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梅花瓷壺

梅花瓷壺

發布時間: 2021-03-03 10:19:22

⑴ 茶葉泡第一遍不能喝是嗎

泡茶

沖泡
喝茶人人都會,但要沖泡得法,並非易事。茶葉沖泡大有學問,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而且差異非常明顯。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沏茶)技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早在唐代,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就總結了煮茶用水的經驗:「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茶,南方嘉木,日用之不可少者,品固有嫩惡,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雖佳弗佳也。」可見,要真正泡好茶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容易。
要泡好一壺茶或一杯茶,既要講究實用性、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
所謂「實用性」,就是要從實際需要與條件出發,可以是沖泡一杯普通的「大碗茶」,也可以是沖泡一壺高貴的名茶;所謂「科學性」,就是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所謂「藝術性」,就是要選用合適的器皿以及優美的、文明的沖泡程度與方法等。總之,要掌握好茶葉的沖泡,重點是要選擇適宜的泡茶用水與器皿;同時,要學會科學的沖泡技術。
用水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明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談到:「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葉八分耳。」可見水質能直接影響茶湯品質。水質不好,就不能正確反映茶葉的色、香、味,尤其對茶湯滋味影響更大。杭州的「龍井茶,虎跑水」,俗稱杭州「雙絕」。「蒙頂山上茶,揚子江心水」,名揚遐邇。名泉伴名茶,真是美上加美,相得益彰。
古人對泡茶用水的選擇,歸納起來,其要點如下:一是水要甘而潔。宋蔡襄在《茶錄》中說:「水泉不甘,能損茶味。」趙佶在《大觀茶論》中指出:「水以清輕甘潔為美。」王安石還有「水甘茶串香」的詩句。
二是水要活而清鮮。宋唐庚的《鬥茶記》記載:「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明代張源在《茶錄》中分析得更為具體,指出:「山頂泉清清而輕,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於黃石為佳,瀉出青石無用。流動者愈於安靜,負陰者勝於向陽。真源無味,真水無香。」
三是貯水要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羅山介茶記》中指出:「養水須置石子於瓮……」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進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為甚,木桶貯水,其害滋甚,潔瓶為佳耳。」明代羅廩在《茶解》中介紹得更為具體,他說:「大瓮滿貯,投伏龍肝一塊,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熱投之。貯水瓮預置於陰庭,覆以紗帛,使晝挹天光,夜承星露,則英華不散,靈氣常存。假令壓以木石,封以紙箬,暴於日中,則內閉其氣,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敗矣。」
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其來源可分為朱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來水也是通過凈化後的天然水。
泡茶用水究竟以何種為好,自古以來,就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興趣。陸羽曾在《茶經》中明確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我國泉水(即山水)資源極為豐富。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百餘處之多。鎮江中冷泉、無錫惠山泉、蘇州觀音泉、杭州虎跑泉和濟南趵突泉,號稱中國五大名泉。
(1)鎮江中冷泉又名南零水,早在唐代就已天下聞名。劉伯芻把它推舉為全國宜於煎茶的七大水品之首。中冷泉原位於鎮江金山之西的長江江中渦險處,汲取極難。「銅瓶愁汲中冷水(即南零水),不見茶山九十翁」。這是南宋詩人陸游的描述。文天祥也有詩寫道:「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北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首,閑品茶經拜羽仙。」如今,因江灘擴大,中冷泉已與陸地相連,僅是一個景觀罷了。
(2)無錫惠山泉號稱「天下第二泉」。此泉於唐代大歷十四年開鑿,迄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張又新《煎茶水記》中說:「水分七等……惠山泉為第二。」元代大書法家趙孟和清代吏部員外郎王澍分別書有「天下第二泉」,刻石於泉畔,字跡蒼勁有力,至今保存完整。這就是「天下第二泉」的由來。惠山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呈八角形,水色透明,甘醇可口,水質最佳;中池為方形,水質次之;下池最大,系長方形,水質又次之。歷代王公貴族和文人雅士都把惠山泉視為珍品。相傳唐代宰相李德裕嗜飲惠山泉水,常令地方官吏用壇封裝泉水,從鎮江運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全程數千里。當時詩人皮日休,借楊貴妃驛遞南方荔枝的故事,作了一首諷刺詩:「丞相長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憂遲。吳園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
(3)蘇州觀音泉為蘇州虛丘勝景之一。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將蘇州虛丘寺石水(即觀音泉)列為第三泉。該泉甘冽,水清味美。
(4)杭州虎跑泉相傳,唐元和年間,有個名叫「性空」的和尚遊方到虎跑,到此處環境優美,風景秀麗,便想建座寺院,但無水源,一籌莫展。夜裡夢見神仙相告:「南嶽衡山有童子泉,當夜遣二虎遷來。」第二天,果然跑來兩只老虎,刨地作穴,泉水遂涌,水味甘醇,虎跑泉因而得名。名列全國第四。其實,同其他名泉一樣,虎跑泉也有其地質學依據。虎跑泉的北面是林木茂密的群山,地下是石英砂岩,天長地久,岩石經風化作用,產生許多裂縫,地下水通地砂岩的地濾,慢慢從裂縫中湧出這才是虎跑泉的真正來源。據分析,該泉水可溶性礦物質較少,總硬底低,每升水只有0.02毫克的鹽離子,故水質極好。
(5)濟南趵突泉為當地七十二泉之首,列為全國第五泉。趵突泉位於濟南舊城西南角,泉的西南側有一建築精美的「觀瀾亭」。宋代詩人曾經寫詩稱贊:「一派遙從玉水分,暗來都灑歷山塵,滋榮冬茹溫常早,潤澤春茶味至真」。
一般說來,在天然水中,泉水是比較清爽的,雜質少,透明度高,污染少,水質最好。但是,由於水源和流經途徑不同,所以其溶解物、含鹽量與硬度等均有很大差異,因此,並不是所有泉水都是優質的。有些泉水,如硫磺礦泉水已失去飲用價值。
泡茶用水,雖以泉水為佳,但溪水、江水與河水等長年流動水,用來沏茶也並不遜色。宋代詩人楊萬里曾寫詩描繪船家用江水泡茶的情景,詩雲:「江湖便是老生涯,佳處何妨且泊家,自汲淞江橋下水,垂虹亭上試新茶。」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黃河之水,來自天上,濁者土色也,澄之既凈,香味自發。」說明江河之水,盡管渾濁度高,但澄清之後,仍可飲用。通常靠近城鎮之外,江(河)水易受污染。唐代《茶經》中就提到:「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也就是到遠離人煙的地方去取法水。千餘年前況且如此,如今環境污染較為普遍,以致許多江水需要經過凈化處理後才可飲用。
