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傲雪班
① 寒梅傲雪全詩是什麼
《雜詩》
【作者】王維【朝代】唐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獨傲雪?
白話釋義: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是不是在寒冷的大雪裡獨自開放?
(1)梅花傲雪班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四句都是遊子向故鄉來人的詢問之辭。遊子離家日久,不免思家懷內。遇到故鄉來人,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情事。他關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關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問妻子的情況,也不問其他重大的事,卻問起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似乎不可思議。細細品味,這一問,確如前人所說,問得「淡絕妙絕」。窗前著一「綺」字,則窗中之人,必是遊子魂牽夢繞的佳人愛妻。
② 梅花傲雪是真的還是假的。
樓主執拗了點,呵呵。
梅花傲雪,其實寓意的是一種品質和精神,這個想必你是了解的。就自然現象而言,在我國南方、北方都會有梅花與雪爭奇斗艷的美景。因為梅花品種很多,習性、花期各有差異。在下是安徽人,也算廣義上的北方人,也曾在天津、石家莊等地待過,現在杭州,在這些地方都曾親眼見過雪壓梅花的景緻。所以,一種現象或一個事物自己沒見過,並不能說明它不存在,這個世界上畢竟有太多我們未曾見過甚至未曾聽說的事物或現象,你說呢?
換言之,古往今來,有太多吟詠梅雪的詩詞,作者天南海北,總不至於他們都是憑空臆造、想當然耳吧?總是有生活基礎支撐的,
隨感而發,如有得罪之處,敬請海涵。
③ 梅花傲雪的含義
詩歌中的梅花意象
〖詩人們詠梅絕不只是為了描摹梅的物態,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懷,表節。詠梅詩之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想是由於詩中報詠之梅,已經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一代一代層累凝聚著深刻的含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高潮的心靈境界。〗
梅花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審美意象。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態,經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復詠唱,詩人藉助這客觀之象,融進自身的主觀之意,賦予梅花各種美好的品格。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融合為一體,梅花的藝術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發讀者的想像。現在就以宋詩為中心,說說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徵志土、貞土;二是象徵隱者、高土;三是象徵美人、仙子。
早在魏晉時期,梅花就被寫入詩歌中,人們首先把它作為一般春花春樹認識和描寫,就比如蕭綱的《雪裡覓梅花》:<絕訝梅花晚,爭來雪裡窺。下枝低可見,高處遠難知。俱羞惜腕露,相讓到腰贏。定須還剪綵,學作兩三枝>後來梅花漸漸上升為獨立的審美表現對象,而不僅僅作為春景的點綴,就自然產生了梅花獨有的意象。
南朝鮑照在其《梅花落》中雲:<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雖然仍視梅花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開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發揮。到了盛唐,張九齡在其仕途受挫之時所作的《庭梅詠》:<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馨香雖尚爾,飄盪復誰知。>在感懷身世的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堅毅不屈的意志,這是鮑詩所沒有的。至中唐朱慶餘《早梅》一詩,就把梅花傲雪作為高尚品性加以贊美:<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自古承春早,嚴冬斗雪開。>在此就可看出,詩人已經賦予了梅花高風亮節的品性。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齷齪塵世,志不得伸的詩人們更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看到在寒霜季節盛開的梅花,傲雪耐寒,獨入清香,於是就把它詮解為一種孤高絕俗,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以梅隱喻自身的美德。<窮冬萬木產枯死,玉艷獨發凌清寒。>歐陽修《對和雪憶梅花》描繪了梅花嫻雅不俗,耐得寒冷,飽經霜打依舊傲然挺拔的貞秀豐姿。宋初詩人韓維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絕俗,在嚴寒霜雪中保持鐵骨芳姿。