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曲梅花
1. 哪種音樂形式開創了我國曲牌樂器
曲牌,是我國傳統音樂特有的樂曲形式。作為歷代音樂生活的產物,曲牌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史記·孔子世家》中說「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見升扮,曲牌的輯錄與記述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孔子刪訂《詩經》。遺憾的是,《詩經》只記錄了歌詞,曲譜卻沒有流傳下來。
唐代崔令欽《教坊記》等均對曲牌有所記述。明代戲曲理論家王驥德著《曲或灶律》,最早明確提出「曲之調名,今俗曰『牌名』。」曲牌有聲樂曲牌和器樂曲牌之分,二者孰先孰後,目前尚無定論,無可置疑的是均為各自獨立的形態。二者廣泛存在於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及文人音樂中,並以「移步不換形」的方式相互吸收、移植改編,構成了我國傳統音樂傳播與發展特有的現象。聲樂曲牌和器樂曲牌的互融互滲,體現了我國傳統音樂發展的內在邏輯,也符合音樂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聲樂曲牌的京劇「器樂化」變革,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
所謂「器樂化」變革,是指京劇器樂曲牌以吸取而來的聲樂曲牌為基礎,去掉原曲牌的唱詞,通過聲樂唱腔「器樂化」,使原來依靠唱詞表達內容的曲牌變為以純音樂旋律刻畫音樂形象。人們熟悉的[夜深沉]、[朝天子]等就是如此。京劇還通過「器樂化」手法,對引用的聲樂曲牌原型進行增刪、重組和改編,有機地融合進其它音樂元素,進而變化成新生態的京劇器樂曲牌。比如,京劇器樂曲牌中的「清牌子」,在吸取崑曲的聲樂曲牌變異成無唱詞的純音樂曲牌時,不僅注入了「京劇化」的因素,而且進行「器樂化」變化,使之從依靠唱詞表達內容轉化為使用單一旋律刻畫音樂形象。
京胡曲牌[夜深沉]就是聲樂曲牌原型的「器樂化」增刪、重組的典型樂例。[夜深沉]的原型是崑曲《思凡》中[風吹荷葉煞]曲牌,京胡名琴師梅雨田進行了「器樂化」改編再創作。
梅雨田創編[夜深沉]的具體年月時間難於確定,但從此曲是為譚鑫培(1847-1917)的名劇《擊鼓罵曹》中禰衡擊鼓時配的伴奏曲來看,應該創編於清末,因為那時京胡才正式取代了笛子伴奏成為京吵團灶劇伴奏的領軍樂器。梅雨田時代沒有[風吹荷葉煞]的曲譜記載,但考慮到崑曲因自來有工尺譜及師承的流傳,唱腔比較穩定,我們可以從晚於梅雨天的曲譜中加以推測。[風吹荷葉煞]由不同演員演唱時,旋律裝飾有所不同,而最具代表性的版本是王媛媛的唱腔和焦承允的唱腔。王媛媛藝術生涯目前無法確考;焦承允(1902-1996)則為業余崑曲大家,名席祀,字承允,江都(今揚州市)人。20世紀20年代從同鄉包伯眉習曲。工五旦,兼唱正旦、刺殺旦、六旦及小生。1923年自灌唱片《思凡》[風吹荷葉煞]一曲,尤稱於時。其實,兩人唱腔大同小異的,僅「沉」「時」「坐」「人」「我」「何」等字的旋律裝飾簡繁有所不同,二人唱法的雷同,正說明當時的[風吹荷葉煞]與梅雨田時代應該是十分相似的。
在此基礎上,可以發現京胡曲牌[夜深沉]對崑曲聲樂曲牌[風吹荷葉煞]的改編,首先將字多腔少,音域僅8度的垛板唱腔予以「器樂化」變革創新。而將聲樂曲牌[風吹荷葉煞]的24小節唱腔與京胡曲牌[夜深沉]的器樂旋律詳細比較,可以看出「器樂化」改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加花裝飾和句末填充。[夜深沉]起奏在一擊「倉」後以弱拍起奏,呈四度上行,起著音樂漸強的情調推進,接著是一連串十六分音符的加花旋律一氣呵成,把「夜深沉,獨自卧」的凄涼情緒一改而成昂揚向上的氣勢。這種加花裝飾的旋律進行一直貫穿於[夜深沉]全曲。