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茶花女
㈠ 幫我寫一篇名著的賞析
《傲慢與偏見》作品賞析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奧斯丁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丁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如夏綠蒂和柯林斯盡管婚後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來烘託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奧斯丁:寫鄉野的幾戶人家
簡·奧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是一個我國讀者非常熟悉的名字。她的小說《傲慢與偏見》以及據此拍攝的電影恐怕早已為大家所熟悉了。據英國廣播公司最近調查統計,《傲慢與偏見》在英國人最喜愛的小說中,名列第二。《愛瑪》(EMMA)是這位女作家的第四部作品,一般都認為是她最為
成熟的一部作品。
簡·奧斯丁出生在英國漢普郡斯蒂文頓鎮的一個牧師家庭,過著祥和、小康的鄉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奧斯丁排行第六。她從未進過正規學校,只是九歲時,曾被送往姐姐的學校伴讀。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畢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奧斯丁的啟蒙教育卻更多得之於她的父親。奧斯丁酷愛讀書寫作,還在十一、二歲的時候,便已開始以寫作為樂事了。成年後奧斯丁隨全家遷居多次。1817年,奧斯丁已抱病在身,為了求醫方便,最後一次舉家再遷。然而在到了曼徹斯特後不過兩個多月,她便去世了。死後安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簡·奧斯丁終身未嫁。逝世時僅為四十二歲。
奧斯丁創作的小說,幾乎都經過長時間的反復修訂改寫。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是《理智與情感》(1811)。《傲慢與偏見》(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這兩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後出版的《諾桑覺寺》(1818),都寫於十八世紀的九十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爾德庄園》(1814)、《愛瑪》(1816)與《勸導》(1818)則寫於十九世紀,算是後期作品。這六部作品,總共不過一百五十萬字(中文),數量不算多。作品初出版時,銷量也不算很大。可是她在英國文學中的地位卻隨時間的過去而日益顯得重要,以致竟有批評家認為:「作家當中其手法最接近於(莎士比亞)這位大師的,無疑就要數簡·奧斯丁了,這位女性堪稱是英國之驕傲。她為我們創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托·巴·麥考萊語)。另一位將她與莎士比亞相比的是現代美國的批評家艾德蒙·威爾遜。他說:「一百多年來,英國曾發生過幾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影響了幾乎所有作家的聲望,唯獨莎士比亞與簡·奧斯丁是經久不衰。」贊賞奧斯丁的作家,從瓦爾特·司各特開始,可以說是綿延不絕,粗略一排就有:特洛羅普、喬治·艾略特、柯勒律奇、勃朗寧夫人、騷塞、愛·摩·福斯特等位。但是她的傑出與偉大之處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也不是一下子說得清楚的。弗吉尼亞·吳爾芙就曾說過:「在所有的偉大的作家中,她的偉大之處是最最難以捕捉到的。」
根據《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的說法,簡·奧斯丁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說家。(她的作品)反映了當時英國中產階級生活的喜劇,顯示了『家庭』文學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從戀愛到結婚中自我發現的過程。這種著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會之間緊張關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說擺脫十八世紀的傳統而接近於現代的生活。正是這種現代性,加上她的機智和風趣,她的現實主義和同情心,她的優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結構,使她的小說能長期吸引讀者。」並且說:「當時(指十九世紀初)流行誇張戲劇性的浪漫小說,已使人們所厭倦,奧斯丁的樸素的現實主義啟清新之風,受到讀者的歡迎……到二十世紀,人們才認識到她是英國攝政王時期(1810~1820)最敏銳的觀察者,她嚴肅地分析了當時社會的性質和文化的質量,記錄了舊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現代評論家也贊佩奧斯丁小說的高超的組織結構,以及她能於平凡而狹窄有限的情節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劇的精湛技巧。」
