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明高啟

梅花明高啟

發布時間: 2023-03-26 15:49:13

㈠ 高啟梅花

高啟梅花九首來 瓊姿只合在瑤源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 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 薄瞑山家松樹下,嫩寒江店杏花...

㈡ 高啟《詠梅九首》原文及翻譯賞析

詠梅九首原文: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薄瞑山家松樹下,嫩寒江店杏花前。秦人若解當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籍倩誰收。騎驢客醉風吹帽,放鶴人歸雪滿舟。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幾看孤影低徊處,只道花神夜出遊。

淡淡霜華濕粉痕,誰施綃帳護春溫。詩隨十里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飛去只憂雲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雲霧為屏雪作宮,塵埃無路可能通。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園盡棘叢。

夢斷揚州閣掩塵,幽期猶自屬詩人。立殘孤影長過夜,看到余芳不是春。雲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頻。掀篷圖里當時見,錯愛橫斜卻未真。

獨開無那隻依依,肯為愁多減玉輝?廉外鍾來月初上,燈前角斷忽霜飛。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鳥山塘晚半稀。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遠自洛陽歸。

最愛寒多最得陽,仙游長在白雲鄉。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楚客不吟江路寂,吳王已醉苑台荒。枝頭誰見花驚處?裊裊微風簌簌霜。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歌殘別院燒燈夜,妝罷深宮覽鏡時。舊夢已隨流水遠,山窗聊復伴題詩。

詠梅九首其一賞析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瓊姿,這是古詩詞中的常用詞了,謂瑰麗的姿容,通常只用於梅花。不過,詩的首聯,卻一點也不因這措辭的常見而顯得平凡:神話中的昆侖山,上有瑤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築成;梅花既有瑰麗的風姿,那麼就本該(合,應該)充任瑤台上的瓊玉,至於它們為何不留居在飄渺的仙山,卻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處處山林,這,可真是個令人大惑不解的疑問!這二句,給凡間的梅花,賦予了謫仙的身份,使它們縱然已降生到地上,卻終究是超凡出塵、氣質異於俗中眾花。若不是詩人對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語、發此奇問?至於為何只說栽於江南,而不說栽於天下,這,也可算得個疑問:大概,詩人一生足跡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這片山川鍾秀、人傑地靈的廣土,才最適宜迎接梅的降臨?

「雪滿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還是來到了人間,不過,它們既然是夙具仙骨,當然也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遠離人跡的煩囂,棲住到大雪鋪滿的深山,這,才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願望。常人說到梅花,總不免提什麼「傲霜鬥雪」,其實,梅花又何嘗逞勇好鬥?雪滿山中,它們卻穩穩地酣卧,何嘗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們的對頭?「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種,是世人願意親近的美人,不過,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於水中撈月。你須得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時,你才能見到她款款而來,神情是那麼超朗閑雅,容貌是那麼清秀動人,一如《世說新語》中的詠絮才女謝道蘊,「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請反復吟誦這千古名句,請反復體味其中的含義:獨立而無驚、無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艷、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潔精神,不正化身於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動的顯現了嗎?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進一步的申說,其原來的含義,應該是如下:山間的蒼蒼秀竹,自不會放過與高士交結的機會,它們把自己蕭蕭竹聲中的清寒,奉獻給梅花的身影,好讓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顯得儀態高峻;山間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愛憐美人,當她完成了報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蝕於春泥之時,它們也會把自己身攜的微微春意,輕輕遮掩在她殘留的清香之上,好讓無意爭春的美人,也多少領受點春的回報。這二句的正常順序,本來也該是「蕭蕭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殘香」,殊不料,詩人卻把「寒」與「春」提煉到醒目的句首,顯得這二者才是依託於「疏影」、「殘香」的梅之魂魄,而遺於句尾的「竹」、「苔」,倒成了這二者蛻下的軀殼。次序一變,詩的境界頓異,詩人的筆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何郎,指南朝的詩人何遜,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雖然他不是第一個詠梅者,但詩人大概認為梅花的「好詠」(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遜之後,詩壇上當然也不乏「好詠」,但詩人在這里說梅花自從何遜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問它們在漫漫的歲月里,寂寞愁苦地在東風中開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來只生出自己一個梅花的知音——這,說他目無古人、過於自負,也未嘗不是;但若沒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膽量拋開古人的陳規所限,別創出這千古佳作?況且,佳作既已詠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體的梅易寫,抽像的梅難說;梅之形態易賦,梅之精魂難攝。何也?詩人若不先稟有梅的靈性,又安能窺到梅的靈魂深處?因此,由此意義上說,讀者最該佩服的,倒不在詩人手筆的高妙,而應是詩人襟懷的高潔;讀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該細看是否有詩人自己的身影在「依」著。

