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晉劇團李梅花
1. 誰知道有關於晉劇的東西
山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因興起於晉中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一帶,所以又稱為「中路梆子」或「中路戲」。它和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流傳外地後,被稱為「山西梆子」,建國後改今稱。晉劇在形成初期,僅流行於晉中盆地十縣和西部八縣以及東四處(平定、昔陽、孟縣、壽陽),主要觀眾是農民。後以太原為中心,逐步擴大到晉北、晉南與晉東南個別縣份。隨著晉中商人赴外經商,晉劇的活動范圍又逐步擴大到張家口、北京、天津以及陝北、甘肅的部分地區。清末民初,中路梆子的班社還曾到上海演出。在張家口和冀西井陘一帶,它己成為當地主要劇種,設有許多職業劇團,一些晉劇著名藝人在那裡安家落戶,為當地培養出許多演員。 S}
關於晉劇的淵源,老藝人中傳說不一。一說是蒲州梆子向北發展,為了適應晉中地區觀眾的欣賞要求,逐漸形成中路梆子。一說晉劇與北路梆於原是同一個劇種,後在晉中地區逐漸地方化,才從北路梆子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劇種。還有一說認為它是在晉中祁太秧歌等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吸收蒲劇、北路梆子等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上諸說,都有一定道理,但從晉中地區早期組班要約蒲州藝人,設科班教戲要請蒲州藝人當教師,以及學戲語音要以「蒲白」(晉南地方官話)為准等事實來看,一般認為中路梆子是由蒲州梆子演變而來。在演變過程中,藝人們吸收、融化了祁太秧歌和汾孝干板秧歌的腔調和打擊樂器等,在語音、唱腔、表演上均發生了變化,形成了自己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風格。 早在晉劇形成之前,晉中一帶,就有關於「並州腔」、「三例腔」的記載。到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中路梆子已非常盛行。清咸豐、同治(1851-1874)以後,晉中票號興旺,商業發達,中路梆子的發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先後出現了許多著名班社和演員。不少愛好戲曲的豪商巨賈,出資邀請著名藝人組成實力雄厚的「字型大小班」。一些文人也參加了戲曲活動,如太原北後街「字型大小班」。一個研究晉劇的藝術團體。民間「鬧票」、「打座場」等演唱活動更為頻繁。晉中平原及東西山,民間迎神賽會很多,如三月二十八日東岳大帝廟會、四月初八奶奶廟會、五月十三日關帝廟會等。這些廟會正日都要唱戲敬神。此外,正月天地會要唱「人口戲」,糧行要唱「添倉戲」;四月和七月龍王廟要唱「雨戲」,民間祈雨時要唱「安神戲」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侵佔太原及晉中各縣,中路梆子受到嚴重摧殘,班社紛紛解散,藝人四處逃亡。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晉綏邊區,於1939年後,曾先後成立了七月、人民、呂梁三大劇社,在戰爭環境中,還能培養出大批晉劇人才,編演了不少新戲。這期間,除移植上演了《逼上樑山》、《三打祝家莊》外,還編演了以岳飛被害為題材的古裝戲《千古恨》和表現邊區勞模事跡的現代戲《新屯堡》等。 建國後,山西、內蒙、河北等地,先後建立起許多晉劇演出團體,整理和創作了一批傳統和現代戲,並培養出大批中、青年演員。 e
