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梅花繪畫
❶ 中國古代哪位畫家擅長畫梅花
古代擅長畫梅的畫家有王冕、金農、汪士慎等。
1、王冕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才。
王冕性格孤傲,鄙視權貴,詩作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有《竹齋集》3卷,續集2卷。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
所畫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勁健有力,對後世影響較大。存世畫跡有《南枝春早圖》《墨梅圖》《三君子圖》等。能治印,創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明史》有傳。
2、金農
金農(1687年—1763年),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壽道士等,因其人生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自封「三朝老民」的閑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
他好游歷,卒無所遇而歸。晚寓揚州,賣書畫自給。嗜奇好學,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鑒別。
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五十三歲後才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尤工畫梅。
代表作有《東萼吐華圖》、《空捍如灑圖》、《臘梅初綻圖》、《玉蝶清標圖》、《鐵軒疏花圖》、《菩薩妙相圖》、《瓊姿俟賞圖》等。著有《冬心詩集》、《冬心隨筆》、《冬心雜著》等。
3、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等,漢族,安徽休寧人,寓居揚州。
工分隸,善畫梅,神腴氣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為人作書畫,自刻一印雲:「尚留一目看梅花」,後來,雙目俱瞽,但仍揮寫,署款「心觀」二字。有《巢林集》。
與羅聘、李方膺、李鱔、金農、黃慎、高翔和鄭燮並稱」揚州八怪「。
(1)歷代梅花繪畫擴展閱讀:
畫作:
1、王冕
王冕以畫梅著稱,尤攻墨梅。他畫的梅簡練灑脫,別具—格。其《墨梅圖卷》畫橫向折枝墨梅,筆意簡逸,枝幹挺秀,穿插得勢,構圖清新悅目。
用墨濃淡相宜,花朵的盛開、漸開、含苞都顯得清潤灑脫,生氣盎然。其筆力挺勁,勾花創獨特的頓挫方法,雖不設色,卻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動地刻畫出來。
不僅表現了梅花的天然神韻,而且寄寓了畫家那種高標孤潔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膾炙人口的七言題畫詩,詩情畫意交相輝映,使這幅畫成為不朽的傳世名作。
元代王冕所作,畫橫向折枝墨梅,筆意簡逸,枝幹挺秀,穿插得勢,構圖清新悅目。用墨濃淡相宜,花朵的盛開、漸開、含苞都顯得清潤灑脫,生氣盎然。
其筆力挺勁,勾花創獨特的頓挫方法,雖不設色,卻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動地刻畫出來。不僅表現了梅花的天然神韻,而且寄寓了畫家那種高標孤潔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膾炙人口的七言題畫詩,詩情畫意交相輝映,使這幅畫成為不朽的傳世名作。
2、金農
所畫人物造型奇古誇張,筆法古拙簡練,形象鮮明突出;山水構圖別致,隨意揮寫點染,簡朴疏秀 ;其梅、竹用筆奇拙 ,凝練厚重 。
書法從《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谷郎碑》變化而出,運筆扁方,豎輕橫重,別具奇趣,風格獨特,自謂漆書。金農的書畫在當時享譽很高 ,為揚州八怪之一 。
有《山水人物冊》、《月華圖》、《攜杖圖》、《東萼吐華圖》、《墨竹圖》等傳世。著《冬心詩集》、《冬心隨筆》、《冬心雜著》等。
3、汪士慎