《勁謝》=還有描寫在惡劣環境下生長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堅性,不與眾木爭芳姿>(釋顯忠《石縫梅》)雖生長環境不好,但依然頑強自下而上,不隨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北宋中期,經過蘇軾等人的吟詠,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進一步深化。蘇軾是梅花的亂,寫了大量詠梅詩,在其詩中帶有強力主觀表現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樣淋漓盡致地展現詩人孤芳自賞,幽潔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託了內心深處與世委蛇而又不甘淪棄的孤清與落寞。<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樽。>(《松風亭下梅花盛開》)<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用前韻》)<人去殘英滿酒樽,不堪細雨濕黃昏>。(《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等詩都可體現蘇軾泳梅詩中高潔之志與孤寂之感交滲一體的雙重感情取向。在蘇軾以後,也有不少借泳梅感慨落寞孤獨的詩篇:<歲寒為爾添愁絕,倚樹微吟亦自傷。>(沈與爾《次韻梅花》)在寒夜獨倚著樹而嘆息,是何等寂寥索寞。陸游也甚愛梅,寫下了<可憐庭中梅,開盡無人知。寂寞終自香,孤貞見幽姿。>的詩句(《城南王氏庄尋梅》)以盛開的梅花無人去欣賞,透露出懷才不遇的無奈與感傷。另外李少雲的《梅花落》:<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可憐深似我,零落此山中。>此比喻極為明顯:抱負既然不能伸展,唯有顧影自憐了。這些詩篇不但體現了詩人的個人思想感情,其中蘊涵的那份幽獨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覺正是當時土大夫在仕途挫折時的經常體驗。
到了南宋,國勢飄搖,社會動盪,土人階層渙散零落,詩人在受挫時感到塵世的不如意,而且還受道家逍遙自適人生哲學的影響,很多詩人寄情於山林,渴望過一種清凈無為與世無爭的生活,於是在詠梅詩中,出現了梅花另一個意象------隱者高士的意象。
梅花開在殘臘初春之際,長於高山綱谷,水驛荒村,但它清香依舊,潔白無暇,給身處逆境的詩人以無限慰籍。<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王琪《梅花》)所表現的是一種平淡恬靜的生活態度。<木海亭前花似錦,嶺頭梅蕊怯風沙。正如隱者歸幽谷,鶴版征書未到家。>(張舜民《望子嶺梅花方開用黃道韻》)<獨自不爭春,都無一點塵。>(呂本中《早梅》)_<本來淡薄難從俗,縱入紛華亦絕塵。>(韓元吉《梅花》)含括了老莊的虛靜淡泊,蕭散自得的隱士襟懷,更包含著對個人志節操守的重視以及對個人精神自由的維護。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龍城錄》里已記載了一個梅花傳說,隋開皇中趙師雄於寒冬時節在羅浮山中見一淡妝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後詩人就愛將梅花比擬?lt;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這是由於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態,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將其看作是<客來驚起曉妝勻>的女子,是忽然發現的驚心動魄的<空谷佳人>。
宋初詩人梅堯臣筆下的梅花是玲瓏的小家碧玉:<家住寒溪曲,梅花雜暖春,學妝如小女,聚笑發丹唇。>(《紅梅》)在吳頤《次韻憲宣德紅棖詩韻》里梅花就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潔處子:<玉骨冰肌冷照人,勻紅輕絳羅巾……寄聲閉戶英夫子,體取居塵不雜塵。>也有詩人將梅花描繪成一個冰肌雪膚玉骨霜心的仙子<皎皎仙姿脈脈情,絳羅仙萼裹瑤英。>(晁端友《梅花》)<玉立寒煙寂寞濱,仙姿瀟灑凈無塵。>(朱熹《次韻列秀野前樹梅》)<騎龍古仙絕火食,慣住空山嚙冰雪。>(陸游《湖山尋梅》)在周必大眼中梅花既有仙子的裊娜多姿,又有鄰家女子的嬌澀可人<初疑太真欲起舞,霓裳拂拭天然姿。又如東家窺牆女,施朱映粉尤相宜。><(《次韻史院洪境盧簡洋館中梅》)更有詩人將梅花比喻為罹的愛人的:<秋水娟娟隔美人,江東日暮幾重雲。孤燈竹屋霜清夜,夢到梅花即見君。>可見梅花在詩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高尚與尊貴。
其實梅花這三個象徵意象往往不是分離的,而是相融相通的。在很多詠棖詩中,這三個象徵意義是同時存在的。比如歐陽修的《對和雪憶梅花》:<窮冬萬木立枯死,玉艷獨發凌清寒,鮮妍皎如鏡裡面,綽約對若風中仙。>既寫出梅花傲雪堅毅的品格,也贊吧梅花如仙的形貌。又如陸游的《開歲半月湖村梅開無餘偶得五詩以煙濕落梅村為韻》:<居人空巷者,疑是湖中仙。>久居荒蕪之地的人,既是隱者,又像神秘的仙人,陸游巧妙地將這兩個意象交織在一起,使此詩內容更豐富。張孝祥的《道間見梅》中則把梅花描繪成一個孤高自愛的女子,其實也是把貞士和美人的意象結合了。梅花的三個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為這三個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 貞潔的象徵。
