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裊裊婷婷
⑴ 幫忙找一些古典樂器..可以當小說中用樂器作法器的樂器
古人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八音」。編鍾、磬這兩種樂器所發出的音響清脆明亮,被稱為「金石之聲」,是官方認可的「最高雅的聲音」。
古代樂器主要有塤、缶、築、排簫、箜篌、箏、古琴、瑟等。漢唐以後,源於外國的樂器如笛子、篳篥、琵琶、胡琴等大量為中國音樂採納,並被中國人改良發展,逐漸替代了中國原來的本土樂器。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寵愛,得以樂器流傳,正式在「民樂」公眾中演出的樂器幾乎都是外來的。
編鍾由若干大小不同的「鍾」組成,每一個鍾體上都飾有簡 單的獸面,內腔是空的。編鍾的編制有許多種類,東周時期的 編鍾以九枚一組的居多;較大的編制以曾侯乙編鍾(曾侯乙墓 出土的編鍾)為代表,共計六十四枚,分三層懸掛。
編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晚期,當時的鍾多為陶制;商代以後的編鍾多為銅制。
編鍾屬於變音打擊樂器族,發音類似鍾聲,清脆悅耳、延音持久 。具有東方色彩,適合於演奏東方五聲音階的音樂。
編鍾在中國古代音樂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5/04/30/[email protected]
古人在演奏樂器時特別講究氛圍,必定先焚香沐浴,凈心調神,這與佛教文化似出一源,體現了中國樂器的深邃性和高貴不可褻瀆性。
喜歡中國古典樂器,喜歡品賞古典音樂,每每沉浸於那種遠古空靈的境界中而清心寡慾,忘記周遭一切。最近鮮少聽西洋音樂,倒不是因為西洋樂不夠動聽,總覺少了某種內涵韻味——一種深厚的傳統文化沉澱後的韻味。以為西洋樂器表現的形式多是通過聽者的感官來引發其思想和情感的體驗,而中國的古樂器則是透過感官直達心底,在心靈深處迴旋、激盪、屢屢不絕,餘味無窮。這可能就是我比較喜歡中國音樂的原因吧!
古琴就象個大度的賢士能包容一切的高人名士。古人雲:「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眾器之中,琴德最優」,這個琴字指的就是古琴。古琴因為長期在文人士大夫手中而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又有著優雅詩意的名字,諸如「綠綺」「九霄環佩」「海月清輝」等。雖然唐宋元明清時的古琴早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卻始終是作為活的、有生命力的樂器在使用,而不單是作為文物或工藝品被陳列著。「琴者靠天地之聲」「通神明,驚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飛鳥翔集,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玄鶴延頸.....幾乎所有有關音樂的故事都來自古琴。古琴又有著極為廣闊的藝術表現力,清越、古樸、圓渾而又極富穿透力和質感,所以其表現境域十分寬廣:清微淡遠的《平沙落雁》、質雅清純的《梅花三弄》、悠閑舒緩的《漁樵問答》、剛烈粗厲的《廣陵散》、哀婉沉痛的《長門怨》、 氣勢磅礴的《流水》,幾乎沒有什麼東西是古琴所能及。
如果說古琴是高人名士,那末箜篌便是裊裊婷婷、飄逸優雅的上古佳人。
在所有樂器中,箜篌外型是最特別最漂亮的,有著古琴同樣悠久的歷史。其音色更偏向清亮圓潤又內含悠揚之韻,也是唯一可以用左右手同時彈奏出旋律的樂器。《隋書音樂志》中記載它本來自西域,於是更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白樂天形容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盤」,我卻覺得此句用來形容箜篌之音韻更貼切。它比琵琶輕柔雅緻,有如纖纖佳人長袖起舞。一曲空靈又寫意的《湘妃竹》傳來,曠野上的行雲便頹然為之凝滯,使人遠離喧囂。