汪士慎畫的梅花,清淡秀雅,李方膺的「鐵干銅皮」恰成鮮明對比。金農屏曰:「巢林畫繁枝,千花萬蕊,管領冷香,儼然灞橋風雪中。」但我們從其傳世的作品來看,汪士慎的梅,枝與花並不是太繁,但其間有一股舒香冷氣,倒是不誇張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汪士慎
❷ 汪士慎繪墨梅圖的創作背景
【名稱】:《墨梅圖》卷
【年代】:清·乾隆
【類別】:繪畫
【作者】:汪士慎繪
【材質】:紙本,墨筆
【尺幅】:縱18cm,橫604cm
【現藏】:故宮博物院
【卷末題款】:「一笑倚孤筇,東風興致重。梅花真冷淡,鷗侶漸春容。好句近常得,清歡自少逢。何當攜榼去,酒味與情濃。草堂風日美,閑話共開懷。竹幾並肩坐,春盤一字排。詩中傳鐵佛(時西唐出鐵佛寺詩,有佛容常自在,頑鐵不消磨之句),醉里說荊釵(諸子誦同郡女史王氏詩甚奇)。記此今宵會,遲留月半階。孟春二十日同人攜具過小齋拈韻舊作。辛酉中秋後二日錄於此卷,博薏田先生一笑。巢林汪士慎並寫。」鈐「近人汪士慎」白文印、「晚春老人」白文印、「左盲生」白文印。鑒藏印「馬季昆氏」。另二印不辨。辛酉為乾隆六年(1741年)。
【賞析】:梅花由於耐寒的品性為歷代文人所吟詠,也是文人畫家最為喜愛的題材。在「揚州八怪」中,除鄭燮少畫梅外,其他均善畫梅,各家筆下的梅花具有不同的韻致。金農曾評價汪士慎畫繁枝梅花「千花萬蕊,管領冷香,儼然灞橋風雪中」,此圖卷可為其代表作。畫卷中的梅花是屬於「灞橋」、「江畔」的野梅,清瘦之中帶有冷峻孤傲之氣。所謂「冷香」,也是汪士慎本人的寫照,他正是「要將胸中清苦味,吐作紙上冰霜椏」。梅干盤曲多姿,純以淡墨濕筆寫出,蒼勁而潤澤。梅幹上排列成串的焦墨苔點筆法質朴而不乏靈秀,與淡筆勾畫的梅花相映襯,以突出梅花的清雅秀逸,正如金農所言「花光圈處動,苔色點來蒼」。
汪士慎創作這卷梅花圖時左眼已經失明,故有「左盲生」之印。十年後不幸雙目失明,故又有「心觀」一印。汪士慎觀梅是用身心來體悟交流,「老覺梅花是故人」,「相對成良晤,同清亦可憐」。師法自然,融於自然,物我兩忘,這也是汪士慎畫梅給予後代畫家的啟示。
【作者介紹】: 汪士慎(1686-1762年),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久居江蘇揚州。擅詩文書畫,為「揚州八家」之一。書法以分隸最工,宗法漢人。晚年雙目失明,但仍能書畫,金農謂其「盲於目不盲於心」。亦精篆刻。著有《巢林詩集》行世。
❸ 王冕做了哪些關於梅的畫
元代著名畫家王冕也十分喜愛梅花,他隱居在會稽九里山,種梅千枝,築茅廬3間,題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王冕雖然也畫墨梅,但他畫梅以胭脂作梅花骨體,或花密枝繁,別具風格,也善寫竹石。王冕的梅畫別具一格,得到畫界的認可。明代有人稱贊說:古今畫梅誰者高,前有補之後王老。
王冕的墨梅畫派雖然出於北宋時期的揚無咎派,但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王冕則喜歡畫繁花密枝的梅花,十分獨特。他所創作的《墨梅圖》就是繁盛梅花的代表作。
《墨梅圖》作倒掛梅,枝條茂密,前後錯落。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綻瓣盛開,或殘英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態,猶如萬斛玉珠撒落在銀枝上。白潔的花朵與鐵骨錚錚的干枝相映照,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
《墨梅圖》中梅花的干枝描繪得如彎弓秋月,挺勁有力。花的分布富有韻律感。長枝處疏,短枝處密,交枝處尤其花蕊累累,勾瓣點蕊簡潔灑脫。
《墨梅圖》有一首題畫詩,叫《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據《明史》記載,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附近佛寺長明燈下讀書。青年時期,王冕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但後來拒絕仕途,浪跡江湖。最後回到家鄉九里山隱居,白天種粟鋤豆、灌園養魚,晚上讀書作畫,過著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
與詩中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墨梅一樣,王冕是個不向世俗獻媚的有著高尚節操的隱士。才華橫溢的王冕同情人民苦難、譴責豪門權貴、輕視功名利祿,為人又豁達爽快,得到很多人的敬仰。
