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糕餅
Ⅰ 配方/梅花糕做法/梅花糕模具多少錢/梅花糕
食材
製作此糕需特製紫銅模具,重達10餘公斤,內有19個梅花狀孔。
原料配方(制100隻專) 上白麵粉4公斤豆沙屬3.5公斤白砂糖150克糖豬板油丁500克紅綠絲75克食鹼15克豆油25克
取麵粉(2公斤)放入桶內,加同量溫水(夏季可用冷水,春、秋酌情處理),用長柄鐵勺攪拌均勻,靜置5~6小時,再加入麵粉(2公斤)和溫水3公斤,用勁攪拌至面漿均勻,起粘無疙瘩,將食鹼溶化後倒入桶內拌勻,灌入銅壺內待用。另將豆油倒入容器,加清水50克調成水油。
把模具連同鐵蓋放爐上用中火燒燙,用刷子蘸水油將模具孔塗抹一遍,取銅壺將面漿依次注入模孔(只灌半孔),隨即將模具舉起,緩緩轉動,使面漿均勻粘在孔壁,然後放在爐上,將竹片入孔把面漿刮向孔的四壁。
方法/步驟
Ⅱ 梅花糕的吃法是什麼我有急用,各位知識淵博的網友!!
臘味梅花糕的做法——
原料:糯米粉50g、玉米粉30g、臘腸1段、蚝油1大勺
做法:臘腸洗凈、去腸衣,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丁;糯米粉與玉米粉混合,加入切碎的臘腸丁及1大勺蚝油;一邊加溫水,一邊攪拌均勻,合成軟硬適中的面團;將面團均勻分成10g左右的小面團,用餅干模造型;所有小面團全部塑成梅花形,做成梅花糕生胚;平底煎鍋燒熱,放少許油,待油燒熱,將梅花糕生胚放入鍋中,兩面煎至金黃即可。
製作要領:臘腸腌制的時候已經有鹽,蚝油中也含有鹽分,所以不需另外加鹽;用模具塑性時不太容易脫模,粘些手粉會容易很多;煎梅花糕不用放太多油,保證不粘鍋就可以了。
Ⅲ 稻香村黃糕(梅花糕)做法
梅花糕的做法步驟
1
臘腸洗凈、去腸衣,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丁。
2
糯米粉與玉米粉混合,加入切碎的臘腸丁及1大勺蚝油。
3
一邊加溫水,一邊攪拌均勻,合成軟硬適中的面團。
4
將面團均勻分成10g左右的小面團,用餅干模造型。
5
所有小面團全部塑成梅花形,做成梅花糕生胚。
6
平底煎鍋燒熱,放少許油,待油燒熱,將梅花糕生胚放入鍋中,兩面煎至金黃即可。
Ⅳ 台州有許多有名的美食有蛋清羊尾梅花糕食品筒不還有什麼
摘要 浙江台州特色美食有姜湯面、沙蒜綠豆面、食餅筒、糟羹、米漾糕
Ⅳ 糕點名稱有哪些
1、海棠糕
海棠糕是甜品點心菜譜之一,創制於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後逐漸成為江南傳統糕類小吃之一。同梅花糕一樣,同為一道歷史悠久的花色點心·香甜可口,熱食尤佳。
Ⅵ 南京哪能買到梅花糕
我吃過最好的是馬台街的一家小小門面的,還有標點美食標志的,哦,對了,叫韋氏梅花糕
Ⅶ 什麼地方教梅花糕的做法
材料
糯米粉50g,玉米粉30g,臘腸1段,蚝油1大勺
做法
1.臘腸洗凈、去腸衣,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丁
2.糯米粉與玉米粉混合,加入切碎的臘腸丁及1大勺蚝油
3.一邊加溫水,一邊攪拌均勻,合成軟硬適中的面團
4.將面團均勻分成10g左右的小面團,用餅干模造型
5.所有小面團全部塑成梅花形,做成梅花糕生胚
6.平底煎鍋燒熱,放少許油,待油燒熱,將梅花糕生胚放入鍋中,兩面煎至金黃即可
Ⅷ 濟南哪裡有賣梅花糕的
別哭,我吃過,其中泉城路上有一家做得很好吃,泉城路與舜井街交叉口的路口處,路口的西北方位.有一家小店.櫃台下有梅花糕的宣傳牌呢,很容易找的,他家做的小餅什麼的也很好吃.有空你可以去嘗嘗.