句末填充的旋律進行也很突出,如「有誰人」的「人」字,句尾旋律就比聲樂曲牌的音調有所填充變化;特別是「似這種削發為何?」的「何」,在商音的延長音上,器樂旋律採用了十六分音符短弓拉奏來填充,使樂意得到豐富拓展。其二,擴展音域。[風吹荷葉煞]在8度內進行,敘事性的唱腔表現出尼姑色空的憂郁憤恨情緒。[夜深沉]採用63弦式的西皮演奏,將音域擴展到10度,並多次運用小三度的滑指,加強了京劇音樂的韻味。其三,節奏多變。[風吹荷葉煞]的詞曲結合緊密,規整的節奏把尼姑色空的自思自嘆表達得很貼切。而[夜深沉]則充分發揮器樂曲牌指法及弓法靈活的表現力,不受唱詞字調的約束,以「夜深沉」的音樂思維發展節奏及旋律,將[風吹荷葉煞]的五聲音階敘事音調擴展為七聲音階的旋律,不僅節奏有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交叉進行,而且在中段和尾句處,還在延長的變宮音及羽音、徵音用抖弓演奏,有如異峰突起,把音樂推向高潮。
通過「器樂化」變革,聲樂曲牌[風吹荷葉煞]的24小節唱腔發展成106小節的京胡曲牌[夜深沉],完成了京劇器樂曲牌的創新。聲樂曲牌「器樂化」改編,為我們提供了打開我國傳統藝術思維、實現時代創新發展的鑰匙。
2. 京胡與二胡的區別
我從這兩種樂器的拉法上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初次聽就會覺得京胡的發音剛勁、嘹亮
。而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點,發出的聲音極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聲。
有人把京胡也叫胡琴,但京胡與二胡的差別卻是很大的。二胡製作用硬木,而京胡製作用曬乾的竹子,二胡蒙皮用厚實的蟒皮,而京胡蒙皮用較薄一些的蛇皮,二胡琴竿長發音低沉悠揚,京胡琴竿短發音清脆嘹亮。
由於"小"、"噪"、"鬧"的特點,京胡比二胡更難拉一些,因為拉不好的京胡聽起來吱吱啦啦的,非常刺耳。因此要想拉好京胡要採取與拉二胡完全不同的拉法。拉好聽了的京胡就象是在草原上喊出來的花腔女高音,清脆嘹亮婉轉激昂外帶一種力量。京胡有它的交響樂像京胡協奏曲《迎春》、《梅花》,最有明的《夜深沉》;京胡曲牌《哪吒令》、《春日景和》。還有一些小開門之類的,都非常好聽。
二胡曲有
劉天華的《病中吟》《月夜》
《空山鳥語》《苦悶之謳》《悲歌》《良宵》《閑居吟》《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
阿炳的《聽松》《二泉映月》《寒春風曲》
3. 京胡和二胡的區別是什麼呢
京胡和二胡的不同點:塵猜
定音:二胡的里外弦定音分別是D,A ,京胡根據曲目定弦。
琴皮材料:通常二胡使用蟒皮,京胡用蛇皮。
琴筒材料,京胡琴筒用竹木,二胡,高胡用松木檀木紅木烏木等等。
音色與使用范圍:二胡音色最柔和,可演奏的曲目由南到北都有。京胡音色尖利,多用如京劇曲目伴奏或牌子曲演奏。
拓展資料:
二胡(拼音:Erhu) 始於唐朝,稱「奚渣跡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如兄並國傳統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聽松》、《賽馬》等。
京胡,又稱胡琴,最早也稱二鼓子。拉弦樂器,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時末期,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參考資料網路-京胡和二胡
4. 京劇【梅花板】和【吹腔】有什麼不同
一樓京劇「梅花板」答案真有天才,想像力豐富,令人捧腹。但京劇演回員演唱不會用「梅花答扳手」伴奏的。(覺得答的十分有趣,開句玩笑。)