井水屬地下水,是否適宜泡茶,不可一概而論。有些井水,水質甘美,是泡茶好水,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文華殿東傳心殿內的「大庖井」,曾經是皇宮里的重要飲水來源。一般說,深層地下水有耐水層的保護,污染少,水質潔凈;而淺層地下水易被地面污染,水質較差。所以深井比淺井好。其次,城市裡的井水,受污染多,多鹹味,不宜泡茶;而農村井水,受污染少,水質好,適宜飲用。當然,也有例外,如湖南長沙城內著名的「白沙井」,那是從砂岩中湧出的清泉、水質好,而且終年長流不息,取之泡茶,香味俱佳。
雨水和雪水,古人譽為「天泉」。用雪水泡茶,一向就被重視。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起》詩中的「融雪煎香茗」,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六幺令》詞中的「細寫茶經煮香雪」,還有元代詩人謝宗可《雪煎茶》詩中的「夜掃寒英煮綠塵」,都是描寫用雪水泡茶。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一回中,更描繪得有聲有色:當妙玉約寶釵、黛玉去吃「體己茶」時,黛玉問妙玉:「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回答:「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清淳?」雨水一般比較潔凈,但因季節不同而有很大差異。秋季,天高氣爽,塵埃較少,雨水清洌,泡茶滋味爽口回甘;梅雨季節,和風細雨,有利於微生物滋長,泡茶品質較次;夏季雷陣雨,常伴飛砂走石,水質不凈,泡茶茶湯渾景,不宜飲用。
自來水,一般都是經過人工凈化、消毒處理過的江(河)水或湖水。凡達到我國衛生部制訂的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自來水,都適於泡茶。但有時自來水中用過量氯化物消毒,氣味很重,和之泡茶,嚴重影響品質。為了消除氯氣,可將自來水貯存的缸中,靜置一晝夜,待氯氣自然逸失,再用來煮沸泡茶,效果大不一樣。所以,經過處理後的自來水也是比較理想的泡茶用水。
在選擇泡茶用水時,還必須了解水的硬度和茶湯品質的關系。天然水可為硬水和軟水兩種:凡含有較多量的鈣、鎂離子的水稱為硬水;不溶或只含少量鈣、鎂離子的水稱為軟水。如果水的硬性是含有碳酸氫鈣或碳酸氫鎂引起的,這種水稱暫時硬水;如果水的硬性是由含有鈣和鎂的硫酸鹽或氯化物引起的,這種水叫永久硬水。暫時硬水通過煮沸,所含碳酸氫鹽就分解,生成不溶性的碳酸鹽而沉澱。這樣硬水就變為軟水了。平時用鋁壺燒開水,壺底上的白色沉澱物,就是碳酸鹽。一升水中含有碳酸鈣1毫克的稱為硬度1度。硬度0-10度為軟水,10度以上為硬水。通常飲用水的總硬度不超過25度。
水的硬度與茶湯品質關系密切。首先水的硬度影響水的pH值又影響茶湯色澤。當pH大於5時,湯色加深;pH達到7時,茶黃毒就傾向於自動氧化而損失。其次,水的硬度還影響茶葉有效成分的溶解度,軟水中含其他溶質少,茶葉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高,故茶味濃;而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礦物質,茶葉有效成分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如水中鐵離子含量過高,茶湯就會變成黑褐色,甚至浮起一層「銹油」,簡直無法飲用。這是茶葉中多酚類物質一鐵作用的結果。如水中鉛的含量達0.2ppm時,茶味變苦;鎂的含量大於2ppm時,茶味變淡,鈣的含量大於2ppm時,茶味變澀,若達到4ppm,則茶味變苦,由此可見,泡茶用水以選擇軟水或暫時硬水為宜。
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屬於軟水,泉水、溪水、江(河)水,多為暫時硬水,部分地下水為硬水。蒸餾水為人工加工而成的軟水,但成本高,不可能作為一般飲用水。
器皿
我國茶具,各類繁多。各種茶具的結構、特點及其藝術價值,包含極豐富的內容。
日常生活中用什麼茶具呢?這要根據茶葉的種類、人數的多少以及各地飲茶習慣而定。
東北、華北一帶,大多數人喜歡花茶,一般常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壺的大小視人數多少而定。江南一帶,普遍愛好炒青或烘青綠茶,多用有蓋瓷杯泡茶。福建、台灣和廣東等省和東南亞華橋,對烏龍茶特別喜愛,宜用紫砂茶具。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一般也用瓷壺或紫砂壺沖泡,然後倒入杯中飲用。品飲各種名茶,如西湖龍井、君山銀針、洞庭碧螺春等茶中珍品,則以選用無色透明的玻璃杯最為理想,品飲綠茶名茶或其他細嫩綠茶,不論用何種茶杯,均宜小不宜大。用大杯則水量多,熱量大,使茶葉容易「燙熟」,影響茶湯的色香味。冬季,有人常喜用一種保溫杯,這種杯只適用泡烏龍茶或紅茶等,不適宜泡綠茶,尤其不適宜泡高級綠茶和名茶。
四川、安徽等地還流行喝蓋碗茶。蓋碗由碗蓋、茶碗和碗托3部分組成。個人泡飲或多人泡飲都適宜。
以上介紹的各種茶壺、茶杯、茶碗,是最常用的泡茶器皿,此還有一些配套茶具,如茶船、茶盅、茶荷、茶巾、茶匙、茶盤、茶托和茶罐等。
茶船:又叫「茶池」,供放茶壺之用,分盤形與碗形兩種,其作用一可保護茶壺,二可盛熱水保溫並供燙杯之用。
茶盅:又叫「茶海」,供盛放茶湯之用。待茶泡至適當濃度,先將茶湯從茶壺倒茶盅,然後再斟入每個茶杯中,這樣至少有3個作用:一可使茶湯濃度均勻;二可使倒出的茶渣、茶末沉於茶盅底部,不至於倒入茶杯;三可避免茶湯到處滴落。
茶荷:供賞茶時盛茶用。品茶的第一步是「賞茶」,即欣賞茶葉的外形和聞嗅茶葉的干香。先將茶葉從茶罐倒至茶荷,其數量依客人多少而定。賞茶之後再將茶葉倒入茶壺。
茶巾:常用乾燥的小毛巾作茶巾。用來吸干茶壺與茶杯外的水滴和茶水;其次,將茶壺從茶船提取倒茶時,先將壺底的茶巾上沾一下,以吸干壺底水滴。
茶匙:舀茶葉用。有人常用手直接從罐或茶荷中取茶,既不衛生,也不文明。用茶匙舀茶是值得提倡的。
茶盤:放置茶杯用。先將茶杯放在茶盤內,倒茶後,主人端盤奉茶,客人從茶盤中取用靠近自己的一杯。如賓主人數不多,大家促膝圍坐,則可將茶盤放在中央,各人自行取杯享用。
茶托:放置茶杯用,每個茶杯配一茶托。茶托質地有陶瓷的,也有用竹、木或其他材料製成的,其大小與茶杯要協調。用茶托可以避免沾濕桌子或燙杯桌面,而且端杯奉茶時可避免手指直接觸杯口。
茶罐:專門存放茶葉用。要求無味、防潮、不透光。常用的有馬口鐵罐、不銹鋼罐、錫合金罐和陶瓷罐等。
茶葉品質審評用的器皿與日常飲茶用的器皿不同,有嚴格的統一規格,以盡量減少客觀上的誤差。
常用的評茶用具有:審評盤、審評杯、審評碗、葉底盤、樣茶秤、砂時計、網匙、茶匙、湯杯、吐茶筒、燒水壺等。
審評盤:又叫「樣茶盤」,用無氣味薄木板製成,分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專供審評茶葉外形之外。正方形盤的規格是23×23×3厘米(長×寬×高);長方形盤的規格是25×16×3厘米。盤的一角,開一缺口,供倒出茶葉之用。作塗白色漆,待漆味全部揮發之後才能使用。
審評杯:用來泡茶與審評茶葉香氣。國際標准審評杯規格為:杯高65毫米,內徑62毫米,外徑66毫米,杯柄對面杯口有一鋸齒形小缺口,杯蓋外徑72毫米,內徑61毫米。杯蓋上有一小氣孔。審評杯容量為150毫升。我國審評紅、綠毛茶用的審評本容量為200或250毫升,其杯口上為弧形小缺口。審評烏龍茶的審評杯為容量110毫升的有蓋茶碗。
審評碗:為特製的廣口白色瓷碗,審評茶葉湯色與滋味之用。國際標准審評碗規格為:外徑95毫米,內徑86毫米,高52毫米,容量為150毫升。我國毛茶審評碗容量為200或250毫升。
葉底盤:有木質方形葉底盤和長方形白色搪瓷盤兩種,均為審評葉底之用。
本質葉底盤的規格為10×10×2厘米(長×寬×高),白色搪瓷盤的規格為22×15×3厘米。
樣茶秤:為特製稱樣茶的衡器。也可用1/10的粗天平稱取樣茶。
砂時計:專門記茶葉沖泡時間之用。審評室堂用5分鍾砂時計,也可用定時鍾代替。
網匙:用細密銅絲網製成,作撈取審評碗內茶渣之用。
茶匙:取茶湯評滋味用。
湯杯:放網匙、茶匙用。
吐茶筒:審評時吐茶用,其規格為:高80厘米,口徑35厘米,半腰徑20厘米,通常用鍍鋅鐵皮製成。
==================================
泡茶技法

