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指梅花
A.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是毛澤東《詠梅》中的句子,「她」指的是梅花,對嗎
是的。全解如下:
詠梅
《毛澤東詩詞》•卜運算元•詠梅
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1961年12月
【譯詩】
風雨將春天送走了,
飛雪又把春光迎來。
正是懸崖結下百丈冰柱的時節,
但仍然有花枝俏麗競放。
俏麗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來報告。
待到山花開滿大地時,
梅花就在花叢中歡笑。
【賞析】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主題。宋代林和靖,這位賞梅愛梅的大隱士就有不斷吟唱梅花的詩篇。以「妻梅子鶴」的感情寄寓於梅花之中,可謂愛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這里所據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的《卜運算元•詠梅》的確與陸游所寫大相徑庭。陸游寫梅花的寂寞高潔,孤芳自賞,引來群花的羨慕與嫉妒。而主席這首詩卻是寫梅花的美麗、積極、堅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中國寫梅之詩不計其數,大意境與大調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確以一代大詩人的風范,出手不凡,一首詠梅詩力掃過去文人那種哀怨、頹唐、隱逸之氣,創出一種新的景觀與新的氣象,令人嘆為觀止,心服口服。
年復一年,風雨送春歸去,但漫天大雪又將春天迎了回來。哪怕縣崖峭壁上結下百丈冰棱,面對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獨秀,傲然挺拔。詩人當然也依古訓,以詩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這「高天滾滾寒流急」的嚴峻當口(即:當時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爭),詩人以隆冬里盛開的梅花勉勵自己,勸慰他人,應向梅花學習,在如此險峻的情況下,勇敢地迎接挑戰,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詩人這個「俏」字用得極好,梅花從未出現這的形象就在這一個字上出現了。這是喜悅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勝利者的形象,當然這不僅是詩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詩人自己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形象。這個「俏」包含了多少層深刻的含義啊,積極進取、永不屈服。
下闋,詩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縱深引導,它雖俏麗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為我們送來春的訊息。而當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時候,梅花卻獨自隱逸在萬花叢中發出欣慰的歡笑。梅花,它在詩人眼中是一名戰士,它與嚴寒搏鬥,它只為了贏得春天,通報春天的來臨,然後退去,並不強奪春天的美景。這一形象是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形象。詩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為一名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的形象,它已從一個中國革命者成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國里,它的形象已被詩人塑造成型,更加豐滿高大了。
B. 著意尋春未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是什麼意思
「著意尋春未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出自宋代某尼《悟道詩》,譯文如下:
費盡了時光尋找盎然的春意,卻見不到春的蹤跡,腳下的芒鞋已踏遍了籠罩在山頭的白雲。重返家園,將梅花拿在手指間輕轉偶然一嗅,哎!禁不住暗笑自己,就在這眼前的枝頭上春意正熱鬧十分。
(2)笑指梅花擴展閱讀:
《悟道詩》全詩賞析
前兩句從時間空間兩個方面寫尋春之事盡日言歷時久,踏遍言行程廣,第三句一個「笑」字表現了詩人的頓悟,有柳暗花明之妙,末句已十分更寫出梅花的爛漫春色的濃烈。
全詩描述主人公雖歷經千辛萬苦,尋春而不得,最後卻又偶然得到的經過,藉以說明悟道的經歷。作者描繪這一尋春的過程,意在說明這樣一個道理:
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只是人們沒有發現罷了,所以,一切向外的努力都是枉然。越是執著不放,就越發南轅北轍。要善於變換思維角度,這樣才能體悟到其中的禪機妙理。
C.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的意思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的含義
1、詩句「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的意思是:重返家園,將梅花拿在手指間輕轉偶然一嗅,哎!禁不住暗笑自己,就在這眼前的枝頭上春意正熱鬧十分。
2、出自《悟道詩》 某尼。原文是: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D.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指什麼
她可指梅花,也暗喻共產黨
下片,作者把梅花喻為報春的使者,進一步熱情禮贊。最後,詞人以「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作結,將詞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層。春天來臨了,人間充滿了柔和溫暖的氣息,懸崖上終於山花爛漫,一片絢麗。梅花以自己的赤誠迎來了燦爛的春天。此時,原來一枝獨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沒有絲毫的妒意,卻很欣慰安祥地隱於爛漫的春色之中。「叢中笑」三字,以傳神之筆寫出了梅花與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悅,特別是「笑」字,寫出了梅花的神韻既謙遜脫俗、又豁達大度的精神風采,極大升華了詞的藝術境界。在陸游的原詞中,梅花是遭「群芳妒」的,與眾花是對立的,且以「香如故」自命清高,表現了他孤芳自賞、離群索居的情緒。毛澤東此詞的結尾,突出梅花「叢中笑」的風度,從自喻的角度看,內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進一步引申,則表現了共產黨人斗爭在前,享受在後的崇高美德和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