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扇面國畫梅花

扇面國畫梅花

發布時間: 2022-03-08 02:54:22

A. 國畫資料 急需

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種類。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以前的國畫我們都統稱為古畫。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歷史發展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 ,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在現代中國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並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或以模仿、傳承前代畫家技巧、風范為原則,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在保存、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有金城、顧麟士等人,後者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以留學日本、歐美的高劍父、高奇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為代表,倡導將西方美術的寫實及近代西方美術的創作觀念與傳統的中國畫像融合,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新路子,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林風眠則調和中西,並汲取民間美術的質朴與剛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穎的獨特風格。另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張大千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創出潑彩畫法;李可染受西方畫寫生的啟發,直接對景寫生對景創作;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等表現中國畫傳統的詩情與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由過去士大夫和貴族娛樂自賞的貴族藝術轉向為「民眾的藝術」,由過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使中國畫在題材內容上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將視角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徵的優秀作品。

20世紀20~30年代,畫家們對中國 畫的革新與發展,展開了論爭。如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革新」、「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主張;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劉海粟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特質和意義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紓則反對革新,號召人們鄙棄「外洋新學」,唯以「古意為宗」;金城則極力主張:「宣聖明訓,不率不忘,衍由舊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們圍繞著素描是否可作為中國畫造型的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看待各種新國畫等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80年代中期,又圍繞著在改革、開放和現代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革新中國畫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要的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造型特徵和表現方法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里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現在有人甚至稱中國畫為水墨畫。其所用墨講求墨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同時墨還可以與色相互結合,而又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 、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 ,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國畫與西洋畫(豐子愷)
東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藝術的表現亦異。大概東洋藝術重主觀,西洋藝術重客觀。東洋藝術為詩的,西洋藝術為劇的。故在繪畫上,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兩者比較起來,有下列的五個異點:
(一)中國畫盛用線條,西洋畫線條都不顯著。線條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畫家用以代表兩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國畫中,描一條蛋形線表示人的臉孔,其實人臉孔的周圍並無此線,此線是臉與背景的界線。又如畫一曲尺形線表示人的鼻頭,其實鼻頭上也並無此線,此線是鼻與臉的界線。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皴<cūn>法:中國畫技法之一,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19世紀末,西洋人看見中國畫中線條的飛舞,非常贊慕,便模仿起來,即成為「後期印象派」(詳見本書<本書:指作者《藝術修養基礎》一書,1941年桂林版>中《西洋畫簡史》篇)。但後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畫,都是線條不顯著的。
(二)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傢具、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竟同真物一樣。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丈的距離來。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鐵路中央眺望的)鐵路,竟可在數寸的地方表出數里的距離來。中國畫就不然,不歡喜畫市街、房屋、傢具、器物等立體相很顯著的東西,而歡喜寫雲、山、樹、瀑布等遠望如天然平面物的東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講究透視法,而任意表現。例如畫庭院深深的光景,則曲廊洞房,盡行表示,好似飛到半空中時所望見的;且又不是一時間所見,卻是飛來飛去,飛上飛下,幾次所看見的。故中國畫的手卷,山水連綿數丈,好像是火車中所見的。中國畫的立幅,山水重重疊疊,好像是飛機中所看見的。因為中國人作畫同作詩一樣,想到哪裡,畫到哪裡,不能受透視法的拘束。所以中國畫中有時透視法會弄錯。但這弄錯並無大礙。我們不可用西洋畫的法則來批評中國畫。
(三)東洋人物畫不講解剖學,西洋人物畫很重解剖學。解剖學,就是人體骨骼筋肉的表現形狀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畫,必先研究解剖學。這解剖學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藝術解剖學。其所以異於生理解剖學者,生理解剖學講人體各部的構造與作用,藝術解剖學則專講表現形狀。但也須記誦骨骼筋肉的名稱,及其形狀的種種變態,是一種艱苦的學問。但西洋畫家必須學習。因為西洋畫注重寫實,必須描得同真的人體一樣。但中國人物畫家從來不需要這種學問。中國人畫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態的特點,卻不講人物各部的尺寸與比例。故中國畫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稱。女子則蛾眉櫻唇,削肩細腰。倘把這些人物的衣服脫掉,其形可怕。但這非但無妨,卻是中國畫的好處。中國畫欲求印象的強烈,故擴張人物的特點,使男子增雄偉,女子增纖麗,而充分表現其性格。故不用寫實法而用象徵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國畫不重背景,西洋畫很重背景。中國畫不重背景,例如寫梅花,一支懸掛空中,四周都是白紙。寫人物,一個人懸掛空中,好像駕雲一般。故中國畫的畫紙,留出空白餘地甚多。很長的一條紙,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塊石頭,就成為一張立幅。西洋畫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為桌子。人物,其背景為室內或野外。故畫面全部填塗,不留空白。中國畫與西洋畫這點差別,也是由於寫實與傳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畫重寫實,故必描背景。中國畫重傳神,故必刪除瑣碎而特寫其主題,以求印象的強明。
(五)東洋畫題材以自然為主,西洋畫題材以人物為主。中國畫在漢代以前,也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畫即獨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為中國畫的正格。西洋自希臘時代起,一直以人物為主要題材。中世紀的宗教畫,大都以群眾為題材。例如《最後的審判》《死之勝利》等,一幅畫中人物不計其數。直到19世紀,方始有獨立的風景畫。風景畫獨立之後,人物畫也並不讓位,裸體畫在今日仍為西洋畫的主要題材。
上述五條,是中國畫與西洋畫的異點。由此可知中國畫趣味高遠,西洋畫趣味平易。故為藝術研究,西洋畫不及中國畫的精深。為民眾欣賞,中國畫不及西洋畫的普通。
國畫的分類
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後受到佛教藝術和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作畫之工具材料為我國特製的筆、墨、紙、硯和絹素。近現代的中國畫在繼承傳統和吸收外來技法上,有所突破和發展。

