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與佛學
A. 寫梅花的詩句以及其表達的思想感情
陸凱的《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詩人與好友相隔遙遠只能憑驛使來往專互遞問屬候,詩人折梅的時候正好碰上驛使,就寄梅問候。折梅寄遠人,以表祝福及思念。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江南沒什麼可以相贈,暫且送你一枝梅花吧。江南的風物何止萬千,怎麼會一無所有呢,其實,只不過眼前除了梅花就沒有一樣東西最能代表作者此時的心意罷了。
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的開篇就是「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初春時節,女子見到梅花開了,就回憶起以前和情人在梅樹下相會的情景,因而想到去西洲折一枝梅花寄給江北的情人。由見梅到憶梅再到折梅,是女子感情的發展脈絡,對於她來說,這梅花有著特殊的意義,它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是他們美好往事的觸媒。因為思念情人,她要去西州,必然要打扮得光彩照人,這是「女為悅己者容」的表現,即使見不到「悅己者」,她也要以最美的形象,出現在曾經相聚的地方,展現出女子對愛人感情之深摯。
B. 有梅花精神的古代/現代名人(急求,越快越好!!)
先秦兩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謚敬仲。潁上縣北管谷村人。春秋時傑出政治家。 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游,合夥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自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進行全面改革,制訂一系列富國強兵方略。提出「倉 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把禮、義、廉、恥看作國之四維,以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特許於庶民中選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並合理劃分行政區域,將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候,以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約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戰國時蒙(今屬蒙城,一說河南商丘和山東曹縣)人。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和梁惠王、齊宣王山時,與惠施是朋友。嘗為蒙漆園吏, 後棄官隱居,編織草鞋、濮垂釣,曾借貸於監河候。楚威王厚禮延請,許其為相,庄嘲而不納,「終身不仕」。妻死,鼓貧而歌。莊子為繼老子以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對玄學、佛學、理學影響極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賜號為「南華真人」,著作《莊子》亦稱《南華真經》,計52篇,現存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內篇集中代表莊周思想;外篇、雜 篇則是以後莊子學派言論匯編。《史記》有傳,蒙城有莊子祠,蘇軾為之記。
甘 羅 戰國末期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孫。12歲為秦相呂不韋家臣。秦使張唐去燕國為相,唐因曾為秦昭王討伐趙國,恐路討趙國時趙王挾恨報復。呂不韋親請張唐,仍不肯出使。甘羅別出奇討,先以利害說服張唐,又逢願為秦為大使赴趙,說服趙王,先割五城與秦,以廣河間,再聯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30城,獻11城給秦。由於是甘羅深受嘉許,封為上卿。死後葬於潁上城東35華里的潁水河畔,今穆崗子南側。
陳 勝(?~前208) 字涉。陽城(今屬固鎮縣人,一說河南登封東南)人。雇農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漁陽(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誤期,按秦律當斬。遂與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同行戍卒九百人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隊伍發展至數萬人,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為王。旋派兵攻取趙、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軍進攻關中。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率軍反擊 ,失利退下城父(今渦陽東南),為叛徒庄賈殺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漢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說桐城)人。好奇計。秦末勸項梁立楚王後裔為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為末將。後為項羽重要謀士, 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封歷陽候。屢勸項羽早除隱患,父掉劉邦,曾設「鴻門宴」,計不為項羽所用。後項羽中劉邦的反間計,疑增,削其權力,遂憤而離去,途中背發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亞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時六縣(今六安縣)人。少受黥刑,又稱黥布。初為驪山役徒,修築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驪山刑徒起義,響應陳勝、吳廣。尋歸附項梁,從項籍救趙,渡河擊秦軍,獲巨鹿大捷。常為軍中先鋒,威震一時。秦亡後,項羽封其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縣城北)。楚漢戰爭中歸漢,以淮南之眾與韓信、彭越會師,滅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漢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韓信、彭越相繼被殺,遂舉兵反漢,戰敗逃亡江西,為長沙王吳臣誘殺。
張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屬亳州市)人。其祖為韓貴族。秦滅韓後,結交刺客,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遂。後更改姓名,隱於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韓王,良任司徒。韓王為項羽所父,復雜劉邦,為劉重要謀士。劉邦率軍人咸陽,留戀宮廷生活,良與樊噲力勸劉邦封閉宮室府庫, 還軍霸上。楚漢戰爭時,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城、籠絡韓信等策略,並主張追擊項羽,徹底消滅楚軍,皆為劉邦所採納。曾與韓信整理編次春秋戰國以來各家軍事著作。 漢朝建立,封留候。
文 翁(前156~前101) 名黨,字仲翁。西漢廬江郡龍舒(今舒城縣)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開湔江口,灌溉繁縣農田1700頃,發展水利事業和農業生產。同時建立學校,興辦教育,選送蜀郡俊秀之士張叔等18人去京師從博士學習,歸屬後教授生徒。公元前141年在成都城南建文學精舍講堂,入學者免除徭役,成績優良者為群郡縣吏。
