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田世光梅花

田世光梅花

發布時間: 2022-02-10 02:59:42

Ⅰ 林凡的畫梅藝事紀要

1942年 壬午,12歲考入信義中學,該校成立抗敵畫社,成為抗敵畫社年紀最小的社員。從李倫先生學畫梅。
1946年 丙戌,益陽市學門口舉辦胡藻斌先生畫展,鈕先銘先生代
表國民黨政府文宣機構舉辦的畫展。這些畫展中,均有梅花展出,印象極深。
1947年 丁亥,在信義中學李倫先生處,第一次看到《芥子園畫傳》,
其中第二集,即為《青在堂梅譜》,在該書中,獲知一些畫梅的初步技法。同年,在舊書肆中,購得《金冬心題梅詩集》開始學習寫梅花詩。(圖片《青東堂梅譜》)。
1948年 在中學課本上,讀到王冕畫梅的故事,深受感動。後來,從四面八方,蒐集王冕的梅畫、梅詩觀摹臨習。之後,對揚無咎、林椿、馬麟的作品,都多方蒐集,但始終沒有看到過花光和尚這位大名家的作品。後來,我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才獲知這是一本後人偽托的畫梅口訣一類的東西,「詞旨凡鄙」,且附會著許多太極陰陽之類的詭異之說。和《梅花喜神譜》都有牽強附會,敷衍鋪陳的毛病,阮元說它是江湖派人的作法,肯定是定評。同樣價值不大。
1948年 戊子,從同學家中獲觀《華光梅譜》手抄本,並獲觀同學
已故父親的許多畫梅草稿。第一次看到《梅花喜神譜》,對聞名已久的此書大失所望。同年,第一次開始聽唐天磨先生講如何畫梅。(圖片《華光梅譜》)。同年赴上海求學,在上海南京西路,第一次獲觀一個有多位畫家共同舉辦的《畫梅雅集》畫展,第一次接觸了各種畫梅的包括吳昌碩、徐悲鴻、陳之佛以及明代陳錄、唐寅、文徵明的梅花作品。
1958年 戊戌,工作之暇,在北京絨線胡同住所畫梅,並拜訪了於非闇先生,仔細欣賞了於先生的畫梅之作。(圖片《王雪濤先生梅》)。不久,即獲譴下放,從此擱筆達十年之久。同年,還拜訪了田世光先生,欣賞了田先生的畫梅小品。
1968年 戊申,文革中,居家無事,畫了一些小幅梅花,惜均已散失。(圖片《病筆》一詩的手稿)。在山西生活的後期,對金農在山西的種種經歷,發生濃厚興趣,乃著手撰寫《金農研究》,其中第一篇《金農在山西》論文,即發表在《火花》雜志上。其後,繼續蒐集材料,寫成了《金農編年敘錄》、《金農師友錄》及《金農研究》,達30餘萬字。《林凡集林——孤吹集》中將全部收錄這些研究金農的文章。
1979年 已未,女兒結婚,家中貧困,身無長物,乃作長幅梅花給女兒作「嫁妝」。後被盜。
1984年 甲子,在軍藝向學生講授梅花的故事及畫梅技法。
1996年 乙亥,是年春,偕王影赴揚州瘦西湖賞梅,大雪紛飛,積雪沒脛,在廿四橋邊,獲賞正已怒綻的臘梅,此一經歷,為日後作梅獲得深刻印象。
1996年 丙子,從此大量作梅,並於次年的林凡藝術展中,推出了扇面,白梅等大量新作,其中《白梅》(1997年作)《古香》(1996年作)《暗香綠玉》為1996年新作。其後,《暗香綠玉》一畫毀於雨水。
1997年 丙子,再次偕王影至南京賞梅,鍾山上薄霧濛濛,梅香習習,獲賞了多種稀有梅種,在上一年賞梅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了梅花的特性與風神。並到揚州八怪紀念館,瞻仰了揚州八怪中的畫梅大家金農故居。
1998年 戊寅,作《梅花四條屏》及《清香如夢》等極有代表意義
的作品,後者不慎被火燒去半截,後以競周之功,補畫成一完整作品。此作為予立幅梅作中最佳者。
1998年 從這一年開始,幫助王影、蔣力余蒐集有關詠梅的詩。直到2008年,他們編輯的《中國歷代梅花詩抄》才由海天出版社出版,但校對粗疏,錯誤很多。
1998年 戊寅,香港、深圳、北京及以後的濟南諸個人畫展,上述重要展品均為在揚州、南京賞梅寫生後所作的許多梅花力作,深受贊譽,於是,人稱「林梅」。是時,王影作《林凡切梅》一文,更加深了這種種影響。
1998年 《林凡藝術》大型畫冊出版,林凡、王影選刊了30多幅梅花。擴大了「林梅」的影響。
1999年 庚辰,受軍委辦公廳之邀,為國防部新大樓,創作了長達15米,寬兩米多的巨幅梅花作品:《乾坤萬里醉寒香》,是為畢生最大的梅花作品。(圖片在《乾坤萬里醉寒香》畫前合影)
2001年 辛巳, 為深圳五洲賓館,創作了巨幅紅梅《羅浮行》。至今仍懸掛在五洲賓館。(圖片《羅浮行》工作照)
2002年 壬午之春,購別墅於京北,種梅多本,多未成活,僅一本存活於畫室前,為粉梅。
2002年 壬午 ,由河南鄭州張本平先生出版大頁書法及梅花專集,但 成書時,畫梅封面與書法封面弄錯了,且份量太少,品質較差。
2007年 丙戌 ,中國圖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藝術大觀》出版林凡畫梅專題,四封及內頁大量刊有多幅梅花作品。(圖片《中國藝術大觀封面》)。
2007年 丙戌,受友人催促,在琉璃廠西街,舉行了小型畫梅畫展。
2010年 庚寅,創作巨幅作品《梅鷺圖》,是為所有畫梅中之最有份量的作品。同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林凡集林o林凡畫梅》一書中,集中地刊載了大量梅花作品;全面地披露了畫梅的成績。蔣力余教授作《天海布幽香》一文,評價了林凡畫梅的藝術成就。(圖片《梅鷺圖》工作照)。同年,江西景德鎮陶瓷廠,製作了多幅大型瓷版梅花。是材質轉換的嘗試,較為成功。(圖片:瓷版畫o梅花)同年,人民出版集團擬將《中國歷代梅花詩抄》重新校補,並增刊歷代著名畫梅大家的作品和林凡自己的多幅畫梅作品。
2010年 庚寅,為了出版《林凡集林o三生知己是梅花》,收作品100餘件。並將歷年所詠梅對聯整理出二十餘副,納入書中。書中收蔣力余《天海布幽香》及王影的《林凡「切梅」》多篇論林凡畫梅的文章。其中,林凡自己寫的《梅骨》一文,切實地指出了畫梅的實際觀念以及自己的獨特看法。

