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山拆遷
⑴ 孫權墓為什麼沒被盜過
目前還沒有挖掘,是否被盜,有待以後考證,我估計被盜的可能性很大。
明太祖朱元璋稱他是一條好漢,建造孝陵時未遷走其陵墓。而現代考古發現,在南京東郊傳說的孫權墓址下面,確實發現了一座大墓,但是否被盜存疑,旁邊有土墩,傳說是其寵妃步夫人墓。
朱元璋保留孫權墓另有玄機
孫權墓到了明初,遭遇了差點被掘之災,這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也看中孫權當年選的風水寶地,想將壽宮營建在這里。在正式點穴獨龍阜、破土動工前,曾將陵地周邊的古冢古跡一律不毀。
當時,陵工大臣李新准備將孫權墓也毀掉。一天朱元璋到現場視察,聽了李新的匯報後表示,此舉不妥。
據明張岱《陶庵夢憶·鍾山》(卷一),朱元璋當時說了這樣的話:「孫權亦是好漢子,留他守門。」
朱元章此舉被不少人認為是「仁人孝君」之大善舉。當初,朱元璋在修建自己父親的陵墓——安徽鳳陽皇陵時,將圍築一個陵園,有不少民墳要遷出。朱元璋聽到匯報後表示,這些墳都是我家過去的老鄰居,不必拆遷。清明祭掃時,當地老百姓可以隨便出入皇陵。
朱元璋真是這么好心?筆者看主要是他有私心。鄰居的墳不外遷,可以讓他的老娘在地下有人拉家常,不至於寂默啊。而他不毀孫權墓,也另有玄機,主要是風水上的原因,而不僅僅是考慮孫權是好漢,留他看門。
孫權墓在孝陵的左前方,是一處今稱為「梅花山」的高岡。從風水堂局上一說,要後有祖山,前有案山,梅花山正是孝陵風水堂局中的「案山」。如果將孫權墓挖了,也改動了案山的風水,迷信的朱元璋才不傻呢。所以,孝陵的神道在孫權墓這里拐了一個彎,實際是讓孫權給他看住風水,而不是看大門。
寵妃葬身邊
孫權墓所在梅花山,其實是孫權的家族墓地。除了孫權本身的陵墓外,還有「步夫人陵」、「宣明太子墳」。
宣明太子就是孫權的兒子孫登,孫權稱帝後,立他為皇太子。但孫登沒有天子命,赤烏四年(公元241年)五月病死了,時年僅33歲。起先葬在南京的句容縣境內,三年後移葬於孫權墓側。
陪伴孫權最有名的墓,並不是宣明太子墳,而是步夫人陵。現存「步夫人墩」,據說其墓就在墩旁邊。
孫權先後有約10個後妃,步夫人名步練師,是孫權生前極為寵愛的一個妃子。據《三國志·吳書·嬪妃傳》(卷五十),步夫人是今江蘇淮陰人,人長得漂亮。漢末母親帶她到遷居廬江(今安徽境內),城破後隨孫權的大哥孫策一起到了南京。憑著美貌,她得寵於孫權。孫權寵愛她到什麼程度呢,陳壽用了四個字稱「寵冠後庭」,真可謂三千寵愛集於一身。
最難得的地方是,步夫人性格、人品都好,不吃醋,後宮女人特別明顯的嫉妒心理,她沒有,還給孫權找了不少漂亮女人。這讓孫權很感動,所以稱帝時,一度欲立她為皇後,後因群臣反對才作罷。但此後孫權再也沒有立皇帝,孫權因此成了中國歷史上沒有皇後的皇帝。
步夫人死後,孫權很傷心,喊她為「皇後」,為在她生前未立為皇後而後悔,特追贈為皇後,而自己死後不離步夫人,葬在旁邊。
孫權墓是否被盜存疑
現代考古發現,孫權墓確在梅花山下。
當年,中山陵園管理局將探測孫權墓作為一個課題來完成。由江蘇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員,運用磁測技術,最後發現了孫權墓。墓的地宮呈「甲」字狀,墓道向西,全部是開山鑿石而成,工程量非常大,當時應該動用了很多人力。
孫權盜是否被人盜掘了?目前一般認為還未被盜。但比較肯定是的,其老大孫策的墓早就被盜了。
孫策墓不在南京孫權墓一起,而是葬於蘇州盤門外三里處,當地人稱「孫王墳」。據明黃省曾《吳風錄》,在明朝正德年間,有蘇州盜賊光顧了「孫王墳」。但黃省曾所記的孫策墓被盜,並非首遭。早在宋代,孫策墓就被盜墓賊盜了,隨葬品被掘一空。
據宋人滕崴《孫王墓記》,當時,盜墓賊挖開孫策墓後,搞到了不少金玉珍寶。其中有銀盂杯、金搔頭等。後來,官府抓獲了那個盜墓賊,交出了所盜寶物。但當時「官吃黑」,盜墓賊交出的寶物並沒有收繳大宋國庫,而是讓當時的權臣朱勖弄回家了。
⑵ 2009年南京梅花山門票是多少啊什麼時候去看玩最好呢
2009年2月20日至3月15日梅花節期間,梅花山賞梅票價為40元/人次,游覽區域包括梅花山、梅花谷、石象路神道、翁仲路神道、紅樓藝文苑、東陵太子墓、紫霞湖、六朝祭壇,比2008年多了東陵太子墓、紫霞湖、六朝祭壇3個景點,票價仍為40元/人次;游覽明孝陵陵宮票價為30元/人次,合計仍維持明孝陵景區70元/人次不變。持2009年中山陵園風景區年卡的市民,軍人、離休幹部、殘疾人、老年人等憑有效證件免費入園。
這幾天梅花應該有部分開了。
⑶ 求福建省內自駕游前十名,哪些比較值得去
福建省內自駕游前十名:俠天下、雲水謠、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培田民居、新泉、俠天下、雲頂、三坊七巷、鼓浪嶼、平潭,值得去的有:
一、雲水謠
雲水謠在福建省內自駕游前十名中是一個非常秀麗的村落,各種古香古色的樹木和建築在這里都能感受體驗到,獨有的人文風景也是雲水謠最大的亮點,其村落內全部用鵝卵石做成的古棧道可以去走走喲!