◆ 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徵性、自然性。相傳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雲:「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就是說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後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 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苟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以張銓、江宏偉、賈廣鍵、趙蓓欣、喻慧等為代表的現代中青年畫家為現代院體畫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 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並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藉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此說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藉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歷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 畫分十門

中國畫名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葯草、小景雜畫等。參見「十三科」。

◆ 十三科

中國畫術語。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六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十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八類。元代湯垕《畫鑒》說:「世俗立畫家十三科,山水打頭,界畫打底。」明代陶宗儀《輟耕錄》所載「畫家十三科」是:「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台、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 漫畫

水墨漫畫,即構思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或諷刺或贊美,但表現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技巧,兼具其雅緻。較之一般的漫畫,水墨漫畫更具有觀賞價值。它的出現 擴展了漫畫的表現、觀賞領域與品種。中國的水墨漫畫也涌現了很多優秀作者,如豐子愷、華君武、黃永玉、韓羽、方成、王成喜、畢克官、徐鵬飛、蔣文兵、何韋、常鐵鈞、徐進、白善誠、等人,同時也涌現了許多優秀作品
按表現對象分
◆ 人物畫
◆ 山水畫
◆ 青綠山水
◆ 淺絳山水
◆ 金碧
◆ 青綠
◆ 花鳥畫
◆ 新文人畫
國畫知識介紹
國畫形式
中國字畫的形式多姿多彩,有橫、直、方、圓和扁形,也有大小長短等分別,除壁畫,以下是常見的幾種。
中堂
中國舊式房屋,天花板高大,所以客廳中間牆壁適宜掛上一幅巨大字畫,稱為「中堂」。
條幅
成一長條形的字畫成為條幅,對聯亦由兩張條幅配成。條幅可橫可直,橫者與匾額相類。無論書法或手繪,可以設計為一個條幅或四個甚至多個條幅。常見的有春夏秋冬條幅。各繪四季花鳥或山水,四幅為一組。至於較長詩文,如不用中堂寫成,亦可分裱為條幅,頗為美觀。
小品
所謂小品,就是指體積較細的字畫。可橫可直,裝裱之後,適宜懸掛較細牆壁或房間,十分精緻。
鏡框
將字畫用木框或金屬裝框,上壓玻璃或膠片,就成為壓鏡。現代膠片有不反光及體輕的優點。至於不反光的玻璃,不會影響人對畫面的欣賞,所以很受歡迎。
卷軸
卷軸是中手繪的特色,將字畫裝裱成條幅,下加圓木作軸,把字畫卷在軸外,以便收藏。
扇面
將摺扇或圓扇的扇面上題字寫畫取來裝裱,可成壓鏡。由於圓形或扇形的形式美麗,所以有人將畫面剪成扇形才作畫,然後裝裱,別具風格。
冊頁
將字畫裝訂成冊,稱為冊頁。近代有文具店特別將裝裱冊頁成本,以供人即席揮毫。冊頁可以折疊畫面各成方形,而與下列長卷有不同之處。
長卷
將畫裱成長軸一卷,成為長卷,多是橫看。而畫面連續不斷,較冊頁逐張出現不同。
斗方
將小品裝裱成一方尺左右的字畫,成為斗方。可壓鏡,可平裱。
屏風
單一幅可擺與桌上者為鏡屏,用框鑲座,立於八仙桌上,是傳統裝飾之一。至於屏風,有單幅或摺幅,可配字畫,坐立地屏風之用。
手繪材料
中國字畫可寫在紙、絹、帛、扇、陶瓷、碗碟,鏡屏等物之上,常見的有下列幾種,壁畫不入其列。
絹本
將字畫繪制在絹、綾或者絲織物上,稱為絹本。古畫卷本雖多,但易被蟲蛀,亦被折損,反而紙本更易保存。絹本看起來較名貴,但底色不及紙本潔白。由於絹本繪畫前准備功夫較多,故不及紙通行。
紙本
中國字畫用紙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容易受水的是生宣,生宣加了礬水就不易受水,是熟宣。
壁畫
古人在墓穴、洞穴、寺壁、宮廷等繪制大幅壁畫,不少的壁畫遺留至今,成為國寶。
摺扇
古人扇畫多較細小,以便攜帶。但現代人多用巨型扇畫做室內裝飾物,所以較古人更為實用。
圓扇
圓山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面積不大。但也有絹本、紙本之分。古代宮廷用的大扇或者掌扇,大至高於人齊,現在很少見。
陶瓷
花瓶、杯、碟、鏡屏等器皿,亦有字畫製作,所用顏料及製法不同,但字畫原理及欣賞不變。
器皿
除瓷器外,如日歷、燈罩、鼻煙壺甚至現代領帶及衣物等,亦有以字畫作裝飾,而且十分流行,別具一格。西方盛行的聖誕卡等,用中國字畫作圖案者甚為普遍。

B. 扇面可以一面有畫,一面無畫也無字嗎

扇有摺扇和團扇兩種。
摺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攜帶方便,出入懷袖,回扇面答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清代是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摺扇扇面少數用絹,多數用紙裱糊,便於書畫創作;一般見的較多的是書法、書畫

