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梅花缸
『壹』 眼盲心不盲,清代著名畫家汪士慎畫的梅花暗香浮動!
汪士慎還善於做詩,他喜彈琴,特別在他目有痼疾,將成殘廢時,常常撫琴 *** 。汪士慎把嗜茶、愛梅及賦詩三者融匯一起,形成筆墨,構成了書畫藝術上的淡雅秀逸的風格。所以,在巢林詩中,詠茶的就有20 多首。「茶苦」而清,「梅清」則高,好友金農送他「茶仙」的雅號。
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汪士慎出生在安徽休寧縣富溪鄉,這是個有名的產茶之地。有關汪士慎早年在家鄉的生活、求學等情況,至今仍是個謎,世人知之甚少。他是1723年離開徽州去揚州的的,這時他已經37歲。
據說,汪士慎平時寡言少語,與人交往時,從來不提他過去的事,也從來不提他家鄉的事。按常理分析,汪士慎對在家鄉時的際遇,一定有難以啟齒之處。是什麼原因人們無法斷定。在汪士慎留下的作品中也許可以找到他前半生的蛛絲馬跡。
首先是汪士慎的畫作。很多字畫作者,在自己作品的落款中都留下自己的籍貫。這是為家鄉「爭光」也好,純粹習慣也罷,但至少可以讓欣賞者知道作者是哪裡人。汪士慎在畫作中,常常寫著「富溪汪氏」,有時寫「溪東外史」。由此,人們就只好在休寧的富溪之東去尋找汪士慎的居住地了。
清 汪士慎 梅花圖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其次是從汪士慎一生多次使用的「別號」上,後人能知道他在家可能排行老六,人們稱他為「汪六」或「汪六先生」。
再次是汪士慎的詩作。汪士慎留下了一本詩集,名叫《巢林集》。在這部詩集中,比較明顯透露出他的身世的有兩首,一為:
憶昔同少壯,懷抱多慷慨。
接納重義氣,談笑生悲涼。
從這首詩中,似乎看不出當年的少年,如今是個沉默寡言的人。當然,這自然就讓人想到這個當年胸懷壯志、慷慨大義、談笑風生的少年,可能是在後來的人生變故中遭受挫折、坎坷,而漸漸變處像一尊木偶。
另一首詩為:
身依故土家何有,鬢欲成翁事已非。
寄語故人應顫伍憐我,我憐無處對春暉。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圖冊頁
身在「故士」卻沒山洞困有家,這是怎麼回事?是與同村族人有矛盾?是家庭其他成員不容他?不過,雖然已經離開了「故土」,但他還是希望「故人」能同情他,諒解他:他有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心情,卻因身在異鄉而無法報答!這首詩,多少能讓人讀出汪士慎離開家鄉的無奈……一片無可奈何的慘境。
在汪士慎留下的這些作品中,人們無法尋覓他寫詩、作畫、練字、刻印的師承關系,好像他是個無師自通的怪才。
清 汪士慎 梅花圖
賣畫置新居
37歲時,汪士慎攜家帶口來到揚州,投奔老鄉馬曰琯、馬曰璐兄弟。馬氏兄弟是徽州祁門人,一直在揚州經營鹽業,當時已是名震揚州的大戶。馬氏兄弟具有典型的「賈而好儒」的品質,特別樂意結交文化人,對文化人也十分慷慨,只要有好字、好畫、好書,那可能就成了他倆的好朋友。他們刻的《小玲瓏山館叢書》是極有名的,其中有不少瀕臨消失的珍貴圖書,都是他兄弟倆高價購得,然後聘請一流的刻工,為他們精刻的,對文獻的傳承,起了很好的作用。
老鄉兼畫家的汪士慎的到來,受到馬氏兄弟的厚待。馬氏兄弟把他安排在自家的「七峰亭」。這個亭子,原來是馬氏逗念兄弟在家接待文人墨客的一座「沙龍」。汪士慎來後,馬氏兄弟請人來將這座亭子整理成住房,讓汪士慎一家住在這里。由於這座亭子的四周散布著七塊巨石,像七座山峰,因此,汪士慎將這一新居命名為「七峰草堂」,並自名「七峰居士」。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圖冊頁
