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梅花盞
A. 清代石阡府龍泉縣水井灣梅花廟,現在的地名叫什麼
現在的鳳岡縣琊川鎮附近有個水井灣村。有沒有梅花廟,需要去查查。
B. 龍泉窯梅子青小香爐價格
現代的50,到北宋的出土10萬左右,傳世幾乎沒有有的話價值無法估量
C. 耀州窯與北宋早期龍泉窯瓷器有什麼區別
青瓷是我國著名的一種傳統瓷器,中國歷朝歷代,青瓷曾被稱為縹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青瓷的主要唐代越窯、宋代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等。和大家分享些關於龍泉窯青瓷和耀州窯青瓷的區別。
胎釉
宋代耀州窯產青瓷胎體較薄,顏色呈灰褐色至灰紫色,釉面潤澤,釉料稀薄處釉面呈現姜黃色。
宋代時期分為南宋和北宋,龍泉青瓷在各階段出產的青瓷也各有特徵:北宋早期,龍泉窯生產的青瓷胎質較粗、胎體較厚呈白色,表面釉料薄而呈淡青 色,到了中期龍泉窯生產的青瓷多採用含硅和含鐵量較高的礦土做原材,瓷胎厚重,造型規整,呈灰色至灰白色,偶有泛黃現象,瓷胎表面釉料顏色從 淡青磚為青黃,釉層較薄 、有光澤,中期以後,龍泉窯生產的青瓷瓷胎呈現灰色至淺灰色,表面釉料顏色呈現青黃色;南宋早期,製作龍泉青瓷,人們 依然使用含鐵量較高的礦土作原料,製成的瓷胎比北宋中晚期的厚重,胎質較粗,並伴有較多氣孔,瓷胎顏色呈現灰色至淺灰色,瓷胎表面顏 色為透明 ,呈現玻璃質感,到了中晚期,人們在製作龍泉青瓷的原材中加入了適量的紫金土,製作的瓷器更容易打彎,高溫燒造不容易變形,同時胎體厚度變薄 。瓷胎通施釉,同時釉色從原 來的透明發展為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黃、蜜蠟、鵝皮黃、烏金色等。
紋飾
耀州窯產青瓷紋飾豐富多彩,主要有人物、花卉、動物等,人物如嬰戲、佛象、力士等,動物有龍、鳳、獅、犀牛、馬、羊、狗、鶴、鵝、鴨、魚 、鴛鴦等,花 卉有蓮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圖案有回紋、八桂紋、三角紋等。裝飾手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刀法嫻熟,充滿立體感。
北宋早期,龍泉窯青瓷多管瓶、盤口壺壺蓋一般用花苞鈕、花蒂鈕裝飾,多葉瓶蓋頂主要以雞、狗等動物作鈕。中期以生活用具為主,裝飾工藝有刻花 、劃花和篦紋,圖案有花卉、飛鳥、魚蟲和嬰戲紋等。中期以後,裝飾手法以刻花為主,並用篦點或篦劃紋,團花、波浪、蕉葉紋等作為輔助裝飾。其 中碗、盤內常刻有團花和波浪紋,並伴有篦紋,瓷器外表也刻畫有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等器皿則多半腹部有刻對稱的牡丹紋。南宋早期沿襲北宋晚 期的裝飾手法,以刻花為主,兼有劃花、蓖花,但較少見。
器形
宋朝耀州窯出產青瓷器形豐富,如盤 、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 碗、盞、缽、燈、枕等應有盡有,造型多變,如花瓣 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非常美觀。
北宋時期龍泉青瓷器形有盤、碗、盒、罐、執壺、盞托等,並創燒了梅瓶、多管瓶、盤口壺等。中期以後,龍泉青瓷的碗、盤內出現團花和波浪紋,伴 有篦紋,瓷器外表也刻畫有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等器皿則多半腹部有刻對稱的牡丹紋。
D. 南宋龍泉窯中才燒出了梅子青釉和粉青釉是嗎
龍泉青瓷各個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點。
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
北宋早期的產品風格受越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稍薄。北宋以前龍泉窯出產的瓷品,可以看作龍泉生產的越窯器,其燒造工藝、器型、釉色都是越窯瓷的翻版。直到北宋晚期,才開始有自身特色的創新,除了盤、碗、盒、罐、執壺、盞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盤口壺等開始顯現出「龍泉製造」的獨特烙印。碗、盤類刻花紋飾以蓮瓣、牡丹、菊花為主要題材,多為蓖紋、摺扇紋。紋飾之間以楞線分隔,楞線分單線、雙線。花葉一般用蓖紋作葉脈。
北宋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盆、罐等少見。這一時期的新產品有多管瓶、盤口壺、多葉瓶。其中多管瓶、盤口壺壺蓋一般飾花苞鈕、花蒂鈕為主。多葉瓶蓋頂以雞、狗等動物作鈕為主。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黃現象。
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瓷器發展的重要時期,北宋中晚期窯址有30餘處,主要集中在大窯、金村、大白岸、慶元的上垟,麗水市的石牛等地。中期多採用含硅和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黃現象,釉層薄,釉面有光澤。胎體較為厚重,但造型規整,釉色由淡青轉為青黃,產品多以生活用具為主,在裝飾工藝上有刻花、劃花和篦紋,圖案有花卉、飛鳥、魚蟲和嬰戲紋等。製作工藝上,北宋晚期開始採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
中期以後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
南宋以後施石灰鹼釉,釉層厚,柔和淡雅
