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人和月摘梅花
『壹』 姜夔的詠梅詞
【年代】:宋
【作者】:姜夔——《暗香疏影》
【內容】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伎肄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
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正寂寂。
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
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
——暗香。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
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
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
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疏影。
【鑒賞】:
這兩首詞是文學史上著名的詠梅詞,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白石詠梅詞共有十七首,古其全詞的六分之一,此二篇最為精絕。張炎在所著《詞源》中說:詩之賦梅,惟和靖一聯而已,世非無詩,不能與之齊驅耳。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
所謂「和靖一聯」,即宋初詩人林逋《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姜夔非常欣賞其句,就摘取句首二字,以之為「自度曲」詠梅詞的調名。白石是南宋大音樂家,妙解音律,從此二篇詠梅詞亦可看出其獨創之功。
白石詞往往有小序,或述作詞緣起,或紀心緒行蹤,要言不煩,與詞的內容溶為一體,不可分割。從題序看,這兩首詞作於南宋光宗紹熙三年辛亥(1191)冬季,當時詞人應邀到范成大退休隱居的蘇州附近的石湖別墅作客。范成大也喜愛梅花,買園種梅,並著有《梅譜》。白石投主人之雅好,馳騁才華,創作了這兩篇詠梅絕唱。
這二篇詞的主旨令人難以索解。歷代讀者在欣賞它的美妙的詞句的同時,不免要追尋它的言外寄託,於是,勸阻范成大歸隱、哀嘆徽欽二帝北狩、感慨今昔盛衰、懷念合肥舊游等等說法就都出現了。這些說法的是非頗難截然判斷,因為作者是不明言他的寄託的,讀者的理解各有不同也是完全允許的,不論見仁見智,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自成一說。或者說,這兩首詞具有多功能指向,寄託國事,感慨今昔,追念舊游,思戀情人等多種主旨都有,形成一種含混,朦朧之美。
《暗香》、《疏影》在體制上也很有特點。作者自述「作此兩曲」,從音樂上講是兩只曲子:「授簡索句」,從詞篇上說卻是一個題目,兩首詞,也可以說是一首。這種特殊體制為姜夔所首創,我們不妨稱之為「連環體」,兩環相連,似合似分,以其合者觀之為一,以其分者觀之為二。
《暗香》一詞,以梅花為線索,通過回憶對比,抒寫今昔之變和盛衰之感。全詞共分六層。上片,開篇至「不管清寒與攀摘」五句為一層,從月下梅邊吹笛引起對往事的回憶。以「舊時月色」開頭,以往事遞入,落筆便不平凡。已經勾勒出了時空范圍,渲染出了感情基調。回憶舊時,拉開了時間距離;月色在天,撐起了空間境地;眼前的景象勾連著過去的經歷,令人搖曳生情。首句落筆得此四字,「便欲使千古作者皆出其下」(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喚起」二句,又引入懷人層層盪開,環環相生:由月色寫到「算幾翻照我」,畫出回憶往日情事時的屈指凝神之態;再寫「梅邊吹笛」,在月下笛聲中點出「梅」字,詠物而不避題面,亦見大手筆,直將「藏題」的技法視為細末,不屑遵循;再由笛聲「喚起玉人」,以美人映襯梅花,直欲喧賓奪主,卻急以「不管清寒與攀摘」收住,化險為夷,仍不離詠梅的本題。至此,一幅立體的,活動的,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有聲有色的生活圖景、藝術境界,乃展現在讀者的面前。月色下、笛聲中,一位玉人在犯寒摘梅,境界何其清空幽雅。賀鑄的一首《浣溪沙》中有「玉人和月摘梅花」之句,意境已自高雅幽美,但與姜白石詞相比,仍顯單薄。姜詞「不管清寒與攀摘」一句蘊藏著兩層沒有明說的意思:一是「與」人攀摘,既有與人同摘之義,也有摘梅以贈別人之義,這就暗中用上了「驛寄梅花」的典故,透露了陸凱的詩句「聊贈一枝春」的一層意思;另一層含義是,玉人之所以「不管清寒」,因為她懷著滿腔的熱情,且與外界的「清寒」恰相反襯。
玉人的一片深情密意全都傾注在梅花上,梅花的感情負載就格外厚重了。開頭幾句寫的是回憶中的情景,到「何遜而今漸老」兩句,筆峰陡轉,境界突變,由回憶回到現實,由歡樂往事轉到而今的遲暮之悲。詞人以何遜自此,是說自己年華已逝,詩情銳減,面對梅花,再難有當年那種春風得意的詞筆了。正如詞人所說:「才固老盡,秀句君休覓」(《暮山溪》)。與上五句相比,境界何等衰颯。這是第二層。其實詞人當時年僅三十五六歲,所以這當是自謙之詞。而且何遜寫的那首《揚州法曹梅花盛開》詩,「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等,實在算不得什麼好詩,跟他喜愛梅花,一直掛念著揚州廨舍那株梅樹的心情並不相稱,可是後來,他從洛陽特意趕回揚州,再訪那一樹梅花時,卻彷徨終日,不能下筆,連原先那平庸的詩也寫不出來了。何遜雖有愛梅之心,而其才力不逮,沒有做出好詩來(「春風詞筆」是指他的《詠春風》詩「可聞不可見,能重復能輕。鏡前飄落粉,琴上響余聲」,詠物頗稱工細)姜夔以之自比而表示謙遜不是相當合適嗎?