汪士慎來揚州的一個重要外部原因,就是揚州當時是江南著名的繁華之地。這里經濟繁榮,而且文氣暢達,字畫都有很好的市場。汪士慎來了之後,就開始賣畫。但這個來自皖南深山的畫家,顯然不太適應這個環境。馬曰琯曾寫詩說他「嗜茶頂有茶經讀,能畫羞來畫直酬」。這是說汪士慎在賣畫時,不好意思和買畫人討價還價。
汪士慎的畫,到底好不好賣呢?賣的價錢怎麼樣呢?沒有直接的依據能讓現代人回答這個問題,但實際的狀況表明,汪士慎以畫為生的日子並不好過。在汪士慎所處的年代,社會上比較風行的師古之風,臨摹的古畫在市場上比走俏,而汪士慎的畫則有濃厚的文人畫氣息,有「師心」「師自然」的風格,即不受拘束的發揮較多。由於這一矛盾的存在,汪士慎的畫作自然不會有很好的銷路,就像他自己說的:「自笑成孤調。難堪入塵世。」清高自笑,但絕不隨波逐流。
既然「不好意思」去賣畫,那就把畫交給一些書畫販子吧。
一個名叫邊壽民的淮安人,一把從汪士慎這里帶走了10冊畫。不久,捎信來說已經賣了4冊,得了「三兩八錢銀子」,這在當時是很低的價格。接著,一名既賣畫又畫畫的人,叫方可村,來幫汪士慎賣畫。由於方可村對書畫市場的行情很清楚,所以,生活拮據的汪士慎很願意聽他的意見。有一次,方可村約著汪士慎,兩人一道乘船去寧波賣畫。這一趟,汪士慎興奮不已,不僅賣畫掙了錢,還因為走江過海而大開眼界。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圖冊頁
自己賣畫,加上叫朋友們代賣,汪士慎艱難地有了點積蓄。48歲那年,他委託馬氏兄弟為他在揚州城物色到一處老房子。在當時,48歲已算步入老年了,汪士慎在這個時候終於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畫室。
山茶水仙
汪士慎的新居周邊,植有各種花卉,種植最多的是梅花,其次是山茶,這些花經常可見他的畫作中。他的門前窗下,還有茉莉、梔子、牽牛、牡丹及梨花等,還有一棵高大的杉樹。這些花卉,在汪士慎的畫作中,大多顯得冷艷、慘淡,並帶有憔悴之狀。後人認為這是汪士慎實際生活的寫照。 汪士慎的新房,被濃密的樹陰嚴嚴地罩著,因此,汪士慎給自己的新居起名為「青杉書屋」。此後,汪士慎在這個房子里創作的字畫,都自豪地書上「寫於青杉書屋」。
盲人書畫家
作為揚州八怪「第一怪」的汪士慎,其書畫造詣之深,是舉世公認的,但他的苦難卻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清 汪士慎 春風香國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就在喬遷青杉書屋的那一年,汪士慎患了眼疾。他的眼睛又熱又痛,尤其是左眼,眼底布滿血絲,紅腫流淚。眼睛,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而更何況對於一個要靠眼睛來觀察世界的畫家呢?但汪士慎沒有錢去求醫問葯,他只能忍受著眼疾的煎熬。
在汪士慎一生中,有個現象值得人們關註:在患了眼疾之後,他一反常態地經常出門旅遊了。有人認為,這是汪士慎對自己眼疾後果有充分的預料――他想在失明之前,盡情地把世界看遍。