荷花誰畫得好

王冕
王冕(1310—1359),字元章,一字元肅,號煮石山農。浙江諸暨市長寧鄉郝山下人。他的別號很多,有竹齋生、會稽山農、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飯牛翁、煮石道者、閑散大夫、老龍、老村等。另外,他還給自己的草堂,先後取了水南軒、浮萍軒、竹齋軒、滿目青山軒、梅竹軒、耕讀軒、心遠軒、竹西軒、聽雪軒、聽秋軒等名稱。他是元代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傑出的詩人和畫家。
王冕隱居在山明水秀的諸暨九里山的水南村。村上共有三戶人家,一年到頭辛苦過活。一條溪水像帶似的流過,挺秀的山巒聳立在屋後,山上竹木茂盛,一片蔥蘢。山光水色相映,景色秀麗,環境清幽,正如他詩篇中所說:「青山隱隱帶江流,江上軒窗面面幽。」他在此地「種豆三畝,粟倍之,梅千樹,桃杏居其半,芋一區,薤韭各百本;引水為池,種魚千餘頭」(《芝園後集》卷十)。王冕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么一個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山村中度過的。朴實的生活與清幽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性格,賦予他的詩畫創作以濃厚的生活氣息。
王冕的祖代,原住在關西的王景(函谷關以西)。他的十世祖宗是王德元,在宋朝做清遠軍節度使的官。王德元有兩個兒子,一是王琪,曾任閬州觀察使;一是王琳,做過統制官。從王琳開始遷居諸暨,傳到王冕已經八代了。
王冕的遠祖,無疑是官僚家庭,但傳到王冕的父親已成為一個一貧如洗的農民。徐顯的《稗史集傳》載:「父力農,冕為田家子。」在王冕的《竹齋詩集》中說:「九里先生兩鬢皤,今年貧勝去年多。敝衣無絮愁風勁,破屋牽蘿奈雨何。數畝豆苗當夏死,一畦蘆穄入秋瘥。相知相見無他語,笑看生前白鳥過。」(《九里山中》)「白日力作夜讀書,鄰家鄙我迂而愚。破甑無粟妻子悶,更采黃精作朝頓。」(《過山家》)「江南古客無寸田,半尺破硯輸租錢。好山好水難夤緣,荃房日薄蒙荒煙。」(《有感》)
從這些詩句來看,他是親身參加各種勞動的,讀書作畫不過是他的農余活動,而且是為了生活,以賣畫易米糊口和納租付稅,他寫詩作畫自然與一般士大夫吟風弄月、消愁遣恨有所不同。由於他「耕無寸田,牧無風芻」,生活一年不如一年,冬天無棉絮過冬,草屋破漏無力修補,莊稼抗不住天旱,家中破甑無糧,妻子忍飢挨餓,不得已只好采野菜充飢。在此情況下,自己就不得不直接參加體力勞動,蓬頭赤腳,下田耕種,栽植竹、茶、桑、麻及雜糧等來維持生活。對這種貧苦生活的描述,在有關的著錄中到處可以找到。例如在《竹齋詩集》中還有「我窮衣袖露兩肘,回視囊中無一有」的描寫。在《鐵網珊瑚》里有「今年老異於上年,須發皆白,腳病行不得,不會奔趨,不能諂佞,不會詭詐,不能幹祿仕,終日忍飢過」的記載。盡管有此慘苦遭遇,但他寧願耕作賣畫度日,不願奔走豪門乞食,充分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堅貞不屈的性格。
王冕的出生,一說生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卒於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享年七十三歲。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持此說。吳譜還載王冕生日為七月廿二日。一說生於元至元元年(1335),卒於明永樂五年(1407),享年七十三歲。