五、鼓浪嶼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嶼,與廈門島上的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廈門大學等隔海相望。
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獲得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美五大城區等榮譽。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⑷ 龍華梅花山莊會不會拆遷
聽說梅花山莊中間會修一條馬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⑸ 聽說青島萊西梅花山街道有合村搬遷計劃是真的么都有哪些村莊需要合並
合並是真的,搬遷確不一定。
根據相關的新聞,我們提了幾個要點。
王清內憲書記在萊西調研時提出兩大任容務:
一是以鎮為操作點,以村為著力點,實現以鎮為單位的大規模土地集約,上萬畝、上十萬畝的規模集聚起來,這樣可以對接好的資源,讓農民變為農業工人;
二是實現大規模「合村並點」。
過去兩個月,我們從組織入手,撤銷了723個村,建成新的社區委員會。
下一步,我們將在建成新的社區委員會之後,打破瓶頸問題,實現集中居住,讓生產和生活實現雙提高。
這是王書記的話,但目前為止並沒有搬遷的相關信息
⑹ 南京梅花山
地址:南京梅花山
公交:游2、游3、20路明孝陵下。
門票:15元
開放時間:7:00-17:30
陵門又稱文武坊門,是陵寢的第一道門。該門原為5門,正門3洞,側門各一,俱毀。清同治年曾作修整,僅有一門洞通行。修復後坊門開辟5門,加頂覆瓦,修繕紅牆,鋪設月台。門頂所用的琉璃構件均出自北京皇家御窯,重砌門券和填補牆面所用的均選用明代遺留的城磚。修復後的文武坊門整體高8.90,寬27.65米。整座建築黃瓦、朱門、紅牆相互映襯,流光溢彩。正門東牆下至今還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撰寫的「特別告示」牌,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知府會銜豎立的保護明孝的告示。
方城是寶頂前面的一座大建築,全以大條石建成,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東西長75.26 米,南北寬30.96米,下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有拱門一,從此入口是圓形拱形隧道,由54級台階組成。方城之上是明樓,俗稱梳妝台,東西長39.25 米,南北寬19.4米,樓內地面以方磚鋪地,上面原有重檐飛角,覆黃色琉璃,造型華麗,雄偉壯觀。現僅存四壁磚牆。
四方城,即為明孝陵碑亭,是一座正方形建築,四面各有一券門,原有重檐歇山式屋頂,現無存。碑亭內有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該碑通高8.78米,體積為南京地區之首。
大金門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門,門朝南,有拱門三券,明代裝有朱紅漆大門,門樓頂覆蓋黃色玻璃瓦,現在大門和屋頂早已無存。在明朝時這座大金門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一般人不得擅自進入,違者要受到杖一百的處罰。
孝陵殿又稱享殿,原建築規模宏偉,惜毀於戰火。現存的三層須彌座台基之上的殿基,台基上有大型柱礎56個,按照台基的面積和柱礎的位置,推斷出當年的享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規模與北京的長陵享殿相近。
方城是寶頂前面的一座大建築,全以大條石建成,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東西長75.26 米,南北寬30.96米,下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有拱門一,從此入口是圓形拱形隧道,由54級台階組成。方城之上是明樓,俗稱梳妝台,東西長39.25 米,南北寬19.4米,樓內地面以方磚鋪地,上面原有重檐飛角,覆黃色琉璃,造型華麗,雄偉壯觀。現僅存四壁磚牆。
以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陵墓為主,現存有碑亭、神道、碑殿、文武方門、明樓和寶城。附近建有萬株梅園、博愛閣、暗香閣櫻花園、以及新建成的紅樓藝文苑、海底世界,還有名人墓葬:孫權墓遺址、廖仲愷、何香凝之墓。整個景區面積156.7萬平方米,是春季覽勝的佳地。
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曾被立為太子,可惜未登基便英年早逝。朱元璋詔令將朱標葬於孝陵之東,後世稱東陵。歷經六百年滄桑,東陵早已湮沒無聞。1999年文物部門對東陵實施全面的考古勘探,探明東陵陵寢所在和建築格局。東陵位於孝陵東約60米處,兩座陵寢之間地下埋藏著大片建築基址,護陵御河從東陵以東流經孝陵宮前的五龍橋。東陵陵寢總體布局與孝陵相似,由陵園、陵寢大門、享殿前門、享殿及地宮等建築構成,享殿前門與享殿體量宏大,用材華美。陵寢圍牆平面前尖後方,呈龜背形,格局特殊。
明孝陵神道分為兩段。第一段是東西向,現名石象路。沿途依次排列獅、獬豸、駱駝、象、麒麟和馬六種石獸,每種四隻,兩蹲兩立,共24隻。第二段南北向,分列石柱一對,武將和文臣各兩對。石柱名望柱,高6.52米,六棱形,柱帽為圓形,雕雲龍花紋。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東郊著名的紫金山南麓,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
朱元璋,字國瑞,1328年生於安徽濠州鍾離鄉(今鳳陽縣東北)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母早逝,孤苦無依,進皇覺寺出家做了和尚。1352年,朱元璋25歲時,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元末農民起義軍,郭去世後,他成了這支起義軍的領袖。1356年,朱元璋率兵攻下江南重鎮集慶(今南京)。1368年朱元璋41歲時登基稱帝,定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改都城集慶為應天。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開始為自己籌建陵墓。洪武十五年(1382),皇後馬氏去世,朱元璋將其葬入正在營建中的陵墓,大約因馬皇後的謚號是"孝慈"的緣故,這座明代第一陵被稱為"孝陵"。
