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股梅花結
『壹』 中國民間有送銀碗的風俗嗎通常都在哪些時候這是什麼意思呢
送銀碗代表著什麼?
銀碗屬於一種銀質器皿,在古代,銀質器皿只有是皇室家族以及富貴人家才有條件使用的,所以銀器在古代也是高貴富有的象徵。
而且銀子具有凈化水質、消菌殺毒、防腐保鮮等功效。用銀碗吃飯對人體是有很多好處的,所以送銀碗也是送健康。
什麼時候送銀碗?一般是在婚慶的時候,因為中國歷來有結婚送碗筷勺的習俗。
純銀999銀碗
謝謝您的關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貳』 步搖與簪子和釵的異同
一、相同點
步搖與簪子和釵都是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
二、不同點
1、形態不同
步搖是帶流蘇吊墜的簪子,中國傳統漢民族首飾。
2、名稱來源不同
步搖是在笄(簪)上加以飾物而來。其製法是先以金銀絲編成枝,再往上綴滿珠寶花飾,並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時插於發際。因為行走時隨著腳步的移動,那些垂掛著的珠玉便會不停的搖動,固而稱為「步搖」。
簪子,古代婦女將頭發挽成髻鬟,還要以簪釵貫連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簪的本名叫「笄」。「簪」是秦漢以後的叫法,在秦、漢以前稱之為「笄」(ji1),實際上是同一樣東西的兩個名稱。歷代遺留下來的發簪樣式十分豐富,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
發釵和作用與發簪一樣,都用來插發,但發簪作成一股,發釵則作成雙股。發釵的安插也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因而稱為「釵」。
(2)單股梅花結擴展閱讀
發簪的形式
古代發簪子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一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
簪子一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一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發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一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裡彎。
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婦女在修飾頭發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叄』 求古代簪子,步搖,發釵的名稱和清朝的旗裝的名稱
1、鑲寶石碧璽花簪
鑲寶石碧璽花簪,清乾隆,長25cm,寬12cm。
花簪為銅鍍金點翠,上嵌碧璽、珍珠、翡翠。以碧璽做立體芙蓉花,花蕊為細小米珠,花葉為翡翠薄片細雕而成,花蕾為碧璽雕成,花托為點翠。一隻蝴蝶停落於芙蓉花上,其翅膀為翡翠薄片雕成,並嵌珍珠、碧璽。整個花簪用料講究、華貴。
花簪使用了雕刻、金累絲、串珠、鑲嵌、點翠等多種工藝,均細致精美,立體感強,彰顯了皇家用品的尊貴。其中翡翠薄片的雕刻是廣東寶玉石雕刻行典型的代表作,又稱為「廣片」,其特點是薄而勻、精而細,常用來雕刻花葉、蝴蝶翅膀。
2、嵌寶石點翠花簪
嵌寶石點翠花簪,清乾隆,長14.5cm,寬12cm。
花簪為銅鍍金點翠,上嵌紅寶石、碧璽、翡翠、珊瑚、珍珠等珠寶。花簪上裝飾的穿珊瑚珠「囍」字、點翠如意、點翠蝙蝠、點翠飄帶等,寓意萬代福壽如意。花簪工藝繁復,選料名貴,是清宮後妃在喜慶吉日、盛典時著吉服、便服時所用,也是後妃首飾中的精品。
3、金鑲珠石點翠簪
金鑲珠石點翠簪,清,長24cm,最寬7.5cm。
簪為金質。簪體鏤空累絲,一端呈長針狀,另一端作精心的裝飾:鏨刻加累絲五朵靈芝,構成一朵梅花形,每朵靈芝嵌一塊紅色碧璽。梅花形的中心部位為累絲篆書「壽」字,壽字中間嵌東珠一粒,松枝及竹葉點綴於壽字周圍。靈芝、壽字、松竹上均有點翠。
此簪造型生動,累絲工藝細膩精工,紋飾寓意吉祥。
4、綠地喜相逢八團妝花緞棉袍
綠地喜相逢八團妝花緞棉袍,清,衣長138.5cm,兩袖通長188cm,開裾長79.5cm。清宮舊藏。
棉袍質地為七枚二飛素緞,圓領,大襟,右衽,馬蹄袖,左右開裾。棉袍前胸、後背、兩肩、前後襟以妝花技法織八團喜相逢花卉圖案,領邊、中接袖和馬蹄袖均在石青色緞地上綉折枝花卉。此衣中遺存黃條載:「覽綠緞織八團花卉綿女袍一件」、「乾隆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收福隆安呈」。