Ⅲ 郭華的藝術簡介

郭華(筆名 華子),男,生於河北省故城縣。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飾》雜志常務副主編、圖書館副館長、編審、學院「其他專業技術系列的院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林書畫院特邀研究員,美國(舊金山)「美洲亞洲藝術員會」博學會士,北京成名翰墨書畫院特級畫師。 1958年開始從事印染美術設計後,在上海絲綢研究所學習絲綢美術設計。 1959年至1962年夏,入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學習,在著名畫家田世光先生的「國畫教研室」學習工筆花鳥畫和「沒骨花卉」。此間,在田先生安排下曾先後拜訪過陳半丁、李苦禪等京城諸多名家。 1962年夏至1982年,在北京印染廠圖案設計科先後任設計員、設計師,長期擔任設計科科長。此間,曾先後赴泰山、雁盪、華山、黃山、峨嵋、廬山、桂林等多處名山大川寫生;以中國畫技法設計過大量裝飾圖案,其中有10幅在全國性專業會議上獲獎。 1983年,在紡織工業部出版社參加《1983年紡織工業年鑒》的編輯工作。 1983年11月至1992年春,在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先後任《裝飾》雜志常務副主編、圖書館副館長。在此期間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有:《淺談窗簾藝術》、《書法與工藝美術》、《社會審美心理與功能因素》、《對專業知識的執著追求——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生閱讀傾向淺析》等。另外,還為《中國大網路全書》撰寫過有關工藝美術的詞條。 1985年7月,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88年12月,繪畫作品《香雪》在山東美協主辦、中國美協等為後援的「牡丹杯國際書畫大獎賽」上獲得優秀獎。 1992年元旦,《香枝抱月》、《春滿神州》等三幅繪畫作品參展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辦的「中國梅花、臘梅及其詩書畫展覽」,獲好評。 1992年秋,發表學術論文《田世光先生的藝術與人品》(見中國藝術研究院主編的《美術史論》1992年第4期)。 1992年10月,應「中國少林書畫會」之邀,赴河南新源縣參加「荊浩山水畫學術討論會」。創作的山水畫《一線天》入選該會主編的《嵩岳勝跡》畫集。1993年5月,被該會特聘為研究員。 1994年1月22日至31日,在美國舊金山「中國畫廊」成功舉辦了「郭華水墨畫展」。展覽期間,當地電視台和各家報紙均作了熱情報道和評介。畫展後,即同年2月6日,被當地最大美術組織「美洲亞洲藝術學會」授予該會最高榮譽名銜「博學會士」,並應邀當眾示範進行了學術交流。自1994年起,該會每年都邀請參加其舉辦的「國際藝術家聯展」,展後作品均入選畫集。 1994年3月22日,將一幅2×3尺梅花作品無償捐贈給美國舊金山慈善機構「安老自助處」。該機構的劉麗如女士代表25000多名老人專函致謝。 1994年10月,應邀以山水畫《山雨蒙蒙》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著名詩人、書法家、畫家作品聯展」。 1995年12月,論文《書法與工藝美術》獲「中國首屆『書聖杯』國際書畫大賽」國際銅獎(中國書協和中國美協等單位主辦)。 1997年3月底,應邀以3幅作品參加了日本「日中水墨交流協會」在東京舉辦的「日中國交正常化25周年、激勵殘疾孤兒和中國留學生義展」,並應邀在展廳當眾作畫3天。售出作品的款項全部捐獻,為此,該會頒發了「感謝狀」。1997年4月16日的日本《奈良日日新聞》對此作了如實友好的報道。 1997年5月26日至31日,在日本東京都中央區銀座的「富士美術沙龍」舉辦了「郭華水墨畫展」獲得成功。畫展得到了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文化部和東京華僑總會的書面後援。當地中、日文報紙均對此作了熱情報道和評論。 1997年6月14日,應日本「日中水墨交流協會」之邀,以《夕照雪原》等3幅山水畫參加在日本京都博物館舉行的「第8屆日中水墨畫合同展」。作品受到好評並入選該會畫集。為此,該協會特頒發「感謝狀」。 1998年1月23日,應日本「日中水墨交流協會」之邀,以《黃山群峰》等2幅作品參展在東京都博物館舉行的「第9屆日中水墨畫合同展」。展後作品入選該會畫集。其中《黃山群峰》獲該會「特別賞狀」。 1998年7月,應邀以《香雪圖》等2幅作品參展在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行的「第10屆日中水墨畫合同展」。展後作品入選該會畫集。 1999年底,應邀以四尺紅梅《一樹獨先天下春》在衡水市參展。作品入選政協衡水市委員會主編的《情系中華——衡水市書畫優秀作品集》。該作品被政協衡水市委員會榮譽收藏。 2000年秋,應邀以四尺白梅《竹梅雙清》送台灣展出並在展後入選「中華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會」主編的《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名家書畫集》(該畫集由台灣傳奇報道雜志社出版發行)。 2002年11月,山水畫《松雲大千》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大型畫冊《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集》。 2003年8月,山水畫《流翠圖》入選清華大學教工書畫集《桑榆神韻》。 2004年5月,應河北省衡水市文聯特邀、以山水畫《武陵秋》參展衡水市書畫作品大展賽,展後作品入選《衡水市美術書法優秀作品集》。 2004年10月,四尺紅梅《一樹紅梅醉雪山》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經辦的畫集《祖國頌——當代書畫名家特邀展》。 2006年9月,應《書畫導報》之邀,為慶祝該報創刊10周年而創作的《百代流芳》入選該報大型畫冊。 2006年10月,山水畫《蒼翠拔地五千仞》入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師作品集》。 2008年11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郭華水墨畫集》。2011年春,創作《清如梅花馨四海 華夏清華躍古今》(水墨,138cm*68cm),該作品入選《清華大學建校百年書畫集》。1992年至2003年,作品先後在中國美術館、清華大學、清華美院、昆明市、衡水市以及台灣、美國、日本的東京和京都等地參加聯展共40餘次。其中,多次是應美國舊金山「美洲亞洲藝術學會」之邀,參展每年在舊金山舉辦的「國際藝術家聯展」。 30多幅作品先後入選由中國美協、清華大學、河南、河北、台灣和美國、日本等地或單位出版的26本畫集。藝術簡歷先後被收錄於《中國美術家會員辭典》、《中國美術年鑒》、《中國當代書畫家名人大辭典》等9種辭典。