(一):傳統泡法
一.特色:道具簡單,泡法自由十分適合大眾飲用。
二.沖泡步驟:
燙壺:將沸水沖入壺中至溢滿為止.
倒水: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
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
倒茶:
1.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於颳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
2.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
3.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
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
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二):安溪泡法
安溪式泡法
1.特色:安溪式泡法,重香,重甘,重純,茶湯九泡為限,每三泡為一階段。第一階段聞其香氣是否高,第二階段嘗其滋味是否醇,第三階段看其顏色是不有變化。所以有口訣曰:
一二三香氣高。
四五六甘漸增。
七八九品茶純。
2.沖泡步驟:
備具:茶壺的要求與潮州式泡相同,安溪式泡法以烘茶為先,另外准備聞香杯。
溫壺、溫杯:溫壺時與潮州無異,置茶仍以手抓,唯溫杯時里外皆燙。
烘茶:與潮州式相比,時間較短,因高級茶一般保存都較好。
置茶:置茶量依茶性而定。
沖水:沖水後大約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這時間將溫杯水倒回池中)。
倒茶: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聞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舊,第三泡倒滿。
聞香:將品茗杯及聞香杯一齊放置在客人面前。(品茗杯在右,聞香杯在右)
抖壺:每泡之間,以布包壺,用力搖三次。(抖壺是使內外溫度,開水沖入後不搖是為使其浸出物增多。這與潮州式在搖壺意義恰恰相反,因為所用的茶品質不同。
註:安溪在福建省南安縣西,產茶自古聞名。安溪式的泡法是用鐵觀音,武夷茶之類的輕火茶。
(三):潮州泡法
潮州式泡法:
1.特色:針對較粗製的茶,使價格不高的一般茶葉能泡出不凡的風味。講究一氣呵成,在泡茶過程中不允許說話,盡量避免干擾,使精、氣、神三者達到統一的境界。對於茶具的選用,動作,時間以及茶湯的變化都有極高的要求。(類似於日本茶道,只比其遜於對器具的選用)
2.沖泡步驟:
備茶具:泡茶者端坐,靜氣凝神,右邊大腿上放包壺用巾,左邊大大上腿放擦杯白巾,桌面上放兩面方巾間放中深的茶匙。
溫壺、溫盅:滾沸的熱水倒入壺內,再倒入茶盅。
干壺:持壺在包壺用巾布上拍打,水滴盡後輕輕甩壺,向搖扇一樣,手腕要柔,直至壺中水份完全乾為止。
置茶:以手抓茶,視其乾燥程度以定烘茶長短。
烘茶:置茶入壺後,若茶葉在抓茶時,感覺未受潮,不烘也可以,若有受潮,則可多烘幾次。烘茶並非就火爐烤,而是以水溫烘烤,如此能使粗製的陳茶,霉味消失,有新鮮感,香味上揚,滋味迅速溢出。(潮州式所用的茶壺密封性要很好,透氣孔要能禁水,烘茶時可先用水抹濕接合處,以防沖水時水份滲進。)
洗杯:洪茶時,將茶盅內的水倒入杯中。
沖水:烘茶後,把壺從池中提起,用壺布包住,搖動,使壺內外溫度配合均勻,然後將壺放入茶池中,在將適溫的水倒入壺中。
搖壺:沖水滿後,迅速提起,至於桌面巾上,按住氣孔,快速左右搖晃,其用意在使茶葉浸出物浸出量均勻。若第一泡搖四下,則第二泡,第三泡則順序減一。
倒茶:按住壺孔搖晃後,隨即倒入茶海。第一泡茶湯倒完後,就用布包裹,用力抖動,使壺內上下濕度均勻。抖壺的次數與搖次數相反。第一泡搖多抖少,往後則搖少抖多。
分杯:潮州式以三泡為止,其要求是,三泡的茶湯須一致,所以在泡茶過程中不可分神,三泡完成後,才可如釋重負與客人分杯品茗。
註:以上只是潮州的雜派泡法。
(四):宜興泡法
宜興式泡法:
1.特色此種泡法是融合各地的方法,研究出的一套合乎邏輯的流暢泡法,講究水的溫度。
2.沖泡步驟:
賞茶:由茶罐直接將茶倒入茶荷(一種盛茶的專用器皿,類似小碟)。由專人奉至飲者面前,以供其觀看茶形,聞取茶香。
溫壺:將熱水沖入壺中至半滿即可,再將壺內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將茶荷的茶葉撥入壺中。
溫潤泡:注水入壺到滿為至,蓋上壺蓋後立將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為茶葉吸收水份並可洗去茶的不潔之嫌。)
溫杯燙盞:將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溫度,有利於更好的泡製茶葉。
第一泡:將適溫的熱水沖入壺中,注意時間以所泡茶葉的品質而定。
干壺:執起茶壺,先將壺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壺底的水滴。
倒茶:將茶湯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將公道杯的茶湯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洗壺、去渣:先將壺中的殘茶取出,再沖八水將剩餘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將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備再用。
(五):詔安泡法
詔安式泡法:
1.特色:用於沖泡陳茶,在紙巾上分出茶形,以及洗杯的講究。
2.沖泡步驟:
備具:首先將布巾折疊整齊,放在泡者習慣位置,茶盤放在壺的正前方。
整茶形:因泡茶所用的者是陳年茶,碎渣較多,所以要整形,將茶置於紙方巾上,摺合輕抖,粗細自然分開。整理完茶形,將茶葉置放桌上,請客人鑒賞。
燙壺:燙壺時,蓋斜置壺口,連壺蓋一起燙。
置茶:燙壺用的水倒掉後,蓋放在杯上,等到壺身水氣一干即可置茶,將細末倒在低處,粗形倒近流口,避免阻塞。
沖水:泡沫滿溢壺口為止。
洗杯:詔安式所用茶杯為蛋殼杯,極薄極輕,洗杯時將杯排放小盤中央,每杯注水約三分之一,洗杯時雙手迅速將前面兩杯水倒人後兩杯,中指托杯底,拇指撥動,食指控制平衡,在杯上洗杯,動作必須俐落靈巧、運用自如,泡茶的功夫高低從洗杯動作就可斷定。
詔安式以洗杯來記量茶湯濃度,第一泡以雙手洗一遍,第二泡以雙手洗一來回,第三泡則以單手洗一循環,主人喝的留在最後,水溢杯後,用中指擦掉一小部份水,食指、拇指捏拿倒掉。
倒茶:持別注意要輕斟慢倒,不緩不急,以巡戈式倒法,第一杯留給自己,因為含渣機會可能比較大,茶流成滴即應停止。以三巡為止,焙火較重的茶,三巡後,香味盡去,皆不取。
清潔茶具:以備後用
===================================
泡茶三要

