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靖與梅花
① 關於梅花
是有關的詩詞吧?
陸游有一首,驛外斷橋邊
毛澤東也有一首,待到山花浪漫時,她在叢中笑
詞牌均是卜運算元
還有一首,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還有暗香浮動月黃昏,也是詠梅,作者是林逋,有梅妻鶴子之稱
② 與梅花性格相關的人
山園小梅
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與金尊。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這句更是深入人心的名句.
林逋(九六七—一O二八)字君復,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死後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所以後世稱他為林和靖。他的一生從未做官,過著清靜淡泊的生活。他特別喜愛梅花,幾十年在孤山種梅養鶴,有「梅妻鶴子」之稱。寫出這樣美的梅花詩,是有他的生活基礎的。
③ 和靖先生
是梅妻鶴子的林逋
林逋(967年或968年—1028年),北宋詩人。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錢塘人(今浙江杭州。
出生於儒學世家,恬淡好古,早年曾游歷於江淮等地,隱居於西湖孤山,終身不仕,未娶妻,與梅花、仙鶴作伴,稱為「梅妻鶴子」。宋真宗聞其名,賜粟帛,詔長吏歲時勞問。性孤高自好,喜恬淡,不趨名利,自謂:「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
林逋善為詩,其詞澄浹峭特,多奇句。其詩大都反映隱居生活,描寫梅花尤其入神,蘇軾高度贊揚林逋之詩、書及人品,並詩跋其書:「詩如東野(孟郊)不言寒,書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去世,享年六十二歲,仁宗賜謚「和靖先生」。留有《林和靖詩集》。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傳》。
張岱在《西湖夢尋》說,南宋滅亡後,有盜墓賊挖開林逋的墳墓,只找到一個端硯和一支玉簪。現在杭州西湖孤山面對北山路一側,仍有「放鶴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紀念林和靖的景勝。
④ 梅花與其他哪兩個被稱為歲寒三友
松、竹。
1、松樹除經濟用途外,由於其樹姿雄偉、蒼勁,樹體高大、長壽,還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它是中國很多風景區的重要景觀成分。如遼寧千山、山東泰山、江西廬山都以松樹景色而馳名。尤其是安徽的黃山,松、雲、石號稱「三絕」,而以松為首。
各地不少古松與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有密切聯系。如北京北海團城有一株800年生的古松,傳說曾被清乾隆封為「遮陰侯」;泰山「五大夫松」傳說是秦始皇登山在此避雨而被封以官爵的。
中國人民把松樹作為堅定、貞潔、長壽的象徵。松、竹、梅世稱「歲寒三友」,喻不畏逆境、戰勝困難的堅韌精神。
2、竹:彰顯氣節,雖不粗壯,但卻正直,堅韌挺拔;不懼嚴寒酷暑,萬古長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是「四君子」中的君子。 竹之七德 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是曰正直。
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是曰奮進。 竹外直中空,襟懷若谷;是曰虛懷。 竹有花不開,素麵朝天;是曰質朴。 竹超然獨立,頂天立地;是曰卓爾。 竹雖曰卓爾,卻不似松;是曰善群。 竹載文傳世,任勞任怨;是曰擔當。
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竹、梅花和松是「歲寒三友」,松象徵常青不老、竹象徵君子之道、梅象徵冰清玉潔。
(4)和靖與梅花擴展閱讀
歲寒三友的由來: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遭權臣迫害,被捕入獄。經王安石等人營救,始得從輕定罪,安置黃州管制。黃州即今湖北黃岡。作為「罪人」的蘇軾初到此地時,心情很苦悶。
稍後,家眷來依,朋友來訪,蘇軾的心緒慢慢好轉,但生活上又發生了困難,便向黃州府討來了數十畝荒地開墾種植,藉以改善生活。這塊地,當地人喚作「東坡」,蘇軾便自取別號為「東坡居士」。
蘇軾在東坡栽了稻、麥等到農作物,又築園圍牆,造起房屋來。房子取名「雪堂」,並在四壁都畫上雪花;園子里,則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黃州知州徐君猷來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這房間起居睡卧,環顧側看處處是雪。
當真天寒飄雪時,人跡難至,不覺得太冷清嗎?」蘇軾手指院內花木,爽朗大笑:「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意為風聲和泉聲就是可解寂寞的兩部樂章,枝葉常青的松柏、經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開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徐君猷聞言,對蘇軾以「三友」自勵,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肅然起敬,從此更留意對他的照顧了。以後,合成松、竹、梅的「歲寒三友」圖案,一般都用在器皿、衣料和建築上。
仁人志士對它的理解,是藉此體現傲霜鬥雪、鐵骨冰心的高尚品格,老百姓則看重其長青不老、終冬不凋,引申為生命力的旺盛,所以也成為吉祥的象徵。
⑤ 林和靖梅花詩
《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⑥ 與梅花有關的詩句
山園小梅
林和靖 宋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梅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足雪 ,為有暗香來。
⑦ 胡銓的《和和靖八梅 其一》全文翻譯
胡銓(1102年—1180年),字邦衡,號澹庵。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人。南宋愛國名臣、文學家,廬陵「五忠一節」之一,與李綱、趙鼎、李光並稱「南宋四名臣」。
建炎二年(1128年),胡銓登進士第。初授撫州軍事判官,他招募鄉丁,助官軍捍禦金軍。後除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主和,胡銓抗疏力斥,乞斬秦檜與參政孫近、使臣王倫,聲振朝野。但遭除名,編管昭州,移謫吉陽軍。秦檜死後,內移衡州。宋孝宗即位,復任奉議郎,知饒州。歷國史院編修官、兵部侍郎,晚年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淳熙七年(1180年),胡銓去世,追贈通議大夫,謚號「忠簡」。著有《澹庵集》等傳世。
一、《山園小梅·其一》原文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金尊 通:樽)
二、《山園小梅·其一》原文翻譯
百花凋零,獨有梅花迎著寒風昂然盛開,那明媚艷麗的景色把小園的風光占盡。稀疏的影兒,橫斜在清淺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動在黃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飛落下來時,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會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聲吟誦,和梅花親近,不用敲著檀板唱歌,執著金杯飲酒來欣賞它了。
