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嶺記原文及翻譯

梅花嶺記原文及翻譯

發布時間: 2025-10-07 14:43:26

1. 嶺文言文

1. 梅花嶺記(古文)

梅花嶺記 〔清〕全祖望 原文: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集諸將而語之曰:「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中不可落於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朝成此大節者?」副將軍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後,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諸將果爭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執刃,遂為諸將所擁而行,至小東門,大兵如林而至,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閣部也。」

被執至南門,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勸之降。忠烈大罵而死。

初忠烈遺言:「我死,當葬梅花嶺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親見忠烈青衣烏帽,乘白馬出天寧門投江死者,未嘗殞於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謂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師大起,皆托忠烈之名,彷彿陳涉之稱項燕。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問曰:「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孫公答曰:「經略從北來,審知故松山殉難督師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疇大恚,急呼麾下驅出斬之。

嗚呼,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實未嘗死;不知忠義者,聖賢家法,其氣浩然,長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

即如忠烈遺骸,不可問矣!百年而後,予登嶺上,與客述忠烈遺言,無不淚下如雨,想見當日圍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問其果解脫否也,而況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錢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揚,凡五死而得絕,時告其父母火之,無留骨穢地,揚人葬之於此。江右王猷定、關中黃遵岩、粵東屈大均為作傳銘哀詞。

顧尚有未盡表章者:予聞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數人,其後皆來江都省墓。適英霍山師敗,捕得冒稱忠烈者,大將發至江都,令史氏男女來認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節,亦出視之,大將艷其色,欲強娶之,夫人自裁而死。

時以其出於大將之所逼也,莫敢為之表章者。嗚呼,忠烈嘗恨可程在北,當易姓之間,不能仗節,出疏糾之,豈知身後乃有弟婦以女子而踵兄公之餘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異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諸公諒在從祀之列,當另為別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輩也。

——選自齊魯書社排印本《鮚崎亭文集選注》翻譯:順治二年四月,江都被包圍,情況很危急,督師揚州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勢難以挽救,就召集眾將告訴他們:「我發誓與此城一起殉難,但倉促之中我不能落到敵人手裡而死,誰能到時幫助我完成大節呢?」副將軍史德威慷慨地應允。史可法高興地說:「我還沒有兒子,你應當以同姓的身份做我的後嗣,我要寫信給母親,將你列入族譜的孫輩之中。」

二十五日城陷落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殺,將軍們果然爭著上前抱住,史可法大聲呼喚:「德威!」德威流著眼淚而不忍拿刀,於是史可法被將軍們簇擁著走了,到小東門,清軍的兵士象樹林般密密麻麻地來到,兵馬副統帥馬鳴騄、揚州太守任民育、以及眾將如都督劉肇基等都死了。史可法就瞪大眼睛對敵人說:「我就是史閣部。」

於是他就被抓住並帶到南門,和碩豫親王用「先生」來稱呼他,勸他投降,史可法大罵敵人而被殺。當初史可法曾留下遺言:「我死後,應把我葬在梅花嶺上。」

到此時,史德威找他的屍骨卻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有人說:「當城被攻破時,有人親眼看到史可法穿著青衣戴著黑帽,騎著白馬出了天寧門投江而死,未曾死在城裡。」

自從有了這一說法,在長江南北兩岸,都傳說史可法沒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敵義軍迅猛發展,都假託史可法的名義,好象陳勝托稱項燕之名一樣。

蘇州孫兆奎因起兵失敗,被押送到南京,經略洪承疇過去同他有過交往,問他:「先生在軍隊里,可詳細知道原來揚州的宰相史公是真死了呢?還是沒死呢?」孫公回答道:「經略從北方來,可詳細知道原在松山殉難的統帥洪公是真死了呢?還是沒死呢?」洪承疇大怒,急忙喊叫部下推出殺了他。可嘆啊,那些講神仙的奇詭荒誕的說法,說顏真卿太師因屍解而成仙,文天祥少保也因悟得「大光明法」而解脫升仙,其實並沒有死;他們不知道忠義是聖賢立身的根本准則,那種剛正之氣異常充沛,長久留存於天地之間。

何必用解脫成仙和在世為人的面目出現?那些關於神仙的說法,正如所謂的畫蛇添足。但就史可法的遺體來說,卻是不能找到了!百年之後的今天,我登到梅花嶺上,同遊客講述史可法的遺言,沒有一人不淚下如雨,想像當時圍城的情景,這就是忠烈的面貌,彷彿可以看到一樣,這是不必去追問他是否真的脫離人世而成仙,更何況假託他沒死的名義的那些人呢?史可法的墳墓旁還有鎮江姓錢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揚州,計五次自殺才得死去,自殺時告訴父母要將自己火化,不要將屍骨留在這污穢的土地,揚州人就把她葬在這里。