桓 譚(前23~後56) 字君山。東漢市國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常與劉歆、楊雄等著名經學家辯析疑義。擅長音樂,喜彈琴。王莽時任掌樂大夫。漢光武帝 即位,譚受大司空宋弘舉存,拜議郎給事中。因反對讖諱神學,極言「讖之非經」,被光武帝目為「非聖無法」,幾遭處斬。後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時年70餘歲。所著《新論》早佚,清人嚴可均《全漢文》存少數篇目。其哲學思想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發展較有影響。卒後,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譚紀念亭」,置「桓譚紀念碑」。
桓 榮 字春卿。生於西漢成帝陽朔鴻嘉年間(約公元前24~17)。譙國龍亢(今屬懷遠 縣)人。東漢經學大師。據《續漢書》載:「榮本齊人,桓公之後,以謚命氏,遷於龍亢, 至榮六葉」。幼家貧,少赴長安求學,拜朱普博士為師,刻苦自勵,15年不回家園,終成學 業。漢建武十九年(43)60餘歲方為光武帝劉秀賞識,拜議郎,請其教授太子劉城市。榮將「 浮辭繁長,多過其實」的40萬字的《尚書》刪減為23萬字教育太子,深受宮廷及儒家推崇。 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博,三十年拜太常。永平二年(59)拜五更。不久封關內候。80餘歲病卒。
范 滂(137~169) 字孟博。漢汝南細陽(今屬太和縣)人。少勵清節,為鄉里所重。舉教廉,任清詔使,晉光祿勛主事,遷汝南太守宗資屬吏。剛正無私、不畏豪強,常結交太學生以反宦官。延熹九年(166)與李膺、杜密等受宦官誣隱入獄。次年釋放。建寧二年(169)再次被宦官誣隱,死於獄中。
華 陀(?~208) 又名旉,字元化。東漢末年沛國譙(今亳州市)人。幼好學,通曉五經,尤精醫學。沛國相陳珪、太尉琬多次薦舉他做官,皆拒絕。一生行醫,足跡遍及豫、皖 、蘇、魯,後世譽為「神醫」。發明中葯麻醉劑——麻沸散,治腸胃積聚等病使用麻沸散, 給患者麻醉後施行腹部手術,是世界醫學史應用全身摩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比西方早1600多年。其重視預防疾病,強調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又模仿虎、鹿、熊、猿、鳥動作與姿態,創造「五禽之戲」。功法流傳後世,形成內容豐富、分支繁多之「導引學派」。曹操患頭風症,多次請其醫治,留做侍醫,拒不從,遂為所殺。
左 慈 字元放。廬江郡(郡治今潛山縣)人。東漢末年著名方士。舊方誌稱其在「天柱 山精思學道,得石室丹經」。為曹操軍吏時,常在酒宴中攝取菜餚作樂,曾當眾多賓客之面 ,即時釣蘇州松江鱸魚,取得四川生薑,並寄語川中購緞人增加購數,靈驗如神。郊行中, 手持醇酒一壺,肉脯一斤,自飲自嚼,可使隨行百官皆醉飲。曹操欲父之,或入壁,或途中隱形,百捕不得。後不知所終。
劉 馥(?~208) 字元潁。三國時魏沛國相(今淮北市)人。建安五年(200)為揚州刺史 ,單騎赴任,重建「合肥空城」,建立州治。百姓樂其政,「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 創立學校,廣屯田,興修芍陂、茹陂、七門吳塘,灌溉稻田,高築城壘,多積木石草苫,並養魚養畜,積極備戰。建安十三年(108),孫權率兵10萬圍攻合肥百餘日,而不能破。
三國魏晉:
曹 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含亳州市)人。少機警,有權術,任俠放盪,不治行業,年20,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鎮壓黃巾起義 ,遷濟南相,並擴充軍人。初平三年(192)占據兗州,誘降青州黃巾軍之一部,編為「青州 兵」。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興辦屯田,整訓部伍。十三年,進位丞相。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割據勢力,征服烏桓貴族,統一中國北方。赤壁之戰中被劉備、孫 權聯軍擊敗。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強,加強集權,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二十一年(216)封魏王。4年後病逝於洛陽。精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文學上也有較高成就,其詩今存20餘首樂府詩。昂揚之精神,宏偉氣魄與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風格,對五言詩發展貢獻較大。散文有40餘篇。詩文皆為後世傳誦。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
周 瑜(175~210) 字公瑾。廬江龍舒(今屬舒城縣,一說今屬廬江縣)人。三國時吳國名將。出身士族。洛陽令周異子。建安三年(198)被喜術任命為居巢長。後投奔孫策。曾率兩千餘兵,相繼攻破皖城、尋陽、豫章、戶陵等地,助孫策在江東建立孫吳政權。策死,與 張昭同輔孫權,建安十三年(208)任前部大都督。曹操佔領刑州後,統帥水軍、步兵數十萬 ,試圖南下消滅東吳。周瑜與魯肅審時度勢,指出曹操冒險用兵四忌,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 大破曹操於赤壁,又敗曹仁於南郡。戰後授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屯軍江陵。十五年,領軍 進取西蜀,因箭傷復發,(含江西峽江)。精於音樂,有誤,周良顧」之語。長子主,拜都騎尉,早卒。次子業都尉,後封都鄉候。
小 喬 歷史名媛。祖籍不詳。東漢末,隨父喬公(軼名)避曹操亂,定居於廬江皖縣( 今潛山縣)。建安四年(199)孫策、周瑜率軍破皖城。策納大喬,瑜納小喬。今潛山縣城北郊 有「喬公故址」和二喬傾倒妝殘脂剩粉的「胭脂井」。
桓 范(?~249) 字元則。三國時沛國要(今淮北市)人。有文才。建安(196~220)末入函相府,與王象等共撰《皇覽》。延康元年(220)為羽林左監。明帝時曾任中領軍、尚書、 征虜將軍、東中郎將、兗州刺吏等。正如(240~249)間任大司農,為曹爽謀劃,號稱「智囊 」。司馬懿起兵討魏時,范勸爽挾魏帝到許昌,爽不聽。曹爽被司馬懿所殺,范亦被誅,著 有《世要論》12卷,或稱《桓范新書》。
曹 洪 (?~232) 字子廉。曹操堂弟。操起兵討董卓,至滎陽,為徐榮所敗,洪以己馬贈操,又將家兵千餘人並募兵數千人,與操會合,使操軍復振。後從征張邈、呂布,以功任鷹揚校尉,遷揚武中郎將。獻帝都許,任諫議大夫。以征劉表有功,遷厲鋒將軍,封明亭 候。文帝即位,為衛將軍,遷驃騎將軍,進封野王候。明帝時,任後將軍,更封樂城修,復任驃騎將軍,卒謚恭。
曹 仁(168~223) 字子孝。曹操從弟。少好弓馬,漢末從曹操為別部司馬。從破袁術 ,攻陶廉,擒呂布,平黃巾軍,迎獻帝都許昌,皆有功,以儀郎督騎封都亭候。從平荊州, 行征南將軍留屯江陵。周瑜來攻,仁令部將牛金出戰,牛被圍,仁率數十騎解圍,眾服其勇 。轉封安平停候。曹操討伐馬超,仁任行安西將軍,督諸將拒潼關。文帝即位,拜車騎將軍 ,都督荊、揚、益諸州軍事。進封陳候,任大將軍、大司馬。卒謚忠。
魯 肅(172~217) 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屬定遠縣)人。出身土族,喜讀書、好騎射。 曾贈三千斛米與居巢長周瑜,並結為友好,後被周瑜薦與孫權。孫權問以天下大計,肅道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立江東,以觀天下」,為孫權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肅與周瑜堅決主戰,建議孫權聯結劉備,共拒曹軍,為孫權採納。任贊軍校尉,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周瑜死後,任奮武校尉,代領其軍。後拜漢昌太守、偏將軍。從孫權破皖城,拜橫江將軍。善治軍,長於文辭,思主弘遠,《吳書》稱其有過人之明。