宋廷南遷,臨安成為南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銷活躍,瓷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南宋時期龍泉窯進入鼎盛時期。這時在唐和五代盛極一時的越窯青瓷業已凋零,馳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龍泉窯中燒製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頂峰。窯工們根據南宋官窯制瓷工藝,將胎釉配方作了調整,創造性地生產了白胎厚釉青瓷,猶如翡翠碧玉,同時釉層光滑整潔不開片,深得宮廷和官僚的喜愛。這種白胎厚釉青瓷在臨安京城、皇宮遺址、南宋六陵墓地均有大量出土。
南宋龍泉窯可分為前期和中晚期兩個階段。前期,宋高宗趙構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權,到定都臨安前後10多年時間,政局動亂期。龍泉窯主要生產日用器皿及冥器。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五管瓶、盤口壺等仍沿襲北宋末年舊制繼續生產,只從器型上稍加改進。如五管瓶,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部的豎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見,南宋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時稍瘦,從肩部分成兩級,最後演變成一級,肩部突起,器身光素無紋,蓋鈕以各種動物如雞、犬、鳥代替花苞鈕裝飾。胎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鼎式爐、八卦爐、奩式爐、渣斗、盆、塑像、膽式瓶,龍虎紋瓶、五管瓶,等等。碗、盤器底較厚,挖足一般很淺,圈足寬矮,外底露胎。裝飾以刻劃花為主,線條花口五齣,花口下碗壁突起五條直線,碗內刻雲紋的較多,也有內劃「S」形紋飾的,碗心印陰文「金玉滿堂」或「河濱遺范」四字的也較多見。北宋末期浮雕蓮瓣紋開始流行,在盤、碗的外壁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蓮瓣紋變得短而寬,互相緊靠,瓣中脈線突起。
南宋早期龍泉青瓷主要特徵:
1.坯料仍用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胎質不夠緻密,有較多的氣孔。胎色呈灰或淺灰色。
2.紋飾以刻花為主,劃花、蓖花少見。碗類出現葵口,有圖章式的文字,如「河濱遺范」、「金玉滿堂」等。
3.釉仍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質感。
南宋中晚期,是龍泉青瓷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甌窯、越窯、婺州窯因資源枯竭等原因相繼衰落。而地處浙西南山區的龍泉有著豐富的瓷土和燃料,為發展瓷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據考古發掘證明,當時的龍泉及毗鄰地區,窯廠遍布,除龍泉大窯、金村、溪口、安福等外,慶元縣的上垟,雲和縣的梓坊、水碓坑,遂昌縣的湖山,縉雲縣的大溪灘、碗窯山,以及泰順、文成、永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瓷窯體系。南宋晚期龍泉青瓷產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兩大類。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處呈紫色,俗稱「硃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盤、碟、水盂、香爐等,還出現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紋飾以蓮瓣、弦紋為主,南宋末出現雙魚、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器型以瓶、爐、尊、洗、筆筒、燈為主,紋飾少見,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
南宋中晚期龍泉青瓷主要特徵:
1.器型豐富多樣,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燈盞、渣斗、熏爐等。文具有筆筒、筆洗、水盂、筆架等,及多種仿古銅器、古玉器的瓶。這時期的新產品有堆塑龍瓶、虎瓶、琮式瓶、荷葉蓋罐、葫蘆瓶、五管瓶等。
2.龍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盤口壺。梅瓶高度減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蓋倒扣瓶上,北宋時期肩腹比較豐滿,器型較大,外壁刻纏枝花、蓮瓣。鬲式爐系仿商周銅鬲式樣,其肩與腹部的凸楞稱「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種裝飾。
3.改進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摻入適量紫金土,提高了抗彎度,高溫下不易變形,使胎坯變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點,使器物造型輕盈秀美。
4.器物修胎講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颳去細細一線的釉,燒成後出現朱紅色一圈細線,俗稱「硃砂底」,別有韻味。
5.瓷器通體施釉,光色無紋,以釉色與造型取勝。改進了釉料的配方,由原來的石灰釉變成石灰鹼釉,使釉色出現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黃、蜜蠟、鵝皮黃、烏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較深,墨綠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顏色。