江西人王猷定、陝西人黃遵岩、廣東人屈大均曾為她作傳、撰銘、寫哀詞。但還有未能全被表彰出來的:我聽說史可法。

2. 請告訴我一下有關描述秦始皇嶺的古文好嗎

--據《史記》載:地宮中「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以水銀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據《漢書》載:地宮以「石槨為游棺,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河,黃金為鳧雁。

珍寶之藏,機械之變,棺樟之麗,宮觀之盛,不可勝原。 」「下砌三泉,合採金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被以金玉,飾以翡翠,中成觀游,上成山林。」

--據《三輔故事》載:「周圍七百步,以明月為珠,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四門施徽。」 --據《三秦記》載:「始皇冢中,以夜明珠為日月,懸日月珠,晝夜光明。

」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寫道: 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

穿三泉,下錮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魚膏(據說是一種四腳魚,生在海中)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緊接著對秦始皇陵的建設和遭到破壞情況作出記述的,就是漢代另一位史學大手筆 班固,他在《漢書·劉向傳》中寫道: 始皇葬於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三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里有餘,石礅為游館,人魚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項籍燔其宮室,營於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燒其藏槨。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經注》中,也有類似的記述: 秦始皇大興厚葬,營造家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藏焉。 斬山鑿石,下錮三泉,以銅為槨,旁行周回三十餘里,上畫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獄、九州,具地理之勢。

宮觀百官,奇器珍寶,充滿其中。……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

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 晉代張華的《博物志》,很可貴,它收錄了修築秦始皇陵時的一首民歌: 運石甘泉口,渭水為不流;千人唱,萬人謳,金陵余石大如(土區)。

明代的工部主事都穆,是個喜歡探尋古跡的人,他「奉使至秦」,對秦始皇陵考察後,有了新的補充和記錄。在《驪山記》中曾寫道: 始皇陵內城周五里,舊有四門,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並峙,人曰:此南門也。

右門石樞猶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項羽、黃巢皆嘗發之。 老人雲: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虛冢耳。

其他如《西京雜記》、《三秦記》、《三輔故事》、《山陵雜記》、《長安志·郡國志》等典籍中,關於這座人工山的傳聞和記載,都有一定的篇幅。 。

3. 《雁盪山》文言文

《雁盪山》文言文原文: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

鮑甥孔巡曰:「盍記之?」余曰:「茲山不可記也。」永、柳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

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避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雁盪山》文言文譯文:溫州雁盪山(是)天下奇特、秀麗(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來的地圖地理資料(對雁盪山)都不曾有記載。(宋代)祥符年間,因為要建造玉清宮,開山砍伐木材,才有人發現這座山,這時還沒有山名。

根據西域書記載,羅漢(名叫)諾矩羅的,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盪山芙蓉峰的龍湫。唐朝和尚貫休寫《諾矩羅贊》,有「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

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可以)俯視大海,但(當時一般人)不知道雁盪、龍湫所在的地方,後來(宋代)因為採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山頂有(一個)大湖,傳說把它當作雁盪;(山)下有兩(個)水潭,就把它當作(大、小)龍湫。

還有經行峽、宴坐峰,都(是)後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南唐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的時候,所有永嘉(一帶)的山水,幾乎都游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雁盪)山。

(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盪山這個名稱。溫州雁盪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

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

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盪、龍湫所在,後因伐木,始見此山。

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盪;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山頂有一個大湖,據說是叫雁盪;山下有兩個水潭,把它叫做龍湫。

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盪之名。

我觀察雁盪山許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約)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雁盪山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一些山谷裡面。

從周圍山地外面遠望這些山峰,什麼也看不到;走到山谷裡面,(才看到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沖雲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應當是被山谷里的大水沖刷,沙土都沖走了,唯獨(剩下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裡)。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梅花嶺記原文及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夢溪筆談》的創作背景及相關情況,作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序》中有比較清楚的說明:1082年(宋元豐五年)後,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約1088年前後(元祐三年)住潤州,在那裡修築一座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較少外出,也較少與人來往,是謂「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夢溪筆談》,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

此本據南宋乾道本重刊(見本節插圖),尚可窺宋本舊貌,其開本很大,極為鋪陳,而版框很小,裝幀為當時流行的蝴蝶裝,在元代刻本中獨具特色。作者簡介: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

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朴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

1075年(熙寧八年)使遼,斥其爭地要求。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

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見。據流傳本考訂,可知《夢溪筆談》最初刻本為三十卷,內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

北宋有揚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東宮書府」、「文淵閣」兩方朱文方印,卷內還鈐有「汪士鍾印」、「平陽汪氏藏書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等印。

4. 黃牛灘文言文

黃牛灘

作者: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北魏范陽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東將軍、青州刺史、永寧侯酈范之子,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選自.其書名為注釋《江水經》,實則以《江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原文:

江水又東,經黃牛山下,有灘名曰黃牛灘。南岸重嶺疊起,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人黑牛黃,成就分明。既人跡所絕,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紆回,雖途徑信宿,猶望見此物。故行者謠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

江水又東,經狼尾灘,而歷人灘。袁山松曰:「二灘相去二里。人灘水至俊俏,南岸有青石,夏沒冬出,其石嵌崟,數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須發皆具,因名曰『人灘』也。」

譯文:

江水又向東流去,經過黃牛山,山下有一座灘,名叫黃牛灘。南岸層層的山嶺聳立著,最遠的高山上有一塊岩石,像是人拿著刀,牽著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黃色的,輪廓較為分明;這個地方人跡罕至,沒有誰能親自探究。這塊岩石本來已經很高了,再加上江水迂迴曲折,即使路上過了兩夜,還能望見這東西。所以過路人的歌謠說:「早晨從黃牛山動身,晚上還在黃牛山過夜。過了幾天幾夜,黃牛山看起來還是原來一樣。」

江水又向東流,經過狼尾灘,又經過人灘。袁山松(晉朝著名文人)說:「這兩個岸灘相距二里遠。人灘,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許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沒冬天露出來,這些石頭,有好幾十步(步:古時長度單位)遠,都是人臉的形狀,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紋絡清晰的,頭發鬍子都能分辨出來:因此叫做「人灘」。

5. 嶺的成語和詞語

搜索《嶺的成語》找到的,用幾個破折號分開的是兩個搜索引擎找到的。

沓岡復嶺、橫峰側嶺、登山越嶺、重山復嶺、高山峻嶺、疊嶺層巒、崇山峻嶺、翻山越嶺、遝岡復嶺、登山陟嶺、叢山峻嶺、重山峻嶺、巴山越嶺、巴山度嶺、爬山越嶺

————————

翻山越嶺、

崇山峻嶺、

指山賣嶺、

橫峰側嶺、

遝岡復嶺、

爬山越嶺

6. 文言文《盧鈞傳》

——《舊唐書》卷一七七 [說明]盧鈞(778—864),字子和,京兆藍田(今陝西藍田)人。

文宗時任左補闕、給事中、華州刺史(治所在今陝西華縣)、嶺南節度使(治所在今廣東廣州);武宗時任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在今湖北襄樊)、昭義節度使(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宣宗時任宣武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南開封)、河東節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入朝為尚書左僕射。受宰相令狐綯排擠,又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治所在今陝西漢中),懿宗初年去世。

盧鈞歷任數道節度使,多有政績,尤其在任嶺南節度使期間,沒有像前任節度那樣貪財致富。他為政廉潔,將「市舶使」這一直接管轄外國商船的職務交由監軍使擔任,自己從不幹預。

盧鈞是唐朝後期治理廣州比較清廉的一位節度使。 盧鈞,字子和,本是范陽人。

祖父是盧靈,父親是盧繼。盧鈞在元和四年進士及第,又應試「書判撥萃」科,調授校書郎,歷任諸侯幕府僚佐。

文宗大和五年,升任左補闕。與同事申訴宋申錫的冤枉,因此出名。

經尚書郎,出任常州刺史。九年,拜官給事中。

開成元年,又出任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等使。 這年冬天,代替李從易任廣州刺史、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

南海有外國船隻販運之利,珍奇貨物雲集。舊節度使設法興利以致富,凡鎮守南海的,無不捆裝船載財物還京。

盧鈞性情仁慈寬恕,為政廉潔,請監軍使擔任市舶使,自己一點也不幹預。自從貞元年間以來,有罪流放到嶺南的大臣,因其去世、子孫貧困。

瞧淬,雖然遇到大赦也不能自己還京。凡是在嶺南境內的,盧鈞減省俸錢為他們營辦小棺材;家中有疾病死喪,則為他們出醫葯辦殯殮;有孤兒 *** ,為他們辦婚嫁,共數百家。

因此山越的俗民,嘆服他的德義,令雖不嚴而眾人向化。三年任滿將替換,華人蠻族數千人赴衙門請為盧鈞立生祠,刻功頌德。

先前土人與蠻人、僚人雜居,互通婚姻,官吏有時阻撓,就互相煽誘反亂。盧鈞到任後立法度,使華人與蠻人分居、不通婚姻,蠻人不許擁有田地宅院,於是境外清肅,而互不相犯。

會昌初年,遷任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四年誅殺劉稹,命盧鈞任檢校兵部尚書、兼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澤潞邢氵名磁觀察等使。