Ⅸ 古代的時候各國帝王都吃什麼點心 零食 小吃一類的比如梅花糕什麼的…… 請詳細說明!品種越多越好!
中國歷代宮廷都把吃飯搞得大張旗鼓,有眾多復雜的講究。在推崇「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帝王們當然不能不講究飲食。 在中國,清代帝、後的飲食可稱得上「中國宮廷之最」。清代宮廷的膳食在食物的色、香、味及數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清代內務府的檔案里,保存了很多皇帝的膳食清單,這些清單的內容非常詳細,皇帝今天在哪裡用膳,吃了哪些菜品,每道菜品用什麼器皿盛放,做了多少量,都記載得非常清楚。 通常,皇帝每餐要有20多道菜餚,4種主食,兩種粥(或湯)。菜餚以雞、鴨、魚、鵝、豬肉和時令蔬菜為主,以山珍海鮮、奇瓜異果等為輔。皇帝吃的米是專門培育的黃、白、紫三色米,以及各地進貢的上等「貢米」。同時,各地方的行政首腦每年還要按規定的數量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豬、野鴨、虎骨、鵝、臘豬、咸魚、鱘鰉魚、鱸魚、欒色魚、乳酒、乳油、燕窩、魚翅、海參等,蒙古王公還要進獻黃羊。山珍海味應有盡有。 在清代宮廷飲食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慈禧太後的飲食。根據記載,慈禧太後的一餐通常有一百多道菜品,用來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飯前,先進食瓜果、茶。在菜品中,豬肉類約有10種,雞肉、鴨肉、羊肉各有數種,烤、蒸、炒等烹調方法俱全,御廚們還要絞盡腦汁,將菜品擺放成龍、鳳、蝴蝶、花卉等各種吉祥的圖案,或拼成「福」、「壽」、「萬年」、「如意」等字樣。慈禧的御廚中不乏「名廚、大腕」,比如王玉山,擅長「抓炒」,被稱為「四大抓」--抓炒裡脊、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蝦。 本文來源:中國早餐網 早餐吃什麼好中國皇帝「吃不飽」 從北齊開始,光祿寺成為專門負責宮廷飲食的機構,這種設置延至清代。隋唐還開辟了第二個御膳機構--殿中省尚食局。光祿寺主要負責祭祀用的食品、宮廷宴會的食品和在京官員的膳食,擁有職員數千人。殿中省尚食局則負責皇帝的日常膳食,其首腦為奉御,確保供應的食物符合皇帝的飲食禁忌。 皇帝用餐有一整套必須遵循的程序。以南宋為例。在皇帝將要進膳的時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間,禁衛森嚴,不許閑人過往。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撥食!」隨即出現10餘位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托著用黃色的綉龍布罩著的食盒,左手拿一條紅羅綉的手巾,將食盒擺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皇帝的菜品端上來後,先要用銀製品測試飯菜是否有毒,然後還要由專人「嘗膳」,確定沒有問題後,皇帝才能吃。 