「但怪得」至上片結尾為第三層,又把筆鋒轉回來,意謂盡管才不附情,見到石湖梅花的清麗幽雅,亦不免引動詩興,以答謝主人的盛情美意。這幾句映照小序,點明題旨。「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也是蘇東坡《和秦太虛梅花》詩「竹外一枝斜更好」之意,是對石湖梅花的具體描繪。以竹枝映襯疏花,寫其形貌姿色;以瑤席映襯冷香,寫其高潔的品性,著墨不多而形神俱現。
下片承上片中寫身世之感。從「紅國」到「紅萼無言耿相憶」是第四層,感情曲折細膩而又富於變化。
換頭余雞獨處異鄉,空前冷清寂寞,內心情感波瀾起伏。「寄與路遙,夜雪初積」,則言重重阻隔,縱然折得梅花也無從寄達,相思之情,難以為懷,只有耿耿於懷,長相憶忘而已。「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詞采甚美。「翠」與「紅」是作者特意選用的艷色,用以與上文的「月」、「玉」、「清」、「瑤」等素潔的字面相「破」,通過對比,取得相得益彰的色彩效果。把翠尊而對紅萼,由杯中之酒想到離人之淚,故曰「易泣」;將眼前的梅花看作遠方的所思,悄然相對,雖曰「無言」,而思緒之翻騰、默默之訴說又何止萬語千言。正是無言勝有言,無聲勝有聲。
「長憶曾攜手處」三句是第五層。由「相憶」很自然地接續到「長記」,於是又打開了另一扇回憶的窗子,寫到當年與情人攜手同游梅林的情景。千樹梅花,無盡(轉載自第一範文網http://www.diyifanwen.com,請保留此標記。)繁英,映照在寒碧的西湖水面之上。這一片繁梅,亦如鄧尉山的「香雪海」,在作者的筆下顯得十分壯觀,比起上文的「竹外疏花」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午樹壓、西湖寒碧是詞中名句,境界幽美,詞語精工,冷峻之中透露出熱烈的氣氛。詞情發展至此,終於形成高潮。
最後兩句又是一層,詞筆頓時跌落,寫到梅花的凋落飄零的肅刈景象。「又片片吹盡也」,語似平淡而感嘆惋惜之情卻溢於言表。「幾時見得」,應是一語雙關之詞,梅花落了何時再開?相憶之人分別已久何時再逢?正因為巧妙綰合兩重意思,所以顯得韻味十分深長。
《暗香》重點是對往昔的追憶,而《疏影》則集中描繪梅花清幽孤傲的形象,寄託作者對青春、對美好事物的憐愛之情。《疏影》一篇,筆法極為奇特,連續鋪排五個典故,用五位女性人物來比喻映襯梅花,從而把梅花人格化、性格化,比起一般的「遺貌取神」的筆法來又高出了一層。
上片寫梅花形神兼美。「苔枝綴玉」三句自成一段,它描繪了一株古老的梅樹,樹上綴滿晶瑩如玉的梅花,與翠禽相伴同宿。苔枝,長有苔蘚的梅枝。綴玉,梅花象美玉一般綴滿枝頭。這三句用了一個典故。
講的是隋代趙師雄在羅浮山遇仙女的神話故事,見於曾慥《類說》所引《異人錄》略謂:隋開皇年間,趙師雄調伍廣東羅浮,行經羅浮山,日暮時分,在梅林中遇一美人,與之對酌,又有一綠衣童子歌舞助興,「師雄醉寐,但覺風寒相襲,久之東方已白,起視大梅花樹上有翠羽剌嘈相顧,月落參橫,惆悵而已。」
原來美人就是梅花女神,綠衣童子大亮以後就化為梅樹枝頭的「翠禽」了。作者用這個典故,入筆很俏,只用「翠禽」略略點出。讀者知其所用典故,方知「苔枝綴玉」亦可描摹羅浮女神的風致情態,「枝上同宿」也是敘趙師雄的神仙奇遇。姜夔愛用此典,其《鬲溪梅令》有句雲:「謾向孤山山下覓盈盈,翠禽啼一春」。這個典故,使得梅花與羅浮神女融為一體,似花非花,似人非人,在典雅清秀之外又增添了一層迷離惝恍的神秘色彩。
「客里」三句由「同宿」,轉向孤獨,於是引出第二個典故——詩人杜甫筆下的佳人。杜甫的《佳人》一詩,其首尾雲:「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這位佳人,是詩人理想中的藝術形象,姜夔用來比喻梅花,以顯示它的品性高潔,絕俗超塵,寧肯孤芳自賞而絕不同流合污。北宋詞人曹組《驀山溪》詠梅詞中,有「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的句子,也用了蘇詩和杜詩的典故。詩詞用典,都要經過作者的重新組合與精心安排,姜夔在引出佳人這個藝術形象之前,先寫了「客里相逢」一句,使作品帶上了一種漂泊風塵的知遇情調,又寫了「籬角黃昏」一句,這是與梅花非常相稱的環境背景,透露了一點冷落與遲暮的感嘆,顯示了梅花的高潔品格。