另外,以梅花來表達對遠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詩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第一首梅花詩,南北朝陸凱所作的《贈范曄》就是以梅花傳達友情:<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唐代不少詩人已經運用這個意象進行詠梅詩的創作。折梅贈遠已成為常用的典故。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繼承了這一意象<驛使何時發,憑君寄一枝>(《梅花》)殷勤手摺遙相贈,不欲花前獨舉觴。>(《和史誠之謝送張明叔梅台三種梅花》)梅花成為傳達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表達友情的意象逐步深化、發展。到了宋朝中期,梅花在詩歌里不僅僅是一個信物,更代表著一種情緒,詩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遠在他鄉的朋友?lt;嶺北霜枝最多思,忍寒留待使君來。>(蘇軾《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為憐北客飄流遠,偷報東君信息回。香氣輕於新釀熟,襟懷重似故人來。舟中莫問無兼有,急急呼兒覓酒杯。>(張舜民《舟行湘岸見梅盛開》)也有詩人在詠梅詩中抒發對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如朱松《飲梅花下贈客》:<且當醉倒此花前,猶勝相思寄愁絕。>以及朱熹《清江道中見梅》:<他年千里夢,誰與寄相思。>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愫。更有遷騷人以詠梅抒發思鄉的愁苦:<還憐客路龍山下,未折一枝先斷腸。>(陸游《客舍對梅》)<望遠可無南北使,客愁定費短長吟>。(尤袤《梅花》)詩人有感於世路艱難,抒發了思鄉卻不得歸的愴痛之感之感。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們詠梅絕不只是為了描摹梅的物態,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懷,表節。詠梅詩之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下是由於詩中報詠之梅,已經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一代一代層累凝聚著深刻的含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高潮的心靈境界。
梅花,又名春梅、紅梅。薔薇科李屬,落葉喬木,少有灌木。高可達5一6米。樹冠開展,樹皮淡灰色或淡綠色。小枝細長,枝端尖,綠色,無毛。葉寬卵形或卵形,邊緣有細鋸齒,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闊楔形,幼時或在沿葉脈處有短柔毛,葉柄短,具腺。花梗短,1一2朵右生於1、2年生枝梢,萼筒鍾狀,有紅,暗紅及綠色等。花有單瓣或重瓣,白色、紅色或淡紅色,有芳香,多在早春1一2月先開花,後發葉。核果近圓球形,黃色或帶綠色,5-6月成熟。 梅花原產於中國,主要以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栽培為盛。喜溫暖而稍濕潤的氣候,宜在陽光充足、通風涼爽處生長,其性畏澇,能耐旱。梅花、梅果可以入葯,梅花沖水可代茶。梅果素有「健康食品」之稱,可加工成各式乾果,不勝枚舉。 梅花是世界著名的觀賞花木,尤以風韻美而著稱,每當冬末春初,疏花點點,清香遠溢,在中國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本文綜合有節選陳允嘉文字)
梅花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審美意象。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態,經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復詠唱,詩人藉助這客觀之象,融進自身的主觀之意,賦予梅花各種美好的品格。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融合為一體,梅花的藝術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發讀者的想像。現在就以宋詩為中心,說說梅花的意象,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徵志土、貞土;二是象徵隱者、高土;三是象徵美人、仙子。
早在魏晉時期,梅花就被寫入詩歌中,人們首先把它作為一般春花春樹認識和描寫,就比如蕭綱的《雪裡覓梅花》:絕訝梅花晚,爭來雪裡窺。下枝低可見,高處遠難知。俱羞惜腕露,相讓到腰贏。定須還剪綵,學作兩三枝。後來梅花漸漸上升為獨立的審美表現對象,而不僅僅作為春景的點綴,就自然產生了梅花獨有的意象。 南朝鮑照在其《梅花落》中雲: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雖然仍視梅花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開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發揮。