臨末還有一點說明。注家謂:「雪滿山中」句,出自東漢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趙師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飲酒、醒來在大梅樹下之典。(見清人金壇《高青丘詩集注》)其實,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趙師雄所遇的美人,與趙在酒肆中狎飲,豈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尋出的典故,多有膠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詠梅九首賞析

梅,據考證是一種原產於中國的植物,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常用的果品。但是上古的詩歌里卻吟詠得不多,詩經里『摽有梅』一詩曾提到梅實,也只是作為起興的由頭,沒有把它作為吟詠的主體。 南北朝 時代陸凱折梅贈驛使所賦的詩,也僅僅是把梅花當作一種表達友情的道具。真正在詩歌中給梅花賦予人格化的形象,那還是唐以後的事。因為梅花是在天寒地凍的時節凌霜冒雪而開,不與眾芳為伍,所以人們賦予了它清高、孤峭、頑強、堅貞的品格;又因為梅花開在冬末早春,相比於三春光景那種桃李芳菲,百花爛漫的盛季,它算是佔得了春先,所以人們又賦予了它報春使者的聲名,成了先知先覺的先驅者或釀時造勢的的英雄豪傑的形象。歌劇《江姐》中的「紅梅贊」這首歌,就是梅花品格的一幅恰如其分的寫照。

唐宋以後,詩歌中提到梅花的,何止千首,就是專以梅花作為吟詠對象的詩詞也非常多。各個詩人吟詠的角度,各人的風格各有不同,韻味各異,這樣也就有著不同的欣賞點。

高啟的這九首詩,大概是受到杜甫秋興八首的啟發專門為梅花而精心寫就的組詩。對這組詩評析的文章在網路上可以看到很多,在此不做贅述。我覺得這組詩描寫梅花,不僅狀其影,更傳其神!我特別欣賞其中狀寫出的那種清靈空澈有時又朦朧恍惚的意境,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美詞佳句。比如『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 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詩隨十里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等等,給人以無限廣闊的想像空間。

曹雪芹《紅樓夢》里有幾組詩,多從高啟這組詩借鑒或脫胎。以前讀《紅樓夢》,大觀園姐妹起詩社,先是詠白海棠,接著詠菊,後來又在蘆雪亭聚會詠紅梅花,特別欣賞薛寶琴『閑庭曲檻無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之句,後來方知脫胎於『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其它一些麗句,如『窗隔疏燈描遠近,籬篩破月鎖玲瓏』,也似乎有著這組梅花詩的影子。

後來 清代 張問陶復作梅花八首,足可以與高啟這梅花九首並稱雙璧。

詩詞作品: 詠梅九首 詩詞作者:【 明代 】 高啟 詩詞歸類: 【梅花】、【組詩】

㈢ 梅花詩 高啟

高啟梅花九首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縞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 將疏尚密微經雨,似暗還明遠在煙.

薄瞑山家松樹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當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翠羽驚飛別樹頭,冷香狼籍倩誰收. 騎驢客醉風吹帽,放鶴人歸雪滿舟.

淡月微雲皆似夢,空山流水獨成愁. 幾看孤影低徊處,只道花神夜出遊.

淡淡霜華濕粉痕,誰施綃帳護春溫. 詩隨十里尋春路,愁在三更掛月村.

飛去只憂雲作伴,銷來肯信玉為魂. 一尊欲訪羅浮客,落葉空山正掩門.

雲霧為屏雪作宮,塵埃無路可能通. 春風未動枝先覺,夜月初來樹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園盡棘叢.

夢斷揚州閣掩塵,幽期猶自屬詩人. 立殘孤影長過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雲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頻. 掀篷圖里當時見,錯愛橫斜卻未真.

獨開無那隻依依,肯為愁多減玉輝? 廉外鍾來月初上,燈前角斷忽霜飛.

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鳥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遠自洛陽歸.