孝陵從洪武九年(1376)開始籌建,十二年拆遷寶公塔、蔣山孝,十五年葬入馬皇後,十六年建成孝陵殿,三十一年葬入朱元璋,最後,永樂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前後經歷了38年之久。
孝陵是我國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幾處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自最前面的下馬坊至後部的方城,縱深達2.62公里,圍繞孝陵的紅牆,周長22.5公里,相當於京城城垣長度的2/3,可見規模之龐大。
孝陵的平面布局,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自下馬坊迄欞星門,是作為導引的神道設施;後是陵墓的主體陵寢建築。
下馬坊是孝陵的起點,位於衛崗的東面,是一座兩柱"沖天"式石造牌坊,額坊上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字。由下馬坊西北行約755米,是孝陵陵園的大門,叫大金門。大金門屋頂已毀,面闊26.6米,進深8米,尚存券門三洞。過大金門正北行70米,是一座碑亭,俗名四方城。碑亭平面作正方形,邊長26.8米,四面開券門。亭頂部已毀,內望通天。亭內有一塊6.7米高的石碑,下承龜趺,這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一年(1413)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寫,記述朱元璋一生事跡,全文長達2746字,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一塊古碑。
從碑亭西北行,過御河橋,便踏上孝陵的神道。神道分為兩段,第一段即為現在的石象路,長620米,沿途依次排列獅、獬、豸、駱駝、象、麒麟和馬六種石獸,每種4隻,兩蹲兩立,共24隻。石獸盡處,折向正北,至一對高大的白石望柱前即是第二段神道,也叫翁仲路,長250米,路兩側有武將、文臣石像各兩對。帝王陵墓的神道通常都成直線修造,而孝陵神道沿梅花山西側呈"之"字形伸展,極為少見。據說建陵時有人曾欲鏟平這座昔日叫孫陵崗的梅花山,築條直道,但朱元璋看重葬於孫陵崗的孫權是條好漢,要孫權為他看大門,因此,記自己的神道繞了個彎,這當然只是一個不盡可信的傳說而已。
神道盡頭為欞星門,現僅存石柱礎六個。由欞星門往東北行275米,便抵金水橋。自金水橋往北到方城寶頂,沿途的建築物均按南北中軸線對稱配置。
由金水橋北行200米,就到了明孝陵的正門,明代叫做文武方門。文武方門原為五門,三大兩小,黃瓦單檐,正中的大門僅供後代皇帝謁陵時通行。現僅剩一門,為清同治年間重修,門上有一方青石門額,陰刻"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紅牆下和門內碑殿的東牆下,各立有"特別告示"碑,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撰刻保護孝陵的告示,這是清宣統元年(1909)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府知府會銜豎立的。
過文武方門北行34米,原為孝陵殿殿前中門,即孝陵門,門已毀,現僅存寬40米,進深15米的須彌座台基。清代時在此建立了碑殿,殿中豎立五塊高大的石碑,中間一塊刻有"治隆唐宋"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南巡謁明孝陵時所題,意為明太祖的功業勝過了唐宗宋祖。"治隆唐宋"碑的兩側是乾隆皇帝題書的御碑。殿內靠後兩邊是兩塊卧碑,東邊一塊刻康熙帝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出碑殿再北行,便至孝陵亭殿。孝陵殿是孝殿的主要建築之一,原來規模宏大,建於三層石造須彌座台基上,極其巍峨壯觀,惜毀於咸豐三年(1853年)的兵火。現存孝陵殿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廢墟上重修的三間堂屋,規模已很小。殿壁上有朱元璋紙本畫像,大約是清末重建時掛上的。現在這里被辟為"明孝陵史料陳列室",陳列面積約80平方米,展出約100張圖片資料,分成四個部分,向觀眾介紹朱元璋的生平、孝陵的興建與現狀、南京的明代遺址和孝陵的保護規劃等。
孝陵殿後即是方城,方城外部用大條石建成,高16米,寬75米,進深31米,下部為雕花的須彌座基,東西兩側有八字牆,牆面四角有紋飾精美的磚雕。方城中部是圓拱形的遂道,由54級石階組成,人行其間,陰暗清冷,頗有神秘幽邃之感。
出遂道沿牆拾級而上,便達明樓。明樓建於方城之上,寬39.25米,進深18.40米,四周有過道,南面有拱門三洞,東、西、北各有拱門一洞,原有重檐黃瓦的樓頂已毀,僅存磚牆四壁。
方城的後面是寶城,又稱寶頂,是一個直徑約325-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周圍繞以條石作基礎的磚牆,正面石壁上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楷書大字,據說這七個字刻於民國初年,用以回答遊人詢問的。寶城上樹木參天,其下即為朱元璋與馬皇後的墓室,應建有和北京定陵類似的整套地宮建築。整個陵園明朝時曾種植松樹十萬株,放養懸掛銀牌的長生鹿一千頭,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損失凈盡了。
清咸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長期戰爭,使孝陵遭到嚴重破壞。同治三年,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奉命修復孝陵,估算需銀20萬兩。清政府財政困難,無力按原樣修復,結果僅花740兩銀子局部維修了一下。我們今天所見的明孝陵,基本上保持了同治年間修理後的面貌。明孝陵的進一步整修和開發正在規劃中。
南京明孝陵四方城內巨大的神功聖德碑
南京明孝陵神道兩側相對而立的石象
南京明孝陵享殿
明孝陵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南京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後馬氏合葬的陵寢,迄今已近700年歷史。這座地位尊崇的陵園位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據說是朱元璋自選的「壽宅之所」。
陵園當初北起鍾山,南至孝陵衛,東起靈谷寺,西至城牆,陵垣周長達22.5公里。當時陵垣封山錮水,內則遍植松柏,放養馴鹿達數千頭。現存的僅為陵園最後部分。其總體布局分為兩部分