「昭君」至上片結句是詞中重點,寫梅花的靈魂。意謂:梅花原來是昭君的英魂所化,她不僅有絕代佳人之美容,而且更有始終榮辱於祖國的美好心靈。這幾句用王昭君的典故,作者的構思,主要是參照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一去紫台」句,被姜夔加以想像,強調昭君「但暗憶江南江北」,用思國懷鄉把她的怨恨具體化了:「環佩空歸」一句也得到了發揮,說昭君的月夜歸魂「化作此花幽獨」,化為了幽獨的梅花。為昭君的魂靈找到了歸宿,這對同情她的遭遇的人們是一種慰藉;同時,把她的哀怨身世賦予梅花,又給梅花的形象增添了楚楚風致。
換頭三句推開一筆,說明梅花不僅有美的容貌,美的靈魂,而且還有美的行為——美化和妝扮婦女。
用的是壽陽公主的典故。蛾,形容眉毛的細長;綠,眉毛的青綠顏色。《太平御覽》引《雜五行書》雲:「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皇後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今『梅花妝』是也。」「猶記深宮舊事」一句綰合兩個典故,王昭君入宮久不見幸,積悲怨,乃請行,遠嫁匈奴,也是「深宮舊事」,「猶記」二字一轉,就引出「梅花妝」的故事來了。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寫出了公主的嬌憨之態,也寫出了梅花隨風飄落時的輕盈的樣子。這個典故帶來了一股活潑鬆快的情調,使全詞的氣氛得到了一點調劑。
最後一個典故是漢武帝「金屋藏嬌」事,《漢武故事》載,漢武帝劉徹幼時曾對姑母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盈盈,儀態美好的樣子,這里借指梅花。這三句由梅花的飄落引起了惜花的心情,進而聯想到護花的措施。這與上片「昭君」等句遙相綰合,是全詞的題旨所在。「莫似春風,不管盈盈」,直是殷切的呼喚,「早與安排金屋」,更是熱切的希望。可是到頭來,「還教一片隨波去」,花落水流,徒有惜花之心而無護花之力,梅花終於又一次凋零了。
五個典故,五位女性,包括了歷史人物、傳奇神話、文學形象;她們的身分地位各有不同,有神靈、有鬼魂,有富貴、有寒素,有得寵、有失意;在敘述描寫上也有繁有簡、有重點有映帶,而其間的銜接與轉換更是緊密而貼切。
「卻又怨、玉龍哀曲」,可以看作是為梅花吹奏的招魂之曲。馬融《長笛賦》:「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故玉龍即玉笛。李白詩雲:「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哀曲」當是《梅花落》那支古代曲子。這是從音樂這一側面來申明愛護梅花的重要性。再有,這兒的「玉龍」是與前篇的「梅邊吹笛」相呼應的,臨近收拍,作者著力使《疏影》的結尾與《暗香》的開頭相呼應,顯然是為了形成一種前勾後連之勢,以便讓他所獨創的這種「連環體」在結構上完整起來。
「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又從繪畫這一角度加以深化主題。《疏影》最後一句的「小窗橫幅」應該是與《暗香》的開頭一句「舊時月色」相呼應的,那麼,「小窗橫幅」就既可解釋為圖畫又可解釋為梅影了。月色日光映照在紙窗上的竹影梅影,也是一種「天然圖畫」,非常好看。《疏影》中所出現的梅花的形象,梅花的性格,梅花的靈魂,梅花的遭遇,寄託了作者身世飄零的感嘆,表現了對美好事物應及時愛護的思想。
姜夔作《暗香》、《疏影》詞,的確是「自立新意」,新在何處?在於他完全打破了前人的傳統寫法,不再是單線的、平面的描摹刻畫,而是攝取事物的神理創造出了多線條、多層次、富有立體感的藝術境界和性靈化、人格化的藝術形象。作者調動眾多素材,大量採用典故,有實有虛、有比喻有象徵,進行縱橫交錯的描寫;支撐起時間、空間的廣闊范圍,使過去和現在、此處和彼地能夠靈活地、跳躍地進行穿插;以詠物為線索,以抒情為核心,把寫景、敘事、說理交織在一起,並且用顏色、聲音、動態作渲染描摹,並且多用領字起到化虛為實的作用,這樣,姜夔就為梅花作出了最精彩的傳神寫照。
『貳』 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原文_翻譯及賞析
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宋代·李清照《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 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時燒,香消酒未消。 寫景思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風柔和,陽光淡薄,已經是早春的季節了。剛脫掉棉襖,換上夾層的青衫,我的心情很好。一覺醒來微微有些寒意,鬢上的梅花妝現時已經亂了。
