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漬梅花
『壹』 梅子水果功效
梅子營養豐富,果實含水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灰分、鈣、磷、鐵、鉀,另含檸檬酸、琥珀酸、谷甾醇、蠟樣物質
『貳』 請舉一些古人愛花的例子(有資料來源更好),還有喜歡吃花饌的人~~
古代素菜的一個部分。既利用四時花卉做成菜餚或點心。是我國勞動人民、醫學家與烹飪師的一大創造。起初,以花卉入饌、多出於保健去去病、益壽延年的目的,源於撫秦。由於對花卉性狀和食用、醫用價值的不斷認識,因而花饌得以興盛與發展。唐以前,花饌譜多散見於本草學、食學與文學書籍中,至宋代始專類列譜。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載花饌十五種,明人戴羲《養余月令》載花饌十六種,近人徐珂《清稗類鈔》載花饌十四種,1987年中國食品出版社版何國珍編著的《花卉入餚菜譜》,提供十九種名花烹制的葷素菜餚,共一百二十八種。古今花饌,不僅富有營養、醫療價值,且千姿百態,極富詩情畫意,具有審美的價值。其中,有菜餚,有點心;有以花卉作主料者,也有作輔料者;有的作香料,有和作色劑;烹飪法則以煎、炸、氽、蒸為多。戰國楚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又《九章.惜頌》:「播江離與滋菊兮,願春日以為糗芳。」王逸註:「言已乃種江離,蒔香菊,采之為糧,以供春日之食也。」洪興祖補註:「糗,干飯屑也。」又如《山家清供》所列有:梅花湯餅、錦帶羮(文官花)、紫英菊(春采)、檐卜煎(梔子花)、蜜漬梅花、金飯(菊花)、梅粥、櫻桃、雪霞羮(芙蓉)、石榴粉、廣寒糕(桂花)、牡丹生菜、不寒齏(梅花)、素醒酒水(梅花)、菊苗煎。《養余月令》所列有:暗香湯(梅花)、腌韭花、面拖玉蘭花、台菜花、槐樹花(春采)、松花、甘菊花、茉莉湯、黃香萱、蓮花醋、蓮花曲、天香湯(白樨)、腌桂花、丹桂糕、菊酒、芙蓉花豆腐。《清稗類鈔.飲食類》所列有:晚香玉竹羮蓀、梅粥、面拖玉簪花、藤花作餡、玫瑰花作餡、廣寒糕、蒸梔子花、拌金雀花、夜來香入饌、紅香綠玉、鳳仙花炸麵筋等。《花卉入餚菜譜》列有:蘭花火鍋、梅花玻璃魷魚羮、杏花燴三鮮、玉蘭花扒魚肚、桃花魚片蛋羮、梨花雞淖魚翅、牡丹花爆雞條、玫瑰香蕉、玫瑰銀粉絲、槐花芝麻餅、月季花翡翠蠶豆、茉莉花葉燴荷包豆腐、茉莉花熏雞、荷花棗泥卷、鴛鴦觀荷花、桂花芋頭、軟炸甘菊苗、菊花魚翹、蠟梅豆腐敗湯、蠟梅玻璃雞片等。
『叄』 秋季女性養生多「吃」花,到底該吃哪些花
不會像它們掛在枝頭那樣散發出濃郁的花香,而是淡淡的,幾乎完全吃不出來花香,只有炒菜的香氣。並且,許多花吃起來,居然有的是瘦肉的口感,而不是所謂的不入人間煙火氣的樣子。在農村,很多人家門前屋後都種南瓜,南瓜花雄花不長果,所以都摘來吃,吃南瓜花最熟悉不過了,用來做南瓜花釀、炸南瓜花等,據說很美味。
月季的花苞在未打開的時候可以食用,做湯或者油炸都可以。不過不是所有品種的月季都能食用的哦,需要搜索下你種植的月季是否是可食用的,一般品種的介紹裡面都會說明是否可食用。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喝花露,吃花瓣,到南宋林洪《山家清供》里的蜜漬梅花、梅粥、雪霞羹等,各種各樣的花朵吃法可以證明:吃花這件事,我們可是有史可據,根正苗紅的。
以花入饌,以花入餚,無論是《山家清供》還是《遵生八箋》無論是《御香縹緲錄》還是《老老恆言》、《花鏡》,食花為風流儒雅之事。雲南「春暖花開、四季分明"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是全國植物種類最多的省份,被譽為「植物王國」。