他的眼疾越來越嚴重,但為了生計,他還得不停地畫。54歲時,他在畫完一幅《梅花圖》後,左眼終於失明。可能是早有思想准備,所以他並不沒有表現得如何消沉,而是樂觀豁達,繼續作畫,並稱自己的創作是「獨目著寒花」。他這時的畫,當時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就評價說「清品極高」。在他左眼失明的第二年,創作了一幅《乞水圖》,畫的是一個老翁,抱著一個瓮在「收藏」積雪;這是為了用雪水煎茶。鄭板橋在這幅畫上有題詩,稱此畫為「抱瓮柴門四曉煙,畫圖清趣入神仙」。畫如其人,透過這幅畫,人們能感悟到汪士慎品質之高潔。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圖冊頁
然而,汪士慎的不幸並沒有就此打住。左眼已經失明,右眼的疼痛也在不斷加劇。對此,汪士慎表現得十分鎮靜,他似乎感覺右眼失明是遲早的事,因此,在失去觀察能力之前,他是盡情地多看,多看花卉風景;二是抓緊整理自己的詩集。「揚州八怪」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畫兼詩,詩畫相兼被後人認為是「揚州八怪」文人畫的一個重要特點。人們普遍認為,汪士慎的詩寫得很好,他在左眼失明後的第四年,將自己的詩作收集為四卷,名為《巢林集》。加上後來的詩,他的《巢林集》一共收集詩歌七卷。當然,汪士慎非常想把自己的詩集刻印出來,但就他的財力,顯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是老鄉馬氏兄弟理解汪士慎,他的七卷詩集《巢林集》最後是由馬氏兄弟資助他刻印的。汪士慎在雙目失明之前能見到自己的詩集刊刻付印,當然是最令他快意的事。
66歲時,不幸再次降臨在汪士慎的頭上,他的雙目失明了。對於一個畫家來說,這該是何等痛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這個時候,他只有靠自己的「心」來觀察世界和人生了,因此,他給自己取了個有趣的名字——心觀道人。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圖冊頁
兩年之後的初春,突然降了一場大雪,天地間白茫茫一片。「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坐在家門口,情趣盎然地欣賞著眼前的雪景。看得興奮處,他關上門,回到屋內,揮毫作畫。
不一會兒,有人敲門。門外的狗也叫了起來。金農放下筆,去開門。
啊!是汪士慎!是一個小童領著他走來的,汪士慎已經失明好幾年了,居然在這個天氣里來到金農家。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圖冊頁
兩人喝著熱茶,談著書畫。說到興致高時,汪士慎興奮地用手摸索著去尋找筆,他要寫字,還是作畫?金農也激動起來。他趕緊為汪士慎鋪開紙,研好墨,將筆遞在汪士慎手中。汪士慎全憑著自己的感覺,揮筆在紙上創作了一幅狂草書法!金農看著看著,淚水止不住流下來。誰敢相信,眼前的這幅狂草作品出自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之手?金農忍不住在這幅作品的邊上留下自己的一首長詩:
雙扉久不聞人聲,
忽驚射門聲丁丁。
黃犬吠客披衣迎,
咄哉盲翁無世情。
袖中大字大如斗、
自言寫時頓運肘。
心光頓發空諸有,
當前多少美少年,
有眼有手徒紛然,
但見滿紙丑惡筆倒起顛。
叟兮又言小弟目盲非不祥,
老兄軟腳叉又何妨?
木棉裘暖飽飯日,
復日明日還來荒寺話斜陽。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圖冊頁
在金農看來,那些青年(「美少年」)有眼有手又怎樣?只會寫些「丑惡」而已!而眼前的盲人汪士慎卻是那樣高潔、不染世俗之情(「無世情」)。眼睛瞎了,並不是不祥啊,「腳軟」也照樣能走能跑,改日還來與老兄「話斜陽」——這是多麼超脫的一個盲人藝術家?