本人寡聞,查了近180種京劇板式沒發現有「梅花板式」,不知京劇板式中有無「梅花板」。覺得樓主問的可能是:演員演唱時的某段伴奏曲調是用的京劇曲牌「梅花」,但它不是一種京劇板式。如是,則兩者的區別在於:「梅花」是京劇曲牌之一,屬曲牌體。吹腔屬板腔體。曲牌體與板腔體是我國戲曲音樂的兩大體系。(這里不多做解釋,樓主若有興趣詳解,請參看新浪hxwtutu的博文:京劇曲牌的解析與欣賞一文)。
吹腔是用笛子伴奏的腔調,最初是受西北秦腔的影響,在安徽石牌一帶形成的腔調,故吹腔也叫石牌腔。它與四平調以及西皮都有很密切的血緣關系。吹腔的上下句落音基本上與四平調相同吹腔的曲調悠揚動聽,流暢華麗,可以表達多樣感情,《奇雙會》中的吹腔哀婉凄切,《古城會》中關羽用的是吹腔則庄嚴威武。
一點妄議,僅供參考。
5. 京胡和二胡的區別有哪些
外觀的差別
京胡:因為唱京劇要氣運丹田,發假聲就高亢,所以前人就發明了京胡。要高亢必須琴短弦短振動頻率高才出高聲,但要響必須蛇皮薄,還要蒙緊,琴碼要小要空,弓毛要用真馬馬尾,才增大磨擦力。所以琴筒只能採用天然的竹筒,因為筒徑圓而光滑,為增加筒桿共鳴,琴桿也用竹桿做的,弓桿都用筆竹做,但比二胡的弓桿要短。
演奏的區別:
京胡:京胡的演奏區別於二胡和高胡,琴師都取駕腿式,左腿駕到右腿上,從而提高琴筒高度方便兩手的近距離操琴,將京胡放在大腿中前部,將京胡向左斜到45度角,為什麼呢?為了弓毛與琴弦呈90度角才與琴碼縮短距離出音實而不虛,所以持弓右手必須向右上呈45度角推拉。
京劇這么復雜的旋律京胡極少換把,怎麼拉呢?京胡演奏的樂譜都是高八度和低八度,內弦沒有的音就在外弦拉,不會唱京劇的人聽不懂拉的什麼旋律,但它與伴奏樂器唱腔形成完全諧和的和聲,極其優美動聽。
二胡:二胡因為弦距長,可換五個傳統把位,適應與所有樂器的和弦演奏,二胡發音酷似人聲,所以它扮演了伴唱,獨奏,合奏的主角。特別扮演京劇的詞唱腔時演奏者採用了上滑和下滑大上和大下及回滑的各種技巧,使二胡委婉的發音近似人聲。二胡的自然泛音能發出嘹亮的哨音,高亢透明,演奏中為描寫優美景象增添了詩絕臘棚情畫意。二胡愛好者在全國有龐大的群體,走到哪兒都能聽到二胡聲,這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
拓展資料
二胡是一種拉弦樂器。有兩根弦,現代二胡以純五度定弦,在胡琴之中屬於中高音域樂器。現在各地方根據需要的條件,獨立發展出不同形狀的弓弦樂器,如高胡、京胡、板胡、二弦、喇叭弦等。為滿足中樂交響化的需要,根據二胡的制式,也另外發明中胡等。
制琴師通常以木材製作二胡,如紅木、小葉紫檀、烏木、雞翅木、血檀、大葉紫檀、非洲紅花梨、非洲紫檀等,也有制琴師局森以象牙、玉石、塑膠等材料製作二胡,因為他們有聲學以外的考量。琴筒一端蒙以蛇皮,這是二胡獨特音色的來源,一些高級的二胡則採用蟒蛇皮。不論是來自野生或被圈養的蛇,收集蛇皮的成本日益增高。
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限制其參與團體對蠎蛇皮的進出口,近年有人便開發蛇皮的替代材料,以期模仿蛇皮的音色。通常使用鋼弦、尼龍弦、絲弦,羊腸弦已極少人使用。總結並則來說,這導致了用原材料製作的二胡也隨著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替代材料。
參考鏈接 網路 二胡
6. 「京胡曲」是什麼意思
京胡曲,就是京胡所拉的曲子啊。
京胡是一種樂器,跟二胡是近親啊。
以下轉自網路:
京胡,又稱胡琴。拉弦樂器。
京胡是中國的傳統拉弦樂器,18世紀末,隨著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形成,在拉弦樂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京胡的歷史
京胡於清乾隆年間在胡琴基礎上改制而成,因主要用於京劇伴奏而得其名。
京胡:原稱「胡琴」,最早也稱「二鼓子」。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其名也是因用於京劇伴奏而得。