呂 蒙(178~219) 字子明。東漢汝南富陂(今屬阜南縣)人。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 ,代統領其部。從孫權征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孫權勸其 多讀史書、兵書,遂發奮,後「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漢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卒,代領其軍,奉命守陸口。二十四年,率主力抵襄陽、樊城,為大都督,直趨江陵,戰 艦偽裝商船,士卒扮為商人,晝夜兼程至公安,迫使蜀守將傅士仁歸降,佔領荊州。旋因病卒。
曹 真(?~213) 字子丹。東漢市國譙(今亳州)人。曹操族子。少孤,為曹操收養。授虎豹騎。以鎮壓靈丘黃巾軍有功,封靈壽亭候。建安二十二年(217),以偏將軍從曹洪與劉備部戰於下辯,升中堅將軍,次年九月,領中領軍。延康元年(220),為鎮西將軍,進封東鄉候。黃初三年,任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後任中軍大將軍。七年,曹睿即位,受遺詔輔政,封邵陵候,授大將軍。太和四年(230)升太司馬,每次出征,與將士同甘苦, 軍賞不足,動用家財,獎勵士卒。後因病回洛陽。卒謚元候。
曹 丕(187~226) 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東漢建安十六年(211)為五官中郎 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太子。曹操死,嗣位為丞相、魏王,旋代漢稱帝,國號魏,都洛 陽。在位期間,效法漢文帝實行清靜無為,與民休息政策,制訂「九品中正法」,使世族門閥統治開始確立。好文學,為當時文壇領袖。其詩「燕歌行」為現存最以早一首七言詩。所 著《典論·論文》為我國較早之文藝理論批評專著。現存詩歌約40首。有《典論》5卷、《 列異傳》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文帝集》。謚文帝。
曹 植(192~223) 字子健。建安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少聰敏,頗得其父寵愛,幾次欲立其為太子,因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而失寵。初封東阿王,不久改封陳王。曹丕即帝位後,屢次將其貶爵徒封,鬱郁不得志而終。其詩歌藝術性極高,對``五言詩發 展起極大推動作用。今傳《曹子建集》10卷。
嵇 康(223~262) 字叔夜。三國魏譙郡 (含濉溪縣臨渙)人。孤貧,及長與魏宗室結 為姻戚。官至中散大零星,世稱嵇中散。博學多通,好老莊及氣功。善鼓琴,工書畫,與阮 籍齊名,為「竹林七賢」之一。其哲學思想,主張「元氣陶鑠,眾生稟焉」,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之說,反對儒家繁瑣禮教,在政治上表現為剛腸疾惡,鋒芒筆露。其朋友山濤( 巨源)投靠司馬氏任吏部尚書,勸康做官,憤與山濤絕交。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深為不滿,因而直接觸犯了利用禮教圖謀纂奪的司馬昭政治集團,被誣陷處死。今傳《稽中散集》10卷, 另有畫《獅子擊象圖》、《巢由洗耳圖》等。
王 蕃(227~266) 字元和。三國時吳國廬江郡(治今潛山)人。歷任尚書郎、散騎中常侍等職。博覽多聞,兼通術藝,在天文、數學領域多有成就。他根據張衡的渾天說和自己觀察天象的經驗,製作「渾儀」(即天球儀)。「渾儀」圓周為一太零九寸五分,靈巧而實用, 撰有《渾天儀圖記》,分周天為365.25度,立黃道與赤道交角為24度(今測定為23.5度),為我國天文家作出重要貢獻。在數學上,研究出圓周率為π=3.1555,為當時一項重要數學成 就。為人高尚耿直,名重一時。甘露二年(266)被吳主孫皓以「酒醉失禮」殺害。
劉 伶(約221~292) 字伯倫。晉沛國(今淮北市)人。魏末曾任建威將軍。晉武帝時對策,申述「無為而治」之義被黜。司馬氏擅權,伶縱酒放浪以示對黑暗統治的滿及對禮法的 蔑視。黨乘鹿車;攜壺酒,使人荷鍬相隨,道:「死便埋我」。與阮籍、嵇康等合稱「竹林 七賢」。有《酒德頌》較革教員。另有詩《北芒客舍》等。
恆 溫(312~373) 字元子。彝子。年輕時「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曾為琅琊太守 ,尚明帝長女南康公主,拜駙馬都違法,遷徐州刺史。繼任荊州刺史,封安西將軍。晉永和 二年(346)率兵西倀,直指成都,收復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騎四萬,自浙川以征關中,發江陵水軍,水陸並講,連敗前秦軍。十二年, 任征討大都督,統領司、冀、州軍事。二次北伐,抵伊水,與姚襄距水面戰,大敗姚軍、收 復濟陽。封南郡公。後加授並、司、冀三州都督,不受,加封侍中大司馬,太和四年(369) 任平北將軍,領徐、兗二州刺吏。率兵五萬,第三次北伐,進攻前燕。糧道被前秦斷截而敗歸。威安元年(371)前秦符堅率兵攻晉,屯兵洛澗。溫率兵自廣陵迎敵,大破秦軍。後廢司 馬奕,立司馬昱,掌朝中大權。有文集20卷傳世。
桓 伊 字叔夏,小字子野。東晉 (今濉溪縣臨渙)人。桓景之子。初為大司馬參軍, 授淮南太守,進督豫州十二郡和揚州之江西五郡軍事,任建威將軍、歷陽太守等。與謝玄共 破王鑒、張蚝等,以功封宣城縣子。又進都督豫州諸軍事、任西中郎將、豫州刺史。與謝玄 、謝琰在淝水之中大敗符堅,以功封永 縣候,進號右軍將軍。太元九年(384)後,遷都督 江州、荊州十郡、豫州4郡軍事,任江州刺史,征拜護軍將軍。善音樂,為江左第一,並以 吹笛著名。杜牧《潤州》詩中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之句。琴曲《梅花三 弄》即據其笛曲改編。卒於官,贈右將軍,加散騎常侍,謚號烈。
戴 逵(約325~395) 字安道。東晉譙郡 (今濉溪縣臨渙)人。後居會稽剡縣。博學多能,「善屬文,能鼓琴,工書畫,少時曾以白瓦屑和雞蛋汁作鄭玄碑,時稱絕妙。曾就學於范宣。所畫人物、山水、走獸「情韻連綿,風趣巧拔」,「荀勛、衛協之後,實為領袖」( 謝赫《古畫品錄》)。《歷代名畫記》著錄其畫作《阿谷處女圖》、《孫綽高士像》、《胡人弄猿畫》、《董威輦詩圖》、《濠梁圖》、《孔子弟子圖》、《金人銘》、《三馬伯樂圖 》等。擅長雕刻及鑄造佛象。首創乾漆夾 雕塑法。曾塑「五世佛」,與顧愷之壁畫「維摩詰象」和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並稱「三絕」。畢生以藝術創造為樂,不趨榮華 ,遠避權貴。太襯王聞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曰:「戴安道不為王門憐人。」孝武帝「 束帛」聘為散騎常侍、國子博士,固辭不就,遠去吳地避之。另著有《釋疑論》、《竹林七 賢論》2卷(已佚)、《閑游贊》、《水贊》、《琴贊》、《高興賦》、《流火賦》、《酒贊 》等。 何尚之(382~160) 字彥德。南朝宋廬江縣(今霍山)人。少輕薄,及長,以操行見稱 。與謝混相知。初為臨津令,補劉裕府主簿。從征長安,以功賜爵都鄉侯。宋文帝時任尚書 令。孝武帝時官至左光初,開府議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勸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萊、瀛州三山,以免勞民傷財。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講學,一時四方名士 紛紛慕名而來,謂之「南學」。著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南北朝: 何尚之(382~160)字彥德。南朝宋廬江潛縣(今霍山)人。少輕薄,及長,以操行見稱 。與謝混相知。初為臨津令,補劉裕府主簿。從征長安,以功賜爵都鄉侯。宋文帝時任尚書令。孝武帝時官至左光初、開府議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勸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萊、瀛州三山,以免勞民傷財。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講學,一時四方名士紛紛慕名而來,謂之「南學」。著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何敬容(?~549) 字國禮。南朝梁廬江潛縣(今霍山)人。出身世家,20歲時,選尚齊武帝女長城公主,拜駙馬都尉。入梁後,歷任秘書郎、太子舍人、尚書殿中郎、太子洗馬、中書舍人、秘書丞、楊州尚書、官至宰相。任吳郡太守時,為政勤恤民隱,辨訟如神,視事4年,治為天下第一。任宰相時,善理政,改變了宋以來崇尚玄學、清談文義、不問政務的頹 廢風氣。後因妾弟費慧明夜盜官米,為其解脫,被劾免職。復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圍於台城,次年卒。