當然,雙目失明後的汪士慎繼續走訪知音的事,肯定還有,但這之後還提筆「狂草」,就沒聽說過了。他後來的幾年是如何度過的,沒人知道。人們知道的只是這位傑出的藝術家死於1759年,即74歲時離世。
清 汪士慎 花卉山水圖冊頁
『貳』 怎樣鑒別清代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品類眾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識辨別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題款特點鮮明,無論在字體的寫法或款識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為豐富的,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
1、紀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少見篆書款和草書款,字體雄健有力,端莊工整,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仿寫前朝款識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萬曆款,其中有官窯青花也有民窯青花。
2、堂名款:又稱「家堂款」。此種款識在清代較為流行,多數是民窯青花款,有「復香軒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興堂制」、「聚星堂制」、「來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贊頌款:此類款識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奇石寶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寶鼎之珍」、「博古雅玩」、「永慶奇珍」、「美玉」、「玩玉」等。
4、標志、圖案、花押款:有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芝、荷花、鼎爐、方勝、冊本、爵杯、花卉等。
(2)清代梅花缸擴展閱讀:
清晚期青花瓷鑒藏知識:
咸豐(1851~1861年):咸豐青料使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豐青花發色淡雅或鮮艷,民窯青花發色灰暗或灰黑色。咸豐青花瓷造型趨向笨拙,官窯青花的時代風格與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點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稱「鷹鉤鼻」。紋飾呆板,無生氣。在工藝方面,一般胎體較前朝厚重,胎質粗松,釉質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時代特徵。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採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發色清雅明艷。民窯大多發色藍灰色,或黑淡和藍黑色,但均顯漂浮。同治末期開始用進口青料洋藍,發色鮮亮,明艷泛紫,缺乏天然礦物青料的美感。
光緒(1875~1908年):光緒青花發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則在釉下;光緒仿永樂、宣德筆法,也用點拓法,但「鐵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機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見了。光緒青花瓷的造型豐富多彩,紋飾圖案豐富,筆致細而拘謹。工藝上,胎質細白堅密,但與清前期的相比明顯松軟;民窯則更覺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溫潤,釉色白中微閃青,已趨向現代瓷的純白色調。瓶頸部兩邊或飾對稱鋪首銜環耳。
『叄』 梅花在南京的歷史文化
市花--梅花
年4月19日南京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討論決定,命名梅花為南京市市花。南京有梅園新村、梅花山等富有歷史意義的梅花勝地,梅花具有雪松相似的品格、經受了風雪嚴寒的考驗,梅花含苞欲放,早春二月,大地尚未完全復甦,梅花綻放,最早迎接春天的到來。南京人賞梅、愛梅。梅花與雪松作為南京的市花、市樹可謂珠聯璧合。