古箏又如傳統中帶著現代因素的女子,其音色比較清脆典雅卻不同於古琴的沉穩、箜篌的飄逸,所以更被現代的女孩子大為接受,學習它可以少些古琴所必須的古典文化底蘊。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說明箏是由本身發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的。《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的意境最適合古箏來詮釋,任何樂器的聲韻都無法做到如此完美。古人曾有「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句形容箏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葫蘆絲的外形毫無修飾,簡單樸素得象十七八歲純真無憂的鄰家少女,給人純美愉悅的感覺。但它節奏感卻特別強,音色親切動人。它能傳達男女間的純潔的情愛,可以是雲南美麗山水的聲音,也可以是孔雀美麗的多姿的羽屏,只是它沒有大氣空闊的意象。《月光下的鳳尾竹》是甜甜脆脆的小家碧玉式的低吟,《一個美麗的地方》是婀娜清麗的浣沙女兒式的淺唱。這樣浪漫迷人的音律當作清雅場所的背景倒是最好不過了。
琵琶的線條和形態很柔美,嫻靜地擺在那裡猶如一個性感的女人。可它的品性卻是剛烈的,一如霸氣的勇士。所以它最能演繹《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因為它的密度和強度及嘈嘈切切的聲音總不免綳緊人的神經,隨時擔心著弦會斷裂。一般場合心境是不大適宜聽這樣的曲子的。
而洞簫更象隱者僧人,總在月色下在松林中在幽澗邊超然忘我。
其實今日洞簫之源就是漢代的羌笛,王之煥的「羌笛何須怨楊柳」的情感基調正也說明了前代羌笛和今日洞簫所善於表達的情緒。洞簫與竹笛外形相似又同是吹奏的樂器,但笛音色粗獷、高昂、嘹亮,大異洞簫。微微惆悵的《鳳凰台上憶吹簫》低低說著簫史與弄玉的動人傳說,竹笛是無法摹擬的。同時它又蘊含著禪味,《寒山僧蹤》《深山禪林》是最適合它的,幽深渺遠的聲音綿長不絕,讓人恍惚中悟到回歸和出世之高深。
二胡是位飽經滄桑的老人,或許就說是瞎子阿炳更貼切。
阿炳其實也擅長琵琶、瑟、笙、鼓等多種樂器,他是天才的音樂家。可他卻只因為二胡而被推崇,他的經歷背景和二胡的品性多麼相似!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與二胡融合為一體,這個帶著悲劇性的樂器根本就是他本人。他只開始調弦,你便感覺到了那種凄慘和悲涼。《漢宮秋月》中宮女孤伶的幽怨、《二泉映月》里命運的劫厄,都是清冷黑暗的長夜裡對人生的控訴。只是《二泉映月》這文雅的曲名偏和曲子本身營造的意境是多麼不和諧,彷彿是故意為之的諷刺。
塤是所有樂器中最無法言喻的東西,它的成質是泥土,發出的聲音也是泥土的嗚咽,彷彿沉埋千年後的殉葬品,有永遠訴不盡的傷感。只能說它象個幽靈,不屬於塵寰不屬於白天也不屬於人類,你也根本無法分辨它的聲音來自何處,若遠若近那麼飄渺迷茫。《哀郢》的曠古、凄厲,《楚歌》的古樸、低沉表現了塤的極度荒涼不著邊際之感。塤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 ,《樂書》說:「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塤的聲音是立秋西風中的蕭索,異常冷靜的,是另人深思的,也許人們受不了那種沉沉的哀怨,所以很少有人去「感受」--我以為塤的嗚咽聲不能只用「聽」字。
中國的古典樂器還有好多,每種樂器都駕奴著演奏者傾聽者的思維神經,安靜地感受它們,你會被那種無形的網糾纏著感染著,那是著了魔的狀態,直到曲終時才能緩緩找回自己。
參考資料:http://www.blogercn.com/user1/6285/archives/2005/9927.shtml
⑵ 梅花的散文詩
梅花(散文詩)
正月,是梅的世界,《詩經·國風》「終南何有?有條有梅」。那花、那香,千古依舊,嬌艷欲滴,睥睨天下,勝過陽羨春茶,蘭陵美酒;
