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櫻梅茶花 » 雨夜茶花

雨夜茶花

發布時間: 2021-03-02 02:01:58

㈠ 聽聽那冷雨解析

聽聽那冷雨解析

《聽聽那冷雨》是餘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茶花賦》之於楊朔一樣,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創作主張及藝術風格。
文章雖說通篇寫雨,寫愁,寫離怨,但決不惜那朦朦的愁雲蒙蒙的雨幕來晦澀自己的觀點,他勇敢地涉足以讓庸人卻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讓作品的社會意義、美感價值經歷洗禮和考驗。此文開篇,作者便將在凄風冷雨中產生的單調感順勢行延為對歷史與現實的喟嘆:「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們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這妙喻准確、簡賅、新鮮,下筆時全然不想著會開罪於何人,只是讓藝術把真情實感饋返給現實——它的母體。大凡真愛,便不必諱言,無須粉飾,且讀這一句吧:「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據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這聲音來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卻是「真言」!想當時,正統作家群中詩以「鶯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殺,愧殺!用藝術偽裝現實,藝術只能淪落。
餘光中正視現實的勇氣還表現在他不沉灑於歷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輕信來自官邸或酒肆的傳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夢的那片究竟在那裡呢?」「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還是香港的謠言里?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難怪他要寫冷雨,聽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絲能清醒頭腦,「淅淅瀝瀝」的雨聲能增聰聽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則沁心潤脾。冷雨,冷語,冷靜的肺腑之語。
行文中,作者決不忽略文字的美感價值。冷雨中誘出了祖宗的詩韻,君不見「渭城朝雨邑輕塵」、「清明時節雨紛紛」都以「變奏曲」形式流韻在字里行間。作者的「情絲」與雨絲始終交織著,在冷雨中憶起了初臨孤島時的「凄迷」,也憶起了初戀時的溫馨。他相信「商略黃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國方可盡享,也講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許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辭書中「雨」部字塊的繁壇,米家山水畫的雲情雨意,王禹冉為聽雨而造的竹樓以及現金雨城中千個萬傘的奇觀。雨連著台島與大陸,連著悠悠的歷史與難盡人意的現實。盡管為文的契機是感慨於海峽兩岸「參商太久」,但此文的審美對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來濯滌自己的愁緒,用雨來勃發讀者的情趣。至於載什麼「道」,完全沒必要讓藝術去屈就。真正的藝術,本身自有揚善祛惡,昭示美於光明的功能。關鍵是那藝術要真,不要偽,每個藝術品種都要遵從自身規律去反映現實。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當代生活節奏同步了。餘光中的散文創作實踐對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讀者對中國文字和現實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這評論有深刻的見解,也很公道,會引起作家與散文愛好者的思考。讀《聽聽那冷雨》還可以感受到餘光中對散文藝術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開拓散文「可讀性」的范圍。所謂「讀」,不僅染人以目,感人於心,還講求易誦之於口,悅之於耳。為此,他十分注意詞語的音韻美,化古求新,別具一格。疊字疊句的用法在他筆下出神入化了,讓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對李清照的詞風是偏愛的,「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則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這句話師承《聲聲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這句,「譬如憑空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淪淪,淅瀝淅瀝淅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疊字連綿,表態、動態、聲響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質感寫活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善用疊字,「詩化」散句,似乎也可稱作 「餘光中現象」,讀起來有醉人的韻味,那巧構的諧音辭格又毅出一連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個萬傘」一句,「山」、「傘」湘諧,借喻妥帖,寄寓著無盡的憂思與遺憾。桐城文人「因聲求氣」的觀點,在餘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證和發展。
有時,作者也排出個把長句,但不累贅,彷彿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還是讓短語、短句參差跳躍產生出珠落玉盤的效果,讀這句便知此說不謬:「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僅可誦簡直可唱了。人們得到了啟示:詩句要有節奏,散句也要有節奏;而這節奏千變萬幻,調度得當便是藝術。
同類語或近義詞的連用在文中也不乏見。「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一下子掃過萬千山水,大陸風情,如數家珍。再看這句;「大陸上的秋天,天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於今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一字之別,入木三分。
讀餘光中的散文,對於愛好古典文學的人來說,則常有會心,時而頜首;對於發蒙於新文學的青年來說,則知、美兼得,受益匪淺。當然,細心者也會發現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雜陳其間,另有意趣。這表明在對待「民族化」的問題上餘光中既堅持主腦又不偏頗自囿,至於文中大跳躍式的聯想和具有現代風格的「情影置換」更能證明這一點。

