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線描茶花
『壹』 有名的國畫是什麼!!
《採薇圖》
國畫中存在故事的,而且流傳至今的經典之作,推薦你《採薇圖》。
前面的幾位朋友推薦的國畫都是傳世精品,但論到畫中的故事,沒有比他更有意義了:
商朝末年,孤竹國的國君決定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國君去世後,叔齊堅持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堅持不受,說他不能違背父命。為了讓弟弟叔齊從容繼位,伯夷悄然逃走。得知此訊後,叔齊也義無反頤地放棄了王位,隨兄而去。多年後,二人投奔西伯侯姬昌。恰值姬昌去世,他的兒子號稱武王,正在積極准備進兵討伐商紂。二人立刻趕到武王馬前制止。但武王未聽,奪取了政權後,天下改稱為「周」。伯夷、叔齊深以為恥,決心不再吃從周朝土地上收獲的糧食,於是隱居到首陽山(今山西永濟縣境),靠著採掘些野菜度日,最後餓死在山裡。他們這種「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行為得到普遍推崇。李唐以此為題就是對那些苟且偷安、艦顏事敵的北宋臣子們的辛辣諷刺。
『貳』 教您繪制國畫——宋代《花籃圖》
身邊有很多小夥伴看到我去年臨摹的宋代《花籃圖》後都在問我怎麼畫,小夥伴們不要急,所謂作畫先學畫,了解這幅畫的知識才能讓大家在繪制《花籃圖》時更直觀、更了解、更為感悟。
《花籃圖》為南宋李嵩所畫,少時曾為木工,後被宋徽宗(1101-1126在位)宣和年間畫院待詔李從順收為養子。歷任南宋光、寧、理宗朝畫院待詔,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皆長。
存世李嵩花籃圖有三,一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一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一藏日本,幅上皆款書「李嵩畫」,都鈐「項子京家珍藏」鑒藏印,表現手法一致,唯花籃編法和籃中花卉有別。藏北京故宮者,籃中為蜀葵、萱花、梔子花、石榴花和夜合花等夏季花卉;藏台北者籃中為茶花、梅花和水仙等冬季花卉;藏日本者籃中為碧桃、海棠等春季花卉。李嵩花籃圖當時應該有春、夏、秋、冬四景。而今天教大家的這幅《花籃圖》被藏故宮博物院。
首先介紹我用的工具。1、毛氈。2、毛筆(兩根大白雲,一根狼毫勾線)。3、國畫顏料。4、墨水。5、熟宣紙(我用的是仿古熟宣)。6、調色盤以及筆洗(建議調色盤不要用塑料的)。7、畫板。8、水膠帶。
其次小夥伴們可以去列印店拓印一副純線描的底稿,接著把熟宣放在拓印的底稿上直接勾線,如果害怕畫錯也可以先用2B鉛筆印著底稿勾出輪廓線再用毛筆勾線(記得毛筆勾線完成後擦掉鉛筆線)
然後把畫用水膠帶綳在畫板上,晾乾後用墨色分染打底,如圖所示。
緊接著就可以分染了!由於畫面豐富,分染的顏色多,下面我為小夥伴們例出每個板塊的顏色: 花籃顏色 1、赭石+淡墨。2、赭石+胭脂+淡墨。 葉子顏色 1、花青+少量藤黃。2、赭石+墨(葉邊) 花朵顏色 1、藤黃。2、大紅。3、白。4、酞青藍。5、藤黃+少量花青(白花打底)6、牡丹紅。7、藤黃+胭脂。(以上顏色僅供參考)
小夥伴們在分染葉子的時候注意留出水印,不可貼著葉子中間的莖線走。如圖所示。
分染顏色時需要用到兩根大白雲,一根顏色筆,一根清水筆,清水筆起到過度顏色的作用。我在畫工筆畫的時候通常一隻手抓兩只筆,這樣倒筆方便,節省時間。不過小夥伴如果不習慣抓兩支筆可以抓一隻,來回換,注意不要讓毛筆掉在畫紙上哦~因為國畫不同與油畫與水粉畫,顏色沒有覆蓋性,也不好清洗,掉在畫面上的顏色很難去除掉。
分染需要四五遍,如果覺得顏色不夠飽滿需要繼續分染更多便數,直到顏色飽滿為止(現代著名工筆畫畫家天津美院教授何家英先生在畫工筆人物時通常分染十幾二十遍,畫面非常細致)。
畫中間的紅色花朵時,最後少不了白色與大紅的勾線
最後落款、蓋章,拿去裝裱。作畫時長四周。
歡迎小夥伴們多多評判,如有不足,請多海涵~
『叄』 明代釉里紅有什麼特點 怎麼鑒定真假
特點:
1、明代釉里紅碗型
洪武釉里紅碗有直徑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徑20厘米的中碗兩類。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紅,塗姜黃色或赭色護胎汁,胎體厚重。碗心飾折枝花卉紋,碗心外飾一圈回紋,內外壁繪纏枝花卉紋,常見有蓮、菊、牡丹三種。