清代的皇帝是一日兩餐,早餐約在現在的6至8時,晚餐在下午的2至4時。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閱膳食清單,上面寫明哪樣菜是誰做的,以備皇帝核查和點菜。皇帝所點的菜品,如果沒有特殊說明要撤換,御膳廚房每次都要預備。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個幾案,以備賞賜。皇帝用膳後,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賜給他人。 按理說,享用這么豐盛的膳食是種享受,可皇帝吃得並不盡興。比如,清代的宮廷里有這樣一條規矩,用餐的人不能表現出自己「喜歡吃什麼」;即使對於非常喜歡的菜,也要嚴格遵守「吃菜不過三匙」的家法。 根據《周禮》的規定,帝王在進膳時要有音樂陪伴。後世雖然沒有把音樂與皇帝的日常進食密切聯系,卻增添了顯示皇帝尊貴的各種規矩。比如,皇帝要單獨進食,如果他高興,可以恩賜別人(比如:皇後、妃嬪、皇子女或寵臣)和他一同進餐。 朝鮮皇帝:飯與葯一起吃 朝鮮皇帝用餐也有頗多講究。 根據規定,只有君主的御膳每餐可以達到或超過12道菜品,貴族每餐只能享用7至9道菜品,而老百姓的餐桌上只能有3至5道菜。 朝鮮王朝的宮廷料理是韓國傳統飲食的精華,代表了傳統飲食的最高水平,因為各地都把最優質的食材獻給君主,再由最優秀的廚師將這些食材精製成菜品。 朝鮮的宮廷料理首先體現了「誠意」。廚師們會把食品的原材料切成細絲,粗細長寬一致,整齊地擺放,可見其用心。 如果說,中國皇帝的膳食講究的是山珍海味、色香味俱全、奢華氣派,朝鮮的宮廷料理追求的則是食品原料本身的滋味,注重保健、營養均衡。宮廷料理中有一道菜叫五色炙肉串,食料有牛肉、干香菇、桔梗等,飯與葯一起吃,也是朝鮮宮廷料理的一大特色。 朝鮮皇帝用餐前也有專人「嘗膳」。皇帝吃飯前,有個「氣味尚宮」用銀筷子把每道菜都嘗一下。這個「氣味尚宮」便是負責檢驗食物是否有毒的官職。 在戰亂的年代,朝鮮宮廷飲食的精華逐漸流失,幸好有一個名叫黃慧性的女性,努力尋找當年的宮廷廚師,並寫出《朝鮮王朝宮中飲食》一書,才為現代人保留下朝鮮宮廷料理的精彩
中國古代君主的膳食及其烹飪從來就是一件不可苟且的事。在歷史上也只有中國宮廷把吃飯搞得那樣大張旗鼓,有眾多苛繁的講究。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古代,如果全國的百姓都有飯吃就是太平盛世了。最基礎的事務也就是最重要的事務,所以帝王們不能不講究飲食。「王者食所以有樂何?食天下之太平富積之饒也。」如果天下飢荒,餓殍滿路,帝王就應當有撤饌之舉,以顯示與天下同心、體諒民情。
從北齊開始,負責宮廷飲食的機構為光祿寺,沿至清代。隋唐又開辟了第二個御膳機構——殿中省尚食局。從此各代的膳食機構為兩個,其一的光祿寺主要負責祭祀食品、宮廷朝會宴享和京官的膳食。唐代光祿寺下設太官署、珍羞署、良醞署、掌醢暑(這種設置延至清代)。太官署除令、丞、府、史等負責人員外,供膳2400人,主膳15人。負責皇帝日常膳食的殿中省尚食局,長官為奉御,督辦御膳,保障遵守春肝、夏心、秋肺、冬腎的食禁。呈給皇帝的食物,由奉御先嘗。此制延及宋遼。