五代十國:
朱 溫(852~912) 原名朱全忠。碭山人。唐乾符四年(877)與次兄朱存參加黃巢起義。黃巢建 立大齊政權時任州防禦使,後叛巢降唐,破巢軍,唐昭宗賜名為「全忠」。天復元年(901) 晉封為梁王。唐昭宗賜號「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天佑 四年(907),殺唐朝末帝李 , 代唐稱帝,改名晃,建都汴,國號梁,為後梁太祖。乾化二年,(912)被其子朱友珪慘殺。 葬於河南伊闕縣,號宣陵。
朱友貞(888~923) 後梁末帝,朱溫子。朱溫即帝位,封為均王,任左天興軍使、東京 馬步軍都指揮使。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殺死其父朱溫,即帝位,朱友貞為東京留守 、開封尹。次年,與趙岩等密謀推翻朱友珪 。鳳歷元年(913)即帝位。36歲卒。
楊行密(852~905) 初名行愍,字化源。唐末廬州合肥(今長豐縣)人。唐末起兵據廬州 。中和三年(883)任廬州刺史。後又擊敗畢師鐸和秦彥,殺宣州刺史趙鍠 。龍紀元年(889)任 宣州觀察使。景福元年(892)又殺孫儒,入揚州,任淮南節度使,占據淮南、江東等地。後 遷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復二年(902)受封為吳王,天佑二年(905)卒。
宋:
陳 翥(982~1061) 字鳳翔,號虛齋,別稱閉戶先生。出生於世宦之家。14歲入庠, 不惑之年,「盾破功名」,將自家數百畝山地用作泡桐的生產和研究,寫成中國和世界上 最早論述泡桐的專著《桐譜》,對泡桐的種類、習性、種植、採伐、用途等都作了較為全面 的介紹。著作甚多,內容涉及天文、地理、儒、釋、道、農、醫、卜算,計26部、182卷。 曾纂修《陳氏宗譜》。現僅有《桐譜》傳世。
包 拯(999~1062) 字希仁。宋廬州合肥(今合肥市)人。天聖間舉進士,歷任大理監 事,建昌知縣,轉和州稅監、天長知縣、端州知州。遷殿中丞、監察御史。後任天章閣待制 、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嘉 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以廉潔著稱,執法 嚴峻,杜絕吏奸,不畏權貴。其事跡為舊小說和戲曲取為題材,流傳日廣,被作為「清官」 形象,為歷代民眾所稱頌。遺著有《包孝肅奏議》。中華書局於1963年出版了《包拯集》。 梅堯臣(1002~1060) 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讓子。少時應進士不第,以叔詢蔭調河 南主簿。與錢惟寅、歐陽修為忘年交。歷任德光、建德、襄城縣令,監湖州稅。召試賜進士 出身,改太常博士,補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書成未奏而卒。 所作詩歌深遠古淡,間出奇巧,對宋代詩風轉變影響極大。著有《宛陵集》60卷、《唐載記 》26卷、《毛詩小傳》20卷、《孫子注》13篇、《續金針詩格》等。
高太後(1032~1092) 乳名滔滔,即宣仁太後。宋英宗皇後,神宗生母,高瓊曾孫女, 高遵惠之女。其弟高士林,涉獵經史,頗有才幹,長期任內殿崇班,英宗欲提拔之,拒。神 宗繼位,念其舅家皆勛臣名半,欲為其營建府第,高亦不許,神宗多次勸說,始允賜高家一 遠離望春門外空地,而一切費用全由其付給。哲宗9歲繼位,高以太皇太後名義聽政,任用 司馬光,文彥博為相,廢除王安石新法,割安韁、葭蘆、浮圖、米脂四寨給四夏。
李公麟(1049~1106) 字伯時,宋寧熙二年(1069)舉進士,歷南康長恆尉、泗州錄事參 軍、御史檢法至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辭官還鄉,先後穩居春秋山、龍眠山等地,號龍眠 居士。好古博學,長於詩,工書法,尤擅長繪畫。其畫法受顧愷之影響,又師法於吳道子, 所創「掃去粉黛,淡毫輕墨」的白描畫法對後世影響極大。亦善畫山水,間有花鳥雜畫之作 。南宋機師古、元代趙孟 、張渥、至明、清的仇英、丁雲鵬、陳老蓮、肅雲從等著名畫家 ,無不祖述其白描畫法。主要作品有《西園雅集圖》、《羅漢圖》、《揭缽圖卷》、《五百 應真圖》、《考經圖卷》、《五馬圖》、《龍眠山莊圖》等。
方 臘(?~1121) 舊名朕。出身貧苦,以種田和箍桶為業,曾到浙江青溪縣(今淳安) 幫工。因不堪花石綱之擾,利用明教組織發動飢民「仗義而行」。宋宣和二年(1120)秋,在 浙江青溪漆園(今淳安葉家村洞源)中誓師起義,自號「聖公」,年號「永樂」,建立農民政 權。同年十一月下旬在青溪、息坑全殲兩浙都督蔡遵、顏坦所部5000餘人。十二月三日集中 2萬人馬攻克睦州,旋又連克歙縣、休寧、杭州。半年內攻佔6州52縣。宋王朝派童貫率15萬 軍隊鎮壓,義軍因兵力分散、又因洪載等人叛變,接連失利,杭州、青溪相繼失守,後退守 幫源洞。三年四月下旬,宋軍攻入幫源,因叛徒告密,方臘等義軍將領被俘,八月在汴京就 義。余部在呂師襄等人領導下轉戰溫州、台州等地,直至次年秋。
呂本中(1084~1145) 字居仁,號紫微。世稱東萊先生。宋壽州(今屬壽縣)人。呂好問 之子。初授承務郎。宋元符(1098~1100)中任洛陽主簿。宣和六年(1124)任樞密院編修官。 靖康元年(1136)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中書舍人。八年,任中書舍人兼權直學士院。敢 直諫,因忤秦檜被罷官,提舉太平觀。卒謚文清。其詩深受江西詩派影響。小詞俚俗清新。 曾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著有《東萊先生詩集》20卷、《紫微詩話》、《童蒙訓》2卷、 《官箴》。
宗 杲(1107~1163) 字縣晦,號妙喜,原姓溪。南宋高僧。13歲入惠雲寺,次年為衲 於郡中景德寺。後持行,向張商英求銘。張稱其為「英爽衲子」,字「妙喜」。宋宣和六年 (1124),在汴州參謁禪師園悟克勤。禪師道:「薰風向南來,殿閣生微涼」。遂豁然領悟。 得園悟許可,與之分座講法,以雄辨聞名。紹興七年(1137),居徑山能仁寺。十一年,因不 滿秦檜投降金人和議政策,被誣與張九成「謗訕朝政」,奪去衣牒,充軍衡州、梅州、福建 洋嶼等地。二十六年赦免,恢復僧服,往明州阿育王山。三十二年,孝宗聞其名召對,賜名 「大慧禪師」,並御書「妙喜庵」三字賜之。後在雲居山唱看話禪,開禪宗參話頭之先。圓 寂後謚「普覺」,
C.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是什麼意思
1、這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首先即是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與小的境界與認識也就是說宇宙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是無量無邊,無垠無涯的。 一朵花一個世界,一片葉子有一個天堂,一沙一無窮盡的宇宙。
2、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一片菩提葉就代表著一棵菩提樹。從深沉上理解,一朵花雖然沒有一個世界那麼大,但是一朵花所涵蓋的一切與一個世界所涵蓋的一切是沒有區別的,一片菩提葉雖然不能和整個菩提樹相比其外在的形狀大小,但是一片菩提葉所含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與一棵菩提樹所具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是沒有區別的。
3、。言下之意就是整個世界是一體的,是共性的,花雖然很小,但是它涵蓋了整個世界的體性,葉雖然只是一片菩提葉,但是它代表著整個菩提樹所具有的菩提智慧,就如佛性是大千宇宙中眾生的共性,雖然說一個眾生與大千宇宙相比是渺小的,但是他所具備潛隱的佛性是無上的,是涵蓋著大千宇宙中的一切智慧。
4、《廬山東林寺三笑庭聯》亦有「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之說法。
(3)梅花與佛學擴展閱讀