斜斜的夕陽,凜冽的風,在樹梢間徘徊,發出細細的俏笑,寒盡暖來的日子已不太遠了。
依舊黝黑的樹枝間,一簇簇欲放還閉的花蕾,五瓣的梅花,已早早綻開了笑靨,露出絲絲嫩嫩的鵝黃,散沁縷縷淺淺的幽香;
那是歲寒三友中最清麗的,花中的四君子中最純朴的。那是正月的花神,那就是象徵五福的「報春花」,梅花;
梅花燦燦地開了,凝冰掛凌的枝上,帶看隱隱的綠,皚皚的雪,襯看潔潔的花,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靈氣。折得疏梅香滿袖,暗喜清白依舊。
從錚錚的梅樹的倩影中,我似乎看到先哲前賢的身影,從細細的梅花的喃呢中,我彷佛聽到文采風騷的吟誦,從爛漫的花蕊的絢麗里,我感觸到弘大深邃的精神。那錚錚鐵骨,那高雅純潔,那俏不爭春,那迎看嚴寒的怒放;
那裊裊婷婷的梅樹下,才高八斗的柳夢梅,遇到了情竇初開的杜麗娘,是《牡丹亭》的勾魂攝魄;雲蒸霞蔚的飛花,女孩喜愛「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妝扮了壽陽公主的時尚,是「梅花妝」的魅力;
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的林和靖,在「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餘,那一闕《相思令·吳山青》是詩人盪漾著揮之不去的濃濃的故鄉的深沉思念,還是真切的兩情相悅,難舍難分的刻骨相思,也許,只有笑靨靨的梅知道。
梅是堅貞高潔的,也是浪漫冶艷的。
⑶ 「梅花禮贊」的作文
「梅花禮贊」
「冰肌玉骨一枝斜,歷盡寒風獨放花。迎得春光來大地,奇香飄送到天涯。」這是我對梅花的禮贊。
梅花,冰枝嫩綠,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它傲立在冰雪嚴寒之中,從不理會刺骨的寒風與片片雪花浸入它的羅衣。依然是那樣嬌人、漂亮。淡淡的晨曦映著剛竄出的嫩紅的花瓣。一種高雅淡潔的清香使人心醉,執迷。
梅花, 「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的崇高品格和堅貞氣節。它在天地之間占著一片空間,讓人們清清楚楚看到她全部姿態。枝幹扎曲蒼勁,黝黝地寫滿了歲月的皺紋。乍看這枝幹,好似早已枯死,只在這里伸展著一個悲槍的歷史造型。實在難以想像,就在這樣的枝幹頂端,猛地一下涌動出了那麼多鮮活的生命。花瓣粉紅的不夾一絲混濁,輕的沒有質地,只剩片片色的影子,嬌怯而透明。周圍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葉落枝黃的秋天,天寒地凍的冬天,全是為這枝冬梅做鋪墊。梅瓣在寒風中微微顫動,這種顫動似乎能把整個天空搖撼。雪地賞梅,天下的至色至香,都與清寒相伴。這里的美學概念也只剩下一個詞——「冷艷」。
大雪紛飛,世界一片銀白。冬梅裊裊婷婷地站立著,她被這雪色烘托著,儼然仙風道骨,氣韻翩然。
在寒光月色下觀那樹梅花,四周暗暗的,唯有晶瑩的花瓣與明月遙相對望。「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這就是「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
⑷ 有哪些贊美竹子、松樹、蓮花、梅花、蠟燭、小草的散文或詩歌,至少要三個,簡短一點的。
1。古詩
輕閣雅室逸芬芬,綠透裱紙力輕滲。
枝孤何懼風雨來,晨宵相伴得竹魂。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足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 〈竹〉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行人。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唐.杜甫《詠春筍》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2。現代詩