本文作者在閱讀了中外評論家對奧斯丁的分析評論之後,覺得還是以上所引的簡短結論最為准確精到。內中惟一未突出提到的是奧斯丁塑造人物的巨大才能(每部小說的主角都是青年女性,但她們無一雷同),以及她能站在更高角度,冷眼看待、評論這些人物(特別是她心愛的人物)的睿智目光。奧斯丁曾說過什麼是好的作品。她說:「……有些作品,其中展示了才智最強大的力量;其中作者以最精心選擇的語言向世人傳達了對人性最透徹的了解、對這種豐富多彩的人性恰到好處的描繪,以及對機智幽默最生動活潑的抒發。」(見《諾桑覺寺》第五章末段)奧斯丁的幾部作品,可以毫無愧慚地說,都是達到了這樣的標準的。
奧斯丁的語言確實出色,這在提高她作品的水準上起著很大的作用。她的對話不但符合人物性格,而且常含機鋒。(奧斯丁小時候曾和家人演戲自娛,寫好對白自是她的特長。)敘述描寫部分語言通常徐緩舒展,與她所寫的那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環境與人物身份非常配稱。作者偶爾亦用曲筆,不動聲色地說幾句謔而不虐的反話,使讀懂的讀者不禁要發出會心的微笑。(批評家瓦爾特·艾倫就說過,整部《愛瑪》,「就是在嘲弄中孕育成的。」)在結構上,《愛瑪》亦極勻稱緊密。除了書中高潮處外,每一章亦都有精彩的「看點」。這就使得翻譯者苦苦奮斗工作時,又自有樂趣,彷彿是「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相信讀者在讀她的書時,也會有這樣的體會的。有批評家說過:「在《愛瑪》中,整個主題就是女主人公痛苦的認識自身並逐漸拋開幻想的過程。」同樣,在譯者譯,讀者讀的過程中,大家都逐漸認識了愛瑪這一活生生,有著各種優點與缺點的形象,同時也通過這面鏡子的反照,能對自我有比以前較深一些的認識。說到底,閱讀文學作品最大的益處無非就是通過這一活動,幫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他人,認識社會與這個世界。愛瑪的自信、自以為是、缺乏自知之明、好心做壞事、不願承認錯誤,還多少有點勢利眼,這樣的性格上的毛病,豈不是在我們自己與周圍人的身上,依舊存在的嗎?而且還不但存在於作為個體的人的身上,連集體的人——小至一個團體大到一個國家那裡,不也是同樣是會存在嗎?
《愛瑪》是奧斯丁於1814年1月開始動筆的,1815年3月底寫完,並於年底出版(初版本扉頁上標明的是1816年)。1816年3月出版的《每季評論》上即刊出了當時最負盛名的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激賞奧斯丁作品特別是《愛瑪》的長文。1817年的7月18日,奧斯丁溘然去世。《愛瑪》成了她生前最後一部與讀者見面的小說。但讀者並不知道作者是誰。直到1818年,她的作品才由她的哥哥署上真名出版。
奧斯丁在世時,英國由攝政王統治。他的父親喬治三世晚年精神失常,國會安排由他攝政。1820年老王去世,攝政王即位,是為喬治四世。據說他非常喜歡奧斯丁的作品,在每個住處都存有一套。他還寫過一封信給奧斯丁,表示了自己的欽佩並希望她能把下一部作品獻給自己。奧斯丁在一封信里說:「對親王的感謝,我感到榮幸。」同時也多少有點違心地寫了《愛瑪》書前的那篇獻詞。據記載,攝政王藏書室的負責人曾建議奧斯丁寫題材大一些的作品。奧斯丁在回信中說:「我不寫傳奇。我必須保持自己的風格,繼續走自己的路,雖然在這條路上我可能永不會再獲成功。我卻相信在別的路上我將徹底失敗。」奧斯丁向親屬表示過,她自己能做的只是「寫鄉野的幾戶人家」,「在一小塊(兩英寸寬的)象牙上……用一支細細的畫筆輕描慢繪。」今天,人們自然要慶幸虧得奧斯丁沒有採納那樣的建議。而且她也不純粹是「為小題材而小題材」。她也能做到小中見大。她在作品中關懷婦女、戀愛、婚姻問題,探討社會在這些方面的謬誤與偏見並從而揭示人性中的一些弱點。探討人性,這難道能說是在寫微不足道的小題材嗎?古代的希臘人認為最重要的問題莫若是「認識自我」。他們在德爾菲神廟上銘刻的就是這幾個字。 《茶花女》小仲馬
我國第一部被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
開創了法國"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
一場俗世的愛情成全了一個漂亮女人最終的美麗。
19世紀法國優秀作品
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經典譯作
在中國,《茶花女》可以說是讀者最熟悉、最喜愛的外國文學名著之一。早在100多年以前,著名翻譯家林紓用文言體翻譯出版了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之後,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愛情故事在中國的讀者群中迅速流傳,深入人心。
《茶花女》是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小說所表達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
據稱,《茶花女》當時一經出版即轟動全國。小仲馬一舉成名之後,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時,劇場爆滿,萬人空巷。《茶花女》也許在社會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馬爭得好的評價,但卻實實在在令這位作者在死後依舊名垂千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璧"的奇觀。