6.一種用模子成型的水注、小罐、瓜型壺,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蓮瓣、雲紋、龍紋等紋飾的,多數為龍泉溪口窯所生產。
望採納。
E. 宋代吉州窯兔毫剪紙梅花鳳凰盞值不值錢
宋代吉州窯兔毫剪紙梅花鳳凰盞,真品值錢的;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F. 南宋龍泉窯梅子青瓷器有什麼特徵
龍泉青瓷中梅子青瓷器的特點是釉色濃翠瑩潤,釉層厚而透明,釉質瑩潤,蒼翠欲滴,色調可與翡翠媲美。這就是梅子青瓷器的特徵。謝謝
G. 明代龍泉窯梅子青釉茶盞現在值多少錢
明代龍泉窯梅子青釉茶盞,真品完整的市場上一般喊價要超過100000;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H. 龍泉窯的各時期特徵是什麼
龍泉窯自五代、宋初興起以來,即以其卓越的成就漸漸取代了越窯的地位。它的整個發展歷史過程,約可概括為三個階段:即五代、北宋為初創階段;南宋為成熟階段;元、明以後則漸趨衰落。
初創階段的藝術特點:製作技術還不夠成熟,瓷胎比較厚重,淘練不純,釉層很薄,釉色多青中泛黃,不如秘色越瓷之精美。
成熟階段的藝術特點:不僅在原料、成型、上釉等燒制工藝上須加以改革;而且對於造型、紋飾的藝術手法,也非得改用新的設計不可。
衰落時期的藝術特點:器形和品種雖然也有所增加,但製作不夠細致,多粗糙馬虎。由於器胎過厚,造型顯得呆滯鈍重。器底多厚達1厘米以上,底足修飾極不規整,使用圈狀墊餅托燒,足內均一圈無釉。
(8)龍泉窯梅花盞擴展閱讀:
龍泉窯的歷史傳承
龍泉窯因在今浙江龍泉縣,故名,屬我國南方青瓷系統。創造於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至明代中葉以後漸趨衰落,傳世的龍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間,燒造歷史達七、八百年之久。
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胎骨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處見赭褐色窯紅,胎微出燒,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層透明,釉表光澤很強。裝飾花紋較簡練,常見紋樣有魚紋、蕉葉、金枝、荷花等。裝飾風格趨於奔放。處於南宋鼎盛時期的龍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獨有的藝術風格,顯示了獨特的魅力。
南宋龍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風格,穩重大方,渾厚淳樸而又不失秀媚,器型豐富多樣,裝飾普遍採用刻花和堆塑法,頗具藝術匠心。
元代龍泉青瓷燒造量大,風格與南宋迥異:器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為白中帶灰或淡黃;釉色為粉青帶黃綠,光澤較強,釉層半透明。
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有刻、劃、印、貼、塑等,以劃花為主,花紋粗略,線條奔放,紋飾以雲龍、飛凰、雙魚、八仙、八卦、牡丹、荷葉等為多見。此外,還大量出現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
明代龍泉青瓷走向衰弱,器物胎體厚重,製作粗糙,胎色為灰黃,釉層厚,透明度高,釉表光澤強,釉色有青灰、茶葉末、灰黃等幾種,裝飾以釉下刻花為主,亦有模印人物故事的裝飾方法。
宋代龍泉青瓷是青瓷工藝的歷史高峰。其青瓷的釉色與質地之美,亦如巧奪天工的人造美玉,全世人為之傾倒。
那麼,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龍泉窯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軌跡呢?朱伯謙先生在《龍泉窯青瓷》一書中曾將龍泉窯的發展歸納為開創、發展、鼎盛和衰落四個階段:魏晉和五代十國是開創時期,瓷窯少,生產時斷時續,處於就地銷售斷斷續續的生產階段。
北宋至南宋前期是發展期,瓷窯發展快,逐漸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南宋後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窯迅速發展,青瓷質量大大提高,產品暢銷國內外廣大市場;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後龍泉窯處境艱難,瓷窯不斷地倒閉減少,至清代晚期結束。
如果說這四個階段勾勒出了龍泉窯發展歷史的整個脈絡,那麼,龍泉窯發展史上的三次輝煌期則是連貫發展脈絡的重點和要點。
I. 宋代龍泉窯三魚
龍泉窯在南宋的發展是跟大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北宋覆滅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北方的汝窯、定窯等名窯又被戰火所破壞,其制瓷技術傳入到南方。這時的龍泉窯結合南技北藝,迅速走向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進而形成一個較大的瓷窯體系。不僅胎釉配方、造型設計、上釉方法、裝飾藝術及裝窯燒成等有了重大的改變和提高,器形種類更是大大豐富。由於熟練掌握了胎釉配方、多次上釉技術以及燒成氣氛的控制,釉色純正,釉層加厚,在南宋晚期燒製成功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達到青瓷釉色之美的頂峰,在我國瓷器史上譜寫下光輝的篇章。
