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古琴梅花三弄講解

古琴梅花三弄講解

發布時間: 2021-02-06 19:20:55

A. 梅花三弄是講的什麼

《梅花三弄》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回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答花的佳作。作家瓊瑤著有《梅花三弄》三部曲(《梅花烙》、《鬼丈夫》、《水雲間》),並分別改變成同名電視劇。電視劇主題曲為姜育恆所演唱的《梅花三弄》。

B. 梅花三弄 古琴曲的旋律,節奏,,內容表現了怎樣的風格特點和思想感情

梅花三弄是復贊美梅花不制畏寒冷開出芬芳美麗的花朵,為春天百花競放領先精神。由於全曲中的主旋律555出現三次,在不同音高上出現,所以說三弄。第一次在泛音出現,聲音渺小、微弱細膩,表現梅花迎著寒冷嚴冬到來的低落心情,第二次實音出現,表現在寒冬中傲放的經驗,不為寒冷,第三次高音出現,而且伴有顫音,說明春天要到了,有一種非常喜悅歡快的節奏情趣 ,而且後面快板就可以聽出這種感覺了。最後結束的時候,節奏放慢,體現梅花在春天到來了,心情也可以慢慢放開來欣賞陽光,慢慢在春天離去,夏天到來的時候,梅花慢慢凋謝的心情。我經常吹笛子梅花三弄的,是陸春齡版本的,所以我對這首曲理解大概是這樣。不知道你是不是吹笛子的還是玩古箏的呢

C. 談談你對古琴曲《梅花三弄》中三弄的認識

三弄,主題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個部位演奏)

D. 梅花三弄講的是什麼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據《太音補遺》和《蕉庵專琴譜》屬所載,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來改編為古琴曲。
全曲共有10個段落,因為主題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個部位演奏),故稱「三弄」。即為:「梅花一弄、弄清風;梅花二弄、弄飛雪;梅花三弄、弄光影;暗香浮動、水清清」。

樂曲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借物抒懷,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是中國古典樂曲中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E. 梅花三弄講的什麼

梅花三弄:中國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譜中解題稱晉代桓伊曾為王徽之在笛上「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此說源於《晉書。列傳第五十一》,但未寫明是以梅花為題材。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關於笛曲《梅花落》改編,移植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於唐人顏師所作《江梅引。憶紅梅》中「漫彈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句,說明此曲明代尚流傳。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3次,故稱為《三弄》。《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1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歷代琴譜都有所介紹,與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內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梅花三弄"也有人把之比做像征著梅花花開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韻味。一度開花稀少,欲露還藏;二度開花大片綻放,滿樹飄白;三度開花稀落,有綠芽相伴,象徵著冬去春來。而在梅花的花期內,一天賞梅花又分早、午、晚三個時間段。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瑩潔白,幽香陣陣;午時的梅花繁華盛開,燦爛芬芳,笑臉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著西斜的夕陽,落英繽紛,景緻非常迷人。 後來有瓊瑤的小說「梅花三弄」代表三個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雲間。——梅花一弄斷人腸。梅花二弄費思量。 梅花三弄風波起,雲煙深處水茫茫。

F. 新老古琴曲《梅花三弄》

新老版本如果只看減字譜,可以說基本相同,只是節奏不同而已,你聽版過笛子曲《梅花三弄》否權?新梅花基本和這個相近,老梅花的節奏以切分多,節奏和我們平時聽中央電視台的《梅花三弄》節奏不一樣的就是老梅花,何人打譜我沒詳細研究——主要是因為懶,哈哈。等我有空了再說吧。

G. 梅花三弄的古琴簡說

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上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在先秦時代,琴已很流行,如《書經》:「搏拊琴瑟以詠」;《詩經》:「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據現有的圖象及文獻資料,琴至遲在漢末時已大致定型為後世通用的形制。唐代製造的琴傳存至今,與宋元明清時造的琴,僅有造形藝術風格上的區別和音色追求的區別。
早在孔子時代,琴就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孔子、蔡邕、嵇康、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琴的音樂神聖高雅,坦盪超逸,古人用它來抒發情感,寄託理想。琴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從唐代開始,古琴有了自己專用的記譜法,這種記譜法記錄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彈奏方法,但不直接記錄音高。它由漢字的部首、數字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稱作減字譜。減字譜記錄古琴音樂的仔細程度和科學性,使現代的五線譜等記譜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減字譜記錄而傳承至今的古琴譜有一百五十多種,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樂作品,是我國巨大而珍貴的音樂寶庫。
古琴的彈奏法、記譜法、琴史、琴律、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被稱作「琴學」。其內容精深博大,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國哲學、歷史、文學的鏡子。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能力上,沒有一件樂器可以與古琴相比擬。