三、《山園小梅·其一》作者介紹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⑧ 林和靖」梅起鶴子」的故事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復,寧波奉化黃賢村人。因他四十多歲後長期隱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歲死於孤山,葬於孤山,時人多誤以為他是「錢塘」人。
關於「梅妻鶴子」佳話的傳說
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許多賞梅勝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許多梅花,那裡有放鶴亭及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時代的著名詩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長眠在那裡。當年他在此植梅,寫過不少詠梅佳句,還因「梅妻鶴子」的佳話傳說而聞名古今。
據史料記載,林逋(公元967~1024)字君復,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出生於儒學世家,是北宋時代詩人。早年曾游歷於江淮等地,後隱居於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由於常年足不出戶,以植梅養鶴為樂,又因傳說他終生未娶,故有「梅妻鶴子」佳話的流傳。直到今天,很多人都知道「梅妻鶴子」的故事,就連我們現在的辭書——《辭海》關於「梅妻鶴子」條目也是這樣記載的:
「宋代林逋隱居杭州西湖孤山,無妻無子,種梅養鶴以自娛,人稱其「梅妻鶴子」。」
其實,林逋是以傑出的詠梅詩詞聞名於世的。他隱居孤山,躬耕農桑並大量植梅,寫出了不少詠梅佳句,其中《山園小梅》傳出後膾炙人口,在詩詞界引起了轟動: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
這首詩不僅把幽靜環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韻寫絕了,而且還把梅品、人品融匯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兩句,更成為詠梅的千古絕唱,引起了許多文人的共鳴。從此以後,詠梅之風日盛,如宋代文壇上的幾位大家歐陽修、蘇軾、王安石、陸游、辛棄疾、楊萬里、梅堯臣等,都寫過許多詠梅詩詞。蘇軾甚至還把林逋的這首詩,作為詠物抒懷的範例讓自己的兒子蘇過學習。隨著宋代詠梅風氣的盛行,林逋之名與孤山梅花在文壇上也熱了起來,出現了:「明月孤山處士家」(陶宗儀詩),「瀟灑孤山半支春」(趙孟 詩),「幽人自詠孤山雪」(文徵明詩)等等,到了以後的明代,詩人王 猗又有「不受塵埃半點浸,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之句,這說明從北宋開始,由於林逋佳句的影響,確實把文人們的詠梅風炒熱了起來。
⑨ 古人誰最喜歡梅花
古人喜歡梅花的人很多,很多文人墨客都喜一梅花作詩詞,其中最喜歡梅花的應屬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後人稱為和靖先生,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說奉化大里黃賢村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
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天聖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
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梅,「獨天下而春」,作為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徵,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著通達順利;結子為利,象徵祥和有益;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此為梅之「元亨利貞」四德。梅開五瓣,象徵五福,即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早期,人們對梅花的認識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實用性上。如殷商文獻《書經·說命》中有「若做和羹,爾惟鹽梅」。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出現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人們稱梅為「嘉卉」已反映出對梅花的欣賞態度。晉代的清商曲辭《梅花落》中,開始描述「梅花落已盡,柳花隨風散。嘆我當春年,無人相要喚」,感嘆春光易逝。進入南北朝後,曾出現壽陽公主「梅花妝」的故事和陸凱折梅贈友人報春傳情的詠梅名句「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天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以前,詠梅詩數量不是很多,但可見人們已從物質的實用性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時期,由於當時的自然氣候和社會的安定民生發展,梅花的栽培技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種梅詠梅活動逐漸升溫,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詠梅作品大量涌現。如唐王李世民的「送寒余雪盡,迎歲早梅新」詠梅絕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一大批詠梅詩人,以不同的心態和審美觀寫下了流芳千古的詠梅佳句。
宋、元時代,梅花文化的發展進入興盛時期。文化上,梅詩、梅文、梅書、梅畫紛紛問世,其作品之多為歷朝歷代之最,梅花也於此時確立了百花獨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詩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梅詞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其梅花詩詞甚多,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詩句,更是傳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蘇試、秦觀、王安石等,南宋的陸游、陳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詩詞傳世。由於文人墨客、士大夫階層的閑情雅趣促進了私家園林的興起,各地紛建梅園,遍植梅樹、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賞梅景觀的引導效應,使喜梅、植梅、賞梅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梅畫作品日漸豐富,涌現出一批擅畫梅花的大家,如高僧華光寺長老仲仁、趙佶、楊無咎、馬遠、趙孟堅等。《全宋詩》中,梅花題材的文學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詞》中詠梅詞1120多首。
明清兩代是梅花文化的發展期,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另一方面,書、文、詩、畫等文化層面也有新的發展和提升。如在詠梅詩創作上,明清兩代也是人才輩出,徐渭、高啟、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詩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無論在詩的意境、內涵或是審美觀念上都有獨到的創新成就。在繪畫創作上「揚州八怪」等,尤以金農、李方膺為代表建樹起座座詠梅畫梅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