另一方面,南宋立國水鄉、海隅,水上交通發達,有利商業、貿易的發展。北宋時,官方就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明州(寧波)、杭州、泉州設立了「市舶司」,直接與海外各國進行貿易,南宋政府更把海外貿易作為解決財政困難的有效途徑。對外貿易量的增加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龍泉青瓷在東亞及東非、阿拉伯諸國都是受歡迎的商品。據史料描述,當時「窯群林立,煙火相望,江上運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瓷器內銷運往臨安,外銷經甌江出海,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
從13世紀開始,龍泉窯出現了兩大系列的精美產品: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黑胎厚釉青瓷的產品數量比較少,迄今只在龍泉大窯、溪口兩地近十處窯址中發現這類瓷器,而且都是與白胎青瓷同窯同燒的,其中溪口瓦窯垟窯以生產黑胎厚釉青瓷為主,其他瓷窯以燒白胎厚釉青瓷為主,兼燒一部分黑胎青瓷、黑胎青瓷的特點是薄胎厚釉,釉層開片,紫口鐵足,有些器物還採用支釘墊燒。這些在龍泉窯青瓷的內部發展脈絡中都找不到相應的發展軌跡,尤其裹足滿釉支燒的工藝對於龍泉窯來說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工藝風格上的驟變顯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術沖擊的結果,最有可能的就是朝廷的干預。至今高科技測試也表明,龍泉窯的黑胎、開紋片青瓷、造型、紋片,以及化學組成和郊壇下官窯都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此外,白胎厚釉青瓷的製作工藝也是承接南宋官窯的,
但有創新,在胎釉配方上有些差異。與黑胎青瓷相比,白胎青瓷的釉層光滑細膩不開片,胎色潔白,釉色青翠有如碧玉,勝似翡翠。並且這兩大系列瓷器還出現了一批仿南宋官窯器的器形,官窯器是不允許民間隨意仿造的,仿官窯的出現不能簡單地詮釋為「仿製」。另外考古發掘也證明,南宋龍泉窯青瓷在臨安京城皇宮遺址和紹興市攢宮宋六陵墓地都有大量出土。至今大窯龍泉窯遺址還保留著南宋古道,遍布南宋窯址,在當地村民中還流傳著種種關於南宋時的故事。這一切都似乎在述說著當時的龍泉窯與宮廷那種千絲萬縷的聯系。
南宋皇朝擁有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為什麼還要派遣技術人員和官員在龍泉等地監燒「供器」呢筆者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杭州本地的瓷土資源並不太理想,而古代制瓷業對地理環境和資源的依賴性是很強的,至今看來,南宋官窯器的胎質比較疏鬆,易破碎,還有開片,所謂「無片不成官」,開片是南宋官窯瓷器的一大特點。但無論是冰裂紋也好,梅花片也好,美則美矣,卻不實用,試想,將滿是開片的瓷器當作日常生活用瓷不免存在衛生問題。相比之下,龍泉窯青瓷的胎質比較縝密堅硬,尤其是白胎厚釉青瓷,釉面光潔不開片,既美觀又實用。
請採納
J. 龍泉窯和哥窯有什麼區別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因其主要產區在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
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
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
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
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與三窯
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哥窯瓷器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歷來受到收藏
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然而迄
今未找到確切窯址。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
量。
哥窯瓷器的主要特徵: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
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
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三、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
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陶瓷界先輩孫瀛
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說,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是指哥窯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
珠一樣,滿布在器表上。這類特徵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
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
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哥窯釉質非常純正濃厚,甚至有氣泡存在與釉內,好似聚沫攢珠。釉面呈現一種含蓄的酥光,紋片
種類繁多,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