㈡ 奇跡暖暖雨夜怎麼搭配 奇跡暖暖雨夜高分搭配推薦

《奇跡暖暖》雨夜
發型:自由舞者(5485進·圖)>愛資哈爾公主(5158圖)
上裝:小記者版·衣(9774夢坊)
下裝:條紋背權帶裙(9774簽3)
外套:茶花紗緞·華麗(2143進·圖)>流霞緞(2139圖)>獨家新聞(2063夢坊)
襪子-襪套:月漣漪(3171兌/抽)
襪子-襪子:靈隱屐襪·華麗(2932進·公)
鞋子:白錦履(4286圖)>靈隱木屐·珍稀(4278進·公)
妝容:花鈿妝·蕊(901圖)>暖風溫煦(901定·圖)>佳期如夢(901圖)
螢光之靈:雙凰刀(2817織夢)>星雲圖鑒(2817織夢)>榮耀之傘(2792織夢)

㈢ 求各種名家散文(摘抄作業用)

(寫散文很不容易呢,希望能幫到你。
1)冰心《圖畫》
信步走下山門去,何曾想尋幽訪勝?
轉過山坳來,一片青草地,參天的樹影無際。樹後彎彎的石橋,橋後兩個俯蹲在殘照里的獅子。回過頭來,只一道的斷瓦頹垣,剝落的紅門,卻深深掩閉。原來是故家陵闕!何用來感慨興亡,且印下一幅圖畫。
半山裡,憑高下視,千百的燕子,繞著殿兒飛。城垛般的圍牆,白石的甬道,黃綠琉璃瓦的門樓,玲瓏剔透。樓前是山上的晚霞鮮紅,樓後是天邊的平原村樹,深藍濃紫。暮靄里,融合在一起。難道是玉宇瓊樓?難道是瑤宮貝闕?何用來搜索詩腸,且印下一幅圖畫。
低頭走著,—首詩的斷句,忽然浮上腦海來。「四月江南無矮樹,人家都在綠陰中。」何用苦憶是誰的著作,何用苦憶這詩的全文。只此已描畫盡了山下的人家!

(2)巴金 《海上日出 》
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時天還沒有大亮,周圍非常清靜,船上只有機器的響聲。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慢慢地在擴大它的范圍,加強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陽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不轉眼地望著那裡。

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真紅,卻沒有亮光。這個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後,終於沖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了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雲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時太陽走進了雲堆中,它的光線卻從雲里射下來,直射到水面上。這時候要分辨出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倒也不容易,因為我就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有時天邊有黑雲,而且雲片很厚,太陽出來,人眼還看不見。然而太陽在黑雲里放射的光芒,透過黑雲的重圍,替黑雲鑲了一道發光的金邊。後來太陽才慢慢地沖出重圍,出現在天空,甚至把黑雲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這時候發亮的不僅是太陽,雲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3)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筆債似的。杜甫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也一樣有,惜乎來去匆匆,每次都當面錯過了。

而今確實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淅淅瀝瀝,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裡。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們約好了清晨出發,人齊了,雨卻越下越大。等天晴嗎?想著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悶。盼到十一點半鍾,天色轉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帶動年輕人,挎起背包,興致勃勃,朝岱宗坊出發了。

是煙是霧,我們辨認不清,只見灰濛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實。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我們才過岱宗坊,震天的吼聲就把我們吸引到虎山水庫的大壩前面。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出,彷彿七幅閃光黃錦,直鋪下去,碰著嶙嶙的亂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脫線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這里叫作虯在灣:據說虯早已被呂洞賓渡上天了,可是望過去,跳擲翻騰,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們繞過虎山,站到壩橋上,一邊是平靜的湖水,迎著斜風細雨,懶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邊卻暗惡叱吒,似有千軍萬馬,躲在綺麗的黃錦底下。黃錦是方便的比喻,其實是一幅細紗,護著一幅沒有經緯的精緻圖案,透明的白紗輕輕壓著透明的米黃花紋。——也許只有織女才能織出這種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來了,我們拐進王母廟後的七真祠。這里供奉著七尊塑像,正面當中是呂洞賓,兩旁是他的朋友李鐵拐和何仙姑,東西兩側是他的四個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呂洞賓和他的兩位朋友倒也還罷了,站在龕里的兩個小童和柳樹精對面的老人,實在是少見的傳神之作。一般廟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誕,造型偶爾美的,又不像中國人,跟不上這位老人這樣逼真、親切。無名的雕塑家對年齡和面貌的差異有很深的認識,形象才會這樣栩栩如生。不是年輕人提醒我該走了,我還會欣賞下去。