京胡是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左右,隨著京劇的形成在胡琴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拉弦樂器,至今已有20O余年歷史。最早的京胡,不僅琴桿短,琴筒也小,為了能拉高調兒還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軟弓子(不張緊弓毛)拉弦。
19世紀以後,才開始出現硬弓。現在安徽、山東、河南、四川等地仍有保留用軟弓演奏,音色較硬弓演奏的柔軟,並有一種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發音則剛勁、嘹亮。
20世紀上半葉,京劇演員不斷降低音高,講究行腔圓潤,京胡的結構也隨之變化,琴桿、琴筒不斷加長。嗣後,京胡逐漸流行全國,在北京尤為盛行。
20世紀30年代,京劇空前興盛,京胡的製作也出現了繁榮時期,不但樂器行業的牌匾改為胡琴鋪,就連京劇界的名琴師們也招聘工人制賣起京胡來。有的在製作工藝上採用打光劑代替打蠟。使竹皮表面光澤細潤,深得愛好者的稱贊。
最早的京胡琴桿很短,琴筒也小,用軟弓拉奏,當時,人們把它稱為軟弓京胡。19世紀以後,京胡逐漸開始用硬弓拉奏,琴桿、琴筒不斷加大,京胡也逐漸在中國各地流行起來,特別是在北京尤為盛行。
京胡主要由琴桿、琴筒、弦馬、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構成。京胡的琴筒呈圓筒狀,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至琴筒,使筒內空氣振動,發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時,演奏者將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的實踐禪豎,京胡發展為各種規格,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如今,中國的作曲家還為京胡創作了很多獨奏、協奏曲,京胡也從為京劇伴奏的角落走到了舞台的中央。
早期琴桿短、琴筒小,蒙蟒皮或蛇皮,張絲弦,用軟弓拉奏,稱軟弓胡琴(參見「軟弓京胡」條)。十九世紀後出現硬弓。二十世紀上半葉形成今日形制。本世紀五十年代始用鋼絲弦。
京胡是隨著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在胡琴的基礎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種拉弦樂器。它的聲音剛勁嘹亮,是京劇管弦樂伴奏中的主要樂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京畝襲叢劇界一直沿用著胡琴的稱呼,在這之後,為了區別於其他劇種,才正式將這種樂器稱為「京胡」。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慶」、「四喜」、「和春」迅櫻、「春台」四大徽班,陸續來到了北京演出,他們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曲調和表演方法,逐漸融合、發展而成為了今天的京劇。京劇的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為「皮黃」。京胡是「皮黃」音樂的代表。它是伴著「皮黃腔」的逐漸形成而發展起來的。京胡具有神奇而響亮的音色,能在潤腔韻味上與演員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結合,完美地體現出京劇原汁原味的特色。成為京劇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樂器。
京胡的結構
