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穿孔病
❶ 櫻花穿孔性褐斑病怎樣防治
櫻桃穿孔性褐斑病,又名櫻桃褐斑病或葉片穿孔病,是為害櫻桃葉片最主要的病害。
症狀。發病初期形成針頭大的紫色小斑點,以後擴大,有的相互接合,形成圓形褐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粒點,即病菌的子囊殼及分生孢子塊。這有別於細菌性穿孔病,最後病斑乾燥收縮,周緣產生離層,常由此脫落成褐色穿孔,邊緣不明顯,多提早落葉。
病葉
防治方法。
①農業防治。可參照櫻桃細菌性穿孔病。
②葯劑防治。在謝花後至采果前,噴1~2次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采果後,噴2~3次1∶2∶200倍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95%疫霜靈(三乙膦酸鋁、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0%安泰生(丙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等。
❷ 櫻花褐斑穿孔病是什麼
櫻花褐斑穿孔病是櫻花上1種重要病害。分布於唐山、天津、北京、太原、西安、濟南、武漢、上海、杭州、無錫、蘇州和合肥等地。嚴重地區發病株率達70%以上。如防治不及時,影響植株當年生長,降低第二年的開花效果,失去櫻花觀賞價值。
症狀
主要發生在葉部,其次新梢。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出現紫褐色小圓形點,邊緣清晰。以後病斑發展成中央灰白色或灰褐色,略有輪紋,上有霉狀物。後期病斑枯死脫落,形成穿孔,孔多的葉片極易脫落。新梢上的病斑紫褐色,有灰褐色霉狀物,易枯枝。
病原
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屬半知菌亞門尾孢屬核果尾孢黴菌真菌。分生孢子梗束生,褐色。分生孢子細長如鞭,棕褐色,略彎曲,有分隔。有性世代為櫻桃小球殼菌(Mycosphaerella cerasella Aderh),屬子囊菌亞門球腔菌屬真菌。病菌還侵害梅花、花桃、碧桃、櫻桃、李、紅葉李、日本晚櫻、榆葉梅、杏、石榴和紫葉李等多種觀賞花卉(圖10-10)。
圖10-10 櫻花褐斑穿孔病
1.病葉 2.分生孢子
發病特點
以子囊殼在落葉上越冬。翌年春季隨著氣溫升高和春雨,分生孢子從子囊中借風雨傳播,侵染葉片和新梢。氣候適宜,可反復多次侵染,病害不斷擴大蔓延。一般從5月份發病,8~9月發病高峰。在當年降雨量大、栽植過密、通風透光不良,容易發病與流行。10月份病害基本停止。該病發生最適宜溫度為26℃左右。
另外,有1種細菌也可以造成櫻花穿孔病。該細菌屬真細菌綱假單胞細菌目黃極毛桿菌屬核果穿孔細菌。菌體短桿狀,兩端圓,一端有1~6根鞭毛。其症狀與上述不同,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水漬狀小點,透明,病斑周圍有黃綠色暈圈。在潮濕情況下,病斑背面有淺黃色菌膿溢出。後期病斑脫落,形成穿孔。
防治方法
(1)減少菌源。結合冬季整枝修剪,清除重病枝;及時清掃枯枝落葉,集中燒毀,減少侵染來源。
(2)葯劑防治。在櫻花萌芽前噴施晶體石硫合劑100倍液,或50%加瑞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發病初期噴施58%瑞毒霉—錳鋅500倍液,10天噴1次,連噴2~3次,可控制病害。如果是細菌性穿孔病,在發病初期噴施95%細菌靈(CT片劑)500~8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6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