『肆』 林洪的作品賞析
【山家清供】 ,閩食譜。中國南宋時人,林洪撰。
【山家清供】,二卷,102節。另,附「茶供」、「新豐酒法」二節。
全書廣收博採,收錄以山野所產的蔬菜(豆、菌、筍、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動物(雞、鴨、羊、魚、蝦、蟹等)為主要原料的食品,記其名稱、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間有涉掌故、詩文等。內容豐富,涉獵廣泛。
【山家清供】所記多家常食品,材料易得,製作技藝各不相同,書中載有多種類食品。
在中國古代論詩的著作中 ,《山家清供》可謂是一本奇書。說它奇,因為它在專述宋人山家飲饌,記載近百種「清供」的製法後,大量地徵引有關唐宋詩歌中的名句,其意旨在以「山林之味」貶抑「庸庖俗飣」,以「被褐懷玉」之士的「山舍清談」,貶抑「貴公子」的「金谷之會」。論「清供」詩,不以詩人僅僅為「口腹之奉,而描寫其寓意所在,稱美詩人自甘藜藿,不羨輕肥」。林洪之所以把詩與「山家清供」聯系起來,這與他所處的時代和生活態度有關。他生逢亂世,效仿前代高士隱逸山林,觀其文字,不同一般的論詩作品,其重點不在詩文技法的探究,而在於對詩人品節與詩歌作品之間關系的探跡。如他在「青精飯」一節中,論及李白、杜甫時說:「當時才名如杜李,可謂切於愛君憂國矣,夫乃不使之壯年以行其志,而使之俱有青精、瑤草之思。」此外,《山家清供》還記載了蘇軾食「玉糝羹」、「碧筒酒」,文同煨「傍林鮮」、楊萬里餐「蜜漬梅花」等等,其用意都在藉此說明這些詩人由於報效無門、用武無地而思慕山水,表現其高潔的品節。由此可見,林洪論詩,比較注重詩人的生活背景,以此來了解詩人的創作動機及其意義。與此相聯系,林洪認為讀詩須見聞廣博,他說:「君子恥一物不知,必游歷久遠,而後見聞博。讀坡詩二十年,一日得之,喜可知矣。」
『伍』 古人為什麼喜歡吃花
吃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甚至可以說是我們祖先的一大傳統,稱得上是一種國粹。面對那千姿百態,五色繽紛的花朵,我們的老祖宗們眼饞之餘又會用它做成各種菜餚或點心,一解嘴饞。吃得興起,還往往會詠之於詩,敷之成文,詩人屈原不就有過「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詠么?
為表示吃得名正言順,人們還為它起了一個美妙的名稱——「花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所謂花饌,就是用鮮花的花瓣、花蕊等製作的飲料、點心、菜餚等食品,是不折不扣的百花對於人們的慷慨饋贈。
古人愛吃花,大約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對於食不果腹的貧困百姓,採食山野的花卉,主要是為了喂養粗獷的體魄,打發貧瘠的日子;而文人墨客,則大多是用求新求異的目光去品嘗,並企圖從那些花饌的清香淡雅中品味出一種詩的靈感;至於那些顯貴富豪大擺吃花之宴,要麼是用嘗新的名義去附庸風雅,要麼是為自己的財富權勢貼上一道醒目的標簽。不過,他們又都從醫家那裡找到了一個共同的理由——花亦是葯。《神農本草經》就說桃花「令人好顏色」,菊花有「輕身、耐老、延年」之功,合歡花能「安五臟,和心志,悅顏色」。《羅氏會葯醫鏡》也說荷花「清心益腎,黑頭發,駐顏色」。
既有如此好處,又能讓人齒頰生香,何樂不為呢?
