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嶺英雄
① 梅花嶺記表達了怎樣的愛國情懷
《梅復花嶺記》,清代散制文家全祖望的代表作。作品借抒發作者憑吊梅花嶺上史可法墓時的感情,夾敘夾議,既表彰史可法的忠烈,也表彰丹徒錢烈女和史可法八弟婦的節烈。作者以《梅花嶺記》為題,是取梅花「傲霜怒放,冰清玉潔,芳香不染」的象徵義,贊頌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明末愛國人民的民族氣節。
② 《梅香正濃》「梅香」表面指實際象徵英雄的什麼和什麼
梅香正濃,表面意思是歌頌梅花花香正濃,實質含義是贊美如梅花一般的高尚品德,代代流傳,生生不息。有梅花品格的人會讓人們永遠的紀念。作者訪問揚州梅嶺,記錄了葬於梅嶺的明末鎮守揚州英勇捐軀的史可法的事跡。史可法遺言:「我死後,葬在梅花嶺上。」就是表明了自己忠貞不屈,猶如梅花般的氣節,壯懷激烈,視死如歸,有這樣的氣節的人方可葬在梅花嶺上與玉潔冰清欺霜傲雪的梅花為伴,史可法敬畏史筆,永載史冊,雖死猶榮,其氣節在世間長存。就像文章結尾所說,雖然沒有梅花開,「大地卻久久沉浸在濃濃的梅香之中」。切合了題目《梅香正濃》的含義。
③ 梅花嶺記的創作背景
明崇禎十七年(1644),清兵大舉入關。當時任朝廷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的史可法,奉命督師揚州。次年四月,清和碩豫親王多鐸親自率兵攻打揚州城,史可法於城陷後被俘,寧死不屈,為國捐軀,死後其衣冠葬在梅花嶺上。明亡百年以後,全祖望登上梅花嶺,懷著崇敬的心情,用飽蘸感情的筆墨記敘了史可法以身殉國的悲壯事跡,歌頌了他捨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忠烈行為和崇高的民族氣節,用文字為這位大義凜然的民族英雄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④ 中國十大英雄人物
2010十大英雄人物
1、文建明——用愛和信念創造兩重奇跡
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城南鎮黨委書記文建明,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鄉鎮黨委書記。
他在農村摸爬滾打近30年,先後在8個鄉鎮工作,時刻把黨的事業和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每到一處都能攻堅破難、「治亂平怨」,開創出風清氣正、干群融洽的新局面。
捋清了農村工作「團團亂麻」的他,帶領廣大幹部群眾探索總結出一整套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服務人民群眾、加強組織建設的工作方法和運行機制,被稱為「城南經驗」廣為推廣。
他在2005年10月被確診為肝癌晚期,前後19次上手術台。然而,他沒有被病魔嚇倒,而是以對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和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生命不息、奉獻不止,用愛和信念創造出生命與工作的雙重奇跡。
⑤ 張自忠為什麼叫梅花將軍
張自忠將軍墓位於北碚金剛碑梅花山上.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向城戰斗、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成就貢獻編輯 血戰臨沂 1938年3月的臨沂戰役中,五十九軍與敵鏖戰七晝夜,粉碎日軍向台兒庄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保證了台兒庄大戰的勝利。 隨棗會戰 1939年5月,中日兩軍在鄂北地區展開了一次大交鋒——隨棗會戰。5月10日,張自忠部在田家集以西的大家畈殲滅日軍輜重部隊,迫使日軍放棄渡河攻擊襄陽(原襄樊)。 冬季攻勢 1939年12月張自忠率領右翼兵團參加冬季攻勢。12月12日,張自忠率三十八師正面進攻日軍,殲滅日軍第十三師團第一零三旅團,於1月初配合第八十四軍穩定戰線,2月14日發起反攻。此次戰爭是抗日戰爭期間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發動的惟一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⑥ 梅花嶺記中所講忠烈之面目指什麼
文中「忠烈之面目」是:把史德威收為族親時的「喜曰」,當敵軍「如林而至」,戰友紛紛陣亡,他的挺身而出「瞠目」怒喝,以及被俘後敵酋作出禮賢下士姿態時,他的「大罵而死」。
作者以《梅花嶺記》為題,是取梅花「傲霜怒放,冰清玉潔,芳香不染」的象徵義,贊頌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明末愛國人民的民族氣節。
賞析
《梅花嶺記》選自《鮚埼亭集》,是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看題目,似游記;讀內容,為史論。
這篇散文首先突出了史可法忠義不屈、視死如歸的「大節」精神。清順治二年四月,江都被清軍圍困,督相史可法自知勢不可為,對諸將說:「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中不可落於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
當諸將護擁史可法至小東門,清兵如林而至時,「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閣部也。』」史可法挺身而出,怒目而視,凜然浩氣銳不可當,維護「大節」。
由此可見,「大節」始終是史可法的主導思想,支配其言行。史可法的「大節」,是符合封建社會忠孝節義的道德規范的。
⑦ 明末民族英雄
史可法
1601年—1645年),漢族,明末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民族英雄。字憲之,又字道鄰,祥符人(今河南開封)。
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西安府推官。歷任戶部員外郎,郎中。崇禎八年(1639年),隨盧象升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十年,被張國維推薦升任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廣部分府縣。崇禎十四年總督漕運,崇禎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佔北京,弘光政權建立後,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稱「史閣部」。時議設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江北四鎮,以可法為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清兵入關後,曾主張與之議和,共討李自成的農民軍。後被馬士英等人排擠,於是督師淮揚,竭力協調江北四鎮將領,以抵禦清兵。
順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馬士英竟詘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良玉嘔血死,全軍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抵抗清兵。順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副將史德威史可法追隨有年,可法收德威為義子,托以後事;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多鐸勸降,可法表示: 「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後壯烈就義。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心裡惱恨,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死後十二日,其遺體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將其衣冠葬於揚州城天甯門外梅花嶺。後來全祖望曾寫《梅花嶺記》描述此事。
在圍城期間,多爾袞勸降,史可法寫就著名的《復多爾袞書》:「今逆賊未服天誅,諜知卷上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照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不卑不亢,流傳萬世。另著有《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學生,方苞曾寫《左忠毅公逸事》,述說史可法與其師左光斗之間的提攜情感,自是錚錚鐵骨、有血有淚。
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明史本傳》),一說字自如(《黃尊素說略》)。生於萬曆十二年(1584)四月二十八日。廣東東莞水南人(一說廣西藤縣人)
1、出關之前
袁崇煥年十四隨祖袁世祥,祖袁子鵬遷至廣西藤縣。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授福建邵武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夏允彝《倖存錄》說其:「崇煥少好談兵,見人輒拜為同盟,肝腸頗熱。為閩中縣令,分校闈中,日呼一老兵習遼事者,與之談兵,絕不閱卷。或問之,則曰:士子宜中者,自有命在,隨意抽取可也。斯豈執事必敬者乎?」