晉劇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過去晉劇純由男演員演唱,一般定F調;後逐步發展到以演員為主,改定G調。除「二音子」用假音演唱外,亂彈分七種板式:平板(亦稱:「四股眼」)4 /4為拍;夾板為2 /4拍;二性為 1/4拍;流水為1 /4拍;另外還有介板、倒板、滾白等。每種板式還有許多變化。如流水板中即有大流水、小流水、緊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此外還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馬腔、三倒腔、倒板腔等許多花腔。 晉劇十分注意運用二人以上的對唱、輪唱手段發揮其唱腔的藝術特色。如《忠報國》,通過大花臉、須生正旦的輪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當前感情。輪唱中多用適於敘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與青衣的對唱,來表現曹府遭禍後,老家人保姑娘倉皇逃難的故事。先以介板對唱,表現主僕脫離虎口時的狼狽狀態;繼以二性輪唱,追敘受迫害的經過,男聲方落,女聲又起,交替歌唱,別有韻味。 在晉劇中也有大段獨唱。這種獨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計》、《見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蓮和沈後的單獨唱段,無鑼鼓之響,有絲弦之音,行腔運調有如甘露細雨,點點入地。在晉劇唱腔中,還有用平板、夾板、二性、流水等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於追敘、懺悔、思考問題等。 滾白是用以表現泣不成聲,極度悲哀的情緒。從過門到唱腔,都有極大的感染力。如《蘆花》中閔德仁的兩閃滾白,往往是演員揮淚而歌,觀眾彈淚而聽。 過去晉劇文武場編制為九人,稱「九手場面」,即鼓板(指揮)、鐃鈸、馬鑼、小鑼、梆子、吸胡、三弦、二弦、四弦。有時伴奏中需用鉸子,由彈四弦者代操;需要嗩吶伴奏時,則由彈三弦、拉二弦者代吹。文場樂器,呼胡是中音樂器,亦名「葫蘆子」。椰殼,比板胡殼大,狀如雞心,口面直徑約12-13厘米,粘以桐木板。主檔以硬木質製作,長70厘米。安有腰碼,固定在檔之中部。下碼置於桐木面上端六分之五處。馬尾竹弓,音質柔和,酷似男中音聲腔。呼胡拉主旋律,二弦、三弦、四弦配合伴奏。藝人說:「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頭,四弦是筋。」又說:「呼胡立桿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補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調子。」打擊樂器中的馬鑼,既重且大,直徑55厘米,厚約1厘米,聲音不散不躁,現多用「六」字馬鑼,與弦樂「sl」音相全,故有用馬鑼定音的傳統習慣。 晉劇弦樂牌曲很多。表現愉快情緒的有〔綉荷包〕等。表現苦惱的有〔太陽神針〕等,緊張用〔緊殺雞〕,舒緩用〔大寄生〕。這些曲牌可單獨使用,也可聯輟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鬧宮》與《春秋配》中的《揀柴》的音樂,就是用若干曲牌組成的聯奏曲。嗩吶曲牌也很多,如「坐帳」用的〔開門鼓〕、〔慢拜場〕等,能渲染元帥升帳時隆重庄嚴的氣氛。《戰宛城》中用的〔對舞〕,有千軍萬馬奔騰攻戰的氣勢。 打擊樂的鑼鼓點,約有四、五十種。如〔硬三錘〕、〔五錘子〕、〔三翻鷂〕、〔小戰〕、〔戰煞〕、〔海沙〕、〔披頭〕、〔帽子頭〕、〔回頭〕等。使用時,可根據劇情發展需要來選擇。如〔悶場〕(俗稱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頓足、立坐不安的動作與呼喊節奏。《斬黃袍》中高懷德上場,《回荊州》中趙雲上場,《長板坡》中張飛斥責趙雲之後,都是用這種鼓點來襯託人物煩躁和焦急情緒。中路梆子有時在四股眼、夾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錘子〕與弦樂接,必要時帶〔撩子〕配合劇中人耍馬鞭、或「接門」的動作。《坐樓殺惜》中宋江殺死閻婆惜,從她身上搜索梁山書信時,用〔小戰〕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戰戰兢兢,極度緊張的狀態。 Rh{auO