1、一花一世界(亦稱一花悟世界)一句詩句,包含濃厚的哲學意味,是凡人俗世中所悟出世界中,最高境界的一句名句。
2、《梵網經》卷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
參考資料網路-一花一世界
D. 佛教中蓮花代表什麼
在佛經中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凈野遊逗土的蓮花千瓣以上。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因為它生長於污泥,綻開於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層涵義。而蓮花除了蓮瓣,還有蓮蓬、蓮子,蓮瓣、蓮蓬可觀賞,蓮子可食用;蓮子又可生長,栽培更多的蓮花。蓮花開放於炎熱夏季的水中,炎熱表示煩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這都是蓮花所表徵的美德。所以,比喻從煩惱得到解脫而生於佛國凈土的人,都是蓮花化生的磨槐。 三界的眾生,以淫慾而托生,凈土的聖人,則是以蓮花而化身,因此,蓮花表示清凈的功德和清涼的智慧。對於聖人而言,是無形的,顥現於凡夫之前,便以人間所熟悉的形象來表現。所以,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中介紹凈土佛國中的聖賢,都是以蓮花為座;或坐、或站,都在蓮台之上,是代表著他們清凈的法身,庄嚴的報身。(聖嚴法師著《學佛群疑》) 客:佛教用蓮華是什麼意思? 僧:我國用梅花作國花,是象徵我們的民頌賣族精神,佛教用蓮華,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為法性平等,法力無邊,其救度眾生的功能,如水滋潤萬物。蓮華性習水,且有花則實,好比眾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離諸熱惱,圓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別的花當然也可以,但有形不應名之過。如用蘭花或玫瑰,你定會說,佛法淵博,猶如大海,應用蓮花較為合理。我想這是很可能的事。附帶的說明一點,我們眾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蓮花,是彌陀的願力和眾生的願力所成,好像我們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一樣,如明此理,就不會感到奇怪。(知義法師著《初機學佛決疑》) 佛菩薩為什麼都坐蓮花,而不坐其它之花呢? 蓮花(學名Nelumbonucifera)表徵清凈無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為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這種美德與特徵,佛陀喜歡拿蓮花作譬喻。 眾生輪回六道,沉迷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不知決覺悟,越陷越深。慈悲的佛陀就告訴我們說:五欲六塵之欲樂,沾不得,染不得,應該體會五欲六塵空幻不實,如幻如化,要出離五欲六塵才能解脫自在,修學佛法者,要效法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之精神。 蓮花在佛門中,為佛菩薩所常拿來作譬喻,表徵著清靜、無染、光明、自在、解脫之義。其它之花,佛陀就較少比喻,佛陀坐蓮花顯的很庄嚴,清凈自在,安詳無比;假使佛陀坐在茉莉花上,不是顯得怪怪的嗎?不但不庄嚴,而且佛陀當下就顯得沒有氣質了,遜色多了,不是嗎?(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其他相關文章
E. 不經一番風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的作者是什麼代詩人
轉自某網友
「不經一翻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
這是我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俞振飛老先生在向演員們傳授技藝經驗時說的話,也是他發自肺腑的感受。
《談勤奮 》
天才的身邊總是跟著勤奮二字,確實「不經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這是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俞振飛老先生向青少年演員傳授技藝時說的,也是他發自肺腑的感受。亦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勤」是成為天才的根本。
我們看到,一切有成就的人,無模核不是經過勤奮的努力成就他們的豐功偉績的。愛迪生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他一生就是在勤奮中度過的,他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工作和實驗上。他發明了許多的東西,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被人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少有的「天才」。到底什麼是天才呢?「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血汗。」這是愛迪生用自己的經驗給「天才」所作的正確解釋。「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法國大文學家福樓拜經常用這句話教導莫泊桑。事實證明了這句話是完全正確的。莫泊桑在福樓拜的指導下,勤學苦練,從二十歲就開始勤奮寫作,直到三十多歲才發表了短篇小說《羊脂球》,而那時他的習作草稿在書房已堆積得與書桌一樣高了。映入腦海的又是「勤」。
沒錯,「天才就是無止境的刻苦勤奮的能力。」有許多事例都證明了這一點。李時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醫學家。他一生奔波於祖國的大江南北,耗盡畢生精力才寫了《本草綱目》。今天,那些有著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也無不是依靠「勤」才為人類做出貢獻的。我國的數學家陳景潤同志攀登數學峰巔摘取數學皇冠明珠的事跡,已在人們中間廣為傳頌。他的成就不也是靠「勤」嗎?那整整六麻袋的稿含碼塌紙就是他「勤」談圓的最有力的見證。可見,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是與勤奮分不開的。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奮地學習,勇敢的進取,是一切成功的秘訣;安於現狀,畏縮不前,不管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場合都會使人沒有出息。珠峰高度有限,而攀登之道無窮。前進,是絕無止境的。但是如果不勤奮努力,不要說攀登,即使是挪動一寸也是不可能的。
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看到勤奮者與懶惰者的區別在於「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惟有勤奮者,才能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里獵取到真知,才能不斷開拓知識領域,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人的心中普遍存在著一種勤奮向上的傾向,這是人類在同大自然搏鬥中積累而成的。但若不加以刻意培植,那麼勤奮也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成為一個庸庸碌碌的人。因此,一個人要把宏偉的志願與勤奮結合起來,這樣才有所作為。
F. 具有梅花的精神的名人