京胡由琴桿、琴筒、弦軸、千斤鉤、弦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琴筒都是竹製,琴桿置有千斤鉤,筒口蒙蛇皮,用馬尾弓拉奏。
京胡由琴桿、琴筒、弦軸、千斤鉤、弦馬、琴弦和弓子等部分構成。琴桿又名擔子,多用紫竹、白竹或染竹製成,通常有5節,在上方的第一和第二節上,各裝有一個弦軸,下端的底節插入琴筒中,在筒里的一段桿身上,開有長方形、前後對穿的風口,它是琴筒的復共鳴部分。琴筒長11.4、後口直徑4.3厘米,用毛竹製,前口蒙蛇皮,後敞口。弦軸黃楊或黃檀木製。琴碼竹製。弓子江葦竹製,上拴馬尾,長74厘米。張二弦,設有「千斤」。五度定弦,據唱腔和曲牌不同分別為:反二簧do、Sol弦,二黃Sol、re弦,西皮Ia、mi弦,反西皮re、Ia弦。常用的是D調、E調二簧京胡和E調、G調西皮京胡。音域約兩個八度。
琴筒為圓筒狀,用毛竹製成。20世紀70年代以後,也有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的。筒的前口蒙以薄而堅韌的蛇皮或其他新股膜料。琴筒是京胡的音響共鳴部分,琴弦的振動通過弦馬傳導到蛇皮上,然後波及筒內空氣柱振動,發出強而有力的音響,音色清脆、嘹亮。
弦軸又叫軫子,多用木質細膩、顏色姣艷的黃楊木製成,也有使用黃檀或大檀木的。千斤鉤是用銅絲或鉛絲製成的S形小鉤,前彎鉤住兩根琴弦,後灣用細絲弦系在琴桿第三節的中部,它是劃定琴弦有效強長的固定點。
弦馬用竹材製成,有橋空式和空心式兩種。琴弦是京胡的發音體,原用兩根絲弦,系在下軸的弦較細,稱外弦,系在上軸的弦較粗,稱裡弦。現多用鋼絲弦,音準比絲弦好,發音清脆,不易斷弦。
弓子用富有彈性的江葦竹製作,兩端烘烤出彎來,竹子細的一端在弓的尾部,繫上一股馬尾而成,馬尾置於兩弦間摩擦琴弦而發音。
演奏時,坐姿,琴筒置於左腿上,琴桿向左稍傾斜,左手持琴桿按弦,右手執馬尾弓夾於兩弦間拉奏。
弓法有拉弓、推弓、顫弓、抖弓、頓弓、帶弓、快弓等,指法有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用於伴奏或獨奏。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也用於其它劇種。獨奏曲多源於京劇曲牌,如《小開門》、《夜深沉》等。
京胡的種類
京胡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紫竹京胡、染竹京胡和白竹京胡。此外還有羅漢竹京胡和鳳眼竹京胡。
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種規格,經過制琴師與演奏者長期實踐,根據京劇曲牌的不同,而發展為多種規格,創制了西皮、二黃、娃娃調和撥子等幾種專用京胡。
近年來,又放大了低調門京胡的尺寸,以適應京劇音樂發展的需要。京胡的選購選購京胡要注意它的音質、材質及工藝。
一把優質京胡,音質上應音色清脆、明亮、純凈、圓潤,發音靈敏集中,無噪音。在選材上桿竹必須干透,竹質堅實、飽滿,不能有干縮、溝槽、蟲蛀或劈裂現象,桿身直而不彎。紫竹應保持原有顏色、光亮潤澤。筒竹應堅實、紋理順直均勻、纖維粗大、無水漬現象。蛇皮要鱗大(脊部以五個半鱗者為上乘)、線白、板脆,以純黑色的為佳。
在製作上,桿與筒的安裝應適度,蒙皮鬆緊適宜,蛇皮鱗尖向下,脊部位於筒口中央。弦軸瓣紋均勻、線條清楚。軸與孔接觸嚴密,無滑弦現象。
新做的京胡總比不上舊琴,這是因為琴筒和琴桿經過了長年的、自然乾燥,適應了演奏條件,所以音質較好。
京胡的定弦
京胡以五度關系定弦,根據京劇曲牌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調。京胡的兩條弦以五度關系定音,根據伴奏京劇曲牌的不同,經常定成c1、g1弦(反二簧),g、d1弦(二簧),a、e1弦(西皮)和d1、a1弦(反西皮)四種,有時還定成f1、c2弦和e1、b1弦等等。