天啟二年(1622),監察御史江日彩上疏舉薦, 江日彩疏曰「今邵武令袁崇煥,夙攻兵略,精武藝,善騎射。臣向過府城,扣其胸藏,雖曰清廉之令,實具登壇之才,且厚自期許,非涉漫談。其交結可當一臂者,聞尚多人。今見覲於輦轂下。樞部召而試之,倘臣言不虛,即破格議用,委以招納豪傑,募兵練將之寄,當必有以國家用者。」 同年,袁崇煥單騎巡閱山海關內外,備陳關上形勢和方略,請兵御守山海關。二月,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職方主事,同月又被破格提拔為兵部僉事,監軍山海。
張煌言
(1620-1664)漢族, 南明將領、詩人,民族英雄。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崇禎舉人。南京失守後,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13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20餘城,堅持抗清斗爭近20年。至清康熙三年(1644),見大勢已去,隱居不出,被俘後遭殺害。其詩文多是在戰斗生涯里寫成。其詩質朴悲壯,充分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滃州行》、《閩南行》、《島居八首》、《冬懷八首》等詩抒情言志,表現艱苦卓絕的戰斗生活。尤其是《甲辰八月辭故里》2首及《放歌》、《絕命詩》,寫於就義之前,飽含血淚,是傳世之作。亦能文,較著名的有《北征錄》、《上延平王書》、《奇零草序》等。今有《張蒼水集》。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書。為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報國濟民。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擒殺弘光帝。張煌言與刑部員外錢肅樂、浙東志士董志寧等遂組成數千人的隊伍在寧波城隍廟集會,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張煌言親赴台州迎魯王,被授以「行人」之職,至紹興,又被授以翰林修撰,並任「入典制誥,出領軍旅」之事。
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漢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鎮人。祖籍河南省固始縣汪棚鄉鄧大廟村。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清兵入閩,其父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陸,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愛國反清
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切腹自盡。「國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永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曆年號,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順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1657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
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餘人,軍威復振。
⑧ 《梅花嶺記》有幾位英雄,他們的事跡是什麼
摘要
⑨ 民族英雄有哪些
民族英雄就對中華民族做出過貢獻的英雄人物,是指維護國家領土、領海、領空主權完整,保障國家安全,維護人民利益及民族尊嚴,在歷次反侵略戰爭中,獻出寶貴生命和作出傑出貢獻的仁人志士。下面列舉幾位中華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1、西漢名將——衛青
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乃是皇後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出身奴隸,從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獲救,任侍中、建章監、太中大夫,經過近十年宮廷為官的歷練,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為車騎將軍首次出征奇襲龍城,開始了十年的戎馬生涯。
衛青開啟了漢對匈戰爭的反敗為勝的新篇章,七戰七捷,無一敗績,為歷代兵家所敬仰。他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於,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衛青逝世,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謚號為「烈」。
2、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抗金英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應招在相州參加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金軍南下江南,岳飛獨樹一幟,堅持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三年(1133年),被任命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次年春,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他既能以身作則,又能體恤部署,形成了「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的岳家軍,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為抵抗金兵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被殺害,宋孝宗的時候岳飛的冤獄被平反,才被追封為鄂王。
3、將門虎子——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他不僅是一名武將,而且還是兵器專家和軍師工程家。他建造戰船,使水路裝備比敵軍好,在東南沿海抗擊了倭寇十幾年,保衛了東南海的和平。
他改造、發明火攻武器,用於抗擊蒙古族,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
1588年1月5日去世,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4、抗清名將——史可法
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憲之,號道鄰,漢族,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祖籍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後史庄,生於開封府祥符縣(今開封市祥符區雙龍巷)。
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任西安府推官。後轉平各地叛亂。北京城被攻陷後,史可法擁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為帝,繼續與清軍作戰。官至督師、建極殿大學士、兵部尚書。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圍攻揚州城,不久後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當時正值夏天,屍體腐爛較快,史可法的遺骸無法辨認,其義子史德威與揚州民眾隨後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嶺。
史可法死後南明朝廷謚之為「忠靖」。清乾隆帝追謚為「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5、虎門銷煙——林則徐
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於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
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傑出的政治家,詩人,民族英雄。
⑩ 揚州梅花嶺 抗清英雄是誰
就是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字憲之,號道鄰,河南祥符(今開封市)人,南明大臣,抗清名將,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圍困揚州,他拒降固守,城破被俘,不屈犧牲。副將史德威尋遍遺骸不得,遂葬其衣冠於梅花嶺下,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修墓並增建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