最愛寒多最得陽,仙游長在白雲鄉. 春愁寂寞天應老,夜色朦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吳王已醉苑台荒. 枝頭誰見花驚處?裊裊微風簌簌霜.

斷魂只有月明知,無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獨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殘別院燒燈夜,妝罷深宮覽鏡時. 舊夢已隨流水遠,山窗聊復伴題詩.

高啟,明初詩人。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元末曾隱居吳淞江畔的青丘,因自號青丘子。明初受詔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給。後被朱元璋借蘇州知府魏觀一案腰斬於南京。高啟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傑」。其詩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兼采眾家之長,無偏執之病。反映人民生活的詩質朴真切,富有生活氣息。弔古或抒寫懷抱之作寄託了較深的感慨,風格雄勁奔放。

「瓊枝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為什麼只合在瑤台的梅花仙子,在這人間江南處處留下了她優美、不屈的身影呢?從客觀環境上講文人生存的條件如風刀霜劍緊相逼,朱元璋猜忌多多,大肆殺戮文臣武將;從品行高潔的文人內心世界來看,如何戰勝名利的誘惑,在不受屈辱的前提下保全自己,就成了一個兩難選擇。

「三九嚴寒何所懼,昂首怒放花萬朵」的梅花成了作者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化身。看這梅花:「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雪滿山中,凈悄悄的絕塵避俗的孤寂之感;月明林下,冷清清的高潔明麗的凄婉之美。竹影蕭蕭,香苔漠漠,斑駁陸離,依稀飄忽,若有若無,知音難覓,徘徊彷徨。

我們不妨把歷史的鏡頭拉回北宋,來看一看有「梅妻鶴子」之譽,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傳世的林逋。林逋所在時代的帝王們對知識分子還是以招覽為重,政策相對比較寬松,在不不觸及皇家利益的前提下,不為皇室服務也不強求,你想做隱士也無妨。另外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就是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就佔了六家,在這六家以外我們還可以列舉出一串閃光的姓名:范中淹、梅堯臣、蘇舜欽、柳永、司馬光、晏殊晏幾道父子、周邦彥、秦觀、黃庭堅等。林逋的時代還有一些大唐遺風,知識分子的思想還是相對自由的。所以,宋代的文化依然璀璨奪目。明初的文壇卻是死氣沉沉,雖然有宋濂、高啟等人的曇花一現,但在朱元璋的威逼之下,不是流放充軍,就是腰斬於市,文治這一條是沒有多少可以圈點的,思想不自由哪來文化的繁榮。雖然有「高士」,有「美人」,但雪太大「高士」之「高」無法為世人所知,月太明「美人」之「美」無法為世人所用。是時代的悲哀導致了 「高士」和「美人」的無奈。

詩人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曾寫到:「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明朝開國伊始,人們對推翻搞民族歧視、民族壓迫的蒙古人的統治的朱元璋是心存感激的,是把他當成備受異族欺凌的漢族人的大救星的,可這個大救星上台以後,卻把主要心思用在了如何鞏固皇權之上。一是想捂住知識分子的嘴,不讓他們揭自己當過強盜的老底;二是想讓人們在思想上高度一致,皇帝想什麼,天下人就想什麼,皇帝想做什麼,天下人就做什麼;三是為了能讓他的子孫們坐穩江山,天下永遠是朱家的,便大肆殺戮與他一起造反的哥們,防止有人像趙匡胤那樣搞個陳橋兵變黃胞加身,此即民間傳說中的「火焚慶功樓」的由來。知識分子們就像大觀園里的林妹妹一樣「路不敢多走一步,話不敢多說半句」,噤若寒蟬,萬馬齊喑。所以詩人說「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雖然和林逋時代有一樣的「疏影」,但漂逸自得的「暗香浮動」卻一點也沒有,取而代之的是窮途末路的「春掩殘香」,表面上有春天般的溫暖,心裏面卻是傷痛深深,毫無生機,內與外的巨大反差,疏影雖在,殘香難留,使得詩作別有一番味道在心頭,給人以猛烈的心靈撞擊。這種情與景的反推撕裂,反情景交融之常法常道,恰到好處的表達出了詩人所處的時代特點和詩人自己復雜的心理感受,確是明代詩作中的佳篇。