團扇扇面用潔白的絲娟,上畫山水樓台、草蟲花鳥等。早期多為圓形,後乃有長圓、扁圓、梅花、葵花、海棠等樣式。多為唐代女性隨身佩帶,精巧雅緻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自漢代至北宋是紈扇,扇的盛行時期。四川及蘇、杭的紈扇,製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
一般都是一面有東西,一面沒有,所以當然可以一面有畫一面無畫無字

C. 國畫梅花上的白粉是怎麼塗上去的

摘要 您好,為您查詢到以下信息:

D. 扇面有【】【】兩種

扇面
網路名片
顧名思義,扇面就是扇子形狀的一個面,在幾何上是這樣定義何為扇形的:一條弧和經過這條弧兩端的兩條半徑所圍成的圖形叫扇形,那麼扇面是不是就是一個扇形的面呢?這樣定義就有點過於狹隘了。

目錄

簡介
歷史淵源
扇面的分類分類依據
摺扇面
團扇面
扇面的創作
名品鑒賞《豆花蜻蜓圖》
《枇杷山鳥圖》
《早朝圖》
《蘭亭圖》
簡介
歷史淵源
扇面的分類 分類依據
摺扇面
團扇面
扇面的創作
名品鑒賞 《豆花蜻蜓圖》
《枇杷山鳥圖》
《早朝圖》
《蘭亭圖》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提起扇面自然免不了要聯想起扇子,才子佳人,手持搖扇, 《論語十則》竇中亮
[1]風度翩翩。在中國歷史上,歷代書畫家都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為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詩留念。存字和畫的扇子,保持原樣的叫成扇,為便於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習稱扇面。 所以所謂扇面,其實是約定成俗的一種習慣叫法。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級成部分,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扇面畫同樣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獻記載,以東晉王羲之書老媼扇這膾炙人口的故事為先。史載王羲之曾在團扇上畫小人物;其子王獻之的《為桓溫書並畫烏牸駁牛扇》。 到了宋代,隨著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山水畫、花鳥畫在唐末、五代基礎上得到空前的提高。文人與繪畫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畫創作高潮。加上皇帝對扇面藝術的重視,書畫扇面相應得到飛速發展,臻於頂峰。《書繼》中載:「政和間,徽宗每有畫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兩宋盛極一時的畫扇,創作了大批不朽之作,流傳至今為我們飽覽了兩宋繪畫的高尚藝術。小至花鳥畫中的野草閑花,昆蟲禽魚,都運以精心,出以妙筆。 在宋、元時代,團扇畫廣為流行。明代以後,摺扇畫漸執牛耳。 當代畫家高賀琪 的 團扇、摺扇藝術頗高,是繼宋元時期巔峰藝術的緒余,代表作藏品扇面作品《韻》、《蘭》等。 高賀琪 (工筆畫團扇藝術 藏品)