由於王冕的梅畫風格特異、不同凡響,聲名鵲起,很多人向他求畫。對上門求畫之人,凡好友,他會持筆揮毫,雙手奉送。對不入伍者,王冕時常拒之。
傳說,有一位達官貴人向他索要梅畫,第一次以銀財贈買,王冕沒答應;第二次,他派人前來說,他所要之畫是送給他上司的壽禮,想向上司推薦王冕,如果上司看了王冕的梅畫,王冕一定會前途無限……達官以為,這樣就可獲得王冕的梅畫。
當達官再次上門索畫時,正碰上王冕畫梅,他以為王冕是給他作畫,便高興地等待。
可當王冕畫完梅花後,在畫上題:「冰花個個圓如玉,羌笛吹它不下來」時,達官明白王冕意志堅定,心如白玉,決不向當權者畫梅。王冕把這幅梅畫掛在牆上,以此向世人表明他的意志。
元代末期蒲庵禪師創有《梅花歌》贊美王冕:會稽王冕高頰顴,愛梅自號梅花仙。豪來寫遍羅浮雪千樹,脫巾大叫成花顛。有時百金閑買東山屐,有時一壺獨釣西湖船。暮校梅花譜,朝誦梅花篇。水邊籬落見孤韻,恍然悟得華光禪。我昔識公蓬萊古城下,卧雲草閣秋瀟灑。短衣迎客懶梳頭,只把梅花索高價。
從《梅花歌》來看,王冕正是接受了華光、揚無咎一派的傳統,孜孜不倦地學習梅花譜和梅花篇,在這基礎上,發揮了他的藝術才能。
王冕所畫的野梅下筆沉著有力,雖然野梅少有盤曲,畫的是直梅,但直梅之中,沒有浮華輕飄之意,全是自然之形,毫無斧斫之痕。王冕畫梅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即只畫野梅。據《竹波軒梅冊》記載,清代宜興吳仲倫在題鄭小僬梅冊上說:王元章喜寫野梅,不畫官梅。
但王冕為何只畫「野梅」,不畫「官梅」?只畫「直梅」,不畫「曲梅」?這是一個歷代文人雅士與評論家永遠也說不清的話題。
❹ 誰的梅花畫的最好
中國古代畫國畫梅花最好的畫家——仲仁。仲仁(生卒不詳)字超然,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梅花畫法的創始人,因對梅花極為熱愛,因此他筆下的梅花圖個個富有鮮活的生命力,各種姿態栩栩如生。
另外他也是歲寒三友圖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畫國畫梅花最好的畫家是仲仁,那麼中國當代也有與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畫家,他就是國禮特供畫家是石榮祿。石榮祿老師的代表作《鐵骨生春》、《歲寒三友》等作品也深受大家的喜愛。
國畫梅花是歷代名家都非常喜愛描繪的題材之一,因梅花極其耐寒,獨天下而春,經常被當作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徵,被華人一直視為吉祥之物。後來梅花的文化被延伸為「五福四德」,五福指「福祿壽喜財」,四德指的是「元亨利貞」。由此可見中國的梅花文化可謂博大精深。
關山月喜畫梅,被譽為「當今畫梅第一人」,他卻自稱只算藝壇「一朵花」。其作多為巨幅作品,氣勢磅礴,構圖險而氣勢雄。與傳統畫梅不同,他的梅花,枝幹如鐵,繁花似火,雄渾厚重,清麗秀逸。
❺ 我國歷代梅花繪畫有何特點
梅作為繪畫題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梁代,《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張僧繇畫過《詠殲悔野梅圖》,張僧繇,即「畫龍點睛」傳說中之畫龍者。到了唐代,花鳥畫已獨立成科,梅的形象也多了起來,這時畫中的梅多伴有禽鳥或其他花卉。五代滕昌佑畫有《梅花圖》,是梅獨立入畫的最早記載。宋代,畫梅在花鳥畫中比較普遍,而且出現了專一畫梅的畫家——華光。華光以墨暈作梅,即墨梅,有人認為墨梅畫始自華光。得華光親傳的有6人,其中揚補之最為突出。宋代出現了梅譜,這標志宋代寫梅、畫梅從理論到技法都達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梅譜中以《華光梅譜》最受前大推崇,歷經千年傳到如今。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譜》是我國歷史上以圖著譜的第一部梅譜。該譜畫有梅花自蓓蕾、欲開、爛漫、欲謝、就實等各種狀態,共100幅圖,每幅圖各綴五言絕句詩一首。