我日夜思念的故鄉在哪裡呢?只有在醉夢中才能忘卻思鄉的愁苦。香爐是我睡的時候點著的,現在沉水香的煙霧已經改沒散了,而我的酒氣卻還未全消。
賞析
「春猶早」是說春天剛到,雖然陽光還較微弱,但風已變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樣剛猛,天氣已漸漸暖和起來。南方早春人們換著夾衫,欣喜萬分。三、四兩句接寫晝寢醒後。「覺微寒是因為剛剛」睡起「,仍扣早春。鬢發上插戴的梅花已經殘落。冬去春風閑適恬靜,情緒基調是歡欣的。
賞析二
根據這首詞本身看寬燃來,很可能寫於李清照南渡後。詞中寫的是一種思鄉的濃愁,頗耐思味。當時是早春時節,天氣溫和,風光柔麗,女詞人剛剛卸去冬裝,換上夾衫,心情輕快而又愉悅。這是美好的大自然給詞人心靈投上的一抹明慎殲虛亮的色彩。女詞人睡起,感到幾絲寒意,鬢上的「梅花」也已殘破。上闋四句,委婉地透露出來的是一種含蓄、朦朧、帶有幾分凄冷的心境和幽細的愁思;女詞人先淡淡幾筆輕輕拈出了春「寒」和花「殘」這樣的審美感覺,放在讀者的心頭,通過這種「微寒」之感和殘破的「梅花」意象,巧妙地閃射出她心靈深處的某種不如人意但又難言的惆悵之感。一位心靈觸覺極為敏銳細膩的知識女性對良辰美景的復雜感觸在這里已微露端倪。
下闋則波瀾頓起,女詞人將上闋曲折透露出來的那種凄清感和殘缺美的底蘊一筆揭示出來:「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這實在是帶著血淚的痛楚悲呼。她只能將一懷思鄉愁緒訴諸杯中物。至此,讀者已經明白了女詞人心靈深處不安的原因;而上闋預先作為一種情感鋪墊而懸垂的「微寒」之感以及那殘破的「梅花」,也有了著落。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南渡後眷念淪陷的北方故鄉而作的。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於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李清照南下江寧,她接踵遭際國破、家亡、夫喪、顛沛流離的種種不幸。在這種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寫下了這篇詞。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
相思一夜梅花發,忽到窗前疑是君。 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對一庭香雪。 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後,分付新春與垂柳。 為容不在貌,獨抱孤潔。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淡黃楊柳暗棲鴉。玉人和月摘梅花。 春近寒雖轉,梅舒雪尚飄。 煙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 多謝梅花,伴我微吟。 窗間梅熟落蒂,牆下筍成出林。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怕歌愁舞懶逢迎。妝晚托春酲。 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
『叄』 金石刻畫百尺碑,玉人和月摘梅花。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意思
用金刀刻畫在亂冊石碑上畫卷由百尺長;玉人,本來是美的;月下玉人,嘩余宏更美。月下的梅花,那該是「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吧。正是「以境毀碰襯人」,則月美,花美,人更美了。請採納
『肆』 姜夔《暗香》詠梅花詩賞析
《梅花·暗香》詠梅花詩鑒賞
姜夔
辛亥之冬,予載雪詣石湖。止既月、授簡索句,且征新聲,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 江國, 正寂寂。 嘆寄與路遙, 夜雪初積。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 幾時見得?