(4)峻青《秋色賦》
時序剛剛過了秋分,就覺得突然增加了一些涼意。早晨到海邊去散步,彷彿覺得那蔚藍的大海,比前更加藍了一些;天,也比前更加高遠了一些。

回頭向古陌嶺上望去,哦,秋色更濃了。 多麼可愛的秋色啊! 我真不明白,為什麼歐陽修作《秋聲賦》時,把秋天描寫得那麼肅殺可怕,凄涼陰沉?在我看來,花木燦爛的春天固然可愛,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卻更加使人欣喜。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榮的景象。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燦爛絢麗的色彩。

你瞧,西面山窪里那一片柿樹,紅得是多麼好看。簡直像一片火似的,紅得耀眼。古今多少詩人畫家都稱道楓葉的顏色,然而,比起柿樹來,那楓葉卻不知要遜色多少呢。

還有蘋果,那馳名中外的紅香蕉蘋果,也是那麼紅,那麼鮮艷,那麼逗人喜愛;大金帥蘋果則金光閃閃,閃爍著一片黃橙橙的顏色;山楂樹上綴滿了一顆顆紅瑪瑙似的紅果;葡萄呢,就更加絢麗多彩,那種叫「水晶」的,長得長長的,綠綠的,晶瑩透明,真象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來似的;而那種叫做紅玫瑰的,則紫中帶亮,圓潤可愛,活象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我喜歡這絢麗燦爛的秋色,因為它表示著成熟、昌盛和繁榮,也意味著愉快、歡樂和富強。

啊,多麼使人心醉的絢麗燦爛的秋色,多麼令人興奮的欣欣向榮的景象啊! 在這里,我們根本看不到歐陽修所描寫的那種「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意蕭條,山川寂寥」的凄涼景色,更看不到那種「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的悲秋情緒。

看到的只是萬紫千紅的豐收景色和奮發蓬勃的繁榮氣象。因為在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徵,而是繁榮昌盛的標志。寫到這里,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歐陽修把秋天描寫得那麼肅殺悲傷,因為他寫的不只是時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 個時代,那個社會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我可以大膽地說,如果歐陽修生活在今天的話,那他的《秋聲賦》一定會是另外一種內容,另外一種色澤。