Ⅳ 求教~!!! 這些畫是什麼風格的 有些中國神話里插圖是這。 早些出版的書上是的。

統稱白描!

Ⅳ 中國最有名的畫家都有誰

例如:我國近現代的著名國畫大師有:任伯年、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李可染、李苦禪、傅抱石、何海霞、陸儼少、石魯、趙望雲、林鳳眠、陳半丁等。
近現代以及當代還有一批對中國美術有巨大貢獻的國畫大家如:吳冠中、黃胄、蔣兆和、潘天壽、豐子愷、溥心畲、吳作人、劉海粟、朱屺瞻、黃君璧、劉奎齡、吳湖帆、於非闇、張善孖、關山月、黎雄才、錢松岩、宋文治、葉淺予、啟功、朱宣咸、亞明、梁樹年、胡潔青、白雪石、田世光、俞致貞、劉力上、秦嶺雲、董壽平、趙無極、王雪濤、崔子范、方濟眾、魏紫熙、
程十發
、賴少其、唐雲、謝稚柳、
陳佩秋、黃永玉、李斛、孫其峰、劉繼卣、張仃、陳大羽、尹瘦石、蘇葆楨、於希寧、關良、宗其香、黃苗子、郭傳璋、高希舜等。
當代有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實力派國畫家如:劉大為、臧伯良、周思聰、盧沉、
范曾、張凡、付強
王明明、張潤生、薛宣林、宋滌、白啟哲、袁曉岑、馬振生、袁運生、袁運甫、李延聲、石齊、史國良、李小可、馮遠、於志學、劉文西、霍春陽、王為政、張立辰、何家英、李魁正、謝志高、:朱理存、王西京、李寶林、馮大中、宋雨桂、趙志田、韓美林、楊之光、方增先、賈又福、王子武、林墉、龔文楨
、喻繼高、劉寶純、秦劍銘、梁岩、一然、張道興、郭怡孮、金連經、劉勃舒、紀清遠、徐希、李燕、齊良遲、李行簡、施大畏、金默如、田黎明
盧禹舜
周彥生
等活躍於美術界,他們為中國的國畫創作與教育以及發展做出了巨大成績。

Ⅵ 畫梅花最有名的畫家

1、董壽平

董壽平(1904-1997)當代著名寫意畫家、書法家。早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和北京東方大學。以畫松、竹、梅、蘭著稱,晚年有黃山巨擘之稱,以黃山為題材畫山水,亦善書法。他筆下的硃砂紅梅堪稱絕技,在畫界享有「董梅」、「壽平竹」、「黃山巨擘」的雅譽。

2、王雪濤

王雪濤(1903--1982),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中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

3、陳半丁

陳半丁,(1876--1970),即陳年,畫家。以寫意花卉最為知名。他的作品融明、清各家花卉技法之長,以洗練、概括的筆墨和古樸沉著的色彩來表現花卉鳥獸。

4、關山月

關山月(1912—2000),著名嶺南畫派大師,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尤以寫梅著稱,世稱「關梅」。他的作品具有較強的現實主義精神,因而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