姜夔詞於詞調下多有小序,或記作時,或記寫作緣起,或記心緒景物,語清句秀,要言不煩,對於了解詞作,往往有所助益。從本詞的小序我們知道,它寫於光宗紹熙二年(1191),是冒雪乘船到南宋詩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的蘇州石湖後,應范的要求而創作了《暗香》、《疏影》兩首新詞。在姜夔八十多首詞中,詠梅的有十七首,這是其中的一首。范成大「把玩不已」,頗為贊賞;作者說「音節諧婉」,看來自己也是滿意的。
宋初林逋《山園小梅》詩的名句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姜夔的「新聲」各取每句的首二字作詞調名,因此不問可知是詠梅的。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一起便感慨無限,情思綿邈。「舊時月色」,是什麼時候的月色呢? 據夏承燾先生《姜白石詞編年箋校》稱:「二詞(《暗香》、《疏影》)作於辛亥之冬,正其最後別合肥之年」,而「時所眷者已離合肥他去」。由此可知是指合肥舊事。姜夔幾次客游合肥,與當地 *** 來往密切,後來寫了十八九首懷念合肥 *** 的詞。「舊時月色」四個字,以破空而來的突兀之勢,一下旋入對往事的回憶,正是「起處須有崚贈之勢」(施補華《峴嶒說詩》),而今夕對月怎樣,詞人卻一個字也沒有寫。如此更使人感到對「舊時月色」之情深。梅邊月下,笛聲悠揚,清景無限,如今想來,那已成為頗堪回憶的往事了。這層意思,緊連下兩句:「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道源),「不管清寒」,可見雅興之濃,喚起數慎美人,又一同去摘梅花了。從詞的藝術層次說,不妨這樣看:當石湖「授簡索句,且征新聲」時,詞薯激敬人運筆構思,可能驀然望見月色,因此想起了「舊時月色」,而有「算幾番照我」之感。於是腦海中展開一幅詩情畫意的往事:先是梅邊月下獨自吹笛;後是喚起玉人,同去摘梅。這兩個鏡頭是緊相連的,它表現出月色之美,人的閑適與優雅的生活情趣。如果說「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陳與義《臨江仙》),是「絢爛之極,仍歸平淡」(《金粟詞話》)的「爽語」;那麼,這個「海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可說是清麗中透出幽香的「雅語」吧。賀鑄有「玉人和月摘梅花」句,也是寫自己往日的愛情生活,但總覺得不如白石的既「喚起」又「不管」而且是共折,意味雋永,情思纏綿。此中三昧,是很耐人尋味的。
寫過舊時合肥的歡樂情事,那麼今天又怎樣呢? 「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這里作者自比何遜,說歲月流逝,如今已漸漸衰老,再無詠詩尋梅那樣的雅興了。「春風詞筆」,用語含蓄。「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說的是在春風駘盪的日子裡,所有捲起珠簾的樓上美人,都不如他鍾情的這位。因此,也不妨這樣看:這里的「春風」隱喻所愛之人,就是被「喚起」相與攀摘梅花的那位「玉人」。所以這兩句不止是「詞筆」(詩興)不如以前,應該「忘卻」,而是說兩者應該「都忘卻」。不過說忘卻,正是由於忘卻不了忍痛說的反話。不僅忘卻不了,實際還總是要想起來的。五年後在梁溪(在無錫門外,相傳對妻子相敬如賓的梁鴻曾居此),他因「人間離別易多時,見梅枝,忽相思」還憶起「幾度小窗幽夢手同攜」(《江梅引》),可知他倆常是夢中攜手相會的。鉛唯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自己的心情如此,可那竹林外面幾枝稀疏的梅花,卻完全不解人意,它們偏把清冷的幽香,飄入現在這華美的宴席上來。「疏花」,並不是說花枝零亂,而是說梅花的神姿瀟灑,如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便是。梅花的冷香入席,豈不更要憶起前情?那麼,梅花如此不識情趣,又怎能不「怪得」! 表面上看,是「何遜而今漸老」,已無昔日的豪情,實際是因為再也無「玉人」可「喚起」了。真是:「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呵! 六年後,在「元夕有所夢」的《鷓鴣天》里發出了更沉痛的呼聲! 而在這里卻是寫得很含蓄的。