我愛秋天。

我愛我們這個時代的秋天。

(5)陽朔《茶花賦》
久在異國他鄉,有時難免要懷念祖國的。懷念極了,我也曾想:要能畫一幅畫兒,畫出祖國的面貌特色,時刻掛在眼前,有多好。我把這心思去跟一位擅長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畫。她說:「這可是個難題,畫什麼呢?畫點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說,顏色也難調。你就是調盡五顏六色,又怎麼畫得出祖國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擱下這樁心思。 今年二月,我從海外回來,一腳踏進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論季節,北方也許正是攪天風雪,水瘦山寒,雲南的春天卻腳步兒勤,來得快,到處早像摧生婆似的正在摧動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處數著西山華庭寺。不到寺門,遠遠就聞見一股細細的清香,直滲進人的心肺。這是梅花,有紅梅、白梅、綠梅,還有硃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白玉蘭花略微有點兒殘,嬌黃的迎春卻正當時,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來不知還要深多少倍。 究其實這還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請看那一樹,齊著華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綠的樹葉中間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樣紅艷,每朵花都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見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這句詩的妙處的。 想看茶花,正是好時候。我游過華庭寺,又冒著星星點點細雨遊了一次黑龍潭,這都是看茶花的名勝地方。原以為茶花一定很少見,不想在游歷當中,時時望見竹籬茅屋旁邊會閃出一枝猩紅的花來。聽朋友說:「這不算稀奇。要是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戶戶都養茶花。花期一到,各樣品種的花兒爭奇斗艷,那才美呢。」
我不覺對著茶花沉吟起來。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是誰白天黑夜,積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澆著花,像撫育自己兒女一樣撫育著花秧,終於培養出這樣絕色的好花?應該感謝那為我們美化生活的人。
普之仁就是這樣一位能工巧匠,我在翠湖邊上會到他。翠湖的茶花多,開得也好,紅彤彤的一大片,簡直就是那一段彩雲落到湖岸上。普之仁領我穿著茶花走,指點著告訴我這叫大瑪瑙,那叫雪獅子;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後來他攀著一棵茶樹的小干枝說:「這叫童子面,花期遲,剛打骨朵,開起來顏色深紅,倒是最好看的。」
我就問:「古語說:看花容易栽花難——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難吧?」
普之仁答道:「不很難,也不容易。茶花這東西有點特性,水壤氣候,事事都得細心。又怕風,又怕曬,最喜歡半陰半陽。頂討厭的是蟲子。有一種鑽心蟲,鑽進一條去,花就死了。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
我又問道:「一棵茶花活不長吧?」
普之仁說:「活的可長啦。華庭寺有棵松子鱗,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開花,能開一千多朵。」
我不覺噢了一聲:想不到華庭寺見的那棵茶花來歷這樣大。
普之仁誤會我的意思,趕緊說:「你不信么?大理地面還有一棵更老的呢,聽老人講,上千年了,開起花來,滿樹數不清數,都叫萬朵茶。樹乾子那樣粗,幾個人都摟不過來。」說著他伸出兩臂,做個摟抱的姿勢。
我熱切地望著他的手,那雙手滿是繭子,沾著新鮮的泥土。我又望著他的臉,他的眼角刻著很深的皺紋,不必多問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個曾經憂患的中年人。如果他離開你,走進人叢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尋到他——他就是這樣一個極其普通的勞動者。然而正是這樣的人,整月整年,勞心勞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著花木,美化我們的生活。美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正在這時,恰巧有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一個個仰著鮮紅的小臉,甜蜜蜜地笑著,唧唧喳喳叫個不休。
我說:「童子麵茶花開了。」
普之仁愣了愣,立時省悟過來,笑著說:「真的呢,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一個念頭忽然跳進我的腦子,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豈不正可以象徵著祖國的面貌?我把這個簡單的構思記下來,寄給遠在國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許她肯再斟酌一番,為我畫一幅畫兒吧。

(6)《落紅生命》
清風如水,明月如月,輕輕的淌落一地。
風中的花草,靜靜地搖擺。像弄舞的少女,婀娜多姿;像痴迷的少年,渺迷無知;像雨季邂逅的清純,歡喜若欣。
生命,在春天裡迷茫的展開,就像冬雪初融,甜蜜的哼著不成調的曲子,天真的歲月收藏著生命原始的美好;夏陽密布,就像冬眠過後的動物,面對全新的世界,捕捉著生活的氣息,嗅著生活的氣味,踏著輪回的舞步,悄悄的滿開追尋的步伐,展望著未知的未來,高唱對未來無限的遐想,起航了;金風吹做最後一片葉子,才知道葉的離開伴隨著太多的感觸,歡樂、痛苦、迷茫、徘徊、、太多的感受就像說書先生一樣的滔滔不絕;落雪的冬夜,那是生命的最後的呼吸,倚欄桿望落雪,感嘆著生命里的太多太多的遺憾,矣才知道生活給生命僅有的時間,所以期望再活五百年。
可悲乎?可喜乎?
已若只生命的短暫,何必望雪思青春。在那個年輕氣盛的夏季,懷揣夢想,揚帆起航,讓飽滿的精神代替一路的疲憊,讓堅強的笑聲偷換一路的淚水,讓夢想的步伐超過徘徊的步履。
已若知生命的短暫,何必在冬季的深夜無病呻吟。在那個蒼勁的季節,生命本應該不屈,就像汪洋的大海,應該去拚命撞擊彼岸,讓浪花盛開,讓濤聲更加震耳,讓鬼神為之震撼。
風中花草搖擺,卻不曾拔地而起,緊緊的抓住大地,抓住自己的根。留下自己的種,灑落天涯。
作為人的我們是否應該如此,留下一些東西給生活,讓生命不再空虛,讓後人再來評論。
路上花盛開,一路追隨生活的腳步,揚起生命的,以愛的名義起航。
看,遠方的燈塔為你而亮。

