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戲的特色

梅花戲的特色

發布時間: 2025-07-25 09:50:55

⑴ 中國戲曲種類介紹

1、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戲曲學院、南開大學為京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越劇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

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杭州師范大學為越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3、滬劇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台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

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主要有長腔長板、三角板、賦子板等。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盪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川劇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川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

川劇分小生,須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小生丑角、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西北地區傳統的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朴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⑵ 京劇梅派都有那些傳人

著名梅派傳人有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胡文閣.李勝素等。

言慧珠(1919年,農歷己未年-1966年9月11日,農歷丙午年七月廿七日 ),原名義來,學名仲明;蒙族旗人,祖籍北京,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崑曲旦角女演員。

12歲從姜順仙、程玉菁等學藝。1935年登台初演《扈家莊》,後相繼在上海、天津演出,1943年在上海拜梅蘭芳為師——能得梅蘭芳實授真傳者,只有李世芳與她二人;建國後備受排擠,1957年在上海戲曲學校執教,1960年同俞振飛再婚;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受到批鬥;9月11日凌晨在衛生間懸梁自盡;代表作品有《西施》、《太真外傳》、《生死恨》、《春香傳》、《霸王別姬》、《鳳還巢》、《牆頭馬上》等劇。

杜近芳(1932年,農歷壬申年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女,1932年生於北京。她曾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和平聯歡節金質獎章。京劇演員,工旦行,師承梅蘭芳,王瑤卿。從1951年起成為國家演員,在中國文化部中國戲曲研究院的實驗京劇團工作。與李少春、葉盛蘭等固定合作,曾隨團到多國演出。與李少春共同主演的新編歷史(古裝)京劇《野豬林》(飾演林沖妻子張氏)在1962年由崔嵬、陳懷皚合作拍成彩色京劇電影。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2016年4月25日),祖籍江蘇泰州,出生於上海思南路,京劇演員 ,國家一級演員。梅葆玖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第九個孩子,梅派藝術傳人,原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代表作有《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太真外傳》、《洛神》、《西施》等。2016年4月25日上午11時許,京劇大師梅葆玖病逝,享年82歲。

胡文閣,1967年出生於陝西西安,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領銜主演,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梅(蘭芳)派青衣,第三代嫡傳弟子。

李勝素,1966年2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中國國家京劇院主要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花衫。現任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京劇界領軍當紅名角,該團領銜主演。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拓展資料:

「梅派」藝術的特點是從不強調特點中來體現的。梅蘭芳所創立的「梅派」,也和其他京劇流派一樣,在承師前輩藝人的基礎上,走自己的創新發展道路。梅蘭芳從吳菱仙所學到的戲,基本都是京劇青衣應工的開蒙戲,從陳德霖、王瑤卿等所學到的也都是規規矩矩的傳統老戲。梅蘭芳不僅在唱、念、做、打方面,樣樣精通,在繼承前輩藝人的藝術風格中有所創新與發展,形成獨樹一幟的京劇旦行流派--梅派,另外在表演、服裝、音樂、化妝、舞蹈、舞台燈光等方面,也有改革與創造。

網路——梅派

熱點內容
濰坊市的花語 發布:2025-07-26 09:47:06 瀏覽:222
明星海棠 發布:2025-07-26 09:42:16 瀏覽:587
丁香五月網站 發布:2025-07-26 09:32:14 瀏覽:674
玫瑰花的葬禮英文版 發布:2025-07-26 09:17:50 瀏覽:706
山裡蘭花 發布:2025-07-26 09:17:42 瀏覽:965
百合頭像一左一右 發布:2025-07-26 09:09:48 瀏覽:890
山茶花釘珠 發布:2025-07-26 09:07:15 瀏覽:745
插花實例 發布:2025-07-26 09:02:07 瀏覽:508
拉伸綠植 發布:2025-07-26 09:01:32 瀏覽:305
周冬雨和白百合對比照 發布:2025-07-26 08:59:54 瀏覽: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