這年冬天,詔書命盧鈞派五千澤潞鎮軍去代北防戍。盧鈞登上城門錢送戍卒,他們的家屬搭幃幄旁觀。

澤潞軍一向驕橫,因為與家人告別,乘醉倒戈返攻城門,監軍使讓州兵拒戰,直到晚上,經安撫慰勞才將亂卒平定。詔書命盧鈞入朝,拜官戶部侍郎、判度支、升任戶部尚書。

大中初年,盧鈞任檢校尚書右僕射、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軍節度、宋毫汴潁觀察等使,在任時又加官檢校司空。四年,入朝任太子少師,進勛位上柱國、封爵范陽郡開國公、食封邑二千戶。

六年,再任檢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九年,頒下詔書說:「河東軍節度使盧鈞,年長才高、博聞練達,見識聰敏、胸襟宏大。

蘊藏著山河的靈氣、懷抱有執政的才能。多才多能而從不炫耀,行為韜晦反而更顯揚。

從嶺南直到太原,五次更換節鉞,仁愛之聲滿路,輿論越加贊頌。希望你任藩鎮時和氣不要衰退,讓台閣中的清風時常存在,應該升任宰職,用作群僚表率。

可授官尚書左僕射。」 盧鈞歷任中央、地方,功績眾多。

後輩子弟,多官至高位。到這次緊急征他入朝,以為應作宰相,雖任尚書僕射,心中特別失望。

於是常常稱病不辦公,與親戚舊友在城南別墅遊玩,有時幾天才回來一趟。宰相令狐絢厭惡他,於是他被停罷僕射官,仍然加授檢校司空,守太子太師。

輿論認為盧鈞是長者,都譴責令狐綯濫弄權力。令狐綯懼怕,十一年九月,任盧鈞為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元尹,充任山南西道節度使。

入朝任太子太師,去世。 (黃正建 譯 ) [原文] 盧鈞,字子和,本范陽人。

祖炅,父繼。鈞,元和四年進士擢第,又書判拔萃,調補校書郎,累佐諸侯府。

太和五年,遷左補闕。與同職理宋申錫之枉,由是知名。

歷尚書郎,出為常州刺史。九年,拜給事中。

開成元年,出為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等使。 其年冬,代李從易為廣州刺史、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

南海有蠻舶之利,珍貨輻湊。舊帥作法興利以致富,凡為南海者,靡不捆載而還。

鈞性仁恕,為政廉潔,請監軍領市舶使,己一不幹預。自貞元已來,衣冠得罪流放嶺表者,因而物故,子孫貧悴,雖遇赦不能自還。

凡在封境者,鈞減俸錢為營槥櫝。其家疾病死喪,則為之醫葯殯殮,孤兒稚女,為之婚嫁,凡數百家。

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義,令不嚴而人化。三年將代,華蠻數千人詣闕請立生祠,銘功頌德。

先是土人與蠻獠雜居,婚娶相通,吏或撓之,相誘為亂。鈞至,立法,俾華蠻異處,婚娶不通,蠻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肅清,而不相犯。

會昌初,遷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四年,誅劉稹,以鈞檢校兵部尚書,兼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澤潞邢洺磁觀察等使。