5、孔雀羽穿珠彩綉雲龍吉服袍
孔雀羽穿珠彩綉雲龍吉服袍,清,身長143cm,兩袖通長216cm,袖口寬18cm,胸圍長134cm,下擺寬124cm。清宮舊藏。
此袍圓領,右衽,大襟,馬蹄袖,左右開裾,直身。全袍以藍緞為面料,以綠孔雀羽捻線大面積鋪綉,此即所謂「鋪翠」。全身用穿珠綉法綉制五爪大龍9條,並分別在領、袖等處綉正龍4條,龍與龍之間點綴傳統吉祥圖案:「八吉祥」、「暗八仙」、「八寶」、「三多」、五彩雲朵、蝙蝠以及壽山福海。
在配色上用三暈過渡法,由淺而深,使全袍色彩艷麗又不失柔和雅緻。此外,龍身的穿米珠綉,龍鰭、角口、尾的揖線綉,龍髯的圓金線、圓銀線綉,流火紋的穿珊瑚珠綉,以及五彩絨線綉制的吉祥圖案,均綉工平齊,針法嫻熟。
此袍為清代鋪翠綉吉服袍僅存的珍品,其鋪翠工藝史所罕見,是研究清代織綉工藝的重要實物史料。
『肆』 介紹一下古代簪子,有什麼類型
簪子:又稱簪、發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單臂),雙股(雙臂)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 釵指婦女用的發飾。金釵指金制的發釵,喻高貴的婦女。荊釵指以荊枝為發釵,喻婦女樸素的服飾(土釵為扒刈和扠草用的鐵叉,不是發飾)。由於釵有兩股,分2、簡介——
(1)材質
古代的簪和釵除了金屬和荊枝製作之外,還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銀、銅等各種材質製造。發夾出現後,簪和釵就漸漸少人使用。直至近年又再流行,除了傳統的材質外,還有全枝用塑膠製造的簪釵或以塑膠為裝飾的簪釵,另外鑲上水晶或其他半寶石的簪釵亦很流行。
(2)作用
中國古時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日本女性的傳統發型也常用簪作裝飾。朝鮮婦女穿著韓服時,會用簪插在發髻,如戴上假髻,亦會以簪作裝飾。
(3)簪子是東方古典的標志
簪子這種傳統飾物,頗具東方古典神韻,挽簪的女子帶著夏季的清涼、搖曳的風情,宛如從宮廷壁畫上走來,搖曳婀娜如夏荷,不由得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想起江南采蓮女,「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象一幅水墨山水畫,如旋轉的樂拍,讓人回味悠長……都市中幾盡絕跡的一種美!!
(4)簪子是東方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
通常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滿清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5)簪子的其他材質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清代以來,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6)景德鎮陶瓷手工簪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稱,在傳統手工藝品陶瓷發簪的製作方面也匠心獨運,活靈活現。其主要製作材料為高嶺土,瓷土,首選精細的泥料,加入適當的水和泥料拌勻後,採用手工的方式將不同造型的簪子一片一片捏製成型後,乾燥,上釉(色),再放入窯爐經過高溫(1310℃)左右的高溫燒制,之後再經過打磨拋光,一支純手工的陶瓷簪子就製作成功了。
(7)清朝的簪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類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伍』 古代女子的發簪有什麼講究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
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5)單股梅花結擴展閱讀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陸』 古代女子頭上戴的簪子有什麼講究么
簪子又稱簪、發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單臂),雙股(雙臂)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 釵指婦女用的發飾。
金釵指金制的發釵,喻高貴的婦女。
荊釵指以荊枝為發釵,喻婦女樸素的服飾(土釵為扒刈和扠草用的鐵叉,不是發飾)。