下片緊承上片。「江國,正寂寂。」江國,泛指江南水鄉。白石此時所居的江蘇蘇州西南的石湖在其范圍內。此刻,夜晚下雪,格外顯得靜寂、人也就更感到孤獨。或說,「正寂寂」是揣想之辭,由此及彼:當此雪落江南大地之時,而揣想「舊時」的「玉人」又身在何處呢? 這樣情更深。但是剛興起折梅寄遠以慰相思的念頭,卻馬上想起:一、路遙;二、夜雪,這一來便只有「嘆」的份兒了。寄梅贈遠暗用陸凱寄梅給范曄的故事:「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不過,詞比詩深厚得多。曾經「喚起玉人」,「不管清寒」,兩人共摘梅花,現在如果梅花能寄到,「睹物思人」,也會更憶起舊情來。所以說詞人用心甚苦。但正由於白石使用了這反復纏綿的筆法,把詞人也把對方的「寂寂」心情,刻繪精微,使人覺得怎能不「嘆」呢。
「翠尊易泣,紅萼無言耿相憶。」這兩句是由物及人,由於人的心緒凄迷,而覺得尊前的綠酒,室外的紅梅(即上片的「疏花」)似乎也都在深深地懷念著那個人! 「亦泣」、「無言」對偶工整,使物擬人化,具有人的感情,從而也更寫出了詞人的情深。
下面,又是憶舊。「長記曾攜手處,千樹壓、西湖寒碧。」宋時西湖孤山的梅樹成林,直到清代的陳錫嘏也仍有「孤山開遍早梅花」句。「千樹」,是形容梅樹很多。從前曾經在這里「攜手」同游、如今人去物在,湖水仍是那樣一片清寒碧綠,雪後梅花盛開,花朵繁茂。一個「壓」字,把雪後湖上梅花絢爛的景象,描繪得形象傳神。或者說,這個「壓」字是迫近的意思,那就是:岸上的紅梅,湖中的碧波、相挨相近,景物異常鮮艷。美景如此,可惜已成過去,但人卻「長記」不忘! 那麼以後呢? 「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不要看現在花開似錦,終有一天會片片吹盡,那幾乎是沒有疑問的了。「長記」,何等歡快;「又片片」,何等凄清,又是兩相映照的對比手法,和上片的「舊時」與「而今」的對比相同,只不過寫來更渾然一片。看來這又是「想其盛時,感其衰時」了。
《暗香》之外,還有《疏影》,兩詞同是詠梅花的姊妹篇。過去有人說兩詞有寄託,指南北和議事,或指徽、欽二帝被擄,寓有忠愛之情等等,都未免牽強。實際全詞是詠梅懷人,思今念往。詠梅貫穿全篇,懷人也由頭到尾。上片從時間上立意,「舊時」的歡樂,「而今」的凄惶,兩相對照,因而對梅生「怪」,覺得它頗不識趣。「怪」之極,實「情」之深。下片從空間立意,「路遙」、「雪積」,「寄與」成空,因梅而興「嘆」;最後「長記」中的光景,何等歡樂,推想未來,又是「片片飛盡」,其苦可知,低徊纏綿,懷人之情,溢於言表。詠物而不滯於物,言情而不拘於情;物中有情,情中寓物,無論從詠物詞或抒情詞的角度說,都是佳品。無怪對姜夔有微詞的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里也說:「惟《暗香》、《疏影》二詞,寄意題外,包蘊無窮,可與稼軒伯仲」了。
『伍』 賀鑄《浣溪沙》全詞翻譯賞析
導讀:本篇為閨情詞,全篇寫景卻又句句含情。詞人以白描手法描寫女子和月摘梅的情景,表現女子惜花愛春的美好情懷,同時又流露出對獨處深閨的美人的傾慕和愛戀。
浣溪沙
賀鑄
樓角初消一縷霞,淡黃楊柳暗棲鴉。玉人和月摘梅花。
笑拈粉香歸洞戶①,更垂簾幕護窗紗。東風寒似夜來些②。
[注釋]
①洞戶:指女子的居室。
②寒似夜來些;似:相當「於」,即「過於」義;夜來,即「昨日」;些:語辭。全句意即:東風比昨天還冷啊。
【譯文】
樓角上剛消散一抹晚霞,淡黃色柳枝上暗棲著烏鴉。美人正乘著明月採摘梅花。