人人都會喝茶,但沖泡未必得法。茶葉種類繁多,水質也各有差異,沖泡技術不同,泡出的茶湯當然就會有不同的效果。要想泡好茶,既要根據實際需要了解各類茶葉、各種水質的特性,掌握好泡茶用水與器具,更要講究有序而優雅的沖泡方法與動作。
泡茶,首先得選茶和鑒茶,只有正確鑒茶,方能決定沖泡的方法。茶的種類很多,可以根據採摘時間的先後分為春茶、夏茶、秋茶,也可以按種植的地理位置不同分為高山茶和平地茶,還可以根據茶色(加工方法不同)將差分為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綠茶具有綠葉清湯的品質特徵。嫩度好的新茶,色澤綠潤,芽峰顯露,湯色明亮。其代表品種有「龍井」、「碧螺春」、「珠茶」等。
紅茶為紅葉紅湯,這是經過發酵形成的品質特徵。干茶色澤烏潤,滋味醇和甘濃,湯色紅亮鮮明。紅茶有「工夫紅茶」、「紅碎茶」和「小種紅茶」型,品牌以「祁紅」、「寧紅」和「滇紅」最有代表性。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色澤青褐如鐵,故又名青茶。典型的烏龍茶的葉體中間呈綠色,邊緣呈紅色,素有「綠葉紅鑲邊」的美稱。其湯色清澈金黃,有天然花香,滋味濃醇鮮爽。以「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等最具代表性。
白茶由芽葉上面白色茸毛較多的茶葉製成。白茶滿身白毫,形態自然,湯色黃亮明凈,滋味鮮醇。代表品種有「毫銀針」、「壽眉」、「白牡丹」等。
黃茶黃葉黃湯,香氣清銳,滋味醇厚。其芽葉茸毛披身,金黃明亮,湯色杏黃明澈。代表品種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大黃茶」等。
黑茶葉色油黑凝重,湯色澄黃,葉底黃褐,香味醇厚。黑茶製成緊壓茶後主要供邊區少數民族飲用。
除以上六大類以外,還有再加工茶,即在以上六大類茶的基礎上經再次加工製成的茶葉品種,如花茶、緊壓茶、速溶茶等。花茶是以綠茶中的烘青茶、紅茶等做主要原料,用茶葉和花拼和窨制,使茶葉吸收花香而得花茶之名,如「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珠蘭花茶」、「玫瑰紅茶」等。緊壓茶以黑茶、紅茶為原料,並經蒸壓工序做成一定形狀,如「青磚」、「康磚」、「六堡茶」、「沱茶」、「米磚」等。
其次是水質。水之於茶,猶如水之於魚一樣,「魚得水活躍,茶得水更有其香、有其色、有其味」,所以自古以來,茶人對水津津樂道,愛水入迷。明人許次紓《茶疏》中就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論茶也。」
茶人獨重水,因為水是茶的載體,飲茶時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念的回味,都要通過水來實現。水質欠佳,茶葉中的各種營養成分會受到污染,以致聞不到茶的清香,嘗不到茶的甘醇,看不到茶的晶瑩。
擇水先擇源,水有泉水、溪水、江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之分,但只有符合「源、活、甘、清、輕」五個標準的水才算得上是好水。所謂的「源」是指水出自何處,「活」是指有源頭而常流動的水,「甘」是指水略有甘味,「清」是指水質潔凈透澈,「輕」是指分量輕。所以水源中以泉水為佳,因為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疊的山巒,污染少,山上植被茂盛,從山岩斷層涓涓細流匯集而成的泉水富含各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過砂石過濾,清澈晶瑩,茶的色、香、味可以得到最大的發揮。古人陸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用水主張,當代科學試驗也證明泉水第一,深井水第二,蒸餾水第三,經人工凈化的湖水和江河水,即平常使用的自來水最差。但是慎用水者提出,泉水雖有「泉從石出,清宜冽」之說,但泉水在地層里的滲透過程中融入了較多的礦物質,它的含鹽量和硬度等就有較大差異,如滲有硫磺的礦泉水就不能飲用,所以只有含有二氧化碳和氧的泉水才最適宜煮茶啊。清代乾隆皇帝游歷南北名山大川之後,按水的比重定京西玉泉為「天下第一泉」。玉泉山水不僅水質好,還因為當時京師多苦水,宮廷用水每年取自玉泉,加之玉泉山景色幽靜佳麗,泉水從高處噴出,瓊漿倒傾,如老龍噴涉,碧水清澄如玉,故有此殊榮。看來好水除了要品質高外,還與茶人的審美情趣有很大的關系。「天下第一泉」的美名,歷代都有爭執,有揚子江