編輯本段扇面的分類
分類依據
從形制上分,又有圓形叫團扇(紈扇)和折疊式的叫摺扇。從材質上分,又可分為紙質扇面、絹質扇面、竹木質扇面和其他材質扇面(如現代工藝的24K純金扇面等等)。
摺扇面
付強作品(摺扇)
摺扇一名「折疊扇」,又名「聚頭扇」。摺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 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清代是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摺扇扇面少數用絹,多數用紙裱糊,便於書畫創作;
團扇面
團扇又稱「紈扇」「宮扇」,因形似圓月,且宮中多用之,故稱。團扇邊框及柄以竹製,扇面用潔白的絲娟,上畫山水樓台、草蟲花鳥等。早期多為圓形,後乃有長圓、扁圓、梅花、葵花、海棠等樣式。多為唐代女性隨身佩帶,精巧雅緻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自漢代至北宋是紈扇,扇的盛行時期。四川及蘇、杭的紈扇,製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
編輯本段扇面的創作
摺扇的扇面上寬下窄,呈扇形。畫家在命筆之時必須考慮在這種特定的空間范圍中安排畫面,精思巧構,展示技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匠心獨具,筆隨意轉,化有限為無限,創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巧妙的構圖,使扇面展開時不覺得是畫在半環形式的扇面上,感覺如同畫在一張平整的長方形的橫幅上一樣。扇面的書畫更能反映每位書畫家的藝術真諦。 摺扇面先以材料取扇形,在中間折一印,然後,按扇匹寬度及形狀,從中間分別折之。折畢,剪齊兩頭,正面朝下覆於案上平開刷糊,每隔一折印中間粘一小紙條,再合一紙或綾絹,掙壁,干後按原印折起,刺齊兩頭,套邊便可。 扇面雖然尺幅不大,但由於其特殊的形制,再加上紙的質地非常厚實,是由多層薄宣粘合而成的,並且有摺痕。有的材料,比如說色紙、金箋、發箋等,它們的落墨設色性都很難掌握,一般的書畫家不敢隨意渲染。明代書法家祝允明,曾經把在扇面上作畫比做美女在瓦礫上跳舞。所以書畫家扇面的潤格往往不以尺幅的大小計算,而是單獨計價。價格遠高於同尺寸的冊頁。扇面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延伸感,特別是山水畫,往往咫尺千里、小中見大。畫家在構圖布局時必須成竹在胸。所以是一種獨具一格的書畫形式。 這里專指摺扇扇面,它是一種特殊的形式。由於扇面上寬下窄的形狀,使得折紋與拆紋之間也是上寬下窄。這種獨特的樣式,就要求我們在創作時,做出恰當地安排。 扇面常見的形式有三種。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這種格式以每行寫兩字為宜,從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寫在正文的左側。款宜長些,款字寫一行至數行不等,印章宜小於正文。 (2)寫少數字,利用扇面的寬度由右向左,橫排書寫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寫數行小字,與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書寫,下端隔行書寫,形成長短錯落的格局。這樣則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擁擠的情形,達到通篇的和諧。這種格式,先寫長行,以五字左右為宜,短行以一、二字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寫在正文後面,一行或數行均可。即章宜小於落款的字。
編輯本段名品鑒賞
《豆花蜻蜓圖》
五代北宋初年畫家徐熙所作,此圖畫家裁取苗圃籬邊之景,寫豆花一幀,悉察精微,用筆疏簡,淡墨宣染然後敷色,天趣自然,別饒風致,筆姿動人,妙得神韻,野逸一派。 雖尺幅不大,但意趣超然,蜻蜒雙翼翹起飛落技頭,曲身下垂,形象逼真,枝頭作特寫狀,淡墨粗筆寫成而備施粉彩,花色鮮活,香氣四溢,新色滿園,碧葉下垂,倒掛豆莢,似有輕風拂來,「風吹疏籬添景色,晨露秋妝一夜新」之妙,構圖打破平穩之勢,美不勝收。《聖朝名畫評》評:「多做園圃以求情狀,蔬菜莖苗,以入圖寫」。畫史記載:「徐熙筆不以色暈染淡細碎為功」。
《枇杷山鳥圖》
作者宋徽宗趙佶,絹本,設色,縱26.9厘米,橫27.2厘米。 圖繪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誘人。一隻綉眼翹尾引頸棲於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現其上有一隻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十分生動有趣。枇杷枝彷彿隨著綉眼的動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顫動,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綉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暈染,隨後以工細而不板滯的小筆觸根根刻畫,表現出鳥兒背羽堅密光滑、腹毛蓬鬆柔軟的不同質感。枇杷果以土黃色線勾輪廓,繼而填入金黃色,最後以赭色繪臍,三種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從而展現出枇杷果成熟期的豐滿甜美。枇杷葉用筆致工整細膩的重彩法表現,不僅如實地刻畫出葉面反轉向背的各種自然形貌,且將葉面被蟲兒叮咬的殘損痕跡亦勾描暈染得一絲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鳥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水平。
《早朝圖》
清,禹之鼎繪,紙本,設色,縱16.7cm,橫50cm。今藏於故宮博物院。 畫心款署:「早朝圖,都門客窗畫,廣陵禹之鼎。」鈐「之鼎慎齋」 朱文長橢圓印。 圖中寫拂曉景色:陛殿沉沉,曉煙未泮,宮街漫漫,一官員身著朝服,在僮僕挑燈引領下往赴早朝。雖在尺幅不大的扇面之上難以表現出人物眉目所傳達的細膩表情,但禹之鼎通過人物的形態將睏乏、疲憊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表現了作者高超的寫實技巧。
《蘭亭圖》
明,仇英繪,金箋,青綠設色,縱21.5cm,橫31.2cm。今藏於故宮博物院。 本幅無仇英款印,根據作品畫風及畫心右上項元汴的二方鑒藏印定為仇氏之作。圖中以工筆重彩描繪王羲之在蘭亭水閣觀鵝、賞鶴的情景。在尺幅之間構圖繁密,筆墨精謹,其中岩泉回轉,虯松垂柳、春花翠竹點綴著園囿。人物形象儒雅,巾帶飄逸,院中的家僮或攜琴,或烹茶,他們的行為襯托出主人清高自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對開有明代書法家豐坊於嘉靖甲子(1564年)為項元汴《臨王羲之帖》二則 。

E. 西安78歲奶奶街頭給遊客畫扇面,你對這項藝術了解多少

2月7日,陝西西安。書院門步行街附近,一老奶奶在扇面上作畫寫字。孫奶奶介紹,自己今年78歲,畫畫是興趣愛好。孫奶奶還稱,出來畫畫就是圖個開心,可以和遊客說說話,賣完的錢還能給孫子發紅包。

團扇書法作品舉例

扇面用潔白的絲娟,上畫山水樓台、草蟲花鳥等。早期多為圓形,後乃有長圓、扁圓、梅花、葵花、海棠等樣式。多為唐代女性隨身佩帶,精巧雅緻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自漢代至北宋是紈扇,扇的盛行時期。四川及蘇、杭的紈扇,製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

F. 國畫按技法的分類,分別的全部作品是什麼

國畫的技法分為:寫實、寫意、工筆。

一、寫實

寫實類的代表作有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是國寶級的作品,畫作內容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無一不有,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牛、駱駝等牲畜。就像一幅寫實的宋朝市井圖。

(6)扇面國畫梅花擴展閱讀

國畫用墨技法

中國國畫技法在用墨時講求「墨分五色」,雖各方說法不同,但最知名的即「焦、濃、重、淡、清」這五色,具體的意思是指以水調節墨色多層次的濃淡干濕。除了以上五種,還有渴墨和破墨。

