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汪中翻譯
A. 《梅花》王安石的譯文
梅花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譯文
牆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為什麼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賞析]
梅花》中以「牆角」兩字點出環境,極其鮮明,極具意境。牆角顯得特別冷清,看似空間狹小,其實作者以牆角為中心,展開了無限的空間,正是空闊處在角落外,見角落便想到空闊。「數枝」與「牆角」搭配極為自然,顯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數枝梅」的姿態。「凌寒」兩字更是渲染了一種特別的氣氛,寒風沒模糊掉想像中的視線,反而把想像中的模糊趕跑了,帶來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還是直梅,讀者總會覺得腦海中有一幅有數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畫。「獨自開」三字就如一劍劈出分水嶺般巧妙地將梅的小天地與外界隔開了,梅的卓然獨「橫」(梅枝不「立」),梅的清純雅潔的形象便飄然而至。「遙知不是雪」,雪花與梅花——自然界的一對「黃金搭檔」,兩者相映成輝,相似相融,似乎是一體的。而作者明確「看出」「不是」,並且是「遙知」。為什麼?「為有暗香來」。「暗香」無色,卻為畫面上了一片朦朧的色彩。清晰與朦朧交錯,就像雪中閃爍著一個空洞,造成忽隱忽現的動感。也像飄來一縷輕煙,波浪式的前進,橫攔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筆墨層層展開意境,幾筆實寫提起無限虛景,梅之精神也被表達得淋漓盡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讀者神往。
B. 《梅花絕句》陸游詩的翻譯
譯文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晨風綻開,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樹樹梅花似雪潔白。
有什麼辦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為幾千幾億個?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聞道:聽說。坼(chè):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
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麼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
梅花:一作梅前。
坼曉風:(梅花)在晨風中開放。
解讀
陸游寫過不少詠梅詩,這是其中別開生面的一首。頭兩句寫梅花綻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願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痴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寫此詩時作者已78歲高齡,閑居在故鄉山陰,借詠梅來宣洩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後兩句寫人作陪襯。「化身千億」長在梅前,與梅相連,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現了作者高標絕俗的人格。
簡析
詩人以奇思妙想與形象的語言表達了對梅花的摯愛。首句寫梅花在清晨凜洌的寒風中傲然綻放。次句寫詩人放眼四顧,樹樹梅花開遍山野,猶如山中落滿了皚皚的白雪,極為壯觀,顯示出梅花不畏嚴寒、果敢獨立的氣勢,語句干凈利落,耐人尋味。接著詩人以物喻人,悔花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詩人自身的情懷和節操的寫照。詩人以梅花形容自己,自問何時才可化身千億,立於每一株梅樹前,仔細地欣賞著梅花的容顏呢?全詩來用一字抒寫自己對梅花如何如何,僅在三四兩句中,用「身千億」和「一放翁」既表現了對梅花的依戀、愛護,又流露出自己孤高的性格情操。
C. 《梅花》的翻譯
前兩句,是寫景色,後兩句才是抒情,所以你說前兩句「抒發作者什麼版感情?」,不權如問全詩的感情。
陸游這個人,平生是不得志的,但是品德是高潔的,北伐的意志是堅強的,但時運不濟,主庸臣昏。梅花不畏嚴寒,傲雪獨立的品格,是作者最為欣賞的。前面「雪堆遍滿四山中」講雪,有暗語朝廷昏聵的意思,所以後面「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作者就直接以梅花自比,幻想自己可以如梅花一樣能夠開遍天下,暗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D. 崔道融的《梅花》一詩的 翻譯
唐·崔道融《梅花》白話釋義:
梅花初放,花萼中還含著白雪;梅花美麗孤傲,即使要入畫,都會擔心難畫的傳神。花香中別有韻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含愁聆聽《梅花落》的笛曲,枝幹橫斜錯落,似憂似病。北風如果能夠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請不要再摧殘她了。
原文: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此詩是唐代詩人崔道融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前四句描寫了幾枝梅花初綻乍放,雖有孤高絕俗的神韻,但卻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於畫中。
它們素雅高潔,不畏寒霜,淡淡的香氣中蘊含著錚錚氣韻;後四句重在抒情,詩人病軀獨倚,在一片寒香混著笛聲的景象中,動了徘惻之心,向北風傳達自己的憐惜之意。全詩描寫極富神韻,寫盡梅本來豐骨面目;又化人入花,情深意切。
(4)梅花汪中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崔道融在乾寧二年(895)前後,做過縣令之類的小官,後避戰亂入閩,空有才情與抱負未展。此詩為詩人詠梅之作,既贊梅花之孤高芳郁,亦向世人暗寓自己的高潔情操。
