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梅花斷紋
⑴ 老琴的琴板為什麼厚,新琴的琴板為什麼薄
古琴的斷紋,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也是眾多中國樂器中唯古琴獨有的特徵。這種特有的現象,是由於琴的木質伸縮、漆灰質地老化的程度不同,經年累月而形成的.有龜背斷、梅花斷、蛇腹斷、牛毛斷、流水斷、冰紋斷等.大凡一張傳世的老琴,往往有幾種形狀的斷紋相間,如龜背斷中雜以牛毛斷,偶爾還會有梅花斷。或大蛇腹之間雜以小蛇腹、流水斷等等,故其琴面極為漂亮,深為琴家和收藏家所珍愛。假如一張傳世老琴是用純鹿角霜胎,又比較厚的話,那麼其琴體的斷紋就更顯珍貴了。反之,要是用比較薄的瓦灰胎,起斷紋後往往易成片剝落,很難修理,故不為琴家所重。故因加以保護,千萬不可隨意處理。 如為新琴可交予專業制琴師修復。
⑵ 斷紋的斷紋
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栗殼色兩種,有朱紅漆者皆為後人修補時所加。灰胎皆為純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兩側直至面板邊際,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間。 宋代的古琴發生變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於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等,牛毛斷則鮮見。有一種說法是,琴不經五百年,其紋不斷。所以斷紋也就成為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這也是中國眾多民族樂器中的惟一特徵。宋代以來,人們對斷紋的賞鑒孜孜以求,如《潛確類書》就雲:「古琴以斷紋為證,不歷數百年不斷。有梅花斷,其紋如梅花,此為最古;有牛毛斷,其紋如發千百條者;有蛇腹斷,其紋橫截琴面,或一寸,或半寸許;有龍紋斷,其紋圓大;有龜紋,冰裂紋。」古琴以龜紋斷最為名貴,琴家常有「千年難買龜背斷」之說。其次則為梅花紋,然後是蛇腹斷(又分為大小蛇腹斷)和流水斷(又分為大小流水斷)等。今人鄭珉中先生則認為:「蛇腹斷的確是最古的一種斷紋,是不容輕易否定的。」據集古家趙汝珍先生所說:「宋以上之漆器,未必皆有斷紋,而琴則必有之。蓋他器安閑,而琴受有弦之激震故也。」這真可以說是不刊之論。
⑶ 求名琴,不管是真是的,還是小說里的,或者是傳說的
我也是在網上查的 記憶中比較深的是綠綺 卓文君的琴~~
1.周/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鍾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2.春秋/繞梁
今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盪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3.漢/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鋅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4.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5.唐/春雷
長126cm 高10.8cm 肩寬22.1cm 尾寬17.2cm
連珠式琴,形飽滿,黑漆面,具細密流水斷。玉徽、玉軫、玉足、龍池圓形、鳳沼長方形。琴底頸部刻「春雷」二字行草書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其韻和以沖」、「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
「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發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傳世唐琴極珍罕,此琴雖然納音、雙足、岳山、琴尾等處曾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形飽滿,有唐琴之「圓」;當代琴家試彈,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
6.唐/九霄環佩