最末一聯「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悉寂幾回來?」何郎即南朝著名詩人何遜,何遜的《揚州法曹梅花盛開》是被歷代文人推崇的詠梅佳作。後人難以寫出何遜那樣好的梅花詩,是因為他們不再具備何遜那樣的思想自由的客觀條件,我真盼望著有何遜那樣的機遇,可思想自由的「東風」全都沉寂了,把皇權看的比什麼都重要的人,是不會再給知識分子們一點空間的,我這個時代「東風」壓根就沒有,盼也無用,盼不好,還要出問題。從詩人的生活境遇來看,他多少還是有點盼的念頭的,但正是這念頭讓他終究未能逃脫朱元璋的黑手。結尾緊扣詩作主題,首尾照應,點破自己的種種設疑,給同好者一個完整的詮釋。

㈣ 高啟《梅花九首》其一: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曹雪芹「空山中高士晶瑩雪,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出處,是高啟梅花詩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明朝高啟《梅花九首》

很多喜歡紅樓夢的讀者,都對一首紅樓夢中的詩有印象,

「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

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曹雪芹紅樓夢的《終身誤》

在這首詞里,山中高士晶瑩雪,是指薛寶釵,而世外仙殊是指林黛玉。因為紅樓夢的廣泛流行,所以這首詞也為人熟悉,在欣賞紅樓夢小說的復雜曲折時,也不免佩服曹雪芹將薛寶釵和林黛玉寫的如此完美,彷彿薛姑娘是寒冷白雪中安然的隱士,而黛玉是仙境中的樹林,引發了一系列對薛寶釵和林黛玉品質的探討。比如薛寶釵何以稱為高士?林黛玉何以稱為仙女?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兩個句子,原本就是出自元末清初的著名詩人高啟的梅花名句。「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高啟,生長在元末明初的亂世。蘇州人。他出生富族,卻父母早亡。從小酷愛讀書。至親的缺失更容易使得他在書籍里尋找靈魂安慰,熟讀歷史,精通詩文,且別有見地。

元末又是非常動盪的時期,讀書人科舉那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但自有愛好讀書的人連成朋友,高啟是當地的小天才。

張士誠反元起義,自立為吳王,有了他的保護,這一帶凋敝的經濟很快恢復,也正是新朝用人的時候,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廣羅人才,聽說了高啟,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此時高啟年僅16歲,在一大群老儒當中,那是玉樹臨風鶴立雞群。此中還有 施耐庵、羅貫中等為現代人熟悉的《水滸傳》《西遊記》的作者。

高啟在張士誠政權中工作了7年,具體幹了些什麼呢?現在很難有具體的資料,但是他32歲,被明朝征入朝廷,直接授予他翰林編修,朱元璋親自讓他主持修撰前朝元史,那麼高啟是在當時有很高的名氣的。雖然他在23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張士誠和饒介的幕府,回鄉隱居。

高啟用兩年左右的時間修完元史,朱元璋看見這個年輕人,高岸清正,落落不群,想讓他發揮才幹,委任 戶部右侍郎,這實際是相當需要官員清廉守正的重要崗位,乾的好,國家的財政就是由他打理,可以說朱元璋相當信任這個年輕人,給機會他上進。但是高啟拒絕了。

說只想回家隱居。

朱元璋重金放還,但是也埋下了高啟的殺身大禍。

那麼高啟為什麼想回鄉不想做官呢?

一,他父母雙亡,一脈單傳,天性敏感,更看重家人的相守。

二,天才的敏感,城頭變幻大王旗,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他因為洞徹人生起滅,都覺得那些很難上心。

三,在張士誠幕府中,他和人打交道,覺得吃力。他不是全才。張愛玲說,在有人的場合她感覺壓抑,而在沒有人的場合,她覺得自在。

四,張士誠的辭官,實際是對自己很清醒,然而,朱元璋並不了解這個年輕人。

時間推移到五年之後,張士誠因為本地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盛情要求他寫一篇《上樑文》,或者出於盛情難卻,或者出於經濟原因,或者出於對本土建築修復的支持,張士誠寫了。其中有溢美之辭,說建在這里虎踞龍盤。一篇文字而已,卻觸怒了朱元璋。