到了盛唐,張九齡在其仕途受挫之時所作的《庭梅詠》:更憐花蒂弱,不受歲寒移。朝雪那相妒,陰風已屢吹。馨香雖尚爾,飄盪復誰知。在感懷身世的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堅毅不屈的意志,這是鮑詩所沒有的。至中唐朱慶餘《早梅》一詩,就把梅花傲雪作為高尚品性加以贊美:天然根性異,萬物盡難陪。自古承春早,嚴冬斗雪開。如此就可看出,詩人已經賦予了梅花高風亮節的品性。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齷齪塵世,志不得伸的詩人們更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看到在寒霜季節盛開的梅花,傲雪耐寒,獨入清香,於是就把它詮解為一種孤高絕俗,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以梅隱喻自身的美德。 窮冬萬木產枯死,玉艷獨發凌清寒,歐陽修《對和雪憶梅花》描繪了梅花嫻雅不俗,耐得寒冷,飽經霜打依舊傲然挺拔的貞秀豐姿。宋初詩人韓維眼中的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絕俗,在嚴寒霜雪中保持鐵骨芳姿。《勁謝》=還有描寫在惡劣環境下生長的梅花:自持孤石比堅性,不與眾木爭芳姿(釋顯忠《石縫梅》)雖生長的環境不好,但依然頑強自下而上,不隨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如果真的是「自古畫梅不如花」的話,那麼中國古詩對梅花的描寫則惟妙惟肖,在梅花的自然美中又被賦予人文的雋永韻味。梅園的設計又常以詩而立意,園藝家精心植梅布景,使人看到梅就想到詩,見到詩又想起梅。 在彎彎的梅園透花窗牆旁,植有一棵花如白雪的梅花。遠遠望去,是雪是梅難以的分辨,但陣陣暗香飄來,那無疑是梅花。面對這體味無窮的享受,怎麼能不想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梅花》詩:「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開在殘臘初春之際,長於高山綱谷,水驛荒村,但它清香依舊,潔白無暇,給身處逆境的詩人以無限慰籍。「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王琪《梅花》)所表現的是一種平淡恬靜的生活態度。「木海亭前花似錦,嶺頭梅蕊怯風沙。正如隱者歸幽谷,鶴版征書未到家。」(張舜民《望子嶺梅花方開用黃道韻》)「獨自不爭春,都無一點塵。」(呂本中《早梅》)_「本來淡薄難從俗,縱入紛華亦絕塵。」(韓元吉《梅花》)含括了老莊的虛靜淡泊,蕭散自得的隱士襟懷,更包含著對個人志節操守的重視以及對個人精神自由的維護。 梅花自古就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早在柳宗元《龍城錄》里已記載了一個梅花的傳說,隋開皇中趙師雄於寒冬時節在羅浮山中見一淡妝素服的美人,此女就是梅花所化。此後詩人就愛將梅花比擬「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這是由於梅花本身具有美人姿態,有清冷淡雅的美。使人不由得將其看作是「客來驚起曉妝勻」的女子,是忽然發現的驚心動魄的「空谷佳人」。
另外,以梅花來表達對遠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詩中梅花的又一重要意象。第一首梅花詩,南北朝陸凱所作的《贈范曄》就是以梅花傳達友情:「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唐代不少詩人已經運用這個意象進行詠梅詩的創作。折梅贈遠已成為常用的典故。到了宋代,王安石等人繼承了這一意象「驛使何時發,憑君寄一枝」(《梅花》)「殷勤手摺遙相贈,不欲花前獨舉觴。」(《和史誠之謝送張明叔梅台三種梅花》)梅花成為傳達友情的信物。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詩人們詠梅絕不只是為了描摹梅的物態,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懷,表節。詠梅詩之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下是由於詩中報詠之梅,已經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一代一代層累凝聚著深刻的含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高潮的心靈境界。
④ 以「梅花」為主題,怎樣給班級起個口號急求!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⑤ 贊美梅花傲雪精神的詩句
1、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2、迎春古早發,獨自不疑寒。
3、前村春雪裡,昨夜一枝開。
⑥ 梅花傲雪這個成語的解釋
沒有抄
梅花傲雪
這個成襲語,有
傲雪凌霜成語
拼
音
ào
xuě
líng
shuāng
常
用
常用成語,
年
代
古代成語,
結
構
聯合式成語,
詞
性
中性成語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經歷磨煉,面對困難無所畏
解
釋
形容不畏霜雪嚴寒,外界條件越艱苦越有精神。比喻經過長期磨練,面對冷酷迫害或打擊毫不示弱、無所畏懼。傲,傲慢、蔑視。
出
處
宋·楊無咎《柳梢青》:「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攙借春光。」
例
子
如松柏之性,~。(清·錢泳《履園叢話·譚詩·總論》)
近義詞
傲雪欺霜、無所畏懼、欺霜傲雪、戰天斗地、無所畏懼
反義詞
含垢忍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
歇後語
臘月里的梅花
燈謎面
臘梅【解釋】:形容不畏霜雪嚴寒,外界條件越艱苦越有精神。比喻經過長期磨練,面對冷酷迫害或打擊毫不示弱、無所畏懼。傲,傲慢、蔑視。
【出自】:宋·楊無咎《柳梢青》:「傲雪凌霜,平欺寒力,攙借春光。」
【示例】:如松柏之性,~。
◎清·錢泳《履園叢話·譚詩·總論》
【近義詞】:傲雪欺霜、無所畏懼
【反義詞】:含垢忍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經歷磨煉,面對困難無所畏懼