是冬,詔鈞出潞軍五千戍代北。鈞升城門餞送,其家設幄觀之。

潞卒素驕,因與家人訣別,乘醉倒戈攻城門。監軍以州兵拒之,至晚撫勞方定。

詔鈞入朝,拜戶部侍郎、判度支,遷戶部尚書。 大中初,檢校尚書。

2. 《梅花嶺記》和《左忠毅公逸事》的翻譯

梅花嶺記
譯文
順治二年四月,江都被包圍,情況很危急,督師揚州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勢難以挽救,就召集眾將告訴他們:「我發誓與此城一起殉難,但倉促之中我不能落到敵人手裡而死,誰能到時幫助我完成大節呢?」副將軍史德威慷慨地應允。史可法高興地說:「我還沒有兒子,你應當以同姓的身份做我的後嗣,我要寫信給母親,將你列入族譜的孫輩之中。」 二十五日城陷落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殺,將軍們果然爭著上前抱住,史可法大聲呼喚:「德威!」德威流著眼淚而不忍拿刀,於是史可法被將軍們簇擁著走了,到小東門,清軍的兵士象樹林般密密麻麻地來到,兵馬副統帥馬鳴騄、揚州太守任民育、以及眾將如都督劉肇基等都死了。史可法就瞪大眼睛對敵人說:「我就是史閣部。」於是他就被抓住並帶到南門,和碩豫親王用「先生」來稱呼他,勸他投降,史可法大罵敵人而被殺。當初史可法曾留下遺言:「我死後,應把我葬在梅花嶺上。」到此時,史德威找他的屍骨卻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 有人說:「當城被攻破時,有人親眼看到史可法穿著青衣戴著黑帽,騎著白馬出了天寧門投江而死,未曾死在城裡。」自從有了這一說法,在長江南北兩岸,都傳說史可法沒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敵義軍迅猛發展,都假託史可法的名義,好象陳勝托稱項燕之名一樣。蘇州孫兆奎因起兵失敗,被押送到南京,經略洪承疇過去同他有過交往,問他:「先生在軍隊里,可詳細知道原來揚州的宰相史公是真死了呢?還是沒死呢?」孫公回答道:「經略從北方來,可詳細知道原在松山殉難的統帥洪公是真死了呢?還是沒死呢?」洪承疇大怒,急忙喊叫部下推出殺了他。可嘆啊,那些講神仙的奇詭荒誕的說法,說顏真卿太師因屍解而成仙,文天祥少保也因悟得「大光明法」而解脫升仙,其實並沒有死;他們不知道忠義是聖賢立身的根本准則,那種剛正之氣異常充沛,長久留存於天地之間。何必用解脫成仙和在世為人的面目出現?那些關於神仙的說法,正如所謂的畫蛇添足。但就史可法的遺體來說,卻是不能找到了!百年之後的今天,我登到梅花嶺上,同遊客講述史可法的遺言,沒有一人不淚下如雨,想像當時圍城的情景,這就是忠烈的面貌,彷彿可以看到一樣,這是不必去追問他是否真的脫離人世而成仙,更何況假託他沒死的名義的那些人呢? 史可法的墳墓旁還有鎮江姓錢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揚州,計五次自殺才得死去,自殺時告訴父母要將自己火化,不要將屍骨留在這污穢的土地,揚州人就把她葬在這里。江西人王猷定、陝西人黃遵岩、廣東人屈大均曾為她作傳、撰銘、寫哀詞。但還有未能全被表彰出來的:我聽說史可法的兄弟從翰林學士史可程以下,還有好幾人,後來都到江都祭掃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義軍失敗,捉到了託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將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讓史氏門中的男子和婦女都來辨認,這時史可法的第八個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輕漂亮,為他守節,也出來看這個託名者,大將軍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強迫娶她,夫人自殺而死。當時因為她出於大將所逼,人們懾於勢而不敢表彰她。可嘆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在北京為官之時,政黨國家淪亡之際,不能保持節操,而寫奏章譴責他,怎會知道在自己死後,竟然有弟媳婦以女子之身繼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業績呢?梅花象雪,芬香而不染塵埃,將來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馬鳴祿副使等想必要列入從祀的位置,還應當另外建一室來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輩。

左忠毅公逸事
翻譯

先父曾經說,同鄉前輩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學政。一天,刮風下雪特別寒冷,左公帶著幾個騎馬的隨從外出,微服私訪到一座古廟。在[1]里見一個書生趴在桌子上睡著了,文章剛寫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脫下貂皮外衣蓋在書生身上,替他關好門。左公向廟里的和尚問這個書生,原來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試,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驚奇地注視著他,他呈上試卷,就當面簽署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內室,讓他拜見了左夫人,並對夫人說:「我們的幾個孩子都平庸無能,將來繼承我的志向和事業的只有這個書生罷了。」
等到左公被送進東廠監獄,史可法早晚守在監獄的大門外邊.可惡的太監防備看管的很嚴。即使左家的傭人也不能靠近。過了好久,聽說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將要死了,史可法拿出五十兩銀子,哭泣著跟看守商量,看守被感動了。一天,看守讓史可法換上破舊衣服,穿上草鞋,背著筐,用手拿著長鏟,裝做打掃糞便的人,看守把史可法引進牢房。暗暗地指點左公待的地方,左公卻靠著牆坐在地上,臉和額頭燙焦潰爛不能辨認,左邊膝蓋往下,筋骨全部脫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著左公膝蓋就哭泣起來。左公聽出是史可法的聲音,可是眼睛睜不開,於是奮力舉起胳臂用手指撥開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樣明亮,惱怒地說:「沒用的奴才!這是什麼地方?可你來到我這里!國家的事情,敗壞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經完了,你又輕視自己不明大義,天下事誰能支持呢?還不趕快離開,不要等到壞人編造罪名來陷害你,我現在就打死你!」於是摸索地上刑具,做出投打的樣子。史可法閉口不敢出聲,小步緊走地出來。後來史可法常常流著淚講述這件事,告訴別人說:「我的老師的肝肺、都是鐵石所鑄造出來的。」
崇禎末年,張獻忠在蘄春、黃岡、潛山、桐城一帶活動。史可法憑借鳳陽、廬州道員的身份奉命防守御敵。每次有警報,就幾個月不能上床睡覺,他讓士兵輪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帳篷外邊坐著。挑選了強健的士卒十人, 命令二人蹲坐著用背靠著他,過了一更鼓就輪流替換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來,抖動自己的衣裳,鎧甲上的冰霜散落下來,像金屬響亮的聲音。有人勸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說:「我對上怕辜負朝廷,對下怕愧對我的老師呀!」
史可法指揮軍隊,往來於桐城。一定親自拜訪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請安,並到廳堂上拜見左夫人。
我本家的老前輩塗山,是左公的女婿,他和先父很要好,說左公在監獄里對史可法講的話,是親耳從史可法那裡聽到的。