有好事者,告發魏觀是張士誠舊部,有反心,高啟被牽連案件當中,被朱元璋處以腰斬。年僅39歲。

一代天才就此慘烈魂歸。

這是個慘烈悲劇的故事。讓我們來看看高啟的《梅花九首》,今天欣賞的是第一篇。

高啟整個生活還是比較悠閑平順的,父母留下的產業,使他能夠在亂世中有一點歸家隱居的底氣。他愛著這種平靜寂寞的生活,在外面游歷之後,更覺得這種生活的可貴。

他的清高不是裝的,對於人生和感情有著缺失的人,精神的寄託和皈依是非常重要的。家園里一樹樹寂靜開放的梅花,是父母靈魂的守護,也是他的樂園。

而他的身世自然有著別人所不知道的悲涼,在封建家族社會,失去父母的人,其實也很難融入世俗的社交圈,當然文學文化圈則是另外一種。那麼在梅花上,高啟肯定是寄託了自己的感情和靈魂的。他孤獨而寂寞的成長,人世的風雪,如魚飲水,梅花不是愛冰雪,因為它的存在是先天註定。

「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這樣美麗的梅花開放,最適合它的地方是天上的瓊樓玉宇啊,是誰將梅花落入人間,這江南遍地,處處梅花,看著花雪一片,讓人心生喜悅。

我可以想到高啟看見梅花開的時候那種內心的喜悅,我甚至能夠感受到他童年和少年的敏感孤獨,在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裡,有梅花的地方,才是他不用心思去面對周圍關系的樂園吧。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放鬆。

「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

那梅花的老樹,在大雪中,就像古代的高士,睡在雪中,享受著天地冰冷曠達之氣。

在明月的夜晚,梅花開放,香氣繚繞,那花朵如同環佩,清香如同步履,是梅花仙子裊裊下凡,在林間自在徘徊。

」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

竹子愛著梅花瀟灑蕭疏的影子,情願和梅花作伴啊,那春風吹起落梅,花瓣優雅飄飛,點綴在一片片青苔上。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

自從南北朝何遜是真愛梅花,寫出了梅花最美的句子,梅花是這樣的寂寞,年年梅花之美,無有好句,梅花在這里是在等待今日之何遜吧。

那麼高啟的梅花詩,顯然比南北朝何遜更美。當然高啟的梅花和何遜的梅花一脈相承,寫的是梅花動人在寒冷里,以一種清雅的姿態等待知音。

因為何遜的梅花是這樣寫的,」驚時最是梅。」震驚是這樣當著我開放的梅花。「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台。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寫的是什麼呢,梅花在寒冷里開放,以這樣美好惆悵的姿態,是為了日夜等待何遜。

高啟的詩寫的是什麼含義呢,他將這眼前的梅花擬人化,這樣的梅花仙子,是為了尋找前生愛她的故人,裊裊下凡,在冰雪中做長久的等待。

但是高啟也暗指了自己就是梅花知己,在風雪裡守候梅花,等待梅花的開放。

高啟並非刻意苦情的詩人,這種清邃恬然,並不給人帶來過分的悲傷,反而有一種融入的美滿,這是高啟難能可貴的地方。

在漫長的生活里,高啟是低調而滿足的,沒有父母還有妻子,沒有知己還有梅花,享受並沉浸這種自然的孤獨,寄託自己美好的心願,在寫梅花清高寒冷的同時,仍舊有脈脈溫情。

被人認為寫出了梅花那種清美而旖旎的靈魂。

也正是這種長期的浸潤,高啟是真的志在山林,疏闊散淡,所以他的隱居並非是對朱元璋的不滿。只是嗜殺成性的朱元璋,哪裡會懂得想到這么多,只認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那麼回過頭來,談談紅樓夢化用的這兩句。顯然曹雪芹是酷愛高啟的梅花詩的,在紅樓夢大觀園的詩詞中,處處可以看到他對高啟詩句和意境的化用,比如縞袂仙子,竹林蕭蕭。

曹雪芹將高啟的梅花詩化用到紅樓夢里,有沒有含義呢?

當然肯定有的。

一,實際林黛玉另外的化身就是梅花。

二,薛寶釵和林黛玉都是有梅花一樣的美好,大觀園本身就是一座世外園林。

三,曹雪芹肯定知道高啟的冤死,而林黛玉和紅樓夢中很多人的結局,也是一種悲劇,是皇權下的一種命運必然。

四,高啟求一種平淡而性靈的生活而不得,現實中誰人不是如此?