內外沿有靈芝、卷葉、海浪及蓮、菊紋等幾種邊飾,外腹一周16瓣仰蓮紋,圈足回紋。口徑40~42厘米不等。這種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窯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見賞賜或外銷,釉里紅大碗唯在宮內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里紅呈色較灰。內壁白釉,碗心飾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紋,外壁飾纏枝牡丹或纏枝蓮紋。另有紅地白花裝飾。口徑38厘米左右。為洪武晚期產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艷,有暈散。口沿內外及圈足繪回紋,內外壁及碗心繪菊花紋或牡丹紋。口徑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紅胎釉
洪武釉里紅器有釉面白腴光潤,色彩鮮艷,也有釉面干澀開片者,這是窯溫不足所致。洪武胎體多堅實厚重,底部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燒成後,器底顯得有塗施漿泥的抹刷條痕,或呈現紅白相間的斑片。
洪武釉里紅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艷,在多數情況下由於燒制技術的限制,多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個別器物上還有飛紅的現象,稱之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紅紋飾
從裝飾方法來看,洪武釉里紅採用了白地紅花和紅地白花兩種工藝,基本上是對元代青花工藝的承襲,其中紅地白花的工藝在洪武以後很少見到,永樂、宣德時改用紅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種紋飾不同於元代層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紋仍然較多運用,少見人物故事,動物紋飾。
4、明代釉里紅繪畫筆法
釉里紅性能特殊,線描技巧難以駕馭,洪武釉里紅有兩種主要筆法,一種為單筆勾勒,如卷草紋、變體蓮瓣紋、花卉的枝葉、花瓣等都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單筆勾勒,猶如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紅艷,釉層肥厚、乳白。
另一種是雙鉤填色,雙鉤線條有粗細變化,填色有濃淡深淺。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灰暗,釉層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紅紋飾題材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紋樣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畫法稍簡,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細線留白,青花在留白處再染淡青色,釉里紅則沒有這道工序。
洪武釉里紅裝飾紋樣以四季花卉紋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蓮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瓣紋、海水紋等。其紋飾的時代特徵基本同青花,兩者可相互參照斷代。
鑒定方法:
1、洪武釉里紅瓷器主要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數是清官舊藏之物,以尺寸超過30厘米的大盤子居多,口沿分為兩種,一種是圓的,另一種是菱花形的。釉里紅呈色多數灰暗,有些甚至容易與青花混淆,需要仔細觀察紋飾線條中的細部顯露出的紅斑,方能將二者准確的區分。
這種盤子在造型和花紋裝飾方面與元代瓷器沒有區別,唯底足修飾與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覺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則感覺扎手。
2、看釉里紅陶瓷的釉質
看釉里紅陶瓷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比如舊瓷常有「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新瓷則多有「火光」,雖然很多仿古陶瓷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火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明洪武釉里紅研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元代及明洪武釉里紅瓷器的鑒定
