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是什麼體裁
⑴ 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形成了哪幾個流派:
流派很多,主要以四大流派 義大利歌劇《阿依達》、法國歌劇《浮士德》、德國歌劇《漂泊的荷蘭人》、俄羅斯歌劇《葉甫蓋尼 奧涅金》。 十六至十七世紀之交,歌劇誕生於義大利,這是文藝復興時期音樂藝術發展的結果。歌劇是一種新藝術,公稱opera,源於義大利語opera in musica,即音樂作品的簡稱,opera為opus(作品)的復數。它是音樂與喜劇相結合的綜合藝術,最早稱為「音樂做事」(favola in musica)或「音樂戲劇」(drama per musica)。 歌劇是音樂、戲劇、詩歌、舞台美術、舞蹈等交融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是高度集中的舞台表演藝術,也是聲樂藝術中難度最大,最具藝術魅力的重要藝術形式。 歌劇產生於16世紀末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是著名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物。1597年,詩人努尼里奇,作曲家佩里卡奇尼等根據神話故事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劇《達芙內》可惜早已失傳,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寫的《猶里狄茜》是西方公認的第一部西洋歌劇,開創了歌劇的新紀元。到17世紀上半葉(1637年)世界上第一座歌劇院在義大利威尼斯建立,名叫「聖卡西阿諾歌劇院」,標志著歌劇已開始走向平民百姓,加之這時的歌劇在創作上的發展與創新、使歌劇從簡單的敘述形式改變為戲劇性形式,從而使歌劇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到17世紀末,音樂發展達到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產生了幾位劃時代的大音樂家,其中包括義大利的斯卡拉蒂,法國的拉穆和德國的巴赫與亨德爾。當時在羅馬影響最大的斯卡拉蒂,他一生寫了115部歌劇,確定了歌劇詠嘆調的ABA基本形式,並在A段反復時加上裝飾音及華彩段,極大地發展了人聲的歌唱藝術,豐富了歌唱的表現力,推動了歌唱技術的提高,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只顧炫耀技巧的不良風氣,當時歌劇舞台上活躍著閹人歌唱家,人們挑選出一些音色優美的男孩,給他們施行閹割手術,使他們在保存高音音域的同時,保存了男子的力度;另一種不良現象是,劇院為了吸引觀眾,引進某些與劇情關系不大的奇特情景,豪華的布置或盛大的場面,這樣做削弱了歌劇的戲劇性和思想內涵的表達,使歌劇的整體性與藝術性有所下降。 格魯克是歌劇史上的改革者,他提倡音樂服從戲劇的效果,主張歌劇的戲劇性和音樂性的完美統一,反對故弄玄虛的浮誇做法,主張除掉那些同戲劇和台詞無關的裝飾音樂。同時,格魯克還提倡用本國語言創作,以發展各國歌劇,他的改革使歌劇通向了義大利浪漫主義的道路。 羅西尼是義大利浪漫主義歌劇的先鋒,他創作了《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威廉退爾》等傑作,標志著義大利歌劇步入成熟期,與他同樣有名望的作曲家有多尼采蒂、貝里尼等,他們作品的特點是演唱者不僅需要有高超的聲樂技巧,而且音樂旋律也優美迷人,把歌劇藝術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迄今為止,演唱難度最大的歌劇基本上都出自這三位作曲家之手,人們還常把這一時期的歌劇稱為歌劇的美聲時期。 在這三位作曲家之後,義大利歌劇的主要代表人物要數威爾弟,他一生共創作了26部歌劇,幾乎全部都是藝術精品,如《弄臣》、《茶花女》、《游吟詩人》、《阿依達》、《奧塞羅》等,至今仍為世界各大頂尖級歌劇院的保留劇目。 在浪漫主義時期歐洲歌劇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各國都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歌劇作品,如柏遼茲的《浮士德的沉淪》,古諾的《浮士德》,比才的《卡門》等等,到了19世紀後半葉,義大利文藝界又出現了一股抨擊浪漫主義幻想,揭示人類本性真實主義的作品。如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雷昂卡瓦洛的《丑角》等,普契尼是一位帶有真實主義傾向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抒情色彩很濃,旋律優美,舞台效果很好,他的作品如《卡門》、《托斯卡》也能找到真實主義風格的影子,但從整體上講,它們也是浪漫抒情的。 義大利歌劇在相當長時間統治著歐洲的歌劇舞台,隨著它的發展和普及,在各國音樂家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歌劇流派,如義大利歌劇、德國歌劇、法國歌劇,俄羅斯歌劇。