高啟是天才的詩人,他的《梅花九首》堪稱梅花詩的翹楚,在以後,我會繼續為大家解讀另外八首。也以此文祭奠高啟,一位被命運摧殘的梅花一樣的天才。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㈤ 高啟的《梅花》詩句解釋

詠梅 這應來該是用了借代的自手法來寫梅花 不從正面寫梅 全詩也沒有一句提到梅花 可是在它的描寫中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梅花的風韻
首聯:梅花應該是那天上的神物,不只是誰將它放到江南,使其處處可見
頷聯:大雪滿山的時節梅花如一位高人隱士獨卧於其中,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獨舞。
頸聯:寒冬時依傍著蕭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初春時又蓋住了一片又一片苔蘚的青草之香。

尾聯:自南朝詩人何遜創作了詠梅佳作以後就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寂寞守了這許多年,又開了幾回呢?

㈥ 誰能提供高啟的《梅花九首(其一)》的賞析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此是明代詩人高啟著名的詠梅詩名作,共九首,每首皆飄逸超群,力寫梅之高韻。這里選的是第一首。 詩人首先用反襯法來寫梅花的超塵絕俗,以疑問的方式提出質疑,但又無須回答,寓答案於疑問之中,襯托出梅花的不俗氣質和靈秀仙骨。詩人認為像梅花這樣具有瓊玉般姿容的花種只應留在天上神仙居住的瑤台之上,卻不想仙家卻將它栽向了山林秀美、人傑地靈的江南,從而突出了梅花的神奇身份。韓冕詩曾說「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間品自奇」。韓冕是從正面去言說,而高啟則是從反面去襯托。用意雖同,但表達方式卻迥異,高詩以疑問起句卻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和思考。 「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兩句是為人傳誦的名句。詩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滿山中和月明林下作為背景來映襯高士、美人,進一步突出了梅花的孤傲高潔與清秀閑雅的精神。此兩句也是在寫梅的風骨與魂魄。清代學者曾強拉硬扯,尋找出這兩句當中的典故,說「雪滿山中」出自東漢袁安家中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出自隋朝趙師雄於月夜林中酒肆與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飲酒之典。其實,這兩句沒有這典故的限制反而會使梅花的品格顯得更為聖潔與超逸。此兩句分別都構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顫的意境,又何須什麼典故來支撐呢?宋代隱士林逋寫梅,也含有頌梅風標絕塵之意。但林逋詩重在寫梅之風韻,而高啟詩則重在寫梅之風骨。「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韓冕詩)梅之傲雪怒綻才顯出她的高潔骨氣。「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元代楊維禎的詩也是贊梅之雪中獨放的勇氣。可見,高啟的「雪滿山中」句重在寫梅的氣節。 五、六句詩人進一步用竹來烘托梅的清俊身影,用苔掩殘香表達對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松竹梅乃「歲寒三友」,蕭蕭竹聲中更顯寒梅的固守清貧;漠漠青苔心甘情願地承載著殘梅的零落花瓣,並將殘梅的清香融化在它的軀體中,使香保持得更久長些。七、八句則借抬高南朝詩人何遜的詠梅佳作而表達了他的自負,似乎只有他高啟才是梅的知己。 高啟之前寫梅之詩已眾多,但他卻能脫出前人的窠臼,採用多方譬喻與襯托的手法寫出梅的氣節,突出梅的風骨與精魂,卻是難得的。他的這種譬喻也對後世產生了影響,曹雪芹《紅樓夢》中寫《終身誤》的曲子,有「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構思恐怕也受到高啟詩句的啟發。

㈦ 瓊枝只合在瑤台——明代詠梅詩賞析

瓊枝只合在瑤台

——明代詠梅詩賞析

王傳學

詠梅詩經過宋代的輝煌以後,到明代趨於平常。不過由於一些詩人的努力,仍出現了一些詠梅佳作。

在明代詠梅詩中,首推高啟的《梅花詩》:

瓊枝只合在瑤台,

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

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

東風愁絕幾回開。

高啟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詠梅是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題材。此詩寫梅花有著仙風道骨,來到人間,棲居在大雪鋪滿的深山裡,只有到那清風明月的林泉之下,才能見到它清秀動人的姿容。月下梅花之狀又何其高潔絕塵!詩中將雪與梅當作是匹配的高士美人,塑造出一個孤高、隱逸的梅花形象。梅伴雪生,正生出梅的堅強與高潔;雪為梅襯,又襯出梅的美麗與多情。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詩人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與心態變化融入梅花形象,賦予梅花嶄新的情感內涵,具體表現為孤高中的激憤之情、亂離驚懼之感和故友摯交之情。他打破了兩宋以來重復單調的詠梅模式,為詠梅詩的發展開辟出一片新天地。高啟的梅花詩對傳統的新變主要表現為其濃厚的主體色彩、復雜化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悟。