3. 《梅花嶺記》的翻譯

梅花嶺記
〔清〕全祖望 (1705~1755),浙江鄞(yín)縣,(今浙江寧波)人。清代文學家、史學家。
梅花嶺,揚州(今江蘇揚州)廣儲門外的一個土山,山上梅樹很多。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集諸將而語之曰:「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中不可落於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朝成此大節者?」副將軍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後,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諸將果爭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執刃,遂為諸將所擁而行,至小東門,大兵如林而至,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閣部也。」被執至南門,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勸之降。忠烈大罵而死。初忠烈遺言:「我死,當葬梅花嶺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親見忠烈青衣烏帽,乘白馬出天寧門投江死者,未嘗殞於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謂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師大起,皆托忠烈之名,彷彿陳涉之稱項燕。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問曰:「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孫公答曰:「經略從北來,審知故松山殉難督師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疇大恚,急呼麾下驅出斬之。嗚呼,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實未嘗死;不知忠義者,聖賢家法,其氣浩然,長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即如忠烈遺骸,不可問矣!百年而後,予登嶺上,與客述忠烈遺言,無不淚下如雨,想見當日圍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問其果解脫否也,而況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錢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揚,凡五死而得絕,時告其父母火之,無留骨穢地,揚人葬之於此。江右王猷定、關中黃遵岩、粵東屈大均為作傳銘哀詞。顧尚有未盡表章者:予聞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數人,其後皆來江都省墓。適英霍山師敗,捕得冒稱忠烈者,大將發至江都,令史氏男女來認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節,亦出視之,大將艷其色,欲強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時以其出於大將之所逼也,莫敢為之表章者。嗚呼,忠烈嘗恨可程在北,當易姓之間,不能仗節,出疏糾之,豈知身後乃有弟婦以女子而踵兄公之餘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異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諸公諒在從祀之列,當另為別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輩也。
——選自齊魯書社排印本《鮚崎亭文集選注》

譯文
順治二年四月,江都被包圍,情況很危急,督師揚州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勢難以挽救,就召集眾將告訴他們:「我發誓與此城一起殉難,但倉促之中我不能落到敵人手裡而死,誰能到時幫助我完成大節呢?」副將軍史德威慷慨地應允。史可法高興地說:「我還沒有兒子,你應當以同姓的身份做我的後嗣,我要寫信給母親,將你列入族譜的孫輩之中。」
二十五日城陷落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殺,將軍們果然爭著上前抱住,史可法大聲呼喚:「德威!」德威流著眼淚而不忍拿刀,於是史可法被將軍們簇擁著走了,到小東門,清軍的兵士象樹林般密密麻麻地來到,兵馬副統帥馬鳴騄、揚州太守任民育、以及眾將如都督劉肇基等都死了。史可法就瞪大眼睛對敵人說:「我就是史閣部。」於是他就被抓住並帶到南門,和碩豫親王用「先生」來稱呼他,勸他投降,史可法大罵敵人而被殺。當初史可法曾留下遺言:「我死後,應把我葬在梅花嶺上。」到此時,史德威找他的屍骨卻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
有人說:「當城被攻破時,有人親眼看到史可法穿著青衣戴著黑帽,騎著白馬出了天寧門投江而死,未曾死在城裡。」自從有了這一說法,在長江南北兩岸,都傳說史可法沒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敵義軍迅猛發展,都假託史可法的名義,好象陳勝托稱項燕之名一樣。蘇州孫兆奎因起兵失敗,被押送到南京,經略洪承疇過去同他有過交往,問他:「先生在軍隊里,可詳細知道原來揚州的宰相史公是真死了呢?還是沒死呢?」孫公回答道:「經略從北方來,可詳細知道原在松山殉難的統帥洪公是真死了呢?還是沒死呢?」洪承疇大怒,急忙喊叫部下推出殺了他。可嘆啊,那些講神仙的奇詭荒誕的說法,說顏真卿太師因屍解而成仙,文天祥少保也因悟得「大光明法」而解脫升仙,其實並沒有死;他們不知道忠義是聖賢立身的根本准則,那種剛正之氣異常充沛,長久留存於天地之間。何必用解脫成仙和在世為人的面目出現?那些關於神仙的說法,正如所謂的畫蛇添足。但就史可法的遺體來說,卻是不能找到了!百年之後的今天,我登到梅花嶺上,同遊客講述史可法的遺言,沒有一人不淚下如雨,想像當時圍城的情景,這就是忠烈的面貌,彷彿可以看到一樣,這是不必去追問他是否真的脫離人世而成仙,更何況假託他沒死的名義的那些人呢?
史可法的墳墓旁還有鎮江姓錢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揚州,計五次自殺才得死去,自殺時告訴父母要將自己火化,不要將屍骨留在這污穢的土地,揚州人就把她葬在這里。江西人王猷定、陝西人黃遵岩、廣東人屈大均曾為她作傳、撰銘、寫哀詞。但還有未能全被表彰出來的:我聽說史可法的兄弟從翰林學士史可程以下,還有好幾人,後來都到江都祭掃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義軍失敗,捉到了託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將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讓史氏門中的男子和婦女都來辨認,這時史可法的第八個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輕漂亮,為他守節,也出來看這個託名者,大將軍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強迫娶她,夫人自殺而死。當時因為她出於大將所逼,人們懾於勢而不敢表彰她。可嘆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在北京為官之時,政黨國家淪亡之際,不能保持節操,而寫奏章譴責他,怎會知道在自己死後,竟然有弟媳婦以女子之身繼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業績呢?梅花象雪,芬香而不染塵埃,將來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馬鳴祿副使等想必要列入從祀的位置,還應當另外建一室來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輩。