5、田世光

田世光(1916—1999),中央美院教授,張大千得意弟子,現當代工筆重彩花鳥畫大師。

6、江寒汀

江寒汀(1903-1963),海上著名花鳥畫家、藝術教育家,與唐雲、張大壯、陸抑非並稱「海上四大花旦」,在畫壇上有「江虛谷」的美譽。

7、謝稚柳

謝稚柳 (1910-1997),擅山水、花鳥、人物、走獸及書畫的鑒別。早年多工筆細寫,晚年喜用落墨法,縱筆放浪,墨彩交融,呈現濃郁浪漫的詩境。

8、黃幻吾

黃幻吾(1906-1985),名罕,字幻吾,號罕僧,晚年稱罕翁,是活動於上海的嶺南畫派名家。創作取材廣泛,手法多樣,山水、花鳥人物無不見長,構圖新巧,筆墨酣暢,設色雅麗,畫面生意盎然,雅俗共賞。

9、陶冷月

陶冷月(1895—1985),擅長山水、花卉、走獸、游魚,尤善畫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也是寫梅花的高手。

10、談月色

談月色 (1891—1976),民國傳奇女子,工詩善書畫,精於篆刻,其畫梅馳譽海內外。

梅花在冬春季節開,和蘭花、竹子、菊花一起稱為「四君子」,也與松樹、竹子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中華文化有謂「春蘭,夏荷,秋菊,冬梅」,梅花憑著耐寒的特性,成為代表冬季的花。梅花是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

Ⅶ 舉例說明花鳥畫家及代表作品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黃筌次子。原在西蜀畫院供職,後隨舊主入宋。黃筌去世後,黃居寀成為領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畫法也成為畫院的標准,在宋代宮廷中佔了90餘年的主導地位。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以細線勾出輪廓,然後敷重彩,層層暈染,感覺極為細膩,有富貴華麗之趣。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師事滕昌佑,有「出藍」之譽。喜畫折枝花卉,擅長著色。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專家多以為不真。畫院待詔林椿以花鳥翎毛著稱於時,畫法師趙昌,今有《果熟禽來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與記載中趙昌畫法相似。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據說曾深入山中居住,觀察獸類活動,所畫動物極其生動傳神。英宗時應召入畫院在西廡殿作《百猿圖》,未竟而卒。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畫於崇山峻嶺間嬉戲的群猿。台北故宮博物院所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屬江西)人,宋神宗時畫院畫家。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作不少壁畫。其花鳥畫重寫生,並且不打草稿。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雙喜圖》軸,描繪西風襲過的深秋野外,一對綬帶鳥飛來,對野兔嘰叫。禽兔刻畫細膩,樹石草坡則用筆老健。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畫數只麻雀於枯枝間棲憩的情景。其弟崔愨,字子中,也是畫院畫家,兄弟齊名,且畫風相近,都是改變宋初以來「黃氏體制」的中堅人物。

文人花鳥畫家及其作品

文同(1018-1079),字與可,世稱石室先生,又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歷任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和陵州、洋州、湖州知州等。擅詩文詞翰,亦長飛白書,在繪畫上以墨竹聞名,稱「湖州竹派」,成語「胸有成竹」即出於他的說法。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傳世作品極少,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偽待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生平事跡不詳,據傳一生不仕,擅詞翰,工書法,尤長畫梅。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四枝梅花分別描繪從未開、欲放、盛開、殘敗等開放全過程。畫法全用水墨,枝幹皴擦用飛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寫。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其傳人有其外甥湯正仲及徐禹功、趙孟堅等。

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南渡後寓居嘉興海鹽。其雖為宗室,但家境清寒,進士及第後任過一些小官,後提拔為提轄左藏庫,出守嚴州。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其中,《水仙圖》卷系白描手法勾畫花葉,微染濃淡墨色,分出陰陽向背,實為獨創之畫法。

牛、馬畫家及其作品

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雖無款,但有其好友黃庭堅的箋題和跋為證。該畫描繪西域進獻給北宋的五匹駿馬,分別有奚官牽引,人馬造型准確生動,線條洗煉概括,神情各異。《臨韋偃牧放圖》是李公麟奉皇命而臨摹的,畫中已摻雜了他自己的畫法。前圖二戰前曾存日本私人處,後稱已毀於戰火。後圖藏於故宮博物院,千馬百人,巍為壯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此畫描寫江南水鄉兒童們放牧情形,兒童們或吹笛,或弈棋,或放風箏,遠處還有農民荷鋤而行,充滿著田園之樂。

http://www.cc5000.com/shi/huihua/sdhuaniao.htm

隋唐繪畫

花鳥禽獸畫

■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人稱「薛少保」。以書法名世,為書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時稱一絕,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詩頌其畫鶴。繪畫作品已無存。