琴為伏羲式,杉木斬成,木質松黃。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軫、雁足,刻工精美。岳山焦尾等均為紫檀制,工藝規整。琴身髹朱紅色漆,鹿角灰胎,間以歷代修補之墨黑、朱漆等。琴身通體以小蛇腹斷紋為主,偶間小牛毛斷紋。琴底之斷紋隱起如虯,均起劍鋒,突顯比琴面渾古。究其原因,系此琴面仍可供按彈撫弄,若斷紋起劍鋒反礙事及易出雜音,故琴家每三數年便一小修,旨在磨挫其斷紋之劍鋒的原故。琴身頸腰之面底等均作唐琴獨有之圓楞減薄處理。龍池為圓形,鳳沼作細長之橢圓形,以漆作賠格。琴面以微隆起之勢成納音。龍池內有唐宮琴格式之寸許大字「至德丙申」隸書腹款。至德丙申為唐肅宗元年(公元756年),為中唐之始。琴背池上陰刻篆書「九霄環佩」,是為琴名;龍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跡。比照海內外公私藏家的唐琴,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大聖遺音」和北京琴家錫寶臣舊藏之「大聖遺音」,均有「至德丙申」款;遼寧省博物館藏之「九霄環佩」、中央音樂學院藏之「太古遺音」、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之「枯木龍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陽後裔郭京家藏」和「東坡蘇軾珍賞」篆文印二方,篆刻時間略晚於唐代。此琴弦長112.5厘米,音質蒼古,為唐琴中佼佼者。此琴原為上海文史館館員沈邁士先生舊藏,後轉讓吳金祥先生處藏,早年流失海外。
7.唐/大聖遺音
這架唐代大聖遺音琴為神農式,桐木斫,髹栗殼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補,純鹿角灰胎,發蛇腹間牛毛斷紋。通長120厘米、肩寬20.5厘米、尾寬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背作圓形龍池、徑7.6厘米,扁圓鳳沼為12厘米長,1.2米寬,龍池上刻寸許行草「大聖遺音」四字,池下方刻二寸許大方印一篆「包含」二字,池之兩旁刻隸書銘文四句「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十六字,俱系舊刻填以金漆。腹內納音微隆起,其兩側有朱漆隸書款「至德丙申」四字。琴音響亮松透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生動,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琴所能企及。
8.唐/獨幽
獨幽琴 晚唐 長120.5cm 肩寬20cm 尾寬14cm 湖南省博物館藏鳳嗉式。琴面黑紅相間漆,梅花斷紋與蛇腹斷紋交織,背面牛毛斷紋。龍池上方刻「獨幽」,池內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李靜題款。此琴於明末清初為王船山所用,民國時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靜珍藏。
9.唐/太古遺音
太古遺音琴 晚唐 長122cm 額寬22cm 尾寬14cm 中央音樂學院藏師曠式。原黑漆,大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行書「太古遺音」,池下刻篆書「清和」印,左側刻「吳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曾由已故山東琴家詹澄秋珍藏。
10.明/奔雷
奔雷琴 明 長127.6cm 肩寬19cm 尾寬15.6cm 故宮博物院藏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篆書「奔雷」,兩側刻有藏者題款:「南北東西幾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無意欣相遇,宿願多年始得酬」。「久經風鶴不堪嗟,一撫奔雷興倍賒。三十年來成伴侶,怡情養性不離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⑷ 斷紋古琴更容易開裂嗎
斷紋古琴是製作古琴的一種製作方式。不要擔心開裂,就是平琴也會開裂。時間久了都會開裂。
斷紋古琴的斷紋是經過了高溫、低溫的環境下才能出現的。相對來說音色會好些,材質通透些。
斷紋出現後還會再擦生漆,所以我們看到的斷紋古琴,手摸是平滑的。
生漆自身就有膠的粘性,所以不用擔心斷紋古琴容易開裂。清徽閣的斷紋會讓你更有安全感,用了就知道了。
⑸ 古琴斷紋是怎麼回事新古琴也會有斷紋嗎
斷紋是漆器日久普遍會有的現象,漆面乾燥後收縮就會出現。
新琴的斷紋是人工做的仿斷。
⑹ 福健龍人古琴的斷紋是怎樣製做的
採用高級大來漆漆胎處理工源藝製作而成,附著力強並且能令古琴音色通透。
斷紋簡介:斷紋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等。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是鑒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一。
⑺ 七弦古琴的漆灰與斷紋
唐琴表面之漆,為黑色或栗子殼色。漆下的灰胎都是純鹿角灰(鹿角碎磨所成)。其漆層既堅固又有松隙,既利於保護琴器,又利於共振,使音色更美。而其灰胎下,則用葛布自下而包裹,以防面底粘合之處開裂。
到了宋朝,灰胎下裹以葛布者則不多見了。北宋晚期,出現了八寶灰(鹿角灰中混以黃金、白銀、珍珠、玉石、瑪瑙、珊瑚、貝殼等碎屑)。凡使用八寶灰之琴,如滿天繁星。但此種琴也較為少見。
