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茶花賦
Ⅰ 《茶花賦》的作者是﹖
《茶花賦》的作者抄楊朔(1913-1968),山東蓬襲萊人。抗日戰爭開始不久參加革命並開始文學創作,出版散文集《亞洲日出》、《海市》、《東風第一枝》、《生命泉》、《茶花賦》、《楊朔散文選》等,中短篇小說集《中國人民的腳步聲》、《大旗》、《楊朔短篇小說選》,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和《洗兵馬》(上部)。楊朔對當代散文發展有過重大的開拓和貢獻。他寫於建國初期的散文,重在紀實和敘事,接近報告文學的寫法。此後,作者有意識地借鑒詩歌的某些藝術特性和表現手法,把散文的敘事寫景與意境創造結合起來,拿著「當詩一樣寫」。這種散文詩化的寫法,對當時及以後的散文創作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希望能夠幫到您!
Ⅱ 楊朔<<茶花賦>>
、簡介
《茶花賦》是散文作家楊朔創作的作品。《茶花賦》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寫的雖然是雲南花事見聞,贊美的是茶花,抒發的卻是作者的愛國激情。全文借絢麗多姿的茶花,喻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2、創作背景
《茶花賦》,發表於一九六一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蘇聯修正主義以攫取利益的搗亂對中國施壓和自然災害的襲擾,中國人民經歷了一段短暫的艱難歲月。環境固然嚴酷而人心卻是火熱的。發憤圖強,反修抗災是那個年代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立足嚴峻的現實生活,放眼光明的前景,楊朔對於茶花的贊美表達了人民的意志和願望,從而給予斗爭中的人民以鼓舞力量。
3、作者簡介
楊朔原名楊毓瑨,1910年生於山東蓬萊。幼讀詩書,16歲開始文學創作。他的作品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其中又以散文的成就最大,被認為是中國建國初17年間(1949年到1966年)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荔枝蜜》、《雪浪花》、《《雪浪花》、《茶花賦》等。1979年前後,中國外交部作出楊朔「被迫害致死」的結論。1980年9月15 日,在北京「和大」原址的大禮堂舉行楊朔追悼會。悼詞說,楊朔同志忠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文藝創作和國際活動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績,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
Ⅲ 《茶花賦》中的茶花象徵著
茶花賦,散文。楊朔作。1961年發表。作品贊美茶花的美麗姿色和頑強生命力,也贊美勞動者美的創造和祖國欣欣向榮的氣象。採用借景抒情、詠物言志的手法,意境優美,文辭絢麗。 茶花象徵著偉大的勞動者
Ⅳ 《茶花賦》這首詞
《茶花吟》
一經彈撥
就是幾日的纏綿
這凄風楚雨的G調
隱約的聽見花魂的呻吟
循聲而去
只見一叢叢茶花
隆重的盛開
又隆重的凋零
花開的聲音
顫動著磁性的張力
牽出一種極悲的旋律
彷彿是從漢樂府詞賦中
裁下的一段
悲愴的凄苦之音
侵染出絕命的哀曲
宛如樂歌的尚悲
這「悲」與「樂」的奏章
正應合了漢樂府
不悲不成音樂的風尚
而達到
最高境界的精神享受
一品茶花
悲涼身世
再品茶花
傲梅之骨
三品茶花
凋零之舞的絕命之美
Ⅳ 為什麼說「楊朔的散文《茶花賦》實為祖國賦」請分析說明
〈茶花賦〉的中心意象是茶花。茶花是祖國面貌的象徵。作者極度力寫昆明茶花的美艷旺盛專。寫的是茶屬花,但不難從中體會到隱寓對古老的歷史悠久的祖國的崇敬之情;而老樹開花繁花似錦,隱寓著對充滿青春活力、最美最艷而又前程無限的祖國的贊唱。總之,茶花這一中心意象對表達主題具有關鍵性作用,作品正是通過茶花來表達主題的。
Ⅵ 茶花賦的介紹
《茶花賦》是散文作家楊朔創作的作品。《茶花賦》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寫的雖然是雲南花事見聞,贊美的是茶花,抒發的卻是作者的愛國激情。全文借絢麗多姿的茶花,喻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
Ⅶ 楊朔的《茶花賦》和金庸《天龍八部》……
當然是金庸的更好些了。
Ⅷ 茶花賦(楊朔)原文
《茶花賦》
作者:楊朔
【全文】
久在 異國他鄉,有時難免要懷念祖國的。懷念極了,我也曾想:要能畫一幅畫兒,畫出祖國的面貌特色,時刻掛在眼前,有多好。我把這心思去跟一位擅長 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畫。她說:「這可是個難題,畫什麼呢?畫點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說,顏色也難調。你就是調盡五顏六色,又怎麼畫得出祖國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擱下這樁心思。
今年二月,我從海外回來,一腳踏進 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論季節,北方也許正是攪天風雪, 水瘦山寒, 雲南的春天卻腳步兒勤,來得快,到處早像摧生婆似的正在摧動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處數著 西山華庭寺。不到寺門,遠遠就聞見一股細細的清香,直滲進人的心肺。這是梅花,有紅梅、 白梅、綠梅,還有硃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白玉蘭花略微有點兒殘,嬌黃的迎春卻正當時,那一片春色啊,比起 滇池的水來不知還要深多少倍。