H. 梅花三弄 古琴普

吳兆基的版本多好,溥雪齋的也不錯,幹嘛非在無名之樹上吊著。而且有名之師譜子也好找,張子謙,查阜西也都很普遍,想開點嘛。個人推薦吳老版,譜子一搜遍有,收錄於吳門琴韻。

I. 梅花三弄的「三弄」的彈奏技法

《梅花三弄》的版本很多,縱觀這些曲譜版本,共同點在於對原曲結構、曲調的繼承,都基本保持了琴曲之原貌,而在具體的演奏技巧、箏樂化的程度等方面,因每個演奏家的審美觀、演奏習慣的不同而多少有些差別。這里以已故箏家邱大成先生的譜本為依據,從演奏技法、觸弦技巧、音色布局等諸多方面入手,來探討該曲在演奏中應該把握的基本原則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其主題,第一次以泛音形式出現,第二、第三次是左右手的協調、配合,左右手所奏出的樂音交織、碰撞,使原本單純線性的音符流動更添一份深厚之感。 樂曲引子部分(第1-13小節)是一個節奏稍自由的樂段,音調低沉、莊重,節奏舒緩、寬廣,彈奏要穩健有力。
該部分以空弦散音為主,厚重飽滿,左手低八度音的加進使得意境更為開闊,曲調益顯莊重,短短一個引子將冬之肅殺、酷寒表現出來。彈奏時可以稍自由,深呼吸,強弱要有一定變化,而不能以同樣的力度彈奏,就彷彿近景遠景不同的取景,要營造一種隱隱約約的、忽隱忽現的氛圍。該段平穩舒緩,附點的出現平添一種跌宕起伏之感,動靜相諧的對比之美油然而生。該部分中某些單音彈奏時運指要特別注意。
總體而言,手型要自然收攏。八度和音彈奏時,以提彈法為佳,中指與大指同時觸弦,手帶動前臂抬起離弦,落音干凈,出音均勻。某些單音的彈奏要用臂力協同腕力作用於琴弦,用靠彈的觸弦方法,以保證出音厚重有力,又富有彈性。與此同時,伴隨著左手有稜角的滑音,旋律更富立體感、層次感。另外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餘音及其控制了。因該段集中在低音區,餘音較長,左右手協調不利或者左手按滑音沒等到足夠充分的時間,很容易產生下滑等不穩定餘音效果,從而破壞整段的連貫性。 「一弄」(第14-23小節)緊跟在引子之後,是一個結構完整的泛音段落(共九小節)。該曲調獨立成段,常被節選出來用於泛音的學習和鞏固。
彈奏時,左手小指或名指浮按在有效弦長的1/2處的泛音點上,右手彈奏觸弦宜輕快,但忌敲擊,所得到的音是該弦的高八度音。旋律要以呼吸貫之,以保證連貫自然,順暢不阻滯。右手彈與左手離要配合的恰到好處,左手待右手彈完後要迅速離弦。左手離得早,右手彈得實音(空弦音),左手離得晚,則得到悶聲。整段旋律要奏的清澈、透明。
該段節奏活潑,富有動感,泛音曲調猶如是對梅花的特寫,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風舞羽翻銀,如在眼前,生動形象。
在指法運用上,旋律上行時可以以連續使用食指抹奏的方法,但不能用夾彈(靠彈)法觸弦,以免旋律太過連貫以及音色過於平淡。食指的彈奏類似於雙食點中的抹奏,在每次彈音前,都需要手腕的輕輕的上揚或跳彈動作,以保證出音具有彈性和動感。下行時,可用連續托指(腕帶動、提彈法)。部分音符如音階上行級進時,可以考慮用⌒∟這一指序的方法,如第16、20、21小節處的上行音階。從第24到第29六個小節是過渡句,復轉為厚實、飽滿之音色。 「二弄」(第30-39小節)彈奏為雙手配合段落。右手擔任主旋律,要求出音渾實有力但不躁不呆。左手在高音區做固定的音型伴奏。小撮彈奏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音色方面要求出音透明、清澈,根據右手的旋律起伏和力度變化而相應變化力度,保持一定的彈性。第二在弦位轉換時,左手要換的連貫、自然,以腕、臂各部位的帶動、緩沖等作用於琴弦,而不能上下跳動,以免影響右手旋律之連貫和音色的美感。
該段中,左手小撮伴音背景的鋪墊,彷彿是在靜靜地遠望滿山梅樹飛花落雪,靜謐而遙遠,動靜相諧,細膩傳神。該段成為此版本較之別版更加註重左手參與伴奏的段落,體現了古箏本身的表現力和「箏」之味。
「二弄」之後,緊接著的是樂曲的第二主題(第40-57小節)。該段要特別注意「琴」味的拿捏和表現。左手在演奏時,按變的遲速、緩急與尺度等各個方面尤為講究。該段主要集中在低、中音區演奏,由此左手的按滑需要較大的力氣進行按壓,以保證音高到位,另外要考慮的是很多的按滑是有節律性的,在時值方面有特別的要求,這兩個方面需要兼顧。此外,滑音要彈的有稜角,要想橡皮筋一樣松緊合適,有彈性,而不能一按到底,過於死板。該段處的兩處刮奏上下行要銜接好,不能割裂開來。該段特點在於十分注重左手的按滑,曲韻豐富多變,韻味深厚。
總體上,該段的彈奏要講究古風之味,可以說是全曲中要求體現琴味最為濃郁的段落。
該段的彈奏要確保節奏性的上滑效果時值充分。音符在上滑後復而下滑又緊接著顫、揉等效果,都是古琴音樂中常用的奏法。韻聲要銜接自然、順暢。要彈好該段,需要了解古琴音樂常用的做韻技巧和手法,需要多聽來練耳,也有必要多了解一下琴韻方面的理論。此外,該段所用八度反用勾搭處,中指彈奏要含蓄些,而不能蓋過大指的托弦發音。 「三弄」段(第58-70小節)較之於前兩弄,曲調根據音樂需要進行了一定的拓展,為13個小節。旋律音出現在中音區,左手在低音區做相應伴奏,音調剛柔相濟,蒼勁輕巧並存。右手彈奏要圓潤有彈性,明亮而不刺。左手手型要求自然收攏,左手在腕、肘、臂等部位的協作下,有較好的運送能力,左手手指在低中音區輕松遊走。第三弄的速度稍快,但不能過快,力度也要適中,以保證出音和旋律的彈性為要。
「三弄」段較之前兩弄更添一份活潑、動感,平添一份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由此進一步刻畫出梅花不為雪屈、傲然挺立的形象。 尾聲(第71-74小節)與引子部分遙相呼應,也是稍自由的樂段。彈奏要點與引子有些許共同處。彈奏要沉著冷靜,樂曲復歸平靜、閑適。樂曲以泛音結束,空靈、飄逸,令人遐思無限。需要注意的是,該泛音為單手泛音。左手在低音區按滑,過早放鬆就會產生餘音,由此左手保持前一音按滑音高的穩定的同時,右手單手完成泛音彈奏。小指指肚點在1/2泛音點上,右手大指彈弦後迅速離弦。樂曲首尾兩個部分雖為散板,但也要講究整體性,注意樂句與樂句間的連接和音色的整體統一。要注意氣息寬廣,不能呆板地按照某種規定的拍子一拍到底。