⑺ 南京梅花山簡介
地址:南京梅花山
公交:游2、游、20路明孝陵下。
門票:15元
開放時間:7:00-17:30
梅花山有有一扇,陵門又稱文武坊門,是陵寢的第一道門。該門原為5門,正門3洞,側門各一,俱毀。清同治年曾作修整,僅有一門洞通行。修復後坊門開辟5門,加頂覆瓦,修繕紅牆,鋪設月台。門頂所用的琉璃構件均出自北京皇家御窯,重砌門券和填補牆面所用的均選用明代遺留的城磚。修復後的文武坊門整體高8.90,寬27.65米。整座建築黃瓦、朱門、紅牆相互映襯,流光溢彩。正門東牆下至今還保存一方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撰寫的「特別告示」牌,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知府會銜豎立的保護明孝的告示。
方城是寶頂前面的一座大建築,全以大條石建成,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東西長75.26 米,南北寬30.96米,下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有拱門一,從此入口是圓形拱形隧道,由54級台階組成。方城之上是明樓,俗稱梳妝台,東西長39.25 米,南北寬19.4米,樓內地面以方磚鋪地,上面原有重檐飛角,覆黃色琉璃,造型華麗,雄偉壯觀。現僅存四壁磚牆。
四方城,即為明孝陵碑亭,是一座正方形建築,四面各有一券門,原有重檐歇山式屋頂,現無存。碑亭內有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該碑通高8.78米,體積為南京地區之首。
大金門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門,門朝南,有拱門三券,明代裝有朱紅漆大門,門樓頂覆蓋黃色玻璃瓦,現在大門和屋頂早已無存。在明朝時這座大金門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一般人不得擅自進入,違者要受到杖一百的處罰。
孝陵殿又稱享殿,原建築規模宏偉,惜毀於戰火。現存的三層須彌座台基之上的殿基,台基上有大型柱礎56個,按照台基的面積和柱礎的位置,推斷出當年的享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規模與北京的長陵享殿相近。
方城是寶頂前面的一座大建築,全以大條石建成,前高16.25米,後高8.13米,東西長75.26 米,南北寬30.96米,下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有拱門一,從此入口是圓形拱形隧道,由54級台階組成。方城之上是明樓,俗稱梳妝台,東西長39.25 米,南北寬19.4米,樓內地面以方磚鋪地,上面原有重檐飛角,覆黃色琉璃,造型華麗,雄偉壯觀。現僅存四壁磚牆。
以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陵墓為主,現存有碑亭、神道、碑殿、文武方門、明樓和寶城。附近建有萬株梅園、博愛閣、暗香閣櫻花園、以及新建成的紅樓藝文苑、海底世界,還有名人墓葬:孫權墓遺址、廖仲愷、何香凝之墓。整個景區面積156.7萬平方米,是春季覽勝的佳地。
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曾被立為太子,可惜未登基便英年早逝。朱元璋詔令將朱標葬於孝陵之東,後世稱東陵。歷經六百年滄桑,東陵早已湮沒無聞。1999年文物部門對東陵實施全面的考古勘探,探明東陵陵寢所在和建築格局。東陵位於孝陵東約60米處,兩座陵寢之間地下埋藏著大片建築基址,護陵御河從東陵以東流經孝陵宮前的五龍橋。東陵陵寢總體布局與孝陵相似,由陵園、陵寢大門、享殿前門、享殿及地宮等建築構成,享殿前門與享殿體量宏大,用材華美。陵寢圍牆平面前尖後方,呈龜背形,格局特殊。
明孝陵神道分為兩段。第一段是東西向,現名石象路。沿途依次排列獅、獬豸、駱駝、象、麒麟和馬六種石獸,每種四隻,兩蹲兩立,共24隻。第二段南北向,分列石柱一對,武將和文臣各兩對。石柱名望柱,高6.52米,六棱形,柱帽為圓形,雕雲龍花紋。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於南京東郊著名的紫金山南麓,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
朱元璋,字國瑞,1328年生於安徽濠州鍾離鄉(今鳳陽縣東北)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母早逝,孤苦無依,進皇覺寺出家做了和尚。1352年,朱元璋25歲時,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元末農民起義軍,郭去世後,他成了這支起義軍的領袖。1356年,朱元璋率兵攻下江南重鎮集慶(今南京)。1368年朱元璋41歲時登基稱帝,定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改都城集慶為應天。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開始為自己籌建陵墓。洪武十五年(1382),皇後馬氏去世,朱元璋將其葬入正在營建中的陵墓,大約因馬皇後的謚號是"孝慈"的緣故,這座明代第一陵被稱為"孝陵"。
孝陵從洪武九年(1376)開始籌建,十二年拆遷寶公塔、蔣山孝,十五年葬入馬皇後,十六年建成孝陵殿,三十一年葬入朱元璋,最後,永樂十一年(14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前後經歷了38年之久。
孝陵是我國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幾處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自最前面的下馬坊至後部的方城,縱深達2.62公里,圍繞孝陵的紅牆,周長22.5公里,相當於京城城垣長度的2/3,可見規模之龐大。
孝陵的平面布局,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自下馬坊迄欞星門,是作為導引的神道設施;後是陵墓的主體陵寢建築。
下馬坊是孝陵的起點,位於衛崗的東面,是一座兩柱"沖天"式石造牌坊,額坊上橫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字。由下馬坊西北行約755米,是孝陵陵園的大門,叫大金門。大金門屋頂已毀,面闊26.6米,進深8米,尚存券門三洞。過大金門正北行70米,是一座碑亭,俗名四方城。碑亭平面作正方形,邊長26.8米,四面開券門。亭頂部已毀,內望通天。亭內有一塊6.7米高的石碑,下承龜趺,這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一年(1413)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寫,記述朱元璋一生事跡,全文長達2746字,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一塊古碑。
