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彬梅花壺
Ⅰ 我有個時大彬的鐵砂壺
時大彬(1573——1648),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他對紫砂陶的泥料配製、成型技法、造型設計與銘刻,都極有研究,確立了至今仍為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他精選紫砂泥調配成各種泥色,用以製品,形成古樸雄渾的風格。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壺,後根據文人飲茶習尚改制小壺,並落款製作年月,被推崇為壺藝正宗。傳世作品較多,北京、上海、南京、台灣等博物館均有收藏。
時大彬及其作品的流傳
時大彬是宜興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宋尚書時彥裔孫,時鵬之子,生平活動期在明代萬曆朝至清代康熙朝之間。
大彬壺藝在明代就享有盛譽,多見於文人記述。明許次紓《茶疏》︰「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時大彬繼供春之後,創制了許多制壺專用工具,創制了許多壺式,並培養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啟下,發展了紫砂藝術。時大彬的早期作品,堅致朴雅。好仿供春大壺。自從他游蘇州婁東,交接陳眉公諸輩後,制壺風格為之一變。制壺由大轉小。據稱︰時大彬的創作態度極其嚴肅,每遇不滿意的作品,即行毀棄。即打碎十之八九也在所不惜,當時茶風盛行,對壺藝要求很高。
時大彬一生約八十餘歲,所製作品當數以千計,流傳其廣。有詩為證︰「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明末四公子之一宜興陳貞慧《秋園雜佩》載︰「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於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後則如陳壺、徐壺、皆不能彷佛大彬萬一矣」。時大彬作品雖多,但流傳存世者極少。至清乾隆年間,時大彬的作品已視為稀世珍寶了。
時大彬距今約300餘年,據後人簡要統計,其存世作品,包括見於著述的不過數十件而已。可見精貴之至。海內外也有許多私家收藏,因無從查考,莫辨真偽,因此暫不統算在內。時壺大多有「大彬」款識,以此識別。
國內現存於公家的,有以下三件時大彬作品︰
「六方壺」,紅泥紫砂,系1965年於揚州江都明代墓葬中出土,有關專家大多認為是時壺真品。明墓系萬曆四十四年的。「六方壺」現存揚州博物館。壺形制規整,壺底陰文刻「大彬」兩字。
「紫砂扁壺」,刻有「源遠堂藏、大彬制」七字。該壺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天香閣壺」,泥色紫黑。壺蓋里刻「天香閣、大彬」五字。壺外觀有大度之氣,雍渾古樸,或認為是時大彬的早期作品。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僧帽壺」。「僧帽」造型,在唐宋以來的瓷器造型中已不少見。時大彬借鑒於紫砂造型中,所作「僧帽壺」稜角分明,線條流暢,精雅獨到。底款「生蓮居大彬」五字。該壺現存於上海友誼商店。
大彬的作品,除茶具之外,還有文房清玩。其顯著的藝術特點之一是自署款識。時大彬早先往往請人代筆署款。在交接許多文人雅士以後,時大彬便揣摩名家書體,發憤苦學。功夫不負有心人,時大彬終於寫得一手好字。他削竹為刃,以竹代筆,在壺藝作品上署名。其書法深得許多名士的贊賞。以至於後來把大彬書法作為辨別作品真偽的標准之一。