大前年病中無聊,隨手撿起此書躺在床上重讀,竟然一口氣讀完,且潸然淚下。年輕時讀林琴南的譯本《巴黎茶花女遺事》也曾感動過,但以我現在的年紀自以為不會這樣投入了,想不到小仲馬還能左右我的感情,所以我要把此書列為愛讀的名單中。是什麼感動了我呢?主要是這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女子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但妓女和公子哥的這類愛情故事在中國和外國的文學作品中是屢見不鮮的,《茶花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以大部分篇幅讓茶花女的情人阿爾芒復述她的遭遇,最後又以她本人的日記更深地展示她的內心世界。這種敘事方式使讀者感到格外親切。
--著名學者袁行霈
我讀《茶花女》是向好朋友挪的十小時,從晚上八時我便拚命看,夜間一時看完,讓我妹妹起來看,翌晨五時,妹妹回到床上睡覺。我一邊翻看第二遍,一邊走到輪渡過海去還書。還記得那晚停電,點兩盞油燈。彷彿聽見窗下有人哭泣,幾次撩開窗簾,望著發白的小路,我已淚流滿面。
--著名詩人舒婷
《茶花女》影響確是不小,作為一種流行,卻是一百年前的事情,當時正趕上"戊戌變法"失敗,人心沮喪,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將就著胡亂看小說。《茶花女》在中國本土的誕生,是生逢其時。
--著名作家葉兆言
翻譯最早的法國小說
1848年,法國作家小仲馬發表了他的成名作《茶花女》。小說問世後引起了極大震動,迅即被譯成各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使得千千萬萬讀者為這則紅顏薄命、男女悲歡的故事一灑同情之淚。這部小說的第一批中國讀者當是那時在法國的為數不多的留學生。只是在小說發表半個世紀之後的1898年,由"譯才並世數嚴林"中的林紓將其譯成中文後,才為廣大中國讀者所知曉。據考證,1897年某日,從法國巴黎留學歸來的王壽昌,前往訪見正懷家國之憂的林紓�當時國家正遭列強入侵,林紓本人又遭中年喪偶之痛,對他說:"吾請與子譯一書,子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紹一名著於中國,不勝於蹙額對坐耶�"林紓聽後,思之有理,才請王氏口述,自己筆錄,合譯了小仲馬的這部小說,題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
《巴黎茶花女遺事》譯本起初於1899年2月以"素隱書屋"名義刻版印行;1901年又以"玉情瑤怨館"名義再版,同樣為木刻本;1903年又由文明書局用鉛字排印,發行第3版。"由於這部小說內容新鮮,譯筆凄婉而有情致,一時風行海內,不脛而走。"嚴復曾贊道:"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盪子腸。"總之,"譯本問世之後,對我國文學界大有沖擊,使傳統的才子佳人式愛情小說迅速被淘汰。"�見《1840~1919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翻譯文學集中的譯本《解題》。中國的小說家們"在《巴黎茶花女遺事》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或摹仿之下,寫出不少新意義、新結構的愛情小說"�施蟄存語。
小仲馬的《茶花女》就這樣作為第一部外國文學作品被譯介到我國來了。有人統計,自1980年《茶花女》新譯本問世以來,累計印數已達到百萬余冊。
㈡ 茶花女 作者及介紹
《茶花女》(中文)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英文)
《La dame aux Camélias》 (法文)
《茶花女》是法國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24年7月日-1895年11月27日)的代表作,他為了與同為作家的父親作區別,多稱小仲馬(Dumas, fils)。他本身是法國劇作家、小說家。《茶花女》是小仲馬的代表作。 《茶花女》(La traviata)亦是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作曲的四幕歌劇。義大利文劇本由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改編自亞歷山大·仲馬於1848年出版的小說《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劇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鳳凰歌劇院(Teatro la Fenice)首演。作品名稱「La traviata」解作「流浪的婦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說,亦被改拍成電影《茶花女》(Camille)(1936)。《情陷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亦是以茶花女作藍本改編。
1〉劇本簡介
[編輯本段]
劇本。法國小仲馬作於1848年。巴黎名妓瑪格麗特為青年阿爾芒的真摯愛情所感動,毅然離開社交生活,與阿爾芒同居鄉間。阿爾芒之父責備瑪格麗特毀了兒子的前程,瑪格麗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舊業。阿爾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場合當眾羞辱她。瑪格麗特一病不起,含恨而死。阿爾芒讀了瑪格麗特的遺書,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2〉作者簡介
[編輯本段]