a.《竹子》張潤峰
清雋的高潔
在寒碧的漣漪抒懷
文人有吾虛懷若谷
大家閨秀不被深閣塵累
春天看水田飛白鷺
夏聽採茶女囀黃鸝
秋收中送燕子新遷
臘月焐松梅歲寒二友
銀婚的竹席,一句句
在篾匠的手裡娓娓道來
b.竹子開花
這是我今生的第一次
也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
——題記
長久以來
我固守著腳下的那片土地
從小小的一叢開始
逐漸茂盛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悄悄地向外生發
我就是我
從來都不曾理會過
那些文人墨客
或褒或貶的言語
自顧蒼翠著
春來我向外延伸的根須
漫延出新的生命
如果沒有你
一切可能就會這樣
平靜地延續下去
直到地老天荒
直到我生長的土地
被海水淹沒
可是世界不相信假設
我的生活同樣
不可能再回到
假設之前的原點
你的出現
讓我空虛的內心
陡然充盈起無邊的激情
我想要為你爆發
用盡我全部的心力
你知道我從不開花
你對我的欣賞
也只是碧翠的葉子
但我清楚你的遺憾:
作為一種植物
怎麼能不開花呢?
於是,我決定開花
為了你,只是為了
你
我不管不顧上天對我的警告
甚至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能
開出美麗的花
我只是想證明給你看
我的決心
於是,在那樣的一個夜晚
我為了你
而開出了花
我是那麼的疲憊
在清晨的陽光中
我甚至都無力打量自己
是一副什麼模樣
我只是告訴自己
我已經完成了
一生中最大的心願
你向我走來
臉上帶著的分明是驚詫的表情
我不知自己做錯了什麼
但我知道已經錯了
你的遺憾
僅僅只是遺憾
可是現在
我卻連讓你欣賞的資本
都已經沒有了
憔悴的葉子只是為了開出
那並不美麗的花朵
於是
你只是惋惜地望了我一眼
轉身離去
那一瞬間
我再也支撐不住自己
枯萎
是我最後的結局
3。散文
a.竹 ·朱聞麟
環繞小村的青青翠竹已和我的童年一樣只留在記憶之中了,連片的竹林把古老的水鄉小村妝成綠的世界,裊裊婷婷的竹子齊齊伸向天際,似我童年那高不可攀的夢想,似剪的竹葉把春夏秋冬一一剪去,只留下片片破碎的回憶。多情的暖風,把竹的清香送入鼻息,沁人心脾。無比的清純,溶入深深的記憶,時時回味。
竹影搖曳的日子已成過去,只有那編有美麗圖案的竹席依然在夏日裡伴著怕熱的我,失去生命力的竹子整個被用作了晾衣服的工具,長年的日曬雨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綠色,變成了泛黃的回憶。
也沒見竹子的開花,但它卻真正地在我的面前消失了,也許是現在的孩子已經不需要這樣的竹林了,他們更多地擁有了昂貴的玩具。已都是獨生子女了,父母們也不放心讓他們進入竹林,因為竹林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危險,在幽深的竹林里我也曾經遭遇過蛇。
竹子的清高或許是它消失的真正原因,有一日,小村的邊上建起了一座小化工廠,從此竹子就走向了滅絕。沒有竹的日子,人們一樣快樂,那是經濟騰飛的結果。然而,竹林在我的心中卻占據了很大的一塊,在竹林中,有著我無憂無慮的童年,有過我的歡笑、我的快樂。
鮮嫩的竹筍是我最喜歡的食物,筍衣包成的粽子又是那樣的異常清香。日暮西斜時,成群的鳥雀是我追擊的目標,雖說手中有的只是一把由幾根橡皮筋製成的彈弓,射出的小石子未必能擊中鳥雀,但興奮的心情卻是無法形容的。爬竹子、盪鞦韆、掏鳥窩……竹的清雅高潔,因此與文人墨客產生了不解之緣,以至於到了"不可居無竹"的地步。在院子里種上一叢竹子,它在帶給你綠色的同時,也給生活增添了一份雅緻,於是就有了"新篁才解籜,寒色已青蔥。冉冉偏疑粉,蕭蕭漸引風。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叢。唯有團團節,堅貞大小同。"、"近窗卧砌兩三叢,佐靜添幽別有功。影鏤碎金初透月,聲敲寒玉乍搖風。無憑費叟煙波碧,莫信湘妃淚點紅。自是子猷偏愛汝,虛心高節雪霜中。"的感慨,元稹與劉兼把新竹的靜幽和堅貞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隱在山間的的小舍,那幾叢青翠的竹子就是全部的裝飾,隱士就像仙者神客,在院間品茗賞竹,這大概就是我們從小就被灌入的世外仙境之美景吧。