花饌的早期實踐者
出於保健去病、益壽延年的目的,大約是人們以花卉入饌的最大原動力。而且最早的見諸文字的懂得吃花之道者便是商初大臣伊尹。伊尹,幼為皰人收養,精通烹調之術。他成為湯王的大臣後,曾在朝廷中以「庖中至味」作譬喻,向湯王申張自己的治世主張。《呂氏春秋》在記載伊尹所說的「菜之美者」中,「壽木之華」就名列其中。所謂「壽木」,即不死之樹,說其花是「菜之美者」,顯然看重的是其醫療功用。盡管「壽木」之說看來荒誕不經,但至少說明在當時人們的菜譜中,植物的花已佔有一席之地。
到了戰國時代,人們的花饌名單中,菊花已豁然在列。如屈原的詩作中就屢屢提到食用菊花。其《離騷》中渲染的或許只是一種「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浪漫,而到了其《九章·惜頌》中則已明確地提到以之為食了:「播江離與滋菊兮,願春日以為糗芳。」王逸註:「言已乃種江離,蒔香菊,采之為糧,以供春日之食也。」洪興祖補註:「[糗]干飯屑也。」即把菊花摻和到穀物中製成干糧而食。
漢代人更推崇的是以鮮花釀酒,所用花卉有蘭花、菊花等。《文選》收錄的西漢辭賦家枚乘所寫的《七發》就詠道:「蘭英之酒,酌以滌口。」詩中所說的「蘭英之酒」可能系用蘭花泡製而成。《漢書·禮樂志·郊祀歌》雲:「百末旨酒布蘭生。」顏師古注曰:「百末,百草華之末也。旨,美也。以百草華末雜酒,故香且美也。事見《春秋繁露》。」所謂「百末旨酒」,大約與「蘭英之酒」類似。可見,西漢時期,人們即已開始了用蘭花等花草「雜酒」而飲的嘗試,並初步嘗到了花香雜酒香的獨特風味。
當然,當時最成功的嘗試,還是菊花酒的釀制。專門記述西漢遺聞佚事的《西京雜記》一書便留下了人們每逢九月九日,都要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記載。這種觀念的形成,可能與《神農本草經》認為菊花具有「輕身、耐老、延年」等功用的說法有關。當時,人們往往於菊花正開之時,將其花與莖、葉一並採下,然後同黍米一起釀製成酒,放至次年九月九日始開封飲用。在菊花盛開的季節釀制,又待菊花盛開的重陽時節才飲用,且以菊花和黍米釀制而成,故有「菊花酒」之名。
以花制醬,亦成為漢代人的一大創舉。西漢枚乘《七發》中就有「熊蹯之臑,勺葯之醬」的吟詠。《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勺葯之和具而後御之。」顏師古注曰:「勺葯,葯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氣,故合之於蘭桂五味以助諸食,因呼五味之和為勺葯耳。」
晉代的嶺南人還開始了直接吃花的嘗試。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就記述了豆蔻花的性狀及其食用價值:「豆蔻花,其苗如蘆,其葉似姜,其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花微紅,穗頭深色;葉漸舒,花漸出。舊說此花食之破氣消痰,進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貢一篚,上試之有驗,以賜近臣。」
隋代,人們還將花卉作為飲料的原料之一。據唐杜寶《大業雜記》記述,曾擔任過隋煬帝「尚食直長」的謝諷,就為隋煬帝製作過「四時飲」,其中春天常用的扶芳飲、桂飲、桃花飲,秋天常用的葛花飲等,可能就系用各種鮮花泡製而成的飲品。
以鮮花入饌,已成為唐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鮮花已被人們用於製作飯食,唐馮贄《雲仙雜記》就留下了「藺先生坐琴庄,食蘭香粥」的記載。此粥大約系用蘭花烹制而成,故有此名。
在洛陽人的節令食品中,桃花粥則成為當然的主角。清汪灝《廣群芳譜》引唐人《金門歲節錄》一書即雲:「洛陽人家,寒食食桃花粥。」