京胡使用絲弦時,一般外弦用二弦,裡弦用老弦,同一把京胡,用鋼絲弦就比絲弦發音清脆。因為京胡的弦較短,音域不寬,所以不適於一般音樂演奏或為歌舞伴奏。演奏京胡時,奏者兩腳平放分開,左手虎口執琴於千斤鉤下,將琴筒放在左腿上,琴桿向左稍傾斜。右手持弓拉奏,運弓要平穩。弓法有拉弓、推弓、顫弓、抖弓、頓弓、帶弓和快弓等。左手按弦時,手型呈半圓形,除拇指外,其餘四指以指尖和指肚之間的部位觸弦。指法除按音外,主要有揉弦、打音,滑音和倚音等技巧。
京胡的鑒別
京胡是由琴擔子、琴筒、蛇皮、琴弓等多種配件構成。製作好的胡琴,什麼調門選用什麼材料、什麼尺寸都很講究。琴擔子要瓷實、飽滿、花紋要美觀,通常用紫竹。紫竹分「白紫竹」、「黃花竹」、「一線天」、「黑老虎」、「黃老虎」。花竹分「哈蟆花」、「芝麻粒花」等。
筒子:紋理要順,斷面棕眼要大且均勻,竹黃要厚,竹筒要瓷實但還不能過分瓷實,否則會影響聲音的震動。
軸:過去常用黃楊、黃檀,優點是光滑、細膩、美觀,但易彎曲和變形。現在多用棗木、烏木、紅木。紫檀不宜做琴軸,易傷擔子。
皮分三種:肉板、油板、脆板。脆板皮最佳,因為它美觀、發音響亮。過去最講究使用產自湖北的烏霄蛇的皮蒙京胡。因為它符合好皮「黑如緞、白如線」的標准。
弓子:多用劍竹、江葦、鳳眼竹、以獨竹節為最佳。
一把好京胡的標准應該是:材料好、工藝好、音色音量好;另外還要有使用價值,觀賞價值和保留價值。
京胡的製作
一、選料
(一)擔子
做京胡擔子的材料主要是紫竹,其次是鳳眼竹(斑竹)、羅漢竹、龜背竹等等。
紫竹產於福建、江西、安徽等地。上等紫竹(花紫竹)不僅花紋顏色好看、獨特,而且質地堅實,是做京胡的上選之材。
當然鳳眼竹也有紋若鳳眼、花似斑豹的上等材料。不過鳳眼竹雖然質地一般都很堅實,但尺寸往往不甚理想。
好的羅漢竹、龜背竹也可做成高檔的京胡來。總之選料第一要看品相,即顏色與花紋。常見的花紫竹有黑紫竹(俗稱黑老虎)、白紫竹、黃紫竹(俗稱黃老虎)、芝麻點、陰陽臉、鱔魚黃等。第二要看尺寸:(1)粗細:即直徑,一般應在φ18mm~φ20mm之間。(2)長短:京胡擔子共分五節,通常要求第一節長80mm,第二節長90mm,第三節長100mm。
西皮擔子自第一節至第四節應小於400mm(370~390mm);
二黃擔子自第一節至第四節應大於400mm(400~430mm)。超出這個范圍就不適用了。
鳳眼竹往往第一節偏短,那沒關系,只要第二節、第三節合適就行。而羅漢竹和龜背竹則要看其下三節的尺寸,尤其是第五節最為重要,不應長過120mm;也不應短於100mm。
羅漢竹總節數一般都是奇數,所以羅漢竹琴常見的是:「三節棍」、「七節鞭」、「九節鞭」、「十三太保」等,當然最難得的「十八羅漢」是偶數節。
(二)筒子
筒子是毛竹取其內徑為φ42~φ52mm的竹節鋸下而成。筒子要質地堅實,竹黃厚且勻。鐵心裡當然最佳。其尺寸:西皮筒長115mm,內徑:φ42~mmφ44mm;二黃筒長117mm~120mm,內徑:φ45mm~φ52mm。
(三)蛇皮
京胡用的蛇皮乃野生的烏鞘蛇。產於湖北、湖南、浙江、雲南、貴州等地。一般從顏色上分三種:黑色、褐色、綠色。其中以黑色為最好。又因捕蛇的時間不同而皮子的厚薄質量不一樣。驚蟄後的蛇皮最好,而夏天蛻皮後的蛇皮最好不用。
蛇皮的花紋大小與蛇的粗細有關。花越大越好。花紋要黑白分明。常說的「白如線,黑入緞」就是對好皮子的最精闢的形容了。
一張蛇皮能取6~8張。尾端的皮子最厚,但花也最小,適用於西皮琴;靠近肚皮的皮子薄,可用於二黃琴。
(四)琴軸
一般琴軸常用的木料有棗木、黃楊、紅木、烏木、檀木等。長短尺寸為:148~152mm。
其中棗木軸最為好用,因棗木又硬又有韌性,因此能「咬住」堅硬的竹子。但因價值低而往往被人所忽視,所以目前高檔琴上的軸子大多都是屋木或紫檀的。
(五)琴弦琴碼
目前市場上的京胡弦有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產的各種品牌。筆者通過實踐認為上海產的「鴿牌」弦為最好用。弦軟而不易斷,音色透明。
琴碼是老竹子刻制而成的,分空心碼和馬蹄碼兩種。琴弦和琴碼是京胡發音的關鍵部件,一把琴做出來而經過多次調弦和換碼才能發出悅耳的聲音來。