焦墨:使用墨汁粘稠,線條干,墨色焦黑枯澀,效果老辣粗獷。

濃墨:水少墨濃黑,有沉渾厚重之感。

重墨:含水比濃墨多,色相稍淺。

淡墨:墨汁中調水很多,滲化力很強,墨色灰而透明,感覺幽遠爽朗。

清墨:以清水調少許墨汁,滲化力很強,墨色清淡而透明,有清潤明凈之感。

渴墨:用墨清淡,筆較干,可畫出淡而毛的墨跡,給人以輕松活潑的感覺。

破墨:在一遍未乾之前,畫另一遍墨色,有相互交融、滲暈之感。

國畫特點

1、主要運用線條、點簇和墨色的變化,來描繪對象,抒寫情懷。每一畫種都有特用的工具,運用某種特製工具所產生的功能,會形成獨特的藝能。中國畫用特製的獸毫筆作畫,具有"尖、齊、圓、健"的特點:尖,筆頭鋒尖;齊,筆毛扁敞後,內外豪平齊排鋪;圓,筆身圓碩飽滿;健,正副毫健挺到尾。藉此進行變化多端的運線、布點、施墨(包括色彩)、鋪水,術語均稱為"筆墨"。就中國畫來說,"筆墨"本身就是藝術,具有一種相對獨立性的美。

2、一個中國畫家的情思、意向、境趣、性格、風貌 、技巧等在創作過程中,無不通過"筆墨"呈現出來。"筆墨"是組成中國畫的根本要素,千百年來"筆墨"一詞已被視作中國畫技法的總稱。中國畫之美,就美在有"筆墨"。

3、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構圖方法。中國畫主內涵,重意境,尚神韻,求意趣,故在構圖准則上不受視野束縛,擺脫焦點透視的羈絆,採取散點透視和視覺記憶來布陣置勢和構圖,中國畫的章法構圖,廣闊自由,以虛帶實,浮想聯翩,乃為一大特點。

4、高度概括,突出主題的表現手法。要"化景物為情思","覽物得意","寫物創意",只有高度概括,才能在一件作品中突出主題,創鑄意境。中國畫在創作構思中,雖偶爾也有增添的,但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作者的藝術情思,把作品畫得盡善盡美。

5、不斷吸收外來藝術的精華,經過汲取,達到凈化、豐富自己。每種民族繪畫,由於地域和材料不同,有優越性也有局限性。中國畫有什麼特徵?"吸收外來,充實自己",是藝術創作的規律之一。中國藝術從不排外,漢、唐就是個大膽吸收外來藝術的輝煌時期。我們從來沒有反對過"外親",但"性靈"必須"內出",這不僅是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藝術革新的立足點。

G. 清金農扇面畫梅花圖的作品賞析

恰逢乾隆第三次南巡過揚州,金農作《隸書畫佛題記》、《隸書七言》、《書感應篇》等,此舉甚是出人意料。後人多有議論,或雲其欲通過皇帝確立他的詩人名聲;或雲其未曾忘卻舉薦博學鴻詞科,仍然希望得到朝廷的任用。不管緣由如何,不難看出金農作為現實的中國文人,隱與仕的兩難抉擇困擾了他的一生。這次又讓他失望了。此時的他已是風燭殘年,好友李方膺、汪士慎等相繼作古,但他並未感到自己生命將終,在致友人書中還說「常在劉叟花前說年少」。盡管如此,孤寂、落寞之情依然縈繞心頭:「經朝弄筆愁復愁,貪偏畫野梅酸苦竹啼秋」。「畫為心聲」,此言不虛也。此畫中作野梅兩枝,花枝交錯,從左下方橫倚伸展至整幅畫面。一枝用墨筆點花瓣,看似漫不經心,卻筆簡意遠、片片含情,在梅花的俯仰向背之間,將梅的婉約之姿、清寒之氣表現得生動而自然,頗有元人韻致。又作白梅一枝,與墨梅呼應,枝繁花茂。淡筆作梅花枝幹,濃墨寫花瓣,亦圈亦點,天機自然,清氣盈幅,大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用筆果敢率真,收放自如。墨色的濃與淡、干與濕,花枝的開與合,極大地豐富了畫面的趣味性。此作尺幅雖小,卻元氣淋漓,骨秀神清,獨步古今,堪稱金農晚年人畫俱老的代表作,有百看不厭之妙。金農曾有題梅詩:「花枝如雪客郎當,豈是歌場共酒場。一事與人全不合,新年仍著舊衣裳。」寫梅即為寫己。自己有驚世之才,卻「與人全不合」,不能得人所共賞,且孤且清,不染一塵。在作完這幅《梅花》的次年九月,金農客死揚州佛舍。這里的梅花折射出的是他生命最後歲月里的精神狀態——老且愈堅、不落俗塵,確實令人感佩!

H. 國畫與油畫的區別

一、 中國畫於西洋畫在內容方面的比較

世界上的繪畫,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體系,就是東方畫於西方畫,也可以叫做東洋畫於西方畫。東方畫以中國畫為主,西方畫以油畫為主。

東方畫於西方畫著兩大繪畫體系各有其特點,若就中國畫於西洋畫比較,則不論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在兩者比較以後,不斷可對中國畫,夜空對西洋畫有個初步的了解,而且對於坐在進一步的研究是有幫助的,對於「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也是有利的。

現在,先就內容方面來說,中國畫於西洋畫相似的地方,約有三點。

第一點,中國畫於西洋畫的歷史,其發展的初期,都是注重人物畫的。並且都曾為宗教服務過,構成所謂宗教畫。由於中國古代封建制度,在帝王、貴族、地主的反動統治下,要繪畫為他們服務。中國畫在漢朝以前,曾把帝王、聖賢、功臣像極其事跡,畫在壁畫上,還畫有二十四孝圖等,宣揚忠孝等封建禮教。後來,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就有了佛畫,再為晉南北朝時代,道釋教、佛教盛行一時,到處建立寺、院,大畫道釋畫,尤其是佛畫更為發達,當時著名的畫,例如衛協的「七佛圖」、顧愷之的「維摩詰圖」和「洛神賦圖卷」、陸探微的「阿難維摩圖」、孫僧繇的「定光如來像」等。這種宣揚封建禮教和宣揚宗教極其出世思想。其目的都是封建統治階級麻痹人民鞏固其政權的手段。