(7)《雨夜靜思》窗外是漆黑的一片,黑夜在幻覺中好像是涌動的水,潛伏在窗戶邊流動,被房間一片暈黃的燈光擋在狹窄悠長的窗外,而窗呢,即是擋住黑夜的牆,又是連接黑夜的甬道.輕輕地走到窗邊,什麼都望不見,所有的污濁,昏聵,垃圾,喧囂,都被埋葬在無邊的黑海里,又在靜謐中無聲地流動.更顯得黑夜的深邃和難測.而在靜謐的背後,又有多少個無眠的人,又有多少黑暗的事呢?

一陣呼嘯的風掃過,院中的荔枝樹在風中顫抖,清晰地聽見荔枝被掃落掉下的聲音,如果在白天,應該可以看見天空上變換莫測的雲,在風的席捲下大開大合,象左右

晃動的戰旗,整個天地就象廣袤而肅殺的戰場,那種緊張而迫切的氣氛讓人窒息.不久,雷響起來了,遠處一個,近處一個,從九天奔瀉而下,炸在地上,撞擊在無邊的黑夜裡,象遠遠賓士的鐵騎,又象連綿不斷的戰鼓,在天地間盤旋著,糾纏著.閃亮的利劍終於出鞘了,嗖地劃開天地,伴隨著鼓聲四處逞威,每一道閃電,都劃破沉沉的夜,照亮著幽幽的世界.風旗整肅後,戰車列陣好,利劍出鞘了,一場天地的鏖戰,一場寧靜與喧囂的鏖戰就開始了,雨是天降奇兵,落在腳邊,撞出銅錢大小的印,屋檐上劈劈啪啪的聲音越來越響,越來越激烈,讓人想起琵琶彈奏的<十里埋伏>,也讓人想起情思悠悠的巴山夜雨.雨珠在屋檐下跳動著,那無數跳盪著的雨珠又讓人想到是天上突降的珍珠,落在大地的漆盤里.更讓人想到是亂舞的精靈.雨的節奏加快了,原先的雨珠連接成線,從天上傾注下來,一落在地上就會聚成四處遊走的水蛇,窗外被雨編織了一道水簾,亮晶晶地懸掛在眼界,清涼的氣息與鏗鏘聲韻撲面而來,讓人感到莫名的清爽,我突然想到了自己以前的外號"美猴王",而次刻不正是置身於水簾洞中嗎?

風終於收住了陣腳,雷鼓也停歇了,偶爾有遠去的沉悶聲,利劍已經入鞘,雨點也輕了,剛剛那翻鏖戰也慢慢地平息了,消逝了.天空微露出一點亮光,整個視線也微微地明朗了起來,可以看見戰爭後的殘局的輪廓:水在地面四處游弋,會聚成一條小溪,默默地向水溝流去,漸漸不見身影,而被蹂躪的荔枝樹則奄奄地垂著頭,四面也清涼光鮮多了.月亮從雲層後爬出來,露出半張臉,清淡的光輝流瀉在天地間,讓人想起"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詩句,沒有音樂,我拿起笛,輕輕地吹著,久違的寧靜又湧上心來,而幽幽的情思則隨著笛音飄盪在無邊而半透明的夜裡,只是少了一個知音,更少了一個聆聽者.放下笛,我收斂的思緒又被笛音牽扯,象脫韁的野馬,四處賓士起來.

回到床邊靜坐,我想起那些曾經陪伴著自己的人,想起那些鮮活而歡快的歲月,慢慢地回味著,品砸著,但我睜開眼,卻看見茫然的燈,如我疑惑而詢問的眼睛,頓時心裡不自在起來,動了動身,只有影子跟隨左右,才明白那些失去的美好只留在意念中,在現實中是無法觸及的.只是經過這一懷念,孤獨與寂寞頓時向我裹挾過來,我看看了周圍,窗口,燈光,靜止的床,被風揚起的蚊帳,都在默默地望著我.頓時我感到一片空白,寂寞是什麼?空虛是什麼?慾望是什麼?在剎那間我突然全明白了,全深味過了.只是無法擺脫而已.