元代畫梅,是華光、補之的繼續。王冕博採眾長,墨暈、圈花俱佳。這時的整體畫風是文人筆墨極盛,追求清逸淡泊,求意境不重形似。明代的工筆梅有所發展,唐寅、項聖漠、陳洪綬都各具面貌,各有新意。由於理論技法的完善,畫梅逐漸進入了程式化。到清代初年,摹古風盛行。清代中期畫梅在個性上有所發展,形式上有所突破,比較典型地出現在揚州畫派,代表人物是金農。到了清代末期,又出現了虛谷、趙之謙和吳昌碩等畫梅高手。清《芥子園畫傳》是著名畫譜,有三集。第二集為蘭竹梅菊,其中梅譜收集有畫法歌訣起手式,以及古今名人圖畫共25幅,美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現代畫梅,尤其新中國成立以後,氏喊人才濟濟,風格多樣。齊白石、潘天壽傳統功力深厚;徐悲鴻、劉海粟溶進了西法;黃賓虹、石魯突出個性;董壽平、關山月生機蓬勃等。他們的探索實踐,給畫梅帶來了光輝前景。
❻ 有關梅花的古詩配畫
梅,與蘭、竹、菊並稱為「四君子」。還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關於梅花古詩配畫,簡單易畫的梅花古詩配畫,適合兒童繪畫的梅花古詩配畫素材。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文人墨客,獨愛梅花,並且被梅花的獨特氣質所深深吸引,便留下了一首首關於梅花的優美和鼓舞人心的優美詩句。那麼為什麼從古至今都會有那麼多的人喜愛梅花呢?梅花的花語是什麼?梅花的身上都具有哪些吸引人的品質呢?梅花又具有著哪些美好的象徵意義呢?帶著以上的疑問,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梅樹的花,是薔薇科梅亞屬的植物,寒冬先葉開放,花瓣五片,有白﹑紅、粉紅等多種顏色。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她象徵著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梅花不僅是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為它贊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與蘭、竹、菊並稱為「四君子」。中國歷代文人志士愛梅、頌梅者極多。
梅花的花語:凌霜斗雪,迎春開放,風骨俊傲,不趨榮利,堅強 ,忠貞,高雅。
梅花的象徵意義:高潔 傲骨之風 不畏嚴寒 堅強 美麗 貧寒卻有德行的人
梅花以它的堅貞不渝、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之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自古以來,人們都贊美她的傲雪精神,她的孤獨的不與百花爭春的高潔的美。所以,她象徵高潔、堅強的人。
梅花的品質:不懼風雪、堅貞不屈、堅韌不拔,頑強不屈、傲雪欺霜、不屈不撓、傲骨梅花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
梅花品格高尚,鐵骨錚錚。她不怕天寒地凍,不畏冰襲雪侵,不懼霜刀風險,不屈不撓,昂首怒放,獨具風采。人們見到梅花,九會受到堅強、剛正和高潔氣質的熏陶和激勵。
❼ 歷代畫梅花的名家有
梅花入畫,復有歷史記制載始於南北朝,到了宋代僧仲仁才開始盛名,稱為「墨梅始祖」。
南宋的揚無咎《四梅圖》。
元代的王元章,也酷愛梅花,自號梅花屋主。
明代的劉世儒、陳憲章、王謙、盛行之。
清代的羅聘、金農、李方膺、汪士慎。
❽ 中國畫壇歷史上畫梅最好的是哪位畫家
以畫梅花出名的歷代畫家有:
仲
仁,又名華光和尚,北宋人。元代趙孟頫墨梅題跋中稱:「世之論墨梅者,皆以華光為稱首。」
揚補之,南宋人。代表作為《四梅圖卷》。據說他畫的梅花張之壁間,便有「蜂蝶集其上」。
吳鎮,元。號梅花道人,嘗自署梅道人,元四家之一。
王冕,元代矚目畫家、書法家,善畫竹石,尤工墨梅,代表作有《墨梅圖題詩》。
汪士慎,清揚州八怪之一。工分隸,善畫梅。暮年一目失明,仍能為人作書畫,自刻一印雲:「尚留一目看梅花」
個人認為,集大成者應是王冕和汪士慎。
❾ 名家梅花國畫作品
名家梅花國畫作品如下:
1、《歲寒三友圖》
此圖軸絲質,依畫稿緙織。以十五六種色絲裝的小梭代筆,巧妙搭配,畫面色澤和諧。以「通經斷緯」的手法緙織,並嫻熟地運用談哪了多種緙絲技法。
所用絲線之經密度20根/cm,緯密度44-46根/cm,精工細密。此緙絲圖很好地體現了原畫稿疏朗古樸的意趣,畫面生動,清麗,典雅,是沈子蕃為數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時期緙絲工藝傑出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