在西洋畫方面也有相似的情況,就是西歐各國在古代封建社會中世紀時期,其文化完全為基督教神學所籠罩,科學、教育、文學、藝術都帶有宗教性質,西洋畫也沒有例外,是為宗教服務的。十五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已有資本主義萌芽,藝術雖然開始從封建思想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有描繪當時社會生活的現實主義藝術出現,不過,還不能完全擺脫宗教的束縛。人物畫興盛,但大多仍從宗教或古代神話中吸取題材,例如喬托(Giottodi Bondene)畫有「基督之死」、「猶大之吻」、。到了十六世紀,文藝復興的全盛時代,都市繁榮,導致了資本主義藝術的昌盛,但人物畫仍多取材於宗教故事,不過已經撥去了神的神秘外衣,而帶有資產階級的思想感情,例如芬奇(Leonardoda Vinci)的名畫「最後的晚餐」、米開朗基羅(Michelanglo Buonarroti)的「最後的審判」、拉斐爾(Raffello Sanzio)的「聖母像」、「西斯廷聖母像」等都是。

上面舉的幾個畫例,「基督之死」是描繪季度被捕,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宗教故事。「猶大之吻」是描繪門徒猶大在基督被捕前虛偽地和她問別的故事。「最後的晚餐」是描繪季度在被捕前和門徒的最後一次晚餐。「最後的審判」是描繪一些使徒和殉教者到基督面前受最後審判的宗教故事。 「聖母像」是描繪聖母的肖像。所謂聖母,是基督教徒對己都耶穌的母親瑪麗亞的尊稱。「西斯廷聖母像」是描繪聖母把她的愛子即幾多耶穌獻給人類的宗教故事。

第二點,中國畫的山水,在古代本來只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而存在著,在畫面上所佔的地位不多,後來,山水在畫面上所佔的地位逐漸擴大,終於發展成為獨立的一種繪畫,花鳥畫也有類似的情況。就西洋畫來說,西洋的風景畫與中國的山水畫雖然不同,其靜物畫也與中國的花鳥畫不同,但其發展過程卻與山水畫和花鳥畫有相似的情況。

在中國畫方面,山水畫在漢朝有萌芽,據傳劉褒畫有「雲漢圖」和「北風圖」。在成都出土的漢畫像磚中,有塊磚上描寫山中狩獵於井礦采鹽的場面,在畫面上大部分畫的是群峰羅列的山景,人物幾乎成為點綴。山水畫開始脫離人物畫而獨立起來,是在六朝時代,那時候,顧愷之、王微、宗炳都能畫山水,顧愷之寫有《畫雲台山記》一文,宗炳寫有《畫山水序》一文,據傳宗炳是「好山水,西涉荊巫,南登衡岳,因結宇衡山。」並且「方所游歷,皆圖於壁。」(《歷代名畫記》卷六)可惜其畫失傳。發展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是一直保存到現在的最古的一幅山水畫。到了唐代,山水畫已經成熟,不但完全獨立,並且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畫科。當時著名的山水畫家有吳道子、李思訓、王維、張璪……等。

花鳥畫也是到了唐代才發展成為獨立的一種畫科。到了晚唐,花鳥畫更昌盛,著名的畫家有邊鸞、刁光胤……等。

山水畫和花鳥畫之所以能夠成為獨立的一科。也是有一定的階級關系的,當時畫山水、花鳥的,多是一班士大夫階級的文人、名士甚至是隱士,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繪畫與詩文結合起來,脫離了政治和宗教的束縛,走到另外一個境界中去了。

在西洋畫方面,最初,風景畫也是以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後來,在十七世紀的荷蘭,才有純粹的風景畫的萌芽,例如侖勃蘭德(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訶貝瑪(meindert Hobbema)、路易斯達爾(Jacob van Ruisdael)等的風景畫。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制度,為法國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此後,浪漫主義畫派興起,出現了不少風景畫家。但是,風景畫真正發展成為獨立的一科,是在十九世紀初期,具體地說,是在一八三零年左右,那時候重要的風景畫家先後有:英國的忒涅(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法國的科洛(Millet Corot)、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等人。印象畫派則更進一步發展了風景畫,其中主要的畫家是莫奈(Claude Monet)、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西斯萊(Alfred Sisley)等人。莫奈的代表作有「威尼斯」、「泰姆士」及其連坐(Serie)「草堆」和「廬安寺的前門」等。

所謂靜物畫,是把畫中的「五」看成是靜止的不動的東西。靜物畫的萌芽較後與風景畫,約在十八世紀初,開始有「靜物畫」(stilllfe)的名詞,最初的靜物畫畫的是「食桌」,在食桌上放一些食物和杯盤等物,例如夏爾丹(J. S. Chardin)的靜物畫。靜物畫之成為獨立的一科,同樣是在十九世紀初的那個時期。