先秦兩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謚敬仲。潁上縣北管谷村人。春秋時傑出政治家。 出身貧寒,早年與鮑叔牙游,合夥經商,因母老家貧,常受鮑叔牙資助,成為摯交。齊襄公亂政時,助公子糾與公子小自爭位,失敗後,經鮑叔牙推薦,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治齊40年,對內政、經濟、軍事進行全面改革,制訂一系列富國強兵方略。提出「倉 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把禮、義、廉、恥看作國之四維,以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牧民》)。特許於庶民中選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視獎勤罰惰。並合理劃分行政區域,將行政組織同軍事編制相結合,統一軍政領導,增強國防力量。從此,國力大振。對外以「尊王攘夷」相號召,「九合諸候,以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約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戰國時蒙(今屬蒙城,一說河南商丘和山東曹縣)人。著名哲學家、文學家。和梁惠王、齊宣王山時,與惠施是朋友。嘗為蒙漆園吏, 後棄官隱居,編織草鞋、濮垂釣,曾借貸於監河候。楚威王厚禮延請,許其為相,庄嘲而不納,「終身不仕」。妻死,鼓貧而歌。莊子為繼老子以後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對玄學、佛學、理學影響極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內容豐富,氣勢磅礴,筆鋒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唐玄宗賜號為「南華真人」,著作《莊子》亦稱《南華真經》,計52篇,現存33篇(內篇7,外篇15,雜篇11)。內篇集中代表莊周思想;外篇、雜 篇則是以後莊子學派言論匯編。《史記》有傳,蒙城有莊子祠,蘇軾為之記。
甘 羅 戰國末期下蔡(今屬潁上縣甘羅鄉)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孫。12歲為秦相呂不韋家臣。秦使張唐去燕國為相,唐因曾為秦昭王討伐趙國,恐路討趙國時趙王挾恨報復。呂不韋親請張唐,仍不肯出使。甘羅別出奇討,先以利害說服張唐,又逢願為秦為大使赴趙,說服趙王,先割五城與秦,以廣河間,再聯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懷來東南)30城,獻11城給秦。由於是甘羅深受嘉許,封為上卿。死後葬於潁上城東35華里的潁水河畔,今穆崗子南側。
陳 勝(?~前208) 字涉。陽城(今屬固鎮縣人,一說河南登封東南)人。雇農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漁陽(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誤期,按秦律當斬。遂與吳廣在蘄縣大澤鄉(今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同行戍卒九百人起義。各地紛紛響應,隊伍發展至數萬人,並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為王。旋派兵攻取趙、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軍進攻關中。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率軍反擊 ,失利退下城父(今渦陽東南),為叛徒庄賈殺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漢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說桐城)人。好奇計。秦末勸項梁立楚王後裔為懷王。秦軍圍巨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等救趙,為末將。後為項羽重要謀士, 輔佐項羽稱霸諸候,被尊為「亞父」。封歷陽候。屢勸項羽早除隱患,父掉劉邦,曾設「鴻門宴」,計不為項羽所用。後項羽中劉邦的反間計,疑增,削其權力,遂憤而離去,途中背發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亞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時六縣(今六安縣)人。少受黥刑,又稱黥布。初為驪山役徒,修築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驪山刑徒起義,響應陳勝、吳廣。尋歸附項梁,從項籍救趙,渡河擊秦軍,獲巨鹿大捷。常為軍中先鋒,威震一時。秦亡後,項羽封其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縣城北)。楚漢戰爭中歸漢,以淮南之眾與韓信、彭越會師,滅項羽於垓下。封淮南王。漢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韓信、彭越相繼被殺,遂舉兵反漢,戰敗逃亡江西,為長沙王吳臣誘殺。
張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屬亳州市)人。其祖為韓貴族。秦滅韓後,結交刺客,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遂。後更改姓名,隱於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眾歸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韓王,良任司徒。韓王為項羽所父,復雜劉邦,為劉重要謀士。劉邦率軍人咸陽,留戀宮廷生活,良與樊噲力勸劉邦封閉宮室府庫, 還軍霸上。楚漢戰爭時,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城、籠絡韓信等策略,並主張追擊項羽,徹底消滅楚軍,皆為劉邦所採納。曾與韓信整理編次春秋戰國以來各家軍事著作。 漢朝建立,封留候。
G. 濟群法師《初入佛門的四點意見》
有幸到丹霞山參加學佛夏令營,能夠在這七天內同大家一起探討佛法,我感到很高興。學佛夏令營近年來在台灣等地很盛行,台灣的佛光山、圓光佛學院等各個道場,每年都要舉辦各種形式的夏令營,如小學生夏令營、中學生夏令營、大學生夏令營、教師夏令營等等,以此方式把佛法推廣到教育界。但在大陸舉辦類似的夏令營還屬首創,因此我們大家珍惜這次哪春機會,同時我也由衷地希望,通過這次夏令營,能帶動起國內知識青年學佛的風氣。
學佛夏令營的舉辦目的是普及佛法,常言道:「禪門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對於一個初學者,想進入佛法的殿堂誠非易事,為此,我給大家提供四點意見:
一、從無心進入佛法
大家來這里來參加學佛夏令營,雖然人是到了,對外面的世界可能或多或少還有牽掛之心,或是對家庭的牽掛,掛念父母妻兒;或是對學業的牽掛,暑期作業還沒有如期完成;或是對事業的牽掛,公司的發展前景不知如何……如果是帶著這些牽掛來的,那就很難保證你在這七天時間沒會有多少收獲。所以,我要告訴大家,既然到這里參加夏令營,至少在這期間必須把家庭、學業、事業通通放下,不要有任何牽掛之心,也只有這樣,才能專心地學習佛法。
其次,不能有是非得失之心。到寺廟里來學習佛法,不能對寺院生活妄加評論,因為我們對寺院的生活、規矩還不了解;更不能對出家人妄加評論,我們要以恭敬的心去對待所有的師父,只有從恭敬中才能增長自己的功德。如果你們因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寺院生活而妄加評論,就會在無意中產生罪過,結果只會和你們來學習佛法的目的相違背。
另外,我們到山上來是為了學習佛法,不是為衣食住行,所以不能在飲食住房方面存有得失之心。《維摩詰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維摩詰居士病了,文殊菩薩帶領百千弟子前去探望。維摩詰居士和文殊菩薩一直講論佛法,過了中午還沒飯吃,這時就有人提議:到你家裡來,怎麼到這個時候還不招待?維摩詰說:你們是為法來,不是為食而來。同樣,你們到山上參加夏令營,也要懷著這樣的心情,不能存有是非得失之心,才能學到佛法。
進入佛法大海,最重要的還要消除固有的思想觀念。一個人的思想觀念與他成長的文化環境有很大關系,解放以來,我國的文化教育,從基礎的中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基本都是遵循唯物主義的指導思想,與佛教的某些思想存在一定的距離。現在,你們既然到山上來學習佛法,我希望你們暫時把這些觀念放一放,待學習佛法之後,可以再用你們的思想去比較,然後決定如何取捨。