窗外有細細的蟲吟,一絲絲滲透過窗帷,落在我敏感的耳朵里,我茫然地看了看手機,手機與人一樣的寂寞,只是時間顯示是凌晨兩點,而我卻沒有一點的睡意,我木然地坐著,想起曾經看過一幅畫,上面全是鍾,全是立體感的鍾,奇形怪狀,形形色色,旁邊都以靜物陪襯,而整個畫面全是繽紛的冷色,給人一種靜的立體感,又讓人覺得那些靜物全在睡覺,只有鍾是清醒地,就象此刻的我.而我又想,或許時鍾也應該睡覺了,因為在這種令人窒息的靜謐中,一切都停止了,永恆了.而我的屋子,則象是黑海里的一座孤島,佇立在千年的寂寞中.而我,更象一座默守的燈塔,向著永恆張望.

漸漸地,我終於感到睏倦了,在蒙朧平躺著疲軟的身軀,腦海中又清晰地回想著現實中的自己,我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你奈得住寂寞嗎?同時我又在回答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在現實中磨一支犀利的筆,練一雙敏銳的眼,琢一顆玲瓏的心."

(8)《漫天飛絲》你是我心底的一絲愁緒,一條柳枝,亂飛的散絲。你是鵝黃的絮,抽灑在迷亂的風里,等著黃鸝兒找你。

小河裡,水變得清了,柔軟如絲緞。魚兒鑽了出來,來來回回,尋找曾經漂在河面上的那塊冰,他去哪裡了?魚兒急得直哭。河邊的草而卻忽的鋪開了綠毯。

多情的梨花,依然如錦絲玉帛般的純潔。調皮的蝶兒,你要去招惹那滿面含羞的桃花嗎?是因為她的嬌艷嗎?當你在漫山遍野中與桃花翩翩起舞的時候,你可知梨花灑下的那一地的潔白,那滿地的花瓣,再也無法拾起。

漫山的翠綠,遍野的清香。汩汩的泉水從谷底泛出,每一顆露珠就是一座最小的房子,它能容得下一兩清風,二升鳥鳴,有時候還是一條柳枝,一枚石子,一首山歌,一葉孤島。每一枚綠葉都是一片幽綠的草坪,讓小羊兒盡情奔跑,小兔子自由玩耍。山坡上,有座老房子,沒有歲月的清洗,不經歷風雨的打擊,那能稱得上老房子呢。老了,斑駁了,就有了滄桑,隨著時光的荏苒越發添了些韻味。都綠了,紅了,黃了,蘭了;你笑了,醉了,瘋了,痴了。春天還是一路輾轉著跑來!我迷,一條枝葉從我的右心室長出來,掛滿了燈籠,結滿了枇杷,落滿了山雀,熱鬧空前。

你是我的驚喜。三月即近,卻有冰凍的風涼;你是我的彷徨,恍惚間迷戀著滿目的生機。阡陌縱橫,我肆意的奔跑;綠意橫生,我狂舞著肢體。我迷戀著你,就如迷戀著我的愛人,每一片綠葉寄託著我的相思;每一枚花蕾浸透了我的多情。那漫山遍野的風啊!吹開了一場有一場繽紛絢麗的演出,你是主角,可我不是觀眾,我只想化做一枚柳絮,自由自在的飛翔。

㈣ 課外欣賞餘光中的《聽聽那冷雨》,並與散文《雨夜,為書守候》作比較,談談自己的體會。

《聽聽那冷雨》是餘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茶花賦》之於楊朔一樣,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創作主張及藝術風格。

文章雖說通篇寫雨,寫愁,寫離怨,但決不惜那朦朦的愁雲蒙蒙的雨幕來晦澀自已的觀點,他勇敢地涉足以讓庸人卻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讓作品的社會意義、美感價值經歷洗禮和考驗。此文開篇,作者便將在凄風冷雨中產生的單調感順勢行延為對歷史與現實的喟嘆:「雨里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這們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這妙喻准確、簡賅、新鮮,下筆時全然不想著會開罪於何人,只是讓藝術把真情實感饋返給現實——它的母體。大凡真愛,便不必諱言,無須粉飾,且讀這一句吧:「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卷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據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這聲音來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卻是「真言」!想當時,正統作家群中詩以「鶯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殺,愧殺!用藝術偽裝現實,藝術只能淪落。