4. 求全祖望梅花嶺記翻譯

一、譯文

順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圍困的(形勢)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勢(已)不可挽救,(就)召集眾將領告訴他們說:「我發誓與揚州城同作殉國(之物),但(在)匆忙慌亂中不能落在敵人的手裡死去,誰(能)替我在城破時完成這個(為國而死)的大節呢?」

副將軍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願意)擔負這一任務。忠烈高興地說:「我還沒有兒子,你應當憑同姓的關系作我的後嗣。我(要)寫信(稟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記入(我的)家譜,排在(太夫人的)孫兒輩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淪陷,忠烈抽出刀來自刎。眾將領果然爭著上前抱住他(不讓他自殺)。忠烈大聲呼喚德威,德威(悲痛)流淚,不能舉刀,於是被眾將領簇擁著走。到小東門,清兵像密林般地到來,副使馬鳴碌等眾將領都戰死了。忠烈就瞪著眼看敵人說:「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閣部」。

被(俘)押到南門,和碩豫親王用「先生」(的名稱)稱呼他,勸他投降。忠烈大罵而死。當初,忠烈(留下)遺言:「我死後應葬(在)梅花嶺上。」到這時,德威尋找史公的屍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屍骨)埋葬他(在梅花嶺上)。

有人說:「揚州城被攻破時,有人親眼看見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騎著白馬,跑出天寧門跳入長江而死,不曾死在城內。」自從有了這種話,長江南北就傳說忠烈沒有死。不久英山、霍山(抗清)義軍大規模起義,都假託忠烈的名義(來號召群眾),(就)好像陳涉(起義時)假託項燕(的名義)一樣。

吳中的孫兆奎因起兵失敗,被俘押到南京。經略洪承疇同他有老交情,問(他)說:「先生在軍中,(是否)確鑿知道原揚州閣部史公真的死了呢,還沒有死?」孫公回答說:「經略從北方來,(是否)確鑿知道原(在)松山殉難的督師洪公真的死了呢,還是沒有死?」

洪承疇(聽後)非常惱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殺了。

唉!(那些)成神成仙的荒唐無稽的說法,說顏太師因被殺而成仙,文少保也因徹悟「大光明」佛法像蟬脫殼一樣遺下了軀殼而成佛,實際上(他們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義是聖賢人傳統的道德准則,那種凜然正氣浩大磅礴,永遠存留(在)天地之間,為什麼一定要(問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還是入世為人了呢?

(那種關於他們成為)神仙的說法,正是(人們)所說的「畫蛇添足」。

就像忠烈的遺骨,(現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之後,我登上(梅花)嶺,同朋友們談起忠烈的忠言,沒有(一個人)不淚如雨下,忠烈的音容笑貌彷彿就在人們眼前,(這也說明)不必去問他果真成仙成佛了沒有,更何況假託他沒有死而冒他的名義呢?