■ 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魏高貴鄉公曹髦後裔,官至左武衛將軍。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成名於玄宗開元年間,天寶末年曾修補《凌煙閣功臣像》及畫「御馬」,技藝精闢,杜甫曾作《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推許之。今畫跡已不傳。

■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動於玄宗時代。少年時曾作酒肆傭工,得王維資助,改學繪畫,十年而成。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畫馬師承曹霸,但更重寫生,所畫之馬,壯健神駿,被譽為「古今獨步」。現存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牧馬圖》畫一虞官駕白馬緩行,右側為一黑馬,用筆纖細遒勁,色墨渲染得宜。此畫曾經南唐內府及宣和內府收藏,並有宋徽宗題「韓干真跡」。《照夜白圖》畫玄宗坐騎照夜白,也是流傳有緒的作品。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寓居於蜀,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雖承家學傳統,但青出於藍。據記載,他畫白川原牧馬,馬的姿態變化萬千,窮極生動。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該圖繪駿馬一千二百餘匹、圉人等一百四十餘名,眾馬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畫山水,也對唐代山水松石的變革有過重要作用。

■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衛長史。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唐天復年間避亂入蜀,留居30餘年,卒於蜀。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http://www.cc5000.com/shi/huihua/sthuaniao.htm

元代花鳥畫

◆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進士,工詩、書、畫,以繪畫成就最為突出,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鞍馬等均深有造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畫家,與趙孟頫同里,並稱為「吳興八俊」。入元後隱居不仕,潛心作畫以終其身。他的繪畫繼承前代傳統,山水花鳥師趙昌,青綠山水師趙千里,廣泛吸收前賢經驗而自出新意。主張作畫要體現文人的氣質,即所謂「士氣」,力圖擺脫對於形似的刻意追求,這種主張在元初畫壇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重要影響。傳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館藏《浮玉山居圖》卷、故宮博物院藏《山居圖》卷、《八花圖》卷,天津藝術博物館藏《花鳥》卷和《白蓮花圖》卷(山東朱檀墓出土,藏山東省博物館)等。《八花圖》是錢選早期花卉代表作,此圖繼承了宋代院體畫法,筆法精工細密但富於文人畫的氣質。《白蓮花圖》卷為水墨淡設色,變早期的工麗為放逸。這種畫法對明清水墨花卉畫有較大影響。

◆王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今杭州)人,生卒不詳,主要活動於元代中後期。善畫山水、人物,尤精花鳥竹石,山水師郭熙,花鳥師黃筌,但改黃筌之設色工細之法為水墨暈染,自成一格,在元代及後世都有很大影響。其傳世作品主要有:故宮博物院藏《山桃錦雞圖》、《墨牡丹圖》、山西省博物館藏《花鳥》軸、上海博物館藏《花竹禽雀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圖》軸等。《山桃錦雞圖》畫山桃修竹下的兩只錦雞,背景為坡石溪水,春意盎然。結構嚴謹,筆法沉穩凝練而又清勁秀潤,是王淵水墨花鳥代表作。其弟子臧良也能傳其法,有《草蟲圖》傳世。

◆李衎(1244-1320),字仲賓,號息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曾為小吏,後累官至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晚年辭官後居維揚。卒後封薊國公。善畫枯木竹石,墨竹初師金代王庭筠之子王曼卿,後學文同,雙鉤設色竹師唐代李頗,極富盛名。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圖》卷(後半卷藏於故宮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雙鉤竹圖》軸、《沐雨圖》軸、《新篁圖》軸、《墨竹圖》卷(以上藏故宮博物院)和《新篁樹石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等。《四清圖》是李衎65歲時所畫,用筆沉著穩健,墨色淋漓清潤,將各種竹子的姿態及竹子的新老枯榮都表現得十分真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並著有《息齋竹譜》傳世,是他畫竹經驗的總結。其子李士行繼承家學,傳世作品有《喬松竹石圖》軸等,畫法出於乃父,惟功力稍差。
趙孟頫在古木竹石和花鳥畫方面,也是具有突出成就的高手。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藏於故宮博物院的《秀石疏林圖》卷和《古木竹石圖》軸。《秀石疏林圖》紙本墨筆,畫巨石周圍分布數株古木叢篁,用飛白法畫巨石,表現了巨石的堅硬質感;用圓勁的筆法畫古木,表現了了樹木挺勁的枝幹;用峭利的筆法畫竹葉,表現了竹的瀟灑。充分施展了書法筆墨在繪畫中的效用。他在此畫後的跋中題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這首詩進一步闡明了唐代張彥遠關於「書畫同法」的理論,極大地影響了明清以來文人畫創作的風氣。此外,上海博物館藏的趙孟頫《出牆圖》以青色寫竹,故宮博物院藏《幽篁戴勝圖》則筆法工細,得院體花鳥畫法遺意。趙室一門中,許多人都是著名的書畫家,其妻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善畫竹,是古代最有名的女畫家之一,書畫均學趙孟頫。故宮博物院藏其《墨竹》卷,筆法尖勁。其子趙雍(1289-?),字仲穆,以父蔭入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書畫得家法,均有較高成就。與其父一樣多才多藝,並精於鑒賞。存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松溪釣艇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竹石圖》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號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官至奎章閣鑒書博士,是元代極有眼力的書畫鑒賞家。博學多能,詩文書畫都有很高的聲譽。善畫墨竹,師法文同、李衎,也善墨花。傳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閣墨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雙竹圖》軸等。此兩幅均仿文同法,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前圖枝幹挺勁,筆墨渾厚沉著,石用董、巨一派披麻皴法,為其後期代表作。