J. 梅花三弄古琴作者

《梅花引》又名《梅花三弄》、《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回《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答早是東晉時桓伊所奏的笛曲。後由笛曲改編為古琴曲,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

來歷
桓伊,有人又叫他桓「野王」,功高名顯,但是非常謙遜,平易近人。他喜好音樂,能達到音樂的奧妙,「為江左第一」,有「笛聖」之美稱。他有一支「蔡邕柯亭笛」,經常自己吹奏。「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正好趕到京城金陵去,「泊舟青溪側」。桓伊沒有見過徽之。桓伊正好從岸上經過,船裡面有客人說:「啊,這就是桓野王啊。」王徽之就唐突地叫人去說:「聽說您善於吹笛,請為我奏一曲吧。」桓伊沒有將軍架子,他也聽說過徽之的名頭與音樂癖好,於是下車,盤踞於胡床,為他吹奏了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這首笛子曲,後來成為中國膾炙人口的《梅花三弄》。公元384年,他因為在383年的淝水之戰中協助攻破苻堅,「功封永修縣侯,進號右軍將軍,賜錢百萬,袍表千端」。桓伊去世後,安葬於南昌青雲譜,他的兒子桓肅之、孫子桓陵繼承了他的侯國。

熱點內容
浪漫櫻花女 發布:2025-04-30 18:39:03 瀏覽:15
浦東川沙花店 發布:2025-04-30 18:38:56 瀏覽:886
梅花十字鎖 發布:2025-04-30 17:55:00 瀏覽:534
七夕情人節送女朋友禮物視頻 發布:2025-04-30 17:43:51 瀏覽:28
盆栽徐天他爸 發布:2025-04-30 17:26:50 瀏覽:848
玫瑰精油搭配 發布:2025-04-30 17:07:02 瀏覽:946
珠海盆栽批發市場 發布:2025-04-30 17:06:52 瀏覽:629
玫瑰園里的老少爺們兒電視劇 發布:2025-04-30 17:06:05 瀏覽:388
最耐凍的戶外綠植 發布:2025-04-30 17:05:14 瀏覽:397
我的荷花池 發布:2025-04-30 16:39:01 瀏覽: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