⑵ 喝茶的好壞之處空腹喝茶會怎麼樣 多喝茶的好壞處 喝茶最佳時間 怎樣泡出好茶泡茶有什麼規則和步驟

飲茶的好處很多,概括起來有14條: (1)茶能使人精神振奮,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 (2)茶能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並有維持心臟、血管、胃腸等正常機能的作用。 (3)飲茶對預防齲齒有很大好處。據英國的一次調查表明,兒童經常飲茶齲齒可減少60%。 (4)茶葉含有不少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5)茶葉有抑制惡性腫瘤的作用,飲茶能明顯地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6)飲茶能抑制細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壽。茶葉的抗老化作用是維生素E 的18倍以上。 (7)飲茶有延緩和防止血管內膜脂質斑塊形成,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和腦血栓。 (8)飲茶能興奮中樞神經,增強運動能力。 (9)飲茶有良好的減肥和美容效果,特別是烏龍茶對此效果尤為明顯。 (10)飲茶可以預防老年性白內障。 (11)茶葉所含鞣酸能殺滅多種細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發生的腸炎、痢疾等。 (12)飲茶能保護人的造血機能。茶葉中含有防輻射物質,邊看電視邊喝茶,能減少電視輻射的危害,並能保護視力。 (13)飲茶能維持血液的正常酸鹼平衡。茶葉含咖啡鹼、茶鹼、可可鹼、黃嘌呤等生物鹼物質,是一種優良的鹼性飲料。茶水能在提內迅速被吸收和氧化,產生濃度較高的鹼性代謝產物,從而能及時中和血液中的酸性代謝產物。 (14)防暑降溫。飲熱茶9分鍾後,皮膚溫度下降1-2攝氏度,使人感到涼爽和乾燥,而飲冷飲後皮膚溫度下降不明顯。 空腹不宜飲茶,空腹喝茶還會使消化液被沖淡,影響消化。同時,空腹時,茶里的一些物質容易被過量吸收,比如咖啡鹼和氟。咖啡鹼會使人出現心慌、頭昏、手腳無力、心神恍惚等症狀,醫學上稱之為茶醉。一旦發生茶醉現象,可以吃一塊糖或喝一杯糖水。氟如果在體內蓄積過多,則可能引發腸道疾病,影響腎功能。 患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老年人,更不宜清晨空腹飲綠茶,因為茶葉中的鞣酸會刺激胃腸黏膜,導致病情加重,還可能引起消化不良或便秘。 喝茶的最佳時間在飯後一小時左右。 茶的沖泡關繫到:一、泡茶用水;二、器皿;三、泡茶三要素。 喝茶人人都會,但要沖泡得好喝,茶葉沖泡大有學問,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或技術不一,泡出來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要泡好一壺茶或一杯茶,要講究實用性、科學性及藝術性。 (1)所謂」實用性」;就是依實際需求而言﹐可以是沖泡一杯」大碗茶」也可是沖泡一壺高貴的名茶。 (2)科學性;就是瞭解各類茶葉的特性,以科學沖泡方式,使茶葉的品質能充分的表現出來。 (3)藝術性;選擇合適的器皿以及優美的沖泡程序。 一、泡茶用水 水質的好壞能直接影響茶湯之色、香、味,尤其對茶湯滋味影響更大。古人十分注重泡茶用水之選擇。 (1)水要甘而潔; (2)活而清鮮

⑶ 景市第四晝瓷社出產的梅花圖案茶壺值多少錢

相同與不相同的字畫在不同的人眼裡價格都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誰的書畫回都有好差,都有值錢答與不值錢的,有貴的和相對便宜一點的,所以不能籠統用平方尺來論,只能說某一張是多少錢一平方尺。潤格也沒有什麼准頭,只是一種參考,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判斷和對他的書畫的了解,以及當時的市場的炒作情況而定。一幅字畫,在不同地點、不同時刻、不同的拍賣人手裡,價格都會不一樣。所以是很難判斷的,更不是絕對的一個價格;再說任何個人的評價都只是片面的、個人的觀點。有特色的、名人的,有特別喜歡的人想要,這些都可能使得價格更高。但是如果只是因為某個人現在有職務,才使得書畫價格高,那麼等他退了,價格很快會降下來,甚至不值錢。其他任何藝術品均如此。只要是還好,都有收藏價值。這里特別提出的是——潤格是不靠譜的一種參考,主要還是看市場,還有自己對作品的了解,就像我上面說的。不好意思,只能說這么多,主意還是要自己拿,別人說的都只能作為參考。一己之見,說得不對請原諒

⑷ 我有一個壺,壺底沒有落款,壺底有一個梅花進水口,從壺底灌水,從虎口型的壺嘴出水,沒有壺蓋,就是說壺

這壺內部應該是雙層的,像魔術壺

⑸ 我有一瓷壺,壺蓋上寫有「八大山人」瓶身為梅花 底有「年恆發作」字樣圖章,請問有多大價值

上圖片或是鏈接!

⑹ 求跟茶有關的古詩,古文,需要表達品茶的樂趣或深意的詩句~

一 詩
1盧仝,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射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嘗,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面。碧雲般的熱氣裊裊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乾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後,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後,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著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彷彿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詩人把茶餅比喻為月,於是後代詩作反復摹擬其意。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特別是「唯有兩 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梅堯臣「亦欲清風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盧仝的號玉川子,也因而為人們津津樂道。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同時對帝王們憑借顯赫權勢為所欲為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既把貢茶採制的季節(在百花開放之前採摘)烘托顯示出來,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2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美五言排律。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卧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閑思異果平。
松黃干旋泛,雲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陽人,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棲衡岳東林,自號衡岳沙門。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前二聯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後十聯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採摘、入貢、功效、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外,每聯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極顯語言的優美整飭。

3唐朝詩人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是一道饒有趣味的詩,在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曲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後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痴絕翁》);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關於採茶的,我們來看唐朝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節選):
山僧後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暮春時節的清晨,那時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在山寺後的綠茶叢中採摘形如鷹嘴的嫩芽,讓人感受到的是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和風雅發生。

煮茶、煎茶需要潔凈的茶具,
5「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唐·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唐·徐夤《茶盞》);
講究用輕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鶚在《茶》中就曾寫道:7「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後(分乳即泡茶),寒夜客來時」;更需水沸適度:
8「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過程是別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蘇軾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畫情景細致入微,又兼傳神寫意,頗有獨到處: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凄冷的夜晚,詩人獨自到江邊汲水,江畔寂寥無人,正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象。踩在釣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隨入;小杓分江,江水入瓶……歸到家中,生爐煎茶。看那水沸如雪乳,蟹目生、魚眼起;聽那煮茶聲,嗖嗖如松風帶雨鳴,未飲便先心神俱盪,孤窗外,偶爾傳來長長短短的更聲。這樣的一個夜,真是「禪心夜更閑,煎茶留靜者」。宋朝楊萬里亦給了此詩以高度評價:「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詩人以我觀物,雖為我之境,然情景交融,可謂言有盡而禪意無窮。

10烘豆茶,更是待客的上品。
有古詩《烘豆》為證:「乍收豆莢已齊檐,薰豆初添火一杯。生怕點茶滋味淡,不妨稍下水晶鹽。」

11"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一聯古詩千古流傳。九州華夏,大凡品茗者,對此聯無不知曉。聯中所指的蒙山,即為蜀中三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的蒙頂山,名山縣也因此而得名。又有古詩雲,12『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

13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序略)
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楚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觸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詩天。
此詩是一首詠茶名作,字里行間無不贊美飲茶之妙,為歷代詠茶者贊賞不已。
公元752年,李白與侄兒中孚禪師在金陵(今南京)棲霞寺不期而遇,中孚禪師以仙人掌茶相贈並要李白以詩作答,遂有此作。
它生動描寫了仙人掌茶的獨特之處。前四句寫景,得天獨厚,以襯序文,後入句寫茶,生於石中,玉泉長流「根柯灑芳澤,采服潤肌骨」好的生長環境培養了上乘的品質。最後八句寫情,以抒其懷。
詩仙李白自號「酒中仙」,他的詩作中詠酒詩佔一半多,頌茶的詩只有一首,而這首詩贊頌的正是峽州茶。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有一位遠在三峽地區玉泉寺為僧的族侄李英(法名中孚),將玉泉寺出產的「仙人掌」茶帶到金陵(南京)棲霞寺給他品嘗,李白飲後詩興勃發,揮毫寫下了《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並附詩序:「……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返童振枯,扶人壽也。余游金陵,見宗僧中孚示余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掌,號為仙人掌茶。」中字禪師僅給李白送去數十片,可見當時玉泉仙人掌茶之稀貴;李白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於茶亦可謂見多識廣,唯獨對玉泉仙人掌茶如此青睞,足以證明三峽地區出產茶葉品質之魅力。