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商飆別館——鍾山南麓梅花山前的南朝離宮商飆館遺址;
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
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據史實,城南梅嶺崗、城北鍾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畫《鍾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當今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等處均有梅觀,而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山為最佳。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
南京自1996年始,每年的二,三月間,都將舉辦國際梅花節。通過一系列大型旅遊、商貿、文化、娛樂活動,向世界多方面多層次地展示南京美麗的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南京邁向新世紀的嶄新面貌。
南京梅花山的歷史
1700多年前,南京人就愛賞梅
在中國,梅花栽植歷史已有3000多年。南京人開始種植梅花、觀賞梅花,則始於六朝。從六朝開始,一直到明清,南京人珍愛梅花的傳統綿延不絕。李白在名作《新林浦阻風寄友人》中寫道:「昨日北湖梅,開花已熟枝;今朝白門柳,夾道垂青絲。」詩中的「北湖」、「白門」都是南京地名,並且強調了玄武湖的梅花的盛開姿態。
而到了明代,南京的賞梅勝地則在紫金山一帶,但並非梅花山,而是位於紫金山東麓靈谷寺東南的一個名叫「梅花塢」的地方。明國子監祭酒馮夢楨在《靈谷寺探梅記》中記載「越靈谷而東二里許,北行百步,達梅花下。」「梅花之盛,無如靈谷塢中,盡一塢皆梅花,參差錯落不下千株,而周氏園為最勝……」
「明代,梅花塢相當於今天的梅花山,是那時文人賞梅最好去處!」南京文人顧起元、朱之蕃等都有吟詠梅花塢的詩詞行世。明代初年,梅花塢成為隸屬於宮廷的梅園,梅樹上都懸掛著寫有「御用」二字的木牌,結出的梅子都用於皇家祭祀,因此遊人到梅花塢,雖然流連於梅花美景,但沒人敢攀折花枝。
清代以後,梅花塢漸漸消失,僅存地名,梅花塢所在地民國時曾經被作為國民政府外交部郊球場,位於後來的東窪子村和西窪子村之間。梅花塢雖然沒有了,但紫金山的梅花依然著名。清代龔自珍在《病梅館記》里說:「江寧(南京)之龍盤,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這裡面的「龍盤」指的正是紫金山一帶,龔氏把紫金山植梅擺在鄧尉、西溪之上,可見清代植梅之盛。
如今人們熱衷前往的梅花山,其實到今年只有78年歷史。
梅花山,原名孫陵崗,由於東吳孫權葬此崗而得名。1929年孫中山安葬在紫金山後,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把此地開辟為孫中山先生紀念性植物園的薔薇花木區,開始大規模種植梅花,這就是梅花山形成的肇始。
到抗戰前夕,孫陵崗已經形成一大片梅園,吸引了許多遊人前來。南京淪陷期間,汪精衛死於日本後,屍體運回南京就葬在梅花山山頂,孫陵崗正式改名為梅花山。抗日勝利後,國民黨工兵炸毀汪墓,在墓址上建了一座觀梅軒。孫中山之子、當時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孫科採用宋代文人林和靖種梅養鶴的典故,親自為觀梅軒題字「觀梅」、「放鶴」,後製成匾額懸掛。「文革」的混亂狀況中,「放鶴」匾額曾經一度不知所終。後來才得知,陵園的一個姓李的工人將匾額拿回了家中,將「放鶴」二字朝下,四角鑽孔插上木條,做成了一個小飯桌,使用了將近10年。「文革」結束後,李師傅了解到自家「飯桌」的珍貴歷史價值,主動上交,如今,長3.7尺、寬1.6尺的「放鶴」匾額已經是一件珍貴文物,被妥善保管。
如今,梅花山共植梅3萬多株,有350多個品種,堪稱「天下第一梅山」。
南京植梅與賞梅的歷史悠久,歷六朝至今不衰。據史實,城南梅嶺崗、城北鍾山腳下梅花塢,均為植梅、賞梅之佳地。明末徐渭畫《鍾山梅花圖》,繪出「龍蟠勝地,春風十里梅花」之景觀。當今南京,珍珠泉旅遊度假區(萬株梅海)、古林公園(梅嶺)等處均有梅觀,而尤以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梅花山為最佳。每當春季梅花盛開之時,繁花滿山,一片香海,前來探梅、賞梅者多達四、五十萬人。
『肆』 有圖案梅花銅花觚是哪個年代的
是清代作品。在清基慎朝時期經常用於裝飾庭院門楣,也常被當作飾品或食具使用。有圖案梅花銅花觚孫巧大多擁有圓形梅花,可以把它看成一個開放、無盡或永恆的象徵,其圖案可能表示生搏凱敬氣勃勃的春天,也可能帶有佛教或傳統文化的含義。