無心就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觀念空掉,用空靈的心境來學佛法,就像一個杯子,如果裡面盛滿水,勢必無法再往裡面倒,只有把杯中原有的水倒掉了,才能往裡添水。學習佛法也是這樣,如果不能把得失心、是非心、牽掛心以及固有的觀念去掉,便學不到佛法。
二、從信心進入佛法
佛法的體系有四大部份:就是信、解、行、證。信是對佛法的信仰,解是對經論的理解,行是依理論產生實踐。佛法與哲學的區別也正在於此,哲學但有理論,而佛法既有哲學的理論搜李,又有科學的實證。
但佛法的理論與實踐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學佛須先有信仰。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於高深的佛法理論,一時難以深入地理解。比如佛教所講的三世因果,平常人只能看到現世,看不到前生也看不到來世,這種情況怎麼辦呢?只有以信仰來接受。平時,我們已經習慣於依賴自己的感覺,但我們的感覺是不可靠的:坐飛機時,我們感覺不到飛機的運動,其實飛機跑得很快;坐船時,我們看到兩岸的青山在移動,其實是船在跑。正因為我們的感覺常常是錯覺,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時,需要靠信仰的力量來接受佛法。佛經裡面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也就是說,信仰既李漏耐是成道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源泉。《大智度論》曰:「信如手」,我們的生活是靠雙手來創造,同樣的,佛法的學習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假如我們沒有信仰,那就很難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益,就只能入寶山而空手歸。
所以在佛經里有這樣一句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佛法的信仰與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又不同。基督教和天主教強調的是「信者得度」,但學佛僅僅有信仰還不夠。沒有解和行,照樣得不到佛法的益處。信仰只是我們學佛的契入點,要進一步修行乃至了脫生死,還需要通過解和行,也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三、從疑心進入佛法
佛法的學習要靠信仰,但佛教所提倡的信仰並不是一味的愚信,在學佛的過程中,我們還多少要保留一點懷疑的成份,只有帶著問題來學習,我們才能夠學好佛法。
我們來到丹霞山,會看到很多出家師父在大殿念經或在禪堂坐香,作為一般遊客,隨便看看也就走過去了,不會有進一步探究的想法。可我們到這里來學習佛法,就要對所看到的現象進行思考:這些師父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拋棄紅塵?為什麼要拋棄物質享受?他們的人生目標又是什麼?正因為有了這些問題,我們才會去探討,去學習,去實踐。
又如我們學習教理,肯定會對許多問題搞不明白,這就需要向法師們請教,對佛法的認識才能提高。在學習教理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佛教的許多觀念與我們以往的認識都是不同的。通常人們認為:人死如燈滅,人死了就沒有,可是佛法講三世因果,既然佛法是這樣認為,那它的理論根據是什麼?只有勤於提問,勤於思考,我們才能學到更多。如果我們固執己見或對人雲亦雲,那是學不到佛法的。
禪宗是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禪宗的修行就提倡懷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就是說,你的懷疑有多大,你所能夠悟到的程度就有多大;如果你什麼都不懷疑,麻木不仁,馬馬虎虎就過去了,那就什麼也不懂了。所以禪宗祖師叫人參話頭,起疑情,其中有個問題是「父母沒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想過?我想你們誰也沒有想過。而禪師們就將此類話頭作為修行的途徑,一直參,一直參,甚至參到臉也腫了,腳也腫了,渾身都腫了,突然間碰到一種條件的刺激,一下子就開悟了。這就說明,只有通過大疑才能大悟。
所以,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需要有一份疑心,沒有疑心是不行的。疑心和信心並不矛盾的,懷疑是為了更好地堅定自己的信仰。
四、從悟心進入佛法
凡夫為什麼會流轉生死呢?原因就是迷。
迷也就是無知: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生前,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死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們從來都搞不清楚。正因為我們的迷導致了生死流轉,所以要解脫生死痛苦,就要有悟心,也就是徹底的覺悟。佛就是覺者、智者的意思,有了覺悟和智慧才能進入佛法。
佛法在哪裡呢?可能有人會認為在寺院里、在經教中。其實這種答案只是對了一半,佛教里有部經典叫《金剛經》。經中講:一切法都是佛法。禪宗祖師也有過類似的開示:「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無非中道」,祖師還告訴我們:「平常心是道」。道在什麼地方?佛法在什麼地方?其實就在日常生活中。但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佛法呢?就要有一顆智慧的心。
禪宗里有許多祖師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開悟的,並不是在大殿里念經念開悟的,也不是在佛堂里拜佛拜開悟的。有位祖師叫靈雲禪師,有一次他在房間里用功修行,出來時看到外面的桃花開得火紅一片,剎那間就開悟了,他當時還留下了這樣一首詩:「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這是見到桃花而悟道,還有位比丘尼是因見到梅花而悟道,這樣的例子簡直舉不勝舉。
同學們到這里來參加夏令營,在這七天的時間里,無論是從出坡勞動中,還是從坐禪誦經中,或是從課堂聽講中,都要能夠用你們的智慧去觀察思考,只有這樣,你們才可以進入佛法,得到佛法的受用。
以上是我給大家提供的進入佛法的四點方便,希望同學們通過本次夏令營生活,能夠如願以償,法喜充滿,謝謝。
有幸到丹霞山參加學佛夏令營,能夠在這七天內同大家一起探討佛法,我感到很高興。學佛夏令營近年來在台灣等地很盛行,台灣的佛光山、圓光佛學院等各個道場,每年都要舉辦各種形式的夏令營,如小學生夏令營、中學生夏令營、大學生夏令營、教師夏令營等等,以此方式把佛法推廣到教育界。但在大陸舉辦類似的夏令營還屬首創,因此我們大家珍惜這次機會,同時我也由衷地希望,通過這次夏令營,能帶動起國內知識青年學佛的風氣。學佛夏令營的舉辦目的是普及佛法,常言道:「禪門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對於一個初學者,想進入佛法的殿堂誠非易事,為此,我給大家提供四點意見: 一、從無心進入佛法大家來這里來參加學佛夏令營,雖然人是到了,對外面的世界可能或多或少還有牽掛之心,或是對家庭的牽掛,掛念父母妻兒;或是對學業的牽掛,暑期作業還沒有如期完成;或是對事業的牽掛,公司的發展前景不知如何……如果是帶著這些牽掛來的,那就很難保證你在這七天時間沒會有多少收獲。所以,我要告訴大家,既然到這里參加夏令營,至少在這期間必須把家庭、學業、事業通通放下,不要有任何牽掛之心,也只有這樣,才能專心地學習佛法。其次,不能有是非得失之心。到寺廟里來學習佛法,不能對寺院生活妄加評論,因為我們對寺院的生活、規矩還不了解;更不能對出家人妄加評論,我們要以恭敬的心去對待所有的師父,只有從恭敬中才能增長自己的功德。如果你們因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寺院生活而妄加評論,就會在無意中產生罪過,結果只會和你們來學習佛法的目的相違背。