她笑捻著梅花回到閨房,又放下簾幕遮護窗紗。夜風勁吹寒意有些添加。
【評點】
本篇為閨情詞,全篇寫景卻又句句含情。詞人以白描手法描寫女子和月摘梅的情景,表現女子惜花愛春的美好情懷,同時又流露出對獨處深閨的美人的傾慕和愛戀。
上片描寫的是室外的景色。「樓角初銷一縷霞」寫在樓角的上面,一抹美麗的晚霞漸漸消散,給讀者展開一幅充滿動感的圖畫。「淡黃楊柳暗棲鴉」點出此時為初春的景色,只見那淡黃色柳枝上,有烏鴉棲息的身影。詞人著一「暗」字,境界全出,渲染出清幽美好的氛圍。「玉人和月摘梅花」寫得更美,玉人,本來是如玉一樣的美人;而月下的玉人,則更是美不勝收;月下的梅花,那該是一幅「暗香浮動」的畫面吧。此處正是「以境襯人」,明月美,梅花美,那玉人當然是更美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位如花似玉的佳人,趁著銀白似水的月光,採摘暗香浮動的梅花,此時此刻,月、花、人三美相映,是何等美好的意境!短短七個字即向讀者勾勒出一幅清麗美好的畫面,讓人有超凡脫俗的`感覺。
下片描寫的是室內的情景,主要表現了玉人的內心世界。「笑捻粉香歸洞」寫美人笑著手捻梅花回到閨房的情景,令人彷彿聽到了她的聲音,還產生了追逐她蹤跡的願望。為何「笑」?詞中並未點破,難道是因梅花的清新氣息讓人喜悅,於是不由自主地會心而笑,還是因為想起了什麼其他讓人高興的事情來?詞人深藏不露,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更垂簾幕護窗紗」寫美人的動作,只見她又放下簾幕,讓它遮護住窗紗。因為此時東風吹起,屋子比入夜時冷了許多,放下簾幕是為了暖和一些。「更」字或氏點出天天如此,早成為一種習慣,可見詞人觀察玉人已很久了,暗含早已傾慕佳人很多時日。「東風寒似夜來些」寫得極為精妙,既承接上文,補充說明了「垂簾」的原因,又呼應了上片從晚霞消散到月亮初上的情節衫昌散。此句雖表面寫美人微感春寒的情景,實則隱含了詞人月下看人的心情,可以想像他眼見佳人關窗閉戶,一切美景消逝,而生出的悵惘與失落。
全詞寫景瀟灑出塵,語言綺麗清新,意境清麗幽深,給人以美的享受。
[賞析]
此詞詠閨情。即景抒情迅脊——是對閨情的吟詠。上闋寫景,紅消霞散,淡柳棲鴉;玉人、月色、梅花,意象疊加,有無窮韻味。下闋集中寫「玉人」折梅歸戶、垂下窗簾的連續動作,以心理描寫作結,表現了一位閨中玉人的春思與情感。全篇意境優美,氛圍清純;深得言情高手「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之要旨。
『陸』 淡黃楊柳暗棲鴉。玉人和月摘梅花。原文_翻譯及賞析
淡黃楊柳暗棲鴉。玉人和月摘梅花。——宋代·賀鑄《減字浣溪沙·樓角初銷一縷霞》 淡黃楊柳暗棲鴉。玉人和月摘梅花。 樓角初銷一縷霞, 淡黃楊柳暗棲鴉。玉人和月摘梅花。笑捻粉香歸洞戶,更垂簾幕護窗紗。東風寒似夜來些。 婉約 , 愛慕女子
注釋
①洞戶:室與室之間相通的門戶。②些(suò):句末語氣詞,是古代楚地的方言。
賞析
此詞寫一位純靜高潔、貌美如玉的年輕女子從傍晚到夜間的一些活動,充滿了詞人傾慕和愛戀的情感。拆冊
上片寫戶外,前兩句專力寫景。「樓角初銷一縷霞」,首先出現在畫上的是一座佳人居住的紅樓,但詞人並不描繪樓的全貌,而只勾勒出它的一角。時間是太陽落山的一瞬。起初,殘陽斜射,樓角鎔金,色彩極其艷麗;繼而,陽光迅速消失,樓角變得暗淡,朦朧,以至被夜幕掛上了面紗。「淡黃楊柳暗棲鴉」,接著寫紅樓附近楊柳,這楊柳是「淡黃」色,說明抽葉不久,時間應是初春。在這嫩綠柳樹的枝葉間,棲卧著歸林的烏鴉,在「棲鴉」前加一「暗」字,既顯此處人靜,又顯此時夜深,「棲鴉」與「淡黃楊柳」已經融為一體了。通過時間的推移,作者為讀者描繪了一個幽靜、朦朧的夜景,為下邊人物的活動設定了一個適宜的環境。
「玉人和月摘梅花」,「玉人」,像美玉一樣漂亮標致的人,既可指男子,又可喻女性。此詞所寫,應是一位年輕的姑娘。這如花似玉的佳人,披著銀白似水的月光,採摘「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梅花,月、花、人三美相映,意境靈動,畫面幽潔,令人拍案叫絕。