出自魏徵之手的《五郊樂章·雍和》中「苾苾蘭羞,芬芬桂醑」的祝辭,描述的則是皇帝和百官在「迎俎」的祭禮中,以蘭花做成的佳餚和桂花釀成的美酒祭祀五方上帝的情景。花饌已成為人們與神靈共享的美食,足見其普及程度之一斑。
當時皇宮中的重陽花饌更從酒到菜,倍顯豐盛。如宋之問《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製得歡字》中的「仙杯還泛菊,寶饌且調蘭」,王維《奉和聖制重陽節宰臣及群官上壽應制》中的「芍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描繪的便是在重陽菊花節的宮延宴會上,人們喝著菊花酒,吃著用蘭花、芍葯等各種花卉烹制之佳餚的情景。
唐代的嶺南人,吃起花來也不比中原人遜色。唐劉恂《嶺表錄異》所載山姜花的吃法就很獨特:「山姜花,莖葉即姜也。根不堪食,而於葉間吐花,穗如麥粒,嫩紅色。南人選未開拆者,以鹽腌,藏入甜糟中,經冬如琥珀。香辛,可重用,為膾無加也。以鹽藏,暴干,煎湯飲之,極能治冷氣。」
唐人段公路《北戶錄》所載「紅梅」的吃法更酷。據說嶺南之梅比江左所產要小,當地居民采之,雜以豆蔻花、朱槿花之類「和鹽曝之。梅為槿花所染,其色可愛,今嶺北呼為『紅梅』是也」。
五代時期,名貴的牡丹也成為人們的席上之珍。據《廣群芳譜》引宋人《復齋漫錄》載:孟蜀時的禮部尚書李昊,常將牡丹花、興平酥一起送給朋友,並囑咐友人:「待花凋謝後,即以酥煎而食之,可千萬別要愧對了這一份濃艷啊。」以酥油煎制牡丹花片,其味道自是別具一格。
據宋初陶榖《清異錄》載,周世宗的宮廚還創制了一種「蓮花餅」,據說其餡分為15層,均用折枝蓮花作成,且每層蓮花花色各異。
宋明時代的花饌清單
但真正將花卉納入人們日常的食品清單,並吃得有滋有味的是宋人。還是嶺南人,還是同樣的豆蔻花,在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中就呈現出全新的風味特色:「南人取花,漬以梅汁,日干之,香味芳美,極有風致。」用木槿花包裹黃梅製作的「裹梅花」比起唐代的「紅梅」,更別具一種風韻:「裹梅花,即木槿。有紅、白二種,葉似蜀葵,采者連蒂包裹黃梅,鹽漬,暴干以薦酒,故名。」
詩人楊萬里嘗過一種「蜜漬梅花」後,曾專門寫下《蜜漬梅花》詩詠道:「瓮澄雪水釀春寒,蜜點梅花帶露餐。句里略無煙火氣,更教誰上少陵壇。」
吃過菊羹的司馬光在《晚食菊羹》詩中也寫道:「采擷授廚人,烹淪調甘酸。毋令薑桂多,失彼真味完。」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更集中地展示了13種花饌:既有采紫莖黃菊,「以甘草湯和鹽少許焯過,候飯少熟,投之同煮」的金飯;也有將揀洗干凈的落梅花,放入雪水同上白米煮成的粥中烹制而成的梅粥。此外,還有「采桂英,去青蒂,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蒸制的廣寒糕;采梔子花大者,「以湯焯過,少干,用甘草水和稀,拖油煎之」的薝蔔煎;「剝白梅肉少許,浸雪水,以梅花釀醞之,露一宿取出,蜜漬之,可薦酒」的蜜漬梅花。可稱上等佳飲的則有「湯綻梅」:「十月後,用竹刀取欲開梅蕊,上下蘸以蠟,投蜜缶中。夏月以熟湯就盞泡之,花即綻,香可愛也。」素負盛名的名菜「雪霞羹」,其製作既簡便易行又別有情趣:「采芙蓉花,去心、蒂,湯灼之。同豆腐煮,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姜亦可也。」據說,生活清儉的宋高宗吳皇後亦是花饌的身體力行者,《山家清供》中就記述了她曾以牡丹和梅花為饌的佚事:「每令後苑進生菜,必采牡丹瓣和之,或用微面裹煠之以酥」;「每至治生菜,必於梅下取落花以雜之,其香猶可知也。」