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的 劉基也寫有一首《題墨梅》:

夭桃能紫杏能紅,

滿面塵埃怯晚風。

爭似羅浮山澗底,

一枝清冷月明中。

劉基是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的開國元勛。他在詩中將梅花與桃花杏花對比,諷刺桃花杏花的軟弱無骨,突出梅花的高潔雅緻,表現了對梅花的贊美之情。

再看明代詩人方孝孺的《畫梅》:

微雪初消月半池,

籬邊遙見兩三枝。

清香傳得天心在,

未話尋常草木知。

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廣孝說,「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可朱棣不管這些,連最信任的軍師的話也不聽了,還是殺了方孝孺,並誅「十族」。讀明史讀到這里,常常讓人動容落淚。方孝孺的《畫梅》,描寫了微雪初消時的美麗梅花,寫出梅花的清幽純美,清香宜人。 「清香傳得天心在」,極寫梅花的清香溢滿人間,表達了詩人對梅花的喜愛與贊美,寄寓了自己的高潔情致。

再看明代詩人唐寅《題畫二十四首》之二十三:

雪壓江村陣作寒,

園林俱是玉英攢。

急須沽酒澆清凍,

亦有疏梅喚客看。

江南才子唐伯虎,詩、書、畫俱佳。他的這首題畫詩,寫雪壓江村、寒氣逼人的嚴冬,園林里的梅花凌寒怒放,晶瑩剔透如滿樹美玉。詩人突發奇想:這些被凍的美玉須要美酒才能把它們澆開吧!其中也有一些梅花沒被凍著,好像在呼喚客人前來觀看。詩人把天寒地凍中的梅花寫得很有生氣,給人以晶瑩潔凈之美感。

明代詩人陳繼儒的《早春》,充滿生活氣息:

春風無力柳條斜,

新草微分一抹沙。

欲向主人借鋤插,

掃開殘雪種梅花。

詩人先寫早春的景物:春風無力,柳條斜依,新草微綠,一抹荒沙,似乎還缺乏必要的生機活力。接著筆鋒一轉,寫自己想向主人借鋤頭,掃開殘雪種植梅花,迎接春天的到來。詩中表現的清新的生活氣息令人嚮往。

明代詩人陳道復的《畫梅二首》之二,讀詩如見畫:

梅花得意佔群芳,

雪後追尋笑我忙。

折取一技懸竹杖,

歸來隨路有清香。

詩人筆下的梅花,先於群芳得意而開,人們看我雪後追尋梅花,不禁笑我太忙。我折取一枝梅花懸掛在竹杖上,歸來的路上一路有梅香相伴。讀此詩,想像畫家的梅畫,如在眼前,似聞梅香。

明代詩人薛暄的《梅花落》,情趣盎然:

檐外雙梅樹,庭前昨夜風。

不知何處笛,並起一聲中。

薛暄是明代理學大師。他將梅花的開放和笛聲聯系在一起,好像那梅花就是這笛聲同風聲一起催開的。詩寫得新穎別致,很有情趣。

再看明代詩人王鏊的《真適園梅花盛放》:

花間小坐夕陽遲,

香雪千枝與萬枝。

自入春來無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詩。

王鏊是明代名相,博學有識鑒,經學通明,制行修謹,文章修潔。善書法,多藏書 。為弘治、正德間文體變革的先行者和楷模。因不滿宦官劉謹專權,辭官還鄉。此詩是詩人在隱居地真適園,見梅花盛開而作。詩人在花間小坐,夕陽里看到千枝萬枝梅花盛開,一片花海中清香四溢,頓時詩興大發,遂成此詩。表現了詩人愛梅、詠梅的高雅情趣。

明代詩人李日華的《丁卯新正三日寫梅》,充滿了節日的歡樂:

檀口粉肋含笑語,

春風拂拂為開懷。

酒人得此添狂興,

詩句從天潑下來。

李日華官至太僕少卿,性淡泊,與人無忤,工書畫,精善鑒賞,世稱博物君子。此詩寫於春節後三日。梅花在春風的吹拂下含笑盛開,飲酒的人見此美景增添了狂放的興致,提筆寫詩,詩句好似從天而降。詩寫得春意盎然,充滿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再看明代畫家徐渭的《題畫梅》:

從來不見梅花譜,

信手拈來自有神。

不信試看千萬樹,

東風吹著便成春。

徐渭是畫家,又是詩人,可謂詩、書、畫俱佳。這首詩,是詩人為自己的「墨梅」畫題詩。詩人畫梅,從來沒有參照,或者說沒見過「梅花譜」,所畫的梅花,都是信手拈來,但又神形兼備、自有風韻。如果不信,就請看千千萬萬條樹,冬天還是光溜溜的,東風一來,就染上了春綠。

灑脫不羈,率意而為,妙趣天成,這就是徐渭寫詩、畫畫乃至做人的信條,這就造就了他崇尚自由的性格特徵,以致後來造成性格扭曲,自殘自辱的現象出現。

從這首詩來看,似乎告訴人們,不要拘泥於一些條條框框,而是要勤於實踐,大膽創新。「東風吹著便成春」一句,本來是形容「不拘一格」,崇尚自然法則的創作方法,但現在,也用來形容春天生機勃勃、生動活潑的景象,是一曲春的贊歌。

㈧ 求《梅花(其一) 》明代高啟譯文 急急急!

高啟(1336-1373),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唐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獲罪而連坐被誅。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高啟有詩才,其詩清新超拔,雄健豪邁,尤擅長於七言歌行。高啟詩中十之八九是個人述志感懷、游山玩景以及酬答友人之作。首先,他的某些詩崇尚寫實,描摹景物時細致入微。再次,用典不多,力求通暢,有些只有數句的小詩,更具有民歌風味。高啟的詩,對明代詩歌影響較廣,以致有人把他譽為「明代詩人之冠」。 高啟在文學上的最大成就,則是在元末明初這段以演義、小說、戲曲為主流文化的不利環境下,獨樹一幟的挑起了發展詩歌的重擔,並改變了元末以來縟麗不實的詩風,從而推動了詩歌的繼續向前發展。 「大清第一才子」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贊譽高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其於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振元末纖禾農縟麗之習而返之於正,啟實有力」。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推崇他為「(明代)開國詩人第一」。

其一 瓊姿只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梅花既有瑰麗的風姿,那麼就本該(合,應該)充任瑤台上的瓊玉,至於它們為何不留居在飄渺的仙山,卻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處處山林,這,可真是個令人大惑不解的疑問!它們夙具仙骨,不屑在塵埃之中生長;遠離人跡的煩囂,棲住到大雪鋪滿的深山,這,才是這位孤高拔俗的隱士的願望。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當然不能輕易窺到,若去鬧市中尋覓,無異於水中撈月。你須得摒棄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風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時,你才能見到她款款而來,神情是那麼超朗閑雅,容貌是那麼清秀動人,山間的蒼蒼秀竹,自不會放過與高士交結的機會,它們把自己蕭蕭竹聲中的清寒,奉獻給梅花的身影,好讓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顯得儀態高峻;山間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愛憐美人,當她完成了報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蝕於春泥之時,它們也會把自己身攜的微微春意,輕輕遮掩在她殘留的清香之上,好讓無意爭春的美人,也多少領受點春的回報。梅花自從何遜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問它們在漫漫的歲月里,寂寞愁苦地在東風中開落了多少回,

似乎近千年來只生出自己一個梅花的知音——這,說他目無古人、過於自負,也未嘗不是;但若沒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膽量拋開古人的陳規所限,別創出這千古佳作?況且,佳作既已詠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熱點內容
綠植婚紗草 發布:2025-05-12 16:09:14 瀏覽:964
生宣工筆牡丹 發布:2025-05-12 16:04:06 瀏覽:636
上譯茶花女 發布:2025-05-12 15:01:24 瀏覽:121
國家級茶花 發布:2025-05-12 14:55:08 瀏覽:250
卉苑鮮花 發布:2025-05-12 14:05:48 瀏覽:610
對一朵花的微笑 發布:2025-05-12 13:53:36 瀏覽:318
芬迪櫻花香水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845
童真與花藝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942
玫瑰能放多久 發布:2025-05-12 13:20:13 瀏覽:464
炫舞七夕抽獎 發布:2025-05-12 12:57:30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