『肆』 釉里紅瓷器怎麼鑒定
鑒定方法:
1、洪武釉里紅瓷器主要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多數是清官舊藏之物,以尺寸超過30厘米的大盤子居多,口沿分為兩種,一種是圓的,另一種是菱花形的。釉里紅呈色多數灰暗,有些甚至容易與青花混淆,需要仔細觀察紋飾線條中的細部顯露出的紅斑,方能將二者准確的區分。
這種盤子在造型和花紋裝飾方面與元代瓷器沒有區別,唯底足修飾與元代有微小差距,元代底足看似粗糙,但是用手摸的感覺不扎手,洪武的底足則感覺扎手。
2、看釉里紅陶瓷的釉質
看釉里紅陶瓷釉質的粗細、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比如舊瓷常有「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新瓷則多有「火光」,雖然很多仿古陶瓷經過加工處理後,也能看見「火光」,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自然的光澤。
(4)國畫線描茶花擴展閱讀:
釉里紅瓷器特點:
1、明代釉里紅碗型
洪武釉里紅碗有直徑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徑20厘米的中碗兩類。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紅,塗姜黃色或赭色護胎汁,胎體厚重。碗心飾折枝花卉紋,碗心外飾一圈回紋,內外壁繪纏枝花卉紋,常見有蓮、菊、牡丹三種。
內外沿有靈芝、卷葉、海浪及蓮、菊紋等幾種邊飾,外腹一周16瓣仰蓮紋,圈足回紋。口徑40~42厘米不等。這種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窯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見賞賜或外銷,釉里紅大碗唯在宮內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質潔白細膩,釉里紅呈色較灰。內壁白釉,碗心飾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紋,外壁飾纏枝牡丹或纏枝蓮紋。另有紅地白花裝飾。口徑38厘米左右。為洪武晚期產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滿冰裂紋,呈色大多紅艷,有暈散。口沿內外及圈足繪回紋,內外壁及碗心繪菊花紋或牡丹紋。口徑20厘米左右。
2、明代釉里紅胎釉
洪武釉里紅器有釉面白腴光潤,色彩鮮艷,也有釉面干澀開片者,這是窯溫不足所致。洪武胎體多堅實厚重,底部多為澀胎無釉,泛火石紅,這是胎土淘洗不精,金屬雜質自然泛出所致,燒成後,器底顯得有塗施漿泥的抹刷條痕,或呈現紅白相間的斑片。
洪武釉里紅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艷,在多數情況下由於燒制技術的限制,多呈較淡或偏灰的色澤,個別器物上還有飛紅的現象,稱之為釉里黑或釉里褐。
3、明代釉里紅紋飾
從裝飾方法來看,洪武釉里紅採用了白地紅花和紅地白花兩種工藝,基本上是對元代青花工藝的承襲,其中紅地白花的工藝在洪武以後很少見到,永樂、宣德時改用紅地剔花的方法替代。各種紋飾不同於元代層次繁密。元代扁菊花紋仍然較多運用,少見人物故事,動物紋飾。
4、明代釉里紅繪畫筆法
釉里紅性能特殊,線描技巧難以駕馭,洪武釉里紅有兩種主要筆法,一種為單筆勾勒,如卷草紋、變體蓮瓣紋、花卉的枝葉、花瓣等都用粗細不一的線條單筆勾勒,猶如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紅艷,釉層肥厚、乳白。
另一種是雙鉤填色,雙鉤線條有粗細變化,填色有濃淡深淺。用這種筆法的釉里紅呈色大多灰暗,釉層白或白中含青灰。
5、明代釉里紅紋飾題材
洪武釉里紅的裝飾紋樣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畫法稍簡,如牡丹花的花瓣外勾勒一圈細線留白,青花在留白處再染淡青色,釉里紅則沒有這道工序。
洪武釉里紅裝飾紋樣以四季花卉紋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蓮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較多使用。輔助紋有卷草紋、回紋、靈芝紋、蕉葉紋、變體蓮瓣紋、海水紋等。其紋飾的時代特徵基本同青花,兩者可相互參照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