到了明朝,除黑色及栗子殼色以外,朱漆之琴也已較為常見。除鹿角灰、八寶灰外,也使用瓦灰,另有由中葯(無名異)等合成的雜類灰。就質量而言,仍以鹿角灰為最好。而明以後之琴的灰胎,比唐、宋之琴,一般相對較薄。 所謂斷紋,是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紋。
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的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龜紋斷等(附斷紋解釋)。
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所以,斷紋也是判斷古琴古老程度的主要依據之一。如《琴箋》所說:「古琴以斷紋為證,不歷數百年不斷。有梅花斷,其紋如梅花,此為最古。有牛毛斷,其紋如發,千百條者。有蛇腹斷,其紋橫截琴面,相去一寸或半寸許。有龍紋斷,其紋圓大。有龜紋、冰裂紋者,未及見之。」
最古的梅花斷、牛毛斷,當然非常罕見。而唐、宋之琴一般以蛇腹斷為主,雜有流水斷、冰紋斷等斷紋。
琴上的斷紋形狀和漆灰的關系也很大,如明朝以後之琴,由於漆灰質量的變化,加之漆層較薄,斷紋種類反而較多,主要有:蛇腹斷、流水斷、冰紋斷、牛毛斷、龍鱗斷、龜紋斷等。
琴上有好的斷紋,不僅是古代文物的佐證,同樣也使古琴更加美觀,又使古琴的聲音更加松透古雅,音色更妙。
當然,並不見得琴上斷紋越多就越好。有些斷紋裂開翹起,有礙彈奏,則應當修復了。
此外,也有偽造斷紋的,但偽造的斷紋大失自然。對行家來說,是很容易看破的。 古琴在最初的時候只有五弦,它們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到了周期時又增加了兩根,又稱七弦琴,這兩根弦分別代表:文與武。
⑻ 古琴的「斷紋」是怎麼回事
琴不經過數百年,它的紋理不斷,過了五百年後,才能出現紋理。內最顯著的,有龜紋、梅花紋容、蛇腹紋及羊毛紋等四種。龜紋,紋象龜背的花紋,極其規律有致,這是最上品的。梅花紋,其紋如梅花頭,此紋亦佳。二者為琴紋之最難得者,非千年以上之物,不能有也。次則為蛇腹紋,它的紋橫截琴面,相距離或一寸,或二寸,節節相似,象蛇腹下的花紋,第三是羊毛紋,它的紋如毛發,極其細碎,所以又稱為細紋。雖千百成條,亦均勻分明,多在琴之兩傍,而近岳處則無。凡以上四紋的古琴,都是宋以前的。元代以後的,非偽為卻絕沒有這等紋理。宋以上之漆器,未必皆有斷紋,可是琴上卻一定有斷紋。因為其他古器安閑,而琴受到弦的激震的原故。
偽制的琴,其各種紋理也有近似的。可是漆色猶新與舊的不同,無法欺人。因為漆的紋理可以偽作,可是漆的顏色卻不可偽充。宋代的漆物,傳到今天,它的漆已變為非常糟朽的物質。它的上部烏黑,絕無光澤之地方,完全與炭相同。漆質與琴之木質,凝結為一,故表面常現有木紋者。明代漆的,即略有亮光。 很多古琴的相關知識可以去蔡氏制琴學習了解一下。
⑼ 削圓方竹杖,漆卻斷紋琴,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典故嗎
削圓方竹杖,漆卻斷紋琴的意思是把方形狀的竹杖削成了圓杖,卻在斷了琴弦的琴上刷漆保養它,一般用來說明暴殄天物的意思。
它的具體出處來自於《方竹杖》,在唐武宗時期,李德裕擔任淮南節度使的時候,曾經到潤州視察,當時他等於說是現在的出差加上遊玩,就來到了非常有名的甘露寺。作為感謝他把一個竹子做的方形竹杖送給了寺中的和尚。
當時在場的人就有人作詩說出了「削圓方竹杖,漆卻斷紋琴」的詩句,主要是來諷刺老和尚用暴殄天物,說圓拐杖雖然更加適合作拐杖,但是完全可以再去買一個圓拐杖了,有把方拐杖削成圓拐杖的功夫還用愁圓拐杖嗎?所以說到現在也被不少人用來諷刺有些人暴殄天物,殺雞用牛刀。
⑽ 「琴棋書畫」中的「琴」指的是什麼為什麼
是指的瑤琴。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
瑤琴,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中國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與白居易「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所講述的正是這個道理。
(10)琴梅花斷紋擴展閱讀 :
古琴判斷
看斷紋
古琴斷紋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古琴的斷紋在某種意義上是其年代久遠的表徵,而不同的斷紋更是能傳達出其年代的久遠程度。這種觀念長期以來往往被作為鑒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一。
看漆灰
斫琴選用桐木或杉木,因為這兩種木料質地松透,共鳴效果好。但是由於這兩種材質比較松軟,為了保護琴面且能歷經長期磨損,又能夠具有傳音效果,在古琴表面的漆下面必須要有灰胎。
看形制
古琴的款式同樣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文化,歷代讀書人也對古琴寄予了「載道」與「言志」的厚望。隨著每個朝代審美、工藝及斫琴技術和斫琴師情趣的變化,古琴的款式也不斷豐富。
看琴銘
琴銘指鐫刻在古琴背面的文字和印章,由歷代斫琴者和收藏者所為。內容一般有題名、閑文印、銘文以及藏印和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