小仲馬(1824~1895),19 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戲劇家。他的父親是以多產聞名於世的傑出作家大仲馬。在大仲馬奢侈豪華而又飄浮不定的生活影響下,小仲馬最初「覺得用功和游戲都索然寡味」。20歲時,他就結識了一些有夫之婦,過著紙醉金邊的生活。另一方面,小仲馬就熱切地期望著自己也能像父親一樣,揚名於文壇。於是,他也開始從現實中取材,從婦女、婚姻等問題中尋找創作的靈感。
3〉作品簡介
[編輯本段]
《茶花女》就是根據他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茶花女》的義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一般均譯作"茶花女"。
4〉劇情詳介
[編輯本段]
瑪格麗特原來是個貧苦的鄉下姑娘,來到巴黎後,開始了賣笑生涯。由於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貴族公子爭相追逐,成了紅極一時的「社交明星」。她隨身的裝扮總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稱「茶花女」。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礦泉治療時,療養院里有位貴族小姐,身材、長相和瑪格麗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親摩里阿龍公爵在偶然發現瑪格麗特很像他女兒,便收她做了乾女兒。瑪格麗特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應只要她能改變自己過去的生活,便負擔她的全部日常費用。但瑪格麗特不能完全做到,公爵便將錢減少了一半,瑪格麗特入不敷出,到現在已欠下幾萬法郎的債務。
一天晚上10多鍾,瑪格麗特回來後,一群客人來訪。鄰居普律當絲帶來兩個青年,其中一個是稅務局長迪瓦爾先生的兒子阿爾芒·迪瓦爾,他瘋狂地愛著茶花女。
一年前,瑪格麗特生病期間,阿爾芒每天跑來打聽病情,卻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普律當絲向瑪格麗特講了阿爾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動。瑪格麗特和朋友們跳舞時,病情突然發作,阿爾芒非常關切地勸她不要這樣殘害自己,並向瑪格麗特表白自己的愛情。他告訴茶花女,他現在還珍藏著她六個月前丟掉的紐扣。瑪格麗特原已淡薄的心靈再次動了真情,她送給阿爾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許。
阿爾芒真摯的愛情激發了瑪格麗特對生活的熱望,她決心擺脫百無聊賴的巴黎生活,和阿爾芒到鄉下住一段時間。她准備獨自一人籌劃一筆錢,就請阿爾芒離開她一晚上。阿爾芒出去找瑪格麗特時,恰巧碰上瑪格麗特過去的情人,頓生嫉妒。他給瑪格麗特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說他不願意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他將離開巴黎。
但他並沒有走,瑪格麗特是他整個希望和生命,他跪著請瑪格麗特原諒他,瑪格麗特對阿爾芒傾述「你是我在煩亂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喚的一個人」。
經過努力,瑪格麗特和阿爾芒在巴黎郊外租把一間房子。公爵知道後,斷絕了瑪格麗特的經濟來源。她背著阿爾芒,典當了自己的金銀首飾和車馬來支付生活費用。阿爾芒了解後,決定把母親留給他的一筆遺產轉讓,以還清瑪格麗特所欠下的債務。經紀人要他去簽字,他離開瑪格麗特去巴黎。
那封信原來是阿爾芒的父親迪瓦爾先生寫的,他想騙阿爾芒離開,然後去找瑪格麗特。告訴瑪格麗特,他的女兒愛上一個體面的少年,那家打聽到阿爾芒和瑪格麗特的關系後表示:如果阿爾芒不和瑪格麗特斷絕關系,就要退婚。瑪格麗特痛苦地哀求迪瓦爾先生,如果要讓她與阿爾芒斷絕關系,就等於要她的命,可迪瓦爾先生毫不退讓。為阿爾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犧牲,發誓與阿爾芒絕交。
瑪格麗特非常悲傷地給阿爾芒寫了封絕交信,然後回到巴黎,又開始了昔日的荒唐的生活。她接受了瓦爾維勒男爵的追求,他幫助她還清了一切債務,又贖回了首飾和馬車。阿爾芒也懷著痛苦的心情和父親回到家鄉。
阿爾芒禁仍深深地懷念著瑪格麗特,他又失魂落魄地來到巴黎。他決心報復瑪格麗特的「背叛」。他找到了瑪格麗特,處處給她難堪。罵她是沒有良心、無情無義的娼婦,把愛情作為商品出賣。瑪格麗特面對阿爾芒的誤會,傷心地勸他忘了自己,永遠不要再見面。阿爾芒卻要她與自己一同逃離巴黎,逃到沒人認識他們的地方,緊緊守著他們的愛情。瑪格麗特說她不能那樣,因為她已經起過誓,阿爾芒誤以為她和男爵有過海誓山盟,便氣憤地給瑪格麗特寫信侮辱她,並寄去了一疊鈔票。
瑪格麗特受了這場刺激,一病不起。新年快到了,瑪格麗特的病情更嚴重了,臉色蒼白,沒有一個人來探望她,她感到格外孤寂。迪瓦爾先生來信告訴她,他感謝瑪格麗特信守諾言,已寫信把事情的真象告訴了阿爾芒,現在瑪格麗特唯一的希望就是再次見到阿爾芒。
臨死前,債主們都來了,帶著借據,逼她還債。執行官奉命來執行判決,查封了她的全部財產,只等她死後就進行拍賣。彌留之際,她不斷地呼喊著阿爾芒的名字,「從她的睛里流出了無聲的眼淚」。她始終沒有再見到她心愛的人。
死後只有一個好心的鄰居米利為她入殮。當阿爾芒重回到巴黎時,她把瑪格麗特的一本日記交給了她。從日記中,阿爾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靈。「除了你的侮辱是你始終愛我的證據外,我似乎覺得你越是折磨我,等到你知道真相的那一天,我在你眼中也就會顯得越加崇高。」
阿爾芒懷著無限的悔恨與惆悵,專門為瑪格麗特遷墳安葬,並在她的墳前擺滿了白色的茶花。