時大彬兩位高足,李仲芳與徐友泉,師出名門,但創作風格各異。時大彬對有些作品十分欣賞,因此就在待弟的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名號款識。這是紫砂行業的一項「特權」,這是對自己徒弟的技藝的一種認可,也是最高的獎賞。那就有人講︰「李大瓶、時大名」。即李仲芳做的壺,時大彬署的名。因此,可以這樣認為,在時大彬的流傳作品中,也有其徒弟之作。但確切是哪一件,俱不得而知了。即便如此,此壺的藝術價值也與時壺等同了,甚至會高出一籌。
時大彬作品見於著述及收藏有人者,有以下諸品︰
據清李斗《揚州名勝錄》載︰(天雷壇)供物中有時大彬壺,蓋與口合如膠漆,不能開。搖之,中有水聲,斟之無點滴,數十年如一日。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載,梁曾見一「伶俐不如痴」缽盂。 盂上有菱角,荔枝如意,螭龍。取其諧音。
《前塵夢影錄》載「耕夫攜兒壺」。正面刻「負來而引道、凍餒而守仁」十字。陰面刻一耕夫攜一小兒。又稱「長白口參仙藏壺」。
潘伯英藏大彬壺四品。有「四時佳興與人同」句。四壺之泥色形制具不得而知。
馬思贊藏時壺,以方氏核桃墨向希文易得,馬有詩記其事。
「澹明壺」,款有「澹明相公清玩,萬曆庚寅大彬」等十二字。
曲阜「孔東塘」藏兩壺。「中壺」,色淡紫而胞漿明潤,敦樸穩稱。名「寶傾壺」。「小壺」,得自陳健夫,扁如柿餅,不得容杯水,柄下刻「大彬」。
周容《宜興瓷壺記》載︰陽羨某氏藏「提梁壺」一。藏「漢觶壺」一。
近人張虹藏豬肝色大壺。整巧敦樸,兼而有之。底鐫「葉硬經霜綠,花肥映日紅,大彬制」草書十三字。
「披雲樓」藏扁花盆形大壺,底刻「大賓制」書法古拙,於篆楷之間。「文房四考」曰︰「時大彬以紫泥茶壺,「大賓」即大彬也」。
「菱花式」壺,有「大彬」兩字楷書款。
「六角壺」,底刻楷書兩行,「萬曆丙申時大彬制」。
「為寶儉主人制」底款壺。清張廷濟有「時少山砂壺為蔡少峰賦」。「寶儉堂」為明華亭馬氏室名。
吳槎客藏時壺三品,注雲︰予藏大彬壺三,皆不刻銘,一壺底有歐公詩二句為尤勝。吳槎客名騫,乾隆時人。著有《桃溪客語》等。
「六合一家壺」。吳槎客雲︰「長洲陸貫夫紹曾搏合土也,為予賞大彬壺……,底蓋為一壺者,合之注茶,滲屑無漏,名六合一家壺,離之為六。」
張燕昌家藏「菱花八角壺」,側有款。見《陽羨陶說》。
「漢方壺」張叔未藏。張叔未「得時少山壺」詩︰「黃土誰搏作漢方,一時千載姓名香。品題不假朱王重,弓冶何漸趙董良。自富技能須絕頂,可撐文字到枯腸,重吟田把真無奈,贏得壺中日月長」。壺通高三寸余,方二寸二,楷書四引在底中。
清漁洋山人汪士禎藏「梅花壺」。汪有詩︰「葦村以時大彬所制梅花沙壺見贈,漫賦茲篇,志謝雅貺」。詩曰︰「陽羨茶壺紫雲色,渾然製作梅花式。寒沙出治百年余,妙手時郎誰得知。感君持贈白頭客,知我平生清苦癖。清愛梅花苦愛茶,好逢花候貯靈芽。他年倘得帆 便,隨我名山佐茶宴」。
吳騫《陽羨名陶續錄》載︰「叔未叔出示時壺命作圖並賦,張上林。」詩曰︰「曾閱滄桑二百年,一時千載姓名鐫。從今位置清儀閣,活火新泉活夙緣」。此乃張叔未之時壺。 (此壺疑與上述「漢方壺」為一壺。姑且存之。)
清張燕昌《陽羨陶說》載︰王汋山藏冷金紫小壺,款有楷書「時大彬制」。
陳鱣《松硯齋筆記》載︰倪氏「六十四硯齋壺」。
沙上九見一壺︰題「甲辰秋八月時大彬手制」。見於《陽羨陶說》
另有兩壺︰「張瓜國」藏「僧帽壺」。近人某賜蔡寒瓊,後屬李景康之時壺。
以上亦包括國內一些學者的統計,其壺主要見諸著述,圖存、傳器。時大彬作品署款各不相同,或有不署名者,有款「大彬」兩字,有加姓如「時大彬制」者,有刻有詩句者。不一而足。可待大家作進一步考證。從中也可知時大彬作品之概貌,也可了解時大彬作品流傳的大略了。
Ⅱ 看是否真品時大彬紫砂壺!