晉劇中,分傳統的生、旦、花臉三大行為紅、黑、生、旦、丑五行。清末民初,晉劇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指的是:紅(鬍子生)、黑(花臉)、生、旦、丑。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紅、老生(正紅、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文丑、武丑。中、北路梆子清代時大致與蒲州梆子的腳色行當相同,後逐漸發展變化。到清末民初,中、北路梆子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紅(鬍子生)、黑(花臉)、生、旦、丑。十五小行:正紅、老生(正紅、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文丑、武丑。 晉劇的腳色行當,根據演員的技藝高低及在群眾中的影響程度,分為頭套(亦稱頭路、頭牌)、二套(二路、二牌)、零碎三類。頭套演劇中主要人物,二套演次等人物,零碎應雜。《蝴蝶杯》為便,田雲山為頭套鬍子生應工,胡晏為二套應工,零碎則扮演家院田明。 晉劇的腳色行當中,生行中的鬍子生為最主要的行當,一般戲班以其為挑班演員,故稱之為挑大樑的,在戲班中所掙「戲份子」(即工資)最高。鬍子生可分為黑鬍子生、老生、紅生,多扮演中老年的正派人物。戴三綹(關羽則為五綹)髯口為其主要標志。一般群眾和演員在習慣上都稱鬍子生演員為唱紅的。四大梆子中的鬍子生演員以「紅」為藝名的尤多。鬍子生中戴黑髯(一般為黑三綹)稱黑胡生,居鬍子生之首,多扮演帝王將相、官吏員外等有地位的中年男子,須生演員必須具備過硬的唱念功夫和扎實的腰退功、武功;另外還須掌握梢於功、髯口功、帽翅功、幅子功、靴子功、鞭子功等高難度技巧。唱功戲、做功戲、功架戲均要能拿得起。能唱不能做或能做不能唱,稱不上好把式,只能算片(撇)子演員,不夠挑班資格。在唱念上講究吐字清楚、噴口有力、緩疾有致,以本嗓為兼用假音(背弓音),具有高亢激昂之特色。身段、功架則講究儀表莊重、英武剛健。因因子生演員表演難度大,扛戲分量重,故四大梆子的鬍子生歷來均由男演員擔任,已成傳統。但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晉劇中涌現出以丁果仙為代表的一批鬍子生女演員,稱之為坤角。她門以嗓音明亮清脆、扮相俊美大方、做戲逼真細膩見長,贏得廣大觀眾歡迎,迅速取代了男角鬍子生在晉劇中的頭牌地位。但是,由於女鬍子生演員生理條件所限,一些身段、功架、武功較重的戲難以勝任,致使一些劇目逐漸從舞台上消失,如《出棠邑》、《觀陣》、《上天台》、《五雷陣》等。 鬍子生行當中還有老生。紅生之分。老生,扮演老年長者,掛白三繕或蒼三綹,表演以倡做為主,蒼老、凝重、朴實是其主要特色。紅生戴黑三綹,勾紅臉,扮演勇武忠直的人物。 小生:分文生、武生、娃娃生。文生有紗帽生、翎子生、巾子生、窮生等。主要扮演青年男子。紗帽生,戴紗帽,穿蟒袍或官衣,扮演有功名的人物,表演上要求儀態端莊灑脫。翎子生以頭插錐尾為主要標志,多扮演武將和文武雙全的人物。一般由文武小生扮演,。要翎子為這類腳色絕活。巾子生,戴巾於,穿褶子,持摺扇(故又稱扇子生),主要演風流儒雅的公子,表演上要求風流瀟灑、儒雅俊秀。窮生,穿素道袍或富貴衣扮演落魄書生一類人物。要求表演出人物窮困潦倒及貧而有志的神情形態,娃娃生,扮演少年兒童,戲的分量不重,多由童伶、學員扮演。武生:分短打、長靠兩種。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短打武生,戴羅帽,穿箭衣、侉衣、豹衣,表演上以武打、翻跌為主,武生扎大靠,著厚底靴,表演上以開打、功架為主。 旦行:主要有正量(包括閨門旦)、小數點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正旦,又稱大旦、青衣,多飾演已婚、正派的中年婦女。以唱做為主,寧靜端莊、曉理賢慧為其主要特色,另外有一些唱功戲中的未婚女子(所謂「閨門旦」)。也由正旦應工,正旦常與鬍子生配戲,戲的分量一般都較重。小旦,多扮演青少年女子,有小旦、花旦之分,二者的區別在於人物的性格及表演特點。小旦多扮演正派純真的青年女子,表演以唱做為主。以活潑伶俐、天真爛漫、舉動敏捷見長。花旦則以做功和念白為主,多扮演放浪潑辣或妖艷俏麗的青年女子,以潑辣刁狠為主要特點。正旦、小旦為梆子戲中的主要行當,故有「一窩旦(正旦和小旦)吃飽飯」,「一旦挑八角」之說。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彩旦,也稱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刁奸的婦女,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一般為小打扮,不穿蟒靠,重武打。