細心人會發現,入饌花卉中,既有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桂花、芙蓉花等名花,也有豆蔻、荼(艹縻)、錦帶、梔子等異品。製作方法更是種種色色,或煮或蒸,或煎或氽,或漬之以鹽,或浸之以蜜,或用甘草湯炙燒,或用梅汁浸潤。製成品則或糕或粥,或食或飲,或作菜蔬,或當點心。
元代。在包子和點心家族中,也開始出現了花的身影。如《飲膳正要》中介紹用羊肉、羊脂、羊尾子同滾水燙熟的藤花相配的「藤花包子」;《易牙遺意》中記述的「松花餅」便是代表性產品。其中的「松花餅」就是這樣製作的:「新松花細末,白砂糖和勻篩過,搜其性潤來,隨意作脫脫之,或入香頭少許尤妙。
明人對花饌的鍾愛之情絕不亞於前人。僅集中記述花饌的著作就有戴羲的《養余月令》、王象晉的《群芳譜》和高濂的《遵生八箋》。
《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中記述的花饌多種多樣,飲料有用半開梅花加鹽入瓶腌制,取用時加蜜沖泡而成的「暗香湯」;用塗蜜之碗蓋花,取其香氣,用以點湯的「茉莉湯」;分別用桂花和白木犀製作的「桂花湯」、「天香湯」等。粥食則有「收落梅花瓣」用雪水煮成的「梅粥」;用荼(艹縻)花片用甘草湯焯過後煮成的「荼(艹縻)粥」。至於可用以製作菜餚、點心的花卉就更多了:如「花葉皆可食」的紫花兒;「正二月采,熟食」的黃花兒;「湯焯,加鹽拌料,亦可熝食」的鵝腳花;「夏時採花洗凈,用湯焯,拌料可食。入熝素品,如豆腐之類極佳」的黃香萱;「春初採花,鹽湯焯,可充茶料、拌料,亦可供饌」的金雀花;「採花,去心、蒂,滾湯泡一二次,同豆腐,少加胡椒,紅白可愛」的芙蓉花;「採花,灑以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清香滿頰」的丹桂花;「採花洗凈,鹽湯灑拌勻,入甑蒸熟,曬干,可作食餡子,美甚。葷用亦佳」的藤花;「採花作羹,柔脆可食」的錦帶花;「采半開蕊,分作二片,或四片,拖面煎食。若少加鹽、白糖,入面調勻拖之,味甚香美」的玉簪花; 「用湯焯,作茶供。或以糖霜、油、醋拌之,可作菜,甚清」的金雀花;「採花洗凈,水漂去腥,用面入糖、鹽作糊,花拖油炸食」的梔子花。
分別用松花、菊花釀制的「松花酒」、「菊花酒」亦各有異趣:
『陸』 煙火氣的詩句
夜雨剪春韭 新炊間黃粱。
『柒』 我國有哪些梅花的趣聞軼事
梅釋名
「梅」字何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作了說明,他說:「梅,古文作某,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類,故反杏為某,書家訛作『甘木』。後作梅從每,諧聲也。或雲:梅者,媒也,媒合眾味……」李時珍從梅形、梅聲、梅史等方面道出「梅」字的來歷,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為我們大家熟悉的成語,它出自於一個典故。《世說新語》載:「魏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孫亮明察秋毫
相傳孫亮出西苑,想吃梅,就派手下黃門到中藏去取蜜漬梅。取來發現蜜中有老鼠屎。是黃門所為還是藏史所為?下官建議將兩者均治罪,孫亮說:「此易知耳。」就命令手下掰開鼠屎,發現屎里乾燥,孫亮大笑說:「必是黃門所為。」原來以前黃門向藏史要過蜜,藏史未給,遂起報復之心。
華光月夜畫梅
宋代出現了專一畫梅的畫家——仲仁。仲仁是衡州華光寺僧,曾是寺內主持,人以華光稱之。《畫梅譜》雲:「華光道人方丈植梅數本,每花放時輒移床其下吟詠終日,莫知其意。偶月夜未寢,見窗間疏影橫斜,蕭然可愛,遂以筆規其狀,凌晨視之,殊有月下之思。」有人說墨梅就出於此。
孝行感花
相傳古時有個龍廣寒,侍母很孝。6月1日,其母生日,忽見北窗外一枝梅花盛開,人皆以為孝行所感。有人遂稱此梅為「孝梅」。廣寒活了108歲,死時童顏鶴發,人稱奇。(出自《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