究其實這還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請看那一樹,齊著華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綠的樹葉中間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樣紅艷,每朵花都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見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 春深似海」這句詩的妙處的。
想看茶花,正是好時候。我游過華庭寺,又冒著星星點點細雨遊了一次黑龍潭,這都是看茶花的名勝地方。原以為茶花一定很少見,不想在游歷當中,時時望見 竹籬茅屋旁邊會閃出一枝 猩紅的花來。聽朋友說:「這不算稀奇。要是 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戶戶 都養茶花。花期一到,各樣品種的花兒爭奇斗艷,那才美呢。」
我不覺對著茶花沉吟起來。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是誰白天黑夜, 積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澆著花,像撫育自己兒女一樣撫育著花秧,終於培養出這樣絕色的好花?應該感謝那為我們美化生活的人。
普之仁 就是這樣一位能工巧匠,我在 翠湖邊上會到他。翠湖的茶花多,開得也好,紅彤彤的一大片,簡直就是那一段彩雲落到湖岸上。普之仁領我穿著茶花走,指點著 告訴我這叫大瑪瑙,那叫雪獅子;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後來他攀著一棵茶樹的小干枝說:「這叫童子面,花期遲,剛打 骨朵,開起來顏色深紅,倒是最好看的。」
我就問:「古語說:看花容易栽花難——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難吧?」
普之仁答道:「不很難,也不容易。茶花這東西有點特性,水壤氣候,事事都得細心。又怕風,又怕曬, 最喜歡 半陰半陽。頂討厭的是蟲子。有一種鑽心蟲,鑽進一條去,花就死了。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
我又問道:「一棵茶花活不長吧?」
普之仁說:「活的可長啦。華庭寺有棵 松子鱗,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開花,能開一千多朵。」
我不覺噢了一聲:想不到華庭寺見的那棵茶花來歷這樣大。
普之仁誤會我的意思,趕緊說:「你不信么?大理地面還有一棵更老的呢,聽老人講,上千年了,開起花來,滿樹數不清數,都叫萬朵茶。樹乾子那樣粗,幾個人都摟不過來。」說著他伸出兩臂,做個摟抱的姿勢。
我熱切地望著他的手,那雙手滿是繭子,沾著新鮮的泥土。我又望著他的臉,他的眼角刻著很深的皺紋,不必多問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個曾經憂患的中年人。如果他離開你,走進人叢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尋到他——他就是這樣一個極其普通的勞動者。然而正是這樣的人,整月整年,勞心勞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著花木,美化我們的生活。美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正在這時,恰巧有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一個個仰著鮮紅的小臉,甜蜜蜜地笑著,唧唧喳喳叫個不休。
我說:「童子麵茶花開了。」
普之仁愣了愣,立時省悟過來,笑著說:「真的呢,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一個念頭忽然跳進我的腦子,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豈不正可以象徵著祖國的面貌?我把這個簡單的構思記下來,寄給遠在國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許她肯再斟酌一番,為我畫一幅畫兒吧。
2、《茶花賦》創作背景:
《茶花賦》是散文作家楊朔創作的作品。《茶花賦》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
《茶花賦》,發表於一九六一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蘇聯修正主義以攫取利益的搗亂對中國施壓和自然災害的襲擾,中國人民經歷了一段短暫的艱難歲月。
環境固然嚴酷而人心卻是火熱的。發憤圖強,反修抗災是那個年代人民群眾精神面貌的主要方面。立足嚴峻的現實生活,放眼光明的前景,楊朔對於茶花的贊美表達了人民的意志和願望,從而給予斗爭中的人民以鼓舞力量。
文章主題:借茶花表達歌頌祖國之意,借茶花打發熱愛祖國之情;筆筆寫茶花,處處贊茶花。
Ⅸ 《茶花賦》這個題目中的「賦」指什麼
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並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隻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於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後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
Ⅹ 茶花賦的體裁
是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