史可法的墳墓旁還有鎮江姓錢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揚州,計五次自殺才得死去,自殺時告訴父母要將自己火化,不要將屍骨留在這污穢的土地,揚州人就把她葬在這里。江西人王猷定、陝西人黃遵岩、廣東人屈大均曾為她作傳、撰銘、寫哀詞。

但還有未能全被表彰出來的:我聽說史可法的兄弟從翰林學士史可程以下,還有好幾人,後來都到江都祭掃史可法墓。

正逢英山霍山義軍失敗,捉到了託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將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讓史氏門中的男子和婦女都來辨認,這時史可法的第八個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輕漂亮,為他守節,也出來看這個託名者,大將軍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強迫娶她,夫人自殺而死。

當時因為她出於大將所逼,人們懾於勢而不敢表彰她。

可嘆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降清,在國家淪亡之際,不能保持節操,而寫奏章譴責他,怎會知道在自己死後,竟然有弟媳婦憑女子之身繼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輝績呢?梅花像雪,芬香而不染塵埃,將來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馬鳴祿副使等想必要列入從祀的位置,還應當另外建一室來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輩。

二、原文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集諸將而語之曰:「吾誓與城為殉,然侖皇中不可落於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副將軍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後。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

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諸將果爭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執刃,遂為諸將所擁而行。至小東門,大兵如林而至,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閣部也。」被執至南門。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勸之。忠烈大罵而死。初,忠烈遺言:「我死當葬梅花嶺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親見忠烈青衣烏帽,乘白馬,出天寧門投江死者,未嘗殞於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謂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師大起,皆托忠烈之名,彷彿陳涉之稱項燕。吳中孫公兆奎以起兵不克,執至白下。

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問曰:「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孫公答曰:「經略從北來,審知故松山殉難督師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疇大恚,急呼麾下驅出斬之。

嗚呼!神仙詭誕之說,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實未嘗死。不知忠義者聖賢家法,其氣浩然,常留天地之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說,所謂為蛇畫足。

即如忠烈遺骸,不可問矣,百年而後,予登嶺上,與客述忠烈遺言,無不淚下如雨,想見當日圍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問其果解脫否也,而況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錢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揚,凡五死而得絕,特告其父母火之,無留骨穢地,揚人葬之於此。江右王猷定、關中黃遵嚴、粵東屈大均為作傳、銘、哀詞。

顧尚有未盡表章者:予聞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數人,其後皆來江都省墓。適英、霍山師敗,捕得冒稱忠烈者,大將發至江都,令史氏男女來認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節,亦出視之。大將艷其色,欲強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時以其出於大將之所逼也,莫敢為之表章者。

嗚呼!忠烈嘗恨可程在北,當易姓之間,不能仗節,出疏糾之。豈知身後乃有弟婦,以女子而踵兄公之餘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異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諸公,諒在從祀之列,當另為別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輩也。

三、出處

《梅花嶺記》

(4)梅花嶺記原文及翻譯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明亡百年以後,全祖望登上梅花嶺,懷著崇敬的心情,用飽蘸感情的筆墨記敘了史可法以身殉國的悲壯事跡,歌頌了他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忠烈行為和崇高的民族氣節,用文字為這位大義凜然的民族英雄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二、作品賞析

文章先寫史可法殉國的決心,接寫史可法殉國的經過和在梅花嶺上埋衣冠的原因,之後又寫了史可法死後佚事和自己對於史可法忠烈愛國精神的無比崇敬。最後寫了史可法的弟婦以死來反抗清大將逼迫的事實。

文章所寫內容頭緒多,時間跨度大,但都用梅花嶺一線貫穿起來,條理十分清楚。文中夾敘夾議,使立意更加明顯,語言也很簡煉。

三、作者簡介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浙東學派重要代表,字紹衣,號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浙江鄞縣(今鄞州區洞橋鎮沙港村)人。

雍正七年(1729年)貢生,乾隆元年(1736年)舉薦博學鴻詞,同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故里,後未出仕,專事著作。

曾主講於浙江蕺山書院,廣東端溪書院。上承清初黃宗羲經世致用之學,博通經史,在學術上推崇黃宗羲、萬斯同,於南明史實廣為搜羅纂述,貢獻甚大,其著作極為豐富,達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數學術著作用力極深。

其主要著作有:《鮚埼亭集》、《困學紀聞三箋》、《七校水經注》、《續甬上耆舊詩》、《經史問答》、《讀易別錄》、《漢書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熱點內容
百合德國les禁愛 發布:2025-10-07 16:43:01 瀏覽:165
方城牡丹 發布:2025-10-07 16:29:25 瀏覽:159
動畫梅花中 發布:2025-10-07 16:16:19 瀏覽:502
瓶花插花基礎 發布:2025-10-07 16:15:29 瀏覽:501
嘴刁玫瑰花的女生頭像 發布:2025-10-07 16:06:56 瀏覽:46
東方插花製作 發布:2025-10-07 15:56:12 瀏覽:782
五針松花語 發布:2025-10-07 15:55:02 瀏覽:901
常熟櫻花園 發布:2025-10-07 15:54:58 瀏覽:234
白百合比基尼 發布:2025-10-07 15:54:57 瀏覽:191
茶花女中的 發布:2025-10-07 15:54:23 瀏覽: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