文人愛竹,不單是愛它的秀美,更因它的高潔,它那剛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風霜嚴寒,正是文人學者畢生所追求的,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給予竹的剛正之譽;"凌霜竹箭傲雪梅,直與天地爭春回"是竹的自信;"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是竹的堅強;"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是竹的清高;"宜煙宜雨又宜風。拂水藏村復間松。移得蕭騷從遠寺。洗來疏侵見前峰。侵階蘚折春芽迸。繞徑莎微夏陰濃。無賴杏花多意緒。數枝穿翠好相容。"是竹的可人。能得到如此的美譽,人們自然而然地也就喜歡竹了。
竹的偉大還在於它能製成各色的物品,小巧精緻的竹籃能盛放物品;堅實的竹凳、竹椅能讓人坐著舒心;精製的竹席又是盛夏必不可少的。竹製的釣桿雖不是金貴之物,但卻是實用的。小時就是用它一次次為餐桌上增添了新鮮的魚湯,在那生活並不富裕的年代,這樣的日子也就算是幸福了。竹還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秀長的竹節製成一支支竹笛、簫等樂器,隨即,天空中就會響起一曲曲動人的思鄉曲,竹把我們的情感融化在這一個個優美的音符之中。"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這是蘇軾對竹的一往情深;"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雨先娟娟秀,風吹片片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是杜甫筆下竹的娟秀……有了文壇先聖們的贊美,竹子也就更加被文人墨客看好了。
然而就竹的秉性,它容不得半點的烏煙瘴氣,一旦身陷其間,寧願以死亡來面對,於是,家鄉的竹林因此變成了一片荒土。
雖已無童年時的竹林,但心中的竹林依舊,帶著一絲惆悵,找出橫卧於抽屜中的竹笛,那悠悠的思鄉曲又一次回盪在耳畔。青翠的竹子,我心中永遠的愛。
b.竹子精神 張興旺
古往今來,歷代文人對梅花不知傾注了多少情。南宋詩人陸游的「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然而,梅必竟有「花」。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風霜雪雨的堅強品格,更以文靜、高雅、虛心進取、高風亮節、樂於奉獻的美德而給人留下完美的形象。我愛竹、欣賞竹、崇拜竹、贊美竹,不僅是因為竹的萬般風情給人以藝術的美感,而是因為竹的自然天情和獨特品格給了我哲理的啟迪和人格的力量!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千古流傳的佳句,可說把竹子堅貞不屈的精神品質寫得淋漓盡致。竹在荒山野嶺中默默生長,無論是峰峰嶺嶺,還是溝溝整整,她都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頑強生存。盡管長年累月守著無邊的寂寞與凄涼,一年四季經受著風霜雪雨的抽打與折磨,但她始終「咬定青山」、專心致志、無怨無悔。千百年來,竹子清峻不阿、高風亮節的品格形象,為人師表、令人崇拜。