亞歷山大·小仲馬(1824~1895)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大仲馬當公務員時與一女裁縫所生的私生子。受父親影響,他也熱愛文學創作,並且和他父親一樣勤奮,成為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期間的重要作家。大仲馬很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傳說曾經有人問大仲馬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是哪部,大仲馬自豪地回答:小仲馬。和大仲馬側重表現歷史,專寫歷史劇和歷史小說不同,小仲馬則專寫現代劇。小仲馬幼年飽嘗家庭不幸帶來的種種辛酸和痛苦,親眼看到大仲馬一生受累於種種桃色事件,並因此落得晚景貧困凄涼。所以小仲馬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宣揚家庭及婚姻的神聖,對資產階級社會風氣、家庭生活和倫理道德做了比較細致的描繪和揭露,抨擊了娼妓社會對家庭婚姻的威脅,歌頌了純潔高尚的愛情,成為社會問題劇的創始人之一。
小仲馬的代表作是《茶花女》,開始為小說,後被改編為話劇,它贊頌了瑪格莉特出自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話劇一上演,立即轟動了整個巴黎。小仲馬從此後專門從事話劇創作,其他比較有名的作品有《私生子》、《金錢問題》、《放盪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半上流社會》《阿爾豐斯先生》《福朗西雍》等。大都以婦女、婚姻、家庭為題材,真實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氣息,感情真切自然,語言通俗流暢。
◆一段故事:不想坐在父親的肩頭摘蘋果
起初,小仲馬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父親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簡訊,或者只是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有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 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直到後來,這位編輯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兒子小仲馬時疑惑地問道:「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小仲馬說:「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茶花女》
我國第一部被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
開創了法國"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
一場俗世的愛情成全了一個漂亮女人最終的美麗。
19世紀法國優秀作品
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經典譯作
在中國,《茶花女》可以說是讀者最熟悉、最喜愛的外國文學名著之一。早在100多年以前,著名翻譯家林紓用文言體翻譯出版了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之後,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愛情故事在中國的讀者群中迅速流傳,深入人心。
《茶花女》是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小說所表達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
據稱,《茶花女》當時一經出版即轟動全國。小仲馬一舉成名之後,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時,劇場爆滿,萬人空巷。《茶花女》也許在社會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馬爭得好的評價,但卻實實在在令這位作者在死後依舊名垂千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璧"的奇觀。
大前年病中無聊,隨手撿起此書躺在床上重讀,竟然一口氣讀完,且潸然淚下。年輕時讀林琴南的譯本《巴黎茶花女遺事》也曾感動過,但以我現在的年紀自以為不會這樣投入了,想不到小仲馬還能左右我的感情,所以我要把此書列為愛讀的名單中。是什麼感動了我呢?主要是這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女子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但妓女和公子哥的這類愛情故事在中國和外國的文學作品中是屢見不鮮的,《茶花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以大部分篇幅讓茶花女的情人阿爾芒復述她的遭遇,最後又以她本人的日記更深地展示她的內心世界。這種敘事方式使讀者感到格外親切。
--著名學者 袁行霈
我讀《茶花女》是向好朋友挪的十小時,從晚上八時我便拚命看,夜間一時看完,讓我妹妹起來看,翌晨五時,妹妹回到床上睡覺。我一邊翻看第二遍,一邊走到輪渡過海去還書。還記得那晚停電,點兩盞油燈。彷彿聽見窗下有人哭泣,幾次撩開窗簾,望著發白的小路,我已淚流滿面。