◆顧安(1289-1364),字定之,自號迂訥老人。祖籍淮東,平江(蘇州)人。曾人泉州路判官等職。以善畫竹聞名於世,尤其喜畫風竹新篁。畫法綜合文同及趙孟頫、李衎、柯九思諸家所長,自成面貌。傳世主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圖》軸、《新篁圖》、《風雨竹圖》、《墨筆竹石》軸等。《幽篁秀石圖》軸畫秀石一塊,玲瓏剔透,連勾帶染,不見筆墨痕跡,石後叢篁林立,竹葉飄搖,是顧安墨竹代表作。

◆王冕(?-1359),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生於農家,屢試不第後,遁跡江湖,遍游名山大川。後歸隱九里山,朱元璋進軍浙東時出山,任諮議參軍,不久病死。他能詩善畫,尤工於墨梅,繼承了南宋揚無咎之法並推崇華光和尚所畫梅花,自成一家,以胭脂作沒骨梅花是其首創。他的畫梅法對後世影響很大,並著有《梅譜》傳世,總結了前人及自己的畫梅經驗。傳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墨梅圖》卷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圖》軸等。《墨梅圖》是《元五家合繪》卷中的一段,紙本墨筆,畫枝幹挺秀的梅花一枝,穿插得勢,淡墨點花瓣,濃墨勾蕊,顯得極為清潤。並有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詩畫相得益彰,畫家借畫墨梅標榜自己清高孤潔的思想。

◆郭畀(1280-1335),字天錫,號思退,祖籍洺水,居於京口(今江蘇鎮江)。歷任饒州路鄱陽書院山長、處州青田縣臘原巡檢等職。工書畫,書法學趙孟頫,山水有米家風范,尤善竹木窠石。傳世作品有藏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幽篁枯木圖》卷等。

元四家中的吳鎮和倪瓚也都善畫竹石題材。吳鎮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竹譜冊》傳世,共22幅,各有姿態,筆法簡潔蒼勁,為其竹石代表作。倪瓚的竹石畫也極負盛名。傳世竹石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竹枝圖》卷、《怪石叢篁圖》軸等。《竹枝圖》畫修竹一枝,以禿筆濃墨畫成,筆墨瘦勁蒼健,表現了新竹的秀嫩瀟灑之姿。倪瓚畫竹,往往超乎於形似之外,著重抒發「胸中逸氣」,自題其畫竹雲:「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它人視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辨為竹。」這種觀點對後世影響極大。