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余寒,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了,一場春雨過後,竹筍 破土而出,直指雲天,所謂「清明一尺,穀雨一丈」,便是對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寫照。當春風拂去層層筍衣,她便象個活潑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長臂,抖起一片濃郁的青紗,臨風起舞,炯娜多姿。暑盡寒來, 她仍綠蔭蔥蔥,笑迎風霜雪雨。難怪白居易在《題窗竹》中留下這樣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盡,留向紛紛雪裡看。」竹, 擁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樹,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樹,使人想起了將軍;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隱者。竹輕盈細巧、 四季常青,盡管有百般柔情,但從不嘩眾取寵,更不盛氣凌人,虛心勁節,朴實無華才是她的品格。竹不開花,清淡高雅,一塵 不染,她不圖華麗,不求虛名的自然天性為世人所傾倒。清代詩人鄭燮這樣贊美道:「一節復一節,千校攢萬葉;我自不開花, 免撩蜂與蝶。」竹子心無雜念,甘於孤寂,她不求聞達於莽林,不慕熱鬧於山嶺,千百年過去了,卻終成這瀚海般的大氣候。
置身萬傾碧波的竹海,只見蒼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彎彎新竹,卻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舉目望去,那成方成陣的竹林,就象一隊隊,一排排跨馬飛戈的兵團,而當漫步兩旁茂竹夾道,竹葉輕輕拂面,又顯得萬般溫柔,寧靜和幽雅。剛柔相濟能屈能伸,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壓低頭,紅日歸時,即沖霄漢;莫道土埋節短,青尖露後,立刺蒼穹。」這副對聯,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懷與豁達開朗的性格。
哪怕是在條件艱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頑強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獻。竹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竹筍做的佳餚,為人類所食用;用筍衣縫的布鞋,忍辱負重,默默承受著煎熬。竹子製作的竹涼席、竹傢俱、竹膠板、竹筷、竹廳、竹工藝等要有盡有。在成寧竹鄉,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一說,道出了竹鄉人與竹密不可分的關系。竹鄉人打的是竹傘、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樓、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筍……竹子還以她殘留的校丫紮成掃帚,為人類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頭等,也在 灶底燃燒,發揮光和熱。有幅對聯這樣寫道:「竹頭雖微餐餐灶底炊餚饌,器皿雖小戶戶廚中要斗筲。」竹與人類結下不解之緣, 竹為人類奉獻了自己的全部。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軀亦自豪。」
修竹千竿,情牽歷代詩人,丹管一枝,寫盡人間春色。竹是一首無字的詩,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華夏文明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值得擁有。
⑸ 姿態優美的成語
描寫姿態優美的成語:
儀態萬方 儀態:姿態,容貌;萬方:多方面。形容容貌、姿態各方面都很美。
以退為進 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