梅梁湖生花
《具區志》雲:「梅梁湖在夫椒山東,吳時進梅梁至此,舟沉失梁,後每至春首,則水面生花。」
杜甫植梅
《延安府志》載:「鄜州梅柯嶺在州南3里,相傳有梅樹為杜甫所手植。」
梅花名志
相傳唐玄宗時賢臣宋璟,少年時兩度應試未中,一度沮喪消沉。一日見牆隅古梅,冒寒而放,由此啟迪立志奮發,終於名揚天下。
評梅詩
《竹坡詩話》雲:「林和靖賦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之語,膾炙天下有200多年。蘇東坡晚年在惠州作梅花詩,「紛紛初疑月掛樹,耿耿獨與參橫昏」,此語一出,和靖之詩即暗然。後來又出現張雲潛詩「調鼎當年終有實,論花天下更無香」和曾公袞詩「調鼎當年花得似,暗香唯有月明知」,此兩句雖不及東坡高妙,卻能使人感到別有趣味。
梅妻鶴子
宋代隱士林逋比陸游更痴於梅花,他一生甘於淡泊,隱居於杭州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市,不仕不娶,終日以植梅養鶴自娛,人稱「梅妻鶴子」。他的詠梅詩中,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為人們稱贊,是千古絕唱。
梅雪相爭
梅與雪相爭誰輸誰贏呢?宋代詩人盧梅坡作了一回公平的裁判,他道:「梅雪爭春不肯降,詩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又道:「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月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義葬梅花嶺
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揚州抗擊清軍時,遺言「死當葬梅花嶺」,他把梅花視為神聖的象徵。梅花嶺,揚州廣儲門外的一個土山,山上梅樹很多。戰後其後輩「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於此。(出自《鮚埼亭集外編》)
鄭板橋畫寒梅
興化一財主,久仰板橋的大名,多次請求板橋為他作畫,但板橋始終沒有答應。最後,板橋在其友人的說服下,才勉強答應下來。但他不收畫錢,卻要求財主減收農民的畝稅,否則不畫。財主只好忍痛答應了。作畫時,財主要求板橋畫牡丹,因為牡丹象徵富貴。當板橋畫完後,財主大叫一聲:「好!」書童受驚,不慎將墨汁滴到畫紙上,財主見此,正要打罵書童,板橋卻說:「如此正好。」於是揮筆一就,一枝寒梅躍然紙上,並作詩雲:「畫了牡丹又畫梅,富貴貧窮各一邊。人雲牡丹顯富貴,我贊寒梅占花魁。」
只有梅花是知己
魯迅曾精闢地用梅花作過一個比喻:「中國真同梅樹一樣,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個樣子,一忽兒挺生一兩條新梢,又回復到繁花密綴,綠葉蔥蘢的景象了。」他請人為他篆刻過「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發自己高潔的情懷。
梅痴吳昌碩
近代金石書畫藝術大師吳昌碩愛梅成痴,在江、浙、滬一帶傳為佳話。他曾作畫題詩:「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傾一杯。」在他謝世前一年的春天,已是84歲高齡的他還偕同其子和門生,扶杖去超山賞梅。逝世後,他的親屬遵吳先生的遺願,將他的陵墓營建在超山上。
梅頭觸竹