一般班社由刀馬旦兼任。刀馬旦、多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身扎大靠,頭戴七星額子,插翎子,唱做打和舞蹈並重。這類腳色大都由功底扎實的小旦演員扮演,故亦稱為刀馬小旦。 花臉行:也稱凈、黑頭。分大花臉、二花臉。多扮演相貌、性格、品質特異的人物,均以面部勾臉(即在面部勾畫各種顏色的臉譜)為主要標志。大花臉,偏重唱、念、做、舉止穩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彥昭等。大花臉有花臉、白臉、黑臉、紅臉、凈臉之分,由人物的性格、品質及行為所定。如包拯黑臉,以示其秉公執法、鐵面無私;曹操、潘仕美由因其奸詐、殘忍,勾白胸;關羽勾戲臉,以表示其忠心不二的品質和英武剛強的性格。過去,有「花臉不挑班」之說,但也有個別藝術成就高的演員仍可以挑班,如晉劇花臉學員喬國瑞(獅子黑)即曾挑班多年。 過去,梆子戲有代腳制(也稱代行制),這是由於舊班社中演職人員不足所致。彩旦通常由醜行代,個別小旦演員也代之,如晉劇演員冀美蓮演《拾玉鐲》的劉媒婆、《風箏誤》的丑姑娘,深得廣大觀眾贊譽。建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觀眾的要求,劇團編制逐漸擴大,演職人員大大增加,戲校和訓練班也注意培養老旦演員,除少數劇團外,多數均有專人扮演。但彩旦、娃娃生的代腳制仍延用至今。
2. 李北辰的資料
李北辰(1904——1982),名曜,以字行,平定縣娘子關人。幼年入柏井高小讀書,後考入山西省法政學院,畢業後取得充任縣長資格,因不樂從政,後在太原集股開辦東山(晉益)煤礦,任經理;與此同時,又在太原開設柯達、麗達兩所照相館,兼任友仁中學美術教師。 北辰自幼酷愛晉劇藝術,在太原讀書時廣交省城晉劇界名流,曾師事晉劇名演員說書紅。畢業後在西肖牆大華木器廠組織「票友社」,每周與戲劇界同仁聚會一堂,探討晉劇音樂及唱腔的改變,並著手劇本的改編和創作。抗戰開始後,李北辰離開太原,在重慶中央銀行從事金融工作。 全國解放後,李北辰定居北京,在中國人民銀行任職。1952年退職後一心從事晉劇的創作與革新,他首先從山西傳統歷史劇目《打金枝》上突破,對劇情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進行了考證,精心琢磨情節的發生、發展與場次安排,對道白、唱詞字斟句酌,反復推敲,用簡明而又洗煉的語言進行表達。當時晉劇音樂唱腔古老呆板,李北辰汲取了其它劇種中唱腔、音樂的優點,在鼓眼、曲譜及各種樂器的結合中注入了新內容,使吹拉彈唱和打擊樂器能和諧、協調地融合一起。經過全面修改後,由山西晉劇院丁果仙、牛桂英等名藝人重新登台演出獲得成功,不久赴京演出,得到了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後攝製成電影,成為山西晉劇中的傳統代表劇目。此後,李北辰又相繼改編了《藍橋會》、《千里送京娘》等劇本,由北京寶文堂(戲劇出版社前身)出版。 李北辰對晉劇可稱為「全路通」,早年他曾和程玉英合演過《清風亭》,由他扮演老生。新中國成立後,又為壽陽晉劇團、井陘星火劇團多次進行指導,1960年以後,又幫助本村的業余晉劇團排演了許多劇目,培養和造就是一批戲劇藝術人才。他對各種樂器都能演奏,尤擅司鼓及胡琴。 李北辰多才多藝。在抗戰期間曾根據自己管理煤礦生產的經驗,寫了《煤礦通風淺說》一書,在重慶出版。他對書法極有研究並造詣很深,晚年時曾專門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題簽書名。業余時間整理了一生改編的全部劇目,計未出版的劇目有《秦香蓮》、《少華山》等十七種,《晉劇音樂》(胡琴)一種,未完稿的有《晉劇流派》、《鑼鼓經》、劇本《平陽公主》、《王昭君》等數種。此外尚有繪制的《戲劇臉譜》五百幅尚待出版。
3. 徐鳴的人物簡介
徐鳴:當代著名青年舞美設計家,二十六歲即榮獲國家最高個人單項獎「文華獎·舞台美術設計獎」。被譽為:「舞台美術界新秀中的領軍人物,新生代空間設計領域的佼佼者。」所設計作品多次榮獲各類國家級和專業級獎項。在近十年的創作歷程中設計作品50餘部,涵蓋20多個劇種,涉及京昆國劇、各類戲曲、歌舞音樂劇、話劇兒童劇等。近年來在其它類別的設計領域中也開始嶄露頭角,涉及大型開幕式、各類展館、多媒體及裝置藝術。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現為上海京劇院專職舞美設計師。