餘光中正視現實的勇氣還表現在他不沉灑於歷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輕信來自官邸或酒肆的傳言。他思索、辯析:「日思夜夢的那片究竟在那裡呢?」「在報紙的頭條標題里嗎?還是香港的謠言里?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思聰的跳弓撥弦……」。難怪他要寫冷雨,聽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絲能清醒頭腦,「漸漸瀝瀝」的雨聲能增聰聽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則沁心潤脾。冷雨,冷語,冷靜的肺腑之語。

行文中,作者決不忽略文字的美感價值。冷雨中誘出了祖宗的詩韻,君不見「渭城朝雨邑輕生」、「清明時節雨紛紛」都以「變奏曲」形式流韻在字里行間。作者的「情絲」與雨絲紿終交織著,在冷雨中憶起了初臨孤島時的「凄迷」,也憶起了初戀時的溫馨。他相信「商略黃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國方可盡享,也講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許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辭書中「雨」部字塊的繁壇,米家山水畫的雲情雨意,王禹冉為聽雨而造的竹樓以及現金雨城中千個萬傘的奇觀。雨連著台島與大陸,連著悠悠的歷史與難盡人意的現實。盡管為文的契機是感慨於海峽兩岸「參商太久」,但此文的審美對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來濯滌自己的愁緒,用雨來勃發讀者的情趣。至於載什麼「道」,完全沒必要讓藝術去屈就。真正的藝術,本身自有揚善祛惡,昭示美於光明的功能。關鍵是那藝術要真,不要偽,每個藝術品種都要遵從自身規律去反映現實。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當代生活節奏同步了。餘光中的散文創作實踐對我們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實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辟一境。」這評論有深刻的見解,也很公道,會引起作家與散文愛好者的思考。讀《聽聽那冷雨》還可以感受到餘光中對散文藝術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開拓散文「可讀性」的范圍。所謂「讀」,不僅染人以目,感人於心,還講求易誦之於口,悅之於耳。為此,他十分注意詞語的音韻美,化古求新,別具一格。疊字疊句的用法在他筆下出神入化了,讓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對李清照的詞風是偏愛的,「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則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這句話顯然師承《聲聲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這句,「譬如憑空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淪淪,浙瀝浙瀝浙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疊字連綿,表態、動態、聲響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質感寫活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善用疊字,「詩化」散句,似乎也可稱作「餘光中現象」,讀起來有醉人的韻味,那巧構的諧音辭格又毅出一連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個萬傘」一句,「山」、「傘」湘諧,借喻妥帖,寄寓著無盡的憂思與遺憾。桐城文人「因聲求氣」的觀點,在餘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證和發展。

有時,作者也排出個把長句,但不累贅,彷彿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還是讓短語、短句參差跳躍產生出珠落玉盤的效果,讀這句便知此說不謬:「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僅可誦簡直可唱了。我們得到了啟示:詩句要有節奏,散句也要有節奏;而這節奏千變萬幻,調度得當便是藝術。

同類語或近義詞的連用在文中也不乏見。「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一下子掃過萬千山水,大陸風情,如數家珍。再看這句;「大陸上的秋天,天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於今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一字之別,入木三分。

讀餘光中的散文,對於愛好古典文學的人來說,則常有會心,時而頜首;對於發蒙於新文學的青年來說,則知、美兼得,受益匪淺。當然,細心者也會發現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雜陳其間,另有意趣。這表明在對待「民族化」的問題上餘光中既堅持主腦又不偏頗自囿,至於文中大跳躍式的聯想和具有現代風格的「情影置換」更能證明這一點。

熱點內容
462花語 發布:2025-05-21 23:02:57 瀏覽:530
玄關松盆景 發布:2025-05-21 23:01:10 瀏覽:635
七夕活動企劃 發布:2025-05-21 22:49:45 瀏覽:421
精品大阪松盆景 發布:2025-05-21 22:44:31 瀏覽:750
七夕送空調 發布:2025-05-21 22:42:47 瀏覽:354
牡丹石雕 發布:2025-05-21 22:11:58 瀏覽:395
茶花嫁接季節 發布:2025-05-21 22:06:18 瀏覽:968
牡丹的科屬 發布:2025-05-21 21:47:35 瀏覽:955
獨攬梅花掃臘雪 發布:2025-05-21 21:37:40 瀏覽:44
年度七夕梗 發布:2025-05-21 21:23:08 瀏覽:909