鑒別方法如下:
1、觀紫砂壺的形狀
時大彬時候的泥料主要以紅泥、黃泥為主。所以紫砂壺從選泥、製作成壺坯等方面觀察。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澤取勝,只是在陶坯成型後,上面印刻的書畫詩文紋案都要用粉質顏料加填於輪廓中。
紫砂壺形態淳樸、色澤古雅、質地精密,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經人手撫摩後越顯出其古雅光亮。一般的紫砂壺並不名貴,紫砂壺中的珍品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紫砂壺如何鑒別?大師支招
Ⅲ 紫砂壺的成交記錄
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
425萬成交,御制詩堆泥紫砂壺
該壺為紫砂質地,其泥色配製講究,呈瓜棱形,如意紐,壺蓋雕有梅花;壺身堆泥繪御制詩文「御制生平愛茗飲,石釧煮金芽。拈得蘆仝碗,盛來陸羽茶」及山水景物。泥質較細,呈紫褐色,設計巧妙,做工精道,雕刻精細,底有「笨嚴」款,款識遒勁。紫砂壺,自問世以來,因其陶土質地優良、燒制精巧,以其獨特的魅力馳名中外。紫砂壺具有較好的保溫性和透氣性能,用來泡茶,茶味醇芳,隔夜不餿。長期使用,壺內能保留余香,空壺內注入沸水,能散發出茶的香味,有「世間茶具稱為首」之說。
315萬成交,顧景舟 大石瓢紫砂壺
石瓢壺原是紫砂傳統造形。此壺作者卻集各家之大成,推陳出新。使壺上宜書宜畫,一改清初以來纖細繁瑣,堆砌浮華之氣,作者追求線型流暢舒展,並權衡比例之諧調秀美,顯現了簡朴大方之氣度。此壺是件智欲其圓,行欲其方,剛柔相濟,允克用藏之珍品。2.此壺為顧景舟制於1948年的五把名壺之一。這五把壺身均由吳湖湖先生手書,分別送給吳湖帆,唐雲、江寒汀等名家,而壺身二面書、畫均出自湖帆先生手筆更顯珍貴。
107萬成交:蔣蓉 荷花紫砂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深深吸引著蔣蓉。五十年代,蔣蓉決定設計製作《荷花茶具》,作為紫砂花貨工藝的先鋒。《荷花壺》配色清新明麗:用米黃的底色,朱紅的花脈,墨綠的蓮芒內鑲嵌著粒粒活動的蓮子,青青的荷葉、荷梗,碧綠的青蛙,充作壺底平衡的紅菱、乳白色的藕、鮮嫩的赭石荸薺,鮮艷奪目,給人以美的享受。 據介紹,明清時期的紫砂壺價格一般上萬元,明代名家名作可達10-15萬元,清代名作也要5-10萬元。國內最貴的紫砂壺是清朝制壺大家邵大亨的作品「龍頭一捆竹」,市價達40萬美元。
由於明清紫砂大師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楊彭年、楊鳳年的作品十分難得,因此給現當代紫砂大師如顧景舟、朱可心、蔣蓉等的作品留下了升值空間。如已於1996年去世的現代名家顧景舟的茶壺,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價格才380元此外,蔣蓉等的作品價位一般也在10-20萬。
顧景舟提璧組壺拍賣 成交價1782.5萬
時大彬制圈扭壺拍賣 成交價1344萬
陳鳴遠南瓜壺拍賣 成交價 842萬港元
蔣蓉、范曾合作蓮藕倒流壺拍賣 成交價134.4萬 通常在紫砂壺的收藏上,有「泥」、「形」、「工」、「款」、「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