在上片景物描寫中,還充分顯示了色彩的多姿和變幻,紅樓、金霞、淡黃楊柳,黑色烏鴉,銀白月光,嫣紅的梅花,織成了一幅斑爛絢麗的圖畫。人物在如此優美的環境中活動,猶如仙境一般。
下片寫室內,「笑捻粉香歸洞戶」,寫女子由院子回到了室內。年輕的佳人採掘含罷梅花,她面含微笑,手指輕輕拈動花枝,邁動款款碎步,她要回房去了。「粉香」即指梅花,是以色彩和氣味代指物體,這種借代手法,出自人們的體味和感觸,很有點感 *** 彩。「洞戶」,本是室與室之間相通的門戶,這里作洞房用,即姑娘所居深邃的內室。這一句寫得逼真細致,活靈活現,使人讀之如見如聞。
「更垂簾幕護窗紗」,「更」即「又」,佳人入室之後,馬上就把簾幕垂掛下來,用一「又」字,說明天天如此,已成生活定例。簾幕護住窗紗,嚴嚴實實,既遮擋風雨侵襲,又使人無縫窺伺,佳人很善於自我保護,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慎獨高雅,旅散宏孤芳不群。
「東風寒似夜來些」,「些」是宋、元時期語尾助詞,讀sā音。這句是說,雖然佳人剛剛放下簾幕,入夜不久,由於是初春季節,東風一吹,仍覺寒氣浸浸,猶如深夜一般。不過佳人已「躲進小樓成一統」,自然便不「管他冬夏與春秋」了。
唐圭璋先生評這首詞說:「此首全篇寫景,無句不美。」從字面上看,此評固然精當,但詞人寫景的目的在於頌人,歌頌那位高潔美麗的少女,她超凡脫俗,一塵不染,獨來獨往,不受任何羈絆。賀鑄的好友,另一著名詞人張耒為《東山詞》寫的序中曾說賀詞「幽潔如屈、宋」,有人認為這樣評價過高,不過屈原那種美人香草的手法,他還是學來了,最為膾炙人口的《青玉案》,表面看雖是一首艷詞,實則那位「凌波佳人」不僅有美艷絕倫的姿質,而且帶著孤芳自賞,寂寞幽獨的氣息,從她身上曲折地表現了作者感傷身世、理想失落的悲觀情緒。這首《減字浣溪沙》中的佳人,也不妨把她看成即是賀鑄理想和願望的象徵,或者說就是詞人的自況。
創作背景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秋,賀鑄在和州(今安徽和縣一帶)任管界巡檢(負責地方上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捕捉盜賊等的武官),時感懷思慕愛人,而作此詞。 賀鑄(1052~1125) 北宋詞人。字方回,號慶湖遺老。漢族,衛州(今河南衛輝)人。宋太祖賀皇後族孫,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稱遠祖本居山陰,是唐賀知章後裔,以知章居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賀鑄
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 妾身獨自眠,月圓人未圓。 蠶娘洗繭前溪淥,牧童吹笛和衣浴。 游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殘月出門時,美人和淚辭。 玉座猶寂寞,況乃妾身輕。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佳人彩雲里,欲贈隔遠天。 駸駸嬌眼開仍,悄無人至還凝佇。 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 阿香秋夢起嬌啼,玉女傳幽素。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 閨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桂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 十五入漢宮,花顏笑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