14白居易的《琴茶》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 不讀書來老更閑。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
15皎然的《訪陸處士羽》
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17著名詩人鄭谷游歷三峽時,曾親自品嘗了峽茶,並即興寫了《峽中嘗茶》一詩:「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前嘗,吳僧漫說鴉山好,菊里休誇烏嘴香,入座半瓶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18北宋范仲淹作《鬥茶歌》描繪了茶文化在當時的盛行。

19清鄭燮的詩句:「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

20茶聖陸羽和他的朋友耿湋歡聚時所作的《連日多暇贈陸三山人》詩:
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 (湋)
喜是樊闌者,慚非負鼎賢。 (羽)
禁門聞曙漏,顧渚入晨煙。 (湋)
拜井孤城裡,攜籠萬壑前。 (羽)
聞喧悲異趣,語默取同年。 (湋)
歷落驚相偶,衰贏猥見憐。 (羽)
詩書聞講誦,文雅樓蘭荃。 (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綠箋。 (羽)
黑池流研水,徑石澀苔錢。 (湋)
何事重香案,無端狎釣船。 (羽)
野中求逸禮,江上訪遺編。 (湋)
莫發搜歌意,予心或不然。 (羽)

21午後昏然人慾眠, (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 (祝枝山)
茶餘或可添詩興, (文徵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 (周文賓)

22唐代的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在浙江湖州刺史任上時,曾邀請友人月夜啜茶,與陸士修等人即興作《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 (陸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 (張 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 (李 崿)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 (崔 萬)
流華凈肌骨,疏淪滌心原。 (顏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 (葉 晝)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 (陸士修)

23蘇軾的茶迴文詩有《記夢二首》。詩前有短序:
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茶團,使美人歌以飲。余夢中寫作迴文詩,覺而記其一句雲:「亂點余花吐碧衫。」意用飛燕吐花事也。乃續之為二絕句。
序中清楚地記載了一個大雪始晴後的一個夢境。在夢中人們以潔白的雪水烹煮小團茶,並有美麗的女子唱著動人的歌,蘇軾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細細地品茶。夢中寫下了迴文詩。夢醒之後蒙矓間只記得起其中的一句,於是續寫了兩首絕句:

其一: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培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

這是兩首通體迴文詩。又可倒讀出下面兩首,極為別致。
其一:
岩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雲水咽歌。
衫碧吐花余點亂,纖纖捧碗五顏鴕。
其二:
窗晴斗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
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

24清代的黃伯權(清本著名詩人黃遵憲之侄)還創作過一首《茶壺迴文詩》,其詩如下:

落雪飛芳樹,幽紅雨淡霞。
薄月迷香霧,流風舞艷花。

其詩又可回讀為:
花艷舞風流,霧香迷月薄。
霞淡雨紅幽,樹芳飛雪落。

25此外,清代詩人陳瓊仙曾以秋天的景物為名創作27首迴文詩,總標題名為《秋宵吟》,其中《秋月》一首,算是首茶詩,它寫詩人於月下泛舟,樹木與山巒在模糊的月光下移動著,詩人品茗彈琴,在竹聲中詩興頗濃。詩雲:
輕舟一泛晚霞殘,潔漢銀蟾玉吐寒。
楹倚靜蔭移沼樹,閣涵虛白失霜巒。
清琴瀹茗和心洗,韻竹敲詩入夢刊。
驚鵲繞枝風葉墜,聲飄桂冷露浸浸。

其詩可回讀為:
浸浸露冷桂飄聲,墜葉風枝繞鵲驚。
刊夢入詩敲竹韻,洗心和茗瀹琴清。
巒霜失白虛涵閣,樹沼移蔭靜倚楹。
寒吐玉蟾銀漢潔,殘霞晚泛一舟輕。

26在迴文茶詩中,最有名的要數清代張奕光的《梅》:
香暗繞窗紗,半簾疏影遮。
霜枝一挺干,玉樹幾開花。
傍水籠煙薄,隙牆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其詩倒讀為:
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斜月穿牆隙,薄煙籠水傍。
花開幾樹玉,干挺一枝霜。
遮影疏簾半,紗窗繞暗香。

由於迴文詩的用韻、形式要求苛刻,所以歷代留傳下來的絕大多數迴文茶詩詩意不夠新鮮、完整,有的甚至莫名其妙,辭意混亂,成為一種無聊的文字游戲。
[批註] 玉連環
迴文詩的一種,由八字首尾連成環形,每四字一句,或左或右,以任何一字為起端,皆可成文。

竹枝詞
竹枝詞是原唐代巴蜀一帶的民歌,自劉禹錫仿作後,成為文士競相慣用的文學形式。
竹枝詞專以泛詠地方風土為分,其中有不少是反映茶鄉、茶市、茶俗的。如以下幾首:
27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

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
背上兒眠上山去,採桑已閑當採茶。

28元人馬祖常的一首竹枝詞:

紅藍染裙似榴花,盤蔬飣餖芍葯芽。
太官湯羊厭肥膩,玉甌初進江南茶。

29明 王稚登一首,專詠西湖龍井:
山田香土赤如沙,上種梅花下種茶。
茶綠采芽不採葉,梅花論子不論花。

30清康友祥一首專詠茶器:

州西陶老制茶壚,赤日行天雨傘舒。
一至官場人送禮,陶壚名已傳江湖。

31清佚名作《上海洋場竹枝詞》詠高大雅緻的上海麗水台茶樓:

台名麗水上三層,龍井珠蘭香味騰。
楚館秦樓環四面,王孫不壓曲欄憑。

32清周順侗《篿川竹枝詞》描寫了當時西鄉茶戶的生活:
三月春風長嫩芽,村莊少婦解當家。
殘燈未掩黃粱熟,枕畔呼郎起採茶。
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
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制白芙蓉。
六水三山卻少田,生涯強半在西川。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煎茶
【唐】成彥雄
岳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
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雲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台白頸鴉。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從弟舍人惠茶
【唐】劉兼
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
龜背起紋輕炙處,雲頭翻液乍烹時。
老丞倦悶偏宜矣,舊客過從別有之。
珍重宗親相寄惠,水亭山閣自攜持。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大雲寺茶詩
【唐】呂岩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
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
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雜詠·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詩
【唐】鄭愚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

峽中嘗茶
【唐】鄭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夏日閑居
【唐】張籍
多病逢迎少,閑居又一年。
葯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後天。
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

題山居
【唐】曹鄴
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閑無夢夜窗虛。
只應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魚。

郊居即事
【唐】賈島
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
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雨後逢行鷺,更深聽遠蛙。
自然還往裡,多是愛煙霞。