『伍』 青玉梅花缸中間有個園形突起物的是啥物件
金玉梅花剛中間有圓形突起物是什麼物件?這種還需要你照一個圖片上來幫你判斷。
『陸』 梅花是何時移植到北京的
眼下,京城多處景區梅花綻放,吸引了眾多遊人觀賞。在人們印象中,梅花多盛開於江南,且以杭州孤山、南京梅花山和蘇州鄧尉山而知名。其實,梅花的種植在北京同樣歷史悠久。那麼,北京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梅花的?北京種植的梅花有哪些品種?
京城種植梅花始於元代
吳全節移梅進京成為燕地種植梅花第一人
早在元代,大都城(今北京)已有了梅花。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在《輟耕錄》中記載:“初,燕(今北京)地未有梅花,吳閑閑宗師全節時為嗣師,新從江南移至,護以穹廬,扁(匾)曰‘漱芳亭’。”吳閑閑,即吳全節,元代著名道士,字成季,號閑閑,饒州(今江西鄱陽)人,酷愛梅花,有“梅花道士”之稱。他於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至大都謁見元世祖忽必烈,並於至大三年(1310年)赴江南祀茅山(道教名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及歸省雙親,回京時,移植梅花數十株於大都。因大都冬季較為寒冷,梅花不能露地越冬,遂建漱芳亭於齊化門(今朝陽門)外,並設穹廬(氈帳)將梅花植於其中。
吳全節所移植的梅花至少有紅、白兩種,因當時的文人范梈(“元詩四大家”之一)所作《次韻賦吳尊師漱芳亭白、紅梅花二首》中對白、紅兩色梅花均有贊美。同期的另一位詩人張雨(杭州人)在漱芳亭觀賞了梅花後,也寫文贊嘆:“恍若與西湖故人遇,徘徊既久,不覺熟寢於中”。
此前,史籍中未見北京地區有梅花種植的記載,可以說吳全節移梅進京,開創了燕地種植梅花的先河,故元宮詞中有“繞羅亭植紅梅百株”,“紅梅初發,攜尊對酌”之詩句。由此可見,至少在700多年前,當時的元大都內已有梅花種植了,只是數量極少而鮮為人知。
明代香山天壇多處植有梅花
《游西山諸剎記》描繪“盆梅盛開”“玉色燦然”
到了明代,梅花在京城多地已有種植。據史料記載,天壇里很早已有梅花栽培,嘉靖年間儒學大師、散文家唐荊川(原名唐順之,江蘇常熟人)在天壇觀賞梅花後,欣然寫下《詠天壇梅花》:“名卉來南土,奇葩曜上方。花遲疑避雪,葉早為迎陽。靈液滋玄干,仙雲拂素裳。無言恆斂笑,不謝暗飄香。夕伴芝房月,朝承菟苑霜。飛窺玉女鏡,舞撲羽人觴。擬結千年實,先呈五齣妝。帝羹如可和,持此奉明光。”西郊香山碧雲寺在萬曆年間也有梅花栽培。明代《宛署雜記》收錄了御史朱孟震(今江西新餘人)的《游西山諸剎記》,其中就有關於梅花的描述:“萬曆丁丑(1577年)日近暮,輿夫行不前,促之行,至碧雲……循池而出道右,幽洞敞明,貯花樹其中,時春已半,盆梅盛開,暗香襲衣袂,玉色燦然,恍惚若羅浮故人,千里會面,又奇矣!”作為南方人,他對在京西香山一帶能看到梅花感到驚奇,並予以“暗香襲衣袂,玉色燦然”的贊譽。隨後在《碧雲寺山房次日喜雪》中寫道:“梅花開未落,相對玉為標。雨聲方瀝瀝,雪意復蕭蕭。”從詩句的描寫來看,當時碧雲寺三仙洞(遺跡尚存,位於該寺東側水泉院)內擺放的盆梅應為白色品種。
此外,明代史料中還有昌平小湯山、北郊滿井、西直門外高梁橋極樂寺和豐台草橋等極小范圍種植梅花的記述。《京師雜憶》記載:“草橋偶見梅樹,妖艷而幽芬,別有景觀。”《帝京景物略》記載:“右安門外南十里橋,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為業。都人賣花擔,每辰千百,散入都門,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由此可見,在京城眾多的初春花木中,梅花開放得最早。
清代梅花多植於宮苑
乾隆皇帝盛贊梅花“冰姿玉骨鐵干古心”
圓明園等御園都曾有梅花種植,《圓明園內工則例》記載了圓明園所種植的花木70餘種,其中就有梅花。據傳康熙皇帝對梅花情有獨鍾,在暢春園聽政時,每到初春之日,總要在他的御案上擺上一兩盆梅花,以作“歲朝清供”,獨自欣賞。
清乾隆年間在興建香山靜宜園時,曾栽培過梅樹。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皇帝在香山觀賞梅花後,題寫了一首《梅》詩,並在詩的前面寫下一段解釋文字:“梅於北地不宜,而香山土脈殊勝,卉樹皆易植。嘗以盆梅移種庭中,今七年,高可八尺許,枝幹勁達,其天自全。初夏駐山館,梅始著花踈蕊,暗香故不減冰雪中標格。而草樹扶疏時,得此亭亭玉照,更足為泉石之助。夫孤山鄧尉非不繁且早,而茲獨以後開見珍,塵外一枝,所成正復不少,又何必較量遲早之間哉。”其詩曰:“盆梅棄可惜,試種岩之隈。山中氣候遲,清和花始開。瀟灑五齣葩,因緣值我來。羞同桃李芳,雅契泉石材。一樹不為少,雪海何為哉。白傅與林翁,假借聊相陪。”詩中生動記述了乾隆皇帝在香山試種梅花的過程。