從碑亭西北行,過御河橋,便踏上孝陵的神道。神道分為兩段,第一段即為現在的石象路,長620米,沿途依次排列獅、獬、豸、駱駝、象、麒麟和馬六種石獸,每種4隻,兩蹲兩立,共24隻。石獸盡處,折向正北,至一對高大的白石望柱前即是第二段神道,也叫翁仲路,長250米,路兩側有武將、文臣石像各兩對。帝王陵墓的神道通常都成直線修造,而孝陵神道沿梅花山西側呈"之"字形伸展,極為少見。據說建陵時有人曾欲鏟平這座昔日叫孫陵崗的梅花山,築條直道,但朱元璋看重葬於孫陵崗的孫權是條好漢,要孫權為他看大門,因此,記自己的神道繞了個彎,這當然只是一個不盡可信的傳說而已。
神道盡頭為欞星門,現僅存石柱礎六個。由欞星門往東北行275米,便抵金水橋。自金水橋往北到方城寶頂,沿途的建築物均按南北中軸線對稱配置。
由金水橋北行200米,就到了明孝陵的正門,明代叫做文武方門。文武方門原為五門,三大兩小,黃瓦單檐,正中的大門僅供後代皇帝謁陵時通行。現僅剩一門,為清同治年間重修,門上有一方青石門額,陰刻"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紅牆下和門內碑殿的東牆下,各立有"特別告示"碑,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撰刻保護孝陵的告示,這是清宣統元年(1909)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府知府會銜豎立的。
過文武方門北行34米,原為孝陵殿殿前中門,即孝陵門,門已毀,現僅存寬40米,進深15米的須彌座台基。清代時在此建立了碑殿,殿中豎立五塊高大的石碑,中間一塊刻有"治隆唐宋"四個大字,是康熙皇帝南巡謁明孝陵時所題,意為明太祖的功業勝過了唐宗宋祖。"治隆唐宋"碑的兩側是乾隆皇帝題書的御碑。殿內靠後兩邊是兩塊卧碑,東邊一塊刻康熙帝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出碑殿再北行,便至孝陵亭殿。孝陵殿是孝殿的主要建築之一,原來規模宏大,建於三層石造須彌座台基上,極其巍峨壯觀,惜毀於咸豐三年(1853年)的兵火。現存孝陵殿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廢墟上重修的三間堂屋,規模已很小。殿壁上有朱元璋紙本畫像,大約是清末重建時掛上的。現在這里被辟為"明孝陵史料陳列室",陳列面積約80平方米,展出約100張圖片資料,分成四個部分,向觀眾介紹朱元璋的生平、孝陵的興建與現狀、南京的明代遺址和孝陵的保護規劃等。
孝陵殿後即是方城,方城外部用大條石建成,高16米,寬75米,進深31米,下部為雕花的須彌座基,東西兩側有八字牆,牆面四角有紋飾精美的磚雕。方城中部是圓拱形的遂道,由54級石階組成,人行其間,陰暗清冷,頗有神秘幽邃之感。
出遂道沿牆拾級而上,便達明樓。明樓建於方城之上,寬39.25米,進深18.40米,四周有過道,南面有拱門三洞,東、西、北各有拱門一洞,原有重檐黃瓦的樓頂已毀,僅存磚牆四壁。
方城的後面是寶城,又稱寶頂,是一個直徑約325-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周圍繞以條石作基礎的磚牆,正面石壁上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楷書大字,據說這七個字刻於民國初年,用以回答遊人詢問的。寶城上樹木參天,其下即為朱元璋與馬皇後的墓室,應建有和北京定陵類似的整套地宮建築。整個陵園明朝時曾種植松樹十萬株,放養懸掛銀牌的長生鹿一千頭,到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損失凈盡了。
清咸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長期戰爭,使孝陵遭到嚴重破壞。同治三年,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奉命修復孝陵,估算需銀20萬兩。清政府財政困難,無力按原樣修復,結果僅花740兩銀子局部維修了一下。我們今天所見的明孝陵,基本上保持了同治年間修理後的面貌。明孝陵的進一步整修和開發正在規劃中。
南京明孝陵四方城內巨大的神功聖德碑
南京明孝陵神道兩側相對而立的石象
南京明孝陵享殿
明孝陵被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南京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後馬氏合葬的陵寢,迄今已近700年歷史。這座地位尊崇的陵園位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據說是朱元璋自選的「壽宅之所」。
陵園當初北起鍾山,南至孝陵衛,東起靈谷寺,西至城牆,陵垣周長達22.5公里。當時陵垣封山錮水,內則遍植松柏,放養馴鹿達數千頭。現存的僅為陵園最後部分。其總體布局分為兩部分
⑻ 中山陵園管理局的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山陵園風景區潛在的生態價值和品牌效應日益突出。但景區內與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各項榮譽不相融洽的現象仍然存在。由於歷史遺留的多方面原因,風景區內現有近100家單位,外來人員不斷增加,風景區的土地不斷被蠶食,違章建築屢禁不止,周邊環境臟亂差。2004年,風景區決定投資近40億實施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目前已投入資金20億元,環境綜合整治任務過半。風景區面貌煥然一新。
(一)以高起點規劃為先導。保護風景區,規劃是先導。科學制訂與實施規劃,正確處理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是風景區各項工作良性開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2004年3月,《中山陵園風景區詳細規劃》通過專家評審。4月經省建設廳批准,並報國家建設部備案。《詳規》的評審通過,為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提供了規劃依據和指導性意見。5月,指揮部邀請美國易道公司進行《鍾山風景名勝區外緣景區規劃設計》,8月通過專家評審,並對社會進行公示。該方案在嚴格保護風景區核心區的基礎上,有效整合風景區范圍內的各種資源。堅持風景區的生態性和自然性,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城市與生態的共同發展。結合風景區在城市中心這一特色,方案還對景區內外道路交通進行了專題設計。2005年4月,國家環保總局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做出景區環境綜合整治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技術評估報告。