「歲寒三友」盆景,是優美的藝術作品。關於它有一段趣聞逸事:在抗戰期間,無錫名畫家江寒汀,曾在上海會合畫壇友好開設「大觀藝圃」,專供同道臨場揮毫,交流畫法,並且附設園藝部,出售一些藝術盆景。一次,有一市儈登門索制賀歲盆景,畫師們見他出言盛氣凌人,為了教訓他一番,故意把一株梅樹作半懸崖式,低垂的枝頭碰及下面矮竹葉叢,粗看之下,頗具詩情畫意。這個人自命風雅,搖頭晃腦鑒賞一番,捧著就走。這時,畫家們哈哈大笑。原來盆景中的「梅頭觸竹」是隱喻他「霉頭觸足」之意,這是當時舊社會上海灘上那般財迷心竅市儈們在新春佳節之際,最犯忌的一句話。這雖是一則笑料,卻也是一個藝術的妙用。
『捌』 葯膳是什麼東東
葯膳是以葯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國傳統的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葯借食力,食助葯威;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
因此,葯膳既不同於一般的中葯方劑,又有別於普通的飲食,是一種兼有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因而,中國傳統葯膳的製作和應用,不但是一門科學,更可以說是一門藝術。
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營養食品,是現代所稱的功能性食品。中葯與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葯借食味,食助葯性,變「良葯苦口」為「良葯可口」。所以說葯膳是充分發揮中葯效能的美味佳餚,特別能滿足人們「厭於葯,喜於食」的天性。葯膳既是一種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說它是中葯的一種特殊的、受人們喜愛的劑型
『玖』 「武則天花朝日游園,令宮女采百合,和米搗碎蒸糕,以賜從臣」這一句話出自哪裡
唐朝《花里話》記載:「武則天花朝日游園,令宮女采百合,和米搗碎蒸糕,以賜從臣。」
我本來想找花里話的txt的,沒有。但是圖書館都有館藏的,想進一步了解可去查查。我找了些相關資料,希望是你需要的 。
這句話目前經常用於對中國食花歷史的描述,詳看以下這段:
悠久的食花歷史
鮮花可作餡心,可作香料,可入菜餚,可制粥品、面點。《花里話》中記載:"武則天花朝日游園,令宮女采百合,和米搗碎蒸糕,以賜眾臣。"可見,唐朝時食用鮮花已習以為常。至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收錄梅粥、蓮糕、雪霞羹、廣寒糕等10多種鮮花食品。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收入黃香萱、梔子花、金雀花等鮮花佳餚,還記載了食用方法。如,有的用沸水焯加調料拌食,有的則作為主料烹制。清代顧仲所著《養小錄》,有"餐芳譜"一節,收錄牡丹、蘭花、玉蘭等20多種鮮花食品,製作方法也精巧多樣。
在可食用鮮花中,梅花一枝獨秀。梅花品種繁多,花有多色,食有多樣。如,梅花湯餅、暗香湯、蜜漬梅花,等等。清晨采含苞欲放的梅花於瓷瓶內,加等量細鹽,密封於陰涼處。翌年春夏取出,放2~3朵於有蜂蜜的碗內,開水一沖,花朵"盛開",即得暗香湯,是難得的清香悅目之茶飲。
『拾』 回答 古人教你怎麼做飯
看古代食譜
山家清供
全書廣收博採,收錄以山野所產的蔬菜(豆、菌、筍、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動物(雞、鴨、羊、魚、蝦、蟹等)為主要原料的食品,記其名稱、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間有涉掌故、詩文等。內容豐富,涉獵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