紫禁城內也有梅花種植。乾隆皇帝在《庭梅四聲四首》序中稱:“北地無梅,有之亦盆植耳。十數年前命於靜怡軒庭中植梅二株,冬時設旃棚護之,今已成樹。”靜怡軒為紫禁城建福宮內寢宮,據傳每至冬日,乾隆皇帝便在靜怡軒里放置多盆梅花。他不僅喜歡梅花,還對梅花大加贊許:“梅花品格最勝,冰姿玉骨,鐵干古心,迥非凡卉之匹。”
慈禧太後也獨愛梅花,在頤和園的寢宮里,梅花與水仙是她必置的花卉,她還以此為臨摹對象,創作了不少山水畫。《花鄉豐台》中也記述了草橋附近清代已有冬日在暖洞子(暖房)里培育梅花,除送往大內(皇宮)外,也送往海甸(淀)諸多宮苑裡,供帝後們觀賞的記述。
“南梅北移”漸成新景
京城梅花品種已超過125個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城一些文人雅士和宅門大戶還有在家中養殖梅花的。當時豐台一帶的花農,多在春節前將造型優美、熏成含苞待放的梅花用糊了八層紙的保溫筐肩挑著進城,送進預定了梅花的人家,並有文人雅士借景生情,吟詩作賦及繪畫。當時的北平農事試驗場(今北京動物園)和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等地均設有花圃,培育花卉,其中也有梅花種植,“數株種於地上,冬日築花房以避寒雪”。
由於地域與天氣的原因,北京地區地氣寒冷,梅花很難正常越冬,所以均在暖棚中培植,而較大范圍種植梅花還是近五十年的事。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北京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南梅北移”的艱苦實踐。
1957年植物學家陳俊愉調入北京林學院(今北京林業大學),一邊教學,一邊與北京植物園合作,進行梅花引種馴化研究,嘗試著把江南的梅花移到北京。三年後,四株幼苗吐出一二十個鮮艷的花蕾。但在朔風寒流的不斷襲擊下,大部分花蕾被吹乾枯死,到3月底就只剩下兩個花骨朵了,不過這兩個花蕾終於在1962年4月初怒放了。翌年,那些梅花開了更多的.花,初夏時還結了一個碩大的梅子。兩朵梅花度過北國嚴寒,由此宣告了“南梅北移”的成功。主導“南梅北移”研究的陳俊愉被譽為“梅花院士”,並榮獲“中國梅花研究終身成就獎”。
據《北京梅花》統計:北京市域內的梅花品種已經超過125個,約佔中國梅花品種登錄總數的32.64%,遍布全市40多個景點景區。其中,中山公園梅園是京城建立最早的梅園,種植的梅花品種最多,包括杏梅、江梅、綠萼、宮粉、硃砂、龍游、垂枝梅、豐後等;明城牆遺址公園梅園種植的梅花多是早花品種,如復瓣桃枝、小宮粉、小綠萼等;位於香山腳下的北京植物園梅園種植的梅花數量最多,已有杏梅系、真梅系、櫻李系梅花等三十餘個品種共2000餘株;地處西山鷲峰的梅園則匯集了國內外精選的珍品上百個,其中露地抗寒梅花分櫻李梅、杏梅和真梅等種系,並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
『柒』 博物館冰梅花瓷器值錢嗎
值錢。博物館冰梅花瓷器屬於中國瓷器的一種,是清代康熙的一種新產品又稱「冰裂梅花紋殲吵」,是並改扮以仿宋代官窯冰裂紋為地,並於其上畫朵梅或枝梅,將冰裂紋釉面的肌理與梅花完美結合的一絕灶種特殊裝飾紋樣,因此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比較值錢。
『捌』 清代鄒一桂的古乾梅花圖軸創作來源
清代詩人弘歷創作的作品。《命鄒一桂為設色古乾梅輒疊前韻》是清代迅液詩人弘歷創作的作品,作品原文繪事設色久不為,祗以節末非根底畝茄,結習其如未盡忘,時復淡墨寫生蕊,盆中古干識畝耐物春工,不作尋常百珠累。暗香疏朵五六丁,叫絕梅花賴有此。
『玖』 壽字和梅花的陶瓷酒缸是什麼朝代的
明代至清代。
壽字罐最早是60年代。出自民窯,胎質,釉質,彩料,以及繪畫的藝術性遠不如官窯高,造型也不算規整。少了冠蓋。使用的彩料是青花料,藍中泛灰,是比較差的青花料,屬於常見的民俗類器具,當時產量很大,現在存世量不算很稀少。
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統稱,同時也是我國的一種工藝美術品,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已有風格粗獷、朴實的彩陶和黑陶。陶與瓷的質地不同,性質各異。陶,是以粘性較高、可塑性較強的粘土為主要原料製成的,不透明、有細微氣孔和微弱的吸水性,擊之聲濁。瓷是以粘土、長石和石英製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蝕,胎質堅硬緊密,叩之聲脆。我國傳統的陶瓷工藝美術品,質高形美,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聞名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