明畫僧祖柏,字子庭,為南宋大臣史彌遠的後代,入元後為僧,著有《不系舟集》,表達對自由的嚮往,並畫松柏言志。他筆下的松柏,超然出塵,有一種卓然獨立的傲骨和無畏寒暑的浩然氣勢,藉以自喻堅貞高尚之心。顧瑛《草堂雅集》有詩贊曰:
虛舟元不系,湖海至今稱;
悟得庭前柏,方為物外僧。
空空無我相,落落有誰應;
背向東山往,東山氣倍增。
祖柏的松樹圖等,亦被日本來華僧人攜歸,有的至今保存完好。此外,《梧溪集》所載的東吳(今江蘇省蘇州市一帶)畫僧僧蓮,也是元代畫松的高手,所繪亭亭獨立,偉岸雄奇。
竹子向有虛心、不易節等特徵而被畫家當成高風亮節的象徵。元代畫僧借墨竹寄託胸臆者甚多,名著者有《圖繪寶鑒》所載之妙圓、智浩、允才、海雲及弟子智海,《畫史會要》所載之華亭人時溥,《書畫史》所載之南昌人大訴,《六研齋三筆》所載之方崖等,往往筆下三梢五葉,而情趣自生。借梅表達高潔的畫僧有《嘉興府志》所載之慧梵,《松雪齋集》所載之惟堯、恢上人等。其中畫僧慧梵兼工水仙,並在居處遍植梅花、水仙,用作寫生與欣賞,故而落墨功夫不凡,深得其妙。
丁、其他畫僧
除上述題材外,元代畫僧涉獵蟲、魚、龍等畫題,如慧甄作《腐瓜行蟻圖》,藉以諷刺一些貪官污吏如逐臭之蟻,虞集為之題詩,事見虞氏《道園學古錄》;順帝時畫僧仲山,好繪游魚,以寄託自由自在之思,劉伯溫《劉文成公集》有詩稱賞;而畫僧性天然、絕照善繪龍,以示對護法神物之尊重,前者事見富恕《林屋山人漫稿》,後者見李存《俟庵集》。
三、唐五代宋元畫僧的美術貢獻
經過上述的發潛彰幽,史實不僅雄辯地說明唐五代宋元畫僧的人才濟濟,佛教界的多才多藝。而且還向世人揭開如此真諦:隨著歷史的演進,畫僧們不斷地在美術上大顯身手,對佛教文化、美術事業、中外文化交流皆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除去畫僧對佛教文化的重要貢獻(如以繪畫形式去形象地弘揚佛教之偉大、佛教之善良,如以繪畫去美化環境等)及對中外文化交流的卓越成就(如以繪畫交流佛教思想、記錄中外僧人活動等)外,我認為畫僧對美術事業的貢獻至少在以下幾方面是值得大書的:
一是畫僧在繪畫的各個領域,如山水、人物、花鳥、動物等畫科及美術理論、美術教育上皆有成績,發展是全面的。
二是藝術貴於創新,畫僧聰穎好學,在美術發展史上亦有許多創新與建樹。如:
五代山水畫僧巨然,與其師董源一起,為江南山水畫派的創立奠定基礎,使山水畫至「董巨」為之一變。
人物畫僧貫休,以誇張浪漫的手法表現梵式羅漢,既使畫像增添了抒情之趣,又給羅漢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從而更富有藝術感染力,對後來的釋像人物寫意畫之發展起到啟蒙的作用。
北宋惠崇的山水小景,活潑多趣,如突起之異軍,打破當時崇岳峻嶺式與全景式山水一統畫壇的局面,以詩情畫意、情景相融的鄉野逸致而令人耳目一新,使繪畫的抒情趣味得到深化,自然界局部之美得以顯現。
仲仁的梅花,變傅彩為水墨,梅花象徵的清純高潔品性,在濃淡有致的墨韻中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前無古人,後有來者,推動了水墨寫意畫的發展。
元靄寄情於竹,成為開畫竹一科的先驅。
周純的書畫相同之說,成為文人畫家趙子昂「書畫同源」說之嚆矢。
南宋的法常,將禪宗的悟性融入畫理,以中得心源的筆觸,簡率而概括地將對象形象地表達出來,促使畫壇擺脫物界之束縛,發揮主觀能動。
元代的溫日觀、雪窗、柏子庭,借葡萄、蘭花、松樹等自喻喻人,激勵氣節,表達高尚之情操,深化了繪畫的象徵意義,拓展了繪畫的表現功能,張揚了中國畫的內在精神。