二、加工
(一)烤擔子
因為竹子是在山裡自然生長的,故而其外形扁、園、彎、直不一。一旦選好料後,必須對其進行加工烤制校直調圓達到要求
1、工具
烤擔子的工具有:爐子、板凳、校圓鉗等。
爐子就用普通的蜂窩煤火爐即可。
板凳用平常家用木凳即可,但必須在上面鑽一個斜孔。
在烘爐用的火鉗頭上焊上兩塊鐵板,鐵板上用螺釘鑲上木塊。木塊是特製的,上面各有一個半圓孔。這就是校圓鉗。
2、烤制
將要烤的擔子上打上工業用蠟,當蠟被溶化後滲透竹皮內,使擔子色澤光亮。這種自然色是任何油漆都難以比擬的。
然後將擔子放在蜂窩爐上方約5、6厘米處進行烘烤。烤至擔子本身溫度達70~80℃立即拿下用校圓鉗將其夾圓,快速轉動擔子,用鉗子給與壓力,這樣,扁的就變成圓的了。夾至擔子的橢圓度不超過0。5mm即可。在校園的同時,利用板凳上的斜孔,將擔子調直。這兩樣工作可交替進行,而且必須進行多次加工,才能達到技術要求。加工過程中,千萬不要心急,否則容易造成擔子的劈裂。在校圓和調直的同時,擔子也烤幹了。
3、加封頭
烤制前的擔子一般為6節,烤完後須將最上一節鋸掉,然後鋸第五節。
西皮F調琴(娃娃調琴)最後一節為:103mm;
西皮E調琴(旦角琴),最後一節為:105mm;
二黃F調琴(生、凈琴)最後一節為:107mm;
二黃D調琴(旦角琴),最後一節為:110mm。
下料後,將鋸口挫平,然後加封頭(如圖三)。用502快速膠粘好。
封頭的木料一般用紅木或烏木車制而成。
4、鑽、燙軸孔
分出擔子的前後(陽前陰後)在第一節和第二節之間,對稱劃一直線,然後在第一節的二分之一處上下畫橫線,與原先的線成十字,從此處量至第二節80MM畫第二條橫線。在這兩點(上下共四個點)上用鋼錐鑽下樣沖眼。畫好線後,即可鑽孔。前面的兩個鑽φ10MM的孔,後面的兩個鑽φ12MM的孔。孔鑽完後,即可燙孔。燙孔用的火棍是特製的。燙孔時應注意兩孔的平行度和同心度。一般一個孔要燙3~5次,每燙一次後,都要將選好的琴軸安上試一下。隨時校正孔的偏正和深淺,至達到要求為止。軸頭的長度一般為:36MM~39MM。
軸孔燙好以後,用刀子把軸孔被燒焦的部分刮掉,然後配研修刮軸孔、琴軸,直至琴軸和軸孔配合嚴密好使為止。最後在軸孔上下纏上黑色尼龍線。
5、烤筒子
筒子烤前先撐內圓:將筒子放在鍋內用沸水煮4~6分鍾,然後取出,一頭塞上一個木撐子兩頭輕輕敲擊,直至撐子與琴筒無縫隙為止,然後將琴筒帶著木撐子放置在微波爐內。用中火烘烤2~3分鍾後取出,待冷卻後將木撐子取下,即可上車床車旋外圓。筒子的壁厚一般為:5。5MM~6。5MM。
6、筒子鑽孔
鑽孔前,先在筒子上畫線:在筒子小頭的端面上劃一中心線,然後在筒子上下將中心線各引出一條直線,用游標卡尺在上面線上40MM處劃一橫線,與原線交叉成十字,再用游標卡尺在下面線上41。5MM處劃一橫線與原線交叉成十字,並在上下十字處用鋼錐鑽出淺孔為鑽孔記號。鑽孔前應先量一下所配擔子的直徑,如擔子粗19MM的話,就選φ18MM的擴孔鑽;如擔子粗18MM的話,就選φ17MM的擴孔鑽。孔鑽好後,就可以配擔子了。
7、擔子與筒子的研配
量一下筒子的直徑,然後把擔子下端往上在筒子內徑的尺寸上加上10mm處劃一圈鉛筆印,先用銼刀將封頭下端至封頭與擔子結合處上延10mm滾銼成圓錐形,後用砂布(80#)自鉛筆印處至末端打磨圓滑光潔。要注意不要磨成橢圓。此時將打磨好的擔子與筒子進行研配。筒子的上孔要用刀子刮修成正錐形,即上小下大。下孔則修刮成反錐形。
筒子的上下孔一定要與擔子研配得十分嚴密,以研好後不透氣為准。
8、蒙蛇皮
過去老藝人蒙蛇皮用的是「八卦陣」法,即用八根小木棍縫在皮子上,用木楔子將蛇皮拉緊。而現在看來這種辦法顯然是有些笨拙與落後了。
目前大多數人都採用了模架與錐圈蒙皮。這種方法的有點是方便、快捷、蛇皮受力均勻。這套蒙皮工具.蒙蛇皮之前應將筒子前端內外打坡口。
將蛇皮放在冷水中浸泡5~6小時,取出剪去肚皮部分,呈八角形,用報紙將蛇皮上的水份吸干。在筒子上抹勻已經熬好的骨膠,將蛇皮放正,在筒子上用錐形套壓住,上模架,用扳手均勻旋緊四個螺母,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等待干固,切莫曝曬或烘烤。