文章賞析:
崔道融《梅花》此詩,「冷」、「清」、「愁」、「苦」四字,可作概括。所有情愫,皆出寂寞。人無伴,心亦無寄。詩人偶見之「數萼」梅花,戀戀不已,卻無「大地春回」的歡樂,只因心間的孤寒不因人間的「寒暑」而遷移。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此句寫「冷」。只是「數萼」,方顯冷清。詩人家中必無高朋滿座。無朋無友,遺我一人,隱隱花開,淡淡看來。
在詩壇眾多的詠梅詩中,林逋《山園小梅》雲:「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齊己《早梅》雲:「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此二者皆是「暖」景,何等的熱鬧,獨不似崔道融詠梅詩的「冷清」「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先寫花形,復寫花香。關於這一點齊己的《早梅》詩和林逋的《山園小梅》詩也與之如出一轍。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此句寫「清」。香為「清」香,以「清」替「寒」。齊己在他詩中吟道:「風遞幽香出,禽竊素艷來。」
林逋在他詩中也吟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三者意境則各不相同。齊己的詩雖有一「幽」字,其境不覺其「幽」,唯覺流暢而已。林逋詩著重一個「趣」字,所謂文人雅事此般趣「味」則是。
至此,此四句描寫了幾枝梅花初綻乍放,潔白如雪雖有孤高絕俗的神韻,但卻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於畫中。它素雅高潔,不畏寒霜,淡淡的香氣中蘊含著錚錚氣韻。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此句寫「愁」。於花香之後,寫花事。李益《軍北征》雲:「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
律然《落梅》雲:「不須橫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橫笛」是特指,故「和愁聽」齊己詩無此寫人之句。林逋詩雲:「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不離其雅趣。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此句寫「苦」。「苦」苦哀求之意。唯此相慰,不忍見其凋殘。此寫花「願」齊己詩雲:「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就花寫花,不似崔詩化人入花,其情深切。
林逋詩至上句已畢。此後四句重在抒情。笛聲是最易引起人之愁思的。古人所謂「愁人不願聽,自到枕邊來」何況笛聲中更有《梅花落》之曲,因而這橫玉聲中很容易引起人借花惆悵之情。
詩人病軀獨倚,在一片寒香混著笛聲的景象中,詩人隱隱動了徘之心:北風如果理解我憐悔之意,千萬不要輕易予以摧殘,讓它多開些時間吧。
E. 汪中梅花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
我個人理解的意思大概是,這個人或事物就像是那一汪海洋中的梅花一樣,雖然小,卻能在一汪海洋中找到或看到,形容人或事物雖不起眼,卻能於人海中一眼就看到。
F. 蘇軾的《梅花》翻譯…急求!!
翻譯:
春天幽靜的山谷里溪水潺潺,冬天未謝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間閃爍點點繁華。
忽然一夜的東風襲來,風起石落,伴隨著滿天的飛雪渡過關山。
蘇軾《梅花》原文
春來幽谷水潺潺,灼爍梅花草棘間。
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山。
(6)梅花汪中翻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由北宋文學家詩人蘇軾創作。這首詩既有對暴虐的狂風飛雪的揭露與控訴,有對不幸而堅強的梅花同情與尊敬,同時藉此抒發了遭受迫害後的痛苦以及堅守自我不肯低頭的情感。托物抒情,將個人遭際及復雜情懷都是寄寓梅花這個形象之中。
梅花生長在遠離世俗的幽谷之中,荒蕪的草棘之間,並且遭到了狂風暴雪的猛烈摧殘,處境十分惡劣。它品格堅貞,傲立荒谷,頑強生長;盡管遭到打擊,枝損花飛,但仍然半守殘枝,堅強不屈。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蘇軾古詩詞作品: 《書戴嵩畫牛》 《過嶺寄子由·七年來往我何堪》 《烏說》 《書上元夜遊》 《寄黎眉州·膠西高處望西川》 《游白水書付過》 《記游松風亭》 《念奴嬌·赤壁懷古》 《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開元寺山茶舊無花今歲》 《又答王庠書》。
G. 汪中的梅花一詩怎麼翻譯
詩人羈旅於外,見寒梅遲發,轉憶故園之春,兩相對比,故園葉落花殘,而此處卻是春意尚早。一地花發,一地花落,氣候景物之差畢顯,而孤館故園必相距甚遙,雖不露痕跡,然遊子思歸之情躍然紙上。「春風款款」似有人之情性,「款款」二字豈是單寫春風,更是詩人心中情思纏綿郁積、千回百轉之意。「江上一枝開」,一枝獨秀,既是冷艷,卻又冷清。三四兩句頗有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韻味
H. 汪中梅花古詩意思。 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
意思是抄:一枝寒梅怒襲放,春風徐徐吹來,想起家鄉已是春意闌珊,而此地卻是一枝獨開。
詩人曲折地透露出離家遙遠和旅途中的鄉思。
寫梅花的其他詩句:
1、張謂(唐代) - 《早梅》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2、辛棄疾(宋代) - 《念奴嬌·梅》
雪裡溫柔,水邊明秀,不借春工力。
3、張嵲(宋代) - 《墨梅》
山邊幽谷水邊村,曾被疏花斷客魂。
4、陸凱(南北朝) - 《贈范曄詩》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5、蘇軾(宋代) -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
I. 我要一首汪中寫的《梅花》古詩全文
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