即目
【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麵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即事
【唐】白居易
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
室香羅葯氣,籠暖焙茶煙。
鶴啄新晴地,雞棲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訪友人不遇
【唐】李咸用
出門無至友,動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
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維
儂家真個去,公定隨儂否。
著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
松龕藏葯裹,石唇安茶臼。
氣味當共知,那能不攜手。

酬樂天閑卧見寄
【唐】劉禹錫
散誕向陽眠,將閑敵地仙。
詩情茶助爽,葯力酒能宣。
風碎竹間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隱,緣欠買山錢。

自述
【唐】元稹
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
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裡過茶湯。

雪中偶題
【唐】鄭谷
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
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二 詞
從宋代起,詩人把茶寫入詞中,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以1黃庭堅最為有名,如《品令》: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零。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二分酒病。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下快活自省。
2《滿庭芳》:
北苑春風,方圭圓壁,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3《看花四》:
夜永蘭堂醺飲,半倚頹玉,爛熳墜鈿墮履,是醉時風景。花暗觸殘,歡意未闌,舞燕歌珠成斷續,催茗飲,旋煮寒泉,露井瓶竇響飛瀑。纖指緩,連環動觸。漸泛起,滿甌銀粟,香引春風在手,似粵嶺閩溪,初采盈掬。暗想當時,探春連雲尋篁竹。怎歸得,鬢將老,付與杯中綠。
4另外,蘇軾有一首《行香子》:
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斗贏一水,功放千鍾,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

三 元 曲
元曲中有相當部份是與茶有關的,如李德載《喜春來,贈茶肆》小令十首,下面節錄其中的三首:
(一) 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勝維揚。非是謊,下馬試未嘗。
(七) 兔毫盞內新嘗罷,留得余香滿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風韻煞,到底屬陶家。
(十) 金芽嫩采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聞無。君聽取,聲價徹皇都。

四 茶的散文、小品文、書信,著名的有
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劉禹錫《代武中丞謝新茶表》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
蘇東坡《葉嘉傳》
唐庚《鬥茶記》
張岱《閩老子茶》
張岱《陽和泉》
張潮《中冷泉記》。南京揚子江金山寺的中冷泉歷來有「天下第一泉」之稱。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張潮生動地描寫了自古到金山寺吸中冷的僧侶、道士胸中皆帶仙氣。金山寺上有一口中冷泉井,有瓦亭覆蓋,盤龍石欄,寺僧紛紛汲水,為當時來到燒香拜神的幾萬香客備茶。那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冷泉。一位道士帶領張潮攀登嶙嶙的亂石,到山頂看見一面石壁,颳去青苔,露出幾行字,說真正的中冷泉,在郭璞墓間,必須在子午兩個時辰,用特製的銅瓶,用長索拴住,放下郭璞墓間的石窟中汲取。張潮跟隨道人答乘夜行船,兩天後到了閏州。午夜,小舟直奔郭璞墓,在江心石堆中,有一個黑洞洞的石窟,道人大喊「這就是中冷窟!」

⑺ 不同茶的沖泡方法

茶葉的沖泡,一般只要備具、備茶、備水,經沸水沖泡即可飲用。但要把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發揮出來,沖泡得好,也不是易事,要根據茶的不同特性,應用不同的沖泡技藝和方法才能達到。

綠茶的沖泡

細嫩綠茶的沖泡,要求茶具(茶杯或茶碗)潔凈,通常用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壺)、瓷杯或茶碗沖泡。杯、碗內瓷質潔白,便於襯托碧綠的茶湯和茶葉。泡茶的水質要好。通常選用潔凈的優質礦泉水,也可用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水的酸鹼度為中性或微酸性,切勿用鹼性水,以免茶湯深暗。煮水初沸即可,這樣泡出的茶水鮮爽度較好。沏茶的水溫,要求在80℃左右最為適宜,因為優質綠茶的葉綠素在過高的溫度下易被破壞變黃,同時茶葉中的茶多酚類物質也會在高溫下氧化使茶湯很快變黃,很多芳香物質在高溫下也很快揮發散失,使茶湯失去香味。茶與水的比例要恰當,通常茶與水之比為1:50~1:60(即1克茶葉用水50毫升~60毫升)為宜,這樣沖泡出來的茶湯濃淡適中,口感鮮醇。沖泡的手法很有講究,要求手持水壺往茶杯中注水,採用「鳳凰三點頭」的手勢,使注入的熱水沖動茶葉,上下浮動,茶汁也易泡出。另外,在沖泡時常先注入少量熱水,使茶葉浸潤一下,稍後再注水至離杯沿1厘米~2厘米處即可。若待客,可將泡好茶的茶杯或茶碗,放入茶盤中,捧至客人面前,以手示意,請客人品飲。

紅茶的沖泡

紅茶的飲用方法,歸納起來大體分為清飲法和調飲法兩類。清飲法,就是將茶葉放人茶壺中,加沸水沖泡,然後注入茶杯中細品慢飲。好的工夫條紅茶一般可沖泡2次~3次,而紅碎茶只能沖泡1次~2次。調飲法,是將茶葉放入茶壺,加沸水沖泡後,倒出茶湯在茶杯中再加奶或糖、檸檬汁、蜂蜜、香擯酒等,根據個人愛好,任意選擇調配,風味各異。調飲法用的紅茶,多數用紅碎茶制的袋泡茶,茶汁浸出速度快,濃度大,也易去茶渣。一般來說,品飲紅茶,選用茶具也很重要,以選用咖啡茶具較為適宜。近年來在市面上流行一種台式泡沫紅茶,其製法是紅茶經沖泡後將茶湯倒人調酒器中,加上蜂蜜等配料,然後上下、左右搖動幾十下,再倒人透明玻璃杯中品飲。由於茶湯含有皂素,形成泡沫,在透明杯中層次分明,十分美觀,品飲泡沫茶,別有情趣,特別是青年人更為喜愛。泡沫紅茶始於台灣,近期傳入大陸。

烏龍茶的沖泡

烏龍茶的品飲特點是重品香,不重品形,先聞其香後嘗其味,因此十分講究沖泡方法。從茶葉的用量、泡茶的水溫、泡茶的時間,到泡飲次數和斟茶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
(1)茶葉的用量
沖泡烏龍茶,茶葉的用量比名優茶和大宗花茶、紅茶、綠茶要多,以裝滿紫砂壺容積的1/2為宜,約重10克。
(2)泡茶水溫
烏龍茶採摘的原料是成熟的茶枝新梢,對水溫要求與細嫩的名優茶有所不同。要求水沸立即沖泡,水溫為100度。水溫高,茶汁浸出率高,茶味濃、香氣高,更能品飲出烏龍茶特有的韻味。
(3)沖泡的時間和次數
烏龍茶較耐泡,一般泡飲5次~6次,仍然余香猶存。泡的時間要由短到長,第一次沖泡,時間短些,約2分鍾,隨沖泡次數增加,泡的時間相對延長。使每次茶湯濃度基本一致,便於品飲欣賞。
(4)、沖泡和斟飲
沖泡烏龍茶有專門的茶具。廣東、福建人喜愛用「烹茶四寶」------潮汕烘爐、玉書、孟臣罐、若深甌、潮汕烘爐是燒開水用的炭火爐;玉書為燒開水的水壺,一般是扁形的薄瓷壺,約能容水2O克 ;孟臣罐為紫砂壺;若深甌是微型精製的白色小瓷杯。沖泡前先用開水將茶具(茶壺、茶杯、茶盤)淋洗一遍,以保持茶具潔凈,又利於提高茶具本身的溫度。當壺中置茶以後,沸水沿壺內壁緩緩沖入,在水漫過茶葉時,便立即將水倒出,稱之為「洗茶」,洗去茶葉中的浮塵和泡沫,便於品其真味。洗茶後即第二次沖入沸水,水量以溢出壺蓋沿為宜,蓋上壺蓋。沖水的方法應由高到低,且在整個泡飲過程中需經常用沸水淋洗壺身,以保持壺內水溫,充分泡出茶葉的香味。
斟茶方法也與泡茶一樣講究,傳統的方法是用拇、食、中指夾著壺的把手。斟茶時應低行,以防失香散味。茶湯按順序注入幾個小茶杯內,注量不宜過滿,以每杯容積的1/2為宜,逐漸加至八成滿,使每杯茶湯香味均勻。