由於釵有兩股,分釵便被借用來指夫妻分如「破鏡分釵」、「分釵斷帶」。
中國古時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
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
日本女性的傳統發型也常用簪作裝飾。朝鮮婦女穿著韓服時,會用簪插在發髻,如戴上假髻,亦會以簪作裝飾。
(6)單股梅花結擴展閱讀:
發簪式樣:
古代發笄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 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
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發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簪子
『柒』 怎麼區分手工刺綉和機器刺綉
1、看題材
機綉是工業化的大批量生產,考慮到市場需求的數量,必須選擇較多人可以接受和喜歡的題材。比如牡丹(花開富貴)、梅花(報春圖)、山水(旭日東升)、老虎(高瞻遠矚)等等。看到這樣題材的大幅刺綉,立刻心裡就要產生警惕。如果價格便宜得不可思議,那麼就可以判斷為機綉產品。
2、看線光
機綉最初使用的綉線是化纖質地的,而且往往雙股線編結在一起,好像細細的麻繩一樣。這樣的機綉是很容易分辨的。後來,機綉對綉線進行了改進,使用化纖添加少量真絲混紡的綉線,而且改成單股的,這樣就與純蠶絲線很接近了。
遺憾的是,這樣做出來的機綉雖然很像手綉,但是綉面上泛著一層賊光,與絲綢溫潤蘊藉的光澤大不相同。熟悉絲綢的人一看便知。所幸機綉不能完全採用純桑蠶絲的綉線。
因為綉花機器的機針運動頻率很快,如果使用純絲線的話,一定會起球。而且純絲線的強度不夠,很容易拉斷。
3、看劈線
手工刺綉需要根據造型、工藝的需要將綉線劈成16份、32份,最多可以達到64份。然後使用其中的幾份製作刺綉。因此,手工刺綉作品中,綉線粗細是富於變化的。一般總會有2、3種不同粗細的線,或者多達十多種不同粗細的線。
機綉最初是不能劈線的。後來經過改進,開始使用不同的粗細的線製作不同區域。但是,機綉的綉線粗細選擇是有限的,現在看來一般只有2種。也許未來,機綉會採用更多的粗細選擇,但是還是很難達到手工刺綉的水平。
4、看造型的細節
機綉無法處理好造型的邊緣、尖端等細節。對於工筆風格的花鳥,手工刺綉可以使用適當的針法將花瓣綉製得非常均勻、干凈、玲瓏剔透。而機綉製作的花瓣邊緣和尖端部分是模糊的、混亂的、參差不齊的。
對於其他的一些細節,如小鳥的尖喙、羽毛的紋理、葉片的向背等,也是如此。現在,機綉在這些細節上已經有了重大改進,但是仍然與手綉無法相比。
5、看色彩配置
機綉的色彩選擇是有限的,色塊之間的過渡比較生硬。可遠觀而不能近玩焉。手工刺綉的色彩豐富,過渡中間色的層次很多。畫面細膩生動,氣韻流暢。
(7)單股梅花結擴展閱讀:
傳統技藝「刺綉」:傳承不易 創新很難。
刺綉業似乎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不少流派進入了地方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非遺傳承人的手工藝人,有了政府保護和資助,有了安心研究傳統藝術的心境;
在禮品市場和收藏品市場上,刺綉獲得熱捧,明代綉娘韓希孟以董其昌的畫作為粉本的綉品,如今拍出的價格甚至高過畫作本身;江蘇、湖南等地,更是形成了初具規模、運作良好的綉品市場,養活了眾多以刺綉為生的綉娘。
但市場紅火,也讓人心浮躁。一件作品拍賣出高價,必然會招致一窩蜂的模仿、跟風,進而又降低了整體的藝術水準。
例如,蘇綉首創、多用於綉制中西繪畫作品的「亂針綉」如今隨處可見,但由於許多綉娘對國畫、油畫等缺乏理解,沒有繪畫基礎和審美修養,難以處理光影明暗、色調變化等各種關系,刺綉行業設計人員又嚴重缺乏,綉品大多經不起端詳,綉出的人像經常出現嘴斜、鼻歪等形狀。
除了市場浮躁導致藝術水準下降外,傳統刺綉還面臨著原料、輔件等配套缺乏帶來的巨大困擾。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刺綉傳習館館長、沈壽刺綉傳人張蕾說,刺綉要使用編織緊密的塔夫綢和色彩穩定、細致的16或24色上好絲線,現在都很難買到;
各種刺綉針法所需長短不一、各有「奧妙」的綉花針,如今多半隻能在日本、香港等地尋覓;好作品「三分綉七分裱」,刺綉品最好手工裝裱,而如今機器裝裱盛行,優秀的手工裝裱師傅卻越來越難找。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手工刺綉
網路-電腦綉花
人民網-傳統技藝「刺綉」:傳承不易 創新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