蛇皮蒙得松緊程度完全是靠經驗來完成的。而蛇皮的松緊又與琴的調門、音色有關。一般高調門的琴蒙得緊一些;低調門的琴蒙得松一些。總之,蒙的多了,也就駕輕就熟了。
9、蒙布、開風口、拴千斤鉤
蛇皮蒙上後,放在通風處夏天6小時,冬天八小時後即可把筒子從模架上取下來,除去錐套,將多餘的膠用小刀刮掉,在蛇皮周圍蒙上一塊寬30MM的黑色或藍色棉布,以作封邊保護。蒙布前,應在筒子下沿粘一塊墊皮,以免琴弦磨破蛇皮。
將擔子插入蒙好的琴筒內,用鉛筆在筒內劃線,然後取中開風眼(音孔)。一般琴的風眼約長20~25MM,寬約3~4MM。風眼要開正,如音不理想,可加長加寬風眼,但風眼對琴音的影響是有限的。
這時將擔子插在筒子上,就可以上弦、拴千斤鉤了。
千斤鉤是用H68黃銅或不銹鋼作成S形。直徑是1。2MM~1。5MM。千斤的寬度一般是20MM左右。千斤鉤的寬度與音色有關,如音色不理想,調整一下千斤鉤會起到一定作用。
10、調試琴聲
拴好千斤鉤後,就可以安上琴碼試音了。
一般地說,小琴碼的音比較透,而大琴碼的音則比較悶。一把琴要經過反復調試,才能找出它的最佳聲音來。一把好的京胡應具備相當的穿透力,同時又要有酥音和金屬音,如果這些都有了,那麼一把好琴就誕生了。
7. 李世榮的重要演出
1990年12月20日,隨何玉蓉老師參加了舉世聞名中央文化部舉辦的:北京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振興京劇觀摩研討大會開幕式及演出。為何老操琴伴奏「哭祖廟」 震驚四座、 轟動藝壇、在京劇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除此之外,李世榮先生還先後和全國眾多京劇藝術家(李崇善、楊春霞、楊燕毅、辛寶達、趙世璞、李世英、孫愛珍、朱福俠、遲小秋、張春秋、唐元才、徐建忠、董翠娜、翟墨、翟萍、姜培培、宋昌林、康清濤、劉建傑、陳長慶、白洪亮等)合作,操琴伴奏,珠簾壁合,實為一位難得的優秀京劇名琴師。
並曾先後赴韓國、台灣等地獻藝,所演奏之琴藝,深受國內外友人、觀眾的高度贊揚和熱烈歡迎。2004年受韓國藝總.大邱廣域市聯合會邀請,出訪韓國,演奏了京胡名曲「夜深沉」「梅花」等曲目,受到韓國藝總.大邱廣域市聯合會,會長「權正浩」授於的藝術大獎證書。在京胡創作、演奏等方面在全國多次獲獎。 2009年由中央電視台錄制的春節戲曲晚會啟用了李世榮先生靜場錄音演奏的京胡獨奏曲「迎春」作為整台晚會的結束曲。
2008年5月17日在美麗的海濱之城—山東威海成功舉辦了個人從藝五十周年京胡演奏音樂會,音樂會長達四小時,耒至北京、上海、山東等地的名家匯粹,盛況空前。 並在今年2011年初由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巨著《中國京胡與琴師》一書(353頁)中被作為中國名琴師載入書中。
著名京劇琴師李世榮老師,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13 年 7 月5日12時去世,享年68歲
8. 京胡曲牌都有那些
http://cache..com/c?m=&p=882a9440809f12a05ca2c812564d&user=你看看 這兒是名段
9. 京胡曲目迎春創作背景
2月25日晚,在青島永安大戲院演出的青島市2021元宵節京劇晚橘胡會上,青島京劇院優秀青年琴師趙偉與學員姜雨萌、王藝潼,共好伍蔽同為觀眾友州演奏了喜慶歡快的京胡曲《迎春》。
京胡曲《迎春》,以京胡為主奏樂器,曲調歡快新穎,明快跳躍的氣勢,表現出春回大地,百鳥爭鳴,萬象更新的美麗景色,優美的樂曲,喻示著美好春天的來臨,令人心曠神怡。
10. 京胡獨奏梅花怎麼定調
梅花 開始是西皮F 後是二黃G 再後是反二黃D 中途不換琴,也不可能調弦。
其實 調成內弦D、外弦A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