花茶的沖泡
花茶是融花香、茶味於一體的茶類,花茶的品飲雖重於香氣,但高檔毛峰花茶其形狀仍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品飲高檔名優花茶,通常選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茶葉用量與水之比為1:50(即1克茶葉用水50毫升)。宜用85℃左右的沸水沖泡,時間3分鍾~5分鍾。沖泡次數以2次~3次為宜。可透過玻璃杯欣賞茶胚精美別致的造型,如沖泡的是特級茉莉毛峰花茶,可欣賞到毛峰芽葉在杯中徐徐展開,朵朵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的景象,別有情趣。泡好後,先揭蓋聞香,鮮靈濃純,撲鼻而來。再嘗其味,花香茶味,令人精神振奮。中、低檔花茶,主要是聞香嘗味,一般選用潔凈的白瓷杯或白瓷茶壺沖泡,水溫要求100℃,沖泡5分鍾後即可斟飲。北方居家品飲花茶,常採用茶壺共泡分飲法,具有方便、衛生的特點,家人老小團聚,泡上一壺茶,一邊品飲,一邊拉家常,會給家庭增添溫馨氣氛。四川人品飲花茶,很有地方特色,常用一套三件頭茶具(茶碗、茶托、茶蓋)泡茶,邊飲品,邊擺「龍門陣」,悠然自得。

緊壓茶的沖泡
緊壓茶沖泡至今仍沿用古老的傳統方法。我國生產的緊壓茶大多為磚茶,較為堅實,加之原料較粗老,所以用開水沖泡難以浸出條計。飲用時必須先將磚茶搗碎,在鐵鍋或鋁壺中烹煮,而且有時在烹煮過程中,還要不斷攪拌,以使茶汁充分浸出。飲用緊壓茶的,多半是西藏、內蒙、新疆等地的兄弟民族,那裡多屬高原地區,氣壓低、水不到100℃就沸騰,如果用沖泡法沖泡磚茶,茶汁便不易浸出,所以緊壓茶需用烹煮法才能飲用。由於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風俗不同,緊壓茶的調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從各地區少數民族飲茶習俗可以看出,緊壓茶的調制方法與眾多其他茶的沖泡法至少有三點不同:一是飲用時先要將緊壓茶打碎;二是不宜沖泡,要用烹煮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三是烹煮時,大多加上佐料,採用調飲方式飲茶。

煮茶法

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其過程陸羽在《茶經》中已詳加介紹。大體說,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涌,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點茶法

此法即宋代鬥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一體。於是發明一種工具,稱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銀、鐵制,大部分用竹製,文人美其名曰「攪茶公子」。水沖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拚命用力打擊,這時水乳交融,浙起沫餑,潘潘然如堆雲積雪。茶的優劣,以餑沫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自然稱為「咬盞」。

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乾果,直接以熟水點泡,飲茶食果。茶人自製茶,自采果,別具佳趣。

點花茶法

為明代朱權等所創。將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數枚直接與末茶同置碗中,熱茶水氣蒸騰,使茶湯催花綻放,既觀花開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時享用,美不勝收。

泡茶法

此法時清以至現代,為民間廣泛使用,自然為人熟知。不過,中國各地泡茶之法高精亦大有區別。由於現代茶的品種五彩繽紛,紅茶、綠茶、花茶,沖泡方法皆不盡相同。大體說,以發茶味,顯其色,不失其香為要旨。濃淡亦隨各地所好。近年來賓館多用袋裝泡茶,發味快,而又避免渣葉入口,也是一種創造。飲休既是精神活動,也是物質活動。所以茶藝亦不可墨守成規,以為只有繁器古法為美。但無論如何變,總要不失茶的要義,即健康、友信、美韻。因此,只要在健康思想的指導下,作些改進是應該的。當代生活節律不斷變化,飲茶之法也該越變越合理。法簡易行,但過簡通俗讀物是韻味佳趣。古法不易大眾化,但對現代工業社會過於緊張的生活,卻是種很好的調節。所以,發掘古代茶藝,使再現異彩,也是極重要的工作。據說福州茶藝館已恢復鬥茶法,使沫餑、重華再觀,實在是一雅舉。談飲法,不僅講如何烹制茶湯,還要講如何「分茶」。唐代以釜煮茶湯,湯熟後以瓢分茶,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分時沫餑要均。宋代用點茶法,可以一碗一碗的點;也可以用大湯缽,大茶筅,一次點就,然後分茶,分茶准則同於唐代。明清以後,直接沖泡為多,壺成為得要茶肯。自泡自吃的小壺固然不光,但更我的是起碼能斟四、五碗的茶壺。所以,這種壺叫作「茶娘式」,而茶杯又稱「茶子。五杯至十幾杯巡注幾周不停不撒,民間稱為「關公跑城」。技術稍差難以環注的也要巡杯,但需一點一提,也是幾次才均勻茶湯於各碗,引謂「韓信點兵」。

⑻ 文革時候白瓷梅花茶壺值多少錢

得從瓷器的產地、品質、繪畫的藝術性來綜合考量,如果是當時的官窯,會非常值錢,一般的器物,也不值錢。

⑼ 沒有落款純白色瓷器泡茶壺有刻著梅花是什麼時代的呢

民國

熱點內容
aj6情人節男款 發布:2025-05-26 04:35:16 瀏覽:285
綠植長得快的 發布:2025-05-26 04:35:14 瀏覽:787
花卉托架 發布:2025-05-26 04:07:23 瀏覽:372
大雨海棠vr 發布:2025-05-26 04:04:41 瀏覽:536
浮山櫻花園 發布:2025-05-26 04:04:03 瀏覽:589
櫻花吃國家 發布:2025-05-26 04:03:11 瀏覽:811
髻邊海棠紅 發布:2025-05-26 03:40:31 瀏覽:338
綠植財源滾滾 發布:2025-05-26 03:34:49 瀏覽:821
荷花進口版 發布:2025-05-26 03:25:26 瀏覽:589
玫瑰印記吊墜 發布:2025-05-26 02:57:04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