但義大利歌劇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 德國歌劇最早出現於17世紀,18世紀時漢堡歌劇已有了一定的聲望,但尚未形成流派。格魯克提倡歌劇的民族化,才使其漸漸成長起來,形成了佔有一席之地的「德國民族歌劇」流派。莫扎特使德國歌劇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他的《後宮誘逃》和《魔笛》已是德國歌劇的傳世佳作。韋伯是德國歌劇的重要作曲家,他的《自由射手》標志著德國浪漫派歌劇的開始,樂曲曲調帶有民族民間音樂的特色,合唱在全劇中起著重要作用,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形成德國歌劇的另一個最為重要的人物是瓦格納,他主張把所有的藝術協同起來,共同創作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他認為音樂應成為表達戲劇內涵的工具,為劇情服務,他提高了樂隊在歌劇中的地位,他一生創作的大量作品,如《飄泊的荷蘭人》、《湯豪塞》、《羅思格林》、《尼伯龍根的指環》等,都是德國歌劇的典範。 法國歌劇是從1650年,一個叫貝蘭的神父創作的用法語演唱的歌劇《牧歌劇》開始的。到了19世紀20年代,法國就出現了類似於正歌劇的法國大歌劇,法國歌劇的特點還在於劇本的文字性較強,語言比較含蓄,聲音也較為圓潤,因而比較典雅高貴,浪漫多情,抒情性較強,稱之為「抒情歌劇」,如古諾和托馬的歌劇《浮士德》、《迷娘》、《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到後來比才的《卡門》,德彪西的《佩利亞斯與梅麗桑法》的出現,使法國歌劇達到了輝煌的頂峰。 俄羅斯音樂在歐洲尚不太為人所知道的時候,作曲家格林卡創作的《依凡·蘇薩寧》及《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成為俄羅斯歌劇的奠基之作,對其後的歌劇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隨後柴可夫斯基寫出了《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里姆斯基·科薩柯夫創作了《金雞》、《薩特闊》,穆索爾斯基創作了《鮑黑斯·戈杜諾夫》、鮑羅廷創作了《伊戈爾王》等,都是典型的俄羅斯式歌劇,可能由於語言的原因,俄羅斯歌劇遠沒有義大利歌劇,德國歌劇,法國歌劇那樣流行。 此外,隨著歌劇的不斷發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歌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得到了普及和推廣,一些結合本民族特點而創作的新作品不斷問世,其中特別要指出的有德沃夏克的《水仙女》,斯美塔那的《被出賣的新嫁娘》等,這些作品都是世界歌劇寶庫中的明珠。 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初,在美國、英國又出現了一些集爵士樂、踢踏舞、喜劇性話劇和輕歌劇於一體的藝術形式——音樂劇。音樂劇表現手法靈活,音樂、舞蹈、舞台美術都很現代化、因此,很快成了二十世紀最為重要且發展得最快的一項文化成果。風靡了全世界。經典劇目有《音樂之聲》《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等,都已被世界藝術界廣泛認可,得到了很好的票房價值,流傳到世界各地。 和西洋歌劇相比,中國歌劇產生和發展得較晚,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一些新的、先進的思想,開始傳入中國,當時的作曲家黎錦暉創作了一批兒童劇,如《小小畫家》、《麻雀與小孩》等,這些作品可以說是我國歌劇的萌芽。1934年,田漢、聶耳創作了我國表現革命的第一部歌劇《揚子江風暴》,真正使我國歌劇發展起來的是在延安整風運動和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後,掀起了盛極一時的新秧歌運動,創作了一批具有強烈時代氣息和中國特點的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白毛女》、《劉胡蘭》等。1945年《白毛女》的問世則是我國新歌劇成型的標志。全國解放以後,又陸續涌現出了《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草原之夜》、《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一大批有影響的作品,歌劇舞台一時呈現出一派繁花似錦的嶄新局面。「十年動亂」使我國的歌劇事業遭到了嚴重的推殘。到「四人幫」被粉碎後,我國的歌劇又有了新的生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一批多種風格、多樣體裁的中國歌劇出現在中國大地上,具有西洋歌劇模式的有《傷逝》、《原野》、《第一百個新娘》等,具有民族歌劇模式的有《黨的女兒》、《木棉花開》等,這些歌劇在藝術性和時代性以及人物塑造等多方面有了相當明顯的提高,中國的歌劇也日益走向成熟,慢慢發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