(二)全力破解拆遷難題。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整治工程進展順利,按照既定計劃有條不紊地實施。 環境綜合整治計劃拆遷景區內現有的13個自然村,9個居民片區, 31家工企單位和3700多戶居民,計劃拆除建築總面積為70萬平方米。在拆遷工作中,我局黨委高度重視,周密部署,幹部職工積極參與,先後組織140多名機關幹部,明確分工,責任到人,上門宣傳政策、協助動遷。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向拆遷職工宣傳政策,耐心細致地做好職工的思想工作,想方設法破解拆遷難題,工作中認真落實「以人為本、有情操作」的指導思想,設身處地為職工著想,幫助困難職工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由我局直接承擔的740戶拆遷戶在短短兩個月內全部遷出景區,成為我市突破拆遷難點的「樣板」之舉,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自2004年5月韋陀巷片區拆遷率先啟動以來,一期整治工程已全部完成,二期整治三個剩餘片區的拆遷工作正在進行。
(三)全面啟動「一環兩片」工程。對照環境整治工程項目建設計劃,目前 「一環兩片」 建設工程已啟動。「一環」即內環路,「兩片」即梅花山擴容(梅花谷)片、東大門片。
內環路(太平門-東大門)長10.9公里。內環路的作用,一是串聯景區內各外緣景區,二是與其他外圍道路組成風景區的交通集散系統,並通過路權管理的方式對來自城市的交通進行有條件的管制,減少空氣和雜訊污染,三是創造新的景觀路徑和游覽體驗,展現沿線豐富資源景觀。內環路已於2005年10月份建成通車。
梅花山擴容(梅花谷)。公園建設將結合明孝陵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梅花山梅園擴建,通過大量種植梅花等園林景觀建設,建成「天下第一梅山」,面積達1500畝,梅花栽植達3萬余株。公園綠化、景觀建設及旅遊配套設施均已全面完成並於2006年南京國際梅花節開幕時正式對遊客開放。
馬群片即東大門建設,主要包括東入口接待中心和大型停車場,是風景區迎接來自滬寧高速公路和附近城市幹道遊客的門戶,該項目建設即將完成。
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完成後,風景區整體格局和景觀環境將會有質的改觀,成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工作的新亮點。 2004年,我局完成了局屬經營性事業性單位改制轉企工作。對原來從事景區園林建設、旅遊開發、經營服務、圖像攝影、白馬公園和置業管理等經營業務的八個經營性事業單位實施改制轉企。
為確保生態環境不因改制而遭到破壞,我們探索了一條改制新路,依據國家《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江蘇省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和《南京市中山陵園風景區管理條例》的有關條款,以及兄弟省市有關特許經營的政策法規,制訂了《中山陵園風景區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試行)》。《辦法》的出台,較好地解決了經營性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和風景區土地、房產及獨特的、稀缺的風景名勝資源的所有權,管理權之間的矛盾,為風景區景觀、環境的保護提供了合法的依據。《辦法》的實施,給改制公司在風景區內從事生產、經營和服務等活動以有力的監管,強化了管理局的環境保護職能。建設部在2004年5月在南京召開現場會,在全國風景區中推廣我們的經驗。
為保障新機制的運行, 2004年4月9日,管理局與改制後的新企業簽訂特許經營合同,依據《辦法》,通過合同的形式確保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例如:2004年9月,在中山陵道路維修過程中,施工單位中山陵置業公司環保意識淡薄,造成古樹名木不應有的損傷,管理局給予其罰款1萬元的處罰。2005年5月,旅遊公司未經許可擅自在游樂園建設通訊設施,管理局當月12日將其強制拆除。公司改制以來,我們先後查處近20起對環境有不良影響的行為。
近兩年的實踐表明,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的實施,是規范改制公司行為,實現風景區資源、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 按照標准要求,為了保持和維護風景區自然生態系統,2004年9月16日我局發布實施了《生態景區建設綱要》。生態景區,是中山陵園風景名勝區根據科學發展觀要求和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景區發展先進模式。它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原則,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保護、管理、利用資源,充分發揮物種多樣化配置的優勢和資源潛力,打造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優質的服務設施和管理水平、能夠倡導和開展生態旅遊的風景名勝區。
《綱要》奮斗目標是:到2010年,將中山陵園風景名勝區建設成為生態保護嚴格、生態物種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系統平衡、生態文化繁榮、生態旅遊發展的景區,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在南京市建設「生態南京」進程中發揮輻射示範功能。《綱要》實施時間表已排定,我們將通過組織宣傳教育,增強環保意識;運用環境體系,提高管理水平;籌措資金,加大投入;投入科研人才,提高科技水平;轉換管理職能,提供製度保障等措施確保《綱要》目標的如期完成。 根據我局環境方針,結合工作實際,我們以環境績效為著眼點,強化了以下工作:
(一)借申報契機整治環境。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是我國現存最大帝王陵墓之一。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自2000年8月份起,我局正式展開了明孝陵申報「明清皇家陵寢」世界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工作並按照《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關於「文化遺產」的六條標准,全面實施明孝陵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明孝陵的文物保護和環境整治本著由內而外,「先本體後環境」的工作步驟進行,整治項目共22大項,子項目近50項,「修舊如舊」的文物修繕及環境整治效果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2003年7月4日,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過多年的保護和經營,目前風景區森林資源豐富,植被樹種達113科600餘種,其中珍貴樹木28種470株,風景區的森林覆蓋率已達到70.2%,並且綠化建設仍在以每年20萬株(穴)的速度增長。在松材線蟲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有效地扼制了松材線蟲病害的蔓延,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肯定與好評。風景區內的動物種類也很多,僅鳥類就有63個品種。以前由我局人工放養的灰喜鵲,經過繁衍,如今已經成為景區的常生鳥類,隨處可見。風景區內已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物鏈,呈現「鳥語花香」的景象。2003年,風景區被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三)確保景區森林安全。按照體系要求,我們建立並保持了應急准備與響應程序,以確定潛在的事故和緊急情況,及時做出響應,減少環境風險,避免經濟損失。體系運行以來,我們加強對潛在事故和緊急情況的控制,嚴格執行有關規定,狠抓消防演習,確保萬無一失。去冬今春,江寧區東山橋林場橫山分場兩次發生森林火災,省市防火指揮部均要求我局森林消防大隊增援,我們啟動緊急預案,迅速趕赴現場,我們的快速反應和撲火能力受到市領導的高度贊揚。
通過專項治理,明顯提高了風景區的環境質量,帶動了環境保護工作的進步,積累了集中力量解決難點問題的寶貴經驗。
通過創建ISO14000國家示範區,風景區的環境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遊客的滿意度和美譽度、遊客數量亦有了明顯的增長。「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最美的是南京綠色長廊」,環境促長效益,2003、2004、2005年,風景區旅遊收入分別為1.2億、1.45億、1.68億元,年增長率達21%和16%,超過2005年全國旅遊行業12.4%的增長水平。實踐證明,國家示範區的創建促進了景區旅遊經濟的發展。 回顧示範區創建工作取得的成績,我們的體會主要是:
(一)抓住機遇,改善景區環境
2004年,市委市政府決定投資近40個億實施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綜合整治,我們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它可以解決多年來我們盼望解決而無法解決的難題,我們決心抓住這難得的機遇,乘勢而上,堅持以自然生態為主、做足「山、水、綠」的文章,將鍾山風景名勝區打造成全國一流、具有震撼力和影響力的「扛鼎之作」,充分展示鍾山風景名勝區真山真水的魅力。環境綜合整治中,景區將新增綠地近7000畝, 2010年紫金山森林覆蓋率將由目前的70.2%提高到80%,這將直接為提高南京的綠色GDP、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做出貢獻。
2005年4月27日,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拜謁中山陵,在兩岸關系嚴峻的形勢下,此舉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國內外媒體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管理局抓住機遇,拆除了三條路經營攤點。三條路攤點經營了二十多年,每年收入近500萬元,但對景觀有不良影響,不符合國際一流景區的景觀要求,我們抓住了重要接待的機遇,妥善處理了各類矛盾,既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又提升了景區形象。
(二)整合各方力量,共同保護環境
中山陵園風景區環境工作面廣、量大,倍受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要不斷提升保護管理水平,必須藉助各方力量,調動各種積極因素,調動各方積極性,共同保護景區環境。
將改制公司納入環境管理體系。2003年,我局按照「脫鉤、分類、轉制、搞活」的原則,對經營性公司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施資產重組、人員分流和勞動關系調整,改制後的公司全部轉為民營企業,與管理局「脫鉤」。考慮到各改制公司生產、活動和服務主要在風景區內進行,必須對他們的環境行為加強監管。經過反復努力,我局將6家改制公司納入了環境管理體系,確保改制公司所有經營活動和服務都在體系的監控之下,實現了對重要環境因素的有效控制,促進了風景區的環境管理工作。
加強對相關方施加影響。中山陵園風景區范圍內,駐有科研機構、機關、學校、賓館、療養院、部隊等大、小單位96家。通過環境整治,將31家污染企業遷出景區。制訂鼓勵政策推動建立環境管理體系,向駐風景區單位發出了《關於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通知》,制訂了6條包括資金支持和獎勵表彰的規定,區內多家單位建立了環境管理體系。在我局反復宣傳教育、多次檢查督促之下,駐景區南京軍區賓館退出強占林地,73670部隊自建兩座垃圾中轉站,定期將垃圾運出景區,省鍾山幹部療養院、國際會議大酒店、中山植物研究所等駐區大單位建設了污水處理系統。