另外,我們到山上來是為了學習佛法,不是為衣食住行,所以不能在飲食住房方面存有得失之心。《維摩詰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維摩詰居士病了,文殊菩薩帶領百千弟子前去探望。維摩詰居士和文殊菩薩一直講論佛法,過了中午還沒飯吃,這時就有人提議:到你家裡來,怎麼到這個時候還不招待?維摩詰說:你們是為法來,不是為食而來。同樣,你們到山上參加夏令營,也要懷著這樣的心情,不能存有是非得失之心,才能學到佛法。進入佛法大海,最重要的還要消除固有的思想觀念。一個人的思想觀念與他成長的文化環境有很大關系,解放以來,我國的文化教育,從基礎的中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基本都是遵循唯物主義的指導思想,與佛教的某些思想存在一定的距離。現在,你們既然到山上來學習佛法,我希望你們暫時把這些觀念放一放,待學習佛法之後,可以再用你們的思想去比較,然後決定如何取捨。無心就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觀念空掉,用空靈的心境來學佛法,就像一個杯子,如果裡面盛滿水,勢必無法再往裡面倒,只有把杯中原有的水倒掉了,才能往裡添水。學習佛法也是這樣,如果不能把得失心、是非心、牽掛心以及固有的觀念去掉,便學不到佛法。 二、從信心進入佛法佛法的體系有四大部份:就是信、解、行、證。信是對佛法的信仰,解是對經論的理解,行是依理論產生實踐。佛法與哲學的區別也正在於此,哲學但有理論,而佛法既有哲學的理論,又有科學的實證。但佛法的理論與實踐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學佛須先有信仰。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有限,對於高深的佛法理論,一時難以深入地理解。比如佛教所講的三世因果,平常人只能看到現世,看不到前生也看不到來世,這種情況怎麼辦呢?只有以信仰來接受。平時,我們已經習慣於依賴自己的感覺,但我們的感覺是不可靠的:坐飛機時,我們感覺不到飛機的運動,其實飛機跑得很快;坐船時,我們看到兩岸的青山在移動,其實是船在跑。正因為我們的感覺常常是錯覺,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時,需要靠信仰的力量來接受佛法。佛經裡面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也就是說,信仰既是成道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源泉。《大智度論》曰:「信如手」,我們的生活是靠雙手來創造,同樣的,佛法的學習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假如我們沒有信仰,那就很難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益,就只能入寶山而空手歸。所以在佛經里有這樣一句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佛法的信仰與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又不同。基督教和天主教強調的是「信者得度」,但學佛僅僅有信仰還不夠。沒有解和行,照樣得不到佛法的益處。信仰只是我們學佛的契入點,要進一步修行乃至了脫生死,還需要通過解和行,也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三、從疑心進入佛法佛法的學習要靠信仰,但佛教所提倡的信仰並不是一味的愚信,在學佛的過程中,我們還多少要保留一點懷疑的成份,只有帶著問題來學習,我們才能夠學好佛法。我們來到丹霞山,會看到很多出家師父在大殿念經或在禪堂坐香,作為一般遊客,隨便看看也就走過去了,不會有進一步探究的想法。可我們到這里來學習佛法,就要對所看到的現象進行思考:這些師父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拋棄紅塵?為什麼要拋棄物質享受?他們的人生目標又是什麼?正因為有了這些問題,我們才會去探討,去學習,去實踐。又如我們學習教理,肯定會對許多問題搞不明白,這就需要向法師們請教,對佛法的認識才能提高。在學習教理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佛教的許多觀念與我們以往的認識都是不同的。通常人們認為:人死如燈滅,人死了就沒有,可是佛法講三世因果,既然佛法是這樣認為,那它的理論根據是什麼?只有勤於提問,勤於思考,我們才能學到更多。如果我們固執己見或對人雲亦雲,那是學不到佛法的。禪宗是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禪宗的修行就提倡懷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就是說,你的懷疑有多大,你所能夠悟到的程度就有多大;如果你什麼都不懷疑,麻木不仁,馬馬虎虎就過去了,那就什麼也不懂了。所以禪宗祖師叫人參話頭,起疑情,其中有個問題是「父母沒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想過?我想你們誰也沒有想過。而禪師們就將此類話頭作為修行的途徑,一直參,一直參,甚至參到臉也腫了,腳也腫了,渾身都腫了,突然間碰到一種條件的刺激,一下子就開悟了。這就說明,只有通過大疑才能大悟。所以,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需要有一份疑心,沒有疑心是不行的。疑心和信心並不矛盾的,懷疑是為了更好地堅定自己的信仰。四、從悟心進入佛法凡夫為什麼會流轉生死呢?原因就是迷。迷也就是無知: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生前,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死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們從來都搞不清楚。正因為我們的迷導致了生死流轉,所以要解脫生死痛苦,就要有悟心,也就是徹底的覺悟。佛就是覺者、智者的意思,有了覺悟和智慧才能進入佛法。佛法在哪裡呢?可能有人會認為在寺院里、在經教中。其實這種答案只是對了一半,佛教里有部經典叫《金剛經》。經中講:一切法都是佛法。禪宗祖師也有過類似的開示:「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無非中道」,祖師還告訴我們:「平常心是道」。道在什麼地方?佛法在什麼地方?其實就在日常生活中。但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佛法呢?就要有一顆智慧的心。禪宗里有許多祖師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開悟的,並不是在大殿里念經念開悟的,也不是在佛堂里拜佛拜開悟的。有位祖師叫靈雲禪師,有一次他在房間里用功修行,出來時看到外面的桃花開得火紅一片,剎那間就開悟了,他當時還留下了這樣一首詩:「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這是見到桃花而悟道,還有位比丘尼是因見到梅花而悟道,這樣的例子簡直舉不勝舉。同學們到這里來參加夏令營,在這七天的時間里,無論是從出坡勞動中,還是從坐禪誦經中,或是從課堂聽講中,都要能夠用你們的智慧去觀察思考,只有這樣,你們才可以進入佛法,得到佛法的受用。以上是我給大家提供的進入佛法的四點方便,希望同學們通過本次夏令營生活,能夠如願以償,法喜充滿,謝謝。
H. 佛教的四大植物是什麼呢
中國四大芳香植物:芸香、甘草、桂皮、茴香;
中國四大觀賞植物:杜鵑、梅花、報春、內蘭花;
中國容四大珍惜植物:銀杏、珙桐、水杉、桫欏;
中國四大國花候選植物:牡丹、菊花、梅花、蘭花
。。但是佛教四大植物是什麼?你打錯字了?
你問的什麼?沒說清楚,我再說一下吧。
佛教四大吉花:優曇華、曼陀羅花、蓮花、山玉蘭
佛教四大聖樹:菩提樹,娑羅樹,閻浮樹,苾芻樹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
佛教四大道場人物:觀世音、文殊、普賢、地藏王
佛教四大譯師:真諦、不空金剛、鳩摩羅什、不空三藏
「四大皆空」的空:地、水、火、風 (氣、水、土、火)
以上是提到「佛教」和「四大」的大多回答,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