帝王們每日進膳頗有講究。《周禮》中規定,王在進膳的同時要有音樂陪伴,以樂侑食,助食興。後世雖然沒有把音樂與日常進食聯系那麼緊,但增添了顯示皇帝尊貴的各種規矩。皇帝單獨進食,如果他高興,可以恩賜別人一同進餐,包括皇後,妃嬪、皇子女甚至寵臣。
辦理皇帝進膳的程序以南宋為例:在皇帝即將進膳的時辰,殿中省的御廚與皇帝進膳之所嘉明殿之間,禁衛成列,設欄桿不許閑人過往。殿中省門上有一人呼唱:「撥食!」隨即出現身穿紫衣頭裹襆頭的「院子家」十餘人,右手托一盒,用黃色的綉龍布罩著,左手攜一條紅羅綉手巾,將食盒擺放在嘉明殿膳桌上,然後又托金瓜盒進來擺放,這樣皇帝的膳桌上就有二十幾盒食物。然後皇帝開始進膳。
清代皇帝一日兩餐,早餐在六至八點,晚餐在下午二至四點。每餐品種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種之間。每日在傳膳前,先要進膳食,膳單上寫明某人調某樣,某人烹某樣,以備查核。膳單的另一張上寫著每膳菜目,以備點菜。根據皇帝所點的食樣傳膳,如果皇帝下次未說明撤換某樣,則每次都要預備。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幾案,以備賞賜。皇帝用完膳後,剩下的分賜給宮眷或其他人。
皇宮內御膳食品和宮廷珍味是不厭其精不厭其美。
大概從西漢開始,人們將麥磨成面,加水和成團,壓扁,烤或蒸熟,叫做餅。饅頭是由蒸餅發展過來的。面和米成為主食中的兩類。而在宮廷,主食應算是肉而非穀物。
經常出現在御食中的湯餅,是煮熟的麵食。餅又是麵食的通稱。漢代湯官負責供應御膳中的餅類。魏明帝曹睿曾懷疑何晏面色是塗粉之故,為驗證此事,明帝召何晏來,賜食湯餅,何晏臉上冒出汗,明帝用朱衣拭其面,何晏面仍皎白。唐代御膳中有「銀餅餡」,用乳酪和面、膏腴作餡,皇帝有時將此餅賜給大臣食用,品嘗到這種餅的大臣覺得美味無比。
五代時後唐明宗命人按他的意思做餅,用碎肉與面揉在一起,做成臂狀,用刀截成每隻二寸厚,蒸熟食用,稱為「同阿餅」。北周宮中有種蓮花餅,內有十五層,每層夾一朵蓮花,共十五色,宮中將此餅稱為「蕊押班」。北宋宮中御膳的餅類有鷺鷥餅、天喜餅、密雲餅,外面還進貢龍團鳳餅。飠炎也是一種餅,宋御食中有馳蹄飠 炎、春分飠炎、瓏璁飠炎。可知唐以後御膳用的餅越來越精細、考察、別出心裁,普通的餅在御膳中失去了地位,只是在刻意鍛煉節儉風尚和國頓無奈時才食用。
餛飩估計是由湯餅發展來的,宋御食中有五色餛飩。而餃子與餛飩做法相似,唐代已有水餃餌,又稱為湯中牢丸或粉角。
以貪吃肥胖著稱的宋明帝,尤其好食逐夷,即用石首魚、鯊魚、鯔魚的腸肚製成的醬,明帝將此物用銀缽盛蜜浸漬,每餐吃上數缽。由於貪吃,五臟難以負荷,胸悶腹脹,以至透不氣來,復又大量飲酒以助消化,最終困於飽食而死。
隋唐以後皇宮的膳食越上了新的台階,尚食局集中了全國一流的廚師,其手藝在朝廷外很難找到對手。皇帝便可享受天下至美的食品,南北朝的困境不再復現。
唐代的御食用裝飾華貴的牙盤盛裝,日常膳食每餐用九個牙盤裝食味。