Ⅷ 沉浮的作品風格

沉浮在大學期間主攻花鳥畫。七八年前進入北京畫院楊延文的高研班工作室,開始學習中國山水畫。這一改亦一發不可收拾,近幾年來他以畫山水畫為主。不太熟悉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的沉浮,在山水畫的寫生和創作中,不拘一格,順其自然,以自然為師,繪胸中萬象。他用心靈去感受大自然,他的畫從生活中來,沒有哪門哪派的套路和痕跡,使人感覺清新悅目。這種轉變所凸顯的藝術境界的顯現,絕不是純客觀地機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為高」(米芾語),尤其是山川景物,煙雲變滅,不可臨摹,須憑胸臆的創構,才能把握全景。點出意境之二關鍵:一是「變滅」,變化感;二是「全景」,整體感。沉浮的山水畫中的「浩然之氣」與「變化多樣」都在一定程度上讓自己獨特的山水畫與時代達到了和諧的共振。
然而,對於像沉浮這樣的中青年畫家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與其說是功力的扎實和繪畫語言的嫻熟,毋寧說更重要的是由於他把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社會的關系擺得很正,對社會的關照和自身的感悟以及對待傳統與創新的關系處理得比較穩健所使然。
沉浮的藝術,不僅繼承和延續中國畫古往今來積極反映生活、追求藝術真善美的優秀傳統,而且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作為社會主義美術的主導力量無論在題材的開拓上或是藝術形式技巧的表現上,都有自己獨到的運用。
5.3 書畫同源 書法路上的自醒
當時沉浮的大學書法老師李傳周(現在已經去世)告訴沉浮說:「書法是線,是骨,書法寫不好,畫面也是立不起來的,整個畫也無從把控。」他立刻開始補習書法,逐漸去摸索書畫之間的關系,並且認識到書畫同源。
《說文解字》是沉浮選擇開始了解漢字的開始,這本書被認為是東漢末以前的網路全書,正如許慎的兒子在《上說文解字表》裡面所說:「慎博問通人,考之於逵(賈逵),作《說文解字》,六藝群身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昆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對於沉浮來說,他從《說文解字》裡面開始了他的書法新天地,從頭溯源,在這本書里他深刻的認識到了「六書」,通過自己的勤勉、專注與執著,不斷去挖掘裡面的深意,也不斷去解構,然後用自己的辦法再去重構一個自己的藝術體系。
1985年正是85美術學潮,當時任職於南京美術學院的美術評論家李小山寫了一篇文章《中國畫的窮途末路》,在美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完全否定了中國畫,說中國傳統畫沒了出路。當時的沉浮也引起了深思。1986年下半年沉浮一直在考慮一種方式,試圖在自己的書法中不僅延續傳統漢字的意蘊,又想把最現代的東西融合進去,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發現可以把自己的畫與字交融在一起,結論就是將自己的漢字書法作為創作母體,然後結合畫不斷去探索嘗試。這個裡面不僅是人文的,歷史的東西,還包含對文字本身的理解,對文化的理解,對傳承的一種延續,這些都讓沉浮激動不已。由於反復研究《說文解字》帶給沉浮的思考讓他一直都在思考漢字到底是怎麼來的,除此之外,因為熟知顏草隸篆的各種交替演變,包括工種和功能兩個方面,讓沉浮自己獨到的「形意」書法開始逐漸形成,並且最終在90年代初開啟了書畫界的一個新大陸,取得權威的認可,也帶給學術界一縷春風。
5.4 90年代初首次個展亮相亞運會
90年代初,25歲的沉浮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個人展覽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張亞彬先生的主張下在北京香山飯店進行展出,當時是1990年9月26日,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的第二天。此次展覽由當時的中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親自推薦到亞運會文宣部並親自題詞,王平(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原常委)、王恩茂(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等國家領導人以及韓美林、田世光,沈鵬夫婦等都出席了畫展。
5.5 丹青妙筆 鐵骨柔情一枝梅
沉浮素有「梅花王子」之稱,最早對梅花情有獨鍾源自大學時候的花鳥專業,上大學時,沉浮對當時陳丹青的一篇講話記憶深刻,那時候陳丹青已經在美國。沉浮在學校用自己的卡帶式錄音機聽陳丹青講述關於美術的故事,沉浮記得講到陳丹青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看到一幅展出的王冕的梅花,還是雪景寒梅圖,這是當時八國聯軍搶走的一件珍品,參觀者路過那幅作品不許拍照,不許臨摹,當時他就十分憤慨,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丟失了多少這樣的真跡不說,更無奈竟然無法過多的學習。這對沉浮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刺激,在大學的時候花鳥專業,自己找到一套畫梅的方法,梅花作為四君子梅蘭竹菊的首位,又是號稱國花,梅花更象徵一種精神,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都歌詠梅花。沉浮也將梅花選為切入點。1993年,沉浮的梅花作品還隨大學老師余德隆到美國進行展覽。當時余德隆先生對沉浮說:「你要是能把梅花畫好,其他花鳥都不在話下,為什麼呢,梅花沒有葉子,只有花和枝幹,因為它不像別的花一大片葉子下來就可以遮醜了,因為葉子可以用來遮醜。」於是沉浮對梅花的態度更加堅定。
沉浮畫梅,起筆與收筆,任由心在主宰。其梅,無身、無骨、無肉、無形也無相,但處處散發著胎氣的芬芳。他的梅花得到很多認可,楊延文說是「鐵骨柔情」。除了其梅花作品多次在國內外被展出和收藏以外,2007年沉浮被任為南京中國梅花藝術館館長。
5.6 克羅埃西亞大放異彩
2001年11月,應克羅埃西亞MIMARA博物館邀請赴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舉辦個人畫展,此展是中國駐克大使館推薦的第一位中國畫家。後在克羅埃西亞作訪問藝術家。作品被克羅埃西亞總統梅西奇和中國駐克大使館收藏。克羅埃西亞《自由報》、《早報》、《晚報》等報道。

Ⅸ 花鳥畫的代表人物是

花鳥畫家輩出,如來唐代薛稷的鶴源、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現當代名氣最大的齊白石也。

熱點內容
輕簡花藝 發布:2025-08-18 23:28:09 瀏覽:304
昆侖玫瑰花 發布:2025-08-18 23:21:35 瀏覽:906
見三山翁插山茶花一朵二首 發布:2025-08-18 23:19:17 瀏覽:657
滻灞花卉 發布:2025-08-18 23:14:49 瀏覽:3
圖片狗嘴上一朵花 發布:2025-08-18 23:14:46 瀏覽:954
微型白蠟盆景 發布:2025-08-18 23:14:05 瀏覽:483
秋季里櫻花 發布:2025-08-18 23:03:27 瀏覽:105
鬼盆栽消耗 發布:2025-08-18 23:03:19 瀏覽:382
會議桌花花語 發布:2025-08-18 23:00:47 瀏覽:65
梅花墊片 發布:2025-08-18 22:59:18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