發動市民參與環保。我們十分注重對市民的環保宣傳,採取在各景點的主要入口設置大型環境方針宣傳牌、在主景區布置各種保護林木植被的告示牌、在各進山路口設置環保先進市民柴乾岳事跡宣傳牌、向登山的市民發放了保護環境的宣傳單、開展萬人登山拾垃圾、組建環保志願者大隊等多種形式,引導和教育遊客愛護風景區環境,共建良好的旅遊秩序。在我們長期的宣傳引導下,呵護母親山已經成為南京市民的自覺行為,涌現出許多象柴乾岳老人一樣數年如一日保護紫金山生態環境的感人事跡。
(三)應用科技手段,提高管理能力
在示範區工作中,我們堅持科學規劃、科學研究,促進體系發展,促進景區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我們充分利用了南京市高等院校相對集中的優勢,藉助教授、學者的智慧促進風景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工作。與南京大學合作完成了《鍾山風景區旅遊發展規劃》,與東南大學合作編制了《中山陵園風景區詳規》。請江蘇省林勘院協助完成了中山陵園風景區森林資源清查,2004年7月,我們又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計劃用3年時間對風景區動物資源進行清查。在規劃和科研成果的基礎上,風景區環境建設、環境保護工作更具可行性和科學性。
2004年,我局建立了「3S」系統(衛星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建立了精確高效的生態景區監測體系,對景區森林景觀資源的現狀和動態變化提供可視化信息支持,進行及時准確的監測,為各種規劃設計提供依據。目前,以多媒體展示系統展現鍾山魅力和中山精神的「數字鍾山」也課題正在研究,預計2006年底召開專家鑒定會驗收。
(四)強化三級監控,保持體系持續改進
在最高管理者的主持下,我局每年組織局領導班子成員進行環境管理理論和知識的培訓,已形成慣例;每年都要組織一次由全體中層幹部參加的管理評審,評價體系的運行情況,研究下一步工作和體系今後發展方向。通過我們反復的宣傳、教育、培訓,全員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領導層環境意識提高後,在決策中注重環保,創建以來,全局重點奮斗目標中,每年都有近一半目標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中層幹部的環境意識提高後,在招商引資、工程建設和經營管理工作中注重環保,在環境綜合整治中,以環保為重要指標,千方百計減少對環境影響,職工逐漸形成節水、節電、節油、節紙的良好習慣,景區體系運行後的用水、用電量均大幅下降,2002年下降29.2%、21.2%;2003年下降10%、7%;2004年下降2%、7%。
我們從體系建立開始就特別注重內審員的培養。內審員實行AB制,一個單位兩名內審員,作為專業人才由局人事處統一管理,以保障我局內審員隊伍的相對穩定和體系工作的連續性。2003年8月,推進辦派了兩名內審員參加了外審員培訓,以提高體系管理水平。 2004年8月,我們將13名環境管理工作人員外送參加內審員培訓,進一步充實了內審員隊伍。2005年7月,我們組織了新版標准培訓。推進辦每年還針對體系運行的具體情況組織3—5次內審員培訓,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培訓,提高了內審員的環境管理能力。通過內審員隊伍的踏實工作,我們嚴格實施三級監控,在三級監控中及時發現環境管理體系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環節,採取預防和改進措施,達到持續改進環境管理體系的目的。
(五)差距及改進方向
體系運行重在持續改進,我們近期將重點改善以下工作:
一、水環境工作必須高度重視。景區內水體是重要的自然景觀,總體水環境質量較好,但水面面積小,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積。我們計劃結合環境綜合整治,相應開展清淤工作,擴大湖泊面積及水容量,注意加強駁岸的生態景觀化,同時將繼續實行「雨污分流」,確保所有污水有效收集,並與城市污水管往系統良好銜接,防止地表水污染。
二、空氣污染、雜訊污染需要有效控制。鍾山是南京市區600萬人氧氣平衡的依託,是消納城市CO2及其他污染物的重要凈化器,風景區每年產生的生態資產總經濟價值達13.1億元。但由於交通影響,景區內仍有空氣污染和雜訊污染。隨著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深入推進,景區即將面臨著交通大格局的變化和外緣景區的重新分布,我們將結合內環線、主要入口和停車場的建設,盡快制定景區路權分級管理方案,合理控制社會車輛的進入,盡量在內部運行環保交通工具,有效減少尾氣排放和雜訊污染。
三、專業人才亟需大力引進培養。開發人力資源是景區保護、管理、發展的關鍵。當務之急是要招聘具有專業環保知識的人才,培養造就一批優秀的管理人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管理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專業人才專業技能的提升、員工隊伍業務素質的提高,提供促進景區ISO14001建設發展需要的人力資源保障。
四、對相關方影響仍需逐步加強。由於行政體制上的原因,對駐景區相關方,我們不具備直接干預能力,只能正面引導。當前,我們要抓住綜合整治機遇,利用省市政府影響力,協調解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逐步清理一些與規劃不符、與景觀不協調的建築,依法控制駐景區單位的擴張、防止土地蠶食和建章建設,做好環保宣傳教育,以共同保護風景區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生態景觀。
建設示範區的過程,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提高的過程。通過創建,我們提高了景區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從分散、局部、短期的管理行為過渡到注重整體、宏觀、長遠的管理,從低層次到高標准、高水平,不斷提高了管理行為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連續性。通過創建,我們不斷進取,在環境建設、環境管理、環境質量等方面持續改進,風景區的環境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為風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深厚根基、提供了極大動力。中山陵園風景區將嚴格按照標准要求,嚴格保護風景名勝資源,堅持持續改進,以「國家示範區」的高標准,努力創建「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