第三點,中國畫於西洋畫,最初都是注重內容的,但發展到後來,都變為注重畫面上的筆墨色彩而不注重其內容了,這種從重視內容到重視形式的趨勢是相似的。

在中國畫方面,前面已經說過,在歷史上,起初是指畫人物,為宗教服務。但發展到後來,山水畫和花鳥畫興起後,所畫的山水或花鳥,都含有一定的意義,例如一幅古代的山水畫往往是表示隱逸的消極思想,一幅古代的花鳥畫並非為花鳥而畫花鳥,而是含有一種意義在內的,例如畫竹子以象徵清高,畫牡丹以象徵富貴等等。不過,發展到後來,其所含的象徵意義漸漸被視為次要的,而畫面上的筆墨趣味及其優劣卻變成為重要的了。但是這種輕重倒置的情況,在全國解放以後,已經逐漸轉變過來,基本上實現了評價中國畫的標准為內容第一、政治第一,而形式和筆墨已褪去到第二位了。

在西洋畫方面,也由於中國畫相似的情況,就是西洋畫在繪畫宗教化的時期,也是注重畫的內容的。但是,在進入十九世紀以後,「自然主義畫派」和「印象畫派」都注重於描繪畫面上光和色的變化,注重於外形的呈現,並且不但對風景畫、靜物畫是這樣描繪,就是對於人物畫也是這樣畫的,對於畫的內容則反不加註重。

在內容方面,中國畫於西洋畫不同的地方也約有三點。

第一點,中國畫方面,所畫的山水、花鳥往往含有象徵性,注入了一定的主觀部分,例如畫梅花、松樹或菊花,以象徵其不怕嚴寒,用於冰雪斗爭的精神。古代人所畫的山水畫,往往是謳歌消極的隱逸思想的,例如宋馬遠華的「寒江獨釣圖」和元錢選畫的「山居圖卷」。

而西洋畫的風景畫和靜物畫是沒有什麼象徵性的,主要是純粹地追求畫面上的美,講究光和色的調和,花的內容反而處於次要的地位。

第二點,中國畫在主題內容方面的選擇,除人物、山水、花鳥等幾種畫科外,有些東西如花鳥中的梅竹、鳥獸中的馬、牛、羊及其他雜物,畫家們喜專門擅長畫其中之一物,例如在唐朝,韓干長於畫馬,韓滉長於畫牛;張南本長於畫火,孫位長於畫水;元王冕長於畫梅等等。晚唐在山水畫和花鳥畫興起以後,出現了這種情況。

但是在西洋畫方面,是沒有這種情況的。

第三點,在中國畫的畫面上,可以題詩以闡發那幅畫的主題思想,詩和畫互相結合起來,這種例子是很多的。而在西洋畫方面是沒有這種情況的。

二、中國畫於西洋畫在形式方面的比較

再就形式方面來看,則中國畫於西洋畫所不同的地方較多,而相通的地方太少。

第一,在中國畫方面,人物畫中的人物都穿著衣服,很少是裸體的,主要在於表現人物的姿態和特點,並不在於講究人體各部分的比例和動作時肌肉和外形的變化,所以沒有研究「藝術解剖學」的必要。

在西洋畫方面,人物畫中的人物有裸體的,所以必須研究「藝術解剖學」,嚴究人體各部的骨骼比例及動作時肌肉外形的變化等等。

這一點主要是因為西洋人對待人體美的態度和著眼點,與中國人有所不同。

第二,中國畫中的景物,不重視也不描繪物體上的光及物體上的色彩因受到光的影響所起的變化,換一句話說,就是不大注重形似,所注重描繪的是景物的神奇和性格,也就是說,注重神思。花鳥畫里的畫是生動的,鳥也是有動態的。

西洋畫里的景物,非常注重物體上的光和其色彩因受到光的影響所引起的變化,要求描繪的肖似,與真實景物一般無二,換一句話說,就是重視形似,靜物畫里的鳥是靜的死的。

第三,中國畫可以不受「透視法」的拘束,在一幅畫的畫面上,其視點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前後自由移動,突破了空間的約束。

西洋畫由於重視形似,誅求立體化,要求肖似真實的景物,所以非常重視「透視法」,在一幅畫面上,只能有一個固定的觀點,不能隨意移動。

第四,中國畫在畫面上很重視線。畫人物,要先勾線,後填色,在衣服上所勾的線叫做「衣褶」。畫花鳥,也有先勾線後填色的方法,如工筆花鳥。畫山水時,畫山的線叫做「皴法」。這些線都要求它具有寫字的筆法。並且,這種線並非僅指當作界線或輪廓看待,還具有表現人物的感情或物體的性質的作用。

在西洋畫的畫面上,不注重線而注重色,如在油畫的畫面上,一般只用色來分別出物與物之間的「界」,在界上並不描「線」,在十九世紀末的一些西洋畫派也描線,不過這種線僅只起著輪廓的作用而已。鉛筆畫、木炭畫等素描畫,在畫面的物體上所描的線,其作用也是如此。

第五,中國畫不重視背景,畫面上往往要留出很多空白。

西洋畫則重視畫背景,不論人物、風景或靜物畫,都要畫背景,畫面上塗滿了色彩,不留一點空白的地方。

第六,中國畫的畫幅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小幅畫有冊頁或扇面等形式。較大的畫有叫做「卷軸畫」的形式,卷軸畫除直幅者外,還有叫做「手卷」的橫幅形式,無論直幅或橫幅都可以長達一丈有餘。

西洋畫幅的形式,一般為長方形,長方形的大邊與小邊紙幣,約為5:3,叫做「黃金律」比較缺少變化。

第七,中國畫的工具,一般是毛筆和宣紙,除用顏色外,還用墨,在硯上磨成黑色後畫之。西洋畫的工具,除水彩畫所用的毛筆與顏色,與中國畫所用者相似外,其所用的至於宣紙不同。畫油畫,要利用油來代理水來調色,不畫在紙上而畫在布上。與中國畫所用的工具有顯著的不同。