--著名詩人 舒婷
《茶花女》影響確是不小,作為一種流行,卻是一百年前的事情,當時正趕上"戊戌變法"失敗,人心沮喪,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將就著胡亂看小說。《茶花女》在中國本土的誕生,是生逢其時。
㈢ 說下小仲馬簡介 和茶花女的主線 及重要情節
亞歷山大·小仲馬(~1895)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大仲馬當公務員時與一女裁縫所生的私生子。受父親影響,他也熱愛文學創作,並且和他父親一樣多產勤奮,成為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期間的重要作家。大仲馬很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傳說曾經有人問大仲馬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是哪部,大仲馬自豪地回答:小仲馬。和大仲馬側重表現歷史,專寫歷史劇和歷史小說不同,小仲馬則專寫現代劇。小仲馬幼年飽嘗家庭不幸帶來的種種辛酸和痛苦,親眼看到大仲馬一生受累於種種桃色事件,並因此落得晚景貧困凄涼。所以小仲馬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宣揚家庭及婚姻的神聖,對資產階級社會風氣、家庭生活和倫理道德做了比較細致的描繪和揭露,抨擊了娼妓社會對家庭婚姻的威脅,歌頌了純潔高尚的愛情,成為社會問題劇的創始人之一。
小仲馬的代表作是《茶花女》,開始為小說,後被改編為話劇,它贊頌了瑪格莉特出自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話劇一上演,立即轟動了整個巴黎。小仲馬從此後專門從事話劇創作,其他比較有名的作品有《私生子》、《金錢問題》、《放盪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半上流社會》《阿爾豐斯先生》《福朗西雍》等。大都以婦女、婚姻、家庭為題材,真實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他的作品富有生活氣息,感情真切自然,語言通俗流暢。
◆一段故事:不想坐在父親的肩頭摘蘋果
起初,小仲馬寄出的稿子總是碰壁,父親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能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附上一封簡訊,或者只是一句話,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會好多了。」 小仲馬固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有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但拒絕以父親的盛名做自己事業的敲門磚,而且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 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編輯。直到後來,這位編輯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馬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兒子小仲馬時疑惑地問道:「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小仲馬說:「我只想擁有真實的高度。」
.《茶花女》
我國第一部被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
開創了法國"落難女郎"系列的先河
一場俗世的愛情成全了一個漂亮女人最終的美麗。
19世紀法國優秀作品
世界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經典譯作
在中國,《茶花女》可以說是讀者最熟悉、最喜愛的外國文學名著之一。早在100多年以前,著名翻譯家林紓用文言體翻譯出版了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之後,瑪格麗特和阿爾芒的愛情故事在中國的讀者群中迅速流傳,深入人心。
《茶花女》是小仲馬的第一部揚名文壇的力作,小說所表達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現了人間的真情,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寬容與尊重,體現了人性的愛,這種思想感情引起人們的共鳴,並且受到普遍的歡迎。
據稱,《茶花女》當時一經出版即轟動全國。小仲馬一舉成名之後,又把小說改編為劇本。1852年,五幕劇《茶花女》上演時,劇場爆滿,萬人空巷。《茶花女》也許在社會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馬爭得好的評價,但卻實實在在令這位作者在死後依舊名垂千古。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大小仲馬"構成了法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罕見的"父子雙璧"的奇觀。