主要設計的舞台劇作品
京昆國劇:
新編京劇《聖母院》(上海京劇院)
昆劇《白兔記》(湖南省昆劇團)
新編京劇《銅牛記》(陝西省京劇院)
大型多媒體神話京劇《封神榜》(上海戲劇學院)
京劇《梅妃》(上海京劇院)
京劇《百花公主》(上海京劇院)
京劇《盤絲洞》(上海京劇院)
京劇《烏龍院》(上海京劇院)
話劇兒童劇:
校園劇《青春跑道》(蘇州滑稽劇團)
話劇《家》(上海戲劇學院)
話劇《青春百分百》(貴州藝術大學)
話劇《4.48精神崩潰》(熊源偉戲劇工作室)
話劇《一仆二主》(熊源偉戲劇工作室)
話劇《家庭恩怨記》(現代人劇社)
話劇《敗犬欲瘋狂》(現代人劇社)
兒童劇《皇帝的新裝》(中福會少年宮)
喜劇《光明使者》(蘇州喜劇院)
滑稽劇《錢篤召求雨》(蘇州滑稽劇團)
歌舞音樂劇:
大型布依族民族現生態舞劇《利悠熱諧諧》(貴州省戲劇家協會)
木偶音樂劇《龍門傳說》(四川省大木偶劇院)
當代舞劇《國色》(北京城市當代舞團)
音樂劇《網路情話》(松江區文化館)
戲曲:
大型現代川劇《文建明》(南充市川劇團)
大型現代越劇《馬寅初》(嵊州市越劇團)
豫劇現代戲《史來賀》(河南豫劇院)
大型現代彩調劇《山歌牽出月亮來》(廣西彩調劇團)
新編紹劇《百歲出征》(浙江省紹劇團)
新編越劇《綉球記》(寧波市小百花越劇團)
大型現代滇劇《水莽草》(玉溪市滇劇院)
現代贛劇《青衣》(南昌大學贛劇文化藝術中心)
新編大型歷史秦腔《七步詩》(西安秦腔劇院)
青春版婺劇《穆桂英》(浙江省婺劇院)
新編歷史淮劇《漢魂歌》(上海淮劇團)
新編歷史晉劇《背水一戰》(河北井陘縣晉劇團)
大型現代婺劇《雞毛飛上天》(義烏市婺劇團)
滬劇《紅與白》(上海長寧滬劇團)
蒲劇《三義亭》(永濟市蒲劇團)
新編歷史晉劇《清明》(陽泉市晉劇團)
滬劇《新喜盈門》(上海勤怡滬劇團)
滬劇《回家》(松江區文化館)
多劇種明星版《白蛇傳》(上海戲劇家協會)
晚會開幕式:
文化部第37屆香港藝術節名家匯演晚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歷屆「上海白玉蘭表演藝術戲劇獎」獲獎演員展演(上海市文聯)
歷屆上海市委宣傳部「粉墨佳年華」晚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
貴州省布依族藝術節開幕式(貴州省文聯)
太行國際文化旅遊節開幕式(中共晉城市委宣傳部)
獲獎榮譽
以《青春跑道》榮獲文化部第十二屆文華獎·舞台美術設計獎。所設計作品獲得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稱號。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大獎。全國優秀兒童劇展演優秀劇目一等獎。以青春版婺劇《穆桂英》榮獲第三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節優秀舞美設計獎。以川劇《文建明》榮獲中國舞台美術學會「學會獎」。以京劇《聖母院》榮獲上海舞台美術學會首屆「學會獎」優秀舞美設計獎。
4. 求電影《阿麗塔:戰斗天使》高清百度雲資源
《阿麗塔:戰斗天使》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阿麗塔:戰斗天使》是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科幻動作片,由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執導,羅莎·薩拉扎爾、克里斯托弗·瓦爾茲、馬赫沙拉·阿里、詹妮弗·康納利聯合主演。該片於2019年2月14日在美國上映,於2019年2月2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阿麗塔:戰斗天使》根據日本漫畫家木城雪戶的漫畫《銃夢》改編,影片故事背景設定在在26世紀,講述了身處末世,幸運重生的機械女孩為了改變世界而勇敢奮斗、踏上探索真相旅程的故事。
5. 晉劇的有關知識
山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因興起於晉中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一帶,所以又稱為「中路梆子」或「中路戲」。它和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