⑦ 贊美梅花傲雪的詩句
1、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 —— 史青《應詔賦得除夜》
2、姑蘇城外一茅屋,萬內樹梅花月滿天。容 —— 唐寅《把酒對月歌》
3、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干。 —— 曹雪芹《香菱詠月·其二》
4、一片能教一斷腸,可堪平砌更堆牆。 —— 劉克庄《落梅》
5、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 —— 齊己《早梅》
6、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 杜耒《寒夜》
7、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飈,徒有霜華無霜質。 —— 鮑照《梅花落·中庭多雜樹》
8、和風和雨點苔紋,漠漠殘香靜里聞。 —— 律然《落梅》
9、梅蕊新妝桂葉眉。 —— 晏幾道《鷓鴣天·梅蕊新妝桂葉眉》
10、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 蔣捷《梅花引·荊溪阻雪》
11、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12、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 盧梅坡《雪梅·其一》
1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 王冕《白梅》
14、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 —— 何遜《詠早梅 》
15、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 李清照《清平樂·年年雪裡》
⑧ 關於梅花傲雪的詩句
1、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李清照《清平樂·年年雪裡》
2、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歐陽修《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
3、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4、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謝枋得《武夷山中》
5、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其一》
6、素麵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蘇軾《西江月·梅花》
7、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蘇軾《少年游·詠紅梅》
8、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杜甫《小至》
9、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陸游《梅花絕句》
10、脈脈花疏天淡,雲來去、數枝雪。——范成大《霜天曉角·梅》
11、弄梅騎竹嬉遊日。——王國維《虞美人·弄梅騎竹嬉遊日》
12、猶恨東風無意思,更吹煙雨暗黃昏。——張嵲《墨梅》
13、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崔道融《梅花》
14、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飈,徒有霜華無霜質。——鮑照《梅花落·中庭多雜樹》
15、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董必武《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
16、遊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吳濤《絕句·遊子春衫已試單》
17、疏是枝條艷是花,春妝兒女競奢華。——曹雪芹《詠紅梅花得「花」字》
18、銀河宛轉三千曲。——周邦彥《菩薩蠻·梅雪》
19、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李清照《懈戀花》
⑨ 梅花傲雪的詩句
1、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李清照《清平樂·年年雪裡》
2、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歐陽修《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
3、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4、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謝枋得《武夷山中》
5、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其一》
6、素麵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蘇軾《西江月·梅花》
7、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蘇軾《少年游·詠紅梅》
8、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杜甫《小至》
9、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陸游《梅花絕句》