大前年病中無聊,隨手撿起此書躺在床上重讀,竟然一口氣讀完,且潸然淚下。年輕時讀林琴南的譯本《巴黎茶花女遺事》也曾感動過,但以我現在的年紀自以為不會這樣投入了,想不到小仲馬還能左右我的感情,所以我要把此書列為愛讀的名單中。是什麼感動了我呢?主要是這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女子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但妓女和公子哥的這類愛情故事在中國和外國的文學作品中是屢見不鮮的,《茶花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以大部分篇幅讓茶花女的情人阿爾芒復述她的遭遇,最後又以她本人的日記更深地展示她的內心世界。這種敘事方式使讀者感到格外親切。
--著名學者袁行霈
我讀《茶花女》是向好朋友挪的十小時,從晚上八時我便拚命看,夜間一時看完,讓我妹妹起來看,翌晨五時,妹妹回到床上睡覺。我一邊翻看第二遍,一邊走到輪渡過海去還書。還記得那晚停電,點兩盞油燈。彷彿聽見窗下有人哭泣,幾次撩開窗簾,望著發白的小路,我已淚流滿面。
--著名詩人舒婷
《茶花女》影響確是不小,作為一種流行,卻是一百年前的事情,當時正趕上"戊戌變法"失敗,人心沮喪,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將就著胡亂看小說。《茶花女》在中國本土的誕生,是生逢其時。
--著名作家葉兆言
翻譯最早的法國小說
1848年,法國作家小仲馬發表了他的成名作《茶花女》。小說問世後引起了極大震動,迅即被譯成各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使得千千萬萬讀者為這則紅顏薄命、男女悲歡的故事一灑同情之淚。這部小說的第一批中國讀者當是那時在法國的為數不多的留學生。只是在小說發表半個世紀之後的1898年,由"譯才並世數嚴林"中的林紓將其譯成中文後,才為廣大中國讀者所知曉。據考證,1897年某日,從法國巴黎留學歸來的王壽昌,前往訪見正懷家國之憂的林紓
㈣ 書友們 推薦給偶一些好書 想提高下文學素養,充實下頭腦。
楊繼軍《狼圖騰》
阿來《空山》
梁曉聲《雪城》
石鍾山《大院子女》
陳忠實《白鹿原》
賈平凹《秦腔》
余華《兄弟》
這些我都看過,是近幾年極好的作品
㈤ 茶花女作者簡介
小仲馬(1823—)法國小說家、劇作家。作家大仲馬的私生子。他7歲時大仲馬才認其為子,但仍拒不認其母為妻。這種痛苦境遇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深刻影響,使他在走上文學創作道路之後,就以探討社會道德問題作為自己作品的主題。
小仲馬由於話劇《茶代女》的成功而聲名大震,於是專門從事戲劇創作。他後來寫了20多個劇本,主要有《半上流社會》、《金錢問題》、《私生子》、《放盪的父親》、《歐勃雷夫人的見解》、《阿爾豐斯先生》和《福朗西雍》(1887)等。
這些劇本多以婦女、家庭、愛情、婚姻問題為題材,著意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中家庭和兩性關繫上腐朽虛偽的道德觀念,從獨特的角度提出了婦女地位、私生子的命運及婚姻、道德等社會問題。小仲馬的戲劇自然質朴、真實感人。但由於他旨在改良社會,劇中常出現大段的道德說教,使人厭倦。
(5)袁行霈茶花女擴展閱讀:
寫作特色
小仲馬幼年飽嘗家庭不幸帶來的種種辛酸和痛苦,親眼看到大仲馬一生受累於種種桃色事件,並因此落得晚景貧困凄涼。
所以小仲馬在他的作品中大力宣揚家庭及婚姻的神聖,對資產階級社會風氣、家庭生活和倫理道德做了比較細致的描繪和揭露,抨擊了娼妓社會對家庭婚姻的威脅,歌頌了純潔高尚的愛情,成為社會問題劇的創始人之一。
㈥ 茶花女的名人點評
大前年病中無聊,隨手撿起此書躺在床上重讀,竟然一口氣讀完,且潸然淚下。年輕時讀林琴南的譯本《巴黎茶花女遺事》也曾感動過,但以我現在的年紀自以為不會這樣投入了,想不到小仲馬還能左右我的感情,所以我要把此書列為愛讀的名單中。是什麼感動了我呢?主要是這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女子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但妓女和公子哥的這類愛情故事在中國和外國的文學作品中是屢見不鮮的,《茶花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以大部分篇幅讓茶花女的情人阿爾芒復述她的遭遇,最後又以她本人的日記更深地展示她的內心世界。這種敘事方式使讀者感到格外親切。
--學者袁行霈
《茶花女》影響確是不小,作為一種流行,卻是一百年前的事情,當時正趕上戊戌變法失敗,人心沮喪,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只好將就著胡亂看小說。《茶花女》在中國本土的誕生,是生逢其時。
--作家葉兆言
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盪子腸。
--教育家嚴復
自有古文以來,從不曾有這樣長篇的敘事寫情的文章。《茶花女》的成績,遂替古文開辟一個新殖民地。
--學者胡適
因為愛,勇敢跨越門第禮教;因為誤解,終生陷入悔恨遺憾,一個令人為之嘆息的愛情故事,一首首撩撥心弦的動人樂曲,造就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歌劇名作。
--作曲家威爾第
在中國放了新劇的烽火。
--文學家松居松翁
㈦ 中外文學史考研