三是畫僧對當時與後世的畫壇皆產生了積極地影響。如:
唐代師道的護法諸天像、法成的菩薩像,以形神兼備而被奉為當時宮廷藝術與民間繪畫匠繪制佛教人物的樣本。
五代巨然的江南山水,不僅當時就有人起而效尤,而後元代高克恭、「元四家」之吳鎮,明代「吳門畫派」之沈周、文徵明,「松江畫派」之董其昌,清初「四王畫派」之王時敏、王石谷等,皆奉其為南宗山水之圭臬,從中涉取技法營養。
貫休的誇張畫風,對北宋梵隆的佛教人物,明末陳洪綬、清代金農之變體人像的創作,均起到不同程度的啟發。
北宋惠崇的山水小景,受到蘇東坡、米芾、沈周、徐渭、董其昌等歷代文人畫家的推許,而南宋宮廷畫師馬遠、馬麟父子,元代民間畫工王崇玉等,亦師法其意,捕捉山水小景,野趣盎然。
仲仁的墨梅,經其徒楊補之的弘揚,卓然秀出,南宋趙孟堅、元人王冕、清人石濤等皆宗其藝。
居寧的逸筆草蟲,在江南常州一代甚為流行,元人方君端、明人呂敬甫等皆學之彌篤,影響達數百年之久。《武陽縣志》、《書畫史》亦記其事。
四是畫僧在中外美術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如:
北宋仲仁之墨梅、若芬之山水,南宋無准、法常師徒之花鳥、人物、動物,大多通過中日佛教界人士之交流,傳入東瀛,被奉為禪畫之典型。日本室町時代(一三三三——一一五七三年)的大畫家可翁、默庵靈淵、大巧如拙、雪舟等揚、狩野元信等,皆被其澤,其中默庵靈淵還有「牧溪再來」的美譽,日本學者町田甲一的《日本美術史》記此史實。
四、余論:不容忽視的畫僧畫
唐五代宋元畫僧之所以能獲得成功,應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一是畫僧的虛心好學與刻苦努力。如唐代師道之師事吳道子,五代巨源之師事董源,不二不異,殊見成就;如唐代道芬之潛心繪事,精進不懈,死而後已。
二是畫僧與民間畫工、宮廷畫師以繪畫為謀生手段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是以畫為寄託,以畫為樂趣,故能不受外界商品經濟之干擾,能較獨立地作畫,抒發自己對美的追求,創造出高於生活的作品。
三是畫僧在晨鍾暮鼓聲中生活,較失意宦海的文人士大夫畫家而言,更少一層凡俗的束縛,而多一層禪思的切身體會,因能將自己對自然的感悟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誠如六祖《壇經》所雲:吹卻迷妄,內外明澈,於自性中,萬法皆見。從而能發揮「中得心源」的主觀能動,不被見聞覺知所縛,將一切惡境皆變為殊勝之境,令人身心無礙,所作亦充溢出塵之思、清高之感。
四是畫僧所居大多為自然環境保護較好之叢林蘭若,能直接接觸自然、接觸鄉野,較他人易獲得自然天真、淡泊寧靜的創作環境,外師造化。而這正是畫家創造佳作所需的基本客觀條件。
基於上述原因,畫僧所作乃易具有較強之哲學性、文學性、自然性及藝術感悟性,從而形成簡遠不凡的畫風,對明末清初畫僧群體的藝風,產生了直接地影響。如八大、石濤的花鳥畫,多法常之禪思、仲仁之墨韻;石溪、弘仁的山水畫,多巨然之天真、惠崇之空靈;八大的蟲魚、無可的樹石,多溫日觀之情緒、雪窗之含蓄,令人尋思不已。凡此種種,即可知畫僧畫風之淵源。
因此,在中國繪畫史上,畫僧不僅譜寫了燦爛的篇章,而且完全可以與文人士大夫、民間畫工、宮廷畫師相侔,在美術家的行列中佔有重要的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