10、脈脈花疏天淡,雲來去、數枝雪。——范成大《霜天曉角·梅》
11、弄梅騎竹嬉遊日。——王國維《虞美人·弄梅騎竹嬉遊日》
12、猶恨東風無意思,更吹煙雨暗黃昏。——張嵲《墨梅》
13、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崔道融《梅花》
14、搖盪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飈,徒有霜華無霜質。——鮑照《梅花落·中庭多雜樹》
15、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董必武《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
16、遊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吳濤《絕句·遊子春衫已試單》
17、疏是枝條艷是花,春妝兒女競奢華。——曹雪芹《詠紅梅花得「花」字》
18、銀河宛轉三千曲。——周邦彥《菩薩蠻·梅雪》
19、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李清照《懈戀花》
20、今年對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彥《花犯·小石梅花》
21、一朵江梅春帶雪。——趙鼎《蝶戀花·一朵江梅春帶雪》
22、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柳宗元《早梅》
23、酒未開樽句未裁,尋春問臘到蓬萊。——曹雪芹《訪妙玉乞紅梅》
24、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
25、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齊己《早梅》
26、風送梅花過小橋,飄飄。——趙顯宏《晝夜樂·冬》
27、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28、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陸游《落梅》
29、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韓偓《夜深》
30、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馬致遠《壽陽曲·江天暮雪》
31、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
32、桃未芳菲杏未紅,沖寒先喜笑東風。——曹雪芹《詠紅梅花得「紅」字》
33、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
34、雪後燕瑤池,人間第一枝。——趙令《菩薩蠻·春風試手先梅蕊》
35、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36、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齊己《早梅》
37、天涯也有江南信。——黃庭堅《虞美人·宜州見梅作》
38、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李清照《臨江仙·梅》
39、去時梅萼初凝粉。——歐陽修《玉樓春·去時梅萼初凝粉》
40、看來豈是尋常色,濃淡由他冰雪中。——曹雪芹《詠紅梅花得「紅」字》
41、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何遜《詠早梅》
42、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綠。——晏幾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43、後不如今今非昔,兩無言、相對滄浪水。——吳文英《金縷歌·陪履齋先生滄浪看梅》
44、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蘇軾《西江月·梅花》
45、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汪藻《點絳唇·新月娟娟》
46、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李商隱《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47、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
48、馬上逢寒食,愁中屬暮春。——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49、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李清照《臨江仙·梅》
50、幽姿不入少年場。——陸游《朝中措·梅》
⑩ 傲雪寒梅什麼意思
意思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就是在那種嚴寒的環境里梅花依然盛開.與霜雪對抗,越開越艷.表達梅花傲立雪中不畏寒,傲骨風雪不可欺傲立霜雪」。
傲」字不僅有在風雪中獨立的意思,而且更加體現出了梅的姿態,那種不屈風雪,錚錚挺立的精神.不畏冬的品質.
傲雪寒梅取自:「傲雪寒梅獨自開,唯有伊人踏香來。懂得寒梅通徹骨,梅花香自苦寒來。."這首詩的意思是:寒梅傲立雪中,就在最冷枝頭綻放,只為伊人飄香。在百花凋謝的時候,梅與冰雪頑強的抗爭,苦痛後是更熱烈的綻放。為尋求知音,在等待著君子來欣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