唐代尚食局的手藝被人們傳為佳話。中書省的馮給事曾幫過新提升的尚食令的一點忙,尚食令提出要去馮家獻點薄藝。這位尚食令是造飠追子(薄餅)能手,他在馮家廚房操作,馮氏一家人在簾後觀看。只見他極為利落地團面,旋即一張薄餅置入鐺(三爪鍋)中,將熟,又漉出入水中,良久,忽又投油鐺中,取出拋在台盤上,餅仍旋轉不止。馮給事一家人品嘗,其味脆美,不可名狀。這不過是略施小技。製做珍味御膳要比這復雜得多,如「渾羊殃忽」的做法是:取鵝,去毛及五臟,內中置肉及糯米飯,五味調和。取羊一隻,去毛及腸胃,置鵝於羊中,將口縫好,放在火上燒制。羊肉熟時,取出肚中之鵝食之。皇帝經常將這種美味賜給翰林學士。
唐玄宗曾設計了一種食樣,用剛獵獲的幼鹿,取盤、剖腸,用鹿血加熱煎鹿腸,趁熱食之,叫做「熱洛河」。玄宗還將此味賜給安祿山和哥舒翰。
唐御膳中有很多食樣,世人從未見過嘗過。御廚的絕藝也秘不外傳。人們只能從皇帝恩賜中管窺其豹。
明清兩代尤其是清代,宮廷膳食品種繁多、製作精細,並在全國幾大菜系(魯、蘇、京等)基礎上形成了宮廷菜餚的風味和氣派,這是此前千餘年帝王夢寐以求而不能企及的。
Ⅹ 梅花糕的做法
梅花糕的做法菜系及功效:滬菜 工藝:烤
梅花糕的製作材料:
主料:小麥麵粉2000克,赤小豆900克
調料:酵母8克,鹼15克,蘇打粉25克,白砂糖1610克,桂花10克,玫瑰花5克,花生油100克
梅花糕的特色:
糕面呈金黃色,蓬鬆突出;糕身呈玉黃色,稜角鮮明,猶如梅花怒放狀。入口松甜香韌,熱吃更佳。
梅花糕的做法:
1.將干玫瑰花瓣,花心掰搓成球形。將咸桂花5克,白糖100克加水300克,浸泡成桂花糖水。花生油50克攙水50克,調成水油。鹼用35克水溶成鹼水,將酵母打成老酵漿2500克。
2.將赤豆,花生油50克,白糖900克和玫瑰花心,咸桂花5克製成濕豆沙餡心(玫瑰花心放入鍋內與赤豆同煮,咸桂花在熬豆沙時加入)。
3。老酵漿加鹼水15克,小蘇打,白糖10克,桂花糖水100克攪和,再加水1900克攪成稀漿,然後放入全部麵粉,輕輕攪拌至光潔發松,無乾粉及僵塊時即成新酵漿。
4.取少量新酵漿放在燒熱的鐵板上檢驗糕樣,成熟後以有許多小氣孔(冬季如大綠豆,夏季如油菜籽),並有香味,呈微綠色為佳。如氣孔大,是酵重欠鹼;吐黃色有鹼味是鹼重;氣孔過小,是酵輕或蘇打少;有酸味,色灰暗,是欠鹼,均需恰當調整。
5.將新酵漿裝於特製的壺內,壺須敞口,寬嘴,以便下酵。一壺裝酵漿1125克,豆沙分成6碗,每碗約450克。
6.在生好火的爐子上先放鐵板,糕模燒到灼熱時用線刷蘸水油刷糕管一周,以清掃殘物並潤滑糕管。此時如聽到爆裂聲,即可將酵漿倒入糕管,先倒1/3,隨即將糕模豎起來,四面轉動,使糕管四壁都均勻粘有酵漿。然後將碗中豆沙用糕插分別嵌入糕管,每管約加入豆沙25克,另取白糖50克分撒在豆沙上,再將其餘酵漿覆蓋於每個糕管的豆沙之上,酵漿上撒在豆沙上,酵漿上撒些玫瑰花瓣,並從糕模下抽出灼熱的鐵板蓋在糕模上,關閉爐門,減弱底火。約2-3分鍾後,糕已半熟,仍將鐵板放回爐面,打開爐門加熱,再在糕面上撒上白糖50克和酒桂花糖水50克,然後再一次抽出鐵板蓋在糕模上,關閉爐門,烘約3-5分鍾,用糕扦插入糕身,已無生漿溢出,糕即熟。再用糕扦順模型表面線路劃開,並用糕鉤針逐只挑出。每爐19隻,如此反復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