19世紀文學(一) 43、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思潮興起。浪漫主義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 44、德國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誕生地。 45、英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作家是所謂「湖畔派」三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華茲華斯成就最高。英美評論家歷來將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序》稱為是英國浪漫主義劃時代的宣言。 45、雪萊是受空想社會主義影響最大的作家。 46、夏多布里昂和史達爾夫人是19世紀初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 47、繆塞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浪漫主義詩人、小說家。繆塞還被稱為法國的「莎士比亞」。《世紀兒的懺悔》是繆塞的自傳體小說。 48、小仲馬小說代表作是《茶花女》。 49、對自由的歌頌,對民主的嚮往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主旋律。茹科夫斯基是俄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他被評為俄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抒情詩人。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主力軍。萊蒙托夫的代表作是《當代英雄》。 50、華盛頓·歐文是美國建國後第一個獲得國際聲譽的作家,有「美國文學之父」之稱。 51、愛倫·坡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具有唯美傾向的作家。他和法國的波德萊爾被譽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遠祖。 要看你考那個學校了,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指定書目。 古代文學教材一般會有三種:1.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共4冊。2,郭預衡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共四冊;3.游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共4冊。 這只是古代文學的,有的學校可能還會考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甚至有的學校會考大綜合,就是有語言學的那種,這種就要看現代漢語、古代漢語這類的教科書。 另外專業課還會考一門文學理論、文學評論之類的東西,需要你看一本書叫《文學理論教程》,或者是文學批評之類的書。 總之具體看什麼書要看你報考的學校所定的書目。每個學校考的范圍內容都很不一樣,更不用說題型了。題型有一點可以提醒你,就是一般不會考客觀題,全部是主觀題。像考文學理論,有的學校一張卷子就一道大題,150分。 所以關鍵注意什麼你該明白,就是宏觀把握和重點知識點的扎實程度。 52、霍桑是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
㈧ 茶花女的名人點評
摘要 大前年病中無聊,隨手撿起此書躺在床上重讀,竟然一口氣讀完,且潸然淚下。年輕時讀林琴南的譯本《巴黎茶花女遺事》也曾感動過,但以我現在的年紀自以為不會這樣投入了,想不到小仲馬還能左右我的感情,所以我要把此書列為愛讀的名單中。是什麼感動了我呢?主要是這個處於社會底層的女子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但妓女和公子哥的這類愛情故事在中國和外國的文學作品中是屢見不鮮的,《茶花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以大部分篇幅讓茶花女的情人阿爾芒復述她的遭遇,最後又以她本人的日記更深地展示她的內心世界。這種敘事方式使讀者感到格外親切。
㈨ 有關文學的書
世界文學名著 《紅與黑》《巴黎聖母院》《簡·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基督山伯爵》《呼嘯山莊》《悲慘世界》《傲慢與偏見》《湯姆叔叔的小屋》《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茶花女》《羊脂球》《苔絲》《天路歷程》《霧都孤兒》《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紅字》《兒子與情人》《麥田的守望者》《愛瑪》《瓦爾登湖》《似水年華》
中國的名著差不多就是《上下五千年》《資治通鑒》《古文觀止》《左傳》《儒林外史》《紅樓夢》《官場現形記》《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人間詞話》可以打開這個鏈接http://hi..com/yxblyyr/item/b43e07ef83fa952d5a7cfbdb
文學理論的書籍可以看劉勰的《文心雕龍》,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朱棟霖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上、下冊),李明濱主編的《世界文學簡史》,楊春時的《文學理論新編》,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等等
其實比如亦舒,張小嫻,郭敬明,韓寒,安妮寶貝的書也屬於青春文學
上面的書差不多都看過,還有很多書籍,只是問題太籠統,模糊了,很難回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