I. 扇面畫梅花的寓意是啥

喜歡高雅

J. 古代人的摺扇上的字畫有什麼講究

濃縮的書畫藝術--扇面 摺扇的結構由扇面和扇骨兩部分組成。扇面按質地不同又主要有紙面和絹面兩種。扇面作為藝術品始於宋代,北宋時已有人在紙面摺扇上題詩作畫,而南宋時才出現絹面摺扇。由於宋元時期流行團扇,用摺扇的人不多,而摺扇又是易損日用品,所以流傳下來的實物極為稀少。明代中期,摺扇書畫逐漸流行起來。由於扇面的形狀呈半圓弧形,因而其構圖別具一格,形成妙趣橫生的畫境。無論是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繪畫",還是詩詞歌賦等"書法",都可以創作出格調清新多變、布局錯綜紛繁的構圖效果,從而突破了傳統的繪畫和書法模式,為中國書畫史開辟了嶄新的一頁。 但應該指出的是,並非存世的所有扇面都值得收藏和投資。道理很簡單:扇面書畫與一般的書畫作品一樣,只有精品才具有升值和鑒賞價值。下面按不同的時代及類別,大致介紹一下具有投資價值的扇面。 明代成化以後,扇面藝術進入輝煌時期,許多著名書畫家(如仇英、沈周、蘭瑛、唐寅、董其昌等),都在扇面上留下了不朽的作品,這是中國書畫藝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扇面彌足珍貴,很難覓得,不少收藏投資者把它們視為最高的追求目標。 在明代扇面書畫的基礎上,清代又有了新的發展。這一時期名家輩出,作品形式多樣,除繼續表現各家名派的個性藝術風格外,還流行雙人甚至多人聯合創作,有夫婦合作、師生合作、友人合作等多種形式。比如高翔畫的"梅花疏枝瘦朵"扇面,便由金農和陳章題詩。乾隆的幾柄消暑摺扇,扇面的一面由劉統勛題寫書法,另一面由鄒一桂畫蘭花、蝴蝶,或蔣遷錫畫牡丹花。其中由雙人合創"一字一畫"扇面的方式,後來被文人雅士們廣為仿效,例如:梁啟超的書法扇面,由余紹宋配畫山水圖;陳法琛的書法扇面,由其弟子陳懋侗配畫工筆折枝牡丹。有意思的是,"柯橋竹石圖"扇面是由一位名家與其5個弟子聯合創作,其配合默契,作品風格渾然一體,令人叫絕。 民國以後,"一字一畫"扇面的合作更為流行,此種形式一直沿襲至今。由於合作夥伴各自都有相當高的藝術修養,能夠前呼後應、互為襯托,自然能夠收到異曲同工的藝術效果。這類扇面備受藏家青睞,從歷年的拍賣價位看,一般都大大高於單人的作品。 從清代起,摺扇藝術再顯歷史的輝煌,很多書畫家在扇面構圖上刻意創新,尤以山水畫的構圖有超常的突破。通常山水畫的構圖講究"地平線",而扇面卻是上寬下窄,且呈半圓形狀,如果依然水平地處理地平線,則扇面下端的兩角勢必形成空白。為了使構圖合理,景物自然,創作者們相繼創立了滿幅構圖、邊角構圖和一河兩岸構圖的三種新章法。其中,滿幅構圖是讓景物佔大部分空間,整體感覺實多虛少,通常以描繪山景居多;邊角構圖是把主要景物集中在左側或右側的下角,或自左邊或右邊向下伸展,整體感覺虛多實少;一河兩岸構圖則主要是表現江河兩岸風光,如一江春水或左右橫穿,或上下直流,或斜向而瀉。這三種構圖形式為後來扇面山水畫的發展開辟了新篇章,很多畫家創作了大量構圖精妙、題材新穎、氣勢磅礴、風光秀麗的山水扇面佳作,深受歷代藏家青睞。如袁江、王鑒、黃賓虹、張大千、馮超然等的山水扇面,在海內外書畫市場被推崇為傳世之作,極具保值增值意義。山水扇面的成就,對花鳥扇面的創新也頗有影響力,近現代畫家高翔、王雲、楊晉、任伯年、齊白石、傅抱石等都有格調清新的花鳥扇面問世,其同樣走俏國內和國際市場。 此外,自明清以來,一些著名的書畫家都有一種習慣,即在繪畫、書寫扇面時,總要先考慮扇骨的工藝水平,甚至只有出自名手的扇骨,才肯揮毫落墨。如明代蘇州制骨名家李昭、馬勛、馬福、柳玉台等所制的扇骨,便都有落款,它們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和經濟價值。

熱點內容
沈陽中街情人節幾點人多 發布:2025-09-15 12:25:27 瀏覽:700
殘荷插花 發布:2025-09-15 11:29:08 瀏覽:762
邯鄲鑽石荷花 發布:2025-09-15 11:09:31 瀏覽:27
酒吧情人節布置場所 發布:2025-09-15 10:32:38 瀏覽:775
海棠何太後 發布:2025-09-15 10:17:36 瀏覽:686
插花設計法則 發布:2025-09-15 10:14:46 瀏覽:303
七夕運動裝 發布:2025-09-15 10:09:31 瀏覽:549
情人節追著跑 發布:2025-09-15 09:24:42 瀏覽:387
六月丁香色婷婷色基地 發布:2025-09-15 09:20:00 瀏覽:981
海棠奇緣火鍋 發布:2025-09-15 09:19:26 瀏覽: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