英姿煥發 英姿:英勇威武姿態;煥發:光彩四射。形容英俊威武的樣子。
搖頭擺腦 腦袋搖來搖去。形容驕傲自得或自得其樂的樣子。亦以形容讀書吟誦的姿態。
逸態橫生 指清新美妙的姿態洋溢而出。
躍馬彎弓 〖釋義〗馳馬盤旋,張弓要射。形容擺開架勢,准備作戰。後比喻故做驚人的姿態,實際上並不立即行動。
仙姿玉貌 形容女子姿態容貌都美。
惺惺作態 裝模作樣,故意做出一種姿態。形容不老實。
仙姿玉色 形容女子姿態容貌極美。
揎拳捰袖 伸出拳頭,捋起袖子。一種粗野蠻橫或准備動武的姿態。
揎拳裸臂 伸出拳頭,露出手臂。一種粗野蠻橫的姿態。
揎拳舞袖 伸出拳頭,揮動衣袖。一種粗野蠻橫的姿態。
揎腕攘臂 捋袖伸臂。一種粗暴的姿態。
颯爽英姿 颯爽:豪邁矯健;英姿:英勇威武的姿態。形容英俊威武、精神煥發的樣子。
塞翁失馬 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沈腰潘鬢 形容姿態、容貌美好(特指男子)。
姍姍來遲 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的姿態。現形容慢騰騰地來晚了。
千嬌百媚 形容女子姿態美好。
千姿百態 形容姿態多種多樣。
盤馬彎弓 馳馬盤旋,張弓要射。形容擺開架勢,准備作戰。後比喻故做驚人的姿態,實際上並不立即行動。
婆娑起舞 形容跳起舞來的姿態。
娉婷婀娜 ①形容女子姿態柔美。②借指美人。
娉婷裊娜 形容女子姿態優美。
翩翩風度 翩翩:形容舉止瀟灑超脫。風度:美好的舉止姿態。形容人的舉止言談超逸灑脫。
裊裊婷婷 裊裊:柔美貌;婷婷:美好貌。形容女子姿態柔美。
拿雲攫石 攫:取。形容古樹高聳入雲,枝幹懸空,姿態奇特,氣勢雄偉。
裊娜娉婷 形容女子姿態美好的樣子。亦借指美人。
裊裊娉娉 裊裊:柔美貌;娉娉:美好貌。形容女子姿態柔美。
面目一新 樣子完全改變,有了嶄新的面貌。
龍騰虎躍 騰:飛騰;躍:跳躍。像龍在飛騰,像虎在跳躍。形容非常活躍的姿態
梨花帶雨 象沾著雨點的梨花一樣。原形容楊貴妃哭泣時的姿態。後用以形容女子的嬌美。
龍姿鳳采 形容姿態風采非凡。
開弓不放箭 比喻故意做出一種要行動的姿態。
盡態極妍 容貌姿態美麗嬌艷到極點。
舉止嫻雅 嫻: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態和風度嫻靜文雅。
矯情飾貌 矯情:掩飾實情。掩飾實情,故作姿態。亦作「矯情飾行」。
矯情飾行 掩飾實情,故作姿態。同「矯情飾貌」。
久久不忘 久久:好久,很久。形容印象深刻。
橫戈躍馬 橫持戈矛,策馬騰躍。形容將士威風凜凜,准備沖殺作戰的英勇姿態。
鶴發松姿 白色的頭發,松樹的姿態。形容人雖老猶健。
虎步龍行 原形容帝王的儀態不同一般。後也形容將軍的英武姿態。
顧盼生姿 姿:姿色,姿態。回首抬眼之間就有美妙的姿色。形容眉目傳神,姿態動人。
顧影弄姿 顧影:看著自己的身影;弄姿:做出各種姿態。對著自己的身影,做出各種姿態。形容賣弄身形,自我欣賞。
顧盼生輝 形容眉目傳神,姿態動人。同「顧盼生姿」。
風姿綽約 風:風度;綽約:女子姿態柔美。形容女子風韻姿態柔美動人
風度翩翩 風度:風采氣度,指美好的舉止姿態;翩翩:文雅的樣子。舉止文雅優美。
分花約柳 亦作「分花拂柳」。形容女子走路姿態美好。
鳳翥龍翔 龍飛鳳舞,形容風采姿態的高超。翥:鳥飛。
豐姿冶麗 容貌姿態艷麗到極點了。
豐姿綽約 豐姿:風姿,風度姿態。綽約:柔美的樣子。形容女子體態柔美,神采飄逸。同「豐神綽約」。
婀娜多姿 形容姿態柔和而美好。
婀娜嫵媚 婀娜:輕盈柔美;嫵媚:姿態美好。輕盈柔美的姿態
綽約多姿 綽約:姿態優美的樣子。形容女子體態的美。
愁眉鎖眼 鎖:緊皺。愁得緊皺眉頭,眯起雙眼。形容非常苦惱的樣子。
半真半假 一半真情,一半假意。不是完全真實的
百媚千嬌 媚、嬌:美好。形容女子姿態美好。
愛惜羽毛 羽毛:比喻人的聲望。比喻為珍惜自